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和威廉一世的私人關係如何?

俾斯麥通過一系列手段統一了德意志,為什麼威廉一世並沒有認為他功高蓋主而幹掉他呢( ̄Д ̄)?


老威廉全家和俾斯麥的關係都是算不上多好。

當初霍亨索倫家剛剛接管勃蘭登堡邊區的時候,俾斯麥家就是邊區裡帶頭造反的強盜騎士之一。甚至在兩百年後腓特烈·威廉一世給老弗里茨留下的黑名單里俾斯麥家依然位列其中。腓特烈·威廉四世給奧托·馮·俾斯麥下的評語就是「紅色反革命,非關鍵時刻不能用」。炮彈親王老威廉登基之前攝政期間也對俾斯麥無甚好感,登基之後之後如果不是因為局勢無可收拾也未必會任用俾斯麥。當初俾斯麥在議會發表那篇鐵血演說的時候老威廉直接就被俾斯麥的強硬態度嚇尿了,甚至一度局的自己要在革命里撲街。在日常的國務里兩個人也是常有齟齬,古稀之年的炮彈親王動輒就撕掉紅色反革命的公文。這兩個頑固的老頭最著名的兩次衝突,一次是薩多瓦戰役之後,關於對奧地利及其盟友的處置問題;另一次就是最近知乎上的月經問題,關於統一之後皇帝的頭銜問題,這個問題多虧了老威廉的東床佳婿巴登大公腓特烈從中斡旋才得以解決。俾斯麥傳記的作者路德維希把兩個人的關係比作老人騎馬,老人不相信馬兒,馬兒也不甘於被老人控制。

至於功高蓋主什麼的……都19世紀了還功高蓋主個什麼勁……這時候的普魯士國王連議會都搞不定,還主動炒俾斯麥的魷魚?老威廉每次和俾斯麥較勁的時候俾斯麥都是直接拿辭職威脅的。


為什麼威廉一世並沒有認為他功高蓋主而幹掉他呢

首先,這是不可能的。俾斯麥本身也沒有自己做皇帝的意思,為什麼要做掉他?

威廉一世是很有意思的皇帝,他自己本身是一個很勇敢的士兵,在1848年萬國之春的時候3月9日發表煽動演說的是他,後來13,14,15日果斷下令對群眾開槍的也是他。

而且在後來在要求議會(Landtag)同意撥款1000萬塔勒爾,將平時兵力從14萬人增加到21萬7千人時的強硬態度實際上也是很難得的[1]。

但於此同時,威廉一世實際上在繞過議會的時候,一直在擔心違憲的危險(實際上怕革命),這個時候羅恩就建議必須由奧托走到檯面上。俾斯麥比威廉更大手大腳的進行更強硬的改革[2]。其實這個時候,皇帝就知道自己實際上並不比不上俾斯麥。

而且在之後的威廉和俾斯麥爭執帝國的皇位到底叫什麼的時候,實際上威廉也作出讓步了。

說白了就是一個強硬派遇到了另外更強硬的一個強硬派。而弱的一方認識自己弱,所以選擇退出。

無論如何,威廉一世都是不會感到很舒服的,至於腓特烈三世那是因為腓特烈三世受英式教育太多,自由主義傾向比較重同俾斯麥不和,而威廉二世則是在外交上同俾斯麥不和,而且本身也並不像老威廉那樣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他的自負(自卑)讓他強行給俾斯麥下課也就不奇怪了。

參考:

[1]Oster, Uwe A. "Friedrich III. - Der 99-Tage-Kaiser". Damals (in German). Vol. 45 no. 3/2013. pp. 60–65

[2]"Biografie Wilhelm I (German)".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Retrieved 12 June 2013.


謝邀

我的結論是:又依賴又排斥,總體以依賴居多

說出來可能讓人不太相信,但是,總是以軍裝形象示人,留著大鬍子,並且有著「霰彈親王」美譽,一派正統普魯士軍國范兒的威廉一世,其實性格出人意料的軟弱和反覆。

在幾次歷史關頭,臨近做決定時候,威廉經常出現猶豫不決和反覆無常的表現,甚至在1848年他鎮壓柏林革命也是如此,在緊急的關頭,他經常被互相矛盾的兩個意見折騰得不知道如何是好,甚至有幾次還在寵臣們面前流下了眼淚(老頭國王淚水漣漣、俾斯麥首相在旁邊拍手安慰的場景光是想像都讓人有些不安)。

這種人其實很希望得到一個意志堅定的人的強力推動,儘管他比俾斯麥大了快二十歲,但是在俾斯麥面前毫無長者的風範,每次他們吵架最後都是陛下扭扭捏捏地順從了首相的意志,以至於俾斯麥都暗自感嘆過「我們的君王就像任性的女人,非要哄哄才行」。

而俾斯麥,雖然有毀有譽,但是誰也必須承認,他是19世紀影響最大的政治家之一,他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走向(雖然德意志的統一看上去是必然趨勢,但是他在其中依舊功不可沒),他的意志堅定,而且眼光高遠,把握住了整個時代的脈搏,他的強力光芒,使得哪怕是身為國王和皇帝的威廉一世,也只能黯然失色。

任何君主其實都不會喜歡這種狀況,不過,如果是雄心勃勃的君主(比如後來的威廉二世)他會選擇改變,而威廉一世卻選擇了默默的順從,甘當一位黯然失色的皇帝,這部分是因為俾斯麥屢屢證明他就是對的;部分也正是因為威廉一世的依賴性格。

當然這不是說皇帝就沒有鬧脾氣的時候,事實上威廉一世幾次都鬧過脾氣,差點讓俾斯麥下不來台,最後乾脆以辭職來要挾——結果最後都有皇帝陛下順從而告終,可見依賴性畢竟是大於排斥的。

「功高震主」之類的話其實沒啥好說的,俾斯麥雖然威望高,但是依舊只是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的大臣而已,沒有皇帝的支持的時候其實就玩不轉了,威廉二世繼位並且和他決裂之後,他也只能黯然離職。

不過,威廉一世的兒子和孫子就沒有他的這種依賴性了,他們都很不喜歡俾斯麥(雖然理由各不相同),腓特烈是因為俾斯麥政治上太保守,而且和他妻子為代表的英國幫關係太差;威廉是因為這位首相畢竟太耀眼了,他不需要帝國有比他更亮的明星。

所以,其實如果腓特烈不那麼快死,俾斯麥的首相大位也長不了了,威廉一世和俾斯麥的關係畢竟是很罕見的。


要了解俾斯麥與威廉一世的關係,首先你得先了解威廉一世是怎樣的人。

威廉一世是腓特烈·威廉三世的次子,而次子其實本來是不會繼承王位的。所以威廉一世在小時候其實並沒有接受太多教育,和歐洲其他貴族次子一樣,威廉一世被送往軍隊成為軍人,並參加了不少戰役。

由這裡可以看見,威廉一世未來登基後,為何如此器中軍隊,畢竟他也是軍人。

這個原先無法繼承王位的王子,在他兄長去世之後意外繼承王位,當上國王后野心勃勃的威廉一世進行改革,與議會發生衝突(威廉一世想擴充軍備,議會不允許。)

迫於無奈,威廉一世只好命令一個不怕議會甚至鄙視議會的人擔任宰相,以便執行他的命令。

而這個人,就是俾斯麥。

從這裡可以看見,威廉一世是需要俾斯麥的,而同樣,俾斯麥也需要一個如同威廉一世那樣的君主。

兩人純屬互相需要與利用的關係,而這也解釋了為何俾斯麥沒有功高震主,因為威廉一世需要他。

有一個事件可以很清楚的說明這個狀況,當俾斯麥成為首相後,他曾於議會發表「鐵血演說」,演說過後,威廉曾對俾斯麥說:「我很清楚結局,他們會在歌劇廣場朕的窗前砍下你的頭,過些時候再砍下朕的頭。」而俾斯麥則回應道:「既然遲早要死,為何死得不體面一些?……無論是死在絞架上抑或死在戰場上,這之間是沒有區別的……必須抗爭到底!」

通過這個事件,兩人形成獨特的君臣關係,而兩人的結合也讓普魯士成功統一德國。

所以說,威廉二世登基後為何踢掉俾斯麥,因為那時候德國皇帝已經不需要一個光芒超過他的大臣了。


路易十三也沒有幹掉黎塞留啊,要知道他可是說過所有大小政務黎塞留都包辦了,他只用玩就可以了,按常理看這樣的宰相應該幹掉……

黎塞留和太后發生衝突時,黎塞留本人都覺得自己要完,路易十三最後放逐了他媽……

知道什麼人能信任,應該信任,這就是君王的政治智慧


屬於很多時候意見並不相同,但最終能達成一致,兩個人能比較和諧地搭檔。

威廉一世雖然名義上是完成了德國統一的君主,但實際上他並算不上是一個多麼有天賦有才能的人,很多時候甚至過於死板和保守,缺乏靈活性和大局觀。

就比如普奧戰爭過後,俾斯麥的意思是不要奧地利割讓領土,換取奧地利在將來歐洲的風雲變幻中站在自己這一邊。但威廉一世還是軍人的老一套思維,堅持認為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領土。為此兩人僵持不下,俾斯麥甚至揚言要辭職。最終威廉一世作出妥協,才有了之後20多年兩人的繼續合作。

不過換一個角度想,也正是威廉一世的平庸成就了俾斯麥,畢竟威廉一世有時候雖然頑固,但最終基本都會向俾斯麥妥協,換個極其有才能且在意權勢的君主可就未必了。有時候君臣之間也講求力量的平衡,要想合作做大事,總有一方是要相對示弱一些的。從這個角度看,威廉一世和俾斯麥也算是相互成就。


我胡說幾句

我覺得關係未必有多親密,但是也不會太糟糕,難兄難弟的感覺吧。

畢竟在那個年頭皇上被殺可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如果沒有統一德意志的功績 下場只會更加凄慘吧


推薦閱讀:

地主和貴族是怎樣佔有土地(或財富)並剝削人民的?
誰來比較一下日本和歐洲中古戰爭的規模?
法國在哪些領域勝過德國?
為什麼我們現在提倡貴族精神?
為什麼保加利亞不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TAG:歐洲歷史 | 奧托·馮·俾斯麥 | 普魯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