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為世界首富已經有一個世紀了,為什麼美國文化一直這麼草根?

看三聯的整容專題,裡面提到日本因為富裕的早,所以審美水平就要比韓國高,然後韓國又比中國好一些。但是我馬上就想到美國作為大多數整容技術的源頭,美國人在整容方面一直以假為美,越誇張越好。

好像各個方面都是這樣,美國頂尖人群的審美帶動世界潮流,但是普通民眾始終保持在比第三世界稍微好那麼一點的水平。美國遊客的素質也一直堪憂……


在二十世紀初期,不少歐洲知識分子忽然間發現,歐洲變得和美國越來越像,越來越庸俗,越來越沒文化,很多人認為歐洲正在美國化,但事實是歐洲正在大眾化。

在前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的生產和文化創作都是圍繞精英階層展開的,農民種地除了糊口就是納糧,藝人搞文藝創作是為了取悅貴族,官僚或者教會,這些人都是受過充分教育,衣食無憂的階層 ,而真正的普通的民眾,有幾個黃段子,鬼故事聽就很開心了。

進入現代社會後,貴族沒落,教會失去世俗權力,官員權力被一步步限制,同時社會生產不斷提高,普通人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提高,教育得到普及,社會生產和文藝創作開始圍繞普通民眾展開,大眾文化成為主流 黃段子,鬼故事正是今天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

我們再回到美國的具體問題上來,這個國家前後不過三百年歷史,從來沒有形成過封建制,就是一幫人為了生活遠渡重洋來到這裡,所以和歐洲乃至中國比,這個國家缺乏貴族精英的傳統,他一建國就是民主制度,也是世界上最為重視自由市場競爭的國家,這註定了這個國家的政治,文化,經濟都是圍繞大眾展開的,沒有什麼歷史包袱。歐洲人或者中國人還要考慮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美國人根本沒機會考慮這些,他兩個月前還在歐洲被排擠,還不容易逃到這兒,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縱觀新航路開闢後形成的移民國家,多數國家在文化上都十分的大眾化,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這種特徵有移民國家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這是現代化的結果。假如這些移民國家一開始形成了封建貴族制,然後社會生產依然保持前現代社會的水準,他們的文化依然是精英的。

在今天的美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他們住在漂亮的郊區house,出門有四家汽車,穿著得體,受過良好教育,每年都可以出國旅行,可是他們依然無法變成傳統社會的精英階層,縱然他們的物質生活已經趕超之前的精英,但是他們在時間和心態上卻沒法和之前的精英相比,現在你可以花一個星期時間到巴黎遊玩,以前人家可以花一個星期來趕路,也是為了到巴黎遊玩。中產階級為了維持體面的生活必須拚命的工作,傳統精英卻很少有人為此煩惱,不用擔心車子房子沒了,所以二者的心態完全不同,現在人的旅行遊玩更多的是發泄,傳統精英更多的是enjoy。

再反觀歐洲,他們保留了更多精英的傳統,同時有著更多的社會福利,所以歐洲人相對美國,似乎更有格調,起碼在很長一段時間美國人對歐洲文化是很崇拜的,歐洲人也顯得更加有格調一些,但這也是歐洲大眾化的結果,當大多數人和美國人變得越老越像,保持傳統的一些特色才能被人認出來。比如今天普通的中國人和美國人穿著有哪些區別嗎?但是一個穿著中式著裝的人氣,你一眼就能看出他和美國人穿著色區別,但是以中式著裝來和現代普通人的服飾作對比來說明中國人和美國人的著裝差異,這樣合理嗎?

我們今天說美國文化草根,可是美國的大眾文化卻是今天的世界文化。同時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複雜的,好萊塢、NBA或者麥當勞並不能代表美國文化的全部,這個國家還有海明威,福克納,抽象表現主義和地下絲絨,這就像我們同時擁有郭敬明和賈樟柯一樣,前者代表大眾,後者則更精英一些。

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真的只能用幾個簡單標籤來形容,那麼那個國家一定正處於某種極權主義之中,比如北朝鮮以及三十幾年前中國。


難道大家沒有發現,整個世界的趨勢就是越來越草根嗎?

這個跟美國沒有關係,而是工業化把平民和貴族的差距拉小了。

以往,平民買不起表,所以平民無法有時間概念。如今瑞士手工表和卡通電子錶雖然價格差別巨大。然而貴族再也無法像幾百年前一樣用一塊表就養成了一個更符合時代發展的好習慣。

所以實用性被從貴族的生活方式中剝離出來,目前很多貴的東西只具備裝飾性。如此一來,貴族的生活方式失去了早年世界潮流的導向性作用,轉而成為一種享受的方式。

而對實用性更加在意的平民則成為了真正的主導者。貴族反過來要去接受實用性。故而世界正劇烈地草根化。

歸根到底是因為社會更加平等


說說美國的電影吧。

首先聲明,好萊塢的電影里不乏優秀的作品。這裡我只聊聊美國的商業大片。

比如說《星球大戰》系列,《X戰警》系列,《漫威宇宙電影》系列,這種美式英雄電影。

以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商業電影,不論其知名度、票房、口碑都是極佳的。

但是他們都有一些令人詬病的共性,這裡我做了幾條總結:

1.劇情一般都是這樣:萌新主角本來是個廢廢,經歷奇遇之後獲得神奇的能力,之後遇到大反派,可憐的主角被虐成狗,革命事業遭受重大打擊,再然後主角經過二次特訓,拚命一搏,最終打倒大反派,挫敗其陰謀,幾乎以一人之力完成拯救世界的眾任,很有可能順便泡到妹子,最終愛情事業雙豐收;

2.劇中一般都有以下幾類角色:男主角,配角隊友(輔助男主角,很有可能便當),女主角(花瓶、拖油瓶、有時可能反殺敵方角色),一個學霸(負責給主角提供理論知識、武器、行動計劃),大反派(前期負責吊打主角但不弄死他們,後期負責在擁有巨大優勢的情況下被擊敗),剩下的99%的角色(充當無用的NPC);

3.大反派擁有極其龐大、周密的行動計劃,其目標通常都是毀滅世界,然而主角想要阻止反派,卻通常只需要在關鍵部位引爆一枚炸彈;

4.政府組織或者主角背後的大型組織通常有很多人,然而這麼一大群人,通常都只會像傻子一樣地看著危機出現,然後像傻子一樣ob主角獨自去放炸彈,最後當主角非常極限地完成任務時,這群人再像傻子一樣地群嗨慶祝;

5.主角是不能死的,隊友是可以賣的,任務是非常困難的,結局卻一定是大團圓的,愛情是莫名其妙的,倒計時是一定要到讀到最後一秒的……

我就十分地不能理解了,為毛「一人拯救世界」這樣的模版,在美國可以如此流行?如此地長盛不衰?

這種電影里透出的價值觀,所謂的「個人英雄主義」,真的不是在愚民、在洗腦嗎?

甚至我有一種感覺,拍這樣的電影與美國的公立教育體系(相對於培育精英的私立教育)的作用不謀而合,二者有一類共同點:

他們都作用於廣大的被統治階層。

說的直白一點,好萊塢拍出這種就算智商只有70的人也能看懂的電影,就是給美國垃圾的公立教育教出來的群眾看的。

說的再直白一點,美國沒有給他的絕大部分民眾提供優質的中小學教育,卻為他們提供了極其廉價的、簡單的娛樂活動(不僅僅指電影一項),用來消耗其多餘的精力和時間,使其沒有能力學習更多的知識、並完成階級上升。

(結合本次美國總統大選中,美國公知、明星、富豪、媒體集體出來站台洗腦的行為。)

以便於美國的精英階層世世代代地統治他們。

上述美國商業大片中的劇情根本是完全虛構的,就連其中的精神內核「個人英雄主義」,也是錯誤的、不切實際的。

不僅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故事原型,甚至連一點參考價值也沒有。

他們在反覆地向群眾傳遞錯誤的價值觀。

這難道不可以被認為是另一種方式的精神統治嗎?

想到這裡,我簡直不寒而慄。


因為美國普通百姓的第一需求是自由(舒坦)不是裝逼,穿的難看不要緊舒服就行,車難看不要緊耐操就行,房子丑不要緊寬敞就行,相貌不美不要緊敢露就行,只要過得舒坦的像大爺,逼格可以統統不要。以上不包括紐約市和LGBT人群。


美國主導世界的商業文化,好萊塢可以不用解釋。

歐洲曾主導世界的學術前沿,牛頓,愛因斯坦亦不解釋。

和歷史上的歐洲比,美國草根。

在商業文化,

和日本比(就算日漫),勝。(電影是成人的消費藝術,別只說文無第一)

比韓劇,勝,

比國產劇,勝。

世界嚴格說只有英語國家存在文化輸出,英語國家當然主要是美國進行文化輸出。

要和誰比,比日韓,比天朝,美國分分鐘打爆這些對手還是沒問題的。


美國能把自己三億國民喂得飽飽的,人均收入比彈丸之地的香港台灣還高,這裡頭還包括黑人、老莫,你就知道,這也不容易。

土就土點兒吧,也忍了


大家好,我是個美國學中文的大學生,是在美國長大的。你的問題特別的有意思。雖然我一直沒有發現這個現象,可是我覺得的確是真的。我覺得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美國很大,有一些大城市,也有很多農村的地方。很多中國人看的美國電視劇和電影由農村的場景,也有這樣的「gossip girl"包括在大城市居住的成功人的生活,那樣的故事。這些在大城市住的人基本上很富有,農村人常常有一種草根的思想。

美國有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可是我又很特別關於這個問題的經驗。我的家鄉在德州,所以我認識過很多很富有的農村人。其實,我認識過很多有普通的職務也有自己的大農場的人。這些人在很有錢的同時也有草根的思想。這是美國的文化。


因為國家大,大國人民都比較豪放,不拘小節。其實相對於日本,中國人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價值觀上,更傾向於美國


提出這種問題的人真堪憂。

經濟學研究,英國前三高校研究水平約等於美國前三十。

哲學研究重心已經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快一個世紀了。

美國的現代藝術碾壓全世界。

美國出版量碾壓全世界。

票房只討論北美票房,北美的主體是美國。

歐洲的流行音樂都來美國發展。

美國的博物館題主去看過幾個?

蘋果手機是哪國設計的?

時尚公司總部不都得設在紐約?

你他媽和我說美國草根?真是神TM草根。


如果你發現一個問題

很大原因,是你弄錯了原因和結論。

有錢和所謂的草根文化沒有聯繫。

第二,美國沒有那麼廣泛的草根文化。華爾街的情調,你不懂。


伴隨著中國的全球化進程。

全球的中國化進程遠遠走在了前面。


因為美國是資本主義,資本集中於資本家。所以,富裕的是美國的資本家而不是美國人民。

當然草根了。


你說的是南方的redneck們。

東北部高貴優雅的、愛看馬球的、支持民主黨的、不發r音的、會說法語的、懂德語但從來不說的、全家哈佛畢業的英國移民後裔表示其他地方的不是暴發戶就是土老帽。那群天天awesome murica的能代表美國?哼

逃)


因為不草根的文化你也見不著啊。


無聊等下班的時候隨口說幾句

美國富裕 但是缺少歷史沉澱

美國現在確實是文化輸出大國 但是輸出的基本大部分屬於流行文化(音樂 電影 漫畫 遊戲 小說)

而相對不那麼草根的一些文化表現形式

戲劇 舞蹈 嚴肅文學 繪畫 音樂等等

大部分還都粘附在發源地(主要歐洲)

相比之下 日本的文化傳播就相對的雙管齊下而且雅俗共賞

流行的 動漫 遊戲

嚴肅/歷史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

二者在國際範圍傳播的都相當廣泛

然後感慨下我國的文化輸出 貌似重點還在大熊貓和茶葉上……流行文化的部分 市場化不足 出來的作品 自己人都無力吐槽……


在經歷複雜的老人看來,年輕人的慾望庸俗衝動

這不是因為老人成熟,而是因為老人已經失去了生命力和繁殖力

對於國家和文化,老人的文化已經收縮在學院之中像是縮小的XX


美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它的文化不能籠統地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可能只是題主接觸普通人比較多所以覺得草根?


先是再為……

安迪沃霍爾草根?

威廉福克納、歐內斯特海明威草根?

鮑勃迪倫草根?

奧森威爾斯草根?

早二百年三國演義紅樓夢還算草根呢……


美國成為世界首富已經有一個世紀了,為什麼美國文化一直這麼草根——有一種被欽定的感覺。

草根是什麼?

文化是多元的,談某種文化時,用單一的標籤能涵蓋嗎?

正如朝鮮有芭蕾,但芭蕾不代表朝鮮文化的高雅。

搬運一下百度百科;美國文化

有耐心的可以讀一下。

美國文化

多義項

基礎含義 更多義項

早期的移民把歐洲文化帶到美國。 很快地, 這些文化遍及美國各地。 時至今日, 美國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之一。 許多的美國藝術家們對於發展新的風格, 新的自我表現方式, 甚至新的文化型式都作出巨大的貢獻。

中文名

美國文化

外文名

the degradation of American

文學 聽語音

美國的文學被翻譯為世界各種語言。早在美國歷史初期,美國就產生了許多傑出的作家。最早的古柏 James Fenimore Cooper、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以及歐文 Washington Irving 描寫出一個年輕並且不斷成長的美國。後來,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寫出有關海洋的小說以探討道德問題。馬克·吐溫則表現了密西西比河上生活的情趣與幽默。7個美國人曾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劇作家尤金·歐尼爾與小說家索爾拜婁 Saul Bellow、賽珍珠、福克納、海明威、辛克萊·路易士 Sinclair Lewis以及史坦貝克。

繪畫 聽語音

1913年,一個現代藝術的展覽會在紐約市的兵工大廈舉行。這個兵工大廈畫展大大改革了美國藝術,一群寫實主義的畫家們開了這個畫展,以抗議那些拒絕陳列他們作品的保守畫廊。這個展覽同時也展出歐洲藝術家的作品,這些抽象作品極具吸引力,群眾們覺得現代的歐洲藝術是可以被了解的、或者說是夠嚇人的;而美國藝術家們則發現它們很富刺激。於是許多美國畫家開始採取歐洲的風格,三十年代的一些畫家,如葛蘭特伍德 Grant Wood等,都是只描繪他們自己家鄉的地域主義者。然而到了四十年代,許多畫家哈佩 Edward Hopper 之類,都屬寫實主義派畫家。抽象藝術則是在五十年代才確立它的地位。今天,美國的畫家們仍然不斷地嘗試新風格。舉例而言,普普藝術(意即風行普遍,或者是因為看來像海報,或是利用喜劇式的線條),首次出現在五十年代。而在六十年代,引人注意的則是那些視覺幻像的圖畫——歐普藝術.

建築 聽語音

在美國的早期歷史中,建築一直是呈現美國風貌的。19世紀末,沙利文 Louis Sullivan 設計出摩天大樓。而賴特 Frank Lloyd Wright的想像力也影響世界各地的建築師。今天,更多的美國建築師利用鋼筋、玻璃以及混凝土設計出宏偉、出色的建築物.

雕塑 聽語音

美國的雕塑在20世紀前,一直受到歐洲風格的影響。聖高登Augustus Saint-Gaudens 是19世紀能在其作品表現出真正想像力的美國雕塑家。今日,美國雕塑完全是一種個人的表現,它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而且材料包羅萬象。舉例來說,德維森 Jo Davidson是以他為名人雕塑栩栩如生的青銅像而出名。史坦其衛茲Richard Stankiewicz則是以金屬原料焊接成的雕塑創造出驚人的抽象作品.

舞蹈 聽語音

舞蹈在美國反映出美國人不斷求變的慾望,以及他們對新奇事物的喜好。一些如蕭恩和丹尼斯等著名的舞者,並且不斷地在傳統舞蹈中引入新生命及新的形式,因而協助創出現代舞。透過對自然性舞步與動作的強調,美國人也以新的方式表現古典芭蕾.

歌劇 聽語音

大部分是根據民間文學、傳奇及歷史改編而來。比如像道格拉斯·莫爾 Douglas Moore的"寶貝朵之歌"Ballad of Baby Doz 講述的就是一個科羅拉多州大銀王的興衰。第一出成功的美國歌劇是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 偉大的民謠歌劇"波奇與貝茜" Porgy and Bess,它是1935年在紐約上演的.

電影 聽語音

美國人在默片時代中,首先把電影當作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從那時開始,電影成了一種為全世界千百萬人提供的最佳娛樂。從默片時代開始,電影演員就一 直是國際間的名人,默片是喜劇的經典。

音樂 聽語音

20世紀初期,美國作曲家開始發展美國的音樂風格。他們很快地得到世界承認。指揮、作曲家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與鋼琴家化滋 Andre Watts都躋身今日美國樂壇的領導人士之列。爵士樂則是由美國人創造出來的。在這方面著名的演藝者有爵士樂家吉勒斯皮 Dizzy Gillospie等人.

語言 聽語音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美式英語是受美國社會多元文化影響以及不斷創新而形成的一種變體。由於美國文化的強大影響,越來越多的美式英語辭彙及表達法出現在英國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英式英語已經開始由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輸出者」變為「輸入者」。牛津大學出版社最近所做的一項分析調查顯示,英國孩子越來越多使用美式英語,更多的美式英語表達開始出現在他們的作文中。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很多。文藝界名流慣用美式英語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紅遍大西洋兩岸的英國電視選秀節目製作人西蒙·考威爾就經常在電視上說美式英語。另外美國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知名女作家斯蒂芬妮·梅爾的《暮光之城》在英國就大受歡迎,也使得更多孩子使用美式英語表達。目前許多英國青年人開始學習使用比較簡單化的美式英語,以便以後更好地與美國人交流。

在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由於英國知名外語教育家哈羅德·帕爾默的倡導,日本的英語教學始終以英式英語為標準;戰後美國的影響迅速改變了這種局面,美式英語逐漸成為日本英語教學和使用的主流。一些原來只教英式英語的國家,如巴西、智利、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等現在已改教美式英語。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其他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愛爾蘭、加拿大、南非、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掀起了「美式英語學習熱」。新加坡前任總理李光耀最近認為,教導學生美式英語將是大勢所趨。美式英語作為美國的一種文化輸出方式,其影響力和傳播範圍涉及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而英式英語正在像其發祥地——大英帝國一樣日落西山。

一些學者預言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差異將會越來越大;他們擔憂未來英美人士之間很可能聽不懂對方的英語。其實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因為這兩大英語變體的基本要素幾乎是相同的,它們維護著英語的共核(common core)。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曾經指出的那樣:雖然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在語音、辭彙和語法等方面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由於它們的相同之處遠遠大於不同之處,所以不會影響英語表達的規範性;因此,這些差異不會妨礙美英人士彼此交際和交流思想。[1]

概要 聽語音

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強調個人價值,追求民主自由,崇尚開拓和競爭,講求理性和實用,其核心是個人中心主義:個人至上、追求個人利益,強調通過個人奮鬥、個人自我設計,追求個人價值的最終實現。這種刻意塑造自我,追求個性化的個人主義有其積極的意義,它調動了個人的積極性,使許多人的智慧和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從而促進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振興和發展。


相比於傳統的士大夫階層和地主階層。

今天的共和國不也顯得不那麼高貴,雅緻,但是今天的共和國比歷史上任何以後王朝都要發達繁榮。

美國之於歐洲,也有類似的地方


推薦閱讀:

普通人如何能夠有系統的學習美學,了解一些美的東西,提高自己的審美,生活美學?
一些模特及她們時尚的照片和打扮到底美在哪?
為什麼我覺得很多時裝都很醜?
據說七八成直男都覺得好看?

TAG:歷史 | 文化 | 審美 | 美國文化 | 歐洲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