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樊綱「中國是土地最稀缺的國家之一,不要期待房價便宜」的言論?
【樊綱:不要期待中國房子比外國便宜】不要忘記中國是土地最稀缺的國家之一,人均可居住面積是世界平均數的1/3,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中國的土地稀缺性一定是高的。從供給側分析,不要期待中國的房子比外國便宜。國外人少地多,中國本來就是人多地少,再加上中國大面積的地都是高山、平原、荒漠、沙漠,都是不可居住的區域;因此我國可居住面積特別少,而且我們還得保持糧食自給自足,這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中國的土地便宜不了。
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地段
現在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困難,本來就便宜,現在還打折,三四千一平的房子也沒見人搶
反而是特大型城市三五萬一平的房子非常火爆,國家得限購才稍微壓住
而這背後是就業機會、豐富的公共資源、產業鏈條的集中,以及,由此而來的不同於傳統農業社會的更自由、更能逃離原生家庭、更有個人空間的生活氛圍一點不稀缺,我老家的房子現在就在那荒著,沒人租,沒人回去住,當然也賣不出去。
村子裡人口從十幾年前的300人到現在都100左右老弱病殘。
村子裡的地都沒人種,我老家的地就那麼荒著,本來白讓鄰居種的鄰居也不種了。
土地根本不稀缺,好城市好地段的房子才稀缺。
現在只是農村,這只是開始,然後是小鎮,東北很多小鎮已經走向崩潰,崩潰地區的房子一點不稀缺,房屋幾乎沒有成交量,不會有外人來買。
先是農村人口崩潰,然後是小鎮,然後是小縣城。大部分沒有產業的小縣城最後就會崩潰。
最後這個國家只有大城市,只有有工作的地方的土地是值錢的,其他地方土地根本不值錢,連成交量都不會有多少。農民以後做夢都想被強拆,但是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家的老房子坍塌,腐朽。
美國的底特律就是中國未來很多地區的寫照。
正常的工業社會的結局只能是哪裡有工作哪裡就有人,哪裡土地才會稀缺。
而不是反過來,哪裡有人哪裡就會有工作。
人口會伴隨著產業工作流動。而最終大部分地區走向崩潰,不過並沒有什麼大不了。部分地區的崩潰,本來就很正常。
土地稀缺嗎?一點不稀缺,稀缺的是產業,稀缺的是創造財富的人口。
好早就有人說耕地不能減少,不然要餓死人的,但是說實話,我眼看著自己所在的破縣城,大片大片的地荒著,沒人種,前些年都去挖煤了,這兩年經濟不景氣,有些人回去種地了,更多人外出打工了。
中國人因為歷史的原因,對於土地有非常特殊的情感,毫無理由的把土地視為一種特殊的寶貴財富。
很多人甚至都不去思考土地為什麼土地有價值。在農業社會有土地就有產出就能生活,土地是有價值的,但是未來大部分土地會越來越不值錢。
如果你以為你佔有幾畝地,能種糧食,你就能生活下去,我覺得那是很可笑的。除非一個人只需要吃飯,不需要藥品,不需要送孩子讀書,每天鑽木取火,穿著樹葉過活。
要想過現代人的生活,意味著必須有貨幣,必須出售糧食,然而糧食根本值不了幾個錢,大部分人會發現,還不如去打工好活。
糧食的本質其實也是一種低門檻的廉價的工業品。就和很多低端製造業產品一樣。糧食實質上陷在價格戰中不能自拔。如果不用科技手段比如化肥來種地,可能種的都不夠自己吃,如果用了,會發現種地一年會虧錢。
種糧雖然門檻低,但是競爭異常激烈,和大多數廉價低端工業品一樣,最終被大型壟斷集團所壟斷。他們的競爭優勢就是廉價,廉價到驚人的地步。美國豬肉多少錢一斤?玉米多少錢一斤?
而那些不肥沃,不適用於機械化生產的土地怎麼辦?荒著唄。
前幾年看新聞說國家要搞什麼農村土地流轉。這真是個搞笑的事情。如果那片農村的土地將來既不會被工廠買下,也不會被政府徵用,你們也不打算在自然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搞現代化農業。那麼誰買到那塊土地誰就是接盤俠。
這個國家大部分土地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貶值,正在快速的變的一文不值。
我老家破房子其實當年是能賣掉的,可以賣個四萬左右,好幾年前了。但是因為村子底下有煤礦經過。人們打著主意要讓煤礦補償一筆,因為開礦導致房屋有裂縫。所有就拖著沒賣。
然後經濟形勢變化很快,現在煤礦不景氣,關了,看不出有復產的可能。房子暫時就爛那裡了,賣不出。
眨眼的功夫那塊地就貶值的一文不值了。
很多年經濟的高速發展,給人們以錯覺,認為土地和房屋都是非常值錢的,那是過去式了。
未來只能分化。
過去強拆頻發,其實好多年了,自從拆遷補償規範之後拆遷戶都是發了大財的,拆二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是見過的。政府收了土地出讓金,房產商賺了錢,拆遷戶也分了房領了錢,買新房的享受了新房,同時還能坐等升值,銀行掙了開發商的錢,還要掙買房者的錢,。
多麼好的一筆買賣,多方得利的大趨勢之下,強拆到處都是。政府開發商每一方都有利益,都會不遺餘力的推動拆遷。這就是拆遷的內在動力。現在情況正在逆轉,沒有產業的地方,房子賣不動,賣不出價,開發商沒錢賺,政府賣地也不好賣,銀行怕風險不願意往出貸款。而失業的貧苦的底層爭相外出打工。
趨勢逆轉了,趨勢的力量非常巨大。很快就會存在一個現實的問題。家裡的房子好多年了,沒人拆遷怎麼辦????往出賣流動性不好,而且價格非常低,拆遷肯定收益更大。
如果沒有拆遷預期,那麼舊房子的折價問題就會變的非常非常顯著。這是個非常致命的問題。如果你一直住一棟房子最後多半結局是這房子一毛不值。
眼看著房子頂上漏水,下水道總堵,小區物業開始一團糟,電路老化,住的很不舒心。心裡會是什麼感受。只能盼著政府趕緊來拆遷吧,最好政府能從我家這裡修條路把房子拆了。
然而政府又沒錢賺,何況又反腐,能不開工,就不開工了。
過去是對抗強拆,現在是期盼拆遷,時代變化很快。
中國的房子如果你住個三四十年,你就會明白老房子有多難住。大學宿舍住的三十多年前的房子,那個破敗不堪啊。
這個國家大部分沒有產業支撐的土地和房產都在加速貶值著。
而有產業支撐的目前看來暫時還是繁榮的。但是並不能掩蓋整體性的,縣城與鄉村的土地貶值的大趨勢。
中國的變化日新月異,幾十年就走完工業化,乃至部分地區開始後工業化了。
太快了,思潮的變化,每十年就足以顛覆性的改變。
聽說美國大把大把的荒地,而且大部分農田的價格都很便宜。
很多人認為大城市是一定沒問題的,但是我持謹慎樂觀態度。
底特律曾經也是一座繁榮的大城市。但是他的興衰也是和產業的興衰伴隨。市中心曾經的汽車產業衰亡了,留下的便是一座鬼城。
具體到一座城市,舊有的產業衰亡,並不一定會有新的產業接力,特別是一座城市產業單一的時候,就會面臨整個城市的凋零。
歷史上蘇州,北京曾經有過大規模的城市縮小。印象里京杭大運河曾經導致了蘇州的極度繁榮,但是大運河不再重要的時候蘇州整個城市都縮小了。而北京從蔣介石定都南京之後很快就一片蕭條。北京的區位比天津差遠了。當然這只是朦朧的記得以前在哪本雜書看到的,沒有考證。
現在很多單一的資源型城市正經歷著衰退。好多人鼓吹新能源,萬一真實現了豈不是意味著有的資源型城市會有概率走向最糟糕的情況。
當然衰亡就衰亡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是長腿的,餓不死,人和土地不是天然綁定的,哪裡有產業有工作,人流便會流向哪裡。戶口是無法阻止後工業時代人口的流動的。
看見有人扯人口密度,我算了一下,我在山西,人口三千萬,面積15.6,德國人口八千萬,面積35.7。
反正我不覺得山西人口密度很大。
中國有幾個地方人口密度是要爆表的,不過大都靠著海,但是大部分地方其實人口密度挺一般的。人口密度這種東西對中國這麼大體量的國家沒啥用,算算每個省的就行了。
為啥要這麼算,可以避免很多省的領導,一說起經濟發展不好,就說是因為中國人口多。
明明人口密度大的地方才是經濟最好的地方。那種人口多導致經濟難發展的邏輯很荒唐啊。
在補充一點,中國的城市和村落大部分都是農耕時代與共產工業時代行成的。很多城市的出現可能是違反經濟學與自然規律的。現在到了工業化時代尾聲,乃至後工業時代了,到了糾錯的時候了。
好多時候人們會認為全國一盤棋,共同富裕共同發展。但是振興東北和西部開發很多時候是反自然和反經濟學規律的。
這世界有的地方天然就是好山好水好風光,有的地方則天然就是窮山惡水很荒涼。這本就是造物主的傑作。這意味著長江出海口,上海,珠江出海口,珠海,這些地方天生就是高富帥。同時也意味著茫茫雪山的青藏高原,內陸同時缺乏礦藏的南疆,天然就註定了發展的坎坷。
如果強行扶植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其實既違背了自然的規律,也會造成巨大的浪費。更好的辦法是人口的主動流動。這裡去掉政治問題不表。
在現有的新的經濟的模式之下,這個國家原本的由農業與工業形成的城市將沿著最小阻力的方向變遷。有的城市會消亡,有的城市會興旺。新時代的城市布局最終會與生產力的發展程度與新的經濟模式相契合。
舊有的不適應現有經濟框架的城市與人口分布方式,將被全新的適應現有的經濟框架的城市分布取代。
在這變遷當中,社會將不斷尋找新的均衡。
我們此生或許就能完整的見證這一過程。
有人說一線城市人口過於集中生活成本上升過快會導致人口迴流。
但是這種迴流絕不是說人口會流回產業凋零,環境惡劣的地方。
而是從一線城市跑到二線或者一線城市周圍的衛星城。
比如深圳房價太貴,人們難道會回老家。華為不是就在把觸手伸到東莞。人們會選擇生活成本相對不那麼高的,但是依然是區位經濟都很優越的地區生活。
最終長三角珠三角,點會越來越模糊,最終成為繁榮的面。
還有觀點認為目前城市化進程還差很多。確實還有大量人口在農村。但是城市化恐怕沒有那麼大的想像空間了。
因為城市化比例的提高既可能通過增加分子,也可能通過降低分母來實現。
那些看護著留守兒童的老人們,他們的離世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城市化的實現。
而他們看護的留守兒童們,並不熱衷於種地,他們更嚮往紙醉金迷的城市生活。
聽著似乎有些傷感。看似農村還有很多人。但是他們可能永遠不會真實的搬到城市生活,當然他們並不會影響這個國家城市化的進程,他們的離世本就是城市化進程的一部分。
那些在城市沒有戶口的人,流離失所租房的人。他們算不算實現城市化呢?反正他們是回不去了。
等哪天他們想回家上墳,發現如果自己沒有車,那麼只能租車或者打滴才能回到曾經的故鄉。
而那曾經共產主義政府修築的一條條鄉村公路與兩旁的雜草,也見證了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的變遷。
現在很多村莊其實已經失去了公共交通的支撐。路還在,但是沒有公共車會經過。
村村通路,通電,我不得不感慨這真是一種奇蹟。
可是最終卻可能被歷史的變遷掩埋。1
中國真的「人多地少」嗎?「中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這句話印在我們深深的腦海里,從小就知道,甚至被認為是基本國情之一。但是,近年來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情況讓我對這句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大多數城市根本不缺土地,只是缺中央批給的城鎮建設用地指標。A市,剛剛申請下佔地幾十平方公里的國家級新區;B市,開發商又圈下了幾個數百公頃的大盤;C市,果斷喊出了「再造一個X百萬人口的新C市」的口號……在許多城市郊外,建成區連綿不絕而人煙稀少是常見的景象。彷彿對這個城市來說,往外擴展出去不過是分分鐘的事情,荒山野地有的是地方。決定是否擴展的僅僅是那個寫在土地規划上的指標,那條畫在紙上的規劃邊界,以及地方政府執行指標與邊界的決心。通過宏觀統計數字,也可以發現城鎮建設用地只佔全部國土的極小一部分。
中國城市建設用地佔比圖,根據2013年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和統計局數字繪製(數字中城市/城鎮的統計口徑尚不清晰)根據較近的權威土地數據:全國建設用地面積5.25億畝,合35萬平方公里,僅占國土面積的3.6%;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僅占國土面積的0.49%。也就是說,我國大概每一百份土地,會有十四份耕地,僅有三份給了村莊、工礦、道路等的建設用地,而僅有半份土地給了城市產業、居住等各類功能使用。我們知道,隨著城市化率超過50%,就在這半份土地上,居住著全國近一半的人口,提供了全國大部分的投資、消費、稅收和產出!
來和其他國家比較一下,中國的建設用地佔國土總面積的比例大概是美國的三分之二,是法德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參見:基於Global Land 30的全球城鄉建設用地空間分布與變化統計分析(陳軍 等,2015)。有的人說,這是全部國土的比例,中國還有大片沙漠草原山地不能算,那麼我們繼續去研究,只算宜居又如何?方案1,全部國土比較:中國平均的人口密度是132人/平方公里,其他國家平均人口密度為:日本336、韓國478、印度338、越南238、德國230、英國247、美國31人/平方公里(遲竹強. 中國真的是地少人多麼?)。方案2,宜居國土比較:中國1類宜居面積只佔國土面積的20%,宜居國土上的人口密度是660人/平方公里。日本不適合居住的山地和丘陵佔去了75%,這樣按適宜居住的面積25%計算,日本的人口密度超過了1300人/平方公里。宜居土地上中國居住密度仍是日本的一半。不只中國有高原荒漠,基本上所有大國都有大量不宜居住的土地。俄羅斯、加拿大的宜居國土也許只有10%,剩下是冰原森林;巴西大概20%,剩下的是熱帶雨林;美國最好,適宜利用的大概60%,仍然有大量荒地和阿拉斯加冰原。同理,各國家的宜居土地居住密度數據都要相應折算增大。折衷一下,假如不用人非要都住在最宜居土地上,按適一般宜居住地區計算,中國沿海的13省、市、自治區的平均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407人/平方公里。看起來確實跟美國沒法比,比歐洲差一點,但是在東亞兄弟間是同一水平,沒有明顯差太遠,至少沒有我們心目中以為的那麼遠。中國城市化發展已經相當節地了,可供下一步城鎮擴展的空間,即使不去擠占那20億畝的耕地,也還是果斷可以有的。回過頭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這句話,你明白其中的玄機了嗎?√ 「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用來形容耕地有限,是適用的。「我國耕地面積排世界第4,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面積排在126位以後,人均耕地僅1.4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這樣的話語彷彿還在大喇叭里回放。我們在建國初期,其實是作為一個尚且吃不飽飯的新興國家,用「人多地少」來向國民形象地描繪國情,說明農業發展和耕地保護的重要性。× 「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緊缺」用來說明我國城市土地增長空間有限,是錯誤的。現實告訴我們,中國城市發展真的只用了很少的土地,並且需要更多的土地。而更多的土地不是沒有,而是被某種力量牢牢的約束著,只能緩緩釋放甚至不讓使用。將用於耕地保護的口號,借用成為了土地供給有限和房價高漲的借口,這是多種利益共同驅動下的結果。將原本正確的話語,借用到了一個並不適用的領域,實際上是一個由國土部門、地方政府、開發商、其他房地產既得利益者和不明真相的群眾,在有意無意間共同經營的假象:國土部門希望維護土地供給管制的合法性、地方政府希望維護自身土地信用、開發商和房產業主希望維護和提高房價。那麼,這個假象是如何形成的?要從「土地資源」到底是什麼開始說起。2
「土地資源」不等於「土地」區分「土地」和「土地資源」兩個概念成為了繼續討論的關鍵:具有自然屬性的「土地」並不一定緊缺,包含人為規定的「土地資源」卻一定是緊缺的。土地管理專業的權威教材是這麼定義的:土地資源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可為人類利用的土地……是土地和人類活動相結合形成的,土地與土地資源在數量上並無一一對應的關係。
在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土地是國民財富增加的源泉,是社會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古典經濟學家,比如18世紀末提出增長極限說的馬爾薩斯,認為有限的土地資源會制約經濟增長。這一認識反映了早期經濟學家對土地資源的物質崇拜,或者說農業經濟意識。但是,經濟學發展進入20世紀,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學者的觀點是,土地和房屋本身並不稀缺,是人為的流動性限制在調節其稀缺程度。秘魯著名經濟學家德?索托揭示了《資本的秘密》,認為「僵化的資產並不能被稱為資本,只有通過合理的所有權制度表達並進入流通性領域的資本才會發揮其潛能,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空間生產的動力」。而當代頂尖的社會學家大衛?哈維在評價那本風靡一時的《21世紀資本論》時說:「(作者)皮凱蒂把資本的定義搞錯了。那些閑置的錢、土地、不動產、房產等都不能算作是資本,因為它們沒有進入流通領域生利。這也正是資本家能夠長期保持高額回報的秘訣:通過限制一部分的資本供給來保證那些仍在流通領域中資本的回報,就像那些石油公司製造短缺的假象一樣。」最後這一句說得多好,把「資本」換成「土地資源」,把「石油公司」換成「國土部門」,就把中國特色說得明明白白。3
中國特色:土地供給的政府壟斷人為區分不具備流動性的資產和具有流動性的資本,從而造就資本的稀缺性的過程,有如為資本加上了一個流動性障礙——「鐘罩」。鐘罩內,土地和資本自由流通,財富不斷積累;而鐘罩外,同樣的土地卻無人問津。設置「鐘罩」的做法,可以是有意識的政府行為,可以是集體無意識的市場行為。
比如香港,作為自由市場和資本主義的代表,卻恰恰設置了最嚴格的土地流通管制。人們通常對香港的印象是人多地少,居住面積非常狹小。其實在香港的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400多平方公里是沒有什麼人去或者去的人很少的郊野公園,目前香港所有建設用地面積只佔總面積的25%,住宅用地7%,只要住宅用地所佔面積增加一個百分點就可以多住一百萬人。一方面有幾十萬住在非常不人道的環境裡面,已經產生了很嚴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包括青年人的不滿;另一方面卻有大片的土地不能夠來使用,這實在是非常荒唐的一種處境(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其實香港完全可以開發土地,降低房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是資本家不會允許。政府的城市規劃及土地開發被各種利益集團,政治團體,環保組織所挾持,寸步難行(知乎 @chen shawn)。這是市場自發進行土地管控的例子,也說明完全把土地管控交給市場是不當的。香港與深圳的交界處落馬洲附近,河上方為深圳市,與人們印象中香港更高密度開發的印象恰恰相反中國土地制度的特色在於,國家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在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的條件下,對建設用地供給實行嚴格的縱向計劃管理,有效控制了土地資源的流動性,保證了建設用地的相對稀缺性。
對中國城鎮來說,土地資源主要就是指建設用地。在建設用地供給管控的基礎上,中國通過分稅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土地招拍掛等制度一系列制度改革啟動了「土地財政」,釋放了龐大的土地信用,成為了推動城市化的初始資本。2012年「土地財政」為2.7萬億,比土地財政更大規模的是以土地為信用的相關抵押貸款,達6萬億,同期中央稅收也只有11萬億。(趙燕菁,2002,2011;華生,2014)。這是中國城市化路徑的成功之處,也是建設用地的供給管理制度有功的一方面。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過去幾十年中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不管是日本、韓國、台灣還是新加坡、香港,事實上都實行了強有力的土地資源管制手段,成功釋放了土地中隱藏的信用。所以不要看它們是自由市場,在土地供給這一塊都是妥妥的政府管制。中國的建設用地供給制度不過是其中之一。土地資源就像是鈔票,土地就像紙。如果鈔票印發沒有任何限制,所有紙都能變成鈔票,那麼這鈔票將沒有任何信用可言——只會貶值,無人使用,無人樂意持有;如果任何土地都能變成土地資源,那麼土地資源將同樣失去信用——只會貶值,無人投資,更無法將它作為資產抵押出去,沒有人願意接受。這就是土地資源供給政府管制的必要性,猶如為土地資源設置了一個「央行」。惟其如此,土地資源才有價值。「央行」的任務是管控流量,過量了會導致土地信貸崩盤,幾十萬億地方債變成壞賬引發經濟危機;過少會使房價高企,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合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相比之下,其他對土地資源管控無能為力的發展中國家,也就失去了釋放土地信用,利用城市化推動經濟發展的機會。要麼因為建設用地可以被人隨意佔用使用,建設管理失靈,比如違章建築橫行的埃及,以及民眾隨意佔地建房、遍地貧民窟的一眾拉美國家。這種情況相當於鈔票濫發。要麼因為資本家和既得利益者的合力,形成像香港一樣有地不能用的局面,這種情況相當於鈔票不夠,使得通貨緊縮,與土地相關的經濟萎縮,連必要的使用需求都無法滿足。更普遍的發展中國家情況是兩者都有:合法的土地和房產極少而高昂,其他都是無法確權無法流通的房屋,財富流動和社會流動徹底斷層。
巴西的貧民窟與富人區,合法房產與違法房產並置(這圍牆要是打破,那可真是要命了)
但是,正因為土地資源管控是合理合法的,所以真的不必要以「人多地少」、「耕地保護」、土地資源緊缺」這種錯誤的名義去推行。耕地保護是必須的,建設用地的供給管理也是必須的,但是前者並非執行後者的直接依據。對於耕地保護而言,因勞動力流失和生產積極性下降造成的耕地拋荒問題,可能比建設用地侵佔農田的問題要顯著。城市化進程,其實不但不和耕地保護對立,還可能伴隨著耕地增加!全世界100年的城市化進程中,耕地是越來越多的,因為人在城市生活佔用的土地更少,在城市人均佔用100平方米建設用地,在農村人均則要佔用250-300平方米土地,人從農村遷入城市時賣掉或棄置了原來的土地。中國卻相反,因為農民兩頭都佔地,進入城市的同時卻沒有退出農村的土地。建設用地的供給管理,它的必要性實質上來自於對土地資源的供給管理以維護其價格的穩定。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子路》【轉自本人答案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價一天飛漲 70 萬元? - 周看看的回答的前半段·土地篇】可以看出我並不贊同樊綱關於土地的說法。但希望就事論事理性討論,對事不對人,不然合理的討論也會變成無理的。樊綱在制度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方面有很大的貢獻,我是讀了他的不少文章很有收穫的。從土地到房價的更多討論請移步原答案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價一天飛漲 70 萬元? - 周看看的回答凡是能成為人民負擔的必然壟斷化,能成為政府負擔的必然市場化。
我這裡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典故:
說是晉惠帝還是太子的時候,特別喜歡出去浪,有一天他帶一群侍臣子去花園浪(俗稱遊園)。不論他到哪裡,到處都充滿著蛤蟆的聲音,於他就問了個蠢問題:大傢伙都說說這些蛤蟆,是為官家叫的,還是為私人叫啊?
估計侍從們也是被這個蠢問題驚呆了,合著你們家蛤蟆還有「官」「私」之分啊?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去回答這個問題,但是不回答又不大好。就在這時,有個叫做賈胤的人,恬不知恥地說:「在官地為官蛤蟆,在私地為私蛤蟆。」
晉惠帝聽了覺得很滿意,乃下令:既然是「官蛤蟆」,就應該發俸祿啊,於是就賜予蛤蟆很多穀物。
當初看書的時候,不明白為啥要收錄這個典故,現在總算是明白了樊綱不過是為某些利益集團說話而已,他的俸祿應該不少吧?
大傢伙說說他是官蛤蟆,私蛤蟆啊?
典故出自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卷16,《晉中州記》《晉中州記》曰:惠帝為太子,出聞蝦蟆聲,問人,為是官蝦蟆、私蝦蟆?侍臣賈胤對曰:在官地為官蝦蟆,在私地為私蝦蟆。令曰:若官蝦蟆,可給廩。先是有讖雲,蝦蟆當貴。
一邊高喊著要去庫存,一邊說土地稀缺房子當然貴。
這是怎樣的一片奇幻大地。
放個原文鏈接:樊綱:上次經濟過熱產能調整八年 不要期待中國的房子比外國便宜
看原文比較明顯,原作者表達的核心,根本不是中國土地稀缺,是中國人口太多。
讀書的時候,我也一度以為,中國很多問題都是因為人口太多。
曾經網路上持這種觀點的人也還不少,甚至形成一種論調: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太多。
地理課,每每提到某資源,總是國家總量中國居首,人均資源則吊車尾。人太多。
千軍萬馬獨木橋,應試教育定終身,誰叫人太多。
上崗競爭激烈、失業率高,人多競爭壓力大。
經濟發展平靜、資源過度開採、環境污染、交通擁堵都怪人太多。
甚至還有人提出,澳大利亞人少,難得相聚,所以人人見面都很親切,中國人太多,從小爭搶,所以人際關係普遍緊張(excuse me?!)
一旦接受了這樣的設定,計劃生育也順理成章了,社會也和諧了。
畢竟,人口的錯,能怪誰呢。
正面回答問題:
@臧大為 已經詳細分析了中國人口密度究竟高不高,也有不少知友從二三線城市、農村並不缺土地反駁,那我就從人口密度的一線城市來分析,以首堵北京為例。
說北京已經沒有多少土地了,在我眼裡都是扯淡。
這張圖是用谷歌地圖自己動手畫的,可能有細微差別,但是誤差在可容忍範圍之內五環內的總面積是667平方公里,而五環到六環之間的面積有1600平方公里,其中宜居土地約佔80%,是五環內面積的2倍。而這個區間,除了石景山和近幾年大力發展的新城(途中綠色圈的地方),基本還比較荒蕪。
五環內的開發完善度不到80%,五環到六環開發度還不足三成,北京土地稀缺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北京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批准建設的土地:
北京今年前5個月僅推出7快住宅用地,再次創下了歷史新低,照這個趨勢下去,今年的供應可能還不去年的一半。而這些成交土地去掉公租房等配建後,樓麵價普遍超過3W,有地塊預計樓盤價超過5萬。
地價飛漲,開發商不得不拿地王,開發單價較高的中高端改善型產品,一手新房中剛需佔比越來越少,剛需供不應求,價格也水漲船高。再進一步,新房價格高漲帶動二手上漲,而從新房市場擠出的剛需也流向二手市場。
於是,整個北京房產市場的價格都不可避免的被推高。
這個趨勢從去年底就有苗頭了,而今年果然剛需供應短缺問題全面爆發。
今年的新增商品住宅供應少到什麼地步呢:3月28到5月29的兩個月,新房供應套數僅4080套,而同期新房銷售量為10173套,供銷比接近2:5,供不應求都不足形容,剛需已經基本靠搶了。北京4月新房的套均總價高達612萬元,新房供應需求的結構失衡可見一斑。
北京建設中未開盤的新房已經不多了,而新拍的土地幾乎都是地王,未來結構失衡的問題只會更嚴峻。
剛需短缺至此,政府的對策是讓「7090」政策重出江湖。
「7090」,即「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這個政策始於06年,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剛需,15年3月剛宣布廢除,時隔一年又悄然回歸。然而地價高企,就算控制了面積,也抑制不了單價,如果7090政策嚴厲執行,可能會逼出一類新的產品,小面積高總價的精品公寓,但,這還能算剛需么?
相反,即使剛需再短缺,政府也不敢增加土地供應,反而一再強調要控制新增建設用地,從而控制人口。
於是,又回到了人口問題,但因果正好和原作者所持相反,不是人口過多土地不夠,而是為了降低城市人口縮減土地供應,客觀上人為製造出了土地稀缺的緊張狀況。
當至於北京為什麼如此著急控制人口,應不應該如此「不計後果」的控人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而且控制建設用地除了控制人口,還承擔著挽救城市規劃的重擔,我也並不認為應該開發土地供應。
我反對的是用中國人多地少、土地作為自然資源的稀缺性解釋中國房價的上漲預期。土地的事,在哪個時代能單純看作自然資源呢?
房價豈是池中物,一遇地王便化龍。
昨天(11月22日),廣州一日出了7個地王的消息刷了我的朋友圈。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在限購的陰霾下,除了開發商以外還有人不希望房價下跌,這人是誰?
這個人的特徵非常的明顯,他不但坐擁著大量的土地,而且以賣地為生,可惜這並不是一個長久的生意,因為土地的總量有限,遲早會被賣光。
除此以外,這個人也肩負著城市建設的重任,需要大量的資金。
現在你應該知道他是誰了,沒錯,各個地方政府就在扮演著這樣的角色。他們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幾乎都沒有完成過供地的任務。
而這,也恰恰體現了地方政府對於打壓房價的曖昧態度。
他們並不真心想打壓房價,而且只要有喘息的機會,他們一定會重操舊業,捲土重來。
而最新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0月中國100個城市的總土地出讓成交金額達1.74萬億,同比增長37%,成交土地建築面積7億平米,同比負增長4%,我們注意到土地成交建築面積自13年高點後已連續三年收縮,土地市場整體開始出現價漲量縮的局面。
PART1
為什麼說地方政府不是真心打壓房價?
在今年8月樓市最熱的時候,甚至在9月被中央多次點名的時候,很多熱點城市也不過象徵意義上的出台了一些溫和的調控政策,比如限地價,比如竟房價,比如提高貸款首付,真心打壓的,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限購了。
2016年8.9月部分二線城市樓市調控一覽 ↓
這樣子的溫和調控當然不會成功,如果說房地產市場是一團火苗,溫和的調控不過是規定了不允許再火上澆油罷了,對於之前澆過的油,正在熊熊燃燒的火焰,一概不管。
直到中央政府一聲令下,強制限購,不然拿掉烏紗帽,各個地方大員才不得不採取措施。
至於說為什麼地方不樂意打壓,這跟我國的土地財政和分稅制有關。
自分稅制實施以後,地方財政收入比重不斷減小,同時支出比重卻在不斷增加。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地方需要做的項目也在不斷增加,地鐵,輕軌,高架,隧道等等。眼看著城市越來越好,但是由於稅源緊缺所以負擔越來越重。
這個時候,如果是你你會怎麼辦?是讓工程都停工,等錢收夠了再開工?還是想辦法搞創收?
工程是絕對不能停的,發展是必須要快的,不然如何去和別的城市爭核心的地位?沒有核心的地位哪來高額的扶持補貼?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和普通城市的市長級別能一樣么?
這個時代,人和人之間存在競爭,城市和城市之間存在競爭,國與國之間依然存在競爭,這是人類永恆不變的真理,適者生存,強者越強。為什麼國家要爭南海領土主權,為什麼那麼多二線城市在力爭成為下一個一線,為什麼很多家長要多花錢爭著搶著買學區房?因為一旦競爭失敗,就會面臨淘汰的危險,城市和國家也不例外!
贏的城市→獲得國家更多的扶持,擁有更強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人才,人口是土地買賣的根本,是房價能夠上漲的基礎→房價上漲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開發商來賺錢→開發商多了地才能賣更高的價錢→土地出讓金多了才能更好的搞建設→建設搞好了城市容量框架擴大了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口→人口多了房價就有了繼續上漲的基礎,這是一種循環,也是馬太效應在城市中的體現。
對於各個地方政府來說其實都一樣,雖然我們沒錢,但是我們有地。沒錢搞建設怎麼辦,我們就去賣地。土地出讓的錢來的又快又多,既能搞建設,又沒有風險,還能支持政績。這種穩賺不賠的買賣,自然做的越久越好。
這就是地方政府打心裡不願意打壓房價的根本原因之一。
對於很多城市來說,不論怎麼調控,地價都應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不論力度有多大,都不能動搖高價賣地的根本。我可以選擇多賣或少賣,我也要能控制價格的高低。
PART2
為什麼說哪怕增加了土地供應,也不能讓房價下降?
很多人認為,只要增加了土地供給,就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據的則是經濟學中供求關係的原理。供應量大了,價格自然就降下去了。
實則不然,土地跟其它普通商品是不一樣的,因為土地是被壟斷的,連寡頭都沒有,就是一家獨大。壟斷者擁有絕對的定價權,被壟斷的商品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很小,這才是現實中真正出現的情況。
更何況土地出讓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別說現在實體經濟低迷,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嚴重,財政堪憂,就是在財政有保證的時候,誰會嫌土地出讓金多呢?地方政府沒有主動降價的意願,地價不降,房價就不可能降,沒有商人會做賠本買賣。
所以,9月各地紛紛不要錢似的發布自己的土地供應計劃,希望既能向主公表達自己調控的決心,又能通過土地出讓賺得不菲的資金。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地主的小算盤打的再響,也頂不住君主的一紙令狀。
10月1日中央一聲限購,打破了多少開發商的美夢,也讓地方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有什麼苦?
很簡單,限購一出,國家隊表明了態度,誰都不願意觸這個霉頭,商人畢竟是商人,在權力面前永遠是最敏感的。這個時候,沒人願意拍地王了,地價就上去了。
按照原來的劇本,本應慢慢的來打壓房價,同時壓縮房地產商們的空間,土地財政依然賺的缽滿盆滿。
現在的劇本卻是,房價被速凍,拍地的慾望也被速凍,在供地總量一定的情況下,賣的越多,虧得越大!
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地主比誰心裡都清楚。
舉一個例子來說吧:
這就好比割豬肉去賣錢,豬就只有這一隻,賣完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我今天本來割一斤肉就能換一個元寶,後來下午生意好,排隊的人多,甚至有人願意以競拍的形式來爭取提早買到肉。我很開心,於是宣布明天會多賣一些,大家別著急,價格好商量。
請注意,我宣布的是明天多供肉,我可沒說明天要降價!
宣布後沒多久,你突然告訴我說明天下雪,天氣不好估計沒人買了,而且還直接影響到肉價,一斤肉只能換半個元寶,不過好消息是過兩天天氣晴了依然能換一個,那你說我是不是應該這兩天少賣一點做做樣子,等過兩天行情好了再賣?尤其是我就只有一頭豬的情況下,是不是要保證自己收入的最大化?
等到第二天,你來找我要買大量便宜肉,還說我昨天才做過承諾。不好意思,昨天不知道要下雪,搞了個烏龍,今天事兒太多,媳婦生孩兒了,朋友結婚了,睡落枕了,總之理由很多,就賣一斤意思意思,賣完回家睡覺,恢復體力,坐等天晴。
這就是地方政府不願意完成土地供應計劃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現在只少量供地做做樣子,大量土地依然深藏閨中,我們看看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就知道了。
10年底國家開始限購,13年初地方政府鬆了個口子,房價開始上浮,地王再度出現。
13年底國家調控升級,16年初國家鬆了個口子,房價又開始上浮,地王又一次出現。
16年底國家重啟限購,19年初地方政府會不會繼續鬆口子,房價會不會再次浮動,地王相繼出現呢?
PART3
我們當然不能范經驗主義錯誤,影響房價的因素有非常的多,都需要一個個去考慮。不過只要土地財政的根本性質不變,就很難擺脫過去的影子。
而一旦財政政策發生巨大的變革,我們也應該做好心理準備,建立自己的預警機制,儘早脫離樓市的泥潭。先人一步,就能避免不少的損失。
目前的情況就是地方政府也在賭,賭國家不會置地方的債務,地方的財政,地方的穩定於不顧。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今年依舊處於供地不足的情況,相信我,他們仍未死心,他們在期待著下一次房價的起航。
現在,不過是隱藏起來,盡量低調的積蓄自己的力量(土地)。
也許明年會特別的平靜,甚至後年也毫無波瀾,但請各位一定要保持關注,任何國家的重大變革,都有樓市的一份「功勞」。
-----------------------------------------------------------
樓市相關分析關注公眾號【樓市時評】
微信號 zzlssp
每日一篇最熱樓市文章。
扯淡。中國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55位。也就是說全球還有50個多個國家地區比中國稀缺土地。包括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奈及利亞、意大利、朝鮮、德國、巴基斯坦、尼泊爾、英國、越南、日本、菲律賓、比利時、以色列、印度、荷蘭、韓國、孟加拉等國。#宜居面積排行我一說中國人口密度不算很高,很多人就開始啟動洗腦宣傳第二步灌輸給你的思想了:「中國有1/3荒漠高原,不適合人類居住。巴拉巴拉,所有我們實際是很困難的。」同學們,我已經把剔除不宜居面積的宜居人口密度排行放在下面了。難道你們都看不到嗎?好了。算了算了。我說啊,你們想想,難道全世界除了中國,其他國家都沒有高原荒漠,都是一片平原綠洲? 那埃及人、日本人、俄國人都哭暈在廁所里了。實際情況上,中國宜居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0%左右,這個比例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也就說中國剔除不適合人類居住地區的人口平均密度,依然是中等水平。大致和歐盟差不太多。#居住不均衡問題好了。看了剔除荒漠高原地區的中國宜居地區居住密度的也不是世界最高的,比中國缺土地的國家大大的多。 那麼,洗腦課程的第三招殺來了:「我國人口居住不均衡,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東南500mm降水線以東地區。」我的娘啊。中國特殊論又來了,這麼一說,彷彿是問題很嚴峻。但是,同學們,你們想想,難道外國人都是像大棚蔬菜一樣平均密度均勻分布在國土上? 我們看看實際情況, 日本28%的人口居住在東京首都圈1.3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其他如大阪、橫濱也住了不少人,出了這幾個地區,日本其他地區人口非常稀疏。俄國人首都圈居住了18%的全國人口。英國和法國首都圈在全國人口的比例都在20%左右。實際上發達國家的人口居住不均衡現象比中國嚴重多了。洗腦者為啥不寫寫這個呢?#3. 開始直接打臉: 中國人人住人均35mm平方的寬敞的公寓,到底需要多少土地?中國13.6億人,人均面積35平方。公寓一般容積率是4. 我們計算下:13.6*35/4 =119億平方米也就是1.19萬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國土面積的0.12%,宜居面積0.2%。你說剩下的99.8%宜居土地你不讓人住,你打算用來種草嗎?有人現在告訴你,中國房價便宜不了,土地稀缺啊!你信?我們稀缺到千分之二的土地都拿不出來給人用了?(實際上不可能千分之二。因為大家都有房子住。只有新增人口需要新住宅。15年新增人口700萬不到。700萬*35m2 = 245平方公里。住宅要254平方公里,加上配套700平方公里。也就是萬分之1.4中國宜居面積)我告訴你,就是中國人人住別墅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別墅和公寓容積率以相差8倍計算,人人住別墅也就是0.2% * 8 = 1.6%的宜居面積,還剩下98.4%的宜居土地呢。大家可以自己計算下。有人反駁了。不能光算住宅啊,還算配套啊。好好。我們算算配套。中國實際規定城市人口密度1萬/平方公里規劃。包括了所有工商業和生活設施的配套。按照1萬人的標準。13.6億人需要13.6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4%,宜居面積的2.3%。你們參考下,也就是一個重慶直轄市的面積。中國實際使用了多少國土用於城鄉建設?從這個圖表可以看出,中國城鄉建設用地比起發達國家比例過低。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把城市搞這麼擁擠。問:像美國那樣大部分家庭住獨立地皮的獨立屋,加上配套工商業設施。這種城市的人口密度是多少?答案:5000人/平方公里。也就是說,按照大部分人住別墅(house)的中等密度規劃城市,這個城市面積是2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宜居面積的5%左右。剩下95%的宜居面積完全可以滿足各種工農業和未來發展的需求。所以,為何比中國密度大幾倍的日本台灣都可以大部分住house。中國人必須住鴿子籠?東京世田谷區的普通民宅。問題出現在我們的腦子裡:問題在我們的腦子裡,我們成了碗下的跳蚤,我們自我設限,我們忘了我們能跳三尺,卻以為自己只能跳一寸。我們拿北京舉例:北京按2500萬人計算,如果人人住小洋樓需要2500萬*30/0.5% = 1500平方公里。北京轄區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這個住宅區也只是1/10不到的北京轄區面積。完全可以像東京一樣讓多數家庭住house,但是實際上北京現在建成區面積僅僅約2000平方公里左右,絕大部分土地還是處於農村狀態,哪怕市區已經擠破了頭(如果北京完全按1萬人平方公里的中國規劃標準,全部建成可容納1.6億人)。 北京(五環外)與東京建成市區面積對比。參考鏈接:為什麼日本人口密度大於中國,在日本流行的卻是容積率較小的二層建築? - 臧大為的回答北京建成區和北京轄區對比。紅線外點狀地帶是農田。中國匪夷所思的耕地紅線規定讓人滿為患的大城市周圍布滿了沒有開發的農田,但是很多農村卻在大量拋荒。關於這個問題,我有詳細介紹,請參考這個答案: 我國人口預計 15 年內是會逐漸分散在大中小城市,還是繼續向大城市集中?我們應留在大城市發展嗎? - 臧大為的回答北京房價是是如何衝上天的?來源:http://202.119.108.161:93/modules/showContent.aspx?title=Word=DocGUID=cbd266e9503c45be9d68a83c31c4d45b以北京為例。從上面一張圖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2004年之後,北京住宅土地供應大幅度減少,這是房地產價格飆升的根本原因。那麼,作為全面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北京為何要大幅減少住宅土地供應?這是為毛呢?大家自己腦補。#問題4 : 誰在給我們洗腦,他們為什麼要灌輸這種錯誤的理念給我們?這個問題等贊破1000了我再講。=======沒想到這麼快就破千了。其實我沒有說原因是怕跑題。1. 國際原因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盛。這是傳統國人對中國的概念。但是五四運動以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就開始影響中國的知識青年,孫中山就曾經強烈批判過這種思想。但是沒用。70年代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大爆發對美國的霸權構成了嚴重的挑戰。1974年12月10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頒布了《國家安全研究備忘錄第 200 號:世界人口增長對美國的安全及海外利益的意涵》(1974 National Security Study Memorandum 200: Implications of Worldwide Population Growth for U.S. Security and Overseas Interests)機密報告,簡稱《NSSM-200》。《NSSM-200》是由猶太人亨利.基辛格主導下完成,因此又稱《基辛格報告》。這份報告目的就是以三方組織、非政府組織的名號宣傳人口危機,促使第三世界限制人口發展。以減輕對美國的威脅。這份報告後被福特政府批准為國家政策執行。1965年到2004年美國共投入了173億美元的經費用來控制發展中國家的人口,主要投入到美國國際開發署;其次是投入到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中國的計劃生育也是1978年以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名義無償援助5000萬美元大規模啟動的。美國通過各種官方和非官方的組織大量宣傳人口危機,培訓資質相關學者,為他們的政策發聲。中國人多地少,資源匱乏這些思想都是這種情景下,由大量他們資助的學者背書宣傳起來的。後來計生成為中國國家政策,這些思想也都通過各種途徑全面滲透到國人的腦海中。具體詳情,可以瀏覽這個回答: 政府為什麼要全面放開二孩政策? - 臧大為的回答2. 國內原因國稅地稅分離導致地方收入銳減。但是地方如何應付開支?土地財政就成了搖錢樹。土地的稀缺性是保證利潤的根本。幾次各大城市房價低迷,各地政府的主要拖市政策就是減少土地供應,來維持房價。加上根據「中國資源匱乏」這個理論建立的耕地紅線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可以理直氣壯的限制住宅土地供應。利潤的驅使,使得地方政府天然的動力去維護土地稀缺的理論。山地之國瑞士首都伯爾尼一角。宜居土地人口密度比中國高的多,為何他們的家庭大都可以住在獨立屋裡。中國寬鬆的多,卻仍然要擠鴿子籠? 因為我們連想都不敢想,就把自己否定了!怎麼可能住house? 30年計生宣傳不僅僅是斷送了經濟發展前景,更重要的是摧毀了國人的信心和尊嚴,對國土的驕傲和熱愛,讓我們成為了思想上的侏儒。===========天生萬物以養人,世人猶怨天不仁。我去洗漱去了,大家自思自量一下吧。下面是主要國家宜居密度排行(這個表格剔除了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實際上大國的主要國家,所以不是很全面):國家人口密度排行榜 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zh/%E5%9B%BD%E5%AE%B6%E4%BA%BA%E5%8F%A3%E5%AF%86%E5%BA%A6%E5%88%97%E8%A1%A8=======================
請關注我的公眾號aomitansuo (奧秘探索) :
http://weixin.qq.com/r/YXUmPgTErVnSrUBd9yBz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會第一時間分享新的文章和轉發一些值得一讀的東西。
被舉報,圖片已和諧。
他說的對啊。
高房價的本質就是全民稅。
所謂「打江山,坐江山」,意思就是江山是我打下來的,你要住在我打下來的江山上,當然要交租金,租期七十年。
你說我一輩子不買房,對不起,就算你在街邊小店吃個蛋炒飯,價錢里也要分攤進去一點店租。
你說我要把自己家耕地賣掉,對不起,我給你產權你才能賣,我不給你產權你就不能賣,就算你敢賣也沒人敢買。
這麼寶貴的資源,你說它怎麼可能不稀缺呢?一線城市不知道。說數據我也不懂,上百度找資料裝百事通太傻逼,做不出來。只能說說自己的感受,在二線城市有五百畝工業用地壓手上幾年不知道幹什麼,地點三環邊。在上級政府那裡,這塊地是已竣工的工業園區,實際就是慢慢推了兩年推平了而已。比這體量大的老闆多了去,都等著有天能改變土地性質來弄開發。地,真的到處都是。
我常說,討論問題要注意量綱和數量級國土面積是千萬平方公里量級,合十萬億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積單位是幾十平方米量級即使乘以13億,也不過是1000億平方米二者相差百倍這還是把住宅面積儘可能往大了算,而且容積率取為1的情況直接的說建築面積和國土面積是兩個完全不可比擬的概念拿國土面積的問題,來說建築面積不夠,是混淆視聽
很難想像做出這麼武斷的結論的人居然不是一個民科,而是國民經濟研究所任所長。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基金會任秘書長,兼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教授。
從整體來看,天朝居住土地資源是否稀缺?顯然我們960萬平方公里不是白給的。圖片截取自維基百科國家住宅自有率列表,可以看出相比七國集團的大部分成員(美英法德日加),中國的住宅自有率在90年代的水平就已經超出。居民住房自有率(homeownership rate) 是指在所有居民居住單位中, 擁有居住房屋產權的居住者的百分比,即便是有按揭未獲得完全產權的居住者也是算在有效分子中的。再以燈塔國為例維基百科舉出的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美國住宅自有率的波動圖,明顯看出即便在次貸危機前的峰值,在小布希政府政績工程的影響下通過投機泡沫和過度信貸擴張刺激的美國房產市場,住房自有率依然沒有達到中國90年代的水平(根據王志平的統計,這一峰值是68.8%)。而關於同期國內住房自有率的數據,由於統計口徑的問題存在很多爭議,束克欣的數據是82%,王保安給出的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是89%。即便各種渠道的統計數據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水分,但不可否認的事實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就是相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很高的住房自有率,按常識推斷任何一個基本做到了居者有其屋的國家怎麼可能會出現土地資源稀缺的問題呢?但是,天朝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因為天朝是個區域發展之間被割裂的國家。天朝擁有世界級的城市群: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天朝擁有世界級的超級都市:北上廣城鎮化水平最高的上海,達到了89.3%的城鎮化率,大大超過一般發達國家的78%的水平。但是上海只有一個,長三角那個體量的超級城市群,中國也只有三個。2009年的統計年鑒顯示,我國十大城市群中,東部地區佔了六個,中西部各佔兩個。整個東部地區的土地面積只佔全國的11%。整個東部地區的整體城市化水平是56%,超過同期的中部(46%)和西部(38%)一截。13年的數據中,中國行政管轄面積排名前四的省: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相對應的城市化水平分別為,44.47%,22.75%,58.71%,48.51%,除了內蒙古位列前十外,剩下的三個均在20名之後,西藏更是穩居倒數第一。這四個省區份土地面積總和佔到了全國的一半,然而人口總和加起來才勉強趕上面積佔全國1.08%浙江。所以擁有六大全國級城市群和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的東部,近年來城市化水平普遍高於60%的東部,只佔有全國11%面積的東部,占總人口37.78%的東部,出現土地資源稀缺奇怪嗎?一點都不奇怪。但這是追求高水平的城市化水平必須經歷的陣痛,目前短期政策層面的引導和限制只能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長期來看矛盾並沒有根本解決。東部地區過剩的人口並不是靠西部一人一套房就能解決的問題,國初太祖一聲令下,建設兵團數十萬男兒駐屯西北,百萬知青支援西部的盛況已經不能重現,簡單粗暴的行政命令從來就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與之類似的還有春運。春運問題絕不是靠一個鐵總和交通運輸部門搶修幾條幹線,加跑幾趟車就能解決,與其把輿論的焦點過度聚焦在噴鐵總,同情返鄉人員身上,不如分下精力多思考下每年為什麼會產生30億人次左右的客運量。也許要問,既然搞高水平的城市化這麼辛苦,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巴西,阿根廷這些國家的經濟雖然低迷,但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啊。開掛的捷徑當然也是有的——貧民窟,翻譯成中國國情,就是違章建築……南美國家的城市化水平的數字之所以大都非常漂亮,貧民窟和邊緣化的貧民城市群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一切癥結的源頭,無他,唯區域發展不均衡爾。參考文獻:太裝了,還是不寫了吧。他說的不太準確。
應該是:中國是個發展極不均衡的國家,發達地區的土地資源是最稀缺的,不要期待這些地方的房價便宜。至於別的地方嘛
你在北京二環內買一套100平米的學區房,能在我老家來一套別墅,有全副保安物業,住的都是「趙家人」那種,非普通獨棟可比的哦。買完還能再來部配得上你住宅的車。要是換做周邊的縣裡,可以在最好的樓盤買下小半棟樓。而山溝里原某三線廠的老廠區住宅(不是集體宿舍,也是單元房哦,還緊鄰旅遊區呢),1000一套也沒人要,你那套房子能把整個住宅區連電影院運動場一起買下來。區別在哪?
北京的學區房有何意義不用我多說了吧?三線城市的別墅雖好,但城市本身的資源、環境和北京那是一個天一個地啊。縣城更別說了,縣裡的土豪削尖腦袋想往市裡跑。山溝里。。。。額,我們不談這個。房價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大家對一座城市或者一個鎮一個縣未來發展的預期,尤其是在國內極度不平衡的大背景下,誰都想搭上北上廣深這樣的高鐵,搭不上的話也要搭上那些二線省會這樣的動車,最不濟也要逃離那些馬上趴窩的綠皮車,比如衰敗的資源城市。
而且搭上高鐵咱還得搶個好座位啊,你門頭溝也配叫北京人么?所以說北京西城區廣州越秀區這樣的車票那就更緊俏了。幾億城鎮居民搶這麼點地盤,土地能不稀缺嗎?當然我這可不是給建立在高房價上的剝削開脫,我這種被剝削的有切身感受,疼痛能讓人清醒不是么?而逼乎上很多在深圳買不起房的碼農天天以深圳高房價自豪,明顯是疼出幻覺了。
我只是說:
北上廣深的房價雖然高,雖然有泡沫,但如果你不是14億人中的前5%,就算泡沫碎了房價崩了,你照樣買不起房子。那老子也不幫你去庫存。
=======不愁賣的不叫庫存,沒有這個共識的話就別在我評論區大放撅詞了,我不會照顧你的玻璃心的。所謂的房價貴,應該是指那幾個大城市,現在就3、4線城市,這幾年基本都沒怎麼漲,4000塊的房價貴么?而且現在地很難賣了,大家擔心的是房價會不會在這幾年垮掉,畢竟房價在三四線已經透支太多
中國房價問題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只從經濟上大的方向說一下,
經濟的動力看起來直截了當——大城市創造更高的收入。
大東京的人口聚集程度早就令人印象深刻,在僅佔全日本4%面積的空間里聚集了 25%的人口。不過,這個全球第一大城市的經濟聚集程度更甚:該年度東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7.2萬美元,高出日本全國平均值的67.4%。這樣算下來,大東京一個地方就占日本總產出的 40%。據 2004年的統計,大阪人口占日本人口 1.6%,但經濟(GDP)佔4.1%;倫敦人口佔英國人口 11.8%,經濟佔13.3%;紐約市佔美國人口2.3%,經濟佔3.5%;芝加哥人口佔0.92%,經濟占
1.25%;洛杉磯人口占 1.3%,
經濟佔1.68%(把這三大美國城市加到一起,人口佔全美 4.52%,經濟佔6.43%);多倫多人口佔13%,經濟占
14.4%。發展中國家好像也是如此,如墨西哥城的人口佔全國19%,但經濟占
20%。世行行長佐立克還提供過一個例子:35.7%的埃及人口聚集在只佔全國土地面積 0.5%的首都開羅,但產出的 GDP 卻超出了全國的一半!最後的這個例證,就寫在 2009年世界發展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 的前言里。那份報告的主題,正是經濟發展和財富分布的地理不平衡:人口、生產和財富向城市、大城市和發達地帶聚集和集中。從中你會發現,像俄羅斯這樣一個180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首都莫斯科的人口,房價、堵車程度比之北京過之而不及,而且你看聖保羅、拉各斯這種孟買,新德里這種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聚集程度遠比發達國家為高。這從土地稀缺講不通吧?
為什麼喜歡(不喜歡也一樣)向城市聚集,就是經濟聚集甚於人口聚集。開始興許是安全或其他隨機的原因促成了人口聚集,但人們只要發現人口聚集有利於經濟增長,聚集到一起有利於增加收入,聚集與再聚集的增長引擎就發動了。如果經濟聚集度高於人口聚集度(特別是戶口,市政((大同第二發電廠發的電全供北京,自己留下污染和廢氣),全國補貼北京(鳥蛋鳥巢)政治機會(這個就不多講了),那麼除非有越不過去的屏障,就一定還會吸引更多的人口聚集。仍以大東京為例,早在 30年前,很多人抱怨這個天下第一大都會的人口太多、空間太密、「承載力」不堪負荷。有關的立法
和政策,也在很長時間裡圍繞「東京疏散」、「更平衡增長」的思路推進。可是,幾十年時間過去,實際趨勢還是聚集度在增加,因為東京的致命吸引力還是揮之不去,「向東京聚集」的進程還是勢不可擋。
道理簡單:即便加上疏散和平衡政策的作用,東京的經濟密度依然高於其人口密度,人均產出還是高出全國平均水準近 70%。這是說,移入東京的,收入水平就提升。人往高處走,那還有個擋啊?當然,大東京的高密度也增加了人們的生活成本與生產成本,可是利害相權,孰輕孰重,「春江水暖鴨先知」,當事人總是算得明白的。城市化之後,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應該是土地越來越多,怎麼會越來越少呢?只能說是離天安門近的土地越來越貴,所以便宜不了。
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三倍,而且光森林就佔掉了國土面積的70%,宅地面積不足5%,然而他們60%以上的家庭住「一戶建"(獨院小樓)。這些小樓平均佔有266平米土地,122平米建築面積。主糧大米也可以100%自給。
這句話只要加幾個字就比較接近實際情況了:
"中國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土地最稀缺的國家,不要期待(政府肯讓)房價便宜。"=======================睡前隨手寫了幾句。要解釋一下就是日本的經驗已經證明了,儘管人口密度超高,不適合住人的山地比例超高,全國只有一萬平方公里多點拿來蓋了房子,4.5萬平方公里合不到7千萬畝的耕地,在合理的政策與規劃之下,仍然可以讓一億三千萬人中的大部分住在獨門獨院的小樓而不是都擠在高層住宅里。同時還能保障基本口糧的完全國內生產。中國和日本相比有的是土地。可惜的是賣地財政已經綁架了中國的住房政策。為了能高價賣出城市的土地,不得不把大量資源投在中心城市裡,吸引或者說迫使居民購買隨樓面地價高漲的樓房。有些評論說中國農民住的也是獨門獨院,但是有完善的上下水道、電力天然氣網路等基礎設施,有良好的醫療教育行政等公共服務,附近有比較多的工作機會的院子才是對現代人來說可以安心居住的地方。實際上廣大農村和小城鎮的院子是這樣的嗎?絕大多數不是。所以連農民都一心想著去城裡買樓房,農村和鄉鎮包括一部分小的縣市都呈現一個逐漸荒廢的狀態。顯得城市的住宅用地好像是絕對的緊缺一樣。如果有良好的小城鎮建設,合理的財政來源,本可以不必都往大城市裡擠,非得刻意拉高土地價格不可的。大城市土地緊張是規劃和政策不合理的表現,而非購房難問題的根源所在。
另外和很多人想像得不一樣,日本的大米是真的可以100%自給。不是只有中國才知道糧食安全問題,早在還沒有新中國的時候,日本和美國打大架,被美國擊沉了幾乎所有的商船,餓得日本人眼珠子發藍,就已經記住糧食自給的重要性了。日本國內生產的大米完全夠用,每年進口幾十萬噸大米只是因為加入WTO時作為條件規定日本必須進口這麼多,於是他們把買來的大米拉去做漿糊或者直接送非洲扶貧,並不流入國內食品市場。萬一再發生那樣的大戰,只要大米管夠,種點菜葉子下飯,再撈點魚蝦提供動物蛋白,起碼不會大量餓死人。整體的食物自給率剛剛一半是因為嘴太饞太刁,兜里又有閑錢,滿世界買好東西吃,是和平年代的合理選擇,並不是非得這樣。
食品自給率有不同的計算方法,39%是按全食品卡路里含量計算。如果按價格計算則國產化率有64%。哪些進口哪些國產是經過取捨的。主口糧大米100%國產,副口糧小麥和主要油料作物大豆大部分靠進口,但這兩種都是可靠盟國美國和巴西的特產,在可預見的將來不存在斷供的風險。卡路里含量較低但附加價值高的蔬菜水果主要靠國產,能解決70%以上。廉價的飼料用穀物國內生產划不來,則大量進口。雖然也有39%這個數字,實際上並沒有看起來這麼危險,是充分考慮了本國客觀條件和權衡利益之後的結果,比起一味追求高國產化率來說反倒更加務實。http://www.maff.go.jp/j/zyukyu/zikyu_ritu/pdf/26gai.pdf給 @jyo gan增加並修正一些數據,所有數據均來自日本統計局:
http://www.stat.go.jp/english/data/nenkan/1431-21.htm
1日本的人口密度是中國的三倍,
這個簡單算一下就好
2.而且光森林就佔掉了國土面積的70%
3宅地面積不足5%,
準確的說是3.1%(同上圖)
4然而他們60%以上的家庭住「一戶建"(獨院小樓)。
並不是的,1990年以後的調查就再也沒上過60%
5這些小樓平均佔有266平米土地,
準確的說是281平米土地
6.122平米建築面積。
應該是128平米
7主糧大米也可以100%自給。
答主已經給出了鏈接,我就不寫了
--------
有人質疑容積率問題:,不如質疑一下日本統計局造假。從統計上看,日本人建的獨立房子就是很小,和我們國內還有美國人的大別墅,完全是兩個概念。
可以加入「國內有哪些欺騙民眾無知的行為」系列中。
狗屁言論。就把優質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一勺湯也分不到而言,恐怕中國說第二全世界沒人敢說第一!就大城市內部,優質資源分布也是極不平均的!學區房就是個典型例子,日本有學區房嗎?韓國有學區房嗎?日本韓國有私立學校,不用房子離得近有錢也可以上,平常百姓上的公立學校質量都差不多而且設施都很完備,再窮不能窮教育這話也就是說說!當然這是就基礎教育而言~
在知乎從來沒見過回復三觀都如此之正的帖子。
很多人提到日本,補充一點,哥倫比亞大學一位產權經濟學家考證過日本人均住宅面積的變化。原書提到,實際上二戰前及戰後相當長時間內,日本人均住宅面積實際上比美國還高的。由於二戰後,日本許多民法和行業規則條例完全繼承美國法規,新的房地產管制條例才導致日本住宅面積下降。讀大前研一《M型社會》,也會知道作者吐槽了日本的住宅建築材料的相關貿易保護,使得日本中產住宅投資收到極大影響。
可見,即便在日本,人均住宅面積小也很大程度上是受管制的影響,而不是土地資源本身。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中國全面「金援」俄羅斯?
※2015年下半年之後,政府會採取哪些措施引導老百姓再投資房產?
※人人貸 P2P 網貸現在真的安全么?
※有哪些像牛刀一樣的專家的話是不能相信的?
※為什麼印度在歡呼經濟增速超過中國?
目前印度能否成為世界「經濟引擎」?
印度的GDP演算法是否與中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