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日閱讀《論語》等古典文本是為了什麼?
首先,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我們對於很多歷史人物和事件已經有了固定的評價,歷史也因此變得簡單枯燥,但事實上我們所了解的非常有限,歷史其實是非常豐滿和活潑的。
比如你可能會覺得孔子是個成天板著臉憂國憂民的長者,但讀《論語》的時候,你發現他經常有些小幽默還挺可愛的。又比如《南京條約》的內容大家都背得滾瓜爛熟,但你知道嗎,五口通商那一條,條約裡面其實寫的是:「自今以後,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是不是一下覺得枯燥的「五口通商」幾個字生動立體了好多?其次,讀讀古典文獻,會發現老祖宗在精神層面真的一點不比我們今天的人差。我有一次查東西,無意查到《列子·楊朱》里的一段話,發現我唧唧歪歪洋洋洒洒數千字討論來討論去的東西,老祖宗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簡簡單單地就說完了:「生民之不得休息,為四事故:一為壽,二為名,三為位,四為貨。有此四者,畏鬼,畏人,畏威,畏刑:此謂之遁民也。可殺可活,制命在外。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此之謂順民也。天下無對,制命在內。」
小的時候可能沒有感覺,但是等你長大了,每讀一次,就有新的收穫。
只是可能你已經忘卻。
很多東西,經歷過,才會懂,才會珍惜,才會明白當年那句:書中的道理,你們長大了自然會知道的。
而且,就算告訴你了,你也會照樣犯錯,因為你不信,不服,不屑,不懂,不聽。
沒有一定的閱歷,人怎麼成長成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很少有人能做到。還好生活是一本最好的書,只是需要你付出不小的代價。其一,兩千年的時間,對於人類的進化而言只是彈指一瞬而已,在這期間人類的生理病理情況不會有大的變化,因此,論語和現代哲學類書的研究對象是一致的。
其二,研究史記等書,會發現論語那個時期的人類並不比我們現在的人笨。最起碼對於我而言,許多人比我聰明多了。因此,不用懷疑研究人員的思維能力。
其三,先秦的人寫書目的不在於出名,純粹為了宏道,所以沒有署名的習慣,我們現在看到的名字都不是本人署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沒有了出名的私慾,寫出的東西就會純粹了許多。不過呂氏春秋除外,這個是呂不韋特意為了給自己商人身份抬名編纂的,所以得留下名字。
其四,要選擇一本書,我首先會看寫書的人如何。寫醫術的他得會治病,寫為人處世的書他得功成名就,寫格鬥的書最起碼他得一個打十個吧?(好吧請不要在意這點趣味)這個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做到的人卻少。一群不是醫生的人指點另一群人說要想學成中醫就得如何如何,這種論調大家看的不少吧?大家可以總結成名中醫的經歷並談談自己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在學習中醫期間的體會,或者轉述其他明醫的相關言論,但以明醫自居而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何來底氣?以孔子的成就,其言論至少不會差太遠吧?
其五,先秦古書,經過了多次整頓,長時間的戰亂和人為的選擇遺忘,還能流傳至今,並始終為人所推崇,這本就是個真金火煉的過程。你可以說某些書存在著政治選擇的原因,但你不能把大家都當做傻子,就算是我們平時經常吐槽的馬克思主義,有誰能真的否定他的價值?
其六,古書言語精鍊而有韻味,雖看似不如現在書籍論述詳實,卻亦有別番風味。句子短則對人內心的衝擊力更大,並且易於背誦。看似簡單的斷語卻走著綱舉目張的作用。最起碼對於我這類人來說,更具有指導性的作用。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你要是喜歡看菜根潭,曾國藩家書之類的古文雞湯,並且看的多看的懂的話。你就會發現這些書裡面都隱藏著一個永恆的主題,就是孔子提出的中庸。 這些條條框框的為人處世至理名言里,每一句都是孔子中庸之道的具體應用,而如果你知道這些古代雞湯對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影響的話,你就會明白,作為這一切思想的老祖宗,論語這本源頭,是一本多麼厲害的書。
更厲害的是他的內容還簡單明了,不用翻譯也能看懂。閱讀是為了什麼,無非學習與娛樂。讀論語也就不出這個範圍。什麼,你說你是為了裝逼。那你也得學點啥才好裝呀。啊,你是為了促進睡眠。吃與睡是人生兩大基本娛樂好吧!
太陽底下無新事
清初名士紀曉嵐主編《四庫全書》,將中國古來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他曾經說過,所有的事情,古人都已講過講透,今人再怎麼寫也寫不出什麼新意,所以他一生只編書,不著書。龍應台在台大法學院的一場演講里,也提到她曾經自以為對某事有獨特的見解,結果後來無意中才發現,二千年前韓非子早就寫過更透徹的話。我自己也常有這樣的例子。
……
每個人那麼辛苦研究幹什麼?到底仍脫不出前人的窠臼!但是說來奇怪,太陽底下既然沒有新鮮事,人生千百年來不斷重複循環,很多教訓只要翻開歷史就會看到,那為什麼人總是很難跳脫開宿命的束縛?
人類在命運漩渦里打轉,自以為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不會剛好倒霉發生在自己身上,總是認為自己是唯一的例外!
歷史學家湯恩比是這樣形容的:「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是人類從歷史上學不到任何教訓。」
——《造命有理》
一開始看論語我簡直感動的好幾次眼淚打轉,世界上怎麼會有一幫這麼可愛的人!!!
不要用雞湯這個辭彙來侮辱古籍好嗎,一本薄薄的論語的含金量,遠大於一摞心靈雞湯。我當年就是用一摞書回收換來的三塊錢隨便買了本論語,從此世界和從前不同。。古籍分好多種,經史子集詩詞歌賦,文學史學哲學。。題主想問的如果是所有出名的經典古籍的可讀性,我也不知道,我只喜歡哲學類的,完整讀完的有論語,菜根譚,還有幾本封面很古典的我忘了名字的,還有一本沒有名字的(……),可能還是出於對古文的排斥,只有這種短小的微博體我才讀的下去,而且必須帶譯文。。有個古文大神推薦我讀世說新語,完全讀不下去啊。。因為和我喜歡的哲學基本不掛鉤。題主如果喜歡故事或文學,應該會喜歡世說新語。
呃回到正題。。為什麼要讀這些書。。
為了裝逼可能也算?
我讀論語從來就沒想裝逼的事情,因為我基本直接看的譯文,如果讓我引用原文,除非我非常喜歡的句子,否則大腦一片空白。我讀古書不帶譯文讀不下去的。。而且就算很喜歡的句子也從來沒有為了裝逼而背誦。
可論語對我的影響,遠遠大於裝逼,那是一種跨越時空找到知己的感覺,一種文盲終於遇到鄉村教師從此打開新世界的感覺,一提到論語我就只有感動兩個字。。看論語哭,看關於孔子的電影哭,有次老師放祭孔大典的錄像我直接在下面淚奔。。所以當別人說儒家或者孔子的壞話,即使理論上他有道理,情緒上我也不接受,很想攻擊對方。就像子路雖然有些傻傻的,但容不得別人對孔老師有半點不敬。
說起子路,我最有感慨的人就是他。當時關注他是因為年少輕狂,性格很像他。現在讀到他的故事,又是戳淚點。。
子路當年只是個在大街上瞎鬧的傻帽,被孔子遇到了,幾句話哄到學校里,做了讀書人。他不知道他眼前這位溫文爾雅的怪老師的是一個名垂千古的聖人,也不知道自己將因他被無數人紀念。
子路總不懂事,頂撞老師,可孔子還是很喜歡他。「由,誨汝知之乎!」,這語氣不客氣而又懇切,就像在叫自己的親兒子。
子路沒有讓老師失望,他成了優秀的官員。
子路雖然頂撞老師,可他最終以死捍衛老師的教導。「君子死而冠不免」,作戰時為了維持老師教的君子儀容,整理自己的帽子而被對方砍死。
子路骨子裡還是一個傻帽,傻得像為了守約而被洪水淹死的書生,傻得像為了改變皇帝的昏庸而自殺的忠臣。可他們是如此可愛,他們都有無比崇高的信仰,在他們的心中,信仰可以大於生命。
不只是子路,孔子本人,還有他的學生,都常常讓我感覺,這群人都好單純好可愛,世界上怎麼會有心靈如此純凈的人。。這就是為毛我讀論語的時候總是想哭,他們如嬰兒般的純真使他們不善於保護自己,而這個世界充滿了毒蛇和猛獸。
他們不是一群高高在上的聖人,他們是一群比我們多數現代人都「幼稚」的孩子。
答案是精心準備的,懇求您花1s時間、1N力氣點進來看看。
反對所有答案。很遺憾,目前沒有出現質量能看的回答,也沒有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的回答。
知友們大多是娛樂,而沒有嚴肅回答這個嚴肅的問題。1.文化結構
拋開存在主義的命題不談,在我們成長的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回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即使我們身處21C,尼採在宣判上帝死刑後已過去100年,但是我們在閱讀西方著作時經常會看到《聖經》的引述。同樣,即使《論語》被批判、被鞭撻,但我想沒人敢說他蔽大於利。孔夫子固然無辜,有罪者是那些將其奉為圭臬的異化行為。我們漢族的文化結構,論語基本上起到的是決定性作用。2.雞湯
其雞湯鮮美度雖然難以企及《萊根譚》,但是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是千古不易的。在今天,我國的生產結構與飲食結構還未發生根本性變化,論語中很多道理同樣實用。類比一下,舉幾個《聖經》的例子。
「尊榮以前,必有前輩。」「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牠必將你們升高。」以上兩個例子就是講謙卑的,這豈會過時?3.鍛煉思辨能力
《論語》的邏輯性、思辨性都是很平常的,這也是中國哲學的通病。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唐代官員學習的是佛學、本朝官員學習的是馬哲,拋開政治因素不談,這兩個哲學體系的思辨性都相對複雜,是提升為官思辨能力的利器。《論語》《道德經》之類都沒有邏輯性,但是有體系性。我很反感別人鼓吹中國哲學,竊以為,中哲的學術高度、行文風格特別相當於前蘇格拉底哲學,比如說《道德經》和赫拉克里特的殘簡,風格和本體論一塊都特別相似。
4.倫理學
作為一個準道德虛無主義者,我傾向於用分析哲學去解釋倫理學。《論語》的地位相當於ess(進化穩態策略)。5.本體論
「天」6.認識論作為一個90後,我覺得古代經典闡述了很多有智慧的東西。而且,很多人一邊喊著中國人素質低下,一邊貶低著中國文化追慕著日韓、歐美文化。但是卻把中國文化視而不見。有真的從小到大沒有學習過傳統文化的。也有只是把傳統當封建,當替罪羊,因此拒絕了批判了它就能走向文明,能顯出自己的先進性。而我,一個90後,從小接受的是西方的唯物科學教育,發覺現今人們缺少的很多東西先輩們早就留給我們了。國民的素質問題完全可以得到解決。因為儒家思想很大部分就是要人們修身養性的。這就是教化,古時高度發達的道德文明不為今人重視。還有很多日本人,英國人德國人認為中國還有謙謙君子,還有禮儀教化。我能說什麼?
往大了說,中華民族幾千年璀璨奪目的文明,儒家思想佔了大半。儒家創始人的風采你想了解一下嗎?看《論語》吧。
往小了說,有時候難免你會被小人煩,「 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看了論語就知道小人就是這樣的,都幫你總結出來了,幫你了解人性。這根曲線,具體化了「知之為知之」。孔子的深意是要知道自己懂了什麼,不懂什麼,懂了多少,不懂多少。在認識事物過程中,你處在哪個階段?
論語裡面還有太多值得說一說的。例如,你如何看待苦樂,如何做人為學,如何管理國家,如何看透人性,等等。
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從論語中看到孔子是怎麼樣一個人,如何對待某件具體的事。高山仰止,景行景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我們通過學習論語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最後一圖作為結束我完整讀過論語之後,可以稱作醍醐灌頂,為什麼中國現在是這樣,為什麼有些現象社會上批評的聲音很多,但是就是X黨不改變,中國人為什麼醜陋,這種醜陋是誰最開始提倡的,我都能了解。雖然論語並不是一本聖經樣的書,但是讀過之後,出門辦事,走在官場都是大有好處的。
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糾結這些幹什麼,喜歡就會去讀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就像外國人看莎士比亞似的
我們且先不考慮一個孩子能夠從這些經典處悟出什麼、能否真的在他的成長曆程中學以致用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一個小學至初中教育水平的孩子能夠輕鬆地讀懂自己幾千年前先民的文章,這樣的民族已經不多了,千萬別丟了它,哪怕有一天它一無是處喜歡 就去讀啊
具體到「今日」的意義,那就是重探中華文明的根本。如今社會處在劇烈的轉型之中,未來的問題和挑戰肯定會層出不窮。今天的中國人更應該閱讀大量古今中外的經典,深刻理解自己文化的本質、外國文化的本質,如此才能開創未來。
當你見過這些文字,你頓時覺得知乎上那幾個數千言高票答案不過是口水多過茶,所說不過古人口中的數十個字,卻要用各種栗子、漂亮話、雙倍行距、還要插一些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浪費空間的玩意兒來包裝一個極其簡單的邏輯。等你讀的熟一些,他們一翹尾巴你就知道他們要幹嘛,會不花心思在這些無聊的爭辯上,因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下發現他們的邏輯不過拾人牙慧,各位中外思想家早就辯論過了,彼此並無高下。總之開卷有益,開大師的卷更有益。下面摘了一小段書出來,是近日看到的,本井底蛙從沒看到哪個人能把中國人畢生夢想說的這麼到位。摘自阮籍《大人先生傳》或遺大人先生書曰:「天下之貴,莫貴於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則,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則磬折,拱若抱鼓,動靜有節,趨步商羽,進退周旋,咸有規矩。心若懷冰,戰戰慄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擇地而行,唯恐遺失,誦周孔之遺訓,嘆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唯禮是克。手摯珪璧,足履繩墨,行欲為目前檢,言欲為無窮則;少稱鄉閭,長聞邦國,上欲圖三公,下不失九州牧,故挾金玉,垂文組,享尊位,取茅土。揚聲名於後世,齊功德於往古;奉事君上,牧養百姓,退營私家,育長妻子,卜吉而宅,慮乃億祉,遠禍近福,永堅固己:此誠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被發而居巨海之中,與若君子者遠,吾恐世之嘆先生而非之也。行為世所笑,身無由自達,則可謂恥辱矣。身處困苦之地,而行為世俗之所笑,吾為先生不取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為求知,為愛好,為快樂。
有人讀古文而凝眉沉思,這是求知者;有人讀古文而擊節讚歎,這是愛好者;還有人讀古文而會心一笑(嘿嘿。。GET IT。。)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有人唱唱歌就很快樂,有人讀讀《論語》同樣是尋歡作樂。提高文化修養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西方人讀聖經不代表都信基督教。
上面所有人的所謂見解,都是文人的意淫,和看黃片沒多大差別。
為了裝逼!!!
1.《論語》之類的經典真心不是給小孩子看的,中國古代的想法是小時候先學上,等到要用要理解的時候再學就遲了,就不頂用了。所以那些試圖把經典變成兒童讀物的可以省省了。2.讀經典的書,就像跟一個很久不聯繫的朋友通信,當然因為年代久遠,他能給你聊的東西並不多,並且主要取決於你自己的理解,所以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或者說,有點費力不討好。3.周杰倫有首歌叫做《聽媽媽的話》,這個我們都不反對吧。那論語就相當於很早很早的長輩說的話,有一些還是值得聽的。比如子罕第九之四: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感覺這四句比平常大家聽到的非禮勿視四句格言屌多了。4.野趣。據說孔子是野合所生,所以論語中也有很多野趣。主要取決於你用什麼眼光去看。孔子說完名不正則言不順之後,子路頂了一句,子你真是迂腐啊。孔子急了也會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鄉黨第十之九就只有一句話:席不正不食。真是傲嬌啊!另外,述而第七,之十一是這樣說的:富而可求者,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緊接著第十三: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5.讀得多了生活中可能想起來,也挺有趣的。比如顏淵第十二之七十這麼說的: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我就想到每天早上早起有三件事情:洗漱、早餐和提前10分鐘到辦公室。如果起晚了就是不得已,就要放棄早餐,再不得已就要放棄洗頭,都要盡量提前到辦公室。6.憲問第十四之二十五: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7.其實論語這些最大的好處是短。論語整個下來才一萬多字,比你平時看的三體之類的短得多了。------------什麼?你還沒看過三體:8.陽貨第十七之二十: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止猶賢乎已!學而第一之七: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9.為政第二之八: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0.陽貨第十七之二十四: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現代科技和高度組織化的社會使人在精神和肉體上的退化?
※如何讀懂一部哲學書?
※長生不老的生命值不值得追求?
※為什麼學習哲學,要先看哲學史?
※脫離、或者不直接建立在某種存在論和知識論基礎上的道德哲學(倫理學) 究竟有沒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