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生物學研究在國際處於什麼水平?如何解釋日本人連續三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現象?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 2016 諾貝爾獎巡禮,更多諾貝爾獎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先說個很簡單的事實,我所在研究室使用的多功能成像儀是多年前共同器械室淘汰之後被我們老大撿回來的。而在同一時間,我留在山大讀研的同學還有很多在拿著膠片做WB。

另一個事實,我們研究室在我讀博士期間並沒有特別高質量的論文發出來,然而,研究室依舊能申請到足夠的資金進行研究。

總結起來很簡單,有先進的設備技術可以用,能給研究者充分的時間和信任進行研究,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可能不出東西?


有幸拍到大隅先生出來的時刻~

經常在電車站碰著這老頭,提著個黑色皮包。

大隅良典與細野秀雄是東工大諾貝爾候選的難兄難弟。

如今大隅得獎,不知道陪跑多年的細野老師做何感受。

突然發現他們本來十月七號還有個講座。

物是人非好尷尬。

http://www.iir.titech.ac.jp/sikiten1007/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管細野老師得不得獎,他都是我來日本的恩師。

===========================

本人也就是個科研新手,隨便說點。

之前在東工大另一個諾獎候選人細野秀雄組干過。組裡每年研究經費按億日元記,光Bruker的 XRD就六台,20多萬日元一瓶的高純鈣單質一買就是三瓶。我想大隅老師的組也是類似情況,這種組不出成果才怪。

感覺日本這邊是,你有能力出了點成績,經費天平就會往你這慢慢傾斜。有國際頂級的成果,就死命砸錢往上懟成果。東方社會拿錢肯定是要看關係的,但日本這邊能相對公平點,感覺像是在規則範圍內走人情。這點能比國內好一點。

更重要的,感覺研究經費的導向鼓勵原創,而不是跟風。不會有像國內石墨烯一熱,關於它的項目特別好批,冷僻研究基本沒錢的局面。之前在細野研也是做全世界就我們組在做的課題(無機氨合成催化劑,C12A7之類的),連個外面研究室的相關文獻都找不到。

這種原創性的研究,可能一部分確實沒用,變現很慢很慢。但最後全都轉化成專利什麼的技術儲備起來。其實想想是很恐怖的。小日本在精工細作的研究創新上,基本上做到極致了感覺。所以出諾獎不稀奇。

至於生物處於什麼研究水準,不是專業相關也不好亂說。

個人愚見。

=========================

補幾張今天一早採訪會的照片~

第四張旁邊是他的老婆。

————————————————

10.5

有人說我凈用照片瞎扯淡,文不扣題。

在這裡只能道歉一句了,畢竟不是科班出身。第一個問題答不了就不能瞎掰。

因為就發生在身邊,所以就想分享一下。

不過得了這麼多贊,還是要補充點乾貨的。不能再滿嘴跑火車騙炮了。啊呸,騙贊了。

對比國內小談2處細節,來看日本為什麼能出諾獎不斷。純手機手打,不能引用和排版,再次抱歉。

大隅良典獲獎之前,還兼職著某小學校科學教科書的總編輯。他覺得,讓小孩子們愛上自然、愛上科學,對世界抱有寶貴的好奇心,是一切研究的起點。這裡是有日本原文的。我不否認這可能是獲某個獎的炒作之嫌,但就行為本身而言,我沒見過國內哪個院士給小學生編寫自然教科書。如果你發現了,請告訴我。

還有一件小事好處特深。自己是學凝聚態出身,現在在做有機高分子,所以要惡補很多知識。因為我日語比英語好,每當我看到一本好的英語教材,比如最簡單的有機化學。都能找到日語翻譯版。如Jonathan Clayden的書,John McMurry的書。其中Jonathan Clayden的有機化學還是2001年諾獎得主野依良治監譯的。

再比如有本蠻冷僻的教你寫反應機理的書「The Art of Writing Reasonable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也有日文版。而且都是日本數得著的大家翻譯的,我一個外國人讀起來都暢快無比。日本人英語不好是公認的,可人家用自己語言就能學遍世界所有的經典,因為人家有人在做這件事,知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看看國內,邢大本那種字典都可以被奉為經典。。當然偶爾國內也有中譯版經典教材,比如我看過的「費曼物理學講義」。但那語言讀起來你會覺得這是個學了幾年中文的外國人翻譯的,雖然譯者寫的是中國名字。譯者跟出版社沆瀣一氣,草草了事出版發行,目的就是單純的圈錢。這錢賺的不是昧著良心么。

其實要往細處說,中國的問題有很多,不僅僅是制度。細節做得不夠好,怨不得出不了諾獎。


謝邀。。。 其實認真來看, 日本在得諾獎方面的勁頭並不是一個連續三年獲得諾獎就可以概括的。進入21世紀以後,日本的諾獎得主數量已經僅次於美國,為全球第二位。尤其是2008年以後,得諾獎的頻次大幅提高,既有同年取得不同學科諾獎的年份,也有同一項諾獎全是日本人分享的案例, 當然也有如題主所說連續三年取得諾貝爾獎的情況。

日本的生物學研究在國際處於什麼水平 ? 這種問題很難回答。

恕答主見識知識有限,僅就我所在的神經生物學領域來看,感覺美國整體的研究實力大大領先日本,這不僅表現在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日本的研究者數量也遠遠少於美國同行 (因為沒有具體的數據,只能憑答主平時接觸的論文和參加會議的印象來大致判斷)。

但是!!! 儘管日本在各個領域的研究者數量不是很多,但是對每個研究者一一來看,日本的研究都很精悍,具備與一流學者單挑的實力或者潛力。就是說,也許美國的有些研究方向日本沒有覆蓋到,但是在覆蓋到的地方,日本都是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也許在某些研究方向美國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術精英輩出,既有質的優勢又有量的優勢,而日本只有少數幾個學者在從事相關研究, 但是他們的研究往往有獨到的地方。

就拿日本2008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下村修來舉個例子。

作為名古屋大學的博士,下村修因為博士期間和博士後期間發現和研究綠色熒光蛋白而分享了200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綠色熒光蛋白(GFP)的重要作用就不啻多言了,它成為了當代生物和醫學研究的最重要研究工具之一。下村修研究GFP起源於他在名古屋大學期間對生物發光現象的研究。他因為偶然的機會進入平田義正的研究室,而平田義正的研究室當時的課題是研究被稱為「海中螢火蟲」的海洋熒光動物海螢。下村修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那一次的陰差陽錯決定了我的命運!」 他在名古屋大學取得的出色成就引起了美國科學家的注意,也奠定了他後續研究發現GFP的基礎。 在那個時候,應該沒有人會想到遙遠而看似無用的生物發光現象對於生命科學的重要意義(那個時候美國在登月的同時,也提出了攻克癌症的計劃)。這也許是下村修自己也沒有料想到的。然而,一旦入行,他的興趣是持續的也是深入的。至於後來的研究成果會有怎樣的應用多大的影響,這是不可預料的。因此從下村修的事例我想說,無論當初的研究方向多麼不起眼,甚至偏,只要明確要研究的科學現象,提出可研究的科學問題,進行持續的研究,一定會有所意義的。一個下村修得了諾獎也許是他的運氣,但是如果有龐大的數字基礎,那麼時不時得出個出個重大發現出個諾貝爾獎也就不奇怪了。這也許跟戰術上的「下閑棋布冷灶」是一個道理。

同樣的,分享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的研究長期不受重視甚至引發爭執,但是中村修二鍥而不捨一個人默默努力(一個人。。。),最終實驗成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舉一個物理學獎的例子,2008年諾獎得主益川敏英。出身名古屋大學的益川敏英因為和學弟提出小林-益川模型而被授予2008年物理學獎。這位也是屬於埋頭苦幹深入研究的類型,他不會講英語,甚至在得諾獎之前沒有離開過日本,但是國際交流的缺乏並不妨礙他做出一流的理論研究成果。

這些例子的共同特徵就是,瞅准一個方向,深入研究,也許剛開始不顯眼,不熱門,不受重視,但是研究深入了成果出來了就必定會產生影響。 當然,這裡的前提是,遵守客觀的研究規律,提出真正的科學問題,保持獨立的批判思考,採取有效的研究手段。不然就是浪費生命。

上述也是我覺得日本之所以不斷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之一。 至於其他原因,

首先,日本的科研職位有限,比如今年的諾獎得主大隅良典51歲才成為教授。有限的科研職位保證了科研人員的高水準,也保證了有限的科研總經費能給科研人員足夠的經費保障,使科研人員能夠專註於研究本身。

其次,良好的基礎設施支持和後勤保障。 以名古屋大學為例,研究經費充足,所以可以按需購買實驗儀器和器材。財務報銷事宜有專門的秘書處理,一些雜活可以僱用technician。 教職員工的子女可以送到學校幼兒園。學校有專門的科研支持部門搜集提供科研信息經費信息。總之一切井井有條,非常規範化,讓搞研究的人可以專心搞研究。

再次,日本的科研風氣很好。無論是資深的老教授還是年輕的學生,都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隨意發問。在自己領域的學會上,大家相互分享相互取經的態度都很真摯,常常讓我感受到這裡才是大家面前真的只有科學,而沒有其他因素了。而且,日本人科研的自律體現在,在自己研究室團隊內部的學術拷問嚴謹程度甚至會遠遠超過了外人的批判性思考。任何一點思考的不嚴謹或者實驗的瑕疵都會被提出來,這樣修改之後面對實驗室之外的其他研究者,就會更有信心了。


謝邀。自從回答了一題 電動汽車在運行時會發出滋滋的聲音,這聲音的來源是哪裡?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之後就只收到過關於汽車方面問題的邀請。第一次被邀請回答生命科學方面的問題,容我先抹把淚。不得不下血本回答一下。

不過要客觀和準確的回答題主的問題卻是非常難的一件事。作為一個搞生命科學研究的,去評價一個國家的生物學研究,難免會主觀和片面,進而遭人拍磚。所以進入正題之前先介紹一下自己所處的學術範圍,明確一下自己評價的角度,利於各位對答案做判斷。

本人醫學背景,現在在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從事的是醫學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對,就是兩年前小保方事件的那個所),有過微生物研究的經驗。所以本答案是從事免疫學研究接觸到的相關的生物學研究來做個評價。然而題主所說的生物學,本人的理解指的是生命科學,所以本答案是針對日本的生命科學研究在國際處於什麼地位來做解答。答主能力有限,答案難免有偏頗。

關於前半個問題,我認為日本的生物學研究在國際處於不可被忽視的水平。相對於歐美的生物學研究,日本的生物學研究在重要性和貢獻度上都比不上歐美。從數量上來說,非常多的重要的基礎生物學發現還是歐美科學家貢獻的。但是憑著日本人的匠人精神,日本科學家在生物學方面也有很多的重要的發現。本人只能以免疫學舉例,例如發現IgE的石坂公成,發現免疫球蛋白類型轉換(Immunoglobulin class switching)重要因子AID的本庶佑, 發現白介素-6(IL-6)的岸本忠三,發現了干擾素b(IFN-b)的谷口維紹。這幾位的發現都帶動了免疫學界的一個領域甚至整個免疫學界的發展,在日本免疫學界被認為很有可能得到諾貝爾獎的。在我不太了解的生物學的其他領域肯定還有類似的例子。所以從重要的貢獻來說,數量上來雖然比不上歐美國家,但是日本科學家的發現卻是不容忽視的,這也就決定了日本生物學研究的國際地位。從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的委員構成上,我們也能從一個側面看出日本生物學研究測國際地位。你總是能在組委會名單里發現幾個日本研究者的名字,在免疫學的國際大會上這一比例會很高。當然中國本土科學家的名字越來越多,說明了中國的研究水平在不斷的提高。

這次獲獎的大隅教授隸屬於日本分子生物學會(The molecular Biology Society of Japan)日本分子生物學會 。此學會發源於上世紀70年代前期。日本近代的生物學應該說是從70年代略前開始的。在網上想找一份客觀的數據來說明一下70年代以後的日本生物學發展,但是沒有找到適當的資料,只找到一份日本文部省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2010年7月發布的[科學技術指標2010]的調查資料。拿裡面的一些數據來討論一下。

下圖是說明世界主要國家對於所有學科的科技論文發表的相關度和貢獻度。(圖中美國數據參照右軸,其他國家左軸)

從左圖裡可以看出從82年以後日本(紅線)對於科技論文發表的相關度不斷上升直到2000年後略超英國(淺紫實線),而後被中國(橙色線)超越。而從右圖的貢獻度從82年開始上升,95年左右超越英國,在2005年左右被中國超越。這張圖統計的是所有學科的論文,並不能說明生命科學的貢獻度。所以再取一張所有學科發表論文比例的圖。

上圖中可以看到基礎生命學科的論文比例在1981年到2009年之間略有下降,沒有太大變化。假設日本的所有學科對於世界的貢獻度在所有時期都是相同的,那結合這兩張圖可以得出日本基礎生命科學對於世界整體的貢獻是在提高的。這一假設實際是不成立的,但是因為沒有具體的統計數據,所以只能這麼估算了。但是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圖中的臨床醫學論文比例從1981年的約10%上升到了約20%,說明了日本臨床醫學研究的迅速發展。我們都知道臨床醫學研究的發展源於基礎生命科學的發展,所以可以推測日本基礎生命科學的快速發展是在1981年到1990年之間。因為1990年之後的臨床醫學論文比例加速增長。那麼也可以推測日本基礎生命科學對世界的貢獻度可能是提高的。然而2000年之後日本科學界對於世界的貢獻度降低,同理也可以推測現在日本基礎生命科學對世界的貢獻度是不段降低的。論文的貢獻度從一個側面反應了國際地位和水平了。

以上結論是根據數據做出的推測,並不代表實際的情況。各位僅作參考。

以下是資料里對學科的定義。

題主的後半個問題非常大。要想全面的解釋這個問題有一點難度,牽扯麵也非常廣。答主分為以下四點來進一步分析。而且以論述生命學科為主。

  1. 研究經費分配使用情況
  2. 日本科研機關研究氛圍
  3. 生命科學發展背景
  4. 日本生命科學發展背景

科學相關的諾獎主要是都是頒發給基礎科研成果的。這一部分的研究的經費主要都靠政府預算支持。所以還是拿文部省的2010年的統計資料來分析一下。

下圖是中日美三國的政府科研經費的分配情況。

圖中可以看到,日本和中國的政府研究經費的90%左右是分配到政府相關機關和大學裡的。在這一點上歷年沒有大的變化。但是日本政府研究經費近一半以上是投入到大學裡的,可見對大學研究的重視。那再看看政府相關機關和大學的研究經費使用情況。

下圖是政府相關機構研究經費的使用分布

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相關機關的研究經費中對於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0%左右。這一比例和美國相差不大。

再來看看大學的情況。

日本大學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佔到了預算的50%以上,這一比例比美國低但是遠遠超過中國。雖然缺乏80年代的數據,但是從比例自90年代後一直未有大的變動可以推斷80年代的比例也在50%左右。另外從投資基礎研究預算總量來看日本大學對於基礎研究的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加之30年前的科研人口要相對於現在少一半(81年約40萬人,2008年約80萬人),在80年代到90年代科研人員人均可分配研究經費是相當可觀的。有大量經費的支持科研人員可以進行探索性的研究,這一點對日本基礎科學研究的推動是非常重要的。

在看看答主所在的理化學研究所的所有部門取得的外部研究經費,這裡包括來自政府經費和民間經費。數據來自研究所2016年的報告,答主摘出製表。表中紅色標記的是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所。

研究所本身就有接近一半的研究所是跟生命學科相關,生命學科取得的外部預算也佔取得總預算的48.34%。然而研究所還有政府撥款的預算,預算分配也是按照各個學科所佔比例分配的。答主聽說政府撥款中的一半以上也是用到生命學科的。所以在出了小保方事件之後前所長野依良治一度要求削減生命學科的預算,導致出事後的第二年生命學科分配的政府撥款減少的30%。直到今年才回復到原來水平。不論如何生命學科在整體研究經費中所佔比例非常大。

再來談談研究經費之外的錢的事。這裡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獲諾獎的大師們的家庭的經濟背景。找了網上的資料列了一張表。

我並不是要說明名門出貴子,而是想說明因為這些大師們成長起來的50~70年代日本的經濟還是處於復甦階段,日本國內的經濟和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當時想要出國學習深造,光飛機票就要花掉一般工薪階層一年的工資。所以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很難出國留學。讀過描寫那個時代的日本小說的人都能發現這一點。他們中有些人肯定也是拿到了政府的支持出國留學,但是只要在日本長時間生活過的人就會明白家庭背景在日本社會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當時的日本社會。從獲獎大師的家庭背景來看,接近80%出生於富裕家庭,這給他們在戰後經濟狀況不好的形勢下留學和從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其他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大師也應該通過其他途徑解決了這些問題。所以答主認為在當時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可觀的研究經費,無後顧之憂的生活經費,給予了當時的科研人員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加上當時的日本人的自我約束力和使命感較強,加速了日本科研的發展。然而個人認為要提高科研成果質量還必須保證科研人員的生活質量,這個非常容易被忽視。

再看看日本科研機關的研究氛圍。

答主在大學學習工作過8年,政府研究機關工作了7年,整體來說科研氣氛非常濃厚。而且科研環境相對自由。環境自由,思想也要自由。日本國公立大學裡思想開放自由的當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名古屋大學,也是60~70年代學生民主運動相對激進的大學。而相對封建保守的大學以大阪大學為首,尤其是大阪大學的醫學部,學術氛圍則相對死板。有興趣的可以參看日劇[白色巨塔]。答主在阪大醫學部待了4年,[白色巨塔]里的東教授與錢前副教授爭執的台詞經常出現在日常教授與其他職員的爭執中。所以這也可能是阪大一直沒有的諾獎的原因之一。

大學裡的教研室相對於研究機構來說由於承擔一部分教學任務,科研方面稍微弱一些。然而大學裡設立的研究機構則可以專心研究。加之科研人員很少擔任行政職務,大部分時間都可以用在科研上。和行政相關的會議也基本沒有,但是為了促進研究氛圍,定期的都有研究發表和討論會,在研究所內進行小範圍的學術交流。再加上不定期的邀請知名教授介紹前沿科研成果,增加了接觸外部科研成果的機會,也可以激發科研人員的競爭心理。有利於得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別的答主也提到過日本研究室尤其是大學裡的研究室有秘書負責科研人員的一切閑雜瑣事,有材料要遞,有手續要辦,不用科研人員自己去跑相關科室,秘書全部搞定。很少有機會需要科研人員直接聯繫行政科室。這也保證了科研人員能夠集中精力在科研上。

日本近年生理醫學獎連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日本的生命科學發展處在了生命科學的大航海時代。這一時代的發展是建立在遺傳學發展上的。

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之後,mRNA, tRNA, 編譯等等遺傳學重要的分子和現象被逐漸發現,通過篩選基因的表達來檢測細胞內變化的分子表達大大簡化了篩選的過程和縮短了研究所需要的時間。因為在此之前都需要通過費時費力的蛋白質工學手段來檢測和判斷分子表達。遺傳工學的出現讓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改變細胞的基因來檢測分子的生物功能。就像航海技術的提高了航海的範圍進而促進美洲大陸的發現和非洲大陸的開拓,帶來了大航海時代的發展。遺傳學的發展在生命科學裡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而這一時期正好和日本科研發展的進步期重合,在原本還有很多未發展領域的生命學科里,利用先進的遺傳學方法讓日本科研人員取得了相當多的成就,當中有很多可以作為諾獎候選。可以說日本生命科學的發展遇到了好的時機。

最後來看看日本生命科學發展背景對於獲得諾獎的影響。在上世紀初期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傳染病,日本對於傳染病的防治也很重視,所以那一階段的很多研究機構的研究對象都是微生物。日本千元大鈔上的野口英世就是細菌學家。

再看看在日本比較有歷史且著名的生命科學研究所的資料(下圖),就能看出這些研究所早期都是針對傳染病和微生物學的研究。

除去山中伸彌的醫學獎之外獲得諾獎生物醫學獎的三位都是跟微生物相關。利根川進(抗體多樣化生成的遺傳學機理),大村智(寄生蟲治療法的發明),大隅良典(自噬現象,研究對象:酵母)。不得不說微生物研究的發展促進了日本生命學科的發展。

當然這其中還有歷史因素和戰爭因素[由於可能導致論點偏離,此處略去對歷史史實的描述和戰爭罪行的控訴2萬字

答主認為,以上因素的綜合疊加起到了相乘效應導致了這些年日本人連續獲得諾獎且連續獲得生理醫學獎。

註:

資料來源

1. 科學技術指標2010 http://data.nistep.go.jp/dspace/bitstream/11035/913/1/NISTEP-RM187-FullJ.pdf

2. RIKEN2016 http://www.riken.jp/~/media/riken/pr/publications/annual_report/pr_riken-2016-jp.pdf


謝邀……這個問題好難講啊。關於日本的生物學研究在國際處於什麼水平?這樣的問題應該邀在美國歐洲日本中國都呆過的生物汪來回答啊。單談中日生物界,不是量的差別,是質的差別

科研氛圍截然不同。對比諾獎韓和小保方事件就可窺一斑。諾獎韓事件現在已經冷下去了,大約會不了了之,根本沒有調查,相關的科研項目與經費一點也沒追究。此類事情的影響是很壞的,如果讓造假者功成名就,誰還願意踏實做事呢都會去投機。小保方事件後理研自上而下都有大震動(辭職之類),笹井自殺謝罪,文部省對小保方科研經費追償,早大也是自上而下的罰俸追責。不僅如此,小保方事件過去兩年了,各部門的清算反省至今不絕(對我等磚工最直接的影響是:現在要申博士學位比兩年前麻煩千百倍啊…)。日本學界的自律還是很嚴苛的。

而且,日本人做科研的,大都是真愛。日本收入水平平均,做什麼行業,工資差別都不大,所以人更傾向於選擇自己喜愛的事業。這和國內學術官僚、學術明星是很不同的,為了真愛做科研的人,自然會更認真負責,做出科學新發現的可能性當然比功利者高。

另外,日本人能做科研也是因為衣食無憂吧。畢竟生活安定是人的基本需求。在日本做科研的人受人尊重,大家會覺得你很厲害,而且總能找到能養活自己的工作的,所以真正喜歡的人們也就願意做科研。對比國內,研究所的磚工們真的能買得起房養得起娃么,清北畢業的博士真的能找到追的上北京房價的工作么?總是先要溫飽,才能談理想的。而日本早已實現溫飽了,所以才有底子做科研。

至於說日本科研起步早,諾獎周期長,中國新世紀以來科研投入也很大,所以二三十年後也會有成批諾獎的。真是笑話。細想來,現在國內生物界(作為通訊單位)做出過什麼令人矚目(夠諾獎)的成績么?我讀紙少,想不出。(碎碎念:老一輩真是靠信仰啊)現在沒出什麼成績,二十年後也拿不了。日本科研起步確實早,現在拿諾獎的那一代都是日本經濟高速期成長起來的黃金一代,近二三十年來科技蓬勃吃的也確實是當年的紅利。等到平成後出生的這一代人成為學界主流時,還能保持發展或者更進一步么?也很讓人懷疑呢。教授們也會談到「一代不如一代」,個人也覺得日本現在的年輕人有點弱。

日本學界有很好的風氣,也有很好的資源,教授都是在真心教書育人。國內基礎好認真做事的學生在這裡的環境會覺得如魚得水。當然,國內基礎好認真做事的學生可能都去美帝啦~

PS 日本平均壽命長,諾獎只給在世的科學家,這也是日本學者的一個優勢吧~ 說笑

先做實驗去了………………

——————————————分割線——————————————————

2016/10/05 PM 02:01

…………不知道怎麼就踩到人的爆點了。我沒文化,有人知道他到底想說啥么?


謝邀

日本現在國內普遍認為還是和歐美有差距,但是這種認知不排除有他們謙虛和崇洋媚外的心理影響。

單說我看到值得借鑒的好的一面吧:

生物專業畢業還算好找工作,所以不會出現「沒辦法,繼續往上讀讀看」的現象。讀博的也都是真愛,能專心靜下來做研究,不像國內有人覺得讀個博士文憑很好看,光宗耀祖…

經費投入多,至少帝大的設備都很先進。我的研究室就是該節省就節省,但必須要用的東西一上報不管多少錢立即買買買。

還有就是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了吧…我真的見過東工的一個老師跟我坦白自己做的研究好多年都沒有出結果,而且現在也沒有能出結果的跡象,但是依舊很有激情。也不知道是悶聲憋大招,還是悶聲作大死。

總之就是有錢、認真,又不浮躁吧。


抖個機靈吧,日本的生物科研水平就是那種

明明論文的英文看得人想死,你還是會抱著論文看的欲仙欲死的水平。。。


謝邀,雖是我們學校教授,但我從來沒見過,可能不教課。但是研究室可以一進啊,好好學習吧。才大二沒什麼發言權,但個人認為除了經費充足還有國民對於科研的看法。首先,實驗室設備什麼就不用說了,目前在做igem,試劑給我們幾萬幾萬日元的買,教授們還是很熱情給提意見的。包括財團的贊助,學校基金會的支持還是很人道的。其次,日本人對科研是很專註的,做一名教授社會地位很高,吃穿也不用愁,科研環境比較良好。最後,日本國內對科研的關注度還是很高的。結果剛出來,學校校門就進來一輛一輛的採訪車,到處都是記者抓人採訪。新聞頭條不用說了。並且電視上也經常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節目,請學者介紹自己的科研啊,或者是做一些專題報道啊。拍的簡單易懂還挺好玩的。在這裡不是黑誰,還記得去年屠呦呦得獎,騰訊新聞的推送頭條是某教主和某寶貝的幾億婚禮,可能科學家一輩子連一個億都掙不到。如果風氣是這樣,年輕人比起搞科研,當然誰都愛去當網紅明星。雖然說的有些絕對,但事實如此。總結一下,就是錢和三觀的問題。


吐個槽吧

日本都諾貝爾獎三連冠了

中國還忙著靠造謠反對轉基因

然後微博上發了這條,一堆人在下面罵。

畢竟在有些人眼中,科研=花錢=騙經費。


謝邀!大隅先生拿諾貝爾獎簡直太reasonable了。自噬和細胞凋亡,在生物學上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002年諾獎給了細胞凋亡機制的發現者之後,自噬機制拿諾獎就已經幾乎是板上釘釘了,只是時間早晚的事。大隅先生一直都是日本離諾獎最近的人之一,日本這邊早就預測他要拿獎,所以東京工業大學不讓他退休。據說日本這邊慶祝他拿諾獎的準備都做了好幾年了(未經證實)……剛剛路過東工大門口,停滿了媒體的車輛,大家都等著採訪呢~~~ 附圖:現在的東京工業大學大岡山校區。


因為日本是很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十幾年前他們的漫畫像蠟筆小新裡面對普通家庭生活的描述還是超過我們現在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雄厚的物質基礎支持著他們科技文化發展,鼓勵他們具有匠人精神。實驗室的建立需要耗費大量物力財力,人才的培養需要好的社會環境。連續三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算是日本社會高度發達的體現吧。


感謝邀請。學渣半夜不睡,扯兩句。千元日元上印刷著日本細菌學家、生物學家:野口英世的頭像(2004年11月前為夏目漱石),鈔票上印著科學家頭像,證明日本是高度重視科研的國家,所以日本培養出這麼多諾貝爾得主是很正常的現象。最近剛看到一篇文章,日本木村阿公8年只種出2個蘋果,但是第9年后豐收了,木村阿公種的蘋果切成兩半後,放置兩年也不會爛,只會慢慢失水,最後變成帶有淡淡紅色的乾果。日本這種執著的工匠精神、勵志事迹很多,值得學習借鑒。


謝邀!l日本學校的科研氛圍比中國強太多了,人願意沉下心來搞科研。然而回國後工作和浙大一些博導有很多接觸,感覺國內的就是搞仕途,「騙」經費??比如某研究所一年一億多的經費相當一部分通過他們在外面的公司給洗白裝自己口袋了。接觸到歐美文學的博導,她倒是沒啥經費,提起來那些人牙根都是癢的??

學術氛圍太差,利欲熏心

匿了


日本這樣的國家要是不得,那這獎的專業度就值得斟酌了。


我上高中的時候日本政府就提出今後五十年要拿三十個諾獎。當時國內媒體普遍觀望態度,現在看來這個目標的完成進度可以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度比一比不?

我覺得跟日本戰後的經濟發展速度比,日本在明治以後在科學方面追趕世界的速度更為驚人。給我的印象是日本在化學最先開始發力,明治維新四十年以後就開始有一些不錯的化學研究成果,比如發現谷氨酸和苦味酸火藥,緊接著生物方面就開始有「諾獎級」(借用國內媒體發明的辭彙)發現,關於傳染病(黃熱病),只可惜獎項被頒給了科赫。到了明治六十年的時候日本的物理研究已經可以窺探當時的世界領先水平,再之後是數學,以至於現在數學/統計方面的學生還能偶爾在課本看到日本羅馬字,但是幾乎很難看到中文名字,在明治百年的時候日本各項研究都能跟上世界潮流了。不知道tg建政百年的時候能不能有這樣局面,反正洋務百年那個時候早已經過去,已經確知沒戲了,還是說我們得等到改開百年的時候才會有明治百年那樣的成就。


生物研究大多偏向機制研究,很難出有一些實質性的成果,所以國內的趨勢都走向了跟風!!!

1 不知哪一天起,癌症成了熱門,做細胞增殖的都硬要扯上癌症~~~十萬八千里,真的能講清楚嗎?

2 組學日益興起,大量資金投入到蛋白組,代謝組,大數據時代來臨,很多做基礎的老師都要往組學和大數據扯一扯,錢砸了不少,有什麼重要成果嗎?

3 不在自己的境遇求創新,求深入。為了申基金,東做一下西做一下,全在表面,能獲諾獎才怪了!!!

4 都想發大文章,都想一鳴驚人,都以為自己是金子,可惜發光的沒幾個!

根本來說,中國做科研,大部分還只是謀生,從老闆到學生,沒幾個真的熱愛,沒把科研當事業~~~~

我就是混日子的~~~~


日本社會風氣好,努力工作的人最讓人尊敬,中國會來事兒的才牛逼,搞一輩子科研地位都不如地稅局局長二姐夫的小舅子。


說個題外話,不知道算不算跑題。

文學部唯野教授 (豆瓣)

《文學部唯野教授》是日本著名作家筒井康隆於199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小說由以出版高質量學術著作著名的岩波書店出版,本身就是一個話題,而且描寫的對象又是被稱為象牙塔而不被一般人所了解的大學內幕,主人公是大學教授,敘述形式又是以西方文學理論講義為綱的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使本書一出版就引起轟動。再加上筒井康隆獨特的充滿幽默的敘述方式和活潑多樣的語言,使得本書立刻成為暢銷書,一時洛陽紙貴,街頭巷尾盡占話題。本書所提到的大學教師拿到國家海外進修費而不出國,吞占進修費的事例,影響了文部省的進修政策,當年就改變了規則,規定拿到進修費的老師必須事後提交護照原本,確認出入境日期。由此可見本書影響之巨大。

日本的學術環境從這本書的出版經歷可見一斑。昨天看豆瓣友鄰一句點評讓我很感慨:

「...不過我感觸最深的還是這樣一本書初版竟然可以暢銷,我深深為我專業學界狀況擔憂,雖然不知道我能站在什麼立場說這話。」

去年日本女博士論文造假事件之後日本方面的反應,和前段時間我國某實驗無法重複時國內那些「西方國家看不起中國科研」的聲音做下對比,也許能理解兩國環境的差別了。

包容性不是這麼用的。


天皇也在研究生物學的水平吧


別的不說,如果沒文憑,你們願意去考研不。

做科研也沒說想要多少待遇,但你不能連基本的吸引力都沒有。我他媽要在北京活下去啊!


推薦閱讀:

有哪些科學家可能因為年齡因素而錯過諾貝爾獎?
中日之間的科技水平有多大差距?
都有哪些應該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最終未償願的學者?他們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最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是誰?
為什麼 201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要頒給「發現拓撲相變理論及拓撲量子態」?這項發現對物理界意味著什麼?

TAG:日本 | 生物學 | 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