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
題主一直好奇知識的掌握怎麼才能高效,對知識所學到的也常會忘記,不斷以低效前進,想徹底改善自己
先說下背景:自己很喜歡研究方法論,平日里也喜歡看一些方法論的東西,也喜歡思考如何學習、如何快速掌握知識等等的問題,現在的話還在實踐和探索,所以就想說點自己的看法。然後優先放結論:個人認為,學習方法是可以更新進步的,但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和消耗大量的精力。
再放一些資源:
- 知乎上有很多有關這類方法論的回答,可以以「智商」、「學習方法」作為關鍵詞,重點看那些有以神經科學或則教育學為理論基礎的回答。
- Coursera上如何高效學習的課,別人評價很高,我只是看了評價,很多內容在別的地方看過,所以就沒專門去看。
- 推薦「怎樣解題」。
- 強烈推薦一下劉末鵬的博客。
- 可以嘗試著去了解一些神經科學、記憶的知識。
- 學習能力的差異,不是「智商」,而是學習方法
- 學習方法大多是小時候形成的,由教育資源的差異導致的
- 一部分有智商崇拜的原因
- 學習方法是可以更新、修正的
- 學習能力的差異,不是「智商」,而是學習方法
「如何快速掌握知識」,說是快速嘛,那肯定有跟什麼對比,才能稱為快速嘛,這裡我更傾向於是和自己原本的學習速度作比較,而不是跟一些牛人比。
因為跟牛人對比,是很不公平的。舉個例子,一個沒有接觸過編程的人,跟一個連linux內核都看過的人,同時去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大家會覺得誰能更快速的掌握呢?同樣的道理,在「如何快速掌握知識」這個領域上,牛人和一般人對比,一樣是不公平的。但是牛人跟一般人有什麼差別呢?大家這時候就會覺得是因為智商,牛人智商比較高,所以學習什麼都很快。以前我也是這麼覺得的,但是現在我不願意承認是「智商」的原因。
如果承認了「智商」的因素,那就意味著承認了自己的潛力是有上限的,之後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不自覺地給設上限。那麼如果說不是「智商」的問題,那麼是什麼導致了不同人學習速度的不一樣呢?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大多是小時候形成的,由教育資源的差異導致的
人和人之間,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更多的是小時候就深埋在腦海里的一些自動化的思維(自動化思維是指一些根深蒂固的思維方法,由潛意識在管理的)。
小時候的環境,形成了不同人之間學習方法的差異,這裡講其中四種情況:- 小時候掌握了正常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突出,又有明顯的獎勵存在,被誇獎,被鼓勵,得到正反饋,更加自信,更加用心的學習,不斷探索更正自己的學習方法,越走越遠。
- 一開始像1一樣,順順利利,但是之後,遇到了一些學科一些領域,沒有跟著更正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新的領域裡沒那麼順利,甚至於用一些方法來逃避學習。
- 小時候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考了不好的成績,被大家嘲笑說笨,自己慢慢也就覺得是自己笨,沒自信,覺得自己智商低,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就乾脆自暴自棄不學習了。
- 一開始像3一樣,但是之後因為一些事情發憤圖強,或則是像電影」墊底辣妹「一樣,遇到名師,逐步恢復自信,改正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最後踏上學習的道路。
現實的情況要複雜很多,知乎上看過一句話」很多時候,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就是有些人運氣好一點「,在這裡也適用,一開始只是微小的差異,慢慢的就是滾雪球效應,學習方法的水平高低就完全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在說的智商,說的其實是學習方法,而這並不算是他天賦所致,而是運氣好,小時候開竅了,或則是有名師來糾正錯誤的學習方法。
記得以前好像有看過一個例子,是說以前覺得黑人智商低,後來慢慢的美籍黑人也踏入一些尖端科學領域,其實差異是什麼?就是教育資源而已。之前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例子,好像學生轉一個老師說的話,說來清華的學生,大多是因為出生在了好的地方,有更好的教育資源。- 一部分有智商崇拜的原因
關於「智商崇拜」,原因肯定是很複雜的,諸如「人本能崇拜強大」之類的都有可能。
但是這裡只講其中一個原因,「擋箭牌」。
大家應該或多或少知道成功學是在講什麼,諸如「每天多做10個俯卧撐,你就能怎麼滴怎麼滴」,「只要你夠努力,什麼都能做到」。
在我看來,成功學和智商崇拜,有一個共同點,不考慮具體情況,直接貼標籤。
「你沒有成功,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你學不會,是因為你智商低」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 大腦懶惰的時候,就喜歡不加思考地貼標籤,直接歸因,而不去考慮具體的情況。
學不會數學,到底是具體哪裡學不會,是計算上有問題,還是概念上理解有誤,不去考慮,直接歸因「我智商低」。
因為去分析原因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要不斷的反思總結,很多人是不願意去做這件事的,就拿智商來當「擋箭牌」。
是「智商」的問題,然後自己就能心安理得了。
- 學習方法是可以更新、修正的
「大腦可塑性」是20世紀的一個發現,講的人成年人的大腦是可以改變的,學習是可以影響到神經元的。(PS:好像人在小時候的某個階段,大腦基本就成型,會把一些沒有用到的神經元給廢掉,保留有用到的,如果那個時期不斷訓練邏輯思維,之後跟別人比,就相當於8核CPU跟2核的比)
連大腦這種生理學基礎的東西都是可塑的,就更別說一些生理學以上的東西,諸如潛意識和表意識,而更別說建立在潛意識和表意識上的學習方法。
學習方法的知識,在知乎上有很多,非常細緻和專業。
在這裡將一些自己認為最核心的——反思。
一般的方法,都是在學習特定的知識起作用,而反思,是連學習方法都能更新的。
一開始進行反思,可以發現自己在學習某種特定知識的時候,發現自己錯誤的認知,修正自己的理解。
慢慢的,反思多了,會更進一步,不止發現自己知識上的錯誤,還會發現自己學習方法上的錯誤,開始修正自己的學習方法。
反思多了,甚至會更深一層,考慮到自己在更大方向上的問題。
也正是因為上面的原因,所以我認為在眾多學習方法裡面,反思是最重要的,能一直走到底的方法。
但是最終還是要說一句,雖然有方法改善,但是會很累,費時間費精力。
======================================================================各位客官,如果都看到這裡了,方便的話點評一下,哪裡寫得不好,平時比較少寫文章,還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反饋,方便學習改進的。沒有。要麼是智商,要麼是苦功,不用想走捷徑。
一流學生自己總結方法
二流學生知道分辨方法三流學生知道有方法所謂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因學科而異,因個人而異。。。
我今天告訴你,我可以不用記筆記不用做作業放學就打遊戲睡覺,考一個不差的大學。但是到你那,適用么?
不用記筆記,是因為我能在課上把知識融入進自己的知識體系,不用做作業是因為老師會把易錯的作業題拿出來講。。。離開了我這個理解力強但是記憶力極差的腦子,離開了這群喜歡把易錯題拿出來講的老師,這個學習方法就完全失效。。。同理我也看到有些人,不聽課只看書做題也能考清華的。。。
當然也有每天按部就班只做老師規定題目考清華的。。。(這裡用考清華來說掌握知識本身是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的,但是主要想表達要根據實際情況找到最合適的方法這件事,也是因為我這裡這種例子比較多)
我只能說,停下來,花上一段時間,總結下自己學習上的瓶頸,反覆迭代,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
(又附: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方法論迭代這個演算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統一方法么?是否存在更好的方法?是否存在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明天10點期末考?
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僅僅依靠在校園裡從書本裡面吸取來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那只是非常基礎的知識,並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理論,這些單薄的知識是難以讓你立足於滾滾社會的洪流中,也無法讓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因此,你需要的不僅僅是畢業證,更是需要不斷自我學習提高的意識。所以,要想擁有淵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從閱讀下功夫,這就是作為普通人的我為什麼喜歡閱讀的原因所在——它能讓我穿越時空的限制。
特別在現今的信息時代,傳統的閱讀方法根本不能適應如此繁多的信息,所以除了良好的自我學習提高的閱讀習慣,還需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快速閱讀。可能有不了解的朋友會說:快速閱讀不是一掃而過就草草了事的閱讀方法嗎?實際上並非如此:速讀不是簡單地用眼睛看看,而是必須在保證一定速度的情況下又能夠從中得到想要的文章信息,是一種非常效率的閱讀技巧,因為閱讀有深度沒有速度是不行的,但有速度沒有深度也是不行的,快速閱讀能提高閱讀效率。
簡單的講,精英特快速閱讀能提高我們的相對閱讀速度。如看普通文章,我們按專業文章的方法字字去看,句句去閱讀,沒有弄懂每一字詞的含義就誓不罷休的話,即使你非常清楚地閱讀完了,那也是耗費了想當多的時間,是沒有效率的;又如專業文章,也可以用一些技巧來提高閱讀速度,比如,擴展有效視幅、利用思維導圖加速對文章脈絡的提取與歸納等,這些技巧對提高專業文章的閱讀速度有直接的提高效果。這些就是快速閱讀的意義所在。
縱觀著名的社會各界的人物,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一套非常有效的快速閱讀方法,譬如秦始皇、毛澤東、華盛頓,牛頓、甚至聯想董事長柳傳時等等,不甚枚舉。他們都是閱讀的頂級高手,相信這對他們能夠在各自的領域裡獨樹一幟的意義深遠!他們都是能以快速的效率完成閱讀,想像一下,他們只要眼睛一掃過,就完成了大部分的文字信息的攝入,別人剛看完一段文字,他就已經讀完了一篇文章,並且能很好地理解文章並融會貫通,那是什麼樣的學習與辦事效率。他們的快速閱讀技巧非常完美,簡直是不可思議的閱讀速度!
先下結論: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就是:大量練習,打好基礎,循序漸進。
人對新事物的認知,都是建立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的。
假設你碰到了一個不認識的詞:「幼艾」。你想認識它,或者說,你想學習這個詞的意思,你便會去查找資料,或是上網,或是查字典,比如說,百度百科對「幼艾」是這麼定義的:
[yòu ài]
幼艾 年輕貌美的人。中文名:幼艾 外文名: 無 含 義 :年輕貌美的人 歷史記載 :《國策·齊策三》
①。《國策·齊策三》「齊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高誘註:「孺子,幼艾美女也。」又《國策·齊策三》:「而王不以予工,乃與幼艾。」此指趙王男寵建信君。
②猶言老少。《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王逸註:「幼,少也;艾,長也。」
裡面對「幼艾」的定義是:年輕貌美的人。(先不論定義準不準確,我們只在意學習的過程)你會在腦內搜索,年輕是什麼意思?貌美是什麼意思?人又是什麼意思?顯然,只有當你明白定義中所有辭彙的意思,你才有可能明白什麼是「幼艾」。
人學習新事物的過程,大都與此類似。所以,中學時,老師常說:「基礎不好,地動山搖」,是無不道理的。
當然,以上內容不是我瞎bibi的,它們都來自這本書:《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本書談到,記憶的更高一級是理解,也就是題主所說的「掌握新知識」。怎麼才能達到這種水平?還是說爛了的兩法:練習、依靠智商(如果很高)。
練習把動作轉變成自動(auto-pilot)模式,從而節省了大腦的內存,把空間讓出來給更深層次的大腦活動;
練習加深了對基礎技巧/知識的掌握,而它們是高一層次的技巧/知識的基礎; 練習幫助提升知識的轉化,因為練習幫助構建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首先,要主動的去尋求知識!
- 心有所得
如:我覺得這樣是對的,或者我覺得這樣不好,但說不出道理;
- 能寫下來
把心中模糊的想法記錄下來真的是個非常好的辦法,那些模糊的靈感碎片,會在筆尖一點點得到完善。
在寫作時不會有人打岔,也沒有權威干涉你的思想。勇敢而勤奮的去記錄,整理,成型,就是這麼簡單;
- 和人交流
在剛開始交流時,要克服膽怯,不要怕表達出自己的聲音,也不要懼怕權威。
人人都是更關心自己的,如果你不說話,是不會出錯,但同時也會被人忽視,變成人群中可有可無的存在。
表達真實的感受,才能激起真實的回應。
- 說服別人
首先要打破一個觀念,即覺得「沒必要和別人爭」。我們不是為了在交談中贏而去辯論的,而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知識,同時增加接受新知識的可能。
要會鑒別人,那些頑固不化的,不辨是非一心只想自己贏的軸逼就不用理了。但對於普通盲目無知的大眾,你說服他一次,你在他心中的尊敬就上升一點,這是成幾何倍放大的。
學習「捕魚之術」,東西永遠學習不完,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總結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停內省。
學習,是一個枯燥又乏味的漫長之路,想要一朝一夕就成功是不可能的首先,要對於自己的強項弱項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再來確定其分配的時間長短,舉一個淺顯易懂的例子:你擅長英語,但你的數學並不是很好,現在你就可以把英語的學習時間分配給數學一些,(因為英語不可能和別人差太多的分數)接下來就要確定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要因人而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比如有些人上課從來不聽講,一直在寫資料,很多人認為這種方法不可取,但這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他就適合這種學習方法。最後要擬定一個學習計劃表,學習計劃表的目標不要太長遠,但也不能太短期,要適時適當.不要給自己添加過多的負擔,要儘力而為,但只要能堅持下來,相信樓主的學習定會蒸蒸日上
推薦閱讀:
※墨水為什麼是那種味道?
※因為深深感到自己讀書太少而努力看書充實自己,卻發現越是看書越是覺得自己無知從而有些苦惱,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霍老爺在微博發布的內容《知識變現不行了?不,是知識經濟2.0來了》?
※源義光後人真的有和武田佐竹同族的張氏嗎?
※你整理過哪些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