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北京,最值得讀的一本書或文章是什麼?

本問題已被收錄至 撰寫你的知乎「城市手冊」 活動,更多活動詳情請點擊查看。


這個題很大,與其說是書籍推薦,不如說是究竟要介紹一個什麼樣的北京。

老舍筆下那個還叫北平的北京,「在建築的四周都有空閑的地方」,「在街上還可以看見北山與西山」的「北京」。這大概是爺爺輩那會兒的北京。

王朔也在寫北京,無論是看動物兇猛還是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大概是父親那輩的北京。

而新北京,肩負著首都和北京兩個名字的城市,一方面是年輕人打拚的戰場或樂園,一方面又是無數人正在消失的故鄉。

不知道題主想了解哪個北京,樓上也答了不少。

推薦兩本小眾的,

《再會,老北京--一座轉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麥克爾·邁爾,一個美國人寫的北京,貼近生活,不同的視角能看出不同的味道。

《城記》王軍,城市規劃老師推薦的書,從城市發展的角度寫北京,更專業準確,難得的是十分好讀。


北五環的北京、南二環的北京、西二環的北京和東三環的北京。其實是4個不同的城市。


《二馬》《趙子曰》《駱駝祥子》《茶館》《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打完以後發現全是老舍(?-? )

附上《趙子曰》里我特別喜歡的一段:

  「太陽出來好高啦,先生。」

  「得!等踏濘泥吧!」趙子曰哀而不傷的叨嘮著:「可是,多睡一會兒也不錯!今天是?禮拜四!早晨沒功課,睡!」「好熱呀——白薯!」門外春二,「昔為東陵侯」,「今賣煮白薯」的漢軍鑲藍旗人,小銅鐘似的吆喝著。

  「妹妹的!你不吆喝不成嗎!」趙子曰海底撈月的把頭深深往被裡一縮:「大冷的天不在家中坐著,出來挨罵!」「栗子味咧——真熱!」這一聲差不多象堵著第三號的屋門喊的。

  「不睡了!」趙子曰怒氣不打一處來:「不出去打你個死東西,不姓趙!」他一鼓作氣的坐起來,三下五除二的穿上衣褲,下地,披上皮袍,跑出去!

  「趙先生!真正賽栗子!」春二笑著說:「照顧照顧!我的先生,財神爺!」

  「春——二!」

  「嗐!來呀,先生!看看咱的白薯漂亮不漂亮!」「啊?」

  「來,先生!我給您哪挑塊干瓤兒的!」

  趙子曰點了點頭,慢慢的走過去。看了看白薯鍋,真的嬌黃的一鍋白薯,煮得咕嘟咕嘟的冒著金圈銀眼的小氣泡。「那塊鍋心幾個子?」趙子曰舐了舐上下嘴唇,咽了一口隔夜原封的濃唾沫。

  「跟先生敢講價?好!隨意賞!」春二的話說的比他的白薯還甜美,假如在「白薯界」有「賣白薯」與「說白薯」兩派,春二當然是屬於後一派。

  趙子曰忍不住,又覺得不值的,笑了一笑。

  春二用刀尖輕輕的把那塊「欽定」的白薯挑在碟子里,跟著橫著兩刀,豎著一刀,切成六小塊,然後,不必忙而要顯著忙的用小木杓盛了一杓半粘汁,勻勻的往碟上一灑。手續絲毫不苟,作的活潑而有生氣。最後,恭恭敬敬雙手遞給趙子曰。

  「雪下完倒不冷啦?」趙子曰蹲在鍋旁,一邊吃一邊說。對面坐著一個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擠鼻弄眼的希望吃些白薯須子和皮——或總稱曰「薯余」。

  「是!先生!可不是!」春二回答:「我告訴您說,十月見雪,明年必是好年頭兒!盼著啵,窮小子們好多吃兩頓白面!」「可是雪下得不厚!」

  「不厚!先生!不厚!大概其說吧,也就是五分來的。不到一寸,不!」

  趙子曰斜著眼瞪了春二一眼,然後把精神集中到白薯碟子上。他把那塊白薯已吃了四分之三,忽然覺悟了:「呸!呸!還沒漱口,不合衛生!咳!啵!」

  「先生!白薯清心敗火,吃完了一天不漱口也不要緊!」春二笑著說,心中唯恐因為不合衛生的罪案而少賺幾個銅子。「誰信你的話,瞎扯!」趙子曰把碟子扔在地上,春二和那條小黑白花狗一齊衝鋒去搶。小狗沒吃成「薯余」,反挨了春二一腳。趙子曰立起來往院里走,口中不住的喊李順。「嗐!」李順在院里答應。

  「給春二拿一毛錢!」

  「嗐!」

  「好熱呀——白薯!……」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

作為一部小說,裡面的故事非常好讀。

而且,這本書初次出版是英文版。所以為了能讓西方人也能看懂,文中關於北京風俗人文的描寫和解釋都非常專業詳細。同時還包含了大量的北京古迹和節日慶典的描寫。

而且作為一個現代人,通過這本書可以了解很多古代的文化常識。比如「妾」的概念,比如生辰八字,比如婚喪嫁娶種種儀式等,都基本準確地還原了史實。

總之非常推薦~


老北京看老舍,新北京看王朔。


首先,城市是一個發展的概念,不是一個固定的符號,因此無論是北京還是馬德里,上海還是羅馬,要了解一座城市,不會有「最值得讀的一本書」,只可能是「最值得讀的那些書」。

有關清朝民國舊北京,可看的書很多。小說上,講大戶的《四世同堂》《京華煙雲》,講小戶的《龍鬚溝》,講少爺的《北京,1912》,各有看頭。包括《大宅門》《老店》《雍正王朝》這些影像作品,也有很多清朝民國的細節了。這其中少有人提的是穆如丐寫的《北京,1912》,這是一本滿族文藝青年寫的滿族少爺生活,有不少當年的中產階級世相。有一段妓院生活(是妓院不是青樓),一堆男人們討論著在北京買官做局的好日子,夾雜著舊時代的奢靡和新生代政治泡沫,像極了《大腕》里精神病院里吹逼的瘋子企業家們,很值得讀讀。

同時代相關的雜文、記事、歷史文章也多不勝數,講概況的例如《北京城雜憶》《大城北京》《北平歷史地理》,貴族和廟堂的《齊如山回憶錄》《閑置的皇城》,江湖民間的《舊京瑣記》《江湖叢談》《北京的傳說》,是我覺得比較好讀也有趣的,快速啃完,可以有個大概。如果對建築、皇室、市井發展感興趣,可以再去翻相關的社會史系列書細讀,我不是專業人士,還請大神補充解答。

至於新北京,由於距離太近,發展太快,面貌恐怕就模糊很多了。《頑主》是我自己看過的第一本有眾生相特色的一部新北京小說,甚至根本上吸引了我來到北京見識一下這個荒誕又充滿夢想的城市。幾個3T公司創始人手舉鹹菜罈子領取作家獎項的一幕,有著不過時的魔幻現實主義的興味。但請妹子吃冰棍,請製片人喝啤酒,今天恐怕已是浪淘沙了。

說到這裡想想看,康熙時候的北京人和光緒時候的北京人也相差了整整200多年,他們的生活和談話差別是不是也很大呢。時間,是我們了解一座城市最需要敬畏的君主。


推薦一個比較冷門但是很好看的書「茶館之殤 (豆瓣) 」。從茶館作為切入點,談滿人入關後因為社會的階級,而產生了不同類型的交流場所,也就是各種茶館;講南城北城的差異,二葷鋪的常客是哪些人,他們為什麼喜歡在這裡聚居;然後隨著時間推移,相聲粉墨登場,娓娓道來相聲界的故事,書里談到的每一個象徵物,都和老北京息息相關。一口氣看完這本書,文筆很好,特別喜歡這種考究癖的作者,糾正了一些我之前的認知錯誤,比如天橋並不是在清朝就是作為民間藝人聚集地的,畢竟那裡是天子去天壇祭拜的必經之路,怎麼會有雜耍。

如果就在北京的話,了解老北京的最好方法是去逛逛衚衕吧,衚衕口一般都會有這個衚衕名字的由來,會發現府學衚衕是因為有文天祥故居,錢糧衚衕是因為錢局設此而得名,東四附近還有北新倉這樣的地方,因為那一片以前儲存糧食,從衚衕去了解老北京的歷史還是很好玩的,大概的布局就可以了解了。

除了衚衕,也可以去首都博物館逛逛,很多北京元素,印象最深的就是城池變化圖,比如元朝的都城是比較偏北的,這也就是元大都遺址公園為什麼在安貞門、健德門這一片,因為安貞門以前是元朝都城的東北角。

以上回答可能比較偏向於老北京,新北京不是很感興趣,可能接觸最多的就是在衚衕里的各種小店了吧,對的,還是衚衕。一直覺得了解一個城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轉轉它的小街小巷,比如和衚衕里的大爺聊聊天。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我愛我家

閑人馬大姐

巴哥外傳

這幾部電視劇看下來,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就全明白了。


就說兩個電影吧,《城南舊事》和《陽光燦爛的日子》。

兩個電影最好的展示了兩段重要歷史時候,北京城普通百姓和年輕人的生活。北京特色不在於多麼富麗堂皇,多麼熱鬧,又或者多麼蕭瑟,就是那麼一件小事,都會覺得有一種韻味。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就是循著這篇文章來尋找北方的概念。


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北京,這個作為首都的城市。

她,是政治中心;她,是文化中心,她,也漸漸成了經濟中心。她仿若那任性的小孩子,日新月異的變化著。三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

因此,你看到的文字,那所描述的,都是某一個時段的北京。也許是一個曾經,也許是一個角落的片段。

如果想了解北京,怕是哪篇文字,都無法解釋全面的。

因此,我建議啊。來北京看一看,體驗體驗。

跟景山公園的大爺聊聊天,聽宣武公園的大媽們嘮家常。看看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也可以去體驗體驗那北京一日游。

城市的魅力,除了客觀存在高樓大廈、名勝古迹,還有那城市居民的風土人情。

未完待續


謝謝邀請,《北京志》。


啊呀,那怎麼能沒有散文集《北京乎》呢!戳這裡看豆瓣讀書《北京乎》

問題沒有說是想要了解哪一方面的北京,但了解的方式不是「去哪個景點旅遊」,而是「看書或是文章」,似乎已經說明了題主對於一座城市的興趣所在,不僅僅是眼見的「當下」,可以觸碰到的「現實」,更是歷史中的現實,和空氣中流動著的氣質。

那麼不妨推薦一個在豆瓣發現了一個超級好的書單:文學北京

其中有一本書,我非常喜歡是趙園的《北京:城與人》。從比較學術的文化-文明的層面去看一座城市與人的關係。說是學術,更多是指她看待問題的角度與論證的邏輯還有大量的實例的引用,但語言卻是十分浪漫而溫柔。這本書並不是我為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但是為什麼了解一座城市要通過「讀書」的方式呢?我們每天生活於斯的城市到底還有什麼「神秘」的地方需要我們去了解呢?這樣的問題卻是這本書可以給我們解答的。

這本書,給我的一個最大的啟示就是,原來城市,哪怕是北京這樣人口爆炸越來越失去美感的超級大都市,也可以是一個如此豐盈又厚重的所在。摘錄一些書的開頭的文字:

如果說有哪一個城市,由於深厚的歷史原因,本身即擁有一種精神品質,能施加無形然而重大的影響於居住、一度居住以致過往的人們的,這就是北京。

北京屬於那種城市,正是那種渾然一體不能辨析不易描述的感受,那種只能以「情調」、「氛圍」等等來做籠統描述的感受——從而全身心地體驗到它無所不在的魅力。

以上兩段,似乎可以很籠統又很浮泛地抓住北京深層的氣質的存在,那漂浮於人流、建築、交通之上的氣質。

親切近人,富於情調、個性飽滿已經所有其他概括,都顯得空洞而浮泛。北京拒絕抽象,它似乎只能活在個體人的生動感覺中。以這種方式活著,必得訴諸具體的個人的經驗描述。

北京,同時又比任何其他中國城市抽象。它的文化性格對於無數人,早已作為先於他們經驗的某種規定,以至它的形象被隨歲月厚積起來的重重疊疊的經驗描述所遮蔽而定型化了。這裡又有作為巨大的文化符號,被賦予了確定意義的北京。

北京拒絕抽象,所以我們要去「讀書」,看那些在這裡生活過的人他們鮮活的、個人的經歷;但北京又是最抽象的,所以讀書時要分外小心,那些寫書的人,他們的生活體驗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他們所讀到的關於北京的描述,在引導著他們對北京的印象的形成。

這裡是目錄,內容看上去還是很吸引人的吧!

哦對,還是應該重點說說作為答案的《北京乎》:書的副標題為「現代作家筆下的北京」。所謂中國現代作家籠統地說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那些民國過來的文人們,我們所熟識的「民國先生」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在當時文學的一大中心北京生活過,畢竟五四文學化運動的發源地嘛,他們也都不約而同地留下了文字。這本書就是他們的所寫的關於北京的散文集。是不是超級贊?

簡單說一些我喜歡的作家和他們的文章(^-^)V

周作人《北京的茶食》、《北平的春天》周作人的審美情趣了解一點的都知道,古典精細靜寂。北京對他來說可能太粗疏了一些。被「批評」了一番哈哈。但是周作人的文章還是很喜歡。

俞平伯 《陶然亭的雪》 之前對這個名字不怎麼熟悉,僅此一篇,便靠文字的美徹徹底底地征服了我。古典的美,情緒不顯揚不誇張的極精準的控制力,讀完腦子裡也沒有什麼別的的溢美之詞就浮現了一個詞:「現代語文大師」啊!還有上個世紀上半葉北京那種鄉野的美。 還有北京現在依舊可以體會到的風雪之中的茫茫的遼闊。那句「下了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流行且到位。北京就是這樣,骨子裡有一種莊嚴肅穆。

郁達夫 《故都日記》、《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郁達夫,典型的南方文人,又是典型的新文學的作家,為人、情感、文字都熱情浪漫靈秀也有點「洋氣」。他的熱情也毫不吝嗇地傾灑給了北平。對郁達夫這個人和他代表作中「道德」的問題大家多有不同的意見,但是看他的這幾篇散文,不得不佩服他作為一個文人,對美的感覺實在是太敏感了,北京的四季,尤其是與南方對比過後的那獨特的美感,讀後仔細想想真的是令人心動的。

老舍 《想北平》、《兔兒爺》北京人寫北京,又是寫在抗戰北京城封鎖的年歲,短短的文章古城淪落的蒼涼感力透紙背。

朱湘《衚衕》朱湘是個詩人,但這篇散文是專門講衚衕的名稱。他說北京衚衕的名字就好像是古時的詞牌名,「時常在寥寥的兩三字裡面,充滿了色彩與暗示」;但這些名字被先先後後在北京的權要顯貴改了又改,整體的趨勢是「由新奇降為平庸,有優美流為劣下」。詩人那浪漫的性格在這衚衕名字這件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的「小事」上的「斤斤計較」顯得格外的可愛。詩篇很有趣的文章。也真實漲姿勢——北京大多地名都超級平實到「老土」的地步不斷被南方人嘲笑,原來北京地名的風韻不在於通靈剔透而在於那古樸的歷史感,但即便如此也有很多已經消失在時代的變遷中了。

收入的作品(74位作家)和作品(121篇文章)極多。比較有名的作家還有:魯迅、陳獨秀、冰心、沈從文、焦菊隱、徐志摩、蕭乾、朱自清、廢名、朱光潛、張恨水……文章全部寫自1919――1949這三十年間。1949之後的北京,更多地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政治符號,其內容和意義也更多地是單一化、集體化的。也再也沒有那麼多有自己的藝術個性的文人為北京書寫的可能了。

整本書讀完,看到的是一個破敗古老的北京城,裹挾著歷史的塵埃,顯得灰濛濛的。但那份莊嚴肅穆,叫人覺得它的偉大。作者們迷戀的追憶的痛心的想念的口吻,配以現代散文純凈瑩明的文字。北京城的真實也被帶到了我們面前。原來僅僅是肆虐的大風,飛揚的黃沙,也不僅僅是正陽門在夜空中的雄偉,四合院在藍天下的古樸……更是一種生活:冬夜屋裡與呼嘯北風隔絕的閑散溫暖和友人夜話,夏天捧一本書到中山公園的柏樹下躲著驕陽……

但也只是他們那時的北京了吧?


北島的《城門開》

都說北島的散文比詩好,我猜他們說的是這一本。

看詩人卸下筆鋒的刀刃,脫下筆桿的鎧甲。

努力不去想所有與之相關的苦難和掙扎。

也許吧,我看見的是曾經最真實的北京。


我個人認為是《城記》


我綜合一下大家的答案哈

.書:

老舍:《二馬》《趙子曰》《駱駝祥子》《茶館》《我這一輩子》《四世同堂》

王朔

林語堂的《京華煙雲》

《再會,老北京--一座轉型的城,一段正在消逝的老街生活》麥克爾·邁爾

《城記》王軍

北島的《城門開》

文章:

北京城雜憶 大城北京 北平歷史地理 齊如山回憶錄 閑置的皇城 舊京瑣記 江湖叢談 北京的傳說

電影:

《城南舊事》

《陽光燦爛的日子》。

文化欄目:

這裡是北京


假裝謝邀

《北京城的生命印記》

看了某個同學的推薦。侯仁之能夠看清時代的限制,並能把這個限制盡量的縮小這是極其可貴的。

侯老貼切的稱北京為「北京灣」,有一種很貼心的感覺。


放下書本,用腳步去丈量北京。

聽著何勇的《鐘鼓樓》,走在二環內的衚衕里,從早上到晚上,人們忙忙碌碌,這是老北京的市井。

走在CBD商圈,看身邊高樓林立,人們來來往往行色匆匆,這是快節奏的新時代。

在奧森,跑步的人們從身旁閃過,不遠處是鳥巢水立方,還有盤古大火炬,這是活力的氣息。

……

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不一樣的北京。

北京,北京~


血色浪漫 我這一輩子。

看書,看電視劇都行


老舍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

BTV的【這裡是北京】

我覺得不止是書和文章、了解北京的方式有很多

推薦你看看90年的馮氏賀歲片

諸如甲方乙方,不見不散這類的

這些片子讓馮導變成家喻戶曉的名導兒,為啥?就是因為這些片子真實啊!

除了葛大爺地道的表演

你還可以透過電影,看出上世紀老北京城的舊貌

在電影沒完沒了裡邊,人和人之間不是名震暗鬥而是信任, 韓冬一直信任著老闆阮大偉,卻被騙了幾萬塊的工錢,但是韓冬也沒有為此做出什麼過分的事,只是想拿回屬於自己的工錢,供養植物人姐姐。

短短几個小時的電影,折射出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商人的奸詐和老實人的辛酸苦楚,馮導用誇張的手法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充滿著京味,也表現出了那個時代下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實感。

諸如此類的電影還有很多,對於了解北京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北京的今天不是一蹴而就的,想了解,就往回看,上到晚清歷史故事,下到昨天的報紙新聞

多看看,什麼都懂了。


推薦閱讀:

北京二環還有可能重建城牆嗎?
在北上廣深的程序員怎麼買房?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來北京?
一個人去北京衚衕和有特色的地方步行一天,有哪些值得推薦的路線?
北京各區縣的口音有什麼區別?

TAG:書籍推薦 | 北京 | 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