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環還有可能重建城牆嗎?

既然歷史已經證明了歷史犯下的錯誤,那還有彌補的可能嗎?

歷史上很多偉大建築不都是在摧毀與重建中得到永生的嗎?

北京城牆在未來國家發展高度發達,文化產業水平大大提高後,有可能重新回到這個世界嗎?


局部復建幾個城門樓子就不錯了。


目前,可見的時間內,不會大規模建了。小規模修復,有可能。

城牆的文化價值是明顯被高估的一種。

人們本來就是為了生活方便,而拆掉了已經失去防禦功能的城牆了。

如果在二環內,大規模修城牆,會影響正常人的出行。但是小規模修復一段,作為景點還是有可能的。


沒有,呵呵呵。


我所在的城市有城牆。拆了一部分,就那麼放著沒動的一部分,重貼了層皮的一部分。

主要的代價就是交通不便,城牆上面處處開門就不叫城牆了,實際上城門也不可能太大,於是圈起來的那一塊里外實際上是割裂的,隔個牆走過去要好遠。別看老城吹牛逼的時候好像有逼格,住起來各種不方便,有辦法的沒幾個願意貓在裡面。即使北京老城區的衚衕里,也是各種不方便。要是大拆大建固然可以解決問題,但是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都拆了光留個城牆有啥意思。

具體到北京的城牆,一是已經堵成那個鳥樣了,再修起來是直接修成高架嗎?再者已經拆了修個假古董有什麼意思,以現代施工技術,真的要修那是分分鐘就起來了。

北京已經是超級都市了,拿二線城市的思維往上套,不合適。要說城牆,故宮那一圈那麼高大上的還在著呢,不管論高度長度比大多數城市的都要好,如果開放參觀,顯然比修個假古董有意義。

至於說當初拆是不是錯誤,我認為對北京而言不是個錯誤,現如今城市攤大餅都奔著五環外去了,當初誰也沒長前後眼能看到可以走衛星城模式,即使能看到,那時候也沒那個條件,就是十年前,昌平到三環里,還叫進城呢。吃飽了開始埋怨第一個餅不好看,不合適。

城市是動態發展的,是活的,人每時每刻都在塑造城市,保護古建是保護一種文化與歷史的傳承,但是認為保護就是靜態的就有點太極端了,過去沒有條件,為了生存發展很多東西拆掉就拆掉了,現在條件好一些,文保做的更好是應有之意,但是並不意味著非要去復古,與當代生活融合是更好的選擇。

與其糾結城牆這種已經消失的東西不如做好現有古建築的保護,光是北京被佔用的古建築都有很多,現在要想全面騰退保護都是需要花很大精力與能量去做的事情。


重建一部分是由可能的,全部復建難度很大。已經重建了永定門跟幾個角樓。


不能,國家不允許浪費資源。

~~~~~~~~~~~~~~~~~~~~~~~~~~

北京市最早再設計規劃的時候確實沒有考慮文物的問題。但並不意味著北京是為了拆文物而建設。記得天安門廣場前長安街上原來也有兩個門,在建設長安街的時候也開會考慮是否拆除。「當時會上也有所爭論,直到交通部長把車禍的數據拿出來,就都不說話了。遂決定拆門。」(我記得這是吳晗說的,之前在一個講新中國建設的紀錄片看到的,有知道片名的在評論區里說一下。)北京的城牆,也是這個道理。


當年就不該拆得那麼乾淨,但現在拆了就別建


拆了確實可惜,可悲。不過,拆文物也是歷史本身一部分。

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世界。

否則,

元大都城牆要重修么?

古長安城要重修么?

大明宮要重修么?

未央宮要重修么?

阿房宮要重修么?


當年的城牆拆除說是梁思成先生點了頭的,也可打通城內外的交通樞紐拆除古城牆也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北京拆除城牆後,在領導人的支持下,掀起了全國範圍的拆牆熱潮。這是我們民族不可逆轉的文化劫難,拆的是城牆,改變的卻是歷史城區的空間格局,甚至地下埋藏的文物劫難。

城牆重建,新建起來的城牆如果沒有古城牆的原料,原址,不攜帶任何真實歷史信息,那就頂多算是仿古城牆,或者新城牆。就好比橫店建造的圓明新園。那是不具有任何歷史價值的,甚至給大眾文化概念誤導的存在。

北京二環城牆想重建還要考慮很多因素,財政撥款,重建必要性,對於交通運行的影響城區布局的影響等等,諸如此類,目前也沒有任何導火索逼迫市政府立刻行動去重建城牆,所以這個事還看不到實現的苗頭


真正在那裡罵拆城牆的,都是沒有在舊城裡沒有廁所、沒有暖氣、沒有下水道的舊房子住過的小清新。

拆掉城牆也談不到是犯錯誤,恰恰相反,拆掉城牆說明在共和國的眼裡,人民的生活是放在第一位的,是頭等大事,這一點是公知不能忍受的,所以各種黑、拚命黑。

但如果再修起來,豈不是再給公知們一個浪費納稅人的錢,製造假文物的黑的借口嗎?


建起來幹啥?

能擋住霧霾就建


先把地安門復建了再說


可以的,在下一次核戰爭以後——一次不夠的話那就再來一次


重建幹嘛,擋殭屍嗎


這是給首都添堵啊,還嫌堵的不夠啊?

大家都改回騎驢上班的時候,城牆就可以重建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來北京?
一個人去北京衚衕和有特色的地方步行一天,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路線?
北京各區縣的口音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一些人覺得北京話好聽?

TAG:北京 | 歷史 | 文化 | 古城 | 文物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