現代科學發展到什麼樣的高度了?

雖然這個問題很寬泛,但是還是忍不住想問一問。。。

感覺現在的科學真的好厲害。。。

比如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等等等。。。在各自領域發展迅猛又和其他學科相互滲透交相呼應,感嘆感嘆感嘆。。。


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七十年代就在理論上完成了,包括希格斯機制,當時很好地把已經發現的夸克,輕子統一起來,並預言了多個新粒子

確切地說,除了引力沒有考慮到之外,可以求解在較高能量下(數學上能用微擾qcd),強力弱力電磁力的所有相互作用,不但最大可能地統一了相互作用,而且可以被高能物理實驗驗證

科學家並不喜歡這個理論,因為它不美(參數太多且不協調)也不統一(沒有引力),所以一邊證實,一邊在找問題,然而成果如下:

70年代末發現b夸克,膠子,符合標準模型

80年代發現W和Z 粒子,符合標準模型

90年代發現t夸克,tau輕子,符合標準模型

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符合標準模型

至此標準模型的粒子全部被發現。對其性質的測量高度符合標準模型(唯一的例外是中微子質量近似卻不等於0,這不影響標準模型計算),然而標準模型還是七十年代的樣子,解釋不了引力,暗物質,參數之間存在自然性問題

而與此同時,隨著預期的新粒子能量不斷提高,粒子物理的實驗要求逐漸變得苛刻,丁肇中發現c夸克使用了3公里的直線隧道,atlas和cms發現希格斯卻用了30公里的環形隧道,c夸克和b夸克發現間隔為3年,t夸克和希格斯發現間隔為17年。

下一代對撞機的尺寸為100公里,從申請經費上來說已經十分困難了,不只中國國內去年有CEPC-SPPC(中國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質子對撞機)的論戰,國際上其他政府也十分猶豫。更糟的是,標準模型已經沒有新粒子了,還不知道會不會發現超出標準模型的東西,現在最簡單,容易證實的新理論的是超對稱,然而我們沒有在尋找超對稱粒子的工作上發現任何線索。

可以說現在的粒子物理學像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危機」的前夜,有一套幾乎無所不包的理論和幾朵烏雲,但今天的危機不僅是理論物理的危機,更是實驗物理的危機,一旦100公里沒有決定性發現,新物理和標準模型就可能不在一個量級,還有哪個政府會批准科學家試試1000公里呢?

所以也許物理學會進入一次低谷,又也許愛因斯坦又來救我們了,只是這回他除了想出天才的理論,還要設計一個天才的實驗

想法來自於 溫伯格 《大科學的危機》

http://chuansong.me/n/678905846230

17.10.12 註:而且,標準模型的成果目前僅限於粒子物理,一旦上升到核子物理,因為能標底,又會有新的(尤其是數學的)困難。也就是說人類還不能把標準模型和高溫超導這一類低能標的難題聯繫起來,也不能根據標準模型發明原子尺度的新技術。當然這是另一物理領域(凝聚態)的任務,並不影響粒子物理繼續發展


別的學科我不知道,總之物理學理論上很久沒有重大突破了,現在需要理論上的重大突破,需要一套能夠完整描述暗物質與暗能量性質以及大爆炸後10??3秒內的情況的理論

不知誰會名垂青史

感覺有點像量子力學 與相對論創立之前的 那兩片烏雲


隨便扯幾句……自己的認識不保證正確

目前體系內的四種基本自然力,引力、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

人類目前的文明都只基於對電磁力的基本掌握之上,理論體系基本完善,操控還算比較成熟。

弱核力,統一理論完善且驗證,實際運用方面則只是剛摸到一點邊。完全掌握應該能做到任意轉化元素種類。

強核力,基本理論有,統一理論還在發展並未驗證,實際應用(修正一下)剛剛啟蒙。完全掌握可以自由重組一切物質。

引力,統一理論沒有媒介子都還沒發現,操縱更是沒邊的事情。理論上完全掌握甚至可以塑造時空(?)

我個人從來不用發達形容現在的科技水平,實在是還早得很…人類的路還有很長很長很長………………(前提是自己不把自己做死)


現代科研已經被細分到無比精細的層次,很多科學家終其一生,也只是研究某一領域下面一個小領域中的某一類問題。這個有點像工業時代,每個人都只是某一環節的熟練工人,只負責加工某一個特殊的零件。當然,這是個大工廠,是有中層管理人員,以及CEO的。他們負責跟工人們進一步的溝通,了解一個車間各個零件加工的情況,然後逐層負責上報。。。

看到前面有人說,這個時代缺乏天才和大師,其實在工業時代,天才最終的結局也無非是混到部門經理甚至CEO,而手工作坊式的工匠大師,早就被工業化大生產給淹沒了。。。

我個人的感覺是,造成現在困境的根源,在於缺乏先進的配套科研技術輔助。比如,我們圈子裡,有人專門做數值模擬,絕大部分的時間,其實花費在程序的編寫以及調試上,某個程序可能需要一個人花費幾年的時間。而做理論研究的,除了花費大量時間理解和學習新的知識之外,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做一些手動的計算。當然,我本人是喜歡自己動手算的,然而不得不說,這樣會花費很多時間。有時候,算清楚算對一個東西,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還有很多時候,雖然算得無比辛苦,但其實本質上都是在干體力活。然而,這些問題,在未來很有可能被計算機解決。隨著Deep Learning的發展,可能在未來幾十年以後,對於明確目標的數值程序編寫,以及大部分清楚定義好的解析計算,都可以用新一代的計算機完成。(就如同,我們現在可以用mathematica,來代替我們做一些計算一樣。)等到了那個時代,天才和大師,才會真正的脫穎而出。


20歲可以做科學研究了,

25歲可以做科學研究了,

30歲可以做科學研究了,

35歲可以做科學研究了,

40歲可以做科學研究了,

……

50歲,哇,畢業了,┓( ′?` )┏


我的領域

滑鼠鍵盤還是近乎唯一的輸入手段…相當緩慢和原始…


現代科學還是個小孩子。

資源(錢和人)總是有限的,所以科技發展不可能平均用力,而是要與當前的需求相匹配,就這麼些個基金,分給誰?

俗話說:「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力相對落後的矛盾。「

世界發展到今天,我覺得人類當前主要有這幾個亟待解決的:能源恐懼、環境恐懼、衰老死亡恐懼,分別對應物理、化學、生物。

與這三個相比,其他的都要先放一放。因為這三個不解決的話,它一直拖後腿。

不管你量子理論、弦論和計算機搞到啥高度,然而受制於材料化學的限制,受控核聚變遙遙無期,只能用化石能源和效率不高還有污染的裂變;

繼續化石燃料和核裂變就無法解決環境問題;

環境太差,人的健康岌岌可危。然而到現在連基因——疾病、細胞信號通路、蛋白質組這些很基礎的東西都沒怎麼搞清楚,基本還處在收集階段;衰老的機制也只是假說階段,感覺門都摸不到;續命遙遙無期。

絕望吧?


更新,講下什麼叫真正意義的科技突破(點亮科技樹):

現在的基礎理論很久沒有突破了,理論原理上的突破才能帶來技術的升級換代,

瓦特發明蒸汽機後,蒸汽機從0代改良到n代,中間技術差距不可謂不大,但是你把100個最新n代蒸汽機綁一塊都沒法送飛機上天,直到內燃機發明才行,從蒸汽機到內燃機才叫點亮科技樹

信息技術,從原來房間大的計算機到手機,技術改進是讓人目瞪口呆,但基礎原理還是幾十年前的馮諾依曼原理,只有什麼時候從電子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了,這才叫點亮科技樹。如果量子計算出來,再看這幾十年信息技術的進步,就是小打小鬧

太空技術,靠現在的火箭發動機,你把地球都當燃料燒了,都跑不了幾光年,只有核聚變才行,火箭發動機到核聚變發動機,這叫點亮科技樹

人類歷史上經歷的點亮科技樹例子:直立行走,使用製造工具,用火,發明輪子,弓箭到火槍,馬車到蒸汽火車

再看現在這幾十年的「翻天覆地變化」,有沒有達到上述的高度?

----------------------

原答案,講科技突破不了有什麼危險:

科技高不高,要以時間為標杆來衡量,人類如果把時間浪費在無止境陶醉於現有工業文明的巨大進步帶來的自滿中,那麼很可能跨不過面前的大過濾器:耗盡石油等化石能儲量以前發展不出更高階能源(核聚變),那其他科技再高也無意義。

具體參考資水東流的文:《技術大停滯》,知乎就有。

以下節選:

8.1 復活節島的悲劇

復活節島,也稱「拉帕努伊」,意為「石像的故鄉」,是地球上有人居住的最偏僻、最遙遠、最孤獨的海島,它距離智利的東面有3000多千米,離它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小島——皮特克恩島也在2000千米之遠。

根據考古、基因、語言、民俗等研究表明,復活節島的居民是從太平洋來的波利尼西亞人,這個已經得到學界的承認。波利尼西亞人是天生的航海民族,依靠原始航海技術就能跨越大範圍水域。由於某種不可知的因素和幸運(隨機擾動??),小部分人來到復活節島。在這之後,就和外界失去了聯繫,成為一個近乎全封閉的孤立體系。

歷史上的復活節島是一個物產豐富,林木茂密的島嶼。科學家通過孢粉測試證明,復活節島上曾有過高20米、直徑1米的智利酒松。實際上,直到人類定居島上的早期,復活節島一直是被高大樹木和繁茂灌木覆蓋著的溫帶森林。

豐富的資源使得島上的原始居民不勞作便可衣食無憂,因此人口開始膨脹。後來島嶼的居民開始製作巨大的石像,人口的膨脹使得資源得到很大的破壞,特別是製作石像需要砍伐大量樹木,使得樹木開始消失。科學家對爐灶和垃圾堆中的樣本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顯示,大約在1640年前後,木柴已經被草本植物所取代,即便是酋長家也是如此。

星空下的復活節島石像,人類困境的一個隱喻

考古研究表明,海豚曾經是島嶼居民的主要食物,但是到了1500年左右,島嶼居民的垃圾中已經找不到海豚的骨頭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樹木已經砍伐殆盡,已經沒有木材製作大船出海捕捉海豚了。

沒有了巨木製造的舟船,倖存者也無法遠航漁獵,他們開始轉向從未使用過的食物來源:人類本身。在復活節島後期廢棄物堆遺址中,人類骨骸隨處可見,有些骨頭被敲碎以便吸取骨髓。島民的口頭歷史中至今仍充斥著人吃人的故事,而對敵人最具攻擊性的辱罵莫過於:「你媽的肉塞了我的牙縫。」

到了1700年左右,由於戰爭、飢餓的發生,島嶼的居民只有2000人左右。但幸運的是,在歷經近千年的隔絕之後,1722年,荷蘭探險家雅各布·加洛文來到復活節島,讓復活節島和外界再度有了聯繫(雖然同來的有疾病和奴役)。但是他隨即發現,這座日後以「復活節」命名的島嶼只是塊荒地,島上找不到一棵樹,灌木和雜草高不過3米。

可能有人說復活節島太小了,註定滅亡。地球看起來很大,但在宇宙尺度上,地球可能還不如復活節島。某位院士評價:「復活節島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孤島,我們地球也是漫漫宇宙中孤獨的生靈。所以說復活節島就是地球的一個縮影。」

18世紀的某種隨機擾動,讓地球文明開始進入工業社會,人口迅速膨脹,能源和資源消耗急劇增加。復活節島上的居民最終砍光了木材,無力製造大船出海捕魚,更無力遠航到其它的島嶼和大陸,結果被活活困在一個小小的島上。人類工業文明正在以空前的速度來消耗地球上的資源,如果不能在資源和能源消耗的關鍵節點到來之前(比如說,還能承擔得起可控核聚變系統的研發和部署費用),在獲取新層次負熵流上取得重大突破,極有可能被永遠困死在太陽旁的小石頭上。


理論發展的太快,需要等一等應用發展,在工業沒有達到一定高度之前,理論想要發展,沒有足夠的實驗條件。


具體方面別的答案講了不少,樂觀的聲音也很多,我就從別的非具體方面簡單談一下不樂觀的好了。

1.我們仍然是0級文明

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舍夫設想根據文明需要的能量來劃分文明的等級:類型I或1級文明每秒約需要4E12J(後來被Guillermo A. Lemarchand發展為約1E16J到1E17J),類型II或2級文明每秒約需要4E26J,類型III或3級文明每秒約需要4E37J。卡爾薩根根據上述理論將等級1、2、3的標準各設置為1E16W、1E26W、1E36W。

卡爾·薩根按照他的設置給出了計算文明等級的公式:

K是文明等級,P是每秒需要的能量。按這個計算,我們現在約有0.724級文明,也就是說我們還是個0級文明。並且,因為2012到2015年間全球能源消耗量有所下降,文明等級在這段時間是從0.7244級降低到了0.7235級。

也有學者提出高級文明也許在提高能源使用量之外還會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不能只憑總量下結論,文明等級的科普意義多於科學意義。但目前我們在效率方面的進步也是有限的,燃氣輪機現在的頂級效率稍微超過了60%,蒸汽輪機則還在40%大關。照這個樣子,未來100年里也看不到觸及1級文明的希望。

2.革命仍未成功

在可控核聚變、生物工程、納米材料、可再生能源等領域我們已經下了大力氣,花了很多錢,消耗了很多物資,填進去很多年輕人,現在只取得了很有限的進步。雖然能拿獎、能發世界級期刊的成果是有的,但距離轉化出大量實用技術還有距離。

公眾對原子能和轉基因的恐懼很大程度來自這方面科學發展的不足。日本核泄漏,中國有人搶購碘鹽,全然不顧碘鹽的碘含量之低下和攝入大量碘只能防禦放射性碘同位素(對銫-137無效)的事實。朝鮮發射導彈,幾乎沒有人擔心導彈會突然被大風一刮就偏到北京來,卻有一些人擔心轉基因讓人斷子絕孫,可見我們無法讓人信任自己國家的轉基因食品勝過信任朝鮮的彈道導彈,這可以說明問題:生物工程領域還沒搞出牛頓三定律級別的科學體系。

在計算機領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已經快要觸及電子隧穿了,7納米級工藝後面沒有多少空間,而量子計算機剛剛有個基礎。人工智慧也還是在普及弱人工智慧的過程中,強人工智慧需要的許多東西還沒有影子。

題主如果想看的是具體方面的,可以在題目里講一下。


說高也很高,比如上邊那位朋友說的,連宇宙大爆炸都研究的很精細了,還有都出現弦論這樣的「大統一」理論了。

說不高也不高,比如,人們連一千多光年之外的一顆恆星的光變都解釋不了。


已經發展到科幻層次了:非專業人士不容易搞懂的地步了——甚至,專業人士都難以解釋給非專業人士。


謝邀。

一、先從電子信息科技說起吧,現在intel最新一代10nm晶元製程已經可以在每平方毫米的硅晶上製造出1.008億個晶體管了。這個數字已經大到超出了人的常識。

人工智慧正在走向超人化。現在最先進的人臉識別演算法,已經大幅超過人類的人臉識別能力了。而且超級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也正在趕超人類。人腦的計算能力據說在大約每秒一百億億次運算的水平;而目前全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無錫超算中心的太湖之光,運算能力是每秒9.3億億次,已經達到了人腦運算能力的一成左右。預計到2020年就會有百億億次運算級別的超級計算機建成,到時計算機就正式達到超越人類大腦的水平。屆時人工智慧將在軟體和硬體上都超越人類。

二、生物生命工程正在計算機化。現有的dna合成技術就像編程一樣,可以直接將人輸入的ACTG鹼基序列合成為DNA片段,文特爾的團隊已經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由人工合成DNA構成遺傳物質的細胞,可以預見以後會出現DNA程序員這一職業。

其次,蛋白質摺疊模擬、藥物研發也大量使用了計算機模擬技術。

這說明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但歸根結底還是計算機的世紀。

三、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正迅速從煤、石油、天然氣、水電、柴火等能源,向太陽能、核裂變發電甚至聚變發電等能源切換,在功率越來越大的同時,效率也越來越高。

大部分情況下植物光合作用效率不高於6%,而現在的量產太陽能板效率已經達到了16%甚至20%以上,實驗室未量產的太陽能板甚至有40%的效率。這大幅高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讓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遠遠超越了植物。

現在核裂變發電技術已經很成熟了,可以穩定地輸出大功率的能量。雖然有事故、波折,核裂變發電佔總發電量的比例依然在不斷上升。但可控核聚變發電的前景就很不明朗了,估計還要50年才能商業化。

其他方面就乏善可陳了。人類依然只在地球和月球生活過,我們仍然只是單星球生物;時間旅行技術也沒有被發明出來;基礎物理理論也很長時間沒有大的進步了。

有可能得等到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讓人類可利用的能量總功率再增加三四個數量級時,才有足夠的力量去進一步探尋物質的奧秘。


說下生物學。

生物學研究的是生命活動的原理。現在的認識比較零散,比如大體上知道了細胞的信號應答、基因表達調控等功能的基本原理,細節上只有一些實用性較強的通路有詳細研究。至於具體到整個生物體從受精到死亡的全過程,中間有無數問題沒辦法解答,也就是說生物學的大廈連架子都沒搭完,只是一些不完整的零件。

說幾個應用潛力較大的技術。

首先是基因編輯,目前唯一的障礙是社會倫理。在出生之前就沉默掉所有可能有害的基因,而把其他基因修飾成更「優秀」的等位基因。配合試管嬰兒和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我們已經可以「定製」自己理想中的子女了。

克隆人。這項技術已經完全成熟,但是人類不會接受養一個克隆人為自己捐獻器官,所以現在克隆技術的下一個目標是克隆器官,這可比克隆人困難多了,不過目前已經有了一些眉目。

轉基因農作物。本來有望解決全球糧食問題的,我也不想解釋了。

尚未解決的問題:超級細菌、慢性疾病、癌症、人體冬眠、長生、輔助學習等等。這些問題上研究出了一些成果,但是離徹底解決還差得遠。生物科學作為下一輪科技革命的爆發方向之一,突破點很多。假如能夠實現冬眠or長生or輔助學習,對人類社會的震撼是根源性的,影響力超過之前幾次科技革命。


量子計算機。

——————量子狀態的分割線—————————

評論區有不少人說看不懂,額……我琢磨著要理解這件事,首先得從量子角度來理解什麼叫同時存在不同的狀態……

大家都知道我們大多數人只能理解三維空間,那麼如果有第四維空間呢?

咦?問題怎麼轉到多維空間上去了,別急……

(接下去的內容參考於:niyoul:為什麼人類想像不出四維的空間?

原作者:niyoul

我試著簡化他的敘述。)

假設我們現在所有人都活在一維空間里,也就是一條線,而且是直線,那麼很簡單,這條線上每個點是不會重疊的,比如說A和B。但實際情況是,這個世界如果是二維空間怎麼辦,也就是說其實這個世界是一個平面,線是可以彎曲的,甚至同一根線,可以與自己相交。比如說這樣:

那麼如果有人站在相交的那個點上,在一維世界的人眼裡,他很神奇的同時出現在了A點和B點兩個不同的地方。

再說到薛定諤的貓。

事情是這樣的。量子物理學家們發現,某一個電子,在被某種射線照射的情況下,有一定概率被激發出來,也有一定概率不被激發出來。

這和我們一般理解的概率不一樣,這枚電子的狀態不是或,而是且!就像是一枚硬幣,它既是正面朝上同時又是反面朝上!這是一種沒有因的結果。只不過我們觀測不到而已。

牛逼的來了。

這枚電子,它同時處於激發與不激發這樣矛盾的,神一般的存在!

反常識吧?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也覺得這個理論太他媽扯淡了吧。甚至包括愛因斯坦也表示質疑。比如那句「上帝不會拋骰子」的話……

然後呢,薛定諤給出了一個反例。或者說悖論。

他假設有這樣一個儀器:如果這枚電子激發出來,那麼這個儀器就發出毒氣,毒死一隻貓。反之如果這枚電子沒有被激發,那麼就不發出毒氣,喵星人依然歡快地活著。

那麼,你們這些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電子處於即激發並且又不激發的情況。是不是等於在說,這隻貓現在處於即活著,同時又死了的狀態呢?

但是沒辦法,實驗結果就是這樣,雖然不確定這是否和多維空間有關係,但確實在某些情況下,微觀世界裡微粒可以同時存在多種狀態,可以進行空間跳躍。以上這些就是量子計算機誕生的基礎背景。

再說到量子比特,簡單說一個量子產生的疊加態我們就把它稱之為一個量子比特,我之前說過,同一時刻同一個量子可以產生兩種狀態,那麼n個量子則可以同時產生2的n次方個狀態,關鍵是在運算中,這些狀態可以同時參與運算,也就是一次運算的運算情況相當於普通計算機重複2的n次方。這就是量子計算機計算速度指數增長的原因。

———————原答案的分割線—————————

愛因斯坦為了批判量子力學而用他的聰明大腦假想出來的EPR態,在六十多年後不僅被證明是存在的,而且還被用來做量子計算機。在量子的狀態下不需要任何計算過程,計算時間,量子進行空間跳躍。

我嘗試用通俗的方式來闡述一下…普通計算機由半導體組成,半導體的狀態不是1就是0,每個時刻只能存在一種狀態,當計算機在遍歷自一個集合的時候,需要以單個元素為基本運算單位逐次遍歷,每次遍歷都需要耗費一定時間。

而量子計算機則不同,大家如果知道薛定諤的貓這個故事的話應該就可以理解在微觀世界中,量子可以同時表示為不同狀態,那麼當量子計算機遍歷集合的時候,它可以以集合為基本運算單元進行運算,也就是說它可以同時遍歷完所有元素,而只需要遍歷一次的時間即可,而且這個時間更快…

有什麼用呢?量子計算機幾乎可以在短時間內破解世界上任何RSA密碼…(RSA加密方法幾乎是目前最主流的加密演算法,廣泛用于軍事或銀行等重要領域)就是這麼牛逼…

只不過,實驗上實現對量子狀態的操縱難度很大,而且要實現量子編程,無論從演算法還是技術角度都有待提高…目前主要難點有三個,一是量子演算法,已研究成功 S hor量子並行演算法、 G rover量子搜尋演算法等;二是量子編碼,它是克服消相干的有效辦法,目前已有量子糾錯、量子避錯和量子防錯三種不同原理;三是實現量子計算的物理體系(即多個量子比特的量子邏輯網路),目前在腔 Q ED、離子阱、核磁共振、量子點等系統已實現少數量子比特(實際上至少50個量子比特才算真正超越現代經典計算機,但目前好像只能做到10個…註:量子計算機的輸入用一個具有有限能級的量子系統來描述,其中二能級系統就是量子比特),因此距實現有效量子計算的需求相差甚遠…


有些答案一說就是,某某學科還處於某某水平啊。什麼問題都還解決不了啊。然後丟一些學術名詞,不知所謂。我想說您真的有跟進最新的文獻么。

人應該看看目前已經解決的問題。其他專業我不好舉例,只能說自己專業,神經生物學。從二十世紀到現在,神經生物學的文章井噴式發展。幾乎每個月都有改變遊戲規則的新發現。有的學科可能速度慢一些,但是我相信任何一門學科,你只要多去跟進文獻,就可以明顯的看到科技突飛猛進的軌跡。(曾經所裡面有同學說,讀文獻就像在考古,我覺得非常貼切)。但凡是你拍腦袋想的研究方向(自覺沒有人做的),基本上都已經有人前赴後繼做了幾十年了。任何一個踏實做基礎研究的人,可能都會驚嘆於有的理論和實驗腦洞之大,之超前。

不光是我的專業,基本很多專業的應用都已經讓我感覺非常黑魔法了。很多學科的較新(還不是最新)理論,一般人平常根本接觸不到。教科書上的東西,都是幾十年上百年前反覆驗證的內容。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科技,恐怕不到30%。而這些應用部分,仔細去想背後的原理,也不一定想得明白。涉及知識之廣之深,真的是嘆為觀止,甚至有時候會覺得反本能的難以理解。

每一次工業革命,科技都是爆炸式發展,而且越來越快。常常會覺得這麼多知識,就是一個學科,一個研究方向,人一輩子都學不完,而且很多理解不能(不是只是背幾個專業名詞,而是真正top-down,bottom-up的理解)。這難道不是一件說明科技發展到已經非常恐怖的事情么?

總之,對我來說,目前黑魔法般的人類科技水平,絕大部分,已經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了。


看評論好多唱衰的,說說原因吧。

第一,資本社會,大部分科研不能帶來客觀的,立竿見影的經濟利益,或者投入收益不成比例……

第二,娛樂至死,也不知道現在怎麼回事,大眾娛樂,各種明星,小鮮肉,腦殘電視劇,三流網路小說改的網劇,綜藝節目。腦殘粉真的要炸了。而對與人類做出最最最重要的科學家們,有幾個被人們知曉?有幾個被人們記住?有幾個被人們感謝?

第三,反智主義?回歸自然主義?或者說偽環保主義?我也不知道怎麼稱呼他們了……他們認為人類應該回歸大自然,認為現代的科學發明違背了自然規律,認為大自然應該拿來敬畏而不是去努力的了解。感覺人類應該回到男耕女織那個時代去。他們拿著現代科學發明的手機,上著網,吹著空調,點著燈。大肆宣揚現代科學是毒瘤,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就要玩完了……

對於我這三點有疑義的,歡迎來噴我,尤其是後兩點呦~

不過其實第一點才是根本,因為後兩點只能影響一些下層庸眾,完全影響不到上層精英。


看看生物學,感覺我們和瞎子一樣。


前所未有的高度


謝邀。剛剛進來看,才知道題主還提到了生物學。

在生物方面,我覺得,最偉大的進展應該是徹底解決了恐龍後來進化成了鳥。

為什麼我會覺得這是最偉大的進展呢?

這是我從小就關注的問題。為此,很小的時候,我就纏著家長給我買了《恐龍十問》這樣的書。結果,發現完全沒有解決我的疑問。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

過去,恐龍算爬行動物。

但是,小時候參觀自然博物館,看到人們搭建的恐龍骸骨架,很壯觀,十分巨大。但是,那些直立的腿,無論如何和爬行動物聯繫不上。唯一和爬行動物有關的,只是那些牙齒,據說和爬行動物一樣。除了牙齒呢?沒有了。

再從其他方面來看,幾乎所有的生物,即使到了幾億年的後來,仍然有孑余。不論是遠古時代的三葉蟲(現在是鱟)還是蚯蚓,不論是蕨類還是蘑菇。不論進化多少年,都有孑余,甚至還很繁盛。換句話說,大自然不會將任何一種生物丟棄。唯有恐龍,即使當年它們曾經統治了全球,而後來,卻沒有剩下一丁點痕迹,這一點也不自然。

實際上,這種想法絕對不是只有我有。

媒體上不斷有什麼地方發現了巨大奇怪生物的報道,什麼尼斯湖怪獸、喀納斯湖怪獸之類……

但是,這些報道,永遠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以至於人們終於去想,這些是不是只不過是旅遊炒作?

還有一些科幻小說作家,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包括其實恐龍早早的就有了高級智慧,進入了太空,將地球留給未來能進化的哺乳動物,而其中一支也進化出了智慧。例如《詩云》。

進入廿一世紀,事情終於有了重大進展。而這個重大發現,出現在中國。

中國遼寧省朝陽市的一系列重大地質考古發現,終於解決了這個困擾了我多半生的問題。

現在,人們終於明白,恐龍不是爬行動物。作為脊椎動物上陸的偉大一步,它們進化出高級的恆溫系統和高效的食物轉化系統。它們能跑、能跳,能飛、能游,外面覆蓋了一層五彩繽紛的羽毛。作為不甚成功的一類,甚至進化出了前後肢都有翅膀的四翼動物。

最終,它們遵循簡單就是美,簡單就是成功的自然法則,放棄了四翼系統,放棄了牙齒,進化出當今世界上最成功、最複雜,從最寒冷的南北極,到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覆蓋了全世界所有地區的生物種類——鳥。


推薦閱讀:

聽別人說過很多黃鼠狼附體的例子,有科學依據嗎?
如何科學地打孩子?
獲得兩次以上諾貝爾獎的有哪些人?有什麼成就?

TAG:智力 | 自然科學 | 科技 | 科學 | 人類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