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醫學課本看數十遍,是種怎樣的體驗?

細胞生物學

系統解剖學

組織學與胚胎學

生理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病理學

病理生理學

免疫學

微生物

人體寄生蟲

診斷學

這幾本書認認真真看五遍十遍二十遍是啥感受?


左邊七版,右邊八版。如果算上本科,估計這幾本課本我已經看過三四十遍以上了。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只能說明我很不愛惜書。

其實,檢驗學習效果的最好辦法就是講給別人聽,你會發現,有的地方儘管貌似讀了很多遍,但是講起來還是一臉懵逼,實際上還是不懂。

講課的時候,一開始最怕學生提問,卧槽這個地方千萬別問我,我也不會阿阿阿

下課,幸好沒有人問到哼哼,

趕緊再回去翻書

讀多了,就會發覺課本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東西,

這個地方,內科和生理好像不一樣,卧槽怎麼會這樣

這個地方,七版和八版好像不一樣,卧槽為什麼這樣

有的地方,為了搞懂一個內科知識點,還得去翻藥理、生理、病理生理

上過臨床感覺也會不一樣

這個地方,臨床上就是這樣做的啊,卧槽居然只寫了這麼一小行

這個葯早淘汰了,居然還寫這麼一大堆。。。

然後還可以用命題人的觀點來看,這個臨床表現可以出現在哪裡哪裡,咦,這樣就可以來一道多選哈哈哈

所以我一直說,讀書要經歷先讀厚,再讀薄,然後再讀厚的過程,如此反覆

每一遍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現在我是看到一個知識點,腦子裡瞬間就閃過好幾個有聯繫的知識點,條件反射了

不要太小看課本,課本是永遠看不完的

看不完定律懂咩


8不考試好幾年了才能如此平靜的說出來學弱的心聲:

第一遍:面對許多名詞動詞形容詞嘛,也不承認是看不懂,但是就是看不進去,看一頁每個句子都要搞懂就要花一下午,看完就忘了,這麼看不切實際,於是第一遍就是不懂就過,有興趣的部分多看一下,看完有點印象,大概知道書里寫了什麼,不過因為基礎薄弱看了肯定相當於沒看。(花費時間一天)

第二遍:把歷年題標註在書上,找出常考考點,看看考點都有什麼。此時基本什麼都不會。(花費時間:一天)

第三遍:把常考考點的內容思路思考一遍,通常思考完彷彿懂了,但是隔天就忘光了,一點也想不起來了。(花費時間:兩天)

第四遍:再把常考考點思考一遍,思考完彷彿懂了,有印象了,但是表達不出來,其實沒懂。(花費時間:兩天)

第五遍:從前面標註的考點拓展一下前後左右上游下游的概念,思考,斟酌一下每個用詞,通常隔天就忘光了。(花費時間:兩天)

第六遍:根據第五遍確定下來的範疇,看一次課文,思考一下每一句的意思和關聯,一定要在一天時間內高度集中的看完,不能拖到隔天,通常會記一周。但是此時思路還是不清晰的,看完當天覺得很充實,很有收穫,肯定沒問題了,但隔天大概只記得30%。(花費時間:一天)

第七遍:重複以上動作。隔天大概記得50%。

第八遍:重複以上動作。隔天大概記得60%。

第九遍:重複以上動作。隔天大概記得70%。

以上每一遍都要保持著認真敬畏的態度看,每一遍看完都會有「懂了!一定沒問題了!」的領悟感,絕不是過形式,如果只是過形式沒看進去,僅僅停留在上個階段不會繼續。

第十遍:拿一張紙寫下全書重要概念的關鍵詞。(花費時間:一小時)

第十一遍:放慢速度,看著紙上的關鍵詞,思考每個詞背後的概念,遇到不熟的地方翻課本,仔細琢磨每個概念。(花費時間一天)

第十二到十五遍:看著關鍵詞再思考下每個概念的思路,每重複一次理解度又上升10%。(每次花費時間半天)

十五遍之後:看回課本,此時考試重點已基本熟悉,但課本細節還是不熟,怎麼看都不可能全部記住。每看一次提升5%,每看一次都能學到新的東西,一直重複到考試前,看時間能重複幾次,永遠沒有盡頭。

二十遍之後:趨近於高中模式。一翻課本內容都熟悉,但一關課本就覺得沒信心能答對。最後考試時大部分的題都很有把握。

以上主要限於醫學教育前兩年,解剖病理微生物藥理診斷那些。後期的臨床學科嘛,由於大段大段重複,學起來輕鬆很多。再後來的各種醫學考試基本都是吃以前老本,不會再像學醫前兩年那樣。輕鬆很多。

三遍以下肯定會掛,不用想。看考前能有多少時間,時間不夠就停留在五階段,即:考前極其焦慮,因為未載入完成,通宵複習(一周速成法)。時間越充裕越往上(一個月速成法),最後考試大概能記得80%~90%左右,按照卷面分得個B到A-。大部分考試準備兩周到一個多月左右。

還有一種個別科目的速成法是有一張五頁A4紙以內的考試重點與標準答案,兩天內把紙上的內容背得能默寫,到時候考卷大致上沒問題,偶爾出現幾題沒背到的,也能靠背到的這些內容猜對一半(兩天速成法)。。。

有些人總能站著說話不腰疼說學醫要重理解,我現在也能說要有臨床思路,要理解很容易,指南或是那些信號通路看一遍就都記住了,因為到後來都是那些概念翻來覆去的炒。只不過學醫初期,一個句子裡面兩三個詞都是陌生的,不管語言是不是母語,每個科目都有幾千個動詞名詞形容詞的「單詞」不在過去母語的範疇裡面,就像學一門新語言的初期一樣,有一點點簡單的、需要理解的語法部分,但單詞量和閱讀速度不下功夫是是提不上去的。拿本人的第二學位哲學來比,很多人以為文科一定很多東西要背吧,事實上哲學背得東西很少,看著順便就記住了,難點在每一個詞背後都有環環相扣的邏輯,再怎麼努力分析還是充滿漏洞令人感到無能為力,醫學相反,是簡單的邏輯伴隨極大量的辭彙,每門課都像學一門新語言。每個人強項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對醫學語言比較敏感,有些人面對大量陌生的動詞名詞就是看不進背不出,背不進去強背的絕望感不求每個人能理解。甚至強背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領悟的,一開始的解剖興緻勃勃看了一學期,除了課本還看了運動解剖神經解剖,生化也是,最後考卷像寫論文一樣寫了一堆,結果掛了,後來生理病理也是這麼學,學得很累分也不高,逐漸才領悟出來醫學院考試就是要強背寫出課本上的定義原則和分類學,反正大量內容硬背背不出的感覺真得很絕望。

每當有病患說一考完試感覺就好了大半一聽就是學醫的。

#學弱的心聲,給本樓各位看兩遍去考試的學神跪orz#

########2017年9月更新

最近做一個調研,訪談了許多學弟妹,順便聊了下他們平常的學習計劃和學習安排,說實在,大部分成績一般的醫學生,都是從開學就在認真上課,每天好好看書,從學期初開始平均每天學2小時,周末都在學習,別說文獻,普遍連課本也吃不下來,看參考書以及寶典為主,到考前一個多月時就開始每天長時間學習。考前背兩天曆年題的人也有,大概只佔十分之一,一種人就是很奇葩,選擇題背選項,大題背字不太注意內容;一種人雖說考前只背兩天,但是人家平常做科研看文獻或是各種臨床打雜,對醫學領域思路暢通,和別人不在一個基礎上,能比嗎。這種人只佔醫學院很小一部分,但部分的人卻喜歡到處宣傳自己只背兩遍得到優越感,甚至一些人自己平常一直學,但是和別人說他只是期末背兩天。只能說1.每個人不一樣,ok,你很厲害2.真愛生命遠離學婊。

調研仍在招募受訪者,有興趣參加可私聊。


看到有人回答說根本背不下來,忍不住回答一下,背書,確實很重要,但是理解課本的知識,培養自己的臨床思維,更加重要。

讀研期間,感到基礎知識不甚紮實,花了一年的時間把生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看了不下五遍,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三門課的重要性和相關性。

具體地說,一個健康的人,他的生理功能是正常的,這就是他的生理狀態,而一旦機體出現了問題,生理功能出現了問題,這就是處於了病理生理狀態下。那麼這個時候就應該使用藥物,發揮其藥理學作用使其恢復到生理狀態下。

舉例通俗地說明一下,心力衰竭,大家都知道選用ACEI和ARB治療,為什麼呢?下面就用以上那種方法分析一下。心力衰竭的患者,RAAS系統激活,而正常人則是處於不被激活的狀態,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從新回到不被激活的狀態,而ACEI和ARB類藥物均可以發揮這一作用(具體的過程就不多說了,不懂得自己面壁去吧),這也就是為什麼ACEI和ARB類藥物可以治療心力衰竭的原因。同樣的,只要作用於這一過程的藥物也均可以治療心力衰竭,比如羅內酯就是,在舉一反三一下,只要一種疾病會激活RAS系統,那麼ACEI和ARB就會對其有治療作用,比如高血壓,慢性腎炎等。

所以,背書很重要,但是真的應該多去想一想,我們使用的教材都是精華啊!

我的其他回答

割包皮遇上女護士備皮或者女醫生主刀是個什麼樣的感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635008/answer/175179576

中國為什麼不能有先看病後付錢的醫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998156/answer/175171664


1、第一次明白「看書看吐」原來是真的。

大二時快考試時刷組胚,早上起來就坐在床上開始刷,不多久,一陣陣噁心嘔吐的感覺從胃裡翻滾,也可能是應激反應,真的是看吐了。

2、系解書的每一寸肌膚我都撫摸過。

還沒上實驗課時時,看系解一點都不細緻(可能那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叫細緻不細緻)。第一次上細節實驗,老師示例,隨便拿一根股骨,對著書一句一句的找解剖特徵,什麼孔啊切跡啊粗隆啊,發現真的,書上的描述沒一句廢話。後面自己看書時也盡量,一句話都不漏過。

3、臨近考試前,我兩三個小時就能把病理學從頭到尾過一遍。

病理看了多少遍具體數字可能記不清了,但肯定是我所有醫學書中看的最多遍的(特么的這課學分高啊,而且考試安排在最後),當時可以說對那本病理書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過一遍的意思就是:拿著書從頭到尾,邊看,邊念,邊背。考前一天,我能上午過一遍,下午過一遍,晚上過一遍。

最後還是沒有考滿分,其中有個填空題,說哪個病毒與霍奇金淋巴瘤發生相關不拉不拉的,對,就是EB病毒,勞資永遠記得你!(知識一開始有盲點的時候,自己重複複習也發現不了,就好像要交叉核對一樣,自己很難再發現自己之前沒有發現的點)。

你問我現在還記得不記得背的東西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明天要考試了,我特么書一遍都還沒看,刷了幾個題,這要是考過了,我特么要整理一下,出個初級檢驗師60分指南。。。。。。

------------考完後的分割線----------------------------------------

2017.08.09

嗯,檢驗技師的考試已經結束了,成績已經出來了。

查成績時的心情,仍然是很複雜。。。

界面卡著半天出不來。。。

刷不進去。。。

不進去。。

進去。

去。

然後,出來了。。。

嗨呀,過了過了,分數雖然不高,但是很均衡嘛,就這樣穩穩地飄過,挺好挺好。

燃鵝。。。過兩個星期又要考執醫了嗨呀書又看不完了好氣好氣。。。


當科普小說看

教科書最起碼是母語,最起碼把知識點梳理的很直白,等你長大了,要自己查閱外文文獻的時候,你會發現教科書是多麼的直白可愛。

我記得我那會兒看書看的就很沒有水準,只記考點,考完就忘。除了口腔專業內的我略知一二,其他醫學知識可能還不如村口王大爺,是一個名不副實的學霸,希望以後的孩子們不要這樣。


謝@加露玲 邀。

仔細看了一下題主所言的幾本教材,說來慚愧,真正認真看了五遍以上的只有組胚、病理生理學、寄生蟲、免疫。

大致是組胚看了七八遍,病理生理看了五六遍,寄生蟲看了十遍,免疫看了十遍+,如果加上習題集就不好說了,因為習題集都翻爛了。

我是一個比較笨的人,除了特別感興趣的科目(如神經內科、心理學),在沒有重點的情況下,教材不翻三遍以上都很難記得大多數知識點。

而本科時候也懵懵懂懂,只能靠死記硬背,也沒想著去找文獻、參考資料來充填課本內容,所以書越讀越厚的體驗是真沒有的。反而是越讀越薄,越讀越快。

開始看書的時候,面對著密密麻麻的筆記、語焉不詳的定義、無處不在的圖表,我的心都會崩潰一下。然後埋頭苦幹。

第一遍,要使用3-5天自習時間。

第二遍,2-3天。第三遍,2天…

第五遍,可能一天就足夠。而且隨著翻閱次數逐漸增多,對於某些知識點也越見熟稔。有些小知識,沒有費力去記卻被記住了,這種小驚喜會多次出現,也會給自己更多的信心。

基本到第五遍時,看到一個名詞就知道它的具體意義;看到一個比較,就能畫出個子丑寅卯。

第十遍時,看著目錄,就可以把整個教材內容瞭然於胸,基本不會有淤滯之處。這時候,一個小時不到就可以完成整遍複習。頗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十遍以上,多半就是興趣因素了,比如《免疫學》。

《免疫學》老師的教學模式非常吸引我。他允許我們在課堂任何時刻打斷講課,對內容進行提問。不管多麼細小,笨拙的問題都會不急不躁,一一予以解答。

而免疫學的博大精深也吸引了我,每次提前預習之後都會積累很多問題,在上課隨心所欲地提問,上課時想到了問題也會提問。在不斷的一問一答之間,不僅對於學科內容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也進一步增加了我的興趣。

所以後來在複習的時候就有所側重,上課內容看一看,沒上過的也看一看,不知不覺就翻了很多遍還沒有厭煩。考試成績是一方面,但這種積累給我帶來了巨大的幫助,即使現在看執醫、考U

教材的時候,免疫都是我最得心應手的章節,很多知識點就在那裡,等待我去取回。

但其他的課就沒這麼幸運了。特別是與臨床相關度不夠高,純應試的幾門課,現在再翻時,又恢復了當初的懵懂與難受…知識越用越活,真乃至理名言。

希望有些幫助。


玩知乎的畢竟都是小朋友,還在糾結教科書讀幾遍什麼感受,果然圖樣圖森破。

說實話吧,國內的醫學教材只夠讓人脫盲用,要是指望多看幾遍就臨床實踐無敵了(考試大概無敵了),那就太幼稚了。

走上臨床,有了專業取向,那就必須看一些專論的書,結合實踐,才會有別樣的感受。我是呼吸科出生,把一本《胸部影像精粹》(還是低調點,某些章節吧)看了很多遍,所以吧,當你們看十遍《內科學》的小朋友們看胸部CT時抓耳撓腮分肺葉的時候,作為一個剛入了門的呼吸科醫生我是這麼思考的:

雙上肺無甚,雙肺上葉前、後段紋理清晰,雙肺下葉背段有滲出影,右肺中葉,左上肺舌葉,雙肺下葉基底段清晰。看這裡,右肺上葉支氣管向外上走行,順時針再分為尖、前、後三支,尖像上至右肺尖飛,前右肺上葉前下部,後向後外上至右肺上葉後下部。右肺中葉分外內。右肺下葉走出背,再分內側底、前底、外側底、後底,最終對應右肺下葉上部、內側部、前外側部、後外側部、後部。左肺分上下,左上再分上下,左上上分尖後和前,對應左肺上葉尖部、後上部和前上部。左下向前下,分上下舌段,對應肺小舌上下部。

時間久了有點漏可能。以上並不算什麼,還能把CT片和氣管鏡立體畫面一一對應,迅速找到CT上的可疑病灶,給它拍張萌萌的照片。我可不想磨磨蹭蹭,患者在那臉憋成豬肝色兒就要看主任的豬肝色臉了。

嗯哼就這樣,知道為什麼我玩vr秒殺小青年了吧?!


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十迷及副舌下全……

一兩色素本來淡些……

讓我回憶以前的知識我怎麼只能記得這些了,看來是書看太少了。


我是來贊我母上大人的。

母上大人已經退休了,又返聘了好幾年,現在說要先玩玩,今年沒接受返聘。

整理房間找出了她大學的書。

有本心電圖,有本解剖學。

老太太竟然還能背出來。

讓她說她寫了多少教材多少論文她都記不住了。但是這兩本書還能背出來。你說當年這是看了多少遍?


我們解剖用的是英文課本,在討論如何快速閱讀時,某學神說,讀第二遍的時候就很快了


期末複習基本才開始看第一遍的我表示…

看三十遍也看不懂啊!

單個漢字我都認識但是放在一起說的是啥啊!

一般到考試的時候能看兩遍就不錯了…

每次期末的時候都發奮下個學期好好學習!

然後就玩到下個學期期末了_(:з」∠)_

沒關係我轉行了你們不用擔心看病的時候遇到我!

比心!


並沒有什麼卵用,

還是背不下來。

我們都是講背了幾遍的…


生化是我感觸最深的。

沒看前:這他媽都是什麼鬼啊。

第一遍:這啥啊,以前高中學的不差不多?

第二遍:不就是把高中學的化簡為繁了嗎?

第三遍:誒?

第四遍:恩……

之後:懂了

考試:這他媽是生化?


親,為啥要邀請我

本來還以為自己學的挺好

結果看到題目當時就嚇尿了

我是學渣

我是學渣

我是學渣

啥也不說了我看書去了

。。。。。

但題主說的都是基礎醫學的東西,個人感覺基礎醫學學好了之後學臨床的內容會異常輕鬆,如果基礎醫學沒學好的話,臨床嗯內容只能死記硬背了


看了十幾年a片的老光棍多的去了。


很多醫學課本真的已經過時了

知識點都沒有更新

如果真要學,我其實建議醫學生在學生時代多學學實驗技能,爭取早點在實驗室搬磚,在實驗中學習相關知識點,光做不看不行,光看不做也不行,結合著實驗看看書和paper,要是能有一些成果真的對你以後發展幫助很大,懂的人自然懂。或者學學編程,統計也很好。

等真開始臨床,看外科學課本和坎貝爾手術學20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你說坎貝爾手術學常讀常新,看20遍甚至30遍毫不過分,看八年制的綠皮本外科20遍個人認為是浪費時間。


預習一遍,上課一遍,筆記一遍,做題一遍,定期總結一遍,重要的課有期中考書看一遍,錯題看一遍,筆記看一遍,期末考看書兩遍起步,錯題看一遍,筆記看一遍,學姐學長的總結看一遍。不知不覺一個學期竟然十二遍。但是期末會很輕鬆。這麼認真的話,大概不重要的課(8遍)滿績,重要的專業課(&>=12遍)90+,親測,但是有時會懶,那就不好說了


問老賀最有答題權,他1~7版估計都翻爛了,為了寫他的執業醫師考試教程。


我是學中醫的,就拿中診舉例吧

第一次,上課學習的時候

哦…這個地方是這樣…老師說這個是因為什麼什麼…吃什麼什麼葯…(記筆記)

第二次,考試複習

管他什麼臨床擴展知識,背書,做練習冊

第三次,準備去大姑呆的國醫館那蹭旁聽

卧槽,這個病判斷錯了,那個也錯了,趕緊回去看書,嗯…恢復記憶…差不多了

第四次,有人問我為什麼脾虛肺虛需要鍛煉,回頭翻中診,卧槽,光知道證還不行,還得知道咋來的,猛看

第五次,繼續旁聽

誒呀卧槽,十個錯八個,(翻書),這根書上出入太大了我去,說好的脾虛吃得少呢?說好的陰虛喝水多呢?說好的陽虛不口渴呢?你們不按套路出牌啊!

嗯…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


從這幾本書來看,題主是大二學生吧~

如果是要用來考試,我看三遍就能考近滿分,為什麼要看到二十遍呢?

如果是用來臨床,那還不如看內外婦兒。

期末考了,好好看書吧同學,別想寫有的沒的~


推薦閱讀:

跑步鍛煉流汗特別多,就像洗澡了一樣,西醫角度看 到底健康不健康 ,什麼原因?
cAMP升高,在不同的組織器官會引起什麼效應?
快眼動睡眠(REM)會導致眼疲勞嗎?
人為什麼不能記住睡著的那一瞬間?

TAG: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教育 | 醫學生 | 醫學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