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方經濟落後的原因?

很多人說北方經濟落後是因為思想 官僚 文化

那就談談最近200年的北方的歷史

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經濟都是從北方開始發源的,經濟的中心一直在北方。什麼時候開始轉移的呢?

北方的戰亂和饑荒


謝邀,喝大也~

華夏文明之始,起於大河南北,盛於江南,而北地衰落,後世治史者扼腕太息也!

食貨·戶口

靖康之恥,雖臭名昭著於史,然金世戶口繁盛,甚於北宋也。

章宗明昌以來大遷女真猛安謀克南下河北中原,括漢民田以授之,民大苦,仇殺甚酷。

衛紹王繼位未幾,北兵南下,野狐嶺澮河川之役金人精銳盡沒。大河南北承平日久民不知兵引頸待戮矣!蒙古法度簡略,不思建政,北兵秋來夏去,殺掠無算。燕山之南,大河之北,一片焦土,屍骸遍野,草莽群盜遍起。太宗窩闊台汗滅金,戰亂稍止。而太宗以漢地賦稅盡付之於花剌子模鉅賈牙剌瓦赤與奧都剌合蠻者。波斯、術忽奸商敲骨吸髓,誅求無度,中原大地,天高三尺三,漢民鬻妻子,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實乃暴秦以來未有之弊政也。大元世祖薛禪汗繼承大統,弊政多有革除,使人撰《農桑輯要》頒行天下,黎庶安之。

元世輕徭薄賦,中原河北稍有恢復,又有昏君奸相弄政以致紅巾遍野,擴廓帖木兒、答失八都魯、李思齊、張良弼不聽詔令,為私怨而構兵,大河南北,盡為丘墟。

皇明定鼎天下,民稍安息,三十年後又有靖難之役,大兵來回征戰。成祖五征漠北所獲寥寥而河北山東疲敝矣,有唐賽兒舉兵于山東而民多附之。

明季又有馬政之弊也,民甚苦之。正德年有劉六劉七之亂;嘉靖年有華縣地動,軍民死亡無算;天啟崇禎年三餉酷烈,民不堪命,遂有流寇禍及天下,大江之北被禍尤烈。大清龍興遼東,屢入塞內,鋒及濟南而官軍束手,殺掠人畜無算。

大清入關,兵禍慘烈,多有屠城。雖有康熙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年攤丁入畝,文景貞觀所不及也,然太平二百年後,又有長毛陝甘之亂。

長毛所過之處,給糧數合而不論男女長少悉驅之為軍以填溝壑,士卒於其爺和火及諸王言語稍有不敬輒點天燈。陝甘之亂,回漢仇殺,帖木兒太師哀詩曰:闔州縣就屠,哭聲逾朔幕,殭屍暴於野,念之淚滿目!回漢一家,後世為政者其戒之!慎之!

民國年間,倭寇禍亂中國,國府腐朽無能,喪師失地。倭寇殺戮殘酷,又徵發晉冀魯豫丁壯數百萬赴遼東服苦役,存者百無其一也。

食貨·河渠

古有南船北馬之言,謬矣。

春秋戰國之時,列國為求富國強兵,皆大興水利,梁惠王繼先人之績而鑿鴻溝,灌農田以通河淮便于軍旅。

魏武北伐烏桓又復前人之工而鑿成白溝、平虜、泉州、新河、利漕五渠,自洛陽至漁陽水道通矣!隋煬帝復魏武舊業引沁水鑿永濟渠通涿郡以為伐高句麗之備,即今之衛水也。又引谷、洛二水,鑿通濟渠,再興梁魏鴻溝與後漢張純陽渠舊業,唐末皮日休《汴河懷古》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中唐安史之亂,吐蕃入塞,又宋夏構兵,自皋蘭至榆林,古來林木繁茂之地,至是屯田備戰,斫焚林木,墾荒以備軍資。漫山遍野,草木皆無,暴雨一至,泥水漫溝壑,水土流失之禍遂劇矣!

宋世有三易回河之昏舉,詳見 @大慫淹神宋哲宗 ,大河南北為禍甚烈,死者無算。

金兵南下,東京留守杜充決黃河以阻金兵。滔滔河水,泥沙俱下,飄忽不定,汴、濉、潁、淝、泗諸河皆為所害,河水屢屢奪淮水支流入海。淮水自此不通,乃入大江,盱眙以東折彎處瀦水以成今之洪澤湖也。康熙年間,河水再度奪汴入淮,泗州城為之湮沒。咸豐年河水奪大清河入渤海,民國年有花園口之災,魯西豫東皖北以大困 。

金元明清定都燕京,因樵炭之需而太行燕山兀也!滹沱河、桑乾河、潮白河亦泥沙淤塞也!

淮水以北,諸河水道不暢,雨季泛濫、旱季乾涸,低洼之地多鹽滷,稻麥難生,唯高粱可長。幸明末有玉米地瓜傳入,活人無數,而高粱玉米地瓜莖葉可飼豚焉,可燃之越冬焉。

元鑿運河,但顧漕運,冬春水枯,漕運不通,遂開海路,而明季朝廷片板不得下海。天時不與,朝廷靡費錢糧、民苦於挽運,清嘉道年間復開海路,而民稍紓之。

自宋元以降,春秋戰國以來水道盡皆淤塞,漢唐以來治水功業悉廢矣!而陸路轉運耗費十倍於水路,故商賈不便。大江以南,水路暢通,商賈便利,而大江以北,運河之外,水道廢棄湮塞,商旅不通,故雖黍麥豐收而穀賤傷農。民諺曰: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食貨·技藝

北地自古善桑蠶、制瓷。

唐季有越州戍卒娶北地蠶婦,江南桑蠶遂大興也。

金世大肆括田以供女真猛安謀克戶生計,雖詔令禁斫桑柘,然徒具空文。女真契丹內遷戶不詣農桑,多斫桑柘以供薪炭,而漢民多怨恨,仇殺不止,田多荒蕪,北地桑蠶遂衰。

明季貢京師者,山東之絹帛,江南之生絲也。昔日聞名天下之潞綢,皆採購江南之生絲。後山東、河北屢遭戰亂,絹帛技藝益衰,而蘇綉遂興。

宋有汝、官、哥、鈞、定五窯,戰亂頻頻,工匠淪為官奴,技藝淪喪。至蒙元皆為匠戶,婚配亦為官府所主。皇明之季按月當差,後以銀代役。明清交替,匠籍毀失而大清廢匠籍,為近世一大德政也。然匠人多逃亡江南以謀生計也。

江南有昌南鎮,制瓷器進宋帝而以當世年號改景德鎮也。景德鎮本技藝拙劣,得北地逃亡工匠之助,遂勃興焉,及於今世,名聞天下。

今江南以景德鎮瓷器、湖絲蘇綉聞名於天下,而北地之技藝悉失傳矣,其可太息也歟!


北方經濟落後其實不是建國以後才落後的,而是很早就開始逐漸落後了。至於什麼時候開始落後的呢?據我所知,至少在南宋的時候,北方的經濟已經來不及南方了。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自然條件逐漸惡化,農業產量降低,而且被南方超越。在唐朝和唐朝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為什麼呢?因為北方自然條件好,而且開發得比較早,農業非常發達。北方的糧食產量供應了大量的人口。除了大量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口外,還有大量的人從事手工業、商業和經濟作物的生產。相對而言,南方雖然氣候條件不錯,但是南方多山地,多河湖,少平地,開發困難。開放困難導致南方的開發程度不高,糧食產量不高,難以供養大量的剩餘勞動力。而且南方多瘴氣,人們壽命普遍沒有北方的長。

但是,北方多戰事。東漢末年一直到唐朝初年的這幾百年間,北方戰事一直比南方多,這就導致了三個問題:一、北方人口大量逃難到南方,一方面削弱了北方的經濟,一方面促進了南方的開發;二、北方頻繁的戰爭導致社會得以休養生息的時間比較短,而且經常被打斷,以至於北方沒有得到很好的恢復;三、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社會制度比較落後,很多都不懂的經營生產(當然,這種情況後來也得到了改善,因為很多少數民族的人民主動跟漢族人通婚,向漢族人學習農業、商業、手工業、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的知識)。當然,這種情況隨著隋唐的統一改善了不少。然而,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發動叛亂,而後是藩鎮割據,黃巢大起義,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入侵,北方好不容易恢復的經濟,又遭到了破壞。此後,趙匡胤雖然統一了中國,北方也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太平,但是經濟卻一直沒有回復。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北方由於常年的開發,自然條件逐漸惡化。森林覆蓋率常年維持在較低水平,土地肥力越來越低。再加上灌溉農業對土地的影響,北方土地的鹽漬化情況越來越嚴重。土地質量的降低,導致糧食產量的下降,北方能夠供養的人口越來越少。這也就導致了北方除農業以外的其他行業也隨著糧食產量的降低而逐漸萎縮。

以上兩個原因,導致中國的經濟中心在南宋的時候,就已經轉移到了南方。此後幾百年,雖然北方保持和平的時間比較長,但是經濟一直沒有恢復。清朝末年,中國逐漸開始了工業化的進程。清末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這樣的政治家和盛宣懷等這樣的實業家,在創辦工廠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把工廠設在南方,因為南方的經濟實力比北方強,有足夠的資金和市場來發展工業。工業上的先行一步,更加拉大了南北方的經濟差距。

補充。

北方的氣候也是影響北方經濟的一大重要因素。古代的北方氣候還是相當濕潤的。也不知道是不是跟人類活動有關,北方森林覆蓋率降低的同時,北方的氣候逐漸乾旱起來。歷史上北方的湖泊、沼澤等濕地還是比較多的。這對於農業生產來說是非常有利的,湖泊的存在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大量的灌溉用水,沼澤排干之後非常有利於糧食的種植(因為沼澤排干之後的土地非常肥沃)。但是由於氣候的變遷和農田面積的急劇擴大,濕地的面積急劇變小。這就加劇了北方的乾旱程度,從而促進了糧食的減產。

黃河水災也是影響北方經濟的一大重要因素。發大水這件事情,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是比較多的,畢竟我國的東部地區處於季風區(季風區的氣候就是要麼沒雨,要麼就是雨多得一塌糊塗)。但是不同於南方的河流,黃河是一條著名的地上河。黃河一旦決堤,那就是貨真價實的滅頂之災。歷史上每次黃河發大水,都是餓殍千里,遍地屍骨。黃河水災對於北方經濟的破壞,不下於一場戰爭。

補充三點:

第一,東北太冷。淮河以南的地區,普遍能種兩季作物,嶺南地區甚至能種三季作物。而東北由於氣候原因,只能種一季作物。北方地區越往北,冷季越長,農作物成熟時間越短。

第二,經濟發展是講經濟基礎的。本來經濟就好的地方發展的就更快,經濟不好得發展得比較慢。歷史上經濟重心南移之後,北方的經濟就一直沒超過南方,以至於到了民國,南方的工業投資遠遠高於北方。新中國成立之後,雖然有很多國企辦在了北方,但是你要知道國企有個通病,那就是官僚主義嚴重,內部貪腐問題嚴重,靈活程度不及私營企業。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國企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倒是南方,隨著私營經濟的強力發展和外資的持續投入,發展速度遠超北方。

第三,人口素質和人口數量也是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由於南北方經濟的差距,北方很多素質比較高的年輕人跑到南方來打工,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就定居在了南方城市。北方很多城市人口的持續流出嚴重削弱了當地經濟發展的潛力,以至於加劇了北方和南方的經濟差距,進而導致更多的人來南方找工作。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謝邀並抱歉,這個問題太大,要求太高,回答不了。我想說的是兩個,一個是歷史上的經濟中心與政治有關,二是北方自然條件確實不如南方。北方地區很大很大的部分,必須要辛勤勞動大半年才能收穫一茬糧食作物,很多很多地方一年只能種植和收穫一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冬天不長莊稼,樹葉都要落的。除了自己動手種植養殖外,幾乎沒有什麼天然的東西可以當飯吃。南方很多很多地方農作物都不限於一茬,大自然特供很多很多食物,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北方蓋個房子,那個樹要好幾年才能成材,而南方的竹子幾個月就可以成材。


越往北政府管制越厲害,越往南經濟理念越自由


沒有戰亂的年代

晉商

徽商

洛陽開封的繁華

沒聽說有啥浙商

粵商啊

分析一下

最近200年以內發生在

山西 河南 河北的歷史不難發現,在長久的和平時期一直都是中國經濟最為富庶的地方

民國時期的軍閥內戰基本都是在北方打的,南方好歹有山有水不至於餓死

也就是你會發現幾乎所有出現餓死人的饑荒和大災難都是發生在北方華北平原

河南河北安徽山西

你聽過哪個南方省份餓死人人嗎?戰亂年代?

廣東?廣西?還是最窮的江西?

1940年大旱

1942年花園口決口

1958年到1962年大災

60年左右我們村餓死一半,我爸親口說的

我爸55年的,大伯47年的,和老爸一起出去玩玩的三個人就我爸一個人回來,其他兩個餓死了,我爸被我大伯背回來的。

我是周口扶溝的

1975年8月大水

我們整個縣全部被淹,有人說周口怎麼可能會淹,大家可以查查

家裡所有的東西全部毀了,大水兩米多高,幸虧我們村隔壁有個霧煙山這個可以百度.雖然是個土堆,但是能活命,現在還可以在我們那任何地方往地下挖土兩米可以挖到當年洪水的痕迹

1983年到2005年農業稅

農業稅可是能吸干所有農村人血的稅

而南方呢?

尤其是溫州:

有投機倒把罪的時候,溫州已經可以放開手腳可以幹了

深圳甚至可以低稅收

上海控制了中國大部分關稅和證券的印花稅

上海這麼大的城市竟然培養不出來一家稍微大一點的有競爭力的企業

全部都是銀行 外資總部

寶鋼 煙草 證券 合資汽車

大部分國企都在上海重慶成都廣州(因為上百年的戰亂)

因為戰亂年代中國北方几乎定期都會發生髮大的災荒

稍微有點錢的都會到香港 或者南方避難

想像一下大量的財富不斷的外流

北方說不好聽的,每一次戰亂 災荒 房子因為在平原很快被搗毀 糧食如果沒了就永遠沒了

平原地帶想藏個糧食都沒法藏!挖地洞,別人一下就找到了

還存糧食

不被地主和農業稅折騰完就算好的了

也就是說你如果生在北方在1840年到2001年這個年代你永遠不會有任何的積蓄

改革開放做生意?

在溫州那叫大膽,在北方那叫投機倒把

盲流這兩個字還沒多久吧

農民被困到土地上從1949年開始

如果是你?

你會選擇在長期戰亂的平原靠小麥吃飯的人還是選擇靠山吃飯?

很明顯比如河南經濟在60年代僅僅是湖北經濟的50%不到,到2017年的今天整個湖北的經濟不到河南的60%

北方和南方誰更聰明誰更有經商頭腦不是你說了算

國家政策說了算

如果回到80年代東北人還嫌棄浙江廣東窮你信不信

還有沿海14個城市的經濟特區

大連 溫州 寧波 福州 廈門 秦皇島 上海深圳

這可是1979年啊什麼概念

內地做了特區的事就會被抓起來投機倒把罪

國內企業有相當自主權

減免稅收多大的優惠,如果在鄭州劃一個特區

沒有稅收和關稅或者稅收很低很低

信不信全國的外資都會來

當地人光收房租都行了

看看有一個答案里寫蘇南和蘇北的差距的原因

一、土地指標的傾斜

這個是最大的、隱形的看不見的江蘇省對蘇南的政策,它隱形了幾十年,不被大多數江蘇人所深了解。江蘇的農地紅線,讓蘇中、蘇北來保。而蘇南可以將大量的土地用於工業與商業開發。沒有資格說蘇北的土地不值錢,誰要是有一二百畝,那也是千萬富翁。再不值錢,賣了,也比種地強,算上勞動力價格,種地,是虧錢的。但蘇北人卻得種地或外出打工,為什麼,因為不給你用地指標、不給你上馬交通、不給銀行貸款指標。你就上馬不了企業或商業。只有種地或外出打工。下面一個個講,這個是環環相套。

二、交通的嚴重傾斜 這個是第二個政策,交通不給上馬,直接導致蘇中蘇北對外聯繫通道嚴重受阻,失去了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的關鍵因素。國家、省配套的大量交通建設資金,極大多數投放在蘇南,以鐵路投資為例,國家佔70%,省掏20%,而蘇南只需掏10%,就可以謀得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比如鐵路、公路、航道等,而蘇北人條鐵路,居然需要自已集資修建,比如新長線鐵路。

三、稅收政策的不平等 國家給予江蘇的極大多數政策,均放在蘇南,比如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試點區、試驗區、外資企業等,這些東西,弄些名字忽悠江北人而已。實際上,就是大量的免稅、減稅、給予配套用地指標、配套銀行貸政策等,可以5年不交稅、或是半稅。而蘇北企業,要上繳全稅。

四、金融政策的嚴重不平等和傾斜 這個就類似於交通投資,江蘇省將貸款指標,嚴重傾斜蘇南,蘇南企業或是私人、商店等,很容易就貸到大量銀行貸款,蘇南存款、貸款比例,一度高達90%以上,而蘇北,比如徐州存貸款比一度低到60%,那麼徐州的應得貸款指標哪去了?調劑給蘇南了,徐州你要那以多銀行貸款指標幹嘛,你只要種好地就行了。導致徐州銀行貸款奇缺,民間高利放貸盛行。比如國家開發銀行等大量的資金,投放在蘇南,甚至世界開發銀行的低息貸款,也貸給蘇南,而且給予蘇南大量的特權,比如企業上市融資、政府發行債券。江蘇省政府一次就可以給太湖治理資金500億的貸款指標,一個五年計劃就可以給長江治理貸款指標1500億。這錢哪來的,省與中央配套給的資金。而國家給予江蘇省大量的專項產業扶持資金,極大多數也落在蘇南。 —————————————————————————————————————

隨便舉幾個客觀事實 交通方便:

1、蘇北幾十年沒修一寸鐵路,直到最近幾年才有所好轉/可笑的是,有人說蘇北這種大平原地區難建高鐵......殊不知,廣西那種偏遠地區高鐵覆蓋率都比江蘇高了50%。 2、徐連高鐵事件,李克強總理認可的350KM標準開工,上海鐵路局批准後,到了省鐵路辦,蘇南的鐵路辦副主任認為會虧本,建議修250KM的規格,可惜這回連雲港人民決心很大,抗議了1年多,不開工,最後鬧大了只能修350KM(這真不是段子) 3、國家戰略「一帶一路」,連雲港作為亞歐大陸橋的起點,我省強行拿蘇南去申報,被人嘲諷「把炸彈拆成了順子」,結果瞬間就被中央斃掉了最後直接丟掉了一帶一路的份額。 各類政策: 1、江蘇最早12個國家級開發區,蘇州一個市佔了5個,外商去崑山、張家港半場只要交7.5%的稅收,而在高淳溧水之類辦廠要交33%。

2、80年代中期省支持蘇南的鄉鎮企業,想搞一個鄉鎮企業模式,這個是學的溫州。 比如上面講的徐州的銀行貸款指標給大量調走,就是這個時機。比如省委書記打造的張家港版本,將全省的銀行貸款指標調給張家港等市,當時張家港人均貸款接近8萬。當年8萬什麼概念,能買一套半商品房。現在徐州、連雲港等地的人均貸款,還不到10萬,跟當年30年前張家港的8萬,不好比。

3、1992年,上海改革開放,江蘇新一輪蘇北抽血又開始了,典型的例子,就是當年那省委書記在徐州說,徐州人就安心挖煤種地的講話。

4、各類金融指標 1995-2000年5年間,國家開發銀行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46.2億,蘇州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蘇州工業園區一期基礎設施、新區基礎設施、金雞湖整治一期和蘇州天然氣管道工程等。 2000-2005年5年間, 國家開發銀行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200億元,蘇州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金雞湖整治二期、繞城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前期準備、內環高架及附屬立交、環古城風光帶、蘇州工業園二期、三期基礎設施、太倉港一期工程、公交鎮鎮通工程等。 同期無錫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為29.5億元,無錫利用這批資金建成的項目有蠡湖水環境整治、太湖大道改造、火車站廣場改造、金城公鐵立交等一批城市道路項目。 2005-2010年5年間, 國家開發銀行許諾向蘇州提供無息和低息貸款500億元 同期無錫獲得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許諾為120億元

5、省投資項目,2017年全省集中開工省市縣三級重大項目1363個,計劃總投資1.33萬億元,年度投資4300多億元。各設區市已分別就開工項目出具了承諾確認函。具體情況如下: 分地區看,蘇南五市項目667個,總投資7973億元,佔比60%,其中南京開工項目規模全省最大,達到2716億元,蘇州開工項目個數全省最多達到177個、年度投資額最大達到594億元;蘇中三市項目308個,總投資2145億元,佔比16%,其中,南通、泰州項目個數均為140個左右,南通開工項目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蘇北五市項目388個,總投資3199億元,佔比24%,其中徐州項目140多個,總投資超過900億元。

結論: 蘇南蘇北的經濟差距客觀存在,不否認蘇南地區底子好、位置好,但是發展到現在這種接近3倍的差距(蘇州人均GDP是宿遷的3倍)。 直接原因是地理因素 最主要成因是人為的政策傾斜造成的。 在歷史人文上蘇北一直不比蘇南弱 最後感言: 在發展蘇中蘇北上,習慣性做足了宣傳,什麼產業轉移,什麼舉全省之力發展蘇中蘇北,但土地指標不給你,政策不給你,銀行貸款指標不給你,交通不給你上馬,發展基礎根本就不存在。 這些口號變成了畫餅充饑。蘇中蘇北的一些項目,年年進江蘇五年規劃。而後就是拖字術,年年說建設,年年力爭明年建設,年年力爭明年開工。年年下去,就是一二十年不見開工影子。比如寧啟鐵路、寧淮鐵路等等。 江蘇省高考狀元明顯蘇北人更多,這貼里的狀元論是不是很可笑? 蘇州一邊拿著全江蘇集中的政策,一邊同時作為上海衛星城大步發展,然後「我們蘇州底子好,自古繁榮」 對不起我不信


中國今南方地區加入中國版圖是從秦帝國開始的,當時秦帝國利用國家統一的強大力量將中國版圖擴張到今天的越南。

最初中國南方是地廣人稀的,生活著多個族群的南蠻,後來有些富有開拓精神的人逐漸遷徙到南方發展,類似於歐洲人進入美洲大陸,兩次移民高潮是五胡亂華時期和南宋時期,當時中國南方溫度還非常高(三國時期今南京地區還在跑大象),到處都是密林分布的熱帶雨林,山區密布,瘴氣多,當時醫療條件太差了,移民今南方地區的人,可能聞到瘴氣就因為掛了,可能出個門就被蠻夷剁了,這些富有開拓精神的人同惡劣的自然條件和兇猛的南蠻廝殺了兩千多年最終搶佔了今南方地區,把南蠻一直攆到今中南半島,把惡劣的自然條件開發成良田,最後活下來都是最勇猛的和身體素質最強悍的,南蠻敢反抗的都被他們滅了,不敢反抗的逃跑了,剩下的女性自然他們要挑選最漂亮和最健康的結婚生育後代,這麼多年一點點優勢逐漸積累下來,直到近代,南方徹底壓制了北方,近代史但凡有點影響力的全是南方人。


謝邀。

老夫一介南方人,長這麼大就見過一次雪。可能對這個話題的回答沒有什麼建設性。

首先第一點,聽說東北三省人口負增長,還有很多地方變成了空城。單單這方面就奠定了東三省經濟好不到哪裡去。

其次,華北平原,第二三產業不夠發達,人口又多,也好不到哪裡去。

然後長江中下游,除了長三角輻射外,其他地區對企業的吸引力不足,難以成氣候,倒是天府和重慶幹得不錯。

對於南嶺以北的地區,官僚思想還是比較重,企業顧得上陪酒顧不上企業發展,遲早會搬走。

以上就是鄙人略為說的北方經濟原因,有嚴重偏差,請見諒。

南方珠三角地區產業配套成熟,形成產業鏈,企業想搬走也很難。而且外來人口巨多,經濟也不會壞到哪裡去。

總體來說,東部沿海地區發達,西部落後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還是無法改變的。


我說一下一個自身的猜想,那就是南北經濟發展差異和當時世界貿易路線的關係。

美國南北誰窮誰富?當然北方富;歐洲南北誰窮誰富,主要還是北方富;

印度南北誰窮誰富?主要還是南方泰米爾語系邦比較富裕,像什麼喀拉拉邦人類發展指數HDI接近中國,班加羅爾被譽為印度的矽谷,同樣,印度半島南邊的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人均收入都是吊打北方的,

中南半島誰窮誰富?當然是半島南方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富

大概來說,北美和歐洲地區貿易中心是北大西洋,而非加勒比海或地中海地區;蘇伊士運河以東地區貿易主航道相對於亞歐大陸更靠南

同樣,貿易道路被改變也會改變地區經濟平衡,不可描述宗教崛起後路上絲綢之路受阻,同時中國、印度北方一直以來擔任了被輸入武德(姨?)的重任,因此在宋明時期都開始衰落,新航路發現後,地中海沿岸歐洲城邦衰落,北大西洋沿岸的貿易港口開始崛起

類似的中世紀時俄羅斯地區最富裕的是女奴集散中心(劃掉)克里米亞半島和阿斯特拉罕,近代以來無異波羅地海附近的彼得堡就更富裕了


這問題可以寫成大部頭專著,北方落後是宋元以後的問題,氣候變化,戰亂,交通變遷,對外開放度都是原因


謝邀,這個問題太大。再說,怎麼算北方呢?黃河以北還是長江以北?還是東北?

我個人覺得經濟繁榮還主要是靠商業,所以大概~~~~

也許北方相對南方歷史上地少人稀,大家忙著務農就沒太多精力經商了吧。

也許北邊寒冷冬天真的不想出門影響經商吧。

也許北方游牧民族多,古代打仗,近代不容易形成固定的市場吧。

也許北方靠海少,冬天還凍冰,影響物流發展吧。

也許~~~~~~~~~


推薦閱讀:

南方人和北方人在辨別方向上的能力上是否有區別?如果有,是怎麼形成的?
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心目中的南方代表區域是江浙一帶還是廣東一帶?
冬天到底是南方冷還是北方冷啊?
學校里的蛇,請問有毒嗎?(有圖)?
江西財大在南方的名氣如何?

TAG:南方 | 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