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可分為四代或五代,這兩種斷代方法的具體標準是啥?


目前的典型空軍噴氣式殲擊機劃分為四代或者五代,但是意見不一致。即便是五代劃分法的內部,也有不同的分法。

四代劃分法比較常見,多是以MiG-15Bis、F-86F為第一代,MiG-21Bis、F-4E為第二代,F-15C、Su-27S為第三代,EF-2000、Rafale-F3為三代半,F-22A、殲-20A為第四代。

五代劃分法有兩種,第一種是俄國人提出來的,將F-86F、MiG-15Bis列為第一代,第二代也沒什麼區別,但是卻把F-4E、MiG-23MLD這種理論上具備超視距打擊能力的飛機列為第三代,F-14A也被划進了第三代,而把F-15C和Su-27S劃為第四代,EF-2000、Su-35成了四代+,F-22A還是第五代;第二種是美國人提出來的,區別就在於除了將F-4E、MiG-23MLD重新划進第二代,還把EF-2000、Rafale-F3、JAS-39C、F-15SG、F/A-18E、Su-35、殲-10C這種航電加強型第三代戰機列為四代機,F-22A還是五代機。

可是聽說腐國在2010年左右過來秀了一把節操,也提出了自己的五代目劃分法,這回是把Me-262、德哈維蘭F8、MiG-9這種跟活塞式戰鬥機沒有拉開差距、試驗性質的噴氣式戰機劃為了第一代,後面四代還是按照美國人的四代劃分法。

在我國這幾個概念亂七八糟,有的沿用俄國概念稱殲-20為五代機,可是提到和F-4E一個級別的八爺的時候又成了「二代機」,提到殲-10C的時候都成了「三代半」。其實我國軍方主流,殲-10基本型是三代機。

剩下的內容作為科普的分界線————————————————————————————

其實這五代之前還有兩種大規模投入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以及一些不成熟的噴氣式戰鬥機,如梅塞施密特Me262、德哈維蘭流星F8、米格-9、P-80/F-80等等,這些最早投入使用的噴氣式殲擊機在氣動外形上尚且具備一定的活塞式殲擊機的特點,發動機的位置也是各有特點,有翼吊式、翼內式、機頭進氣式。雖然這些機型可謂五花八門,但是一般不被列入現代殲擊機劃代範疇。

第一代殲擊機是在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中出現的殲擊機的總稱,以美製F-86F、蘇制米格-15、米格-15BIS、米格-17為典型代表,還有諸如法制「神秘」、英制「蚊蚋」MK2等一些不著名的型號。第一代殲擊機在氣動外形上已經擺脫了活塞式戰鬥機的痕迹,以後掠翼為典型特徵,使用前三點式起落架;在發動機上,有使用軸流式技術路線,也有離心式技術路線,但是都沒有裝備加力燃燒室;在武器裝備上,雖然依然以航空機關炮或航空機槍作為主要武備,但是普遍裝備了測距雷達與光電注入式簡易瞄準設備,初步具備了簡易火控裝置。相比早期噴氣式殲擊機並未同P-51D、Ki-84這種頂級活塞式戰鬥機拉開差距的狀態,第一代殲擊機對之前所有殲擊機的優勢幾乎都是碾壓性的。

第二代殲擊機則在195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左右出現並裝備,以美製F-102A、F-104G、蘇制米格-19為開端,到1970年代美製F-4E、蘇制米格-21BIS、米格-23MLD、法制幻影-3為結束。相比較設計用於纏鬥的第一代殲擊機,第二代殲擊機早期普遍追求高空高速攔截性能,要求使用航空機關炮、早期不可靠的空對空導彈攔截敵方的高價值空中目標,一般是戰略轟炸機。在氣動外形上多使用三角翼,兩側進氣,機身經面積律修型適應超音速飛行攔射,後期開始出現了梯形翼,變後掠翼以改善中低速機動性能適應不同的戰場環境;在發動機上全部裝備了早期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推重比一般,但全部使用了加力燃燒室,可以超音速飛行;武備方面除航空機關炮,開始初步以空對空導彈作為對空主戰武器了,並配備雷達測距儀或單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制導武器。但是因為早期的AIM-9B、K-13型空對空導彈可靠性很低,後期的理論上可以超視距攻擊的AIM-7、R-24更是垃圾,第二代戰鬥機在其主力服役期內並未發揮出空對空導彈的威力,但是其優勢相對於第一代殲擊機也是碾壓性的。

第三代殲擊機則以越南戰爭為分界線,越南戰爭與幾次中東戰爭打破了第二代殲擊機片面追求高空高速的不切實際的想法,空戰中的佔位需求以及全域參戰的特性使得機動性與纏鬥性能重新回到了設計人員的視野,而電子設備、武器裝備的進步也使得新一代的戰鬥機變得無比強大。這就是經典的第三代戰鬥機,美製以F-14A為開端,湧現出F-15C空戰之王,F-16A纏鬥之王,蘇制出現了蘇-27S、米格-29B這樣的雙璧,法國也有幻影2000這樣的機型。相比較第二代戰鬥機,第三代戰鬥機普遍放棄了片面關注高空高速性能的特點,以可調進氣道、前緣機動襟翼、低翼載荷為特點,配合全新的大推力渦輪風扇發動機,使得三代機在爬升率、穩定盤旋角速度等纏鬥數據上遠超二代機,而逐漸成熟的第二代空對空導彈如AIM-9L、AIM-7M、R-60、R-73E、R-24、R-27R等等,也使得第三代戰鬥機將導彈作為了主戰武器。由於以AWG-9、APG-67、ZHUNK N001/N059等火控雷達的成熟與綜合機電模擬式航空電子系統的初步使用,第三代戰鬥機第一次將超視距空戰擺在了相對重要的位置上,雖然這一超視距在實戰中的效果並不顯著(目前實戰中最遠的命中距離是南聯盟戰爭中美國空軍F-15C使用AIM-120創造的18千米紀錄),但是代表了未來空戰的一大方向。第三代戰鬥機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為成功的一代戰鬥機,服役期已經超過40年,而且很有可能創造60年的服役記錄。

第四代戰鬥機則是1990年代以來,隨著空戰戰術與空軍技術裝備日漸成熟與先進,空戰逐漸呈現出攻強守弱的基本特點的技術產物。相對於第三代戰鬥機的高機動性,第四代戰鬥機在要求超機動性以適應空戰的快速佔位,快速獲取優勢角度,快速贏得射擊窗口的基礎上,更加強調了隱身性能及高度的信息化性能,隱身能力不僅有助於提高戰機自身的生存率,更有助於戰機隱蔽接敵獲取戰術優勢,而高度的信息化能力則是現代戰爭C4ISR網路中心戰對於每一個戰術打擊單元的基本要求,是將整個空中進攻戰役的各個組成部分統合成一個整體並達成戰鬥力最優化的最佳方案。因此第四代戰鬥機在「超機動性、隱身性、信息化、可維護性」的基礎上,多使用最新的隱身氣動外形,第四代大推力高推重比渦輪風扇發動機,


五代分法將四代分法裡面的二代分為二代和三代。

前者更多的看的是新技術的應用,後者更多的看的是綜合性能的提升。

三代機相對二代機更多的是以變後掠翼技術為分界線。

如mig21屬於二代,mig23屬於三代。


四代砍成五代, 有兩種砍法:

  • 毛子將航電簡單的早期超音速戰鬥機和航電變複雜的超音速戰鬥機砍成兩代, 比如Mig21和Mig23.
  • 美國將三代和 "三代半" 砍成獨立的兩代.


我們的口號是——更高、更快、更強!

這不僅僅是奧林匹克的格言,也是各路戰鬥機的座右銘。

一代機,解決了活塞機始終要面臨的高空增壓問題。

二代機,解決了超音速的問題,並且在最大速度上越飆越遠,開發了導彈決勝論。

三代機,針對最大速度沒卵用的問題,蘇聯通過變後掠翼解決了在一定過載範圍內的最大可用速度和高度的問題,使速度-過載達到了新的平衡。

但美帝表示,變後掠翼不是未來,通過常用作戰包線,確立了跨音速下的平衡才是未來,憑藉材料的發展,擴展了機體強度-質量平衡,解決了火控系統多功能,擴展了導彈可用範圍。

四代機,毛子重回了美帝三代的路子。

美帝則進一步擴展了一定過載範圍內的最大可用速度和高度,從跨音速領域進入超音速領域,繼續擴展機體強度-質量平衡,使機載彈艙成為標準配置,主動陣雷達的使用,繼續擴展了雷達的功能與距離,同時凝視頭導彈的配備提高了攻擊可靠性。

歐洲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完全實現美帝的標準,把三代機性能擴展版叫做三代半。

美蘇開始對這種妥協是不屑的,認為自己手裡的三代機經過改進升級也能達到同樣的性能。但超級大黃蜂的誕生改變了這種看法,這種全新製造,凝聚海軍厚望的過渡機讓美帝承認,三代半並不是三代機簡單升級就能達到的,於是美帝重新把他們叫做四代機,原四代機順延一位。

五代機,全新的四代機,相對於三代機依然擴大了包線,屬於超音速領域(雖然對四代機不夠成優勢),通過以需求(數據)為導向的航電構架,極大地提高了信息獲取、處理、交流能力,讓超視距作戰成為主要作戰模式成為可能(也是必然)。

六代機,我不知道。


USAF自己的分代法


隱身,超音速巡航,航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AK12?
大陸能7天打下台灣嗎?
以色列為什麼能在短短几十年內發展成為軍事強國?
中國海軍艦艇採用新式舷號塗裝方案所含38個漢字是什麼,幹什麼用?
哪種現代單兵武器對朝鮮的志願軍價值最高?

TAG:飛機 | 軍事 | 空軍 | 軍事裝備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