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的女兒變得越來越討好老師和同學,對父母家人常常發脾氣,作為父母應該怎麼教育?
第一次被邀,謝謝@劉柯 的邀請~
二年級的女兒變得越來越討好老師和同學,對父母家人常常發脾氣,作為父母應該怎麼教育?其實二年級處於的年齡段——一般為8歲左右,已經不是我的研究範圍了,我研究的一般是0-6歲,不過還好有一些事情是共通的。
題主描寫的情況,我有一個相熟的家長的女兒也有,不過是在幼兒園階段,其實在早教中心的時候,我也發現了這樣的問題——這個女寶寶,很會討老師的開心,但是對家長和保姆,總是頤指氣使。
其實這個事兒,很好理解,我總說,孩子是天生的社交家,會在不同的場景中,迅速做出能讓自己最舒服的決策。
說道這裡,我們要先說一下,怎麼才能最舒服。這個事兒就複雜了,關乎人性與本能。我嘗試簡單說下吧,一般說來,在一個場景中,付出最少的個人資源獲得最多的他人資源,是最舒服的。
說回寶寶,我認識的這個家長和寶寶,很熟,平均每周打一個小時的電話討論寶寶的問題(因為家長不太認可別的老師的說法)。互相串門,互相送禮玩耍,算是熟識。
他家這個女寶寶討好老師,頤指氣使家長和保姆的問題,很好解釋,單純的社交家中的社交家。在家寵做明星,真的是明星,每次去她家我都要陪玩1個小時的角色扮演遊戲。喜歡飛機的時候,我要扮演乘客,乘務和機長。喜歡結婚的時候,我要扮演主持人,花童和新朗。總之,這個寶寶寵的嚴重,老來得子嘛,我也理解。
因此,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用最少的資源獲得最多的資源就變成了:命令。如:我要喝水,就會有水。我不喜歡這個阿姨,就沒有了這個阿姨。甚至不用命令:哆嗦一下,家長會貼心的關了空調,寶寶開始唱歌了,家長會關了電視。而在早教中心,公共環境了,這個寶寶的智商使她沒有對別人也頤指氣使,而是敏銳的察覺了控場者(老師),發現連爸爸媽媽都要聽他的,那麼,如果我討好了他,我便會有機會用最少的資源獲得最多的資源。因此就出現了討好老師的行為。
這種情況,如果想教育,先做到不那麼對女兒貼心便可,讓她獲得這樣的邏輯線,想要得到資源,要靠自己的努力。比如:想喝水,要自己去倒。想不要這個阿姨,要跟我說出充足可信的理由,而不是賭氣。慢慢的,寶寶也就成長了。
不過
題主給的細節過於少,我不敢說就是這樣的情況。希望題主能多補充i一些,便於分析。
有沒有可能在學校被暴力了?收到老師/同學的排擠/欺負—討好老師/同學以生存—但是心理顯然收到了傷害,情緒失衡了—在家脾氣暴躁。
長篇+個人經驗偏多,慎入。
先拋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題主問的是三個事情,一 討好老師,二 討好同學,三 對父母發脾氣。
暫不論題主用詞問題,我用自己的經歷來根據這個問題進行推斷。
請注意,因為信息過少,所以結合生活中的推論多一些。
三 對父母發脾氣
—情緒表達的教育。
通俗來講,為什麼我們會對陌生人客氣,而對親近的人發脾氣?
一般人或許會是,因為知道這樣的人不管再怎麼置氣也不會離開自己。
那麼是什麼造成孩子可能因為這樣的愛來肆意傾瀉自己情感呢?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小明媽媽:你吃點青菜吧?
小明:不吃。
小明媽媽:專家說青菜對身體好,多吃容易長個子。(答主瞎編的)
小明:我不想吃。
小明媽媽:(夾了一筷子)你沒吃過就說不想吃,嘗了再說嘛!
小明:(摔筷子)我都說我不想吃了你為什麼還要夾給我,你煩不煩?
小明媽媽:好好好,不吃就不吃。
為什麼這個小明的反應這麼激烈?
這個簡單的對話其實可以看出來很多問題。
1,孩子的回答非常冷淡,而且直接。
—說明日常對話中,孩子已經不在意情緒是否需要直接表達的問題。
2,母親在繼續追著說同一件事情。
—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了很多次,母親也不在意孩子表達的是否直接,也不在意孩子已經有了情緒,仍舊是固執地說出「為了孩子好」的想法。
3,孩子最後的爆發。
—一個能夠隨意將脾氣發泄出來的人,說明他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已經沒有一些自我剋制了。而且,我們同樣可以看出,這樣的情況有發生過多次的現象。
a.情緒表達
b.情緒感知
c.情緒狀態控制
三個非常常見,也是非常容易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根源是什麼?
環境。
因為不在他們第一次犯錯的時候點出,他們便認為這樣的表達沒有錯誤。
因為最親近的人也總是不避諱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他們便認為沒有意義去感受別人拋過來的東西。
因為屢屢被縱容下去,屢屢可以很爽地說出自己心裡的煩躁,他們便認為自己的「情緒盒子」就是要在這樣的點釋放出來。
家人覺得,在家裡這樣沒問題嘛,出去別這樣就好了。
大錯特錯。
我們這樣來講,一個軟尺,即使它強行把自己貼著牆邊擺直了,最後牆倒下去了,它還是會軟趴趴的彎成一團。
這個例子的意思是,你的孩子本身就是軟尺,你覺得他在外面可能會變成一把直尺,因為在某些特定情況的輔助下,他確實這麼做了呀!
但是本質上,他還是一把軟尺,如果這些特定情況弱化了,他就恢複本性了。
那麼我們就要談到下面的問題了,什麼時候他在強行使自己變成一把直尺?
二 討好同學
-問題處理的教育
當上述的小明同學進入到家庭之外的另一個環境時,他最初對於「學校」這兩個字也許並不會有什麼特殊的含義,只是父母讓我去的一個地方而已。
讓孩子對學校產生定義的原因,大多數還是自身的經歷。
最初,小明仍舊認為家裡那一套用到學校來也沒什麼不對嘛。
父母這麼大的人,都被我吃的死死的。
學校這些小孩,算什麼?
最開始,當學校還是一個陌生環境時,一堵牆在強撐著小明的軟尺,讓它直直的擺放在規劃之內。當牆弱化,當環境不在陌生,當人際關係已經開始進化,然後牆「消失了」。
結果呢——
小明繼續肆意表達情緒,繼續不在乎別人情緒的傾斜,繼續不去控制情感狀態。
那麼最後呢?
學校不止有這樣的小明,還有這樣的小紅小藍小紫小綠,誰更厲害呢?比比就知道了!
這個例子或許不是很恰當,目的只是為了豐富情況的表達。
為什麼孩子一到學校就會被父母定上「討好」狀態的字樣呢?
碰壁。
中二一點的說法,「技能,冷漠。」
「技能,反彈。」
「技能,不和他說話。」
「技能,反彈。」
「技能,不和他玩。」
「技能,反彈。」
當已經習慣家人無論如何都會回應自己的情況下,新環境下別的人卻不會[順]著自己來,孩子便會覺得受挫。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孩子會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模仿。
模仿父母在自己身上做的事情。
他不和我玩,但是我不想沒有人和我玩,怎麼辦呢?
媽媽在我不想和她玩的時候她是怎麼做的呢?
「對我好?」
這是小明媽媽交給小明的處理方式。
——
這便是題主問題中的「討好」了。
這也是我很反感的題目用詞,用討好來形容孩子。
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會這個技能,他只是在模仿你在他身上做的事情而已。
當然,例子中的小明是這樣的,不容忽視的還有其他因素,網路,影視,圖書等諸多信息都會對孩子的行為造成影響。
但既然題主問的是父母如何去教育,我就先只談父母。
推測一下所謂「討好」的行為會有哪些?
-給同學買禮物
-給同學做作業
-邀請同學來家裡
……
諸如此類,都是很常見的「討好」行為。
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推斷【已發生】「校園暴力」太過絕對,有時候「校園暴力」並不會真的發生,但是敏銳的孩子可能會感覺到,「如果沒有人和我玩我會很難過,」「如果和他們在一起的話看起來好像很快樂,」這樣的事情。
孩子會有意識的避免,他們都不知道的「校園暴力」,行為中的兩種極端,比如1,上述「討好」,2,自我獨立,當然也有介於這之中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情況下,如果「討好」已經做到一種境界,可以發生的情況有兩種,1孩子已經習慣有一層「討好」的面具,2爆發之前在家中積累的「習慣」。
危險的是第二種,因為第二種可能會導致真的「校園暴力」,這便是需要家長真的去做什麼,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
我的建議是
1,
千萬不要因為試圖聯繫老師,和同學,給孩子造成困擾。就我經歷來說,如果例子中小明的媽媽去找老師,找同學。小明如果知道了,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還是和家長的爆發。
尤其是老師,既然孩子已經做出來「討好」老師的行為,說明他對這個老師已經有了一種需要保持良好形象的定義,如果家長直接說出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被孩子定義為添亂。
2,
最好能誘導孩子自己說出困擾,這就是你和孩子之前信任感的建立了。平時注意溝通了嗎?孩子說出的話你有認真去聽嗎?
你會先給出自己的做法還是先選擇聽完呢?
你有在意那些孩子細節上的小情緒嗎?
你有觀察他最近的改變嗎?
你在孩子面前的角色更多的是父母的狀態還是工作中呢?
3,
從根本上,改變你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避免小明式的相處模式。一 討好老師
-謀利途徑的教育
這個問題真是太大了,就題主問題來說,談談父母的教育。
注意,這裡的謀利不是牟利。
小明媽媽:過年了,要不要給領導送什麼禮物?
小明爸爸:恩,送個酒和煙吧。
小明:為什麼?
小明爸媽:小孩子不懂,別問。
這是我認為最不好的一種教育方式,當父母做出一些行為的時候,經常會出現3種情況。
a 避開孩子
b 在孩子面前,但是解釋出來
c
在孩子面前,不做解釋第三種情況可能會造成的結果,最多的還是孩子下意識的模仿。當心智並沒有齊全的時候,孩子還不會進行全面的思考和判斷問題,模模擬的是太常見了。從學媽媽穿高跟鞋,到學爸爸抽煙,每一個你在孩子面前做的行為,都會讓孩子產生好奇。
不撞南牆不回頭是什麼意思呢?
因為很多情況下,只有自己經歷了,自己下了一個定義,才比別人幫助自己下的定義中的「好」或「不好」更加生動。
所以這裡已經展現了兩種方式。
1,讓孩子正確的去經歷一個問題(無論該種情況是否發生)
2,父母的言傳身教。
其實我贊成經歷一些,在父母自己沒有良好經驗的情況下,人生經歷能教給一個人的實在太多了。
這也是為什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說了這麼多,還是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父母本身對這樣類似的情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處理行為。
當你會在工作環境中戴上一層面具的時候,為什麼孩子不可以在他的「工作環境」中戴上面具呢?
當你會在工作環境中通過一些手段為自己獲得利益的時候,為什麼孩子不可以在他的「工作環境」中為自己謀利呢?
思考遠一點,天性,必須在人前展現善良的一面才是正確的嗎?
關鍵是要找到小朋友這麼做的原因。
她以前是怎麼樣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化的?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嗎?家長首先得做小孩的朋友,每晚睡覺前跟她聊聊天,管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必須要尊重小孩。這樣她才願意也有機會把學校里的一些事情告訴你,你才能從中找到蛛絲馬跡分析她這樣行事的原因。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也是比較負責任的家長,會注意小孩的性格的養成,而不是只關心小孩的學習。
下面最一些簡單的猜測吧:
大部分小孩發脾氣是自己的無力感、挫折感的表現形式,而並不一定是對父母有什麼不滿。應該找到她的無力感的來源,幫助她建立信心。
而對學校同學和老師的討好,是她進行社會化的一種嘗試,每個人都喜歡博得他人的認可與喜歡。
至於她的「討好」的方式,可能作為家長你是看不慣的,那麼你可以告訴她一個人得到他人的承認,關鍵是靠自己的實力。比如,你學習成績好,性格也隨和,那麼同學和老師自然會喜歡你。其實也是個自信心的問題。關於關注微信公眾號「育兒修行記」,了解育兒知識和資料,做更好的父母。校園暴力!!!在學校被欺負過了,也被群體孤立過了。沒有人會願意無緣無故去討好別人獻殷勤的。
而且非常嚴重,被威脅不準告訴父母。上學這個事情又不得不去(你們仔細回想,她有沒有流露出不想去上學的意願,一定有!!那個時候她心裡是非常渴望你們詢問她為什麼不想去的原因的,如果你們那時候能跟她坐下來,好好談一談,並和她一起解決這個事情,她就不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不敢直接告訴你們,那麼去學校只有2種選擇結果:1. 被孤立被欺負反抗無果,變得自閉,沉默寡言,獨來獨往。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緻。自卑,膽怯,害怕社交活動。性格變得極端,暴躁,冷漠,易怒,敏感多疑。2.順從。她被暴力(純暴力和冷暴力)嚇壞了,不敢反抗,她覺得反抗了會變得更慘,自己孤立無援,連個傾訴的人都沒有,只要順從了,自己的生活就會變得不那麼遭了,自己就不會被群體孤立,欺辱,厭惡,就還會有人跟自己玩兒,喜歡自己。(當初她向你們流露出不想去上學的想法時,被你們拒絕,對於她來說,你們在她心裡就不再是可以依靠的人了。)如不及時加以糾正,日後性格養成之時,就會變成阿諛奉承,謊話連篇,自私自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小人。怯弱膽小如鼠,遇事怕事。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沒有原則底線。
對你們的態度和對老師同學的態度截然相反,說明你的孩子已經開始形成自我認知和性格了,開始逆反了。在校園受欺負,回家得不到你們的支持,得到的只是你們的漠視,導致她的心裡對你們充滿了攻擊,抵觸心理,而你們又不會對她怎麼樣,頂多說她兩句。所以她潛意識裡覺得攻擊你們的時候,自己在學校所受到的屈辱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釋放排解。而這其實就是她在學校所遭受到的待遇,她內心委屈至極,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找不到可以幫助她的人,所以不得不順從,但同時,她也學會了那些欺負她的人的方式來排解委屈憤怒,那就是——以暴制暴,仗勢欺人。(仗著你們愛她)因為,她怨你們沒關注她,沒幫助她。對你們態度粗暴的時候,要及時重視,想想怎麼解決,問她為什麼這樣對你們,告訴她這樣是不對的,不要縱容溺愛,不要覺得她還小,沒關係。該管教的時候,一定不要手軟猶豫。子不教,父之過,也是父母共同的過。
別覺得我說話難聽,不及時糾正的話就會這樣,因為無法控制恐懼,就只能被恐懼控制。
這是你們作為父母的失職!!!
她不會一開始就這樣子,而是校園暴力+你們沒有及時有效的去關注她,才導致她慢慢的變成現在這個怯弱,畏懼權威的樣子。
你們需要去了解她,知道她變成這樣的誘因是什麼,她所經歷的轉變過程是怎樣的,從而做出正確判斷,並正確的引導她,引導她面對暴力權威,不要畏懼,不一定要以同樣的方式以牙還牙,以暴制暴。但是欺負她的人們,你也需要多少了解一下。人總是會有弱點的,找些無傷大雅的事情以作懲戒就可以了。關鍵的還是你女兒的心態,這麼小,如果就開始低聲下氣的討好別人,以後對於健康的人格,性格的形成會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你們要通過口頭和事實上說出並證明,遇到了棘手的事情了,父母是她最堅實的依靠。有父母保護她,自己沒做錯,就什麼都不要怕。
校園暴力(暴力和冷暴力)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無法杜絕的,學校里雖然都是小孩子,但它也形成了一個社會環境。每個人的性格品性都不同,只要有不同,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會有是非爭端,暴力欺凌。而小孩子要學會的是在這種環境下,不卑不亢的生存下去。
還有一點,想辦法排除一下她是否遭受過性侵犯。性侵後應激反應也有可能導致她對暴力權威的順從。如果有這個情況,不要去責怪她,這不是她的錯。小孩子無法分辨對與錯,家長有責任引導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帶她去醫院做體檢,充分了解清楚被傷害程度並及時做出處理。幫助她排解負面情緒,告訴她這不是她的錯,不要有羞恥感,有錯的是欺負她的人,應該羞恥的是欺負她的人。並想辦法讓欺負她的人得到法律懲罰,讓她感受到你們是她的堅實後盾,有你們在,什麼都不怕,明白做錯事,就一定要得到懲戒,做人要遵紀守法。給她傳遞正能量,最大可能的減少心理陰影,不然以後對她的婚戀觀和人生經歷有著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然後,找到國內外關於性教育方面的教材,書本,從中篩選比較適合她這個年齡段了解的。讓她了解性,了解自己的身體,了解異性的身體,知道人來自哪裡,了解別人怎樣對自己算是傷害自己,怎樣預防,遇到了該如何應對。
做父母的,我相信你們不想看到這些。那就抓緊行動起來!!!!母親快退休了,自從我有記憶起就一直討好上級和同事,反而對孩子家人常常發脾氣,作為孩子我應該怎麼辦?
說說我的看法和做法:
1、從過程看,事情似乎是一點點在變得不好;所以應該是有一個長期的一直存在的外在的壓力推動孩子一點點形成現在的狀況; 2、而對於父母也是一樣,因為你們長期的一直持有的存在問題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導致這樣的事情也逐漸演化成現在的狀況; 3、既然這是一個趨勢,那麼就想如何跳出這個趨勢: a、關注外界對孩子產生的壓力:去探訪她的老師和要好同學,孩子最近的情緒出現不一樣,可能的原因是什麼?遇到過什麼樣的事情么?去找到那個點或事情; b、關注父母自身之道: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急於斥責,去抱著她,給她情緒的宣洩;去感受她的不安、焦慮或者是恐懼;嘗試讓孩子自己不經意的時候說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對孩子教育最忌諱的就是發脾氣、講道理; c、是不是還有孩子自己的問題呢?沒有,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能夠獨立生活了,她需要自己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那麼你就可以去找孩子自己存在的問題了。 希望孩子陽光起來。她在老師同學那裡感受到在家裡感受不到的壓力,對家裡人發泄來調節情緒平衡。最好讓她自己認識到這一點。
不一定有人故意欺負她,也許只是社交意識的覺醒,懂得看人臉色和攀比,這是好事情,應該幫助她儘快成熟,教她一些接人待物的技巧。這也急不來,是一個長期過程。不贊成有人建議給她臉色讓她不敢對家人亂髮脾氣。女孩子不能在家裡得到慰借就容易在外面被騙。歪著答---本人早已成年
過往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包括現在,我趨向於討好型人格。
一直在重複經歷這個讓我自我壓抑而不得解的腳本。我只對我的父母才敢發火。
其他所有讓我感到生氣、害怕、緊張、委屈、憤怒等等負面情緒的其他人,我做不到反擊。
我不敢回嘴、做不到拒絕、不敢表現真實的感受,我的父母不能保護我,我自己也保護不了自己。只有在父母面前,我會摔門、用力的砸書、吵出真實的話、毫不掩飾的皺眉、不搭理冷戰,
這是我真實的感受、真實的需要,是我不必壓抑的自我。雖然生氣之後並不好受,因為我不懂的「修復關係」。有時候我心裡很惱火、很恨。
恨他們讓我不能表現出真實的自我,而必須委屈自己讓別人開心。我恨他們不能保護我,還暴力的拆掉了我的「邊界」,那是我的安全感。我恨自己也不能保護自己,不能不做自己不喜歡的、很害怕的事情,恨自己不能輕鬆。恨自己再也不能與深處的自我連接,不能給到自己最需要的需要,不能順暢的自我滿足。別總想著是孩子的錯。出的問題只是表象。
真相是孩子的情緒宣洩通道的堵塞。平衡法則是有道理的。總要有宣洩的出口的。
慶幸吧他還能勉強找到個發泄的出口,像現在的我,理智告訴我沒道理這樣對待父母的,想撒嬌說委屈也不可以。不再能理所當然的宣洩情緒的時候,情緒表達的障礙,讓我時時刻刻都很緊張。我害怕和別人建立聯繫,害怕言多必失,害怕多行不義,實習的每天都忐忑不已。情緒宣洩和表達的問題,太重要了。所有人都需要學習,故事中的孩子,和父母。趁為時不晚,快想想辦法。(寫在今天、謹小慎微的下午受盡自我折磨,睡不著的半夜借問題整理白天情緒,濕了枕頭)孩子都是非常聰明的」兩面派」!更是聰明的「見人下菜碟」的高手!如果你認為是孩子表裡不一,那你就錯了。因為那是最真實的孩子。
人的本能是趨利避害的!選擇討好老師和同學,因為有所求:老師的表揚,不被批評,表揚讓他非常有面子,得到尊重,犯錯被原諒。。。。討好同學,可以不欺負自己,有伴,一起快樂,忘乎所以,不孤單。。。。
在家裡有這樣的快樂嗎?
在家厲害的孩子,一定是相對膽小的!或者是豁出去的孩子!
在家敢厲害是因為家裡人是紙老虎!或者家裡有老虎 ,必須戰鬥動武才能生存!
或許媽媽會說,急了真打,是不是打完心疼孩子,討好孩子,補償孩子,對不起孩子?別以為孩子看不出來,孩子知道挨打不可怕。
或許媽媽會說:我真打,不心疼!好,你又錯了,你讓孩子真的失望了。當孩子認為媽媽不愛我,媽媽不可愛,總之你不愛我,發脾氣又能如何?我就破罐破摔的鬧到底怎麼了!——到老師和同學那裡找平衡和快樂去!
8歲孩子的思維能力決定他是直線思維。1+1=2!一個事實就一個答案,不拐彎,有些孩子開不起玩笑的。說明你讓他不舒服,他不會看到背後的用意、心意、愛意……看不到!媽媽你說「我都是為你好!」對不起!我看不到!理解不了!
教育8歲左右的孩子,最重要的是鼓勵內心,內心被愛、被肯定、被原諒、被接納……
老師最會這個!誰好?表揚!發小紅花!帖小紅旗!——在做什麼?這不是打發」要飯花子」嗎!對!因為孩子喜歡的不是紅旗,是內心的鼓舞。
因此,孩子去討好老師!討好同學也差不多。謝邀
小學二年級的女孩 對學習的人和事 可能存在個人崇拜的心態
我小學的時候 有一段時間 也把老師的話當聖旨 來執行哪怕是班主任說拖把壞了 我都要想盡辦法買一個送去國內學校對學生的教育 普遍是 去個性化的
一直教育小孩要聽話 要乖而小學老師的素質也存在參差不齊的現象 個別老師有拜金 愛慕虛榮的心態這些都會潛移默化的傳輸給小學生可能在某些情景中 學校的攀比風氣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不如別的同學的父母也許是家長的金錢 或者社會地位 外貌 甚至媽媽做的一碗午餐盒飯的水平個人覺得 孩子出現這種表現 是個可大可小的問題
按心理學上面說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 就已經開始形成心理狀態了也就是開始認知世界 和 有自己的思維模式了孩子在二年級的這種表現
也說明了 家長在某些家庭教育上存在了缺失小孩 也是人 也有思維能力如果從小到大 培養他獨立的人格 和思維能力出現這種狀況的機率會不會小一點?就現在這種形式 我不建議家長簡單粗暴的去跟小孩溝通
他這樣的態度 肯定有自己心理的原因也許小孩沒發現或者是不願意承認從現在開始培養他的人格獨立性 應該還來的及對於物質 虛榮心這種外化的因素適當的崇拜 可以接受過分的追求 需要家長及時的進行干預這種不就是所謂的窩裡橫么~~~打標關注下,看看各位大神怎麼解決的!我小時候就是因為被爺爺奶奶帶到外地上學,因為口音不同被排擠,後面學習成績下來了,人現在也是變得很怯懦。非常討厭自己身上的這種特質,一直想著拔除。我媽就只會說你少想點就好了,每次聽到都很無力,會十分憤怒,怒完了也知道沒有用。算了,我媽就是上天賜給我訓練我耳順的。
我就在想,當一個孩子討好一些人意味著什麼,而攻擊一些人又意味著什麼。她為什麼不反過來,攻擊自己的同學老師,討好自己的父母。她是在遭受外界攻擊後轉而攻擊自己陣營的一方嗎?或者,當面對老師和同學的時候,她把攻擊內化了,指向了自己。當回家面對父母的時候,是否激發了她的被攻擊體驗,又把矛頭對準了父母。又或者說,她應對老師和同學的攻擊表達是無力的。而父母在她眼中,攻擊後是不會得到反抗(懲罰)的。怎麼辦?攻擊師友這個行為在什麼情況下值得被鼓勵,正向的引導激勵她。攻擊父母在什麼情況下是不被允許的,會被懲罰的。就平時而言,攻擊的慾望應該被引導,比如對抗性的群體體育運動。
有些東西是沒有辦法教育的。多帶她運動,跑步什麼的。要一起跑。
謝邀。
1 永遠要做女兒的好朋友,她有事的時候會先想到朋友,至於會不會想起父母,再說;2 小孩子討好別人,可能是被冷落了,我會跟她說不要太在意其他小孩子的想法…但感覺有點無力,多帶她去家庭聚會,朋友聚會,帶她玩團隊遊戲,讓她知道,每個圈子都有每個圈子的主要人物,你隨時會是leader,也可能會是team player;3 其實說這麼多,做起來還需要時間和耐心,我們一起努力吧謝邀。孩子發脾氣分幾種情況看待,有的孩子性格本身就比較暴躁,無緣無故發脾氣,可能就是來源於父母的性格;有的孩子是不會表達言語,就以發泄憤怒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有的孩子是的確遇到了難處,發脾氣也是一種呼救。需要父母視具體問題分析一下再做決策。對於本身性格暴躁的孩子,父母更多的要接納,當然一般這樣孩子的父母可能比孩子更容易急躁,所以一旦能在寬容孩子之後再去耐心教育,心平氣和一點,可能會有一定效果。對於不會表達的孩子,可以教孩子一些發泄情緒的不傷害他人也不會自傷的方法,包括撕紙、扔枕頭等,也可以用問句引出孩子想表達但不會表達出來的意思,這需要父母有極大的耐心和情商,來幫孩子走過情緒的陰霾,一般地,這種孩子等發泄完後也會有表達,需要父母注意。如果遇到問題,就需要父母冷靜分析判斷,是不是孩子在學校受欺負了,需要尋求老師支持?如果是受到老師欺負了,就需要父母站出來維護孩子的權利,保護孩子。以上羅列只是猜測和建議,不是當事人,不能深究。
看到題目上的不知從何時起我就覺得很鬱悶……自家的孩子,為什麼會等到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喜歡你們了想起來問別人怎麼辦……
我就想知道小孩和誰學的,對家裡人不客氣,好解決啊,你對她不客氣她就知道要討好你了。但是,為什麼非要是討好呢?
首先,多和孩子溝通,看一下孩子是被周圍的哪些環境影響了,到底是學校環境還是家庭環境,如果是學校,那麼必須找學校老師協助自己來完成。如果是家庭方面,家長就得注意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了。
不一定就是一定被欺負了。兩種可能,反正都是學校的環境不太好:要不就是被一些不好的諂媚的風氣影響了,要不就是被欺負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轉學。
推薦閱讀:
※上初一的妹妹獨自在家,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比較叛離。怎麼解決?
※未來不想跟父母住,是不孝的行為嗎?
※如何擺脫家庭背景對你的影響?
※童年和少年時期家庭的貧窮對人影響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