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2016 年的貨幣政策前瞻如何?

基於現在的國內國際經濟形勢以及國內近年貨幣政策形勢的發展,我國下一年度的貨幣政策將會做出怎樣的調整?


謝邀。

客觀的說,2015年整體貨幣政策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寬鬆,下圖是M2同比增速,上半年甚至連續出現10%,下半年才有所增加。基礎貨幣餘額同比增速在三季度末-1.75%,新世紀以來首次轉負。雖然陸續出現人民銀行借道政策性銀行發放貨幣的行動,但似乎貨幣政策並沒有真的往特別寬鬆的方向偏。但shibor利率卻持續保持低位,同時在多次降息後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也在歷史低位,說明當前的貨幣政策傾向還是以價格型調控(大霧)為主。

展望新一年,貨幣政策較今年加大寬鬆力度是可以預見的,隨著供給側改革和積極財政政策的落實,貨幣投放一定會跟上。與今年不同的是,可能會有幾個變化:一個是做實利率市場化,繼續完善的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利率走廊機制會逐步完善,發揮它的作用。會積極引導商業銀行真正放開利率上下限。一個是針對外匯占款減少採取一定的對沖措施,比如多次降准。一個是更多通過開行、口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採用PSL等方式借道專項投放資金。在人民幣加入SDR之後,金融方面的改革可能會暫停一段時間,畢竟沒人逼了做事的動力就小了,更多的還是把已經和即將落地的改革做好,比如利率市場化、存款保險等。


2015年以來,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幣快速增加

稍微懂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鈔票從來都不是各國政府想印就能隨便印的,一不小心印多了,就可能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讓經濟的大船「說翻就翻」。那到底鈔票該印多少呢?這首先涉及到一個如何準確統計市場上已有多少流通貨幣的問題。

在中國的金融統計體系中,央行按照不同的情形把貨幣供應量分成了三個層次:

(1)流通中現金(M0),是指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

(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是指M0加上企事業單位(不包括個人)在銀行的活期存款;

(3)廣義貨幣供應量(M2),是指M1加上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

蓄存款以及證券客戶保證金。

央行在《2016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狹義貨幣供應量M1(也就是流通中的現金加上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的增加最為明顯。今年3月末,狹義貨幣供應量M1餘額為41.2萬億元,同比增長22.1%,增速比上年末高6.9個百分點。

央行認為,M1增速加快,反映出在流動性總體充裕、利率水平較低的背景下,生產、投資、交易等活動增多,這也和一季度以來主要經濟數據的變化吻合。

不同時期的貨幣供應量走勢往往和當時的經濟形勢有著某種微妙的關係。從上圖可以看出,GDP增速形勢不佳的時候,政府往往就會想辦法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從而來刺激經濟。比如2008年末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政府推出了「4萬億」,貨幣供應量M1、M2的增速隨後快速攀升到了高峰。而2016年一季度,中國GDP增速為6.7%,創下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情形下,今年一季度貨幣供應量M1的增速也出現大幅增加。

央行接連降息,存款從銀行流出

一般而言,在經濟形勢持續惡化的時期,各國政府最常見的做法之一就是推出各種「經濟刺激計劃」,向市場投入更多的貨幣,來刺激投資、促進消費。2008年之後中國的「4萬億計劃」就是典型的例子,後遺症也不少。

2015年以來,國內經濟形勢持續不佳,但有了之前的經驗,政府這一次提振經濟的做法有了明顯不同。政府宣稱不再搞貨幣擴張式的「強刺激」,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央行多次降息,讓資金主動的從銀行流向市場。

在這樣的政策指導下,2015年央行「大手筆」連續5次降息,使得住戶的存款增速持續維持在低位(下圖),也就是說,居民越來越不喜歡把錢存到銀行了。

再結合前文的貨幣供應量走勢圖可以看出,2015年以來,狹義貨幣供應量M1(流通中的現金和企事業單位的活期存款)的增速快速增大,但廣義貨幣供應量(M2)的增速卻始終保持平穩。由於M2相當於M1加上企事業單位定期存款,再加居民儲蓄等,M1增速大幅增加但M2增速總體上仍保持平穩,這也就意味著企事業單位的定期存款和居民的儲蓄的增速在減小。

由此可見,央行連續降息,促使更多的居民不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而更加傾向於持有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

大多數資金流向了房地產和消費領域

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幣現金越來越多,這些錢到底去了何方?

今年4月,央行發布的《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報告》或許能夠透露出些許端倪。央行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流向房地產業的新增貸款達1.5萬億元,同比多增了5045億元。緊隨其後的是住戶消費性貸款(比如車貸、家用電器等),同比增加了1.13萬億元,同比多增了4360億元。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住戶的經營性貸款同比少增了807億元、投向工業的中長期貸款同比也少增了875億元。

種種跡象顯示:在央行持續降息之後,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到了房地產業。與此同時,有更多的居民熱衷於「買買買」,預示著內需市場正在打開。

但不好的跡象也有,住戶的經營性貸款和工業中長期貸款的增速出現下滑,顯示出國內實體經濟的復甦依然堪憂。

2016年央行會繼續「直升機撒錢」嗎?

在貨幣供應量的問題上,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可能還是:央行會不會進一步加快印鈔,個人手中的人民幣購買力是否會受到影響?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Willem Buiter此前就明確主張中國應該加大印鈔。他認為,中國需要展開一輪猛烈的財政支出才能避免危機進一步加深,而擴大支出所需的資金則要直接由直升飛機撒下來。

所謂「直升機撒錢」理論,是貨幣主義經濟理論的鼻祖弗里德曼在1969年提出的,他認為央行絕對有能力擴張貨幣供應,因為央行可以大量印鈔,就如同站在直升機上撒錢,由此改變對於通脹的預期,改變消費習慣,改變經濟增長的路徑。

經濟學家陶冬則認為,通貨膨脹是制約央行「直升機撒錢」的主要力量。在他看來,央行印鈔票,並通過政府將流動性注入經濟體系,基礎貨幣量自然上升,理論上講通脹壓力會積聚。

在是否會加大貨幣供應的問題上,政府又是如何表態的呢?《人民日報》5月9日刊登的《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一文中,權威人士的看法或許能夠體現政府高層的政策思路。

權威人士表示,在利用貨幣擴張刺激經濟增長邊際效應持續遞減的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槓桿的幻想。

來自DT財經作者胡世龍:hushilong@dtcj.com


謝邀。

沒時間長篇大論了,直接說結論吧。

2016年主旨還是寬鬆貨幣政策。原因很簡單,國內經濟轉型剛剛開始,以前產能過剩的產業要收縮,新的增長點要發現培養,這個過程肯定要犧牲經濟增長。學過政治經濟學的都知道,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基礎改造的時候,上層建築就會有不穩定的現象。

這一點我們都看到了,執政者不會看不到。所以為了減小經濟基礎的波動,執政者的政策對應就應該是提供寬鬆的環境。傳統需求側財政政策對於結構改革有一定阻礙,目前常提的供應側政策改革見效比較慢效果滯後,寬鬆貨幣政策必然是首選,避免結構改革變成猝死療法。

因此利率匯率趨勢全部向下,通貨膨脹在下半年估計會開始回升。


有人說,在全球央行都全力地放鬆貨幣政策即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過量的流動性時,要想中國央行獨醒而採取針對性中國市場政策,讓中國貨幣稍微收緊幾乎不可能。因為,如果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一旦收緊,這不僅讓會早幾年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所積累下來的風險很容易暴露出來,也可能讓中國經濟增長下行的壓力加大。但是,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又要求政府要用宏觀政策來穩定市場預期,讓貨幣政策穩定來抑制資產泡沫。所以,下半年中國的貨幣政策何去何從,當前中國央行面臨著較大的兩難選擇。

因為,無論是從現有的數據還是從市場現實來看,今年上半年以來的中國經濟增長基本上建立在中國央行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上。今年上半年,無論是從銀行信貸增長速度,還是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速度,以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快速增長,和其資金的流向來看,中國上半年的經濟增長完全是依賴過度擴張的信貸流入房地產市場,鼓勵居民放肆通過銀行金融槓桿炒作的結果。

因為,從2015年330文件開始,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不僅鼓勵持有更多住房的居民利用銀行金融槓桿湧入房地產市場,而且通過降准降息把中國居民購買住房按揭貸款利率降到歷史以來的最低水平,從而使得中國居民的按揭貸款從2015年以來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從2011年的月均增長693億元飈升到2016年上半年的月均3993億元,增長5倍多。上半年居民的住房按揭貸款佔GDP比重及中國居民按揭貸款月支付比重都達到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時的水平。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個人住房貸款餘額達到16.55萬億元,按年增長30.9%。其中,上半年增加2.36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達1.25萬億,6月末增速達32.2%,月度增量一直在創歷史新高。也就是說,今年上半年通過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有三分之一的信貸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銀行信貸是上半年房價飈升的主要推手。

儘管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報告把通過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流入房地產的資金算作是流入了實體經濟,這就是當前中國央行的報告或金融統計數據往往會強調有多少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過去金融統計數據是沒有這個概念的),但實際上,在國家的統計局的統計框架中,住房購買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如果住房的購買是消費,那麼房價的上漲也必然會反映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十幾年來中國房價如此飈升,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豈能不瘋狂上漲?如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瘋狂上漲,中國央行的基準利率能夠這樣一降再降嗎?既然購買住房是投資,那麼過度擴張的銀行信貸湧向房地產市場當然不是流向實體經濟而是在推高資產價格,吹大資產泡沫。這也是當前中國遲遲無法推出有效地遏制房地產泡沫的關鍵所在。

但無論是5月9日《人民日報》權威人士的說話,還是最近中央政治局會議,已經看到該問題所在,不僅反對用過度的金融槓桿來拉動GDP增長,也指出要「抑制資產泡沫」。儘管這些文件沒有對當前中國的「資產泡沫」給出一個明確定義或解釋,但實際上其信息是十分明確的,就是不能夠再通過過度的銀行信貸來推高房地產市場價格,讓房價瘋狂上漲,抑制資產泡沫就得從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整開始。也就是說,儘管政府職能部門一萬個不願意,但從中央的精神來說,下半年的貨幣政策收緊或調整是一種趨勢或必然。對於這點,有以下幾個方面已經透露出來相關信息。

一是上個星期三閉幕的的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行長座談會,其會議通報在闡述下半年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時,把以前常出現的的「更加註重鬆緊適度」提法刪除。還有在最近央行發布的「2016年第二季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再次刪除了「更加註重鬆緊適度」的詞句。這些都意味著下半年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可能會調整。

二是中國央行不僅在報告中調整了對貨幣政策的表述,也開始通過貨幣政策工具在逐漸地調整當前市場的流動性。如在上個星期二,雖然央行繼續在公開市場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限期7天的600億元逆回購操作,向市場投放短期資金,但同時有1300億元7天期逆回購到期,當天實際上共有700億元資金凈回籠。這是今年以來少見的情況

三是央行提出了《如何理解宏觀審慎評估系統(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即MPA)》,以此來規管商業銀行向基金、保險及證券商貸款時,更注重風險管理及資本的合理分配,直指「高槓桿的非存款業金融機構,如果仍然固守高槓桿理念,感受到流動性筆制約,也是正常且合理的」。也就是說,對於高槓桿的非存款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將會逐漸地收緊。還有,上個星期,發改委對降准降息的議論很快就被刪除,應該也是中央對下半年貨幣政策的一種態度。

當然,下半年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走勢如何現在應該是一個未知數。因為,問題的焦點並不在於貨幣政策「更加註重鬆緊適度」字句的刪除,或貨幣政策適度中性化,而是看其指向在哪裡?是僅僅關注金融市場整體流動性的鬆緊,還是針對性地對住房按揭貸款政策調整(因為這是整個問題的核心所在)。如果僅是前者,在目前中國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中國金融市場早就進入「金融空轉」時代來說,那麼適度收緊市場流動性的意義不會太大,因為這些方式和工具根本無法改變當前中國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如果能夠針對性地對過度寬鬆的住房按揭貸款適度收緊,比如增加住房按揭貸款首付比重、提高住房按揭貸款利率、對住房按揭貸款者的收入證明作實質性審查等,這才是下半年中國貨幣政策適度收緊的關鍵。否則文過飾非,房地產按揭貸款同樣過度擴張,下半年貨幣政策調整有可能只是做做樣子而已。

全文:http://www.bitrmb.net/bitex/archives/dcc23f1518df8a7fa13f0b9a67b4ec7f?type=C4ewDglgxgzkAA==inviter=FYSwhgngrgAmBuYA2B7A1gOgMYoLYYAs0gA=url=BYFxAcC4HpodwQOgEYEsQCcC2zEDsBTEaNEAgD2gEMMBjYVANwIGdoATW2gJgGYAzAIwBWQQA52/MVQDs/KoIEAGZAE4qANhnIALAVpygAA=platform=B4VwpgjgliQAAA==

更多的精彩獨家新聞,港股和境外投資大數據工具,請下載比特港股新聞App:比特港股新聞 - 滬港通大數據 on the App Store


在下不請自來,想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

我認為,要看2016的貨幣政策,關鍵在於抓住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中的核心,即供給側改革,其中提出了五大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前四項我們可以說是做減法,最後一項則可視作做「定向」的加法。

其實在經濟會議之前,尤其是11月份的時候,高層在各種渠道的表態中實際上透露出明年以財政政策為主、貨幣政策為輔的導向,比如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的那句「不能過度放水」、財政部副部長的「財政赤字率應有調整」等表態。但是在中央經濟會議公報中,我們注意到,「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提法得以延續,這樣來看,貨幣政策想演配角的希望基本落空。具體來看,積極財政政策的定位沒變,但「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比去年的「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的提法明顯加力,明年將主要從「實行減稅政策」和「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保障政府應該承擔的支出責任」這兩個方面體現。對於貨幣政策,此次公報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與去年會議「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鬆緊適度」的提法相比而言,更加突出了政策的主動性和靈活性。具體來看,貨幣政策重心包括「降低融資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總量適度增長,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優化信貸結構,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這幾個方面。 有朋友可能會問,為什麼財政政策不能單獨扛大旗?我想這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歷史問題積累的難處,簡單提一句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也可以再順藤摸瓜,思考一下為什麼現在要改徵稅體制。

說到這裡,再說貨幣政策就比較簡單了,貨幣政策是總量的、有慣性的,所以從流動性來看,明年依舊充裕,降準是「常態」,畢竟存准率空間充足;從價格上看,降息是要發生的,但是空間已經非常有限,我個人認為最多2次,因為一方面要考慮收益率,一方面要考慮中美利差,這裡額外提一句,我國央行是多目標制,很多時候不要忽略這關鍵的一點。

順便說下匯率吧,很多人都聽過,一國貨幣匯率的強弱根本上在於其經濟水平,加息不代表匯率一定走強。所以即便美聯儲明年年底前加到1.4%,美元實際有效匯率也難以再有大的突破了,實際上美元已經走在美國經濟前面不少了,假如明年美國經濟基本面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的突破,美元也最多只能保持高位震蕩。我並不太擔心人民幣,也不明白那些唱空人民幣的人究竟是何用意,今年兌美元貶值明顯,但是兌其他主要貨幣還是升值,再結合高層一系列動作和表態(CFETS、暫停RQDII),用意很明確了:以前你最強大,我跟著你,現在咱們是新型大國關係了,我沒有必要再掛著你了。然而目前來看人民幣兌美元貶值壓力仍然是明顯的,比如現在的中美利差,已經由年初的近2%縮窄到0.6%左右,明年會不會倒掛?不好說,所以這也是我為什麼認為明年不會多次降息的原因之一。總的來說,假如改革順利,中國經濟成功實現戰略轉型(且快於美國),那麼人民幣兌美元將重回堅挺;反之,則只能用外儲等調控手段置換時間了。

哦對了,看到一個答案,有些不同意見:1、現在單看M2是不全面的;2、加入SDR後金融改革或說匯率改革不會停止,相反會加速,高層意見明確:要在下次美聯儲加息前完成匯率機制改革。

以上內容, 純屬瞎扯淡,千萬別當真。


1、2月26日周小川在上海首次用「穩健略寬鬆」來描述中國貨幣政策,2月29日央行降准0.5個百分點。我們認為這意味著決策層不再迴避,宏觀經濟政策轉向「寬鬆」貨幣。正像我們在1月28日就明確提出的,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的短期流動性無法覆蓋長期資金需求,應對經濟下行必須讓全社會對貨幣寬鬆有明確的預期。實際上,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春節後的累計凈投放為-3750億元,即是為此次降准做準備。從目前流動性缺口看,央行仍需降准1-1.5個百分點,從預期外儲減少看,年內可能需要降准3個百分點

2、我們認為一天期的國債逆回購利率可以直接而迅速地反映市場資金緊張與否,今年以來利率一直維持高位,春節後年化收益率一度達到4%。我們認為貨幣政策的目標是將短期利率保持在年化收益率2%左右的水平,以支持去庫存、去產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果降准達不到這個目標,就需要降息。

3、上海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公報剛剛發布,中國就搶跑式地宣布降准,說明此次會議遠未達到中國預期(春節前不降准和干預匯率都是在為這次會議做準備)。預計很快日本、歐洲會進一步實施寬鬆政策,比如加碼負利率。我們預計人民幣再度進入下跌通道,在兩會後很可能加速下跌,現在比的是誰能在美元下次加息前搶佔有利位置。

4、貨幣寬鬆有利於股市企穩,A股、港股都會受益,從投資角度看,註冊制有明確說法之前,港股更安全。

5、我們預計房市會更瘋狂,而且在宏觀經濟數據好轉前,看不到任何下跌的理由,一線城市中廣州仍有潛力,二線城市和省會城市的特殊功能房(例如學區房)會補漲。我們期待二線以下城市通過送戶籍等手段帶來成交量上升。(相關鏈接:落袋為安--我們如何看待房地產行業最後的春天)

6、降准後,以鐵礦石為首的大宗商品出現恢復性上漲,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基礎原料價格上漲有利於我們戰勝通縮。但對升斗小民而言則並非福音,下一個上漲的會是什麼,農產品嗎?

7、降準的這個時間點也說明一個問題:2月份中國經濟數據一定很難看。3月1日公布的官方和財新PMI就是例證,預計進出口、外儲、PPI等數據也會是同樣情況。決策層再次把保增長放到首要目標。


太容易遇見了,保持流動性,寬鬆貨幣政策。明年有六次降准降息。


日前,「權威人士」多次現身《人民日報》,就我國經濟運行及宏觀調控等發表看法,引發全社會熱議。貨幣政策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也備受關注。權威人士指出,要確保中央已定的政策不走樣、不變形。要全面、準確、不折不扣地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穩健的貨幣政策就要真正穩健。

5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指出,第一季度我國穩健貨幣政策取得較好效果,保持流動性合理適度,促進實際利率基本穩定。應該說,我國貨幣政策執行現狀,體現了1月8月央行在2016年工作會議上提出「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決議。我們認為,下一階段我國將繼續實施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的穩健貨幣政策。

2016年貨幣政策執行現狀

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美國加息時間點多次延後;歐盟量化寬鬆政策持續推行;新興市場國家增長乏力,疲態盡顯;亞太地區充滿活力但有高槓桿隱患……在這情況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經濟形勢與走向必然備受全球關注。

從2016年一季度各項宏觀經濟指標上看,我國經濟企穩回暖的跡象逐步顯現。投資增速同比增長10.7個百分點;通脹壓力有所緩解,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指數雙雙回升,同時,M2同比增長13.4%,新增貸款實現較快增長,中長期信貸佔比較高;資本凈流出形勢有所好轉,人民幣匯率基本平穩。這些指標的變化,一定程度上源於我國貨幣政策進入平穩期,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較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而對於可能下行的經濟風險,央行通過統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完善貨幣政策傳統機制,將外部經濟或資本流動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負面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2016年中國貨幣政策解讀

總體上講,2016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優化增量,保持靈活適度,推動金融改革開放,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促進經濟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

從流動性上看,央行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具有周期化和結構化特點。目前,央行主要通過及時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以及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引導流動性投放。SLO、SLF、MLF和PSL四種操作,是央行近年來對貨幣政策調節工具的創新。例如,央行在2016年一季度曾頻繁使用「MLF+逆回購」模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從實際利率上看,央行通過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頻次以穩定貨幣市場利率,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這有助於將貨幣市場利率更加有效地維持在基準利率附近,提高公開市場操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央行目前正在積極探索「利率走廊」機制,通過向商業銀行分別提供一個貸款便利工具(上限)和存款便利工具(下限),促進貨幣政策框架從數量型向價格型轉變;充分運用價格槓桿穩定市場預期,引導企業融資成本下行,真正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從信貸投放上看,央行通過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這一創新性渠道,盤活商業銀行存量信貸資產,增強貨幣市場流動性。基於這樣的創新,可將央行基礎貨幣投放與商業銀行信貸投放緊密結合起來。除此之外,央行也積極通過擴大內部評級試點、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等措施,擴大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三農」和棚戶區改造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投放,引導社會融資成本降低。


貨幣政策寬鬆後迎來拐點?

貨幣政策,無非就是三種:調整準備金率、調整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具體而言,貨幣寬鬆也是三種辦法:降准、降息和開展MLF等市場操作。而且,以這三種辦法的效果強弱來排序的話,降准>降息>公開市場操作。

過去四年,是貨幣寬鬆的四年。在2012年連續3次降准之後時隔兩年,央行在去年加碼寬鬆,一年之內降准降息5次。去年五次的降准降息帶來了大量的流動性過剩和嚴重的「資產荒」,更是直接催生了去年A股5000點的大牛市。

今年以來,「降准降息」卻不見了蹤影。年初至今,央行共開展了14次MLF操作,採用「MLF+逆回購」的模式,為市場累計注入了約2萬億的流動性。

但是14次的MLF操作也遠抵不上一次降準的效果來得猛烈。對比去年連續5次的降准降息而言,今年的貨幣政策明顯收緊了很多。這是否意味著國內的貨幣政策已經迎來了拐點?

二、大水漫灌式的貨幣超發

貨幣政策的寬鬆主要發生在過去的4年內,但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貨幣就開始大水漫灌式地流向了了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各個領域。而且,這一輪貨幣的擴張速度絕對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事實上,自2007年1月以來,中國的貨幣供應總量M2從起初的逾35萬億人民幣左右一路飆升到了目前的逾151萬億人民幣。中國的M2總量連續超越了日本、歐洲和美國幾大經濟體,目前相當於歐洲和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甚至相當於這三大經濟體的M2總量的70%左右。

過去十年激增4倍的貨幣供應量遠超出了實體經濟的增速,中國M2/GDP數值不斷被拉升,從2007年末的1.5左右飆升到了去年年末的2.06。這意味著,中國一塊錢的貨幣供應,只撬動了五毛錢的GDP。而在美國,一美元拉動最少1.5美元的GDP。貨幣供應量的劇增不僅連續在股市、樓市等領域製造出各種資產泡沫,更嚴重拖累了實體經濟的效率。

三、這些貨幣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既然貨幣政策的寬鬆主要發生在過去的4年內,那麼為何貨幣(M2)卻早在2008年末就迅猛擴張?

這個問題要回到貨幣(M2)本身的創造過程上。M2的創造主要由基礎貨幣、存款準備金率和銀行系統的信用擴張3大因素決定。

這裡大家回憶一下經濟學書上很有名的一個故事,央行發行了100萬的紙幣給第一個人(A),A把這100萬存入了銀行,假定存款準備金率為10%,銀行留下10萬(10萬=100萬*10%)作為準備金存入央行,剩下的90萬放貸出去給第二人(B),B又把這90萬存入銀行,接下來銀行又留下9萬(9萬=90萬*10%)作為準備金,將81萬放貸出去給第三個人……如此循環往複,最終銀行的存款變成了1000萬。

就這樣,央行發行的100萬基礎貨幣就通過銀行的信用擴張變成了1000萬。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一個國家究竟創造出多少貨幣主要取決於3大因素,第一是央行發行了多少基礎貨幣,這和外匯占款息息相關;第二是基礎貨幣變成M2過程中,銀行系統的信用擴張,這和銀行的放貸意願以及個人、企業等的借款意願息息相關,而這兩種意願都與實體經濟的資產收益率以及利率緊密相關;第三是存款準備金率,因為它決定了銀行每次放貸時需要留下多少準備金。

明白了貨幣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之後,就不難理解在過去十年中,為什麼我們的人民幣會激增4倍。

2005年至2008年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四年,每年的GDP增速都在10%以上。驚為天人的經濟增長疊加人民幣的升值,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直接投資(FDI)。

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的經濟增速有所下滑,但在全球內仍然表現十分出眾。人民幣的升值周期也從2005年一直延續到了2013年。全球第一的出口貿易、一直處於上升周期的人民幣,進一步為國內帶來了更多的外匯。

無論是2005年-2008年FDI,還是2008年-2013年貿易順差帶來的外資流入,最終都通過央行變成了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最後形成了貨幣(M2)。在2010年末,由於外資不斷流入迫使央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所形成的外匯占款達到22.5萬億。新增外匯占款對M2的增量貢獻曾一度維持在50%左右,甚至超過60%。

但在2013年後,國內貨幣繼續擴張的理由就不再是外匯占款激增下央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了。2013年後,美國終止了金融危機後的QE,美元資本開始迴流。在「四萬億」財政刺激的麻醉效應遞減後,國內經濟增速腰斬,出口貿易也遠不如往日,外匯占款驟降,人民幣也開始進入了貶值周期。這些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資本外流。

既然2013年後的貨幣並非外匯占款推動,那麼什麼才是這一時期M2背後的推手呢?答案是「銀行系統的信貸擴張」。在這一時期,信貸對M2的貢獻,大約在75%左右,而信貸增長的一個主要渠道,就是房地產抵押貸款。也就是說,房子和土地本身也在「創造貨幣」。

房地產與土地究竟創造出了多少貨幣?我們大致可以從3個方面來推斷。

第一是房地產企業。今年上半年僅上市房企的負債餘額就已經超過4萬億。房地產企業一方面通過銷售獲得大量現金,使得它們的活期存款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卻又大肆購地,使得其債務率水平進一步提升。故房地產抵押規模確實非常可觀。

第二是居民房貸。居民房貸都是以房產作為抵押的,至今年上半年,餘額已經增加至17.36萬億,至年底估計超過20萬億。上市銀行上半年新增貸款中,居民房貸也超過一半。

第三是土地出讓金合同的抵押貸款。自2005年至今,土地出讓金的合同價款已經超過25萬億,若把這25萬億全部作為抵押,可以創造出的貨幣難以想像。

如果房價和土地價格的不斷上漲,就意味著可抵押物價值的不斷提升,同時,在有限的土地上又不斷建起新的樓盤,相當於在不斷增加新的抵押品,故中國可以用來增加信貸規模的抵押品價值就越來越大,信貸規模也就可以不斷膨脹,M2規模也越來越大。所以,這一輪的貨幣擴張,樓市引發的銀行系統的信貸擴張功不可沒。

四、貨幣政策的拐點真的到了嗎?

貨幣政策在去年一連降准降息五次,今年卻一直按兵不動。不得不讓人懷疑,貨幣政策的拐點是否真的來了,貨幣政策是否真的要由松變緊了?

要判斷貨幣政策是否需要收緊/能否繼續放鬆,也就是要判斷我們是否還有能力繼續創造貨幣?在過去十年,貨幣的創造一方面是資本流入引起央行被動投放基礎貨幣所致,另一方面是銀行系統的信貸擴張所致,而且這部分信貸擴張在過去3年主要由樓市推動。

如今國內外形勢都已經大變,創造貨幣的動因也都不復存在。因此,我認為,未來貨幣政策已經不具備進一步寬鬆的空間,今年,就是貨幣政策的一個拐點。


2016年,中國經濟仍將受制於外部需求低迷與內部產能過剩,下行壓力不減。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宏觀調控將更倚重於財政政策定向發力,而貨幣政策將以配合結構性調整為重。總體來說,2016年傳統貨幣政策的空間將有所收窄:降息的步伐要比市場預期得要慢,降准更加著意於「對沖式寬鬆」;而靈活解決銀行的資金結構問題也將成為貨幣政策的發力點。央行會通過加強中長期流動性管理工具、培育利率走廊、配合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等方式,為逆周期平滑和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2016年,中國經濟仍將受制於外部需求低迷與內部產能過剩,下行壓力不減。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宏觀調控將更倚重於財政政策定向發力,而貨幣政策將以配合結構性調整為重。總體來說,2016年傳統貨幣政策的空間將有所收窄:降息的步伐要比市場預期得要慢,降准更加著意於「對沖式寬鬆」;而靈活解決銀行的資金結構問題也將成為貨幣政策的發力點。央行會通過加強中長期流動性管理工具、培育利率走廊、配合政策性金融債發行等方式,為逆周期平滑和結構性改革創造適宜的貨幣環境。


關於大宗今年狂漲的原因應該是短期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供小於求以及通脹帶來的單方面價格上漲。供給側方面和80年代的日本很像,中國現在也是靠汽車和房地產拉GDP。明年汽車補貼日子到頭,房地產10月份也開始打壓,大宗在11月份開始下行了已經。長期來看,大宗並沒有上漲的動力。

關於A股,之前從技術面看了一下,大盤年前應該在3200-3400,關鍵看政策面,漲得太快的話,政府是不希望看到的,畢竟是政策市,前幾天打壓高送轉就可見一斑啊。

關於貨幣政策,年內到明年上半年預計不會有太大變動,仍舊是比較穩健的貨幣政策。

把金融搞得很複雜的那些人都是騙子


人民幣貶值壓力越來越大,是繼續寬鬆還是阻止資本外流?估計是繼續寬鬆,人民幣貶值。


2016年"寬鬆"程度、降息降准次數及深度,不僅看國內,還要吃准國際上的各種變化,及時防範調整。


我覺得應該有三次降息、四次以上的降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央行論文:需對資本流動進行宏觀審慎管理 提高匯率靈活性?
「蒙代爾三角」理論說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為什麼?
比特幣的價值來源和信用支撐在哪裡?
2014 年 11 月 22 日的中國央行降息將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TAG:經濟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貨幣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