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家的博物館初體驗?

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博物館,大家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的是哪個博物館,對什麼印象深刻?整體的展陳效果如何?


在我還沒有戴上眼鏡的時候,對於脖子很長的動物有就有著莫名的狂熱。彼時第一次去西郊公園,心無旁騖的吵著要看長頸鹿,在獅虎象猿啥的面前父母都被我「要看長頸鹿」的反覆廣播催促著急行軍,然後我終於在一個比預期的矮的多的籠子里得以一睹尊容——大失所望:即使是在孩子那可以將水溝看作深淵,石筍視為巨崖(蓋富春江畔一怪石就給我留下了巨獸綿延千里的陰影)的無限之眼中,這兩層樓左右的高度還是遠無法滿足小兒想像的需要。於是乎鬱郁而返,而「看長頸鹿」也成了我家「鑽牛角尖「的代名詞。

後來記得有一天,看到了侏羅紀公園的VCD,當小夥伴們都在霸王龍怒砸遊覽車或是小破孩智斗迅猛龍這些驚悚橋段慘叫如殺豬時,我卻保持了相當的淡定,蓋在第一個特效鏡頭出現之時,我就把就一切瘋狂耗盡:只見那兩個黃頭髮的鬼佬鬼婆顫抖著從吉普車中立起,他們滿臉震驚的特寫之後,鏡頭轉為第一人視角——一隻數十米高的腕龍猛地立起,昂著長長的頸項咬在一棵高樹之巔,「嚓!「地撕下,前足落地,巨樹搖擺,大地震顫。然後這頭電腦的產物高揚著頭髮出一聲我此後不斷嘗試用上顎和鼻腔模仿的詠唱:

「昻——唔——!「

我瘋狂了!我眩暈了!我的小小的身軀里以違反能量守恆的氣勢爆發出無盡的嘯叫:是歡呼?是怒吼?還是靈魂深處的共鳴?我只知道當我在小夥伴們看赤佬的眼神中坐下後,我的腦中只剩下一個念頭:

「我要看恐龍!脖子長的!」

「長脖子恐龍的話,上海自然博物館就有啊,馬門溪龍。」我爹淡定的回答。

「我要去!」我找到了人生新的目標。

「有空帶你去吧。。。」我爹有些不耐煩,

「我要去!我現在就要去!!!!」我開始滿地打滾。我爹則開始用一種憐憫的眼神看著我,生怕我在那博物學的寶庫中又來一次「看長頸鹿」,心無旁騖空手而歸。但為了家中地板的健康,我爹還是拉著我在當周周末冒著酷暑連倒幾輛公交,來到那座曾經是棉布期貨市場的灰色石頭房子之前。

我依然相信當時是馬門溪龍化石剛來上海的時候,否則無法解釋為何自然博物館裡會有那麼多人,然而五十年代初就發現的馬門溪龍為何會到了九十年代末才光臨滬上,我至今也無法自圓其說。只記得當時在忐忑和興奮中穿過人山人海的入口階梯,跨過地上那雖千萬人吾住矣(沒有弄錯)的熊貓馬賽克,一個小小的身影衝進曾經的棉紗交易大廳,然後他猛地站住,把頭一揚,「哇!——」的歡呼淹沒在周圍摩肩接踵的嘈雜之中。

第一印象自然是那長——長的脖子,它以衝破那玻璃天棚的氣勢聳立著頂著一顆狹長的,小得不成比例的頭顱,個人一種近大遠小的錯覺,彷彿這脖子比它真實的長度還要長上幾丈。陽光從天花板灑下,逆著馬門溪龍的頸項流淌,使其籠罩在一種逆光的朦朧之中,顯得益加高遠。我甚至有種幻覺,這馬門溪龍是如此之高,以至於博物館館長不得不把它的脖子鋸短一截才能放入這個玻璃盒子(這種Procrustes式的狂想在十多年後的重遊竟得到了支持:三樓的浸制矛尾魚標本的尖尾巴竟在水箱盡頭戛然而止,削去半截,你們對矛尾魚的萌點做了什麼!)。然後我才看清,這龐然大物並不是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的,而是像烤串一樣,一截截的椎骨掛在細長的鐵架上從高架著的頭顱一直串到低垂的尾稍,而後者由於常被好奇如我的熊孩子突破萬千攔阻去摸,已近鬆動。我一時間還以為這有著長長頭尾的馬門溪龍就是我在茶杯上常見的蟠龍的原型,蓋中國恐龍應該就有中國式的樣子,與大腹便便的腕龍梁龍自然有所不同。直到我仔細端詳了那原本囊括著恐怖噬草腸胃巨大肋骨和寬大如卡車底盤,粗壯似公園石凳的髖股(所謂蜥腳類,就是以此而定),我才意識到幼小的我的浪漫主義是多麼的淺薄,而生物的實用主義又是多麼的現實。這些史前食草巨獸們若是要生存,則不管是在北美東非抑或是巴渝,則一改都得長成這副小頭長尾大腹便便的摸樣。我仰望著高及天穹的瘦小龍頭,沉浸在第一次對於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之中,直到我爹在人群中找到我,把我痛罵一頓。

之後在博物館中的遊盪競全無印象,只依稀記得我爹把我牢牢擔在肩上,自己則貪婪的去讀那些動物標本的標籤,至於扛我的手法是騎肩車式還是拐小孩式我都記不清了。。。不用說,這又是一次「看長頸鹿」式的遊覽。但是對我而言,看長頸鹿時的鑽牛角尖勁雖不變,過後的失望卻被無比的興奮所取代,我從細長的脖子中看到了漫長的時間,從苦幹的骨架上看到了鮮活的生命:恐龍是最能激發孩子想像之眼的動物,蓋其所留下的都是骨骸,而鮮活的肉體和色彩責任由孩子們漫無邊際的想像力任意填補。

而這一興奮就是十多年。

我開始找一切能找到的和恐龍有關的書,我開始知道什麼是鳥腳類和蜥腳類,什麼是古生代和中生代,什麼是物種演化,什麼是溫血爬行類,原來霸王龍不應該出現在「侏羅紀」公園,而迅猛龍也不是凶如獅虎的夢魘。劍龍的「劍」其實是散熱板,腕龍很可能和河馬一樣終日泡在水裡,竊蛋龍只是在抱窩並不是小偷,而禽龍的的拇指曾一度被放在他的鼻子上(如果曼特爾是對的呢?我曾經這麼想)。我YY恐爪龍鮮艷的羽毛,也YY副櫛龍魔人布歐似的頭冠,還似懂非懂的打探恐龍和鳥類還有現代爬行類那並不清楚的血緣,強讀幾條莫名其妙的分類學綱目,背誦那些字還不識的地質年代(奧陶的「奧」怎麼讀?)。我還記得當我和小夥伴們說我們其實是「第四紀生物」時他們那崇敬的表情,而我個人則最喜歡寒武紀:因為在寒武紀,一切都從單調變為有趣。

很快我發現,恐龍只是浩瀚生物海洋里的滄海一目,本著狗熊掰棒子掰一個扔一個的原則,我很快轉向了我能找到的一切博物學書籍。比起恐龍狂熱時的想像至上,博物學給了我更多「實踐」(出去亂跑)的理由:我還記得樹榦的天牛(我記得有星天牛,雲斑天牛,桑天牛等等。。。),樹頂的知了,樹下的螻蛄,草叢裡的蚱蜢和螽斯(一種對於蟈蟈的較裝B稱呼),灌木上的n星瓢蟲(3&

在這一切瘋狂之後我的興奮到達了巔峰:我驚訝(?)的發現,在一切生物中,人這個東西的故事才是最翔實有趣的,於是乎,在山川野獸之中徘徊一遭之後,我的視線以這種最莫名其妙的方式回到了人類身上,探求與博物學不一樣的充斥著微妙與主觀的故事。至於對我在人類的故事中的翻騰回憶還是打住罷,這是一個如此渾噩而美妙的故事,足以淹沒我本想在這篇文章里要說的一切。

然而恐龍呢?在掰了又扔,扔了又掰這麼多苞米之後,第一根苞米似乎早已化作玉米地的養料,滋養著這片任由狗熊肆虐的天地。以至於後來一位友人和我介紹恐龍時,煞有介事的向我解釋何為蜥臀,何為鳥臀。我在世人眼中,竟然與恐龍無緣至此?

不到20年的人生過了十多年,又是一個炎熱的上午。已經戴上眼鏡十幾年的小破孩騎車晃晃悠悠的晃過延安東路,眼角忽然掠過一絲金色,暮然回首,只見那熟悉的新古典主義小樓正門上郭某寫的幾個金字兒:

「上海自然博物館」

我倏地跳下車,腦中回憶如閃電般刷刷掃過。飛快地草擬了一個遊覽方案,我買了張票,然後先直奔三樓四樓,在中學化學實驗室的氣味中讚歎著鳥獸魚蟲標本的數量,吐槽極具時代感的標籤文字,怒罵著令人痛心的保存環境的暴殄天物,欣賞著這一切從九十年代末彷彿就再未變過的記憶的永恆(或許更早,但再早我就不曾來過)。

最後我緩緩踏回二樓。將一切回憶的意念集中在脖頸,我將頭轉向右側。

我又看見了馬門溪龍。

或者應該說,我第一個看見的竟然是那天棚,陳舊的玻璃早已落滿塵埃,去年的沙土,前年的落葉堆積在茶色的玻璃上,嵌在生鏽的鐵框中,彷彿一張古老的蛛網,一個凝固時空的結界。支撐著天穹的柱子上,原想應是描繪萬物圖景的只給人留下一種雪花斑駁的印象。而天花板下的牆壁早已斑駁不堪,gargoyle似的支梁露出了暗黃的底色。我甚至都可以想像,在哪個八幾年的酷熱夏日,那片牆皮開始龜裂,在哪個九幾年的潮濕秋夜,那片牆皮開始剝落。

但是馬門溪龍還是獃獃的站在那裡,陽光染上茶色十幾年如一日地流下。幾千萬年的沉積讓他在這十幾年的滄海桑田中只是獃獃的站著。它的頸項還是很長,但已經沒有記憶中的衝破天棚之勢。它的尾巴依然低垂,但旁邊卻一個熊孩子也沒有,只有一個曾經的熊孩子。它的肋骨依然弓著,兩旁支棱出巨大的骨盆,只不過小時候我似乎可以在其中看出溫熱的血流,巨大的心臟,繁複的腸胃和幹練的筋腱(儘管在解剖學上有錯誤)。而現在,我的眼中只剩下了這幅高昂的骨骸。

我說不出一句話,腦中只浮現出這樣的圖景。

十幾年中,事情究竟變了多少?沒變多少?我不知道。只覺得,在這一切的開始之處,我就站在我的身旁,心中一樣的童趣。

以前喜愛過很多東西,最後留下的卻只是「喜愛過」的回憶。可每當回憶,喜愛便重新燃起。

蓋回憶分兩種,一種只可成追憶,一種不時可重啟,宛若朝花夕拾。

而這便是蜥腳下目的浪漫。


是小學第一次去的故宮博物院,也沒有進展館,就是看建築了。當時中路建築未經大事修繕,進入太和門後,初秋下午陽光照射下宮闕紅牆黃瓦的色調、變暗發灰的彩畫、脫釉的琉璃瓦、滿廣場的殘磚野草,給我以極大震撼,那是故宮離黍的歷史厚重感、是王朝遠去的蒼老背影。每次回想起來,眼前浮現的都好似一幅暖色調的油畫。

但以後進入太和門卻再也沒有這種感受了。


第一次是小學組織去區里的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多是標本,印象最深最深的就是恐龍骨架化石,恐龍蛋化石和恐龍屎化石。當時人矮,恐龍又大,站在恐龍腳邊心裡還是比較震撼的,後來又上了一座室內透明玻璃橋,可以從腳下看恐龍,近距離觀察頭部,總體感覺就是好大好大好大好大啊,算是打開了對自然科學興趣的大門吧。我記得我當還好想摸一下穿越千年的便便,但是覺得很神聖,沒敢。


第一次去陝西歷史博物館,看到許多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上的插圖實物,這種感覺很興奮,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有些東西確實是現代人做不出來,對於每個王朝也有了更具象的認識。


第一次是小學一年級去的天津自然博物館,只覺得恐龍好大,其他的印象已經想不起來了。


幼兒園春遊去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大廳暗暗的,恐龍很大。坐在恐龍邊午餐。花了一塊錢買了一個兔子電筒。


小學時候,爸爸領我和姐姐第一次去黑龍江省博物館,踩著咯吱作響的實木樓梯,攀上二樓,第一眼看到巨大的恐龍骨骼,哇塞,完全震撼!!!!

後來聽說我們的恐龍骨頭借給吉林省博展出,結果隔壁小歌廳走水,殃及省博,恐龍給火化成骨灰了!!!!

吉林,你欠我們一副骨頭!!!!!!


第一次正兒八經去博物館是大二的時候被隔壁的馬拉松姑娘拉去體驗南京地標景點的時候順帶去的。一走進歷史館就感覺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怎麼都挪不動步,馬拉松姑娘一邊走一邊嘆氣,你這個樣子每一件都拍我們今天就吃不了蜜汁藕啦啊喂……

一發不可收拾。後來無論去哪個城市首先要查地圖博物館在哪兒,也因此在微博上認識了很多大大,了解了志願者這個行業,閑著沒事做揣份乾糧可以在博物館泡一天……好像跑題了哈哈

過不了多久就要離開南京了,捨不得很多,尤其是南博。


第一次逛博物館是在三年前了,記得是在西安,之前對博物館的印象停留在書本里那種死氣沉沉的氛圍里,但是到了西安,去了陝西歷史博物館吧,真的是被深深地吸引了,完全挪不開腳步,首先是人真多,因為是周末,光是排隊就拍了很久,裡面很暗,有些小朋友在入口處打鬧,但是進館之後的氛圍就相對好多了,陝西歷史博物館不愧是大館,文物件件都足以震撼許多地方小館,一個下午的時間完全不夠好好欣賞。從此之後,和博物館結下不解之緣,去到一個地方,如果想了解這個城市的過去,博物館成為最便捷的方式,下載個講解軟體,一天的時間泡在裡面,出來連心情都是晴朗的。


1996年去的故宮博物院,還在上幼兒園哦。

印象中,似乎好像當時的故宮部分宮殿允許遊客走進去參觀,直接踩在金磚上,但是要套上鞋套。記不清了。也有可能是天壇的祈年殿。

當年太和殿前廣場的磚頭跟今天一樣坑坑窪窪,我的小腳走起來很吃力。磚逢里長著草,不低呢,哪有今天那麼乾淨。


小學之前 被老爹拽去南博 別的全忘了 就記得那時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雲錦織機 兩個技師在奮力織雲錦……


第一次去的博物館是故宮博物院,在鐘錶館和珍寶館裡完全挪不動腳步,感嘆皇家的財大氣粗,幾乎要舔屏。原諒我見識少啊,但是因為是旺季,拍回來的照片都是人影,略顯詭異,話說故宮許多復原展都是採用自然光照明吧,看著文物就這麼在陽光下照著,真的很想問一句:這樣真的沒問題么?另外,有些柜子看得不是很清晰,大家都擠著往前看,人多的時候旅遊團的導遊還大聲吵吵,感覺太吵了,沒有能靜下心來,再者,解說機解說文物也沒有很全面,一天時間根本逛不完啊,下次去,看看能不能遇上志願者解說吧。


我印象中第一個博物館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館,恐龍大象什麼的,之所以記得是因為真的是好幾層樓那麼大。。。另外那一帶的綠化在天津市區是最好的——夾帶一點私貨:那附近是個拍寫真的好去處,四季都適宜。


五六歲的時候第一次去上海自然博物館

回來以後一個禮拜沒睡著覺。。。。。。。。。。。。。。。。。

看得都是古屍(什麼年代的早忘記了)還有猿人頭骨化石什麼的。


進去了就不想走,買不到步子,看得眼花繚亂嘖嘖稱嘆,看見啥都想揣回家


08年去故宮博物院,進去了就想待在裡面不出來 ,在珍寶館和鐘錶館待了好一會兒~還偶遇了貓侍衛,一副百無聊賴相,我喊它,它居然一副『大膽刁民,叫誰咪咪!』的樣子跑開了!!!不愧是貓侍衛, 。


成都的金沙遺址博物館,是第一個引起我好多感想的博物館,它跟三星堆遺址一樣,同為巴蜀文化深淵流長的存世見證。

步入遺迹館,心中即刻升起一種豪邁之情——壯觀!

沿著木質樓梯下行,真實的3000年前人類活動的地點,被我踩在了腳下……(因為人類活動的發展,會讓土層不斷變高變厚,所以遺址都是挖出來的,參觀也是俯視的。)

蜿蜒的河道乾涸了,陪葬的器物斑駁了,太陽神鳥的金器已然取出,不知誰家的餐具殘片散落在泥土間,露出半張臉,張望著穿越而來的我。

3000年前,我還不知道在哪兒,而你們就在這;3000年後,你們不知道去了哪兒,而我來到這。再過一個3000年,我們又將去往何處呢——有否相遇的機緣,只在那不經意的回眸間……(好吧,其實我是個「大獅人」——你來,你也是!思想飛啊飛的,禁不住要感嘆,要神遊)因為不是旅遊旺季,7588平方米的遺址館內只有二十餘位遊客,大家都可以放慢腳步,盡興參觀,充分領略「我在你家地盤上踩啊踩,可是你卻沒辦法趕我走」的閒情逸緻,哈哈哈~

陳列館中展示的,都是從遺迹館中挖掘出土的文物,包括著名的太陽神鳥金箔。3000多年前的人們,你們真厲害!玉琮(發「蔥」音)、金面具、銅立人……巧奪天工~

陳列館有五大展廳,外加一個4D影院(目測大概可坐150人左右,觀影須另外付費20元,自願)每個展廳都各有特色,整體色調以幽暗神秘為主,(剛進去需要調整瞳孔。)除了傳統的展示方式外,不但有體感式的電子書,還有與文物相關聯的連連看遊戲可玩。古生物化石、玉器、金器、銅器、遺址復原模型……每一樣都想抱回家!

4D影院播放的是一部名為《夢回金沙》的影片,大概十多分鐘的片長。講述了3000多年前古金沙王國的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領土鬥爭、作法求雨的故事。有國王、王后、大臣、臣民,大象、貓貓狗狗、蛇、神鳥等眾多角色。人物飽滿,敘事完整,畫面生動,視覺效果比3D的《泰坦尼克號》更立體,另配合座椅的擺動和颳風、下雨、蛇爬、劍刺……更可以看到陳列館中的文物在片中變成了自然而然的道具和布景,總之,值得一看!

除了室內的遺址館和陳列館外,室外的遺址公園和水景小品以及玉石路,都是不錯的休閑之處。園內常見媽媽推著嬰兒車緩步慢行;情侶相望、依肩牽手,老幼相扶,一派和諧。遊戲、野餐,一起享受生而為「人」的生命吧——從3000多年前開始~

(我是2012冬天去的,以上文字是我從人人日誌扒來的,場館情況不供現在參考噢~)


第一次去的博物館,已經記不清了,就說說印象最深的幾次看展吧。

那時候還在上中西美術史的課的階段,和好閨蜜一起去看烏菲茲美術館以及大阪美術館的中國巡展,各種書上的名畫都在現實中看到了,兩個人在現場各種激動的跪啊跪。

由於那次展覽挺轟動的,展廳里的人也是非常多,展館裡也並沒有平常所見的那麼莊嚴肅穆。

當時看到提香,卡拉瓦喬,丟勒,波提切利的作品,我們倆都要瘋了,除了油畫還有巨型壁毯作品,我們倆在裡面轉,一回頭就看到拉斐爾的聖母抱嬰,於是就各種奔走相告和其他同學說,看到拉斐爾的作品了在那,那,那。(現在回頭想想,18歲孩子心智真是年輕啊。。)

後來我們倆走到另一個館裡看大阪展,遠遠就看到王冕的墨梅圖,印象中貌似有3m高?2.5m高?其實原圖的尺寸並不大,就是題跋超級多!!!

我們倆都仰著頭看,那幅圖的四周全是密密麻麻的歷代收藏家的書法,各種字體,還有各種印章,遠遠還看到有古人寫著「無上神品」,我們倆對著笑半天,覺得這個評價非常的萌...以至於以後每次我們聊起來說,無上神品,就會心領深意的互相笑起來。哈哈哈

有題跋的圖我網上搜不到,放一張沒有裱的截圖吧。。。

之後還走到看到梁楷的李白行吟圖,那時候我特別喜歡寫意畫!徐渭,梁楷我都超超超超喜歡!而去那個時期我在校圖書館研究的畫風也都是這一類型。

那個作品我們是在一個沒什麼人的小拐角里看到的,我當時都開心到跳腳了!我就哇哇說,原來這圖被大阪收藏了!而且挺心疼,這麼重要的作品,居然被冷落。。

對於那時候剛上大學,沒什麼機會出國的人來說,這種全球巡迴展簡直激動人心,美術學院的學生都是腦子裡帶著滿滿的藝術史美學資料去看原作。

畢業後有次我還是和那個閨蜜一起去看印象派展,楓丹白露,我那段時間剛看完印象派人物傳記,知道有那個站,二話不說約了妹子直接去。在現場看到米勒的牧羊人後就鼻子酸酸眼眶紅紅。

你們都知道,印刷品,電腦上的圖色差有多大。每一個設計師,藝術家,都難以忍受自己的作品在印刷品或者不同設備里出現的色差,當然也難以接受喜歡的名作被多次數碼傳播後的畫面狀態。。。。

我當時在書上看到的還是黑白圖,看到現場的時候,原作給人一種穿越般的真實感,你彷彿能感受到米勒在那些窮迫棚屋裡作畫。。

講真,在展品不熟悉的情況下看展,感悟並不深刻。。。走馬觀花也不算壞事,但是仔細研究過展品背景,再看到原作,體驗絕對不一樣,自己研究透,和同伴和你口述,也差很多。

多年之後,那時候陪我看過各大中小展覽的閨蜜,已經離開我幾百公里以外的另一個城市。

現在想再找到一起看展,有共同話題的人已經很不容易了,成長後見的東西多了,看到曾經讓自己激動的名作,現在已然並激不起多少波瀾。

閨蜜現在也不聯繫了,但是每次我總會回憶起和她在一起看過的那麼多名家大作。

啊我其實好想她,但再聯繫起來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第一次走進大英博物館,癲狂了。沒急著去埃及館,先去了亞述文明看壁畫,看亞述人騎著馬獵獅,頓時釐清心中迷惑多年的一個問題——原來沒有馬鐙也不是就完全無法進行任何攻擊動作啊…

接著看一家子強盜的厄爾金伯爵從人家希臘生扒拉過來的帕特農神廟,真是美啊,好幾千年過去,光陰把五顏六色磨滅了,卻無法改變工匠們的精雕細琢。某幾座雕像後還留了一些工匠可能為了試筆畫下的道道,那幾乎就是這些工匠們在人類歷史中留下的除作品外唯一的私人印記了。

回頭再補吧,大英說不完吶。


10多年前的北京自然博物館老樓...

燈光昏暗

散發著詭異的氣息

工作日爸媽請假帶我去看

沒啥人我又自己亂跑

在某一個陰森森的樓層

被泡在福爾馬林里的被解剖的遺體嚇到

第二天就發燒了【微笑】


推薦閱讀:

對於一位歷史博物館志願講解員,講解內容應該更注重於歷史還是文物?
請問南京有什麼有意思的博物館, 美術館, 展覽?
作為一名博物館講解員,如果在講解過程中遊客提出了你無法解答的問題,應該如何應對?
英國有哪些比較好的博物館、藝術館?分別在哪個城市?
大家去參觀博物館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講解?

TAG:博物館 | 北京故宮 | 博物館展覽 | 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