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伊隆·馬斯克創辦的腦機介面公司 Neuralink ?
Elon Musk launches Neuralink, a venture to merge the human brain with AI
「The company, which is still in the earliest stages of existence and has no public presence whatsoever, is centered on creating devices that can be implanted in the human brain, with the eventual purpose of helping human beings merge with software and keep pace with advancemen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se enhancements could improve memory or allow for more direct interfacing with computing devices.」
說是話並沒有太驚奇,也不認為全是為了圈錢。以此為引,從定義和原理出發談談腦機介面的商業發展,會具體介紹約10家頂尖腦機公司。
全文約7000字,以下為文章內容結構:
一.腦機介面的定義與意義
二.腦機介面技術原理:實現步驟與其分析三.前沿的腦機介面實驗案例四.腦機介面研究的困境五.商業化應用方向及公司介紹六.擴展閱讀
技術原理部分,因為要腦機介面相關理論實在過於多和複雜,所以不會過分展開,但很重要,對於更好理解後面的內容比較重要,建議慢讀。更多的技術相關的內容可參見擴展閱讀部分
一.腦機介面的定義與意義
定義:
腦機介面的概念其實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你都見過了,你一定都映像深刻,回憶起來都可能是歷歷在目。
電影《阿凡達》:主人公利用一個機器直接將自己的心智移植到了另一個非人類身體上,能隨心所欲就像操控自己的一樣的操控這具非人類的身體,具備所有的感知能力與操控力。
動漫作品《刀劍神域》:通過頭戴遊戲機,直接登陸進入全新的虛擬世界,一切的法則遵從虛擬世界的設定,在這個虛擬世界裡你可以把思想轉化為有形的動作、印象或情感。與阿凡達的顯著區別就是,這個世界中你交流的對象還有無數和你一樣用這個方式進入的虛擬世界的玩家。
其他作品還有:漫畫《機動戰士鋼彈》、漫畫《攻殼機動隊》、OVA動畫《風暴戰士ORGUN》、遊戲《使命召喚:黑色行動III》等等
賽博格(機械化人)類科幻作品中腦機技術也是必備的技術支撐。比如前2年的明日邊緣等,更別談鋼鐵俠這個典型了。
- 腦機介面(英語:brain-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
問過一些對此感興趣的朋友,什麼是腦機介面?答案大多在範圍上有一定偏差。
還是用演算法式的方式解釋更清晰店,弄清楚每個字的具體含義。理解深度也會更深刻
「腦」 = 「有機生命形式的腦或神經系統」,而並非僅僅是抽象的心智。
"機" = 「任何處理或計算的設備,其形式可以從簡單電路到硅晶元
」介面「 = 「用於信息交換的中介物」
」腦機介面「定義=「腦」+機「+」介面」
即————在人或動物腦(或者腦細胞的培養物)與外部設備間創建的用於信息交換的連接通路
二.腦機介面技術知識:實現步驟與其分析
腦機介面基本的實現步驟可以分為四步:
採集信號&>&>信息解碼處理&>&>再編碼&>&>反饋
這是一周期性的循環過程,其實你控制你的身體也就是這樣一套流程,你想像以下就應該能感覺到。
1.信息採集——腦機介面的劃分形式一般也是看信息採集方式為主的,通常被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當然還有分法是按單向腦機,單向機腦和雙向腦機的分法,但兩種分法並不矛盾,就不展開了- 侵入式:此類腦機介面通常直接植入到大腦的灰質,因而所獲取的神經信號的質量比較高。但其缺點是容易引發免疫反應和愈傷組織(疤),進而導致信號質量的衰退甚至消失.。機器學習領域有句盡人皆知的真理——好的模型遠不如好的數據。對於腦機介面領域基本上是一樣的意義。侵入式能獲取的信號是直接的神經信號。
部分侵入式:介面一般植入到顱腔內,但是位於灰質外。其空間解析度不如侵入式腦機介面,但是優於非侵入式。其另一優點是引發免疫反應和愈傷組織的幾率較小。
主要式基於皮層腦電圖(ECoG)進行信息分析
- 非侵入式:就是不進入大腦類,就像帽子一樣方便佩戴於人體,但是由於顱骨對信號的衰減作用和對神經元發出的電磁波的分散和模糊效應,記錄到信號的解析度並不高。這種信號波仍可被檢測到,但很難確定發出信號的腦區或者相關的單個神經元的放電。典型的系統有EGG(就像一個帽子一樣,只是上面附著不少採集器,見下圖可知)腦電圖(EEG)是有潛力的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的主要信息分析技術,這主要是因為該技術良好的時間解析度、易用性、便攜性和相對低廉的價格。但該技術的一個問題是它對雜訊的敏感,另一個使用EEG作為腦機介面的現實障礙是用戶在工作之前要進行大量的訓練。
思考題:非侵入式是不是比侵入式更具有商業前景?(此題為開放性問題,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歡迎評論區留言寫出你的看法)
建議帶著問題看,到最後你應該能有一個答案了。
2.信息分析——無疑收集好了足夠多的信息後就要進行信號的解碼和再編碼了
- 處理干擾,腦電信號採集過程中的干擾有很多,如工頻干擾、眼動偽跡、環境中的其他電磁干擾。這個具體怎麼搞就不細說了。數學上一般會用做ML的人比較熟悉的PCA主成分分析和獨立成分分析ICA這兩種技巧。
- 分析模型這是信息解碼環節的關鍵,根據採集方式的不同,一般會有EGG腦電圖,皮層腦電圖(ECoG),等模型協助你分析。
3.再編碼——將你分析後的信息進行編碼
- 如何編碼取決於你希望做成的事情。比如控制機械臂拿起咖啡杯給自己喝咖啡,就需要編碼成機械臂地運動信號。你別小看這件事,其實非常地複雜,在複雜三維環境中準確控制物體的移動軌跡是難點一,難點二力量的控制,力量的控制是很微妙的,一點點力量的失衡都會使得咖啡撒潑。為什麼複雜三維那麼難,因為現在的計算機視覺做不到三維空間的精確識別。(如圖)
- 編碼形式主要是看你希望去完成什麼事情,這也是為什麼腦機介面可以幾乎和任何工科學科去結合的原因。
- 複雜的比如輸出到另一個生物體上,比如小白鼠身上,控制它的行為方式。已有好幾例類似實驗,成功按操控者願望控制小白鼠行為
4.反饋——獲得環境反饋信息後再作用於大腦
- 這一步其實是非常複雜的,人工智慧發展了那麼多年感知能力也遠無法和人相比。也就是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分感受環境信息和傳遞給大腦兩部分。
視覺感知——需要結合的知識就有計算機視覺,但目前的計算機視覺雖然識別上已經起來,但對實現三維空間的精確判斷依然較困難。上面喝咖啡的例子已經說明了問題。
觸覺感知——主難度在觸覺難量化以及反編碼的困難。人類在觸摸物體的時候不只是感受到皮膚壓力,更能感覺到材質等複雜物體屬性。當然可以結合最新的柔性皮膚實現更細節化的感知。但怎麼反饋成人能理解到的信號呢(也許用開車的方式說你更好理解:怎麼把你在虛擬世界和妹子互相愛撫的感覺傳遞給你,我想你一定不希望這個反饋不真切把)聽覺感知——這個相對比較簡單,有成熟的技術可以直接運用。 - 多模態感知的混合解析也是難點。因為反饋給大腦的過程可能不兼容。
- 可以實現喪失感知能力的再此獲得,比如視覺,當然程度有限。
- 可以實現非人類感知力變為人類感知力,這其實是非常逆天的,比如對於超聲波的感知能力(就像從蝙蝠身上獲取這個能力一樣),當然可能需要訓練一下使用者。再比如感知磁場等。更多感知類的腦機介面相關分析,可以參見@嘯語的專欄@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三.前沿腦機介面案例
1.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實驗
- 2012年巴西世界盃——機器戰甲,身著機器戰甲的截肢殘疾者,憑藉腦機介面和機械外骨骼開出了一球。這算是當年腦機介面領域的大事件了。(屬於工程上的創新突破)
- 2009美國南加州大學的Theodore Berger小組研製出能夠模擬海馬體功能的神經晶元。該小組的這種神經晶元植入大鼠腦內,使其稱為第一種高級腦功能假體。他們之所以選擇海馬體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其高度有序的組織以及豐富的研究文獻。這個實驗腦機介面醫療應用方向(增強方向)的重要實驗。
2.最近的一些實驗
- 非侵入類
- 明尼蘇達大學———全新EGG BCI系統。普通人在沒有植入大腦電極的情況下,只憑藉「意念」,在複雜的三維空間內實現物體控制,包括操縱機器臂抓取、放置物體和控制飛行器飛行。在第二部分已提到過此實驗的困難之處何在。複雜三維真的很難!複雜三維真的很難!複雜三維真的很難!重要的說三遍
- 通過腦機介面系統操控烏龜本能行為以進行遠程導航。相比其他的用腦機介面控制動物的實驗,這個用的是非侵入的方式。此實驗屬於工程突破,感覺有一點取巧的感覺,原理上沒有什麼突破
意義:開發這項技術可整合定位系統並提升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技術,催生出包括軍事偵察與監測在內的多種應用。
非侵入類最近有工程創新上突破的實驗較多,但涉及到原理創新的就比較少了,因此不一一列舉了,自行搜索論文吧。2.侵入類:
- 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教授KrishnaShenoy和神經外科教授JaimieHenderson成功讓三名受試癱瘓者通過簡單的想像精準地控制電腦屏幕的游標,這三名癱瘓患者成功通過想像在電腦屏幕上輸入了他們想說的話,其中一名患者可以在1分鐘之內平均輸入39個字母。這個速度基本是手機打字的一半了。商用前景基本已經明朗清晰了。
- 心靈控制類,人類控制小鼠行為,讓其完成具有計劃性的複雜任務。小鼠控制小鼠,一個小鼠用自己的偏好成功影響了另一隻小鼠的偏好從而使其做出反常行為。心靈控制類已經涉及到倫理層面,還有這個時代人類的信仰「自由意志」。意志並不自由。
四.腦機介面的研究困境
腦機介面是一門複雜的交叉學科,這種交叉學科一般都會有兩種突破發展的一種是工程上的,另一種是原理上的突破。
- 工程上的突破:舉個例子,就前面提到的巴西世界盃——外骨骼機械戰甲來說,必備的理論基礎在那時候已經基本足夠了,但這件事情實際上想做好非常的難,其中涉及的機械動力學、機器學習、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信息工程等一大票學科,你哪一方面薄弱了都會因為木桶效應而最終只能做出個沒有實用價值的半成品。所以同理明蘇達大學的那個一樣表面上看簡單,實際上極其複雜,是巨大的工程上的突破。工程上的突破方向還有的就是能否開發更合理的流程去降低成本。其實現在很多實驗室出的設備很多在效果少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很多用戶的需要了。但價格太高,降低成本這種事情更多的就需要企業家來和實驗室進行協作了。這便是商業機會。
- 原理上的突破:原理上也就是此學科的核心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的本質性突破。目前來說從腦到機已經有了一些頭緒了,從機到腦卻幾乎是沒什麼頭緒,基本可以說是一片漆黑僅有寥寥燈火。從機到腦什麼意思?也就是將感知反向編碼成能被大腦讀懂的信號。舉個例子,能否把你摸小貓時的觸感或是你的一段想像記錄並通過機器反向重現給你,幫失明者重建視覺也是個好理解的想像。機到腦的研究相比腦到機一直要緩慢許多,原因就是目前神經科學對於神經編碼的具體方式還處於未知狀態。而由機到腦對神經編碼知識的需求要遠大於從腦到機。神經科學在單神經元的研究也算是逐漸明朗了,但可惜的是而大腦各種神奇之處根本無法用還原論的方式去解釋。用整體論的系統思維去解釋又過於複雜,而複雜性科學又長期沒什麼發展,系統思維的研究方向雖然常常日新月異,卻總感覺還是在霧裡看花。
- 對於相對複雜的反饋,讓使用者感知理解呢。目前解決的辦法有點取巧,就是訓練被試(人和動物都可以)讓特定的反饋對應相應的意義,就和學編程差不多。
五.商業化應用方向及公司介紹
主流的商業化應用方向主要是:醫療和VR虛擬現實。
排名有先後(排名參考:現有市場大小,未來潛力)
1.VR方向:毫無疑問腦機介面是實現VR虛擬現實真實度的關鍵,個人偏激地認為無法應用腦機介面的VR全是扯淡,只有虛擬沒有現實。
- MindMaze:成立於2012年,目前正在構建一個結合VR、腦成像、計算機圖形學和神經科學的平台。這家公司至今已經進行了兩輪融資,總額為1.085億美元。他們開發的是一個集成到可穿戴式頭顯和3D動捕相機的用戶界面,為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創造VR和AR環境。他們旨在為患有腦損傷的患者提供多感覺反饋,以在康復期間刺激運動功能。這是第一個通過意念驅動的VR/AR和動捕遊戲系統。你就如同置身於一個模擬,通過自己的意念來操縱結果。離刀劍神域又進了一步得感覺
- Neurable:美國初創公司Neurable,不久前完成了200萬美元的投資。這家公司正在研發如何通過大腦來操控設備,如玩具或甚至是汽車。Neurable的腦機介面使用腦電圖(EEG)記錄大腦活動,分析數據,並為用戶提供實時的完整三維控制。對AR中諸如菜單導航和選項控制,這種免手操作的控制能夠避免諸如語音命令和眼動跟蹤的限制。最好的事情是這一切不需要使用纜線。Neurable針對的是AR/VR頭顯和內容開發商,其軟體開發套件(SDK)已經兼容Oculus Rift、微軟HoloLens、HTC Vive和其他領先的AR/VR頭顯品牌。
2.醫療方向:醫療方向說得有點大,可主要分為兩個方向,分別是「強化」和「恢復」,這兩個方向都有著極其遠大的「錢景」,尤其是強化方向。現階段以恢復類為主,因為更易實現。「強化」方向少是第一是因為實現難度高,第二是因為市場還未被充分教育,思維範式在短期類難以改變,付費意願因技術能力不足而為達到臨界值,但軍用領域實際上已經有了不少的應用了,軍方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因和大眾離得較遠就不具體介紹了。
- Neuralink(增強方向):這就Mask最近搞得那個創業公司,目標製造可植入人腦的晶元,以增強記憶、推動人腦和計算設備的直接連接。具體內容可參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713553 有大高質量討論。
大部人覺得是圈錢,實現困難,天方夜譚,但實際上就他的目標來說,已經有幾家公司部分實現了他的目標,比如下面這家Kernel Co。當然下面這家更偏向與腦機,而不是機腦雙向。
- Kernel Co(強化方向):Kernel瞄準的是負責長期記憶的海馬體。 他們正通過AI來「讀取」海馬體寫進晶元的內容,而他們的準確率達到80%。夠驚艷吧?和Mask想乾的事情有異曲同工之秒Kernel 公司的創建是基於南加州大學長達 15 年的學術研究至上的,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 DARPA )等組織提供資助,並且將在未來幾個月開始人體試驗。資金極其充沛,成立初便有1億美金投入。目前實現的是腦機單向,但目標遠不止如此,通過改寫生命操作系統進化人類。
- NeuroPace(恢復方向):成立於1997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這家公司完成了三輪融資,總金額為6700萬美元,在開發一種能識別異常大腦活動的醫療裝置,然後發送脈衝以抵消或破壞導致癲癇發作的異常信號。NeuroPace設備被稱為RNS系統,它的功能非常像起搏器。RNS系統會監測和響應特定的大腦活動以防止癲癇發作。全世界共有6500萬個癲癇病患者,他們每時每刻都在擔心疾病的發作,而NeuroPace可能會給這些人帶來一個急需的永久解決方案。你可以預估一下這個市場大小。
- Cerêve(恢復方向):成立於2008年,總部位於美國匹茲堡的初創公司Cerêve在本月從著名的投資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Co那裡得到了3800萬美元的投資,用於開發一種幫助睡眠障礙或失眠症患者的設備。據報道,約有5千萬至7千萬美國人患有慢性睡眠障礙。Cerêve提供了一種解決睡眠障礙根本原因的技術,即睡眠期間的心理過敏。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已經批准了Cerêve的睡眠系統作為處方葯推出市場。失眠領域的市場大小遠遠超乎你想像,你看看身邊有多少人失眠和他們願意花多少錢去解決這個問題你就知道了同樣做睡眠市場的還有:成立於2014年的 Rythm,去年從法國電信巨頭Xavier Niel和一位極具影響力的法國生物技術投資者Laurent Alexandre博士那裡獲得了1100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公司的產品「Dreem」也是一個頭帶,可識別深層睡眠模式,並引入聽覺或聲音刺激確保你可以停留在這個階段,從而提高你的睡眠質量。
- InteraXon(保健方向):一說到冥想相信大家會想到注意力、瑜伽、呼吸、姿勢、飲食、甚至是生活方式。有一家公司正在努力把多年的練習濃縮為簡單的即插即生效方式。該產品名為Muse。成立於2007年,並已經完成了1720萬美元的融資。InteraXon的Muse是一種腦波檢測頭帶,可幫助用戶通過實時音頻反饋來提升冥想。在亞馬遜420個評論中,其評分為4.1(總分是5分)。老實說這個產品我朋友用過,據描述感覺很是坑爹,建議不要入手。
- BrainCo(恢復方向)成立於2015年的BrainCo迄今已經獲得了590萬美元的投資,他們的目的是改善注意力跨度,通過可穿戴設備(結合腦機介面)和神經反饋訓來幫助那些注意力不集中或患有學習障礙的人群。BrainCo的產品包括一個集成的教室系統,通過可穿戴設備或頭帶來查看學生大腦中發生的事情。如果學生難以集中注意力,或如果學生很無聊,教師就可以得到反饋,從而幫助教師實時改變教學方法。把該技術從可控環境帶向真正的課堂十分具有前景。這是否意味著不再需要adderol或利他林呢?(兩者皆為精神興奮性藥物,用於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 BrainRobotics(恢復方向):創始人在2015年拿了500萬美元成立了BrainRobotics,旨在為手臂截肢者提供親民的義肢產品,價格低於3000美元。義肢運動功能由腦電圖(EEG)驅動,這意味著四肢由大腦發送到肌肉的相同肌電信號控制。是非侵入的,市場受眾人群一下就翻了幾番。
六、內容擴展
非腦機介面的專業研究者,若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指出,我會及時修正。
推薦書籍《腦機穿越》,原因通俗易懂,從腦機介面的歷史開始講起,並以實驗的角度細細道來,有種看著他做實驗的感受,作者是該領域大牛,也是巴西世界盃機械戰甲的作者。
知乎上可以關注@ShiningObsidian 專門從事腦機介面研究的,有很多關於腦機介面的高質量答案,看了很有收穫。@Voluntas Veritas最近的一篇答案質量也相當高。
最後:關於侵入和非侵入哪一種更有商業前景,你有自己的答案了么,歡迎評論區里交流
雖然現在現在已經蹭不到這個話題的熱度了,但我還是打算深入探討一下Elon Musk為什麼要建立Neuralink,進軍腦機介面領域。
Elon Musk這個人爭議比較大,我在這裡就不去評述他了。但不得不說,他的眼光還是非常厲害的,的確是一個能夠看到未來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
他要開發腦機介面,是出於對人工智慧的恐懼 - 他認為,按照目前AI的發展速度,用不了多久,人類就會被AI所統治,淪為傀儡。因此,他希望找到一種方法,讓人類對抗AI。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人類變得更強,不再依賴於獨立的AI,讓AI作為單純的工具而存在。
腦機介面,就是讓人類戰勝AI的武器。
下面是我在2016年的一篇舊文,當時Neuralink還沒有誕生,但我們從Musk身上已經可以看出一些信號了。我對Elon Musk的想法進行了詳細闡述,同時,我也介紹了腦機介面技術的歷史,原理,以及一些重要的的腦機介面研究進展,權當上面幾篇牛文的補充吧!
個人理解,不是腦機介面專家,如有偏差歡迎指正!全文6000字。首發:【深度】比起移民火星,埃隆.馬斯克還有一個更加瘋狂的想法:我們有希望實現它嗎? - ScienceLondon未止科技
作為SpaceX和特斯拉的老闆而享譽世界,埃隆.馬斯克已經成為了「創新」這個詞的代言人。從電動跑車(Tesla)到太陽能電力(SolarCity),再從超級高鐵(Hyperloop)到移民火星(SpaceX)-他提出過一系列看起來「不可能」的瘋狂設想,都在今天變成了「可能」。然而就在今年,埃隆.馬斯克又提出一個比移民火星更加」科幻「的想法:大腦強化。從互聯網到生物技術,埃隆.馬斯克的」跨界「設想能否成為現實?
在今年的6月初,埃隆.馬斯克受邀參加了Code Conference 2016-這是一場由美國著名科技媒體Recode舉辦的,一年一度的科技界盛會。
當埃隆.馬斯克在會議上談到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時,他表達了自己對人工智慧的擔憂:按照目前發展速度,用不了多久,人工智慧就會在認知能力和智力上全面超越人類。最嚴重的後果莫過於爆發戰爭,人類被人工智慧毀滅。即使在最」無害「的情況下,由於人工智慧的智力程度和工作效率遠超過人類,這個社會的管理權最終將落入人工智慧的手中:正如同《黑客帝國》所描述的。在這種情況下,人類雖然能夠安逸地生活,卻淪為了人工智慧的」寵物「-這便是馬斯克最擔心的情況。
(圖片來源:Recode)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幹脆棄用人工智慧?人類如此依賴人工智慧,它究竟比人類強在什麼地方?
首先,我們要來理解一種嶄新的觀點:在現代社會,人類的」大腦世界「其實分為兩層。第一層就是真實的大腦皮層,意識和思維產生的地方。而第二層則是虛擬的互聯網和數字世界。也就是說,人腦實際上與數字世界連接了起來,大腦皮層產生的指令,最終將傳遞到數字世界中,而數字信號將把指令傳遞給自動化機械和系統。人類的生活和工作,離不開這個數字世界。你可以使用手機,電腦和其它數碼設備來辦公,打電話,玩遊戲……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電子終端,來操作交通工具,工業設備,乃至管理系統。可以說,新工業與自動化時代,離不開肉體與數字的交互。人腦與數字世界的配合,塑造了高速發展的人類文明。
然而,這種交互系統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人類是有機體,而數字信息存在於電子迴路當中,這兩個」層「並不能有效地適配。所以,人類必須藉助電子設備,與數字世界進行交互。舉例來說,很顯然你不能用大腦接收伺服器上的郵件,你要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的客戶端,下載郵件,點擊閱讀,然後通過眼睛將這些數字信息傳遞給大腦。你的大腦實際上是在控制你的手指,在電子設備上輸入指令,從而實現這種交互。顯然,這種方式的效率是非常低的。馬斯克認為,人類和人工智慧,本質上都屬於I/O式(輸入/輸出)的系統。也就是說,系統接收信號,進行處理,然後輸出結果。我們在百萬年的進化中擁有了完善的輸入系統,比如聽覺和視覺-這完全不遜色於機器。但是,正如前文所描述的,由於我們與數字世界的鏈接存在障礙,人類的輸出系統是十分低效的。
人工智慧則能夠克服這個障礙:因為人工智慧本身就是數字化的,它可以完美地融入數字世界。所以,從輸出效果來說,人工智慧是一種比人類更加高效的工作系統,它可以高通量、自動化地執行輸出。
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和一個人類同時在大街上目睹到一起搶劫案,他們會怎麼做?
機器人可以將輸入信號(搶劫場景)快速地轉化為輸出結果(報警通訊信號)。而人類則需要藉助手機這個媒介來輸出結果。哪種方式更加高效,已經不言而喻了。
說穿了,如果人類自己能夠突破數字世界的屏障,便可以超越人工智慧-要是這一天真的來臨,獨立的人工智慧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所有的擔憂也就煙消雲散了。
所以,馬斯克提出了一種獨特的觀點:對人類大腦進行改造,讓人類暢通無阻地接入數字世界。這樣一來,人類的意志和思維,可以直接與數字信號對接,從而逆轉了人類」輸出端「低效的缺陷。人腦將與數字世界合二為一,將人類的智力和認知能力提升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每一個人類個體,將與一台「超級計算機」相媲美。如此,人類便可以在「智力戰爭」上擊敗人工智慧了-換句話說,人類也就不再需要獨立的人工智慧系統。這樣一來,既然沒有獨立的人工智慧系統,機器的「自我意志」也就無法產生,它們將永遠被人類當做工具支配。
那麼,我們該如何實現這種「改造」呢?按照馬斯克的設想,我們可以在大腦皮層的神經元上覆蓋一層他稱之為」Neuron Lace(暫時翻譯為」神經元附件「,下文簡稱NL)「的電子元件,來充當大腦與數字世界的介面。事實上,這將成為大腦皮層與數字世界之間的第三個「層」,也就是相當於媒介作用。
回憶一下上面那個報警的例子,我們來看看一個大腦被植入NL的「超級人類」會怎麼做:
很明顯,「掏出手機-撥打110」這個物理過程,被NL轉化為了數字信號-這就是那一把進入數字世界的鑰匙。這個指令直接發送給了相應的電子設備,從而執行輸出結果-這將達到與人工智慧相同的效率。
請注意,馬斯克不是想在人類大腦里植入一個計算機,而是用NL充當一個「插線板」,把大腦產生的信號傳遞到電子設備上。這種」插線板「,被科學家們定義為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它的工作原理基於一個重要的事實:大腦神經元產生的信號,是以電流的形式傳導的,並能夠被捕捉和識別。也就是說,特定的電信號,代表了特定的大腦指令。我們所謂的」意識「,其實是一股電流而已。隨著腦科學的進步,人腦產生的電信號已經可以被解讀並且可以被翻譯成電子設備可以理解的指令-這些信號就代表了我們的」想法「。結合上面的例子,當我們目睹搶劫案的發生,大腦中就會產生」我要撥打110「這個想法,神經元就會傳遞特定的電信號。NL可以捕捉到這個信號,並把它傳遞給iPhone。iPhone對這個信號進行翻譯,轉化為」撥號「的指令,報警電話就產生了。目前,專門研究大腦中電信號的研究被稱為腦電圖學(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而腦電圖本身,就能夠代表大腦的「指令」。
事實上,BCI並不是一項新鮮的技術。早在2002年,Jens Naumann,一位因意外事故失明的美國人,接受了美國科學家William Dobelle的手術,在大腦內植入了一塊BCI晶元。這塊晶元與一幅特殊的眼鏡鏈接,讓他重新恢復了」視力「。手術成功後,他竟然能夠駕車駛入車庫!這一度轟動了世界。William Dobelle的手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商業化BCI項目之一。
(圖片來源:http://www.jensnaumann.green-first.com)
在2014年,來自Duke University的教授Miguel Nicolelis更是取得了一項令世界為之震驚的成就。他設計了一套如同」戰甲「的外骨骼機械,並利用外置的頭盔捕捉EEG信號,來操控這架機械。在2014年里約熱內盧舉行的世界盃上,一位癱瘓少年使用腦電波來駕駛Miguel Nicolelis教授設計的」戰甲「,成功地完成了世界盃的開球儀式!這無疑將BCI的研究向前推動了一大步。
(圖片來源:http://cbsnews.com)
2015年,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們成功製造出了一款新型的商業化BCI產品。這種名為BrainGate的產品,包括一個大腦植入晶元和一個頭戴式的無線信號處理器。植入晶元可以檢測癱瘓病人的大腦信號,並通過無線信號傳輸到處理器中。隨後,處理器可以編譯大腦信號並發送給其它電子設備,按照病人的意願執行操作:比如操作輪椅和電腦。但遺憾的是,這款產品還沒有通過臨床試驗,因此無法取得上市許可。
(圖片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雖然世界上已經有了這麼多激動人心的突破,但我們距離馬斯克」擊敗人工智慧「的計劃還差的很遠。因為,馬斯克的想法不僅僅是讓改善殘疾人的生活質量這麼簡單,而是將人類徹底」數字化「。按照他的設想,在未來,我們可以直接通過大腦指令來打電話,發郵件,查閱資料庫,而不需要藉助雙手來操作電腦了。然而,NL作為一個電子設備,會在生物體內產生強烈的排異反應,其穩定性和安全性都難以保證-這是BCI技術長久以來的一大難題。此外,將NL植入大腦,需要進行開顱手術-這不僅十分繁瑣,還增加了風險。事實上,馬斯克理想中的NL是能夠與大腦神經元完美融合,將生物信號穩定地輸出為數字信號。
然而,一項新技術的出現,卻讓我們重新看到了Neuron Lace與大腦改造的希望!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科學家Charles Leiber領導的-他曾在2011年被湯森路透評選為」最有影響力「的化學家之一。
(圖片來源:Nautilus)
早在2015年,他的研究小組就在電子植入設備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設計出一種多孔聚合物,可以形成網狀的電路,包裹住大腦神經元-真正意義上最接近Neuron Lace概念的物質!更重要的是,這種多聚物是流質的,可以用直徑小於100微米的針頭直接注射到大腦的指定位置,不需要進行手術!當他們的研究成果被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種化學合成物在三維空間上完美適配大腦的生物學結構,將排異反應的風險降到了最低。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可以被直接注射的」電子元件「。
(圖片來源:Nature)
下圖展示了這種聚合物是如何被植入的
(圖片來源:Nature)
這種網狀聚合物將各種電子元件連接在一起:感應器,傳導電路,以及一個I/O輸出介面。它們被」揉成一團「,摺疊在針管之中。當注射到大腦皮層中時,被釋放出來的聚合物會從摺疊形態展開,變成一個網狀結構,覆蓋到神經元表面。
(圖片來源:Nature)
隨後,其中的感應器可以接收神經元的信號,並通過傳導電路,將信號轉移到I/O介面。最後,只需要將特定的電子儀器與I/O介面相連,就可以接受大腦傳遞的電信號了。
這種多聚物電路的製作過程,遵循一個十分簡單的模式:首先用單純的多聚物製作第一層,隨後將金屬電路和大剪子元件部分鋪放在上面,最後將第二層多聚物把電路密封起來-這時我們就可以用注射器把它吸起來然後進行注射了。
為了驗證這種技術,Charles Leiber的團隊嘗試將多聚物」Neuron Lace「植入到鼴鼠的側腦室和海馬體,以及小鼠的海馬體中。結果發現,這種設備的植入成功率竟然高達90%!更重要的是,他們利用這種方式,成功地記錄了小鼠海馬體傳遞的腦電圖。這進一步證明了,這種技術完全能夠在活體內高效地實現」Neuron Lace「的功能!
(圖片來源:Nature)
很快,在今年8月31日,Charles Leiber領導他的團隊又得到了新的突破,並將成果發表在《Natute Methods》上。這一次,他們將16個獨立的電極,利用多聚體注射的方式,植入到小鼠的大腦海馬體和體感皮質中。同時,利用I/O介面,植入物通過柔性電纜和外部電子設備相連,連續記錄小鼠的大腦活動長達8個月!這種方式收集了非常穩定的單神經元信號,並成功監測了自由活動狀態下小鼠的大腦老化情況,為」大腦地圖「的繪製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同時為衰老和退行性神經疾病的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最重要的是,這項研究再次驗證了多聚體注射的方法可以在活體內構建一種長期穩定的」Neuron Lace「。
(圖片來源:Nature)
最有趣的是,Charles Leiber表示自己了解過埃隆.馬斯克個「瘋狂」的想法,並認為」沒有那麼難實現「。他認為,目前的BCI技術都過於粗糙,過度的依賴外部設備。而自己的努力方向,是製造一個可以和大腦真正進行」神經上「交流的電子電路-這將成為生物體的一部分。
最後,Charles Leiber在一次專訪中透露,他的這項技術,還可以被運用到另一種驚人的」黑科技「上面:這種多聚物電路可以被注射到眼球視網膜處,記錄視網膜細胞的信號!也就是說,利用這種技術,我們的眼睛將會成為天然的」攝像機「!他表示,自己已經使用小鼠做過實驗,這種方式並不會對視力產生損傷,成功率同樣達到90%以上!
這項技術的誕生,讓埃隆.馬斯克那個」科幻小說式「的構想變得現實起來-戰勝人工智慧,已經不再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我已經不禁開始暢想未來的生活了:早上起床,我想」我餓了「,微波爐就開始自動加熱準備好的早餐;出門上班,我想」要遲到了,打個車吧「,一輛計程車就預約上門了;在辦公室,我想」該組織大家開會了「,同事們紛紛收到了郵件和簡訊;工作時,我想」這個數據需要分析一下「,電腦上的分析軟體就開始自動工作了…….作為一個」數字化「的人類,我們為何還要擔心人工智慧的威脅呢?
其實還有個Code conference 2016的視頻,看看Musk自己怎麼說的,英文版慎入:
2016 code 大會 馬斯克談人工智慧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參考資料:
Liu J, Fu T M, Cheng Z, et al. Syringe-injectable electronics[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5, 10(7): 629-636.
Fu T M, Hong G, Zhou T, et al. Stable long-term chronic brain mapping at the single-neuron level[J]. Nature Methods, 2016.
http://nautil.us/blog/with-this-neural-lace-brain-implant-we-can-stay-as-smart-as-ai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s/534206/a-brain-computer-interface-that-works-wirelessly/
Naumann, J. Search for Paradise: A Patient』s Account of the Artificial Vision Experiment (2012)
謝邀,神經科學倫理課領過相關話題的討論,現在做系統神經科學,思路和技術就是廣義上的腦機介面。先從新公司、進展及倫理的角度寫點自己粗淺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周末(或這兩天有空的話)根據反饋再更新。
————
v5 加入腦機介面Slack興趣組邀請
v4 1中加入Musk、投資的角度,耶魯醫學院的類似項目;3中增加癲癇病人中的腦機介面,風險-收益的思路;文末加入選擇題;2中列舉腦作為「心靈的窗戶」的功能,加入學術界、軍方、業界的比較
v3 文末加入討論課收尾用的The Matrix圖
v2 重新劃分三個板塊;加上引文;開頭列出三個版塊。3/28
————
1 公司
Neuralink公司的信息網上公開的不多,題中引文稱其去年七月已成立(founded as a medical research company in California last July),專註製造可植入人腦的晶元(centered on creating devices that can be implanted in the human brain),以增強記憶、推動人腦和計算設備的直接連接(improve memory or allow for more direct interfacing with computing devices)。類似的公司有Kernel(2016年的Startup)。對投資人來說,Musk(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是誰?)這位跨越支付、新能源、汽車、航天等多個行業,支持過Paypal、Tesla、SpaceX等公司的風雲人物進軍腦機介面,可理解為對行業前景尤其是「錢景」的樂觀態度。
腦機介面指「腦與設備的直接連接」,分腦-機單向(機器檢測腦活動信號)、機-腦單向(機器控制腦活動)或雙向。如果要增強記憶,至少包括機器控制腦活動;而讀取腦活動相對容易實現,推測Musk要做的可能是可記錄並調控腦活動的雙向腦機介面晶元,比較接近耶魯醫學院的潛在合作者Hitten P. Zaveri, PhD展示過的在癲癇病人腦內植入的無線記錄和刺激腦活動的晶元。
2 進展
關於腦機介面的研究進展,可參考腦機介面的研究進展到什麼程度了? - 知乎。
腦機介面作為一項技術,時空解析度、信噪比、植入手術的操作、信號處理等技術細節問題,都可通過技術開發不斷優化。目前距離對神經系統的深刻理解還有距離(見分析文神經科學家能理解微處理器嗎?大數據時代神經科學的理論困境 - 知乎專欄或引起神經科學領域廣泛討論的原文[1]),如何更好地觀測和操控神經活動,及直接調控神經活動相比通過行為(如學習、感知訓練)間接改變腦活動在表型上效果如何,都是神經科學各領域一直以來的關鍵問題。
如果覺得只是科幻、遙不可及,也可參考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和美國國家腦計劃BRAIN Initiative的腦機介面相關研究清單(http://www.darpa.mil/program/our-research/darpa-and-the-brain-initiative),相關科普文(DARPA 顱內晶元研究項目即將啟動)也介紹了DARPA腦力提升項目的歷史。DARPA曾推動互聯網、GPS、語音識別等技術;美國腦計劃是全球神經科學發展的主要風向標,初期階段專註先進技術開發,神經迴路的大規模觀測和操控、計算方法、針對人腦的研發都是其明確提出的主要方向[2]。
腦調控大量生理活動及感知、決策、學習(概念、關聯、規則)、記憶、情緒狀態、社交等行為,是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的窗戶」,腦機介面和生活密切相關,應用前景廣闊,學術界以外的資金進入可以理解。
但這並不單純是錢的問題(NIH、HHMI等各機構已資助大量腦機介面項目),DARPA的合作者、耶魯醫學院教授Dennis Spencer,形容軍方項目拿著流水般的錢攻城拔寨、步步為營;而商業公司不用像高校那樣培養未來學術界人才,提供整套科研方法和思維的培訓,也不用擔心公司項目的組員像研究生那樣都希望有自己領導的課題,因而更容易實現效率優先、團隊甚至流水作業,個人只負責其精通的部分細節。因此,學術界之外,軍方和業界的加入,或許也能引入更多元的思維和管理模式,推動腦機介面技術的優化。
3 倫理
目前侵入性的腦機介面主要用於疾病治療,如帕金森症和抑鬱症中腦深層刺激手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的應用,及近期癱瘓領域的突破[3]。和腫瘤等其他疾病一個道理,如果手術會造成損傷,除非別無選擇,不會進行侵入性的處理;也有很多研究是對需要進行開顱手術的癲癇病人開展的,耶魯醫學院的幾個項目就是在癲癇病人腦內植入的無線記錄和刺激腦活動的64通道晶元,DARPA資助的項目對規模通量、信噪比等技術攻關更有雄心,定一個高的目標、集中資源讓研發者盡情發揮才智,並不是壞事。
除糾正其他神經缺陷(如各類精神疾病),由於也有在正常水平基礎上增強(DARPA的多個項目,體能增強項目向智力的擴張)的可能性,雖然目前因為技術問題,風險和代價較之收益還不足以吸引大量非臨床應用,但需指出,有必要對其可能引起的倫理問題提前進行討論。
Musk劍指增強腦功能,類似SpaceX,更多是富人的遊戲;不過SpaceX只是富人自high,而如果認知能力能夠以直接付費操控大腦活動的方式增強,在智商、情商至關重要的當代,認知功能的糾正和增強,相比藥物和興奮劑的討論,可能會引起有關「社會公平」「階層流動性」的更大爭議。
此外,腦作為高級認知行為的控制中樞,是人類情緒、個性、身份(identity)等的物質基礎;對於群體中的個體,何為病態或瘋癲,何為正常或文明,是否該對個體進行「糾正」或「優化」,是否應該多一份謹慎與敬畏,值得討論。在技術上的「能否」之外,「是否應該」又是另一層面的問題,而這不是科學技術自身能回答的。
從只能親身經歷、聽口述故事,到閱讀、觀影,乃至更加便捷、刺激的AR/VR,植入晶元或許就是更為直接的下一步。以當時討論課同樣的圖作結:如果有一天,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更加模糊,有人邀請你做The Matrix式的「缸中腦」(或進入Westworld中的世界),手術沒什麼痛苦,只用付費,不用努力就能直接通過腦機介面體驗世間百態,那麼問題來了:
你會選擇Blue Pill,在無知的太平迷夢中歡愉一世,直至被榨乾;
還是Red Pill,直面現實的原貌,懷疑一切,在波折與波瀾中追尋意義的實現。
B, or R? 歡迎留言回答,期待討論指正。
有興趣歡迎加入腦機介面興趣組Slack!
圖片來自電影《黑客帝國》The Matrix:Red pill and blue pill
[1]
Jonas, Eric, and Konrad Paul Kording. "Could a neuroscientist understand a microprocessor?."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13.1 (2017): e1005268. (之前錯引了,謝謝@ Mon1st 提醒)
[2]
Cleared Initiatives for the NIH BRAIN Initiative
Jorgenson, Lyric A., et al. "The BRAIN Initiative: developing technology to catalyse neuroscience discovery." Phil. Trans. R. Soc. B 370.1668 (2015): 20140164.
科學網-從「BAM」到「BRAIN」:美國「腦計劃」借鑒 - 魯白的博文
[3]
Bouton, Chad E., et al. "Restoring cortical control of functional movement in a human with quadriplegia." Nature 533.7602 (2016): 247-250.
Capogrosso, Marco, et al. "A brain–spine interface alleviating gait deficit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primates." Nature 539.7628 (2016): 284-288.
@劉柯
工程的意義上,對腦機介面的發展有好處。和人工智慧/腦機結合沒直接關係。
以下是原回答,隨便打的語言有點混亂。
公司還沒組好呢,只能泛泛而談了。現有的情報值得關注的有兩點,一個是可能的方向是做 neural lace,一個是招的人里有 Tim Gardner。
現有腦機介面的主流是插電極到大腦里,記錄神經元活動信號。主要的困難是組織損傷和發炎反應帶來的信號衰退。哦對了還有就是得在頭頂挖個洞,所以很難找得到人類被試。。。
neural lace (網電極) 的想法是發展新型電子材料,很小很軟,注射到大腦里(低創),然後展開一個網,成為記錄神經元活動的許多個電極 [1]。有意思的想法,當然也有非常多問題:怎麼知道記錄到的信號來自哪個神經元(傳統電極可以定位)?信號採集效率如何?使用壽命有多長(現有介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穩定性)?不連接導線如何傳遞信號?等等等等。所謂四五年內出應用於人類的成果就純屬在空氣里畫餅了。
有人去試錯肯定是好消息。不過按照 Musk 遵從的第一原理,我覺得最緊迫的不是記錄更多神經元(現在就可以記錄超級多神經元呀),而是破解神經元的語言 (neural code)。當然,絕對贊成更多人投入資源研究新電極。萬一中獎了呢~
另一個消息是招到 Gardner。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是研究鳴禽的學者之一,他的學生 Liberti 第一個做出小型化的可植入顯微鏡,把鈣離子成像應用到了斑胸草雀的大腦。Gardner 組另一個有意思的項目是開發一種植入時會發散開的微型電極組 (splaying array),目的和網電極類似,都是減少組織損傷和發炎。這個技術已經用在最新的研究中了,不過還是小規模的。Gardner 可能想要擴大化,Musk 可能想買他的專利 [2]?
總的來說,如果 Musk 或任何其他人投錢支持這些努力,對腦機介面的發展肯定是有好處的。
當然新聞標題里什麼與AI共舞、腦機結合之類的 就忽略吧。。。電極在現階段真不是最大挑戰。
[1] http://www.nature.com/nnano/journal/v10/n7/full/nnano.2015.115.html
[2] https://www.google.com/patents/US20170007824
Musk之前的預告終於落地了
以目前公布的信息,Musk果然選的是侵入式路線,合伙人Max Hodak以前是杜克大學Miguel Nicolelis的助手,以硬體為基礎沒錯。
軟體方面,OpenAI如果也加入進來的話,那就更熱鬧了
例行科普
機器接管肌肉--功能性電刺激 - 知乎專欄
機器接管眼球--人工視網膜 - 知乎專欄
腦機介面前沿-腦電EEG - 知乎專欄
腦機介面前沿-掃描破解大腦 - 知乎專欄
腦機介面前沿-植入式設備的軍備競賽 - 知乎專欄
腦機介面前沿-缸中之腦能否實用化 前篇 - 知乎專欄
腦機介面前沿-缸中之腦能否實用化 後篇 - 知乎專欄
看到這個消息,第一個想起的就是John Rogers近幾年做得各種implantable sensor還有implantable optogenetics probe之類的玩意。小鼠的實驗也做了不少,paper發了一大堆。雖然離Elon描述的期盼的還有很大差距,但是也證明Elon並不是憑空做夢啊,因為這些事情已經有人在做了,而且在不斷前進中。
加上去年西北憑著捐款差不多花了一億刀建了一個center,專門把John挖過去做director,估計後續幾年,John在這方面發力會更狠(畢竟funding決定一切)。不過現在大部分的device還都是只有有限的規模,比如4X4 channel之類的,要達到一定精度map大腦活動還有太遠的距離。而且要把整個system(sensor+signal processing+signal transmission)都放進大腦,暫時看來還是太遠,不過我覺得至少implantable的sensor和probe+wearable的signal processing+transmission system,還是很有搞頭的。還是很希望看到這兩個在商業和學術方面的翹楚能有所合作的。
當然,如果Elon能把這個方向托起來,至少對廣大BME/CBE/ECE的PhD來說不失為一件好事啊,但是希望工資能比Tesla高點好了。
最後,希望Elon不是只說說而已。
在一個由人工智慧和「其他所有生物」組成的未來,人類只有一條出路:「變成人工智慧」。
購買途徑:讀庫天貓旗艦店 搜索「讀庫1705」前幾年之前翻譯過美國作者Tim Urban的兩篇文章,在知乎和中文網域都產生了比較不錯的影響,想必大家還有印象:
如何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費米悖論」?
為什麼最近有很多名人,比如比爾蓋茨,馬斯克、霍金等,讓人們警惕人工智慧?
今年,Tim Urban又在埃隆.馬斯克和Neuralink團隊的幫助下,寫出了一篇關於Neuralink和腦機介面領域的長文。長文發布後,好幾個平台的編輯都來聯繫我,想讓我來翻譯。最後我還是選擇了和讀庫雜誌的主編張立憲(老六)合作,而合作方式也和原來一樣,由圖庫編輯部向原作者獲得獨家授權,然後我再開始翻譯。
因為文章過長,而且翻譯起來實在不容易,圖片眾多,加上工作繁忙,精雕細琢之下,直到七月份才完成翻譯,中間還經過了數輪的校對,一些有歧義的點,還和原作者逐一溝通確認。
完成稿獨家發佈於《讀庫1705》上,天貓讀庫專賣店可以買到,童叟無欺。成文最後總共150頁,六萬餘字,百來張圖片(從將近三百張縮減下來,不然這期讀庫就全是這篇文章了),文字幾乎沒有刪減保留原汁原味,圖片也是在保證不影響內容含量的前提下刪減的。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部分:人類巨靈
第二部分:大腦第三部分:腦機介面第四部分:Neuralink的挑戰第五部分:魔法紀元第六部分:大融合
全文從人類集體智能的起源,談到大腦的結構,介紹了腦機介面的發展歷史和現有技術,然後介紹了Neuralink的發展目標和工程挑戰,然後合理的預想了一下腦機介面構建下的未來,並且根據作者和埃隆.馬斯克的討論,點出了人類和人工智慧並生的未來。
全文深入淺出,非常易懂易懂,雖然有很多生物科技內容,但是完全沒有理工科背景的讀者也可以無障礙的讀懂並且理解。
以下,從每章少量摘錄一些內容,供大家參考:
第一部分:人類巨靈
......兩條曲線巨大的不同源自兩個方面:有了語言,一代人之內可以互相學習很多知識,把這些個人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同時,代與代之間可以直接通過語言把更多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使得知識在歷史中留存更久。
當知識能夠被分享,它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跨代合作工程。幾百代人以後,「不要吃那種漿果」這個小貼士,變成了一整套常年大規模種植適合人類食用的漿果的體系。最初關於獵物遷徙的觀察,變成了野山羊馴化的體系。矛,在幾萬年的時間裡經過成百上千次改進,變成了弓和箭。語言,使得一群人能夠像一個集體智能一樣運作,而這個集體智能遠比任何一個單體人類的智能要強大。同時,這群人中的每一個個體都能從這個集體智能中受惠,好比這些知識都是由這個個體自己想出來的一樣。我們現在覺得弓和箭是很原始的科技,但是如果你把嬰兒愛因斯坦丟到一個沒有弓箭知識的原始社會,然後讓原始社會長大的愛因斯坦發明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狩獵工具,我敢打賭他的知識、技能和智慧根本不足以發明弓和箭。只有人類的集體智慧,才能從無到有發明出這很原始的小玩意兒......
......計算機已經改變了人類的格局,使得人類能夠把腦相關的任務外包出去,並且能幫助人類像一個單體一樣運作。但是現在還有一類腦力勞動是計算機不能代理的——思考。
計算機可以計算、組織,還能運行複雜的軟體,有些軟體甚至能自己學習,然而計算機不能像人類一樣思考。人類巨靈深知自己創造的一切,都源自於人類能夠獨立和有創造性的思考,而大腦的終極擴展,其實是一個能夠自己思考的工具......
第二部分:大腦
......皮質中負責臉和手的運動和觸感的部分,比全身其他部分加起來都要大。當然這不難理解,人臉需要能做出各種微妙的表情,而手需要無比的靈巧。而身體的其他部位,比如肩膀、膝蓋、背部,在移動和觸感上可以粗糙很多。所以人們用手指而不是腳趾來彈鋼琴。
其次,運動皮質和體感皮質各自對於不同身體部位的分配比例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人體中越是需要靈活運動的部位,也越是觸覺最靈敏的......
......按照專家的說法,「當我們要探討一些更複雜的東西,比如語言、記憶、數學的時候,我們就真的不明白了」。比如「母親」的概念,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用不同的編碼方式存儲在腦的不同位置。而額葉,也就是前面提到最重要的腦葉,根本就沒有任何拓撲。
然而,這些困難都不是一個有效的腦機介面的製造難點。腦機介面之所以難,是因為工程上的挑戰非常巨大。要和大腦進行物理的交互,使得腦機介面成為工程行為上最難的一件事。......
第三部分:腦機介面
......每個神經元會和上千個甚至上萬個其他神經元接觸。整個皮質裡面的二百 億個神經元,組成了大概二十兆(20,000,000,000,000) 個神經連接,而整個腦裡面的神經連接可以多達一千萬億 (1,000,000,000,000,000)......
......即使在一個完全平鋪開、並且被放大一千倍的皮質餐巾里,做這一切都無比困難,而事實上,這塊餐巾是深深摺疊在麥迪遜廣場花園上面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皮質露在腦的表面,大部分的皮質都被埋在深深的摺疊之中。而且,工程師們可不是在一些被取出來的腦上工作,這些腦可是被俄羅斯套娃般一層層掩蓋起來。如果把頭骨放大一千倍,那會有七米厚。而且大部分人是不願意你打開他們的頭骨來研究的,工程師的工作得盡量無創。......
......其實人腦不需要學習怎麼把運動皮質當遙控器用,因為一直以來,運動皮質都是人腦的遙控器。
試著舉起你的手,然後再把手放下。發現沒?你的手就好像玩具無人機一樣,而你的腦就是拿起了運動皮質這個無人機遙控器,在控制著你舉起和放下手。基於運動皮質的腦機介面的目的,就是能夠接入運動皮質,這樣當這個遙控器發出一些命令的時候,腦機介面能夠收集到這個命令,然後把命令傳達給一些機械,讓機械做出和你的手類似的反應。神經連接你的運動皮質和你的手,而腦機介面就負責連接你的運動皮質和一台計算機,就是這麼簡單。......
第四部分:Neuralink的挑戰
......人腦中從沒有同時被安裝過幾百個以上的電極。對於視覺來說,這隻意味著一個低像素圖像,對於運動來說,這讓控制局限於簡單的命令,而對於思想來說,幾百個電極遠不足以用來交流除了最簡單的信息之外的東西。如果要達成大目標,我們需要更高的帶寬,非常非常高的帶寬。當談到心目中那個能夠改變世界的腦機介面的時候, Neuralink團隊給出的數字是「同時記錄一百萬個神經元」。......
......光是解讀一百個神經元的靜態觸發就夠複雜了,而且這還只是學習怎樣把特定的觸發規律對應到簡單命令。這種做法在上百萬的神經元面前是行不通的,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就好像谷歌翻譯,其本質是用兩本字典來互相解讀辭彙,這和理解語言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我們需要在機器學習上有很大的進展,才能讓計算機理解語言;同樣的,我們需要很大的進展,才能讓機器理解腦的語言——人類自己肯定是沒有辦法解讀上百萬個同時觸發的神經元的。
聽完上面這些,殖民火星現在是不是聽起來簡單到家了?......
第五部分:魔法紀元
......你的手機就是「你」的一部分,就像你的聲帶、耳朵、眼睛是你的一部分一樣。簡單來說,這些東西都是把思想從一個腦傳遞到另一個腦的工具,至於這個工具是拿在手裡,藏在喉嚨里,還是在眼窩裡,又有什麼區別呢?數字時代讓我們有了雙重實體:一個物理實體,通過生物器官和物理環境互動;一個數字實體,通過數字器官和數字世界互動。
但是因為平常不這麼想,所以我們覺得如果一個人把手機植入到腦中或者喉嚨中的人是半機械人,而把手機拿在手裡,貼在耳邊打電話的人不是半機械人。埃隆·馬斯克的觀點是:決定一個人是不是半機械人的是組件的功能,而不是這個組件在身體裡面或者外面......
......一個NBA球星可以向粉絲髮出直播邀請,這樣在比賽時 粉絲們就能透過球星的眼睛和耳朵來體驗整場比賽,而那些錯過直播的完全可以看回放。
你甚至可以把美妙的性經歷上傳到雲端反覆回味,如果不是那麼注重隱私的話,你甚至可以把這段經歷和朋友分享(可以預料,色情產業在數字腦時代一定會蓬勃發展)。......
第六部分:大融合
......對於埃隆和其他很多人來說,研發超人工智慧是迄今為止人類可能面對的最大的生存危機。要認識到這點並不難,智能使得人類能夠像神一樣統治其他所有地球生物,而對於其他生物來說這不是個很好的體驗。一個動物的任何身體部位只要有價值可以被創造,就會有大型的人類產業處理和販賣那些身體部位。我們有時為了娛樂的目的殺死動物。但這一切對我們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多樂趣,我們只是在根據自己的理論走自己的路,我們內心並不仇恨或者想要傷害其他生物,只是這些生物和這個生態環境總是會擋著我們的路,而我們的行為有時會傷害到這些生物和生態。人類總是對自己的這種行為感到惱火,但是我們只是做了任何一個種族都在做的事情——利己......
「......人工智慧很顯然會超越人類智能很多。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風險會因此爆發,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是人類無法控制的。而這個爆發點過後,要麼是一小撮人壟斷了人工智慧的力量,要麼是人工智慧叛變,或者其他類似的情況。這些事也許不會發生,但是它們是有發生的可能性的。」但在人類巨靈的角度來說,「集體意志並不因為人工智慧的危險而轉移。」 .......
......在一個由人工智慧和「其他所有生物」組成的未來,人類只有一條出路:「變成人工智慧」......
原作者明確表明這是唯一的一份中文翻譯版授權,並且明確拒絕了任何中文版本的網路授權,也就是說除了《讀庫1705》上可以讀到的讀庫與我合作的版本外,所有線上線下能找到的版本都是沒有原作者授權的。讀庫一本三十,除了本篇文章外,還有五篇同樣優秀的文章,全書共345頁,童叟無欺。
我本人與讀庫就這篇文章的翻譯酬勞已經結清,本期讀庫的銷量不會對我個人產生任何的經濟利益影響。寫這篇東西,摘錄了一小部分內容,純粹是為了宣傳一下,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這篇文章。不只會成為你日常社交時候的談資,也希望會給你未來的生活帶來一些思考。
對了,我自己建了一個知識星球(原小密圈),分享一些我懶得在知乎等平台分享的思考,希望能成為一些你的談資,並且和你共同交流。免費加入。免費加入。免費加入。
加入方法:
1:微信掃描下列二維碼
https://t.xiaomiquan.com/NzVBIm2 (二維碼自動識別)
2.或者打開這個鏈接掃描二維碼:https://t.xiaomiquan.com/UBMJMn6
3.或者進入知識星球微信小程序,搜索「謝熊貓君出沒注意」
作為一個活著的「鋼鐵俠」傳奇,馬斯克最擅長的事情是改變世界。
然而這一次,Neuralink公司的新聞依然讓我很震驚。
震驚來自於兩點:
1)震驚腦科學的研究轉化速度越來越快,普及程度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2)震驚不成熟的腦機介面和腦科學研究是否可以輕易用於商業。
這兩點震驚來自於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所以我看到這個消息內心是極其複雜的。
腦機介面技術我就再贅述其原理,做法等,我想說的是,首先腦機介面技術從歷史的源頭上來講就是為了對那些偏癱、截肢等重大疾病的病人的福祉服務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讀心術或者人工智慧。所以這項技術是具有前景的。比如下面的研究來自於《認知神經科學》。Neuralink公司的研究如果能真正用於臨床,可以改善很多重大疾病的病人生活質量,更能後期應用到正常人身上,提高身體機能,實現遠程操縱義肢的可能性。當然軍事上的運用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我不得不為該公司潑冷水,裡面涉及幾個暫時無法跨越的鴻溝。
首先,技術不成熟,目前基本上能實現的就是數個電極,動物實驗,運動為先。電極大小一般2*2或者4*4,而且大多數用在猴子等動物身上進行實驗,在人身上,尤其是正常人身上不好做實驗。埋電極需要手術,而且面臨感染和損傷風險。記錄的點也較少,無法實現大範圍覆蓋。目前腦機介面能實現的功能還是比較基礎的,記錄的部位以感覺運動部位為主,目前只有這些區域是腦科學研究中了解的比較清楚的。其他的諸如決策、情感、社會性方面的內容涉及多個核心腦區的功能,目前也沒有了解的很清楚,所以想要小範圍覆蓋是很難的。
其次,倫理學問題,就如同我之前所說的,看公司的定位是幹啥的,如果是臨床肯定是好事兒,如果是正常人的能力增強,有可能就涉及到社會公平的問題,如果用于軍事上,那就更是違背和平的道義。
最後,人的大腦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即便是不考慮如何埋置電極等方面的因素,隨著大腦可塑性的變化,隨著某些腦區功能跟著環境一起增強或者減弱,其代表性的腦區也會發生實時變化,因此這項技術如果無法覆蓋全腦,無法整合計算,無法自動進化,在一段時間後,系統將會變得不準確,需要隨時進行校準。而目前尚無可靠的方法進行這樣的校準。當然,科學本身就是不斷被推動的改變,或許在馬斯克的力量推動下,這個領域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然而,從商業的角度考慮,只要馬斯克在這個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其商業想像的空間就是無限的。腦機這個領域擁有無限想像的空間,類似電影「黑客帝國」之中的「未來技術」,知識可以被「灌輸」,人腦可以直接通過思維來控制機械等等,都可以算作腦機領域的應用。
人腦和機械相比,是一個更為神秘的區域,至今為止,我們的世界已經被科學不斷改變,機械、航天,物理學不斷的在重新解釋這個世界的構成。
但,在人腦這個領域,我們依然存在許多需要去攻克的難題。
或許,馬斯克可以再次在這個領域打開「上帝之門」。
馬斯克創辦Neuralink,這要從他逆天的黑科技執行路線圖說起
馬斯克有一套實現自己的偉大想法的邏輯——先從人們生活的實際問題入手。他的另外兩家知名公司SpaceX和特斯拉遵循的都是這個邏輯,先從近期能夠解決的問題入手,從火箭發射、電動車、太陽能電池,一步步走向他征服火星的野心。
人機共生不僅能夠增強人類認知能力,並可以用於治療癲癇或重度抑鬱症等疾病。而從疾病治療入手,也恰恰是馬斯克準備採用的道路。
對馬斯克的新公司持謹慎意見的人說, 「神經織網」技術也存在著遭受網路攻擊的隱患。敵方可以通過網路直接與人們大腦交流,後果難以想像。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像馬斯克一樣想要用人腦直接控制電腦的科技狂人還有不少,比如想在大腦中植入線路並將其與電腦連接的半機器人之父:外科醫生Kennedy
2014年,為了建造一個語音解碼器,把人想像自己說話時產生的神經信號進行翻譯,通過語音合成器進行輸出,67歲的Kennedy選擇在自己身上做了一項史無前例的試驗。他花了2.5萬美元僱傭中美洲一位外科醫師在他的大腦中植入電極以便在他大腦的運動皮層和電腦之間建立聯繫。
令人欣喜的時,Kennedy的研究收集到了非常珍貴又有意義的結果。他發現在大聲朗讀特定聲音時,他所記錄的65個神經元總是以特定組合表現出來。而在他默念這些聲音時,也會出現同樣的組合。這很可能是研發思維語音解碼器的關鍵。
可惜的是,Kennedy原本設想電極能在他的大腦中多待幾年,但由於他頭骨的裂縫並未完全閉合,導致他隨時都面臨著危險。收集了幾周數據之後,2015年1月Kennedy不得不要求醫生將植入物取出。
參考資料:
Business Insider, Elon Musk has launched a company that hopes to link your brain to a computer
Wired, The Neurologist Who Hacked His Brain—And Almost Lost His Mind
知社學術圈,半機器人之父:為研究大腦, 他切開自己的頭顱
歡迎關注 @硅兔賽跑
本文摘自馬斯克與90後合伙人的新公司:製造「半機械人」 - 知乎專欄
首發於硅兔賽跑公眾號(微信ID:sv_race)
科技是一種生活方式
矽谷是一種思考態度
最新的科技資訊深度矽谷創投觀點
為你定製
作者:烏鎮智庫
鏈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0843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與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最近都表示,將致力於研發「腦機介面」。這兩家科技巨頭出於什麼原因,又將通過怎樣的方式來實現「腦機介面」。現在,小南君從五個維度給你分析分析,看看究竟誰更牛,更靠譜。
動機: 對抗超級AI VS 交流更容易
馬斯克認為超級AI必將實現,人類要想不被淘汰,只有一個選擇,成為AI:「我們要麼被機器淘汰,要麼探索新的方式,實現與人工智慧的共生和融合,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所以,馬斯克開始了他計劃的第一步,做「腦機介面」。
Facebook研究「腦機介面」的理由,則簡單多了,為了讓交流更容易。CEO扎克伯格在一篇文章中表示:」我們的大腦每秒產生的數據是4部高清電影的量。但是我們向世界傳輸數據的方式——說話,它的傳輸速率和80年代的數據機一樣。這就是問題所在。」
扎克伯格的想法更美好,馬斯克的想法有點恐怖。這一局,扎克伯格更勝一籌。
團隊:9人 VS 66人
馬斯克說,為了組建這個團隊,已經與1000多人會面,最終從中選擇了8人。加上他自己,目前Neuralink公司一共是9個人。組建團隊最大的挑戰在於,他們需要涵蓋的專業領域很多,包括神經科學,腦外科,晶元技術,生理學,臨床試驗等。
而Facebook為了完成腦機連接的項目,已組建了60多人的團隊,從事語音解碼、語言的機器學習、光學神經系統以及神經假肢等方面進行研究。
從團隊上看,Facebook更成熟穩定,馬斯克的團隊只是剛剛組建,他自己又不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以外行領導內行,雖然潛力或許不錯。但綜合判斷,前景似乎Facebook的更好。
接入方法:侵入式 vs 非侵入式
Neuralink目前對於電極技術仍然沒有確定研究方向。研發團隊目前還面臨著諸多困難,比如帶寬問題(目前最多能做到用兩百個電極控制幾百個神經元,而NeuraLink的目標是控制一百萬個)、植入問題(除了開顱,如何用其他更「友善」的方式進行植入)、生物適配學問題(如何避免人體的排異反映)、無線信號傳播問題等等。
在確定想要開發什麼樣的技術之前,Neuralink還無法實際著手開發。Neuralink有可能同時進行多項實驗,並在其中做出選擇。
Facebook 的整體思路是:使用感測器進入大腦的語言中心——當你想要說話時,大腦的這部分區域便會活躍起來,並把詞語組合起來,準備就緒後我們便會說出來。
這種技術可以將這些信號反饋給計算機,這個過程類似於將語音轉換成文本的工作原理。但是,這時輸入給計算機的是神經活動信號,而不是音頻。
許多腦-計算機項目都依靠植入大腦的微細電極,比如馬斯克的公司,而 Facebook 只研發「無創」技術,讓信號通過可穿戴感測器進行傳輸。雖然這也成為了 Facebook 需要面臨的挑戰,但這也為扎克伯格贏得了人心——畢竟,不對大腦動「手腳」讓公眾更放心。
時間: 8-10年 VS 2年
從業務方面看,Neuralink的任務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提供能夠幫助治療嚴重腦操作的設備投入市場。這一目標,馬斯克的計劃是4年內實現。對於能讓健康的人傳遞內心感受的技術,馬斯克則為這種技術設立了8到10年的期限。
相較之下,扎克伯格的項目時間則短得多了。Facebook負責項目的團隊,則要在兩年期限內,開發出一個系統,讓人以每分鐘 100 個單詞的速度在計算機上「打出」100 個字,人類只需要想好想說的話即可。
時間太長,難免要跳票,支持扎克伯格一票。
障礙:技術與倫理
但無論是馬斯克的計劃,或是扎克伯格的算盤,都面臨著一些障礙。
首先是技術上的問題。比如馬斯克的公司,需要克服工程障礙,比如生物生物兼容性問題、無線網路、電力和帶寬等。同時還面臨著監管上的問題。
再者,公司還將面臨公眾的質疑與恐懼。根據皮尤的調查顯示,公眾甚至比基因編輯更擔心大腦電腦界面,他們不希望任何人進入他們的大腦安裝一些高科技機器。
此外,公眾也擔心,這其中涉及到的倫理混亂問題、隱私問題。由於我們仍然不知道「腦」數據究竟是什麼東西,如果數據發生泄漏,這將變得十分嚴重。
從障礙上看,雙方面臨著不同的技術問題與相同的倫理問題,「平分秋色」,這一局算是平手,各得一票。
PK結果:
五局下來,馬斯克與扎克伯格對壘,以1:5的大比分落敗。雖然雄心萬丈,卻還是不敵小扎。
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馬斯克又開新公司了……
回正題,說Neuralink。這家公司研究腦機介面技術,2016年7月在美國加州註冊,登記為醫療研究公司,到目前還沒有公開發聲。
這家公司研究的技術名為「神經織網(neural lace)」,我更喜歡叫「神經蕾絲」……要將設備植入大腦,讓人類直接通過意識與機器進行交互。據說他們的終極目標,是幫人類與軟體融合,跟上人工智慧的發展腳步。
馬斯克半年以來總在提腦機介面、人機共生,算是預告了。
Neuralink的聯合創始人是Max Hodak,現在他的Twitter資料( https://twitter.com/max_hodak )中寫的還是自己創辦的上一家公司Transcriptic( https://www.transcriptic.com/ ),LinkedIn資料( https://www.linkedin.com/in/maxhodak )顯示,他去年12月已經離開了這家公司,不過沒有寫現在在哪工作。
Transcriptic官網上這麼介紹自己:
At Transcriptic, our mission is to turn biology into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riven by data, computation, and high-throughput robotics with the goal of substantially advancing drug discovery and synthetic biology. Our team brings together deep expertise in biology, automation,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to set new standards for the way research is done.
好的說人話。他們建了一個自動化的實驗室,由機器人來完成實驗流程,生物學家、藥廠可以把一些工作外包給他們。
Max Hodak 2012年畢業於杜克大學,專業是生物醫學工程,學位是工程學理學士(BSE)。他曾經在杜克大學醫療中心做研究助理,在獼猴身上研究腦機介面。
據說Neuralink正在和彼得·蒂爾的Founders Fund談融資。
另外,Neuralink最近幾周正在這一領域招募頂尖學者,傳聞稱包括勞倫斯· 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的工程師Vanessa Tolosa、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理學教授Philip Sabes和波士頓大學生物學副教授Timothy Gardner。Gardner證實自己確實加入了Neuralink,其他人沒說。
至於馬斯克為什麼又辦新公司,嗯,他自己說是因為對人工智慧的恐懼。投資DeepMind,和Sam Altman一起創辦OpenAI,都是同一個原因。
「我們已經是半機器人了,手機、電腦就是你的擴展,手指的動作或者語音指令就是交互介面,這種交互太慢了。」
馬斯克二月的時候對《名利場》記者Maureen Dowd說,如果你的頭顱中有神經蕾絲,就可以從腦中直接將數據無線傳輸到設備上,或者傳到有著無盡計算資源的雲端。不過他還說,「要用上有意義的人腦界面,我認為還得四到五年。」
在量子位專欄文章中,我們搬運了最新一期《名利場》上那篇長文的要點,來談談馬斯克到底有多怕人工智慧。馬斯克為何又開新公司專門研究腦機交互?這背後是對AI的深深恐懼 - 知乎專欄
@矽谷密探 的專欄文章Elon Musk又搞了個創業公司, 他想把人腦與AI結合起來! - 知乎專欄恰好回答了這個問題的一部分~
Elon Musk正在籌備的Neuralink的腦機介面公司還處於非常早期階段,沒有被大肆公開報道。
這家公司要幹什麼呢?它重點在於創建可植入人腦的設備,最終目的是幫助人類跟上人工智慧的進步。這些增強的功能可以改善內存或電腦設備更直接的介面。
Musk在過去六個月內幾次暗示過Neuralink的存在。比如最近,Musk在一起演講中說到:「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想我們可能會看到生物智力和數字智力的合併。它主要是關於寬頻、你的大腦和數字化版本的自己之間的關聯速度,尤其是輸出這塊。」在Twitter上,Musk還回應了那些向他諮詢有關「神經花邊」進展的網友。
這些類型的腦機介面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在醫療領域,電極陣列和其他植入物被用於幫助改善帕金森病、癲癇症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然而,地球上很少有人將複雜的植入物放置在頭骨內,而具有基本刺激裝置的患者數量也只有數萬人而已。這是因為對人類大腦進行操作是非常危險、有侵害性的,只有那些用盡了其他醫療方法都沒有很好的效果的的人,才能選擇進行這樣的手術。
但這並沒有阻止矽谷對這項技術產業的興趣,他們有興趣加速推進這些類型的發展。Braintree聯合創始人Bryan Johnnson,創立的初創公司Kernel,正在向南加州大學自主醫學研究,以試圖增強人類的認知能力。Johnson自己投入了1億美元,他在2013年把Braintree以8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Paypal。Kernel及其日益增長的神經科學家和軟體工程師正在努力扭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影響。最終使我們的大腦更快、更聰明。
Johnson在去年接受採訪時說:「我們知道我們能把大腦放在腦病並釋放電信信號,我們也可以改善帕金森病的癥狀。這種技術也在脊髓疼痛、肥胖症、厭食症中嘗試了,不過閱讀和寫作的神經代碼還沒嘗試過。」Johnson表示Kernel的目標是「讓大腦與我們與其他複雜生物系統一樣工作」。
對於更好地了解人類大腦和開創新的手術技術、軟體方法和植入裝置,可以使消費者腦機介面成為現實的必要的醫學研究,Kernel是相當前沿的。
Neuralink於去年7月在加州成立,成為加州一家醫療研究公司,它強調了Musk將遵循Johnson和Kernel的路線。
坦白地說,開發這些設備的障礙很巨大。神經科學研究人員說,我們對人類大腦神經元通信的理解非常有限,我們收集這些神經元數據的方法非常初級。
神經科學家、助理教授和多倫多大學的Blake Richards說:「如果患有非常嚴重的醫療狀況的人可能會得到幫助,人們只會適應植入物的想法。一般健康的人對於讓醫生開路顱頭骨這樣的想法還是沒法接受的。」
歡迎關注 @矽谷密探 矽谷資訊一手掌握
喔喔喔喔!
鼓吹多時,終見其果,吾心甚慰。不要給我贊,深埋功與名。事了,已去。凡人不怕不抖,小型化高密儲能快速充能電池獲得革命性突破前,靜靜看機器人無所不能至能歸零,就可以了。
干一行愛一行。
畢竟脫離專業狗在干投資,就得說投資。智能瓶頸——儲能新技術,還可以熱幾年。
腦機嵌入式晶元功成之日,狗帶。美國賈躍亭又倒騰新項目了
有朝一日這種技術成熟,希望他會造福人類,而不是變成階級的特權。
想起劉慈欣的一篇小說《贍養人類》。
貼出對題的一部分:
「你們那兒,也有窮人和富人嗎?」
第一地球人微笑了一下說:「當然有,我就是窮人,」他又指了一下天空中的星
環,「他們也是。」
「上面有多少人?」
「如果你是指現在能看到的這些,大約有五十萬人,但這只是先遣隊,幾年後
到達的一萬艘飛船將帶來十億人。」
「十億?他們……不會都是窮人吧?」
「他們都是窮人。」
「第一地球上的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呢?」
「二十億。」
「一個世界裡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窮人?」
「一個世界裡怎麼不可能有那麼多是窮人?」
「我覺得,一個世界裡的窮人比例不可能太高,否則這個世界就變得不穩定,
那富人和中產階級也過不好了。」
「以目前第四地球所處的階段,很對。」
「還有不對的時候嗎?」
第一地球人低頭想了想,說:「這樣吧,我給你講講第一地球上窮人和富人的
故事。」
「我很想聽。」滑膛把槍插回懷裡的槍套中。
「兩個人類文明十分相似,你們走過的路我們都走過,我們也有過你們現在的
時代:社會財富的分配雖然不勻,但維持著某種平衡,窮人和富人都不是太多,人
們普遍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減小,他們憧憬著人人均富的大
同時代。但人們很快會發現事情要複雜得多,這種平衡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被什麼東西打破的?」
「教育。你也知道,在你們目前的時代,教育是社會下層進入上層的惟一途
徑,如果社會是一個按溫度和含鹽度分成許多水層的海洋,教育就像一根連通管,
將海底水層和海面水層連接起來,使各個水層之間不至於完全隔絕。」
「你接下來可能想說,窮人越來越上不起大學了。」
「是的,高等教育費用日益昂貴,漸漸成了精英子女的特權。但就傳統教育而
言,即使僅僅是為了市場的考慮,它的價格還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那條連通管雖
然已經細若遊絲,但還是存在著。可有一天,教育突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個技
術飛躍出現了。 」
「是不是可以直接向大腦里灌知識了?」
「是的,但知識的直接注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腦中將被植入一台超級計算機,它的容量遠大於人腦本身,它存貯的知識可
變為植入者的清晰記憶。但這只是它的一個次要功能,它是一個智力放大器,一個
思想放大器,可將人的思維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這時,知識、智力、深刻的思想,甚至完美的心理和性格、藝術審美能力等
等,都成了商品,都可以買得到」
「一定很貴。」
「是的,很貴,將你們目前的貨幣價值做個對比,一個人接受超等教育的費
用,與在北京或上海的黃金地段買兩到三套一百五十平米的商品房相當。」
「要是這樣,還是有一部分人能支付得起的。」
「是的,但只是一小部分有產階層,社會海洋中那條連通上下層的管道徹底中
斷了。完成超等教育的人的智力比普通人高出一個層次,他們與未接受超等教育的
人之間的智力差異,就像後者與狗之間的差異一樣大。同樣的差異還表現在許多其
他方面,比如藝術感受能力等。於是,這些超級知識階層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
其餘的人對這種文化完全不可理解,就像狗不理解交響樂一樣。超級知識分子可能
都精通上百種語言,在某種場合,對某個人,都要按禮節使用相應的語言。在這種
情況下,在超級知識階層看來,他們與普通民眾的交流,就像我們與狗的交流一樣
簡陋了……於是,一件事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你是個聰明人,應該能想到。」
「富人和窮人已經不是同一個……同一個……」
「富人和窮人已經不是同一個物種了,就像窮人和狗不是同一個物種一樣,窮
人不再是人了。」
「哦,那事情可真的變了很多。」
「變了很多,首先,你開始提到的那個維持社會財富平衡、限制窮人數量的因
素不存在了。即使狗的數量遠多於人,他們也無力製造社會不穩定,只能製造一些
需要費神去解決的麻煩。隨便殺狗是要受懲罰的,但與殺人畢竟不一樣,特別是當
狂犬病危及到人的安全時,把狗殺光也是可以的。對窮人的同情,關鍵在於一個同
字,當雙方相同的物種基礎不存在時,同情也就不存在了。這是人類的第二次進
化,第一次與猿分開來,靠的是自然選擇;這一次與窮人分開來,靠的是另一條同
樣神聖的法則: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這法則在我們的世界也很神聖的。」
「在第一地球的世界裡,這項法則由一個叫社會機器的系統維持。社會機器是
一種強有力的執法系統,它的執法單元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的執法單元只有
蚊子大小,但足以在瞬間同時擊斃上百人。它們的法則不是你們那個阿西莫夫的三
定律,而是第一地球的憲法基本原則: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它們帶來的並不是專
制,它們的執法是絕對公正的,並非傾向於有產階層,如果窮人那點兒可憐的財產
受到威脅,他們也會根據憲法去保護的。
「在社會機器強有力的保護下,第一地球的財富不斷地向少數人集中。而技術
發展導致了另一件事,有產階層不再需要無產階層了。在你們的世界,富人還是需
要窮人的,工廠里總得有工人。但在第一地球,機器已經不需要人來操作了,高效
率的機器人可以做一切事情,無產階層連出賣勞動力的機會都沒有了,他們真的一
貧如洗。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改變了第一地球的經濟實質,大大加快了社會財富
向少數人集中的速度。
「財富集中的過程十分複雜,我向你說不清楚,但其實質與你們世界的資本運
作是相同的。在我曾祖父的時代,第一地球60%的財富掌握在一千萬人手中;在爺
爺的時代,世界財富的80%掌握在一萬人手中;在爸爸的時代,財富的90%掌握在
四十二人手中。
「在我出生時,第一地球的資本主義達到了頂峰上的頂峰,創造了令人難以置
信的資本奇蹟;99%的世界財富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這個人被稱做終產者。
「這個世界的其餘二十多億人雖然也有貧富差距,但他們總體擁有的財富只是
世界財富總量的l%,也就是說,第一地球變成了由一個富人和二十億個窮人組成
的世界,窮人是二十億,不是我剛才告訴你的十億,而富人只有一個。這時,私有
財產不可侵犯的憲法仍然有效,社會機器仍在忠實地履行著它的職責,保護著那一
個富人的私有財產。
「想知道終產者擁有什麼嗎?他擁有整個第一地球!這個行星上所有的大陸和海
洋都是他家的客廳和庭院,甚至第一地球的大氣層都是他私人的財產。
「剩下的二十億窮人,他們的家庭都住在全封閉的住宅中,這些住宅本身就是
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生態循環系統,他們用自己擁有的那可憐的一點點水、空氣和
土壤等資源在這全封閉的小世界中生活著,能從外界索取的,只有不屬於終產者的
太陽能了。
其實是馬斯克在南極找到了點什麼,完了要研究LCL液體,把人裝到初號機裡面的,題主應該是第一適配者。
好了,不說了,馬斯克總叫我去終極教義區照顧一個克隆體。我先忙去了……關於Neuralink,你想知道的一切!
剛看完的我忍不住來強烈推薦一下:Neuralink and the Brain』s Magical Futurehttp://waitbutwhy.com/2017/04/neuralink.html字數超過38000,如果你真感興趣,一定會讀完的。大部門人所認為的他是為了投資賺錢,我只能說,Elon Musk的出發點和看問題的高度被大部分人誤解!WBW的其他博文也強烈推薦,顛覆你的世界觀!以下是這篇博文看似不起眼的目錄:(大家快去謝熊貓君的答案吧,那裡有正版翻譯。)這篇waitbutwhy 的介紹長文應該會對大家有幫助http://waitbutwhy.com/2017/04/neuralink.htmlPs.英文(而且用詞好簡單呀!)而且似乎開vpn 會載入得更快。
攻殼機動隊的設定要開始變為事實了。
留給我們賺錢的時間不多了..........
推薦閱讀:
※怎麼才能把「生命」從人體裡面提取出來?
※如何理解神經元不同通道亞型動作電位的爆發機制及其生物意義?
※為什麼每個神經元都需要數千個突觸?
※人的大腦以生物電的形式遠行,會不會有些人在死去時大腦活動強烈,將自己的意識以電磁波的形式發送出去?
※針對成年人,有哪些補腦特別有效的食品或保健品?
TAG:人工智慧 | 伊隆·馬斯克ElonMusk | 神經科學 | 腦科學 | 腦機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