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上海,哪座城市潛力大?
一個是帝都,一個是魔都,從長遠來看,哪座潛力更大呢
左擁太行右卧渤,龍都寶地不逞多。
北京和上海,哪個城市的潛力更大?
這個問題,其實是權力和市場,哪一個對經濟的影響力更大。如果只是撕逼站隊,並沒有什麼意義,而我想探討的,是歷史的發展規律。1,近代以前的文明國家,首都通常都是最大的城市。
英國,倫敦最大;法國,巴黎最大;希臘,雅典最大;埃及,開羅最大。還有古典時代的俄國、羅馬、西班牙、波斯、奧斯曼土耳其、印度、中國……哪裡是首都,哪裡就是最大的城市。2,工業化時代,門戶的影響力超越首都。
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的力量循著海路向全球擴散,這股力量是壓倒性的,以致於各國的沿海門戶城市迅速上升為當地的工商業中心,比如歐洲的阿姆斯特丹、巴塞羅那,影響力迅速擴大,沙俄也將首都遷往聖彼得堡,直線距離更靠近英國的德國魯爾區和義大利波河平原繁榮度也超過了各自的首都。歐洲之外,印度的孟買,中國的上海,美國的紐約、澳大利亞的悉尼、巴西的聖保羅,全部都由港口門戶崛起為經濟中心,日本的東京雖然是首都,但同樣也是重要的港口門戶,韓國的首爾雖然不是港口,但離港口仁川其實很近。3,工業化結束後,經濟的驅動力量從外部轉向內部,權力中心的發展速度再次佔了上風。
看幾個例子——【德國】德國統一於1871年,那時候的柏林只是一個北方邊陲的軍事政治中心,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如南方的魯爾區。但是僅僅過了三四十年,到一戰前夕,柏林已經躍升為德國最大的城市。以人口來衡量,1850年的時候,柏林只有42萬人,1910年的時候,已經增長到207萬人,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了巴黎和倫敦。後來如果不是遭到了二戰的摧毀,和冷戰的分裂束縛,柏林的地位不會低於任何一座歐洲大都會。而在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之後,柏林很快就再次煥發光彩,成為了德國的科技創業明星城市,風投的規模和數量都僅次於英國的倫敦。
【義大利】
羅馬這座永恆之城,近代的命運也是多劫。在二戰以前,其長期被分裂和動蕩所傷害,甚至在二戰中被盟軍轟炸,地位遠遠不及北方的米蘭。二戰結束,義大利開始了戰後重建,羅馬的發展很快就超過了米蘭。時至今日,米蘭所在的波河平原經濟水平仍然高過中南部,但是論城市規模和地位,真心一句,米蘭是不如羅馬的。【美國】
華盛頓作為美國的首都,在他1790年建都的時候,只是一片荒涼的灌木叢地帶,遠遠不如紐約,甚至在此後的一百年工業化歷程中,發展也十分緩慢,直到南北戰爭時期,仍然只是一個數千人口的小縣城。但自20世紀開始,美國成為一個橫跨兩洋的發達國家,華盛頓都市區的發展也一日千里,人口不斷流入,至今已經是僅次於紐約、洛杉磯、芝加哥、舊金山灣區的第五大都會區。連自由市場力量發達的美國,尚且不能遏制權力中心的膨脹,更何況中國?
我們看看最近三十多年北京和上海的GDP對比——
三十五年間,唯有九十年代中期,浦東大開發的那個階段上海的成長速度超過了北京,而在其他的時間,北京的增速都高過上海。從不到上海產值規模的一半,到近乎追平。按這個速度,只要再過七八年時間,以GDP計算的中國第一大城市就要易主了。
這似乎是很難讓人相信的結果,那麼內在的邏輯在哪裡呢?
——最關鍵的,是後工業化時代,服務業的商業價值越來越大,其影響力超越了有形的商品物流。商品才需要港口,但是服務業是不需要的,只要有機場,有信息的自由,有權力附著的各種行政、教育、人才資源就足夠了。上海雖然也是一個重要的服務業中心,但其輻射範圍和深度畢竟不能跟首都相比,隨著中國越來越從一個外資驅動型經濟體,向一個內生性成長的經濟體轉型,北京的強勢將會越來越明顯。像北京和上海這種影響力的逆轉,其實在我國的許多城市之間發生。
比如沿海的七大工業省,我們看看其省會和最大港口或工業城市在最近五年間的GDP對比。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到:
1,大多數的省份,江蘇、浙江、福建、河北的省會城市都相對地位上升了;2,遼寧和山東的沿海港口之所以地位提升,並不是他們發展太快了,恰恰相反,而是他們的省會,作為一個老工業中心,衰落的更嚴重了。瀋陽和濟南,是這七個省會中,發展最慢的兩個。3,唯一的特例是深圳,這個城市所擁有的創新力量之強,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總的來說,隨著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中國經濟轉向內生式的潛力挖掘,擁有行政權力的首都或者省會,將獲得更強的發展動力,這是一個看得見的趨勢。作為一個對城市發展史略有點研究的人,在這裡說一下自己的粗淺之見,我認為大部分在這個問題下進行回答的人,其實都把這個問題孤立化了,因為無論上海,北京,或者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這些城市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每個城市除了它自己本身的體量之外,這些城市本身所處於地區的體量,甚至是這些地區背後所支撐的更大地理縱深下的體量,都是應該考慮到的。討論上海脫離大江南地區,討論北京脫離大河北地區,甚至討論廣深脫離珠三角地區,都是紙上談兵,更往後說,帝都和魔都,在全國範圍(甚至全世界範圍)維度下分別如何,都要考慮到實際問題討論里
這問題下的很多答主提到,因為北京是首都,所以北京潛力大,在這裡我不妨給出一點自己的不同看法。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北京一直以來的城市建設經營是不如上海的(並非答主是上海人所以才怎麼說),而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恰恰是——北京是首都
我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對此進行說明,同樣兩批優秀的城市規劃專家組,為帝都和魔都分別制訂了一個城市規劃建設改造的方案,在魔都執行下來,就要比在帝都順利很多。因為在魔都,大體上說了算的還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但是在帝都,各種中央部委,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諸多有切身利益的實體機構都一定會為一個這樣的方案扯皮,從而爭取各自利益的盡量最大化——因此我可以說,帝都最後扯皮扯出來的方案,或許是一個相對「民主」的方案(因為各大部委肯定沒有一家獨大,大家扯皮出來的結果自然也要符合各方利益),但是否是最符合城市本身利益的規劃方案就很難說了,而且在這中間浪費的時間也會更多。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吧,北京的地鐵比上海早了20多年,且北京作為直轄市的總面積要明顯比上海來得大,但是發展到今天,北京地鐵的運營里程卻反而不如上海,原因何在?
所以對於城市本身軟實力的很多方面(比如基礎設施建設)來說,首都還真不是優勢。。。類似的城市建設改造情況,更極端的例子可以參考巴黎。答主在巴黎生活過不短的時間,這裡就舉一個最實際的例子,還是城市的軌道交通,巴黎的很多地鐵線路延伸,大約是規划到10年甚至20年之後了,然而延伸的站點數其實也就1-2站,因為所有的延伸方案,都要經過一次次的審批,公示,甚至是市政當局議員們不斷的扯皮和爭論之後,才能夠得以實施(有些甚至得不到實施)——這些人極有可能都是城市歸化建設的外行,只不過他們有切身利益,或者代表著某些集團的利益,所以未必會讓專家層面上制訂出的那些,相對科學的規劃,按照原定的方式去執行。我反而認為上海最優越的地方是,這是一個遠離政治中心的商業城市
現在進入正題,我先上一張圖,也就是2017年上半年,全國各大城市的gdp總量排名,附帶的數據還有增量,以及人均gdp的數值
反正北京和上海的第一第二也只是爭一個虛名,兩個城市本身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gdp都肯定是同一水平線的(而且gdp只是一個指標,甚至遠遠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在這張gdp總量的城市榜單上,諸位可以看到,蘇州排第7,杭州排第10,南京第11,無錫第13,寧波第15——也就是說,在當下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15個城市裡,6個是長三角地區的,其中上海邊上的蘇州,是四個直轄市和廣州深圳之外,全國所有其他城市裡的經濟體量第一。其他同區域的城市裡,南通第18,常州第27,紹興第36,揚州第37,泰州第40,鎮江第43,嘉興第48
也就是說,長三角+杭州灣的15個城市,除了人口體量比較小的湖州和舟山之外,其他所有長三角城市都在前50的行列里。這個地區除了上海本身之外,彙集了兩個強省會(杭州和南京),兩個計劃單列市(蘇州和寧波),以及全國所有非直轄市,非省會,非計劃單列市裡經濟體量最突出的無錫。而且,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這條長江沿線上,以及上海,杭州,寧波這條環杭州灣沿線上,都是一批人均gdp已經超過,或者即將超過20000美元,實際生活水平已經不亞於甚至優於發達國家的城市
然而在同樣的一張榜單上,我們只看到了排名第22的唐山,排名第28的石家莊,至於其他的諸如秦皇島,承德,張家口,保定,廊坊,滄州這些京津地帶的河北城市,甚至在後面的51-100排名里,都沒法完全看到
而且這其中,人均產值最高的唐山,也不到15000美元,要知道這是上海附近「一帶一路」(一路指滬寧高速公路,一帶指環杭州灣城市帶)里,人均gdp最低那些城市的水平。而石家莊和廊坊不到10000美元,滄州不到8000美元,邯鄲不到6000美元,歷史名城保定甚至不到5000美元。可以說在基本盤上,同為地區中心城市,北京相比上海,已經落後很多了。。。長三角地區所一直強調的互惠互利,共同發展,起碼放到現實中來看,顯然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
=====================================
(分割線)
我其實對很多答主,把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把首都的地位,這些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經驗套用在我們中國,持一種不是特別贊同的態度。原因很簡單,在希臘的確雅典獨大,在奧地利的確維也納獨大,然而希臘和奧地利的全國總面積都只是中國的零頭,總人口比中國六大都市(四大直轄市+廣深)任何一個的一半都不如;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或者日本韓國的歷史經驗,去套用中國的現實狀況都無異於刻舟求劍
要知道,西歐最大的法國也就55萬平方公里,西歐人口最多的德國也就8000萬人口(不如江蘇省),中國的國土面積,階梯狀地理縱深,大城市在全國範圍內的星羅棋布,都是全世界獨樹一幟別無分店的。北京永遠不可能像巴黎一樣,在法蘭西島彙集全法1/5的人口,永遠不可能像首爾一樣,在首都都市圈附近彙集全韓國1/4的人口,光這一點就決定了,北京不可能是一個全國範圍內的強勢首都,或者說在中國這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且人口稠密地帶極為遼闊(俄羅斯是反例,所以莫斯科當得成強勢首都)的國家裡,就先天性缺乏產生強勢首都的地緣條件,不管是北京,南京,還是歷史上的西都東都——西安,洛陽,還是其他某個城市,掛上首都的名號,結論都是一樣的
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一定要強行類比,那麼北京的存在模式更接近於巴黎,而上海的存在模式則更接近於東京,一言以蔽之,北京在整個河北地區(甚至河北+山西+東三省),作為中心城市的發展模式是centralisation,而上海在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模式,相反是décentralisation,甚至這一點體現在北京和上海作為城市本身的發展方式上。北京是越往城市中心(三環,甚至二環),資源越集中,商業越發達,而上海本身內部就是一個越來越多中心化的城市,比方說大型商圈的分布,在城區內就是比較分散的;與此同時,這種décentralisation式發展,也讓上海本身的城市化方式更加科學,簡單地說,新興的城區不至於成為舊城區的附庸——簡而言之,上海的décentralisation,和北京的centralisation,是一種從城市自我,到作為地區領袖城市對同地區的輻射,所一脈相承的特質
真要給出一個結論,我的看法是,如果兩座城市各自的發展大方針不出現重大改變,那麼時間越久,上海的優勢會越大,這些優勢未必會體現在gdp和人均gdp上,但是會體現在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地區越來越明顯的區位總體對比上。在「如何輻射周邊」這個中心城市的關鍵意識上,上海其實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微信公眾號:追憶的撒馬爾罕城(zhuiyi_samarqand)
http://weixin.qq.com/r/CjhXTxLEi0-0rVYs920Y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上海和北京是一個國家的雙城記。百年以來,北京強勢一點,上海就虛弱;北京放手一些,上海就繁榮。歸根結底,北京代表權力意志,上海代表自由開放,權力中心永遠是虹吸,自由社區才是普惠。
私以為單獨比較北京和上海,沒有意義,未來的發展是都市圈的概念。想必在日本呆過的都有很深刻的印象。東京圈和大阪圈都是以東京和大阪為中心和周邊城市交通、經濟高度一體化的城市共同體。上海無疑是國內最接近這一概念的城市圈。而北京還有很大的距離。
北京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僅僅因為它是「首都」,才彙集了全國的頂尖人才和資源。教育、文化活動、互聯網等一些方面我承認是比上海好很多,但它也是一座「孤城」,出了北京城就什麼就沒有了。唐山、石家莊,這些地方只要感受過的都知道,哪怕是周邊的直轄市天津差距都不是一點點,而且未來只會是把周圍的城市差距越拉越大。從旅遊資源來講,出了北京你還能拿出什麼像樣的文化名城?
反觀上海,之所以有今天,一百多年來發展的如此迅速,原因還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因此最早西方列強才會把這裡當成最早的一批租界地,並成為中國最早接受現代西方理念和市場經濟的地方,這是上海近代能夠興盛的根本原因。
自近代開埠以來上海真的是作為一個"引擎",帶動了周邊城市群的發展,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嘉興、寧波,哪一個經濟不好?和上海的差距都非常小,縣域經濟兩者之間差別就更大了,全國百強縣的前幾名都集中在上海周邊的蘇州、無錫地區。而且這中間還匯聚了大量的如烏鎮,西塘,蘇杭等文化旅遊勝地,交通更是四通八達,極其方便,成本也低。淘寶都是江浙滬包郵,你聽說過京津冀包郵的嗎? (^▽^)
假如有一天中國遷都,而且還是遷到內陸城市,那馬上那個城市就會取代北京,北京除了歷史遺迹就什麼都沒有了,所有的資源和人才也都會跟著遷走,房價也會下跌到二線城市水平,但是上海依舊是上海。
未來中國的國家經濟政策肯定是從以出口拉動為主的模式轉向國內消費市場、鼓勵民間創業的模式,在國際上打造陸上海上兩個絲綢之路,這一切離不開金融的支持,金磚銀行以及眾多的銀行總部在上海,而國家戰略也是把上海打造成下一個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加上洋山深水港堪比新加坡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吞吐能力,未來肯定會給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和無與倫比的貿易上的優勢,上海必將進入2.0時代,這樣的城市想不繁榮都難。
所以有一點我堅信,就算有一天北京經濟總量超過上海,但是如果看整個都市圈的話,北京是相當長一段時間是完全無法跟上海圈比的。所以答主堅定更看好上海的未來。上海無疑中國最有前途的城市。
以上謝邀。問題太籠統了 你指哪方面?作為魔都人 只想說求學北上 經商南下 就這樣
前兩天,一篇題為《上海比北京強在哪兒》的文章在網上流傳。文章的從交通管理、產業布局等角度,比較了上海和北京的狀況,得出的結論是上海比北京做得更好。
碰巧這幾天我在對比研究北京和上海的各種數據,說句讓上海朋友失望的話:數據更多地站在北京一邊,也就是說,無論從現狀和前景上看,北京都比上海更強大、更有潛力。
一、上海:「冠軍」是如何來的
1840年之前,上海一直籍籍無名,因為古代中國嚴格限制海洋貿易,上海的地理位置好比是死胡同的盡頭,只能偏安於一隅。但南京條約簽署後,中國城市格局發生逆轉:大清被迫門戶開放,上海的地理位置優勢頓顯:這裡是長江入海口,是中國沿海的中點,旁邊是富庶、人文薈萃的江浙。
而在這歷史的關鍵時刻,廣州人愛國熱情迸發,掀起了持續20來年的拒絕外國人入城運動。雖然因此誘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但獲勝的洋商們自覺無趣,要麼移師香港,要麼轉去上海。轉瞬之間,遠東最大貿易中心、經濟中心的頭銜,被廣州加冕給了上海。
早在1870年代,上海就已成為中國城市最耀眼的明星。現代意義的酒店、學校,以及電燈、電梯、自來水、交誼舞、私人汽車、報紙、現代印刷技術等洋玩意,都從上海登陸中國。1926年張作霖在北京耍土匪作風,北京文化人大量南遷,在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大批自由發聲的報紙支撐下,上海一躍成為中國的文化中心。至民國定都南京,上海更是替代天津成為政治後花園。那時的朝中顯貴,工作日在南京勾心鬥角,周末到上海花天酒地。至此,上海的繁榮到了極致,號稱遠東第一大城市,東方巴黎。
而北京自1927年失去首都地位後,經濟狀況連天津都不如,只剩下文化和教育尚有優勢。至於房價,早被上海超越。魯迅在北京生活的時候,一兩個月收入就可以買一套小四合院,四五個月的收入可以買一套三進大四合院。但是到了上海,收入高了,他卻只能租房子。
1949年後在行政力量調配下,上海的文化、新聞、出版企業和人才基本上盡數北遷首都。但不要以為上海受了多大委屈,因為更豐厚的回報馬上降臨:「剪刀差」時代到來了。新中國模仿蘇聯,為了加快工業化籌集國家資本,將工業品價格定得很高,將農產品價格定得很低,這就是所謂的「剪刀差」。
1949年時,上海雖然是中國第一大城市,但不是第一大省份,那時上海的GDP位列江蘇、山東、四川、遼寧、河北之後。通過「剪刀差」的特權,上海迅速崛起,到了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上海已經是中國GDP第一的「省份」,力壓江蘇、四川、遼寧、山東、廣東。也就是說,在1870年代到1970年代,上海一直是中國的特區,每個朝代、每個政權,都從自己的角度自願或者被迫給與了上海獨特的地位。
1952年的時候,上海的GDP是36.66億元,北京是7.88億元,上海是北京的4.65倍!
二、60年,上海被超越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可以是個40來萬人口的小城市,小到相當於北京、上海的一個街道,小到中心廣場隔條河就是另外一個州。但中國不行,首都必須是第一大城市,至少從西周「講禮」的時候就這樣了。
蕭何督建未央宮,劉邦抱怨太奢侈,蕭何說了一句讓劉邦佩服、讓後世當權者神往的名言: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也就是說,首都不宏偉壯麗,不是第一大城市,皇帝會被人看輕,壞分子就容易造反。這就是傳統中國的政治邏輯和城市倫理。
因此,從1949年之後北京就踏上了追趕上海的路。將上海文化中心遷來北京,僅僅是第一步。隨後,更多的大學、研究院所和大項目落戶北京,北京地鐵也先於上海很多年開通。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北京的GDP是109億元,上海是273億元,北京已經從相當於上海的21.5%追趕到了40%。
隨後的年代,北京先後舉辦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亞運會、奧運會,未來還將舉辦冬季奧運會。到2013年,北京的GDP是19500億元,上海是21602億,北京已經相當於上海的90%。
但這個數字僅僅是表象,如果你比較一下「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就會發現北京早已經超越上海。到2013年年底,「北京的錢」是8.8萬億,「上海的錢」只有6.9萬億,北京是上海的1.27倍!到2013年年底,「深圳的錢」只有3.39萬億,廣州是3.38萬億,而天津只有2.1萬億,重慶只有2.29萬億,杭州是2.22萬億。北京在全國城市中的卓爾不群地位,非常明顯。
上海一直嚷嚷著建設中國最大的金融中心,其實金融業增加值最近幾年一直被北京超越。2013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是2823億元,終於超過了北京。超過了多少?不好意思,1個億。北京剛剛將深圳手裡、天津眼裡的「新三板」搶走,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起航,未來幾年上海的金融增加值完全可能再次被北京反超。
北京交通那麼擁堵,空氣那麼差,房價為什麼竟然超過了上海?對此很多上海人想不明白,其實兩個城市各項存款餘額的比較已經告訴了我們真相:北京更有錢,北京已經是真正的經濟冠軍,上海僅僅是GDP冠軍而已。
60多年星轉斗移,北京這個只有上海5分之一經濟規模的城市,就這樣超越了上海,這就是權力的力量。
三、北京的優勢
跟上海比,北京到底有哪些優勢?
第一,作為一個中心城市,北京的產業結構更合理。2013年北京三次產業的佔比是0.8%:22.3%:76.9%,而上海是0.6%:37.2%:62.2%,廣州是1.5%:33.9%:64.6%。相比之下,三個城市裡上海的第二產業佔比最高,第三產業佔比最低。以上海的定位,這種比例顯然偏重、偏工業了。
如果觀察北京和上海的第二產業,上海「傻大笨粗」的特徵也比較明顯。北京銷售額超過1000億的只有三個產業,分別是「電力、熱力生產與供應」、汽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而上海產值超過千億的第二產業項目有9個,依次是「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製造」、汽車、化工原料與化工製品、通用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石油加工、煉焦、核燃料加工」、電力熱力生產供應、專用設備製造。
而在北京的GDP清單中,有其他城市沒有單列的一大批優質行業,比如金融業給北京帶來2822億元的增加值,IT增加值是1750億,科研、技術服務、地質勘探是1444億,教育是758億,衛生、社保是416億,文化娛樂體育是445億,社會組織、公共管理是598億,租賃、商務服務是1537億。
第二,北京已成為中國當仁不讓的文化創意中心。
十年前,上海、香港和台北還能在文化的某一方面跟北京分庭抗禮,到了今天,中國的文化、傳媒、出版、娛樂、創意中心已經「合體」到了北京。這從台灣和香港藝人大量遷居北京,就能看得很清楚。例如在圖書出版方面,中國超過一半的出版、發行機構都聚集在北京。
文化是一個城市軟實力之所在,也是發展潛力之所在,在這方面,不僅上海無法挑戰北京,再綁上廣州、深圳、杭州、天津大家一起都沒有辦法跟北京比。
第三,北京是中國最大的創新中心。
在科研機構上,上海比北京差不到哪裡;在拿國際專利上,深圳佔據全國半壁江山。但這都不足以威脅北京的創新中心地位。這不僅僅體現在研發能力,還體現在風險投資的配套,富有活力的創新型中小企業不斷湧現上。
僅以互聯網行業為例,所謂的「三大三小三老」,只有騰訊在深圳、阿里在杭州、網易在廣州,百度、奇虎、京東、小米、新浪、搜狐的總部都在北京。王石前幾天曾表示,深圳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催生了大量有活力的民營企業。這當然不錯,但北京這兩年的勢頭顯然更猛。以後有「新三板」在手,北京作為創新中心的地位會更加穩固。上海呢?對不起,這方面的優勢沒有看出來。
以前,談到上海跟深圳的時候,人們會說上海是「計劃經濟的大本營」;但談到北京和上海,大家會認為上海「更市場」,北京似乎是官僚和悶蛋們呆的地方。但是現在,形勢已經完全變了。如果你想創業,北有北京,南有深圳。搞文化和互聯網要去北京,搞科技、鼓搗硬體要去深圳。那上海呢?大概只有外企是優勢了。
對於北京的崛起,上海也許會不服氣。其實,所有大城市的崛起,都要靠權力靠運氣。發展起來之後,才可能更多地靠市場。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只是中國更明顯。最近60多年的中國城市變遷史,其實就是一部北京重新崛起的歷史,一部權力深刻影響城市的歷史。在這部大戲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只要首都地位在握,北京在中國內地就無人能夠挑戰。(本文作者:天天說錢,轉載時請保留署名)上海是全國的上海,建設全國上海有責。
北京是全國的北京,建設北京全國有責。………………………………………………真是受不了一些小地方出來的玻璃心,這麼明顯的自嘲答案,在這些玻璃心看來就變成上海人炫耀了。懶得和玻璃心在評論里撕逼。有意見,去和政協俞主席說。這兩座城市的潛力?難道不該談談這兩座城市的綜合實力嗎?
如果你想混政界請去北京,如果你想混商界請去上海,就這樣。
北京的創業環境不錯,守著全國最好的大學,有著高性價比的人力資源,很大的市場,很少的競爭,多元的文化。我在帝都,我周圍不少江南來的北漂。北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北京的國際地位只能在東北亞圈發揮作用,不過你說中央會放棄發展北京嗎?答案是:no!政治力量會保證北京的影響力生生不息。南水可以北調,哪怕犧牲地方更多的利益,中央也會在所不惜,這就是為什麼北京戶口吸引著大把大把的人。上面有外籍知友說北京是政府建立的城市,這樣理解說明了不了解中國歷史,一個國家首都位置的選擇從來都不是這樣容易的,並且這個首都現在樣子也不是當初定都時的原貌。北京有很多的缺陷,的確,但是彙集了全國的大腦,肯定會想辦法解決的,換做任意一座其他城市則不可能有這樣的待遇。
上海的商業環境不錯,遠離政治中心,吸引各國企業在中國安家,國際環境好。如果你選擇在私企、外企打工,那北京是比不了上海的。我看到有外籍知友回答說更傾向上海,那不難理解,因為上海有著全國最好的外企資源,上海也有著全國(除了香港)最多的外籍人士。上海的歷史原因使得這一優勢一直保留至今。上海的優勢在於地處江浙,江浙一直是中國最繁華的地區。有水的地方自然富足,乾隆(又躺槍)一生多次下江南,然後在頤和園修建蘇州街,都是發自對江浙富足的感慨。有著豐厚資產的沉澱,上海成為經濟影響力遠超過首都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好,在國內處於華東,北就北京,南極廣東;在國際上,由上海去韓國、日本、台灣都是很方便的。作為港口城市,上海的地位只會越來越明顯。帝都魔都誰潛力大難說。只知道北京有三里屯優衣庫、上海有陸家嘴四季。同樣作為一線城市的廣州深圳,應該好好反省!並有所行動。
有時候政治力量是坳不過自然規律的
潛力?這兩座城市不應該討論實力嗎…
說潛力的話如果未來發展不出問題那麼2個城市各有特色,區別不大如果未來國家發展出了問題那麼北京是國家的北京上海嘛,就是上海的上海啦
首先表明一下身份,我是北京人,世居北京幾百年,有家譜地契證明的,身份證始終是110102。
我不說北上誰潛力大,我只知道,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個人認為如果北京的發展模式如果不進行大的改變的話,北京的潛力長資源角度來說已經消耗竭盡了。
有人認為北上主要區別就是是否是沿海城市,我個人認為這沒說到點上。
北京本事距離海岸線並不遠,作為一個已經去重工業的城市,這兩百公里的距離,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
那麼問題的關鍵是什麼呢?一是水、二是土地。
先說說水,熟悉北京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北京城實際是一座追逐水的城市,作為一座建立在沖積平原上的城市,北京能長時間作為首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京水資源豐富。
看看北京市範圍內的河流:永定河、潮白河、清河、沙河、高梁河、亮馬河等等。
現在整天看著盧溝橋底下跑坦克的年輕人肯定不知道,一直到五十年代,一發大水,永定河能一直淹到前門,所以人們才叫它永定河,就是希望它消停一點。
但是現在是什麼狀況大家也應該都知道,確實隨著南水北調的完工,北京的水資源狀況多少得到了好轉,密雲水庫的水很多年以來第一次達到了二十億立方米,但是想恢復到以前的狀況,那是不可能的,更別提和長江流域的城市相比了。
再說土地,北京其實在京津滬三大老牌直轄市裡,面積是最大的,加上空地也很多。
我家住在北三環,九十年代搬來的時候,過了三環路還是菜地,現在的亞運村也是在亞運會之前都是農田,直到八十年代初,還是真正的農村。
正因為這樣,北京在城市建設用地方面顯得很奢侈,修最寬的路,蓋層數少的房,樓間距、綠化率什麼的也很講究。我不是說這樣不好,住在其中當然很舒服,但是土地浪費也很嚴重,加上規劃方面的問題,結果現在突然發現,曾經巨大的土地面積,沒有了。
從東面,城區和通縣早就連成一片了,現在燕郊都連上了;南面大興已經一地難求,再修就出北京了;西邊石景山本身就是邊緣,再西就是山了;北部隨著回龍觀天通苑和昌平縣城連成一片,也沒有空間了。
北京雖然面積大,但適合建城的平原卻不多,只佔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五,結果經過三十年的建設,終於沒有土地了。
一個城市可以沒有農業而靠周邊養活,可以沒有工業,僅靠商業服務業活的很滋潤的城市有的是,但是一個城市沒有水,沒有建設土地,那她如何發展。
說完了資源,再說說其它方面吧。
首先是教育,這方面是北京的絕對優勢,可能大家都說北京因為是首都所以才教育發達,但是想想當年北京是北平的時候,教育在全國範圍內還是很強的,是不是最強的我手頭沒有數據,但最少是最強之一,這點應該沒有疑問。
而體現一個城市生活品質的重要參數,醫療、文化、出版等,以及高附加值產業,很大程度上都和教育息息相關。
但是相對的,教育只是獲得人才的手段之一,其它還有很多其他方法,而有意思的是,正是因為北京教育的發達,使大量外來高等人才進入北京,稀釋了北京本地人口,讓北京本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下降。
其實這個問題在很多大城市也存在,但是在北京特別突出和明顯。
可能我的文字表達能力有問題,有些人沒看懂,所以回答一些問題。至於有些人戾氣很大,這樣的回復我之間刪除了,就算在網上,就不會好好說話了?
第一,我表明我的身份一方面是因為我自己是北京人,我批評北京評價北京並不是地域攻擊,自己罵自己的人畢竟很少吧?其次表明身份是因為我和我的長輩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裡,還算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
第二,說到凝聚力,稀釋這些詞,有些人,有些人一下就燃起來了。其實沒必要,我的朋友全國各地的都有,河南的,湖北的,浙江的,四川的,福建的,我愛人都是哈爾濱的,你們覺得我會歧視外地人?
我本來想表達的意思是說北京由於種種原因,一很難給後來者身份,二也沒有給他們歸屬感,而這種現象由可觀上割裂了這座城市。
第三,我從沒有認為北京的潛力僅限於自然資源一方面,但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雖然很多人感受不到,但是包括水資源在內的資源。也是可觀上很重要的,這點不會因么政策或其它原因改變。
第四,我本人是支持北京進行產業轉型的,但同時我也不支持現在這樣一刀切的政策,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懶政。市場歸市場,政策歸政策,政策去干涉本應該由市場進行調節的東西,我一不支持,二也認為是事倍功半的。不過話說回來,我支持或反對,有意義嗎?
第五,一句話叫別光看賊吃肉,也要看賊挨打。北京作為首都,其中的居民享受到了便利,但相對也有很多不便。也許這種不變不能完全抵消便利,但也不能否認其存在。至於有什麼不便,心情好了慢慢寫。謝邀……戰況好激烈,我就不多說了,我就發張圖……
另外批評一句,就首都核心四大功能來看,目前北京的發展無疑是十分歪樓的。身擔國際交流中心的重任,每年入境遊客實在是太少了。
再加個鏈接 中興智能交通股份有限公司-揭秘「互聯網+」的十大核心觀點五大發現,解讀數字中國發展經濟實力上北京當然很快就會超過上海,工業實力上海可以讓北京跪下叫爸爸,但這已不是一個工業為王的時代,北京那群PPT演講者的口水才是生產力。
但講到潛力,北京沒法跟上海比啊。
北京大概就是那種已經竭盡全力在續命的人,一口氣上不來就跪了。
上海輕輕鬆鬆就能拿到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
畢竟時間在長江這邊。浩瀚平坦的華北平原,握不住一秒的風。開什麼玩笑,第一名和第二名還需要用「潛力」這個詞么?潛力這個詞是當前不發達地區才夠資格用好嗎?比如中西部隨便哪個省,例如俺老家河南。
北上廣,看人口,看權利,看銀子。說潛力,看看香港,就知道以後的上海,北京是大腦,上海就是心臟,大腦支配身體,而心臟提供動力。當然五臟六腑都重要,上海後面還有一大群城市你追我趕。個人認為北京在城市成就上不用跟其他城市比,他是先天決定的。而上海則要不斷發展自身,保持自己在經濟上的穩固實力。經濟和政治兩個城市不能爭也爭不了。如果非要給上海找對手,香港才對。地理位置,歷史緣由都有幾分相似,這才是針尖麥芒,(別扯什麼兩地制度不同,都是中國的)。當然廣州深圳也不可小覷,二十年後的陸上絲綢之路經濟代誰知道又是一番什麼模樣,其實在我看來要說潛力,珠三角城市群才是最有潛力的。……(一己之見,不喜勿噴,)中國有太多有潛力的城市了,天時地利人和得一個就是不得了的。
本人不是北京人,不是上海人。來客觀回答一下,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希望大家要先認清中國的國情。很多知友都說到了國外的例子,但是要記住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是。很多人可能會覺得中國的中央集權未來也許會有所變化,但是中國是一個面積超大,人口超多的國家,很難做到有些國家那樣。中央集權是保持國家穩定的唯一方式,所以在這種制度沒有解體之前,北京永遠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
當然是北京潛力大……因為北京水深,水越深,潛力越大是物理常識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上海比北京冷漠?
※上海最好吃的 brunch 在哪?
※在上海商學院讀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註冊公司的流程是什麼?
※出差上海,有什麼上海特產可以帶回去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