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所謂「大日本帝國」的興起與沒落?
瀉藥。你這說的不挺詳細的了么。。。我沒啥說的了啊。
第一,日本還沒有沒落,第二,日本gdp總量降低到3萬億美金以下才算是沒落,而二十年內,我們會看到,
從19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日本啟動明治維新,向工業化轉型,國力快速增長,並且開始向外部大舉擴張。,日本進入工業時代,國力大增之下,對外也開始了軍事擴張。
而中國,則淪為日本的目標。
這種選擇是有其道理的。以農耕時代的標準,東亞大陸是全球最具地緣實力的板塊,依託其而生的中華文明,也自然而然成為全球最強大文明。雖說工業文明環境下,東亞大陸已不具備農耕標準下的那種絕對優勢,但仍舊是全球第一等級的地緣板塊,而且還與日本一衣帶水,隔海相望。
按照正常邏輯,以日本列島與東亞大陸的懸殊地緣實力差距,日本壓根就不可能有能力覬覦中國。
甚至,要是中日同步開始工業化,那麼以二者地緣關係以及近代弱肉強食的國家競爭法則,日本說不定早就被中國吞了。
只不過,在日本積極向工業化轉型之際,中華文明依然深陷農耕泥沼不能自拔。
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在發展水平上有著質級的差距。這意味著日本儘管地緣實力遠遜,不過卻能夠憑藉工業的支撐,在文明發展水平上質的差距,使日本雖然地緣實力遠遠不如,但卻依仗工業的力量,在現實國力上逼近甚至超越了中國。對日本而言,這是千年未有的歷史性機遇!
只要能趁著這個機會征服中國、摧毀中華文明,那麼日本就將從蝸居日本列島的三流地緣小國,一躍成為擁有東亞大陸這個重量級地緣板塊的世界級大國,進而具備成為世界頂尖國家的地緣資本。這樣的誘惑,日本焉能棄之如履?
這種邏輯主導下,日本挑起了日清甲午戰爭。由於轉型的遲滯,中國完全無法發揮釋放自己在工業時代的應有實力,最終輸給了地緣實力與自己相差萬里的日本。
不過,中國畢竟太大,這個階段的日本,還不可能一口吞下。不過朝鮮、遼東半島以及台灣的竊取,還有2億兩銀子的戰爭賠款,已經著實讓日本一夜爆發。
甲午一役後,深陷農耕泥沼不能自拔的中國,已無力與日本正面匹敵。妨礙日本奪取東亞的主要對手,變成了北方的俄羅斯帝國。
西方老牌強國中,俄羅斯跟中國的地緣關係最為緊密,且大陸國家的特質,決定了俄羅斯對領土的渴求也強過英法等其他海洋國家。故而,日俄圍繞東北亞的領土爭奪愈演愈烈。
不同於孱弱的中國,俄國的國力遠在日本之上。但是,俄羅斯的本部核心區在萬里之外的東歐平原;地緣關係的極端疏離,西伯利亞的惡劣自然環境,以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工業文明的發展水平,在限制了遠東板塊的實力釋放,又嚴重阻礙了東歐本部與遠東地區的交流——這就讓日本有了機會。
1904年,圍繞東北亞主導權爭奪的日俄戰爭爆發。日本雖然國力遠遜於俄,不過卻憑著東北亞主場之利,擊敗了這個龐然大物,取得了對滿洲、黃海和朝鮮地區的絕對主導權。
但俄羅斯終究是老牌強國,綜合國力絕非日本可以企及。隨著西伯利亞鐵路的通車,俄羅斯東歐核心區跟遠東邊緣板塊的緊密程度大大著呢國家,這使得日本仍要承受俄羅斯的強大壓力。
但日本畢竟已是今非昔比。靠著甲午、日俄兩戰的勝利,日本在地緣實力和現實國力方面都獲得了質級提升,已經差差擠入二流強國行列。
而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於日本。英國因為與東亞板塊太過疏離,為遏制俄羅斯在東北亞的擴張,英國早在日俄戰爭前的1902年,便跟日本結盟。
英國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有了它的力挺,日本抗衡俄羅斯更具底氣。
一戰爆發後,俄羅斯元氣大傷,新生的蘇俄政權外被西方圍堵,內受白俄之困,暫時無暇東顧;至於英法等老牌強國,也在戰爭中國力大損,對東方的控制力大不如前,日本由此上升為東亞最強勢力。
這可以算的上日本的黃金年代。非但外無勁敵,連中國內部都正陷入軍閥混戰,要是日本國力到位,這時候發動全面侵華,成功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可日本的家底實在是太單薄了些,儘管這些年頗有斬獲,但要支撐其一舉征服中國,依然力有不逮。而就在這時,美國的身影逐漸逼近東亞,對日本的企圖構成威脅。
美國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英法俄德等老牌列強卻實力大減,經過這番此消彼長,戰後的美國已經坐穩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
雖然靠著多年的積累,英法仍然保持了對戰後國際秩序的主導,但其控制力與站前相比已大打折扣。特別是東亞這種地緣關係疏離的邊緣板塊,英法的影響力衰退明顯。
而美國卻正好相反。而且比之歐洲的英法,美國跟東亞的地緣關係要相對緊密。故而,儘管就全球而言,美國依然被英法壓過一頭,不過在太平洋板塊,美國的主導權已經凸顯。這種地緣政治格局的變遷,體現在國際政治中,就是《英日同盟》的解體與《華盛頓條約》的簽訂。
在雲石君看來,英日同盟的解體勢在必然。在元氣大減的情況下,英國要維持對世界,特別是歐洲的主導權,就必須會在東亞這類邊緣地區與美國妥協。在美國逐漸覬覦東亞,英國對東亞利益衰退,力有不逮的情況的情況下,它實在犯不著為這裡的些許利益跟美國較勁。
《華盛頓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泛太平洋板塊,已由英法主導,轉變為美日主導。
當然,美日懸殊的國力差距,決定了就整個太平洋板塊而言,美國影響力還是更勝一籌。可具體到東亞,日本憑藉主場地緣優勢,基本還是可以跟美國並駕齊驅,甚至在中國,日本的影響力還超過美國。
但美國卻無法接受日本佔領東亞大陸。這倒不是說美國在乎那點在華經濟利益,而是,此舉會嚴重威脅到美國對泛太平洋地區主導權的掌控。
畢竟,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不在北美之下,一旦這種潛力得以釋放,那美國對西太平洋的控制必然會被顛覆,甚至連東太平洋,以及本土西海岸,都會受到嚴重威脅。
要是東亞大陸在中國手上,這對當時的美國來說是樂見的。畢竟20世紀上半頁的中國深陷農耕泥沼,貧窮落後,還軍閥割據,這樣一個分裂落後的東亞大陸,壓根不可能威脅到美國。
但如果東亞大陸被日本接手,情況就截然不同。日本再怎麼說也是個二流工業強國,如果它拿下中國,再加以工業化整合,其所釋放的能量,絕對能讓美國心驚膽戰。
權衡利弊,美國開始有意識的壓制日本,並逐漸加大對中國的支持。
而俄羅斯的東山再起,更加重了日本面臨的危機。
渡過了早期的風雨飄搖後,蘇聯開始發展經濟,用短短十來年時間,便完成了工業化,國力驟增,重新在遠東形成威脅,這對做著獨霸東亞美夢的日本而言當然是一個隱患。
面對美蘇的雙重壓力,日本的應對之法是內外二法:內部,鼓吹軍國主義,儘可能挖掘自身的戰爭潛力,力爭搶在美蘇對東亞影響力增長到無法力敵之前,搞定中國;外部,則跟納粹結盟,利用希特勒,在歐洲方向牽制美蘇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華過程開始提速。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佔領東北東北。接下倆,日本又在華北、淞滬等地尋釁滋事,並最終於1937年七七事變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美國當然要阻止日本的企圖。於是,美國開始對國民政府展開援助、並對日本進行經濟封鎖,希望通過這種手段,逼日本撤手。
可日本卻不能讓美國如願。要是就這麼放手,日本將不能得到足夠的地緣實力。在美蘇已成長為龐然大物,又對東亞各有企圖的局面下,即便兩國暫時容忍,但遲早又一天,會拿日本開刀——而日本卻將無力抗拒。
不過,死撐下去也不容易:一方面,中國實在是太大了,背後又有美國支持,所以儘管它不足以反擊,但至少還具備一定的抵抗之力,把戰爭拖入拉鋸戰。而另一方面,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是對資源的急劇消耗,而日本本身卻資源匱乏,再加上美國的嚴密封鎖,使得日本很難從外界得到足夠的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算日本舉國上下都不怕死,缺乏資源支撐也是白搭。
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孤注一擲,對美開戰,派戰機偷襲珍珠港。
後代人在回顧這段歷史時,都傾向於認為,對美開戰是大日本帝國史上犯下的最大錯誤。但這其實是馬後炮罷了。從當時的情況看,對美開戰,是日本的僅有選擇。
要是不對美開戰,日本侵華必將後繼乏力,草草收場,這樣的話,將來總有一日,日本會被美蘇打回原形。而開戰,特別是閃電般的不宣而戰,就有可能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既有武裝力量。
在喪失了太平洋軍事力量後,美國短期內無力抵禦日本威脅,或許就會選擇妥協,放棄中國,換取日本的停戰。
當然,美國也可以咬牙撐下去。不過在太平洋艦隊完蛋後,美國再想重建,這需要一定的時間,日本可以趁著這個空當揮師東進,摧毀美國西海岸核心區的工業基礎。
當然,如果真這樣,日美的梁子就徹底沒法解了,美國遲早會玩命復仇。不過,隨著西海岸工業基礎的毀滅,美國起碼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再有反擊日本的能力,而封鎖日本和援助中國的能力也隨之喪失。
趁著美國養傷,日本就可以全力打敗國民政府,佔領東亞大陸,然後啟動工業化改造。
待到美國元氣恢復,回頭與日本算總賬時,屆時其所面對的,可不再是一個區區的二流工業國,而是擁有整個東亞大陸,甚至包括東南亞的的一流工業大國!面對這樣一個龐然大物般的新日本,美國還有沒有把握將其制服,那還真說不準!
這才是日本奇襲珍珠港的真實戰略考量!固然,這是在拿國運做賭,不過險惡的國際形勢,以及自身實力的遠遠不如,決定了日本除此之外,別無他選!
不過,日本的牌面比起美國實在差的太遠,運氣也不怎麼樣。儘管偷襲珍珠港本身大獲成功,但卻沒有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力量,西海岸工業基礎更是未被絲毫波及。此役過後,美國朝野再無雜音,立刻對日開戰,太平洋戰爭打響。
面對實力超出自己幾個層級的美國,日本的失敗不可避免。儘管在戰爭初期,憑藉精心的準備以及珍珠港一戰的勝利,日本搶得了一些先機,不過隨著美國將戰爭機器開啟,戰局很快逆轉。幾年肉搏下來,日本的軍事力量被消耗殆盡,最終油盡燈枯,被迫無條件投降。
無條件投降後的日本,明治維新以來的所有侵略成果幾乎被波多殆盡,國力也被戰爭榨乾,連國家主權都落入美國之手。
日本列島的地緣實力本就有限,現實國力又跌到谷底,還淪為千夫所指的人類公敵。不管從哪方面看,日本這次都該一蹶不振,甚至亡國滅種都不足為奇。不過,日本卻硬是就挺了過來,非但沒墮入深淵,反而在極短的時間內重振旗鼓,成長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
日本憑什麼能死灰復燃?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雲石君在下節繼續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5章——日本之第3章。對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閱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文章。
那個「大日本帝國」可不只是「所謂」的。
第一,那確實是一個帝國。第二,那個帝國確實很大。第三,那個帝國確實是日本人建立的。以日本的國力,又想北上蘇聯,又想南下東南亞,又要吞併龐大的中國大陸,又東進招惹美國……掂不清自己的斤兩,定不好具體的戰略目標,你說你不亡誰亡?
如何看待日本帝國的興起與滅亡?
簡單點說,這段故事始於一個奇蹟,終結於歷史規律日本帝國的覆滅是典型的後發國家在擴張中沒掌握好平衡和尺度導致暴走滅國的案例
本來後發國家崛起就需要超一流的戰略護持,而日本偏偏缺乏這種東西下面說說日本的戰略,(大陸戰略)日本是什麼國家? 島國和後發國家
島國意味著資源少市場少,有強烈的擴張需要,而且需要保持比較強大(吸血)的海軍後發國家意味著世界基本瓜分完畢,要搶佔地盤就很容易得罪其他列強從日本的視角來看,要真正成為列強,吞併朝鮮半島,控制滿洲地區的確是合理必要的,
明治發奮圖強,賭了兩次國運,一戰又站隊對了,到九一八基本達到了這個目的(這裡要表揚一下石原同學,出手快狠准,真的是國之棟樑,非諷刺)問題是,之後怎麼辦呢? 向中國擴張是肯定的,但是中國可是「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啊沒人知道怎麼辦,或許也沒多少人很認真的想過到底該怎麼辦其實日本人早在打完日俄戰爭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北京地區犬牙交錯,山東有德國長江有英美兩廣有法國,於是試著在福建搞了一下,台灣軍團都上船了,結果還是讓英國人阻止了。好在很快一戰來了,其他列強的勢力要麼消失要麼大大衰退,只剩下美國和日本
大蕭條來了,擴張需求愈發強烈,搞了九一八,那裡基本是默認日本勢力範圍所以大家也沒什麼動靜,可是全面侵入中國大陸就不一樣了,美國人很快有了反制,各種禁運要掐日本人的脖子
日本該怎麼辦?本來是可以慢慢談的,美日重新商討一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用其它的什麼換取美國對其戰略資源的繼續供應,新生列強總得有耐心和戰略智慧,那怎麼做呢?就算美國人肯談,常凱申也肯談,接下來怎麼辦?日本人不知道,就算開戰後打到新幾內亞也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困境。實際上,我就不認為能有什麼好辦法,因為這戰略困局是由日本本身的尷尬地位決定的
有人認為日本革命不徹底導致最終走向軍國
可是我們想一想,就算大和號一聲炮響,革命軍沖入皇居,建立了一個革命的人民的先進的政權,就算以不可思議的外掛解決了內部矛盾,可日本的國防壓力和人口壓力依然沒有解決,資源和市場問題依然存在,吞併朝鮮半島,滲透滿洲,控制中國同樣勢在必行,同時依然要保留強大(吸血)的海軍,同樣會讓其它列強驚疑不已,它幾乎肯定會走向戰爭,然後毀滅,這和它本身屬性沒什麼關係就算革命如我國,依然要三大征,依然要和某紅色旗幟陳兵百萬對峙十數載
任何強權的建立都需要面對難以想像的考驗,可日本,島國加後發國家的先天不足,這條路實在是太難太難我是挺喜歡日本的,但我卻經常和別人說一定要警惕日本,不是因為歷史上怎麼樣,也不是因為他們聰明團結隱忍,而是一個真正獨立強大的日本一定還會走上這條路——直到人類到航天世紀以前,因為日本面臨的問題昨天存在,今天存在,明天後天也存在,這是小島國而又不甘寂寞的悲哀
日本在戰後通過「某種方式」徹底解決了國防問題,我希望有朝一日是我們幫日本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真正的大東亞共榮才會到來看一看板上之雲就知道了,日本最初的起家理由這是板上之雲珍藏版的音樂比中國現有音樂要好聽多了有內涵,有深度,有激情,有熱情,有理智聽一聽吧板上之雲,音樂,聽起來真舒服!!!!!!久石 譲https://zhuanlan.zhihu.com/p/22705349
推薦閱讀:
※美國為何建造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如何評價她們?
※如果人類的航空水平發展很慢,二戰的海戰會怎麼打?
※為何美國海軍會在1942年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日本有沒有可能以不進攻菲律賓,不襲擊珍珠港的形式,來避免美國的參戰,至少延後美國的參戰時間?
※萊特灣海戰為何日艦的炮擊命中率和破壞力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