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言歌曲的現狀大概是怎樣的?

或許是我孤陋寡聞,我總是覺得現在國內的音樂,基本只都是以普通話歌曲和粵語歌為主流。儘管中國有那麼多種方言,但好像除了粵語歌外其他方言的歌流行度不是很高(當然也有閩南語等等的歌,不過好像也比較少)。那實際上情況是這樣的嗎?想聽聽大家的答案!


小半個方言歌曲愛好者,自己聽著時候也雜七雜八想了很多,看到這個問題就隨便胡扯一些吧。

題主所謂的方言歌曲,我覺得應該指的是用方言演唱的流行音樂。我自己的方言是江淮官話洪巢片,接近南京話。方言歌有一首很俏皮的《喝餛飩》,雖然好玩,但是我還是疑惑為啥沒什麼雅緻一些的方言歌。直到某次聽到了《茉莉花》和《拔根蘆柴花》,才醒悟過來,原汁原味的民歌都是方言的。這些民歌當中既有《走西口》、《信天游》這些流傳數省的,也有《楊柳青》這樣只在一個小片區內流傳的。我對西北民歌很不熟悉,就我家鄉這裡的民歌來說,大量運用身邊事物作為意象,歌唱內容主要是男女歡愛這些,而鄉愁有關的內容少見。畢竟民歌大部分是在同一方言區內流傳,大家都更喜歡情情愛愛這種喜聞樂見的內容。各個民歌,差不多都屬於各自自high狀態,流行無從談起。而在建國後很多普通話填詞的優秀民歌開始流傳,再隨著改開後流行歌曲的傳播,方言民歌的流傳情況應該是很糟糕的。【答主92年生人,從小到大隻接觸的方言民歌只有一首,小學音樂課上有首《楊柳青》。

而方言流行歌曲,和當地的傳統民歌我是沒看出有啥傳承關係。基本上是受到流行歌曲影響發展起來的。內容也比較多樣,大概主要是以下這幾類:

  1. 鄉愁:方言是和地域緊密聯繫的,所謂鄉音。現在人在他鄉的音樂人不在少數,而創作的方言歌曲里也多少會流露出對故土的思念。比如衣濕 @游淼 的《流杯池》(小小怨念一下,我覺得原來的版本更好聽些些)。而對於過去時光的懷念我也認為是一種文化鄉愁,代表作就是頂馬的《上海童年》和《海風》。如果對方言有親近感,就會很容易產生共鳴,但是對於演唱方言不熟悉的人來說,就會有距離感了。
  2. 風物:唱家鄉人家鄉事的歌,雖然也有黑撒的《陝西美食》那樣的唱給外地人聽的,但是更多歌的目標聽眾還是本地人。比如南京這裡流傳甚廣的《喝餛飩》,開場一聲「阿要辣油啊?」南京人聽見自然是會心一笑,然而外地人聽了就不會有啥感覺。我曾經給一個武漢的朋友聽過《喝餛飩》,得到的回應是南京話好難聽啊……而南方方言不看歌詞都很難聽懂,比如有答主提到的《長沙策長沙》,我聽了下才發現我印象中的長沙話實際上只是湘普而已。五條人的《上縣城》,聽著特別歡脫,可是詞是完全聽不懂。這樣的歌,也必須得要對地域有愛才能喜歡的起來。否則連在唱的啥是壓根完全不明白。
  3. 方言翻唱:只是把歌詞的發音用詞給改成方言,發音用詞都還有原歌詞痕迹。比如《爆劉繼芬》、二手玫瑰的《瀟洒走一回》,這些歌的話……往往會有一種迷之萌感,很容易和原作產生反差萌。但是這一類歌往往要依託原曲的知名度,偶爾聽一聽會覺得有趣,但是也就是偶爾聽一聽而已。這裡點名讚美衣濕 @游淼,他們的《宜賓夜市土搖金曲》(已經出到第三張了)不斷翻唱各種知名民謠,但是全部是重新編曲,歌詞也加上了方言辭彙,《宜賓的米店》、《宜賓人の特異功能之奇妙能力歌》、《宜賓的公路打群架》這幾首都是聽了忘記原曲。雖然他們也抱怨過正經寫歌沒人聽,但實在是因為這一系列方言改編太棒了啊啊啊。
  4. 方言民謠:民謠歌曲的變種,覺得有一部分方言歌就是用方言背景方言吐字,而背後的審美取向和民謠差不多。堯十三的方言歌就給我這樣的感覺,雖然歌詞和吐字都是方言,但是還是能琢磨出都市文青氣息來。再比如白水……網易雲上他的《花十三樓主人》已經不見了。歌詞太過雅馴了,我雖然很喜歡他的歌,但是覺得他的歌裡面方言元素就有點雞肋。

喜歡上某一首方言歌,有一個先決條件:要對那個地方的文化或者語言抱有親近感。如果不是因為愛,普通話的優秀歌曲多的是,又何必聽數量不多,質量也參差不齊的方言歌呢。歌手在創作的時候更多也是自娛自樂,畢竟各地方言傳承情況都不甚樂觀的現在,想要靠方言歌曲大火,也是頗有難度的吧。方言歌應該更多只是會在相應的方言區的流傳而已。

很希望能聽到家鄉話唱的民謠。

利益相關:衣濕樂隊腦殘粉

至於粵語歌曲就是一個怪物,我直覺上覺得粵語流行歌曲出現的可能比國語流行歌出現的還早,培養了一批忠實粉絲,而且現在還有諸多優秀的作詞家作曲家在創作出各種題材的作品,其他方言歌曲完全沒法比的。


~老司機,帶帶我,我要上昆明

~老司機,帶帶我,胸口給你摸

要上昆明車子多,半路攔我為什膜

阿里里~阿里里~阿里阿里里


別的地方在當地是什麼情況不清楚,就說說西安吧。

其實我個人很喜歡陝西話歌曲。在西安,提到方言歌曲,知名度最高的應該是黑撒樂隊了。風格一直都在變,早期的嘻哈說唱(代表作《城市夜生活的副作用》《西安美食》),到了前幾年的民謠(代表作《流川楓和蒼井空》《西安事變》)以至於還嘗試過的布魯斯(《這事你不管》),最近回到搖滾。歌曲內容什麼都有,有諷刺社會現實的,有調侃各種人的,有宣傳陝西特色的,還有自黑的。

個人最喜歡的是這首《這事你不管》,歌詞諷刺調侃了一種我們在生活中極常見的人,在陝西,這種人叫嘴子:

http://music.163.com/song/357294?userid=314608775

但其實吧,還有很多優秀的方言歌手。

哪一年的快樂男聲來著,有個選手唱了首《我能欻》,火了一把。這歌的原唱,馬飛,一個很出色的陝西方言民謠歌手。

馬飛的歌,對陝西人,尤其是西安人很有共鳴。他唱了很多外地人在西安對家鄉思念的歌(《李導演》《回西安》)。也有荒誕不經卻很有趣的歌(《兩個科學家在吃面》《櫻花舞廳走三遍》)。而且他的歌,歌詞很多都是在敘述,給你講一個故事(《種樹》《遊戲機》)。

個人最喜歡的一首,《幫忙》。歌詞是一個人的獨白,而且很容易通過歌詞,就能腦補出場景,很現實:

http://music.163.com/song/28587884?userid=314608775

還有這首《櫻花舞廳走三遍》,用的不是關中話而是陝北話:

http://music.163.com/song/28587889?userid=314608775

馬飛在全國,可能沒有黑撒的知名度高。但在西安,起碼我身邊,大部分還是聽過他的歌的。

王建房,一個唱歌十分豪爽的西北漢子。他的歌裡帶有一點搖滾的感覺,同時也有一點秦腔的味道在裡面。個人比較喜歡。

代表作,《長安夜》:

http://music.163.com/song/421148430?userid=314608775

有點搖滾意思的《大老腕》,裡面用了板胡:

http://music.163.com/song/163454?userid=314608775

還有很多本地方言音樂人,像玄樂隊,范煒和程渤智等。

方言歌曲,在陝西的發展還是不錯的,民謠為主。陝西有很多搖滾歌手和樂隊,從張楚到鄭鈞,以及近兩年起來的五個火槍手等。但他們不屬於方言歌手,所以就不提了。


會越來越好的,信我就對了。


為免地圖炮,先把我下文的方言定義:我們出生成長環境大量當地人使用的語言。

我看到的狀況和題主描述類似。

普通話的普及推廣,促進了普遍話歌曲流行度高,粵語的話,和早期其政經文對內地的影響有關,當然,其本身好聽的歌曲也很多。但現在粵語歌對內地的影響對比其早期,要弱很多…

方言歌曲現在的現狀:

1.受眾在減少,創作者也在減少,好的方言歌曲越來越難以被創作出來,被創作出來的好聽的方言歌曲也越來越難以傳播到人群中。

因為方言的使用人數在大量減少,導致一方面是受眾在減少,方言歌出來了大家聽不明白,感受不到其中的韻味呀,怎麼傳播呢…另一方面是創作者也在減少,我認為寫出傳唱度高的方言歌曲,要本身對於當地的生活(或者說文化)有很深刻的理解,這樣創作出來的東西才能有共鳴,但如果要深刻理解當地的文化,起碼得明白一些當地的語言。

2.受眾的選擇面在擴廣,方言歌曲的生存空間在縮小。

因為市場的受眾是不變的,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如果有心,現在幾乎全世界的歌人們都能找到聽到,方言歌不僅要和普通話的歌比,還要和全世界其他語言的歌比…又如1說,方言創作者越來越少,好的方言創作者更少,所以要作好的方言歌出來,難度增加。

另一方面,因為普通話的普及推廣,更加突出了普通話的普適,擠壓了方言歌的生存空間,因為當你不懂一個方言,其中的韻味不一定能強烈地感受到,好比小明長於南方山林,聽秦腔花兒之類的,要不先了解了解,一下子沒法感受到其中的意…

但是用普通話表達,或許字面意思可以明白些…

3.創作者,投資者,受眾及傳播者的觀念在變化。

古早的時候,勞動人民本身既是是創作者又是受眾又是傳播者。比如號子,拉縴的時候唱,我們自己搞個口號喊起,喊著喊著就變成號子了,我們的船到哪,我們就拉縴拉到哪,我們的號子也就唱到哪…

那時候,歌曲的傳播都是靠活生生的個體在傳唱,或者是曲譜(不少道教音樂需看工尺譜,有興趣的可多關注下,快失傳了)

而之後,可以把人們的歌聲錄下來,不過方寸實物就能傳到別處去,後來更是不用實體化,直接網路就行了…

伴隨著上述現象產生的,是音樂市場化商品化的巨大利潤,所以有更多更有錢的中介人出現了,這些就是投資者,歌者也不用像古早時需要吹拉彈唱四處賣藝了,而是有了經紀宣傳公司老闆,投資者發歌絕大多數是為了經濟利益,而在方言歌市場日益縮小之後,利潤小了甚至沒了,方言歌就更少了…

創作者賺不了大錢或者不能維生,就轉行了…

而有的受眾及傳播者,對方言歌的想法是污名化的,認為只有老古董才聽方言歌,是爺爺奶奶輩才聽這種歌…

而上述這部分受眾的觀念,可能導致某些年輕的方言歌受眾,如果身邊的聽歌環境如此,會羞於在生活中大方提起:啊…我喜歡聽茅威濤趙志剛呢~

4.就是方言創作者的創新意識和自身積澱氣量品行,演唱者的創新意識和自身積澱氣量品行,當然還有方言受眾,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的喜好,這些都需要再發展些(就是現在都不咋好啊捂臉)…唱腔啊內容啊題材啊形式啊等等…不管是陽春白雪型的還是下里巴人型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最後,推薦方言歌時間,慎入:

1.已經有一定傳唱年度的:

a.中國民間小調集,中國民歌薈萃。

b.朱仲祿(試推「西北花兒王」里的「上去高山望平川」)。

c.王向榮(試推「陝北歌王」里的天下黃河幾十道彎)。

d.東方神韻(試推「蟬之歌」,吐槽下,有些民歌啊,明明是講情竇初開阿哥阿妹,一開嗓,……中年嗓,再美好的曲和詞,也會被聲音生生拉了2.5公里後腿啊…)

e.風潮唱片(具體專輯名記不清了…)

2.中生代常青樹(推整個人有寫試推,只推歌無試推):

a.客家話:

謝宇威(客家成長背景,能獨立詞曲唱,試推---花樹下,月光光,油桐花,么么噠)

陳永淘(客家成長背景,能獨立詞曲唱,么么,試推---日出部落)

顏志文(同上):試推---紙鷂

黃連煜(同上):試推---祭矮屋

黃紅英(唱):試推---月光光(嗯,月光光是客家民歌,天多人唱過,只是自己女版第一次聽的是她,所以先入為主了)

鄭朝方(唱):試推---髻鬃花(新生代的,聲線真是好聽呀。)

b.閩南話:

江惠(唱):試推---繁華擾是夢,空笑夢

謝金燕(唱):試推---月彎彎

黃妃(唱):試推---追追追

孫淑媚(唱):

伍佰:

林志炫:空笑夢,花香

周傳雄:春天的花恁攏無開,虎尾溪水慢慢流

青峰:(是他是他就是他,哈哈…蘇打綠那位)

以及一眾霹靂及金光布袋戲各種歌…

c.蒙

韓磊

d.藏

藏歌四大天王:(試推-----亞東的思念)

e.親愛的龔琳娜老師,愛她,就么么噠…

龔老師不僅能唱各地民歌,山西楊柳青江蘇茉莉花,陝北走西口河北放風箏…

能詞能唱老鑼能曲,不僅有傳唱海峽兩岸,紅遍三地,流行五湖四海,影響神州大地的法海你不懂愛忐忑,還有對於黔貴川交界處的人們的共情力量大大的,大大大的,大大大大的,在網易雲的140首歌曲。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新生代:

a.蒙:

呼斯楞,

黑駿馬,

杭蓋,

Haya(主黛青塔娜有自己其他單獨的碟),

哈琳(先推她和寶樂唱的吻你,一定請先聽蒙語版,寶樂是黑駿馬組合的)

額爾古納,

賀西格,

桑吉格格

b.藏

根呷:

三木科:聽風的人

謝旦:吉祥如意

c.彝:

雁南歸,

太陽部落,

彝人製造,

曲比阿烏,

d.納西:

和文軍,

達玻瑪吉,

肖煜光,

e.北方方言:

馬希爾,周雲蓬,野孩子,趙牧陽

e.其他

米線:跨越世界的河流,飛翔的紅巾

阿朵:一花一人,世間沒有一無所有的人,馬桑樹兒搭燈台

李瓊老師的歌以及一眾湘西民歌手唱的歌啊小調啊之類的,比如郎在高山打一望(段勇)山水謠(王丹萍)…

以上有些人雖然並沒有用方言演唱,但是,獨特的發音方式,一聽就是好聽的塑普啊…也算方言歌吧…

附:

湘方言請關注微信號:馬主播時間(馬可老師坨坨消啦,撒花…)


《喝餛飩》和《擠公交》,南京人么得不知道的啵


永嘉台整天還在放溫州詞鼓老奶奶可愛聽啦


四川話玩的是rap


頂樓的馬戲團,誒可惜解散了。上海有兩支樂隊,一支叫頂馬,另一個叫其他樂隊


其實hiphop里有很多方言的歌,從黑撒樂隊全是陝西話的rap,到謝帝、馬思維這些四川話rap,當然其他的還有很多,此處就不一一列舉。不得不說,方言在聲調、押韻等方面相比普通話字正腔圓更適合唱rap。


衣濕是個好樂隊


我最喜歡的五條人、玩具船長、頂樓馬戲團、二手玫瑰,還有衣濕,都是優秀的方言樂隊。


吳語的好象比較多,象什麼太湖美,蘇州好風光,茉莉花,撥根蘆柴花,搖到外婆橋,江南音詩等等,當然,這些歌也可以用國語來唱,但是用吳語唱肯定味道更地道,還有,有個叫王二妮的,就經常在cctv用陝西話唱各種西北歌


凌飛,俊毅《敗類》

貴陽方言歌曲的扛鼎之作,寫於2010年。


白水的四川方言歌曲,聽起來很美


樓主說的基本在理,方言歌曲基本是以民間非主流的形式存在,除非有外力相助,比如老司機帶帶我這種類型的···說起來也很可惜,方言歌曲在歷史上也基本是這樣的狀態。

閩南語歌也曾紅極一時

如果說粵語音系複雜,那麼閩南語音系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說粵語曲折委婉,那麼吳儂軟語嬌媚動人;如果說香港城市文化盛極一時,那麼七十年代台灣和民國時期的上海也都是亞洲閃耀的明珠。為什麼偏偏閩南語流行歌幾乎是明日黃花,吳語歌從來只在民間小調上打轉?

事實上,閩南語歌也曾經在大陸火過,而且火得比粵語歌早。

● 鄧麗君唱過大量閩南語歌曲

閩南自古民謠曲藝樣式豐富,後來隨著移民潮傳到了台灣地區。台灣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閩南語流行歌曲」是1932年為宣傳同名電影所作的《桃花泣血記》

與《桃花泣血記》同時期或稍後的《雨夜花》、《月夜愁》、《倡門賢母》、《燒肉粽》等歌,有些是台灣原創,有些是用民歌小調或日本歌曲旋律重新填詞,但藝術上都相當成熟。

之後幾十年間,這些閩南語歌不斷被翻唱,六七十年代,它們還通過漁民、華僑、廣播電台、錄音帶等載體傳入東南沿海和內陸地區,成為台灣對大陸「攻心戰」中的文化武器。

文革末期,大量閩南語歌盜版磁帶湧入中國大陸,就連三線小城市裡的青年男女,也沒人不偷聽鄧麗君的歌。

1987年台灣解禁以後,雖然出現了《愛拼才會贏》這類佳作,但總體來說,閩南語歌曲並沒有像粵語歌一樣風靡全中國。

這主要是因為閩南語和閩南文化在台灣處於相對邊緣的位置,而閩南文化的原鄉福建省,從影響力上來講,又不足以將本地民歌轉換成新的流行文化熱點。

那為什麼之前能火呢?很簡單,因為之前大陸沒有流行歌曲嘛。

普通話的推廣,讓方言歌曲只能變成民間小調

實際上,在49年之前,中國是有流行歌曲的。

上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上海歌壇有過一段繁華舊事。以男女戀情為主題的「民國時代曲」誕生於十里洋場,又依託著上海欣欣向榮的電影和唱片業,向江浙北平等地擴散傳播。

● 民國上海百樂門舞廳

看過《情深深雨濛濛》的知了們一定會對這段歷史如數家珍,下面這首歌曲在那個時代非常火,不過現在聽來似乎並不習慣。

建國之後,這些曾經的流行歌曲被認為是「淫穢色情」,都市流行歌賴以生存的土壤消失,就此銷聲匿跡。

直到改革開放前後,中國大陸只允許人們傳唱政治宣傳曲和「凈化」了的民歌,以至於許多人再接觸到粵語和閩南語流行歌時,已經不知道幾十年前的上海,也有過這樣的歌曲。

那為什麼那個時候在上海流行的也不是吳語歌呢?

雖然現在老上海人有極強的地域優越感,但歸根結底,上海是一個移民城市,民國時外來人口曾多至85%。

當時在上海寫歌唱歌的黎錦暉、黎錦光、田漢、白光、李香蘭等都是外地人,讓他們操作吳語歌,顯然是太難為他們了。

雖然也有諸如趙元任、陳歌辛、周璇、吳鶯音等蘇南人,但他們並不能用吳語寫歌:整個民國時期,從文化界到政府一直在全力推行國語,當時以國語為時尚,以方言為陋習,不通國語,在影壇樂壇寸步難行。

● 「金嗓子」周璇

因此,在民國上海流行的《天涯歌女》、《毛毛雨》、《玫瑰玫瑰我愛你》、《恨不相逢未嫁時》等,全都是國語歌。

建國以後,國家大力推行普通話,方言歌曲就更加沒有市場。而千年來擁有大量音律極美的民歌詞曲的吳語,只能默默棲身於崑曲《遊園驚夢》和民歌《太湖美》中,在民間口耳相傳。

出品丨視知 作者丨馬馬馬

視知(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醫學和二次元五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聲明:此答兼用於摸查知乎大潮汕地區用戶量~

利益申報:土生土長汕頭市人

==QUOTE==

「新潮語」唱響潮汕故事

2016-04-27 11:11:40 來源:汕頭日報

自1990年誕生以來,潮語歌曲已走過26年。潮語歌曲誕生之際,正是宋亦樂、方少珊出道之時,由他們分別演唱的潮語歌曲代表作《苦戀》、《彩雲飛》至今仍膾炙人口、廣為傳唱。26年來,他們伴隨著潮語歌曲一路成長、堅持、傳承、創新,演唱了眾多深受歡迎的潮語歌曲作品,還曾雙雙獲得廣東省流行音樂傑出音樂人大獎和音樂人成就獎等多項大獎。2015年,他們牽頭行業內知名音樂人共同發起成立汕頭市潮語歌曲協會,進一步推動潮語歌曲的全新發展。

  此次攜新人重磅推出系列EP《新潮語概念歌曲》,正是宋亦樂、方少珊再度聯手傳承、弘揚潮汕優秀文化的又一次行動。系列EP作品以宋亦樂頌揚潮人開拓精神《行船》一曲作為主打歌,契合主題「絲路潮歌」,寓意以潮語歌曲唱響絲路之歌,講述潮汕故事、傳播潮汕聲音。「潮」字既直指潮汕和潮語歌,又是以新EP作品引領潮語歌曲新潮流之意。而「新潮語概念歌曲」則是潮汕音樂人在繼承潮人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徵,運用全新音樂理念,精心打造的全新潮語歌曲形態。

  據了解,《新概念潮語歌曲》由宋亦樂、方少珊、羅暘暘各5首歌三部分組成,演唱歌曲全部為潮語歌曲。三部分作品雖以各自定位和鮮明個性自成一格,卻恰恰呈現了當今潮語歌壇多元化發展的態勢。作品在題材選擇方面立足於新時代主流價值觀及潮汕人價值觀念,既符合時代發展主題,又與潮人開拓進取的優良傳統相一致;在編曲方面,運用了一些過去潮語歌曲作品較少使用的音樂風格,如民謠、新古典、英倫、南亞等,其時尚音樂元素的運用、時代氣息的加強,大大超越了過去兩人的作品,在音樂錄製、製作和後期均使用了國內一流的設備和技術手段,使作品音樂水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歌詞方面則更注重現代人情感和情懷錶達,與音樂結合後更有內涵、更有味道,也更加入心感人。

  值得一提的,三位歌手還把傳承弘揚潮語歌曲與公益事業結合起來,本次系列EP的發行銷售所獲得的部分收益,將通過汕頭存心慈善會回饋社會,捐贈給社會公益事業。

  發布會當天,以方少珊為主席的市潮語歌曲協會同時發布由協會全體音樂人共同參與、創作、錄製的主題歌《天海之間》。這首作品以勵志的歌詞、優美的旋律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充分展現了當代潮語音樂人的創作水平和精神風貌。

==UNQUOTE==

大潮汕人們讓我看見你們的贊贊贊贊贊贊贊贊~


正宗的河北人,偏愛西北方言歌曲,馬飛的《土巴海爾的眼淚》,《我能欻》,《兩個科學家在吃面》,《長安縣》,《城管來了》等等,蘇陽的《牡丹》超級好聽,中毒了,單曲循環,並且介紹給我的朋友圈,社交圈,有的欣賞不了,以奇怪的眼神打量我,但是我就是根本停不下來。現在由歌及人了,偏愛西北男孩。。。


怎麼沒人提到伍佰呢?愛情限時批,世界第一等,往事欲如何,沖沖沖,飛在風中的小雨,等等。


二手玫瑰,衣濕,蘇陽,陰三兒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雙版納的文化傳承沒有清邁做的好?
如何看待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韓國表演的中國元素?
如今中國各種古老傳承逐漸失傳比如(鑄造弓箭,鑄劍,古籍上的兵法,槍法,等)你們有什麼看法?
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內涵和核心是什麼?有那些是大體完整的傳承下來的?

TAG:流行音樂 | 華語流行音樂 | 文化傳承 | 漢語方言 | 語言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