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er,你在做什麼?

本人是一名BIMer,對未來一直存在危機感。

經常看到很多大大討論BIM,說得高端又大氣,行業、領域、未來,但我們這些先行者的出路在哪裡?我了解到的就業方向,有revit建模、二次開發、BIM造價~

各位同仁,你們的工作是怎樣的?請詳細說說好嗎?給同行業的大家提供些參考。

updated:感謝 @孫彬 @宋家宏 的回答。

作為一名在大BIM領域裡的翻模民工,我想我的問題應該是——大家在BIM浪潮的哪個位置? 二次開發、設計師 with BIM or 施工員 with BIM,或者其他呢?


目前做BIM已經不能算是先行者了。問題中提到的比如建模、開發也算是與這有關的工作。孫彬先生回答的一個點很對,就是BIMer本身不是一個職業,她只是泛指工作涉及到BIM的所有人。具體工作還是要看實際的。比如:原來叫畫圖員(用CAD畫圖),現在叫建員(用Revit或其它軟體建三維模型)。

建築或者說大建築行業有很多細分領域,每個領域都可以跟BIM扯上關係,具體做什麼,還要看個人的知識、能力和興趣。


謝邀。

BIMer不是個職業,XXer with BIM 才是。

是的,暫時它算是個職業,但是你身邊還有CADer嗎?

推薦你看一下我翻譯的:BIM的五個公理(Antony McPhee) - 知乎專欄 裡面有一條是: 公理3:BIM取代或提升你當前已經在做的部分工作


把BIM當成工具就可以了 不要把BIM作為專業德方向


BIM救不了中國建築


謝邀,接觸BIM有5年多,經歷了幾個階段。

1、在學校里了解到BIM概念,認為是一個大趨勢,奈何不得其門而入,那時候還沒有現在這麼火。

2、設計院做結構,零散的建模,摸索BIM,最後發現短時間內結構不具備做正向設計的條件,建築專業情況最好,機電也只能完成一部分。主要是沒有合適工具地問題。

3、開發團隊做revit二次開發。

4、BIM協同平台產品設計。

說說自己的一些收穫,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1、BIM建模、翻模只是基礎技能,對個人來說無論做規劃、設計、施工哪一塊,沒有專業底蘊都走不遠,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也發揮不了BIM的價值。這點大家已經說了很多。

2、利用合適工具和插件,提升本職工作的效率才是正途。酷炫的漫遊和展示只能錦上添花,其實對工作本身幫助不大。

3、在設計階段,正向設計的價值在於減少信息傳遞損失。個人效率的提升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團隊溝通效率的巨大提升,越大的團隊溝通成本約高,BIM是很好的協同設計工具。前提是有統一的,規範的標準,並且全員遵守。因此經驗豐富,懂BIM,懂業務,又懂團隊管理的的BIM經理會很吃香。至於翻模,只能說增加了一層校核工作,改到後面,要花多少精力保證一致性?大家都很心累。但目前因為各種各樣的限制條件,不得不採取這樣的過渡方案。這一時期早晚會過去。

4、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BIM的銜接是個大問題。技術和人的原因都有。一是模型傳遞標準還需要完善,很多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用的不是同一套軟體。另一方面組織外的溝通協作,坑多水深。目前看到EPC、DB模式是最可能實現BIM階段間正常流轉的模式,也是大型建築承包企業的發展趨勢。

5、二次開發挺火的,建築領域出身,懂工程,喜歡敲代碼的有很大優勢。跨界人才稀缺。

6、BIM協同平台,是和BIM設計、施工各種工具化應用相輔相成的,一種組織間溝通協調的有力武器,也是連接企業信息化和BIM應用之間的橋樑。同樣跨界人才稀缺。


2015年六月份開始接觸BIM,最開始在諮詢公司學習建模,軟體操作,後面慢慢嶄露頭角。公司是小公司,所以機會多,半年後就開始獨立跟項目了,一直從事地鐵行業的BIM業務。

記得那時還能接到一些設備族製作的業務,不帶參數化的,一個族1000多人民幣,該項目56個族五萬六,建模花了半個月,後面開會和修改,花了半年多……再之後,族就沒那麼值錢了,淪為含金量很低的東西。

未完待續~

updated

2016年中,到施工現場做BIM應用,公司承包了整個地鐵站的機電和裝修業務,真正感受到了BIM在施工中的作用。

這邊的設計院基本不會BIM,也不會用revit。我們的工作模式,是由BIM工作組駐場,負責機電施工的管線碰撞和優化,在項目實體工程動工前,就做好所有優化,跟設計院溝通並得到批複後,按協調後的方案操作。

項目開工後,BIM人員會留在項目部,負責跟蹤現場,與施工班組接洽並且解決現場問題(類似於技術員)。在這個過程里真的學習了很多,怎麼跟設計方溝通、怎麼跟領導吹牛逼、怎麼跟工人對吼……

2017年,也就是目前,就職於一家五百強的大型設計類外企。類似於 @初毅 提到的設計院BIMer,不過跟國內設計院有區別,我的日常工作會參與到設計師的設計流程中去,並不是單純翻模。

工作流程大致是: 確定設計思路——設計師提供設計草稿——完成三維可視化模型——發現不合理及可優化方案——協商修改——方案完成。

設計草稿

發現不合理

由於商業問題,只貼兩張圖供大家理解。

個人覺得,外企設計院的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能促進BIM的普及,但同時也加快了「建模」的價值衰弱。有一天設計師自己會用revit等軟體,BIM專員就只能打打下手,很難接觸到核心業務了。

這是題主的個人經歷,分享給大家。共勉!


在施工現場跑了好幾年了。bim是自己看著喜歡自學的,去年考了一個bim一級建模師,也不知道有啥用。當時考就是為了看看自己到底學到了多少知識。到目前為止,bim對我的工作沒有任何幫助,畢竟我是在施工現場(路橋)。我就想接觸一些這方面的朋友,學習提升自己。


@孫彬 的回答也是我同意的。

在菲律賓幹活的時候當地分包還會有cad operator這個崗位,專門畫圖。但我們總包基本每個年輕點的土建學生都會cad。(p.s.我是畫的最差的) 這就反映出隨著計算機技術普及,計算能力提高,成本降低,cad製圖能力也會成為一個工程管理人員的基本技能。cad操作員就成為了一個時代環境下的特殊崗位。

建模員也是面臨一樣的問題。時代推動會讓建模員所能做的事情越來越簡單,能產生的價值就越來越有限,變成純體力勞動。

再說一下建模市場,國內建築市場整體在萎縮,但原來很多傳統管理的項目開始使用bim。應該說純建模市場還是在上升通道中的。但同時越來越多3維設計的項目上馬,越來越多施工方掌握bim技術,再加上施工行業的人工不貴,對純建模的市場應該是起到壓縮作用的。所以我認為建模市場會很快出現一個峰值,然後走下坡路。這時候就只有個別掌握高級快速建模技能和工具的團隊能活下來。

再說一下bimer的未來和出路。這個也是我對我的團隊說得,這些路線存在但不是全部。

第一是施工技術路線,bimer到技術員到技術部長到總工。這條路基本就是走傳統工程行業的晉陞路線。熟悉造價軟體的也有可能走預算員一條路。需要補習大量傳統施工技術的知識和經驗,但bim軟體技能和對bim思想的理解會給你帶來很強的競爭力。

第二是設計師路線,這條路需要畫的精力很大,對個體要求很高。推薦已經在設計院里的bimer考慮,近水樓台嘛。

第三是深化設計師。這一塊也現在bim技術重要的價值點。主要有機電方向,幕牆方向,鋼結構方向。因為隨著建築越來越複雜,工程越來越離不開深化設計,深化設計工作也已經離不開軟體。無論設計院,總包方,專業分包方都在成立類似的團隊,軟體技能是這些團隊的標配。深化設計技術有幾個特點,一是短時間內無法被計算機完全取代,二是產生價值大,三是經驗對工作成果質量影響較大。所以在較長時間內是有發展空間的。

第四是工程管理諮詢的路線。這可能包含軟體教育,軟體策劃開發,軟體實施,硬體設計,技術整合,bim施工應用指導,bim設計應用指導等方面。各個諮詢公司的定位差距比較大,對人才的要求差距也會比較大。個人感覺,走這條路對知識面要求會較高,什麼都得明白,溝(hu)通(yo)協調能力也會比較重要。o(∩_∩)o

總結一下,單純建模是沒出路的。

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交流才能找到個人和行業的未來!與全國bimer們共勉。


不是BIMER,但是組建了一個BIM的團隊,專門負責培訓,諮詢,優化,設計,綠建等業務,不想再次強調什麼了,軟體永遠只是工具,即使再先進再溜,有沒有前途/錢途看的是用軟體後面的腦袋。

---------------------------------------------------悄悄更新一下

手下做翻模的幾個夥伴現在的發展目標是成為甲方中用BIM來做進度策劃的一把手,問題是反映工資不高..........


說的有道理


BIMer一說越來越不被大家認可了,其實本沒有單純研究BIM軟體怎麼用而存在的所謂「er」,如果有那也是因為要處理專業問題,那就是各專業的從業人員了。有些人是軟體入的手進入了建設領域,工作年限一長,也就成了各專業人士,逐漸的拋棄腦門上的「BIMer」標籤。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從事建設施工行業以後,就很少有轉行和跳出來的呢?難道真的那麼難?
做建築施工圖的出路在哪裡?不可能畫一輩子吧!
如何評價台灣建築師李祖原的設計風格?
從事工程監理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民居不採用屋頂採光?

TAG:職場 | C# | 建築工程 | BIM | 工程造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