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不分裂,那未來的歷史會如何走向?

關於羅馬分裂,有人認為這對於東羅馬帝國延續國祚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這讓東羅馬得以從帝國整體的衰落趨勢中解脫出來繼而又獲得了復興,但也有人認為如果羅馬仍處於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那麼西羅馬也不會這麼快就被日耳曼人所攻克,畢竟一個政權能集中更多力量進行抵抗。不知各位看官有何高見?


羅馬帝國沒有分裂過,羅馬帝國沒有分裂過,羅馬帝國沒有分裂過

這可能是人們對羅馬帝國最大,也最根深蒂固的誤解,延伸出了無數其他相關的誤解,比如西羅馬正統論,羅馬亡於476年論,亡於395年論,等等等等

我在許多相關問題的回答中都曾經提到過這件事情,這裡就不自己說了,權且附上一段歷史學家對此的描述

以下摘自詹姆斯·哈威·魯濱遜《新史學》第六章(別看名字是新史學啊,此人已經是差不多百年前的人物了,當年的非主流如今已經是開山宗師)

因為翻譯問題,人名和一些名詞會顯得比較難受,大家湊合一下吧,畢竟書有點年頭了。

老規矩,原文太長,節選如下:

歷史學家寫書時往往對於時代的起點和終點,感覺困難。為了他自己和讀者的便利起見,他常將歷史分為幾個時期。既然選定了起點同終點以後,他就極力地說明分期的標準很合理由。他知道得很清楚,假使他是一個近代史家,尤應知道他這種分期的方法,實在勉強得很。他一般地承認這一點,但是他為了要替分期方法進行辯護,因此他對歷史分期的不科學性就諱莫如深。這就是普通歷史學家的正規辦法,他要把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在敘述上的條理性調和起來,因而他就隱瞞了他對歷史的真實性的冒犯。我們對於舊日的歷史學家可以加以原諒,因為「歷史的連續性」這個觀念,本來是近代的產物——十九世紀的產物。從前歷史學家都以為英雄人物,著名戰爭或上帝的干預,常常驟然來打斷人類事業的進展。這種觀念,只有當歷史學家專門注意過去特殊的事件才能維持。但是一旦歷史學家要求注意全部關係人類利害的事情和對人類具有永久性的事業,而不是去注意那些偶然的和過渡性的事件,他就會看出人類一般的變化一定是遲緩的,——非常遲緩的。

在普通歷史教科書同標準的歷史著作中,歷史的分界最顯著的莫過於「羅馬滅亡」這個事件了。大家都認為「羅馬滅亡」這件事在歷史上開闢了一個新紀元。日耳曼民族侵入了羅馬帝國、自奧古斯都開始的羅馬帝國的皇統於公元476年斷絕了。普通人以為西羅馬帝國的瓦解是歐洲一系列的重大變化的開始。這種意見雖很自然,但卻是很錯誤的。日耳曼民族的侵入雖然引起許多重大的結果,但是這些結果都是逐漸發生的。實在說起來,在中世紀初年,歐洲方面並沒有什麼新奇的變化。失去的舊東西雖然很多,增加新東西的卻是很少。許多中世紀時代的特點——如僧侶、聖人和神跡;寓言與象徵;七藝;羅馬基督教會和它的特權以及其與政府的特殊關係等等——在410年阿拉列克攻陷羅馬以前已經很發達了。所以「羅馬滅亡」這件事至多也不過是一種極為膚淺的分界,仔細研究起來,就要失去以前歷史學家所給予的那些重要性。歷史的連續性比當時的變革顯著得多。下面所述的就是公元五世紀時期的詳細情形,可以表明傳統歷史分期方法的危險性。

當公元398年狄奧多西大帝死去時,羅馬帝國還是統一的。當時帝國有一種很複雜的官僚機構擔負統治責任。我們如今還有一張當時的職官表流傳下來。百年以後,帝國的西部已處於瓦解狀態。當時羅馬帝國里已經有法蘭克、阿爾曼尼、伯坎底、西哥持、東哥特、汪達爾等族的國王統治著大小不等的國家[6]。

我們要詳細追溯羅馬帝國瓦解的過程已經是不可能了。實在說起來,當時的變化是如此複雜、如此紛歧、如此緩慢,以致即使我們對於五世紀的事實,好像對於十九世紀那樣清楚,也不能將當時的革命說得很清楚。因為這個革命本身是曲折的、晦暗的。但是,我們就連最突出的、最驚人的政治事件,還很不明白,對於當時的情況也很模糊。過去許多著作家如吉本、霍德金等人竟將當時的許多人物同事實詳詳細細地敘述出來。他們同其他著作家竟對帝國「滅亡」的原因,作出許多解釋。我有一個朋友,近來為了好玩,曾經將各種歷史教科書裡面關於帝國滅亡的原因搜集起來加以統計,居然得了五十個。這些理由當然都是猜想之詞。就連那幾個一般承認的理由,如帝國人口的減少,日耳曼族的勇敢善戰,與精力的充沛等等,據古朗日[7]說也都是毫無根據的。

本章的目的是:第一,要把關於五世紀的史料性質簡單地研究一下(所有這些資料在美國較大的圖書留中,很容易找到)。第二,要說明當時著作家所見到的羅馬帝國瓦解的表面過程。我對於395年所謂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把帝國分為兩部那件事要特別說明一下。再說一說公元410年阿拉列克攻陷羅馬以前的事情。最後再說明公元476年所謂「西羅馬的滅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現在將羅馬帝國分裂這件事研究一下。普通以為羅馬帝國自從公元395年狄奧多西死後,分為東西兩部;東部傳給他的大兒子阿爾卡狄烏斯,西部傳始他的小兒子荷諾里烏斯。這個觀念印入普通讀者的腦中如此之深,教科書裡面複述這句話如此之普遍,我們在此地可以不必再去細加敘述。我所以從兩種最通行的教科書裡面引出後邊兩段文字,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別的課本錯誤還多,實在是因為他們最可以代表那種謬誤的觀念

「自狄奧多西死後,其二子阿爾卡狄烏斯與荷諾里烏斯再度將帝國分為兩部。從此羅馬帝國事實上就永遠分為東西兩部,歐洲歷史上遂有東西二帝國之稱。東帝國存在了千餘年,而西帝國不到一百年就亡了。」

另一位作者,在用大字印的「帝國的最後分裂」的標題下,敘述如下:「狄奧多西在位之日是羅馬帝國最後的統一時代。自公元399年至395年,他是唯一的皇帝。他臨崩之際,將帝國分路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爾狄烏斯及荷諾里烏斯。長子年十八,分得帝國東部;次子年十一,統治帝國西部。這是羅馬帝國最後的分裂——這是大國分離趨勢的結果。東西二帝國在歷史上的分裂從此開始」。

上面所引的兩段文字,其中最嚴重的錯誤有三點:(1)羅馬帝國並沒有分裂過,它始終是一個國家;(2)狄奧多西並沒有作過羅馬唯一的皇帝;(3)東西二帝國在歷史上的分裂並不是從狄奧多西開始。當時人對於阿爾卡狄烏斯和荷諾里烏斯承繼他父親的帝位這件事,並沒有感覺奇怪,因為阿爾卡狄烏斯在他父親未死以前,已經作過十一年的皇帝;荷諾里烏斯也已經作過三年皇帝。在當時法典裡面還保存下許多命令,都是用父子的名義發布的。關於帝國分裂這段事實,說的最詳細的恐怕要算奧羅修斯所著的歷史了。他不過說:「在羅馬建城後1149年,皇帝阿爾卡狄烏斯(他的兒子狄奧多西二世就治東帝國)和他的弟弟荷諾里烏斯開始共同統治帝國,只是各有各人的都城。」鄒西穆斯說的更加明白:「皇帝狄奧多西既分義大利、西班牙、凱爾提卡及利比亞給他的兒子荷諾里烏息,自己在去君士坦丁堡途中得病而死。」

奧羅修斯所說的當時狀況非常正確,因為他根據當時的習慣和狄奧多西法典以及查士丁尼法典來說明的。從公元161年,瑪爾庫斯·奧列里烏斯皇帝[26]命維魯斯來協同他統治帝國以後,直到戴克里先皇帝為止,帝國的法律往往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皇帝的名義頒發下來。自從戴克里先以後,數帝並治的局面更加普遍;帝國的命令也往往用兩個、三個或四個皇帝的名義發布。

羅馬帝國里同時有兩三個皇帝進行統治,這件事在我們現在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名詞上的矛盾。但就羅馬人的眼光看起來,並不如此;因為他們自古以來就慣於有兩個行政官或保民官統治全國,他們的權力和地位全是一樣,不過在責任上稍稍有點區別罷了。至於兩個或兩個以上皇帝,他們都是最高統治者。他們之間的關係和從前那種行政官的關係一樣,仍舊用非正式的方法來決定,那就是:兒子當然服從父親,青年無名的當然附屬於年長有名的。

假使我們能夠將阿密尼那斯·馬西利努斯所說當時選舉皇帝那件事實參考一下,我們就可以明白當時的狀況。我們知道皇帝猶里亞努斯[27]於公元363年在巴比倫陣亡了,承繼他的人約維阿努斯幾乎是當選之後就死了。

因為有種種不幸的事情,使兩個皇帝忽然在那短時間都死了。當時軍隊向皇帝約維阿努斯的屍體——預備送到君士坦丁堡去——舉行葬禮以後,就向尼西亞[28]開拔,同那地方帝國的文武官吏研究一種應付危局的方法。當時雖有些人懷有妄想,大家都以為非選一個很有威嚴的,很有智慧的人來繼承大統不可。

當時有一種謠言說:一部分人想提出斯古塔里第一區的保民官埃揆提烏斯來做皇帝,但是當時一班有勢力的人們不贊成,認為他太粗野;他們的意思很願意舉約維阿努斯的族人詹努利努斯來作皇帝,他本是在伊利古木地方[29]作軍需官。但是大家也反對他,因為他現在距離太遠。於是大家一致地選舉了天命攸歸的瓦楞提尼亞努斯[30]來繼承大統,因為他的資格既好,而且所在又近。他本來是斯古塔里第二區的保民官,曾留任在安西拉地方,原定他應隨後登位。當時對於皇帝的選舉,既然沒有人反對,所以立刻派人去請他快來即位。中間有十天功夫,羅馬沒有皇帝。

瓦楞提尼亞努斯到達之後,穿上皇帝的袍服,戴上皇冠,大眾歡呼他為皇帝。但是他想演說的時候,四圍的兵士忽然大聲疾呼,要求他立刻推舉出第二個皇帝來。瓦楞提尼亞努斯回答銳:「你們要選舉一個同事來同我共負皇帝的責任,本來有許多很好的理由,我當然沒有疑問。而且我自己是一個庸碌無能的人,對於國家大計,我一人當然擔當不了。……我希望運氣來幫助我,可以找出一個很聰明的而且極和平的人。」

瓦楞提尼亞努斯到了君士坦丁堡之後,也想到他自己所負皇帝的責任太大,所以決意不再延宕了。他得到大家同意之後——實則沒有人敢反對——就帶著他的弟弟瓦連士(364年即位,378年卒)到了城外近郊,宣布他是羅馬的皇帝,代他穿了皇袍,加了冕,兩人同坐車子回到城中去,然而事實上他的弟弟好像是他的僕從一樣。

在這個時候,羅馬國內戰雲密布,四邊的蠻族都要向他們最近的地區侵入。阿爾曼尼人蹂躪了高蘆[31]和拉提亞[32]地方;同時薩瑪提人[33]、揆地人又騷擾班諾尼亞地方[34]。還有庇克特人[35]、薩克森人[36]、蘇格蘭人和阿塔古提人也常來進攻不列顛。此外奧斯托利安入同摩爾人[37]等蠻族又進擊非洲;此外還有哥特強盜常常劫掠色累斯[38]一帶地方。

冬天過了,兩個皇帝和哀共濟地——一個是正式選出的,一個是形式上的同僚——經過色累斯到了尼西亞,他倆將軍權分而為二。此後再到了色米烏木地方又將政權分而為二。瓦楞提尼亞努斯前往米蘭[39],至於瓦連士則回君士坦丁堡。

不久瓦楞提尼亞努斯正在高蘆從事戰爭的時候,忽然生了病,當時就有人提出一個官吏名叫魯斯提古斯·茹利安努斯的來承繼他作皇帝。但是,同時又有人主張擁戴一個步兵的軍官塞維魯斯。

「但是這些計劃都沒有實現,因為當時瓦楞提尼亞努斯的病,經醫療後已經好了;而且他自己知道是死裡逃生,所以就想傳位給他的兒子格拉齊安努斯[40]。因為兒子快成年了,於是就預備傳位的事,軍隊也收買好了。格拉齊安努斯到達之後,他父親為了要大家歡迎他,所以將他帶到一個空曠地方,站在一個高台上面,四周圍著一班貴族和官吏,牽著他兒子的手,演說一番,將未來的君主介招給軍隊。」

七年之後,瓦楞提尼亞努斯就死了。「當時經過詳細討論之後,議決請他那四歲的兒子——亦名瓦楞提尼亞努所——來繼他作皇帝。這個小孩當時和他的母親朱斯提娜住在摩羅西搭鎮,離都城有一百多哩。當時各方面對於這個議決一致的贊成,就派他的叔父塞克利去請他即位。不久孩童皇帝果然坐肩輿到都城來了。在他父親死後第六天,他就宣布為新皇帝。當時有許多人以為這次選舉皇帝時未得到他們的同意,格拉齊安努斯一定要發怒的。但是事後的一切憂慮都是不必的,因為他是一個聰明而和氣的人,他和新皇帝異常要好,而且很用心地撫養他。」

以上幾段引文,很可以說明當時選舉皇帝和增加皇帝的方法實在很不正式。我們要注意的是,要知道當時並沒有將帝國分裂為二的企圖,皇帝雖然不止一個,但是他們所關心的還是一個統一帝國的共同安寧。

狄奧多西和他兩個兒子統治帝國的時候,情形就是如此。當時並沒有入想分裂帝國;雖然自從君土坦丁大帝建立了新羅馬[41]以來,國都有了兩個;但是國家只有一個。雖然有兩個上議院,雖然有兩個組織完備的皇宮,雖然有許多皇帝,但是羅馬帝國始終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凡有新選的皇帝,一定要懇求他的同事承認他。從狄奧多西以後,每個皇帝每年選出一個行政官;所有國內的法律也是由幾個皇帝會街而且同意頒發的。

所以,從習慣上看起來,狄奧多西死後那種分治的辦法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而且分疆而治只是為了行政便利起見,並沒有什麼新奇的地方,並沒有建立一個「西羅馬帝國」,所以根本沒有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回事。

............(中略,以下為關於476年奧多亞克廢除末代西皇帝羅慕路斯之後的事,這裡我說明一下,羅慕路斯其實是非法登基,不是合法受承認的皇帝,如前所訴,他就是那種「得不到他的同事承認」的,而當時合法的西部皇帝是尼波斯,當時被羅慕路斯的父親逼迫逃離義大利,此時流亡在達爾馬提亞)

「……奧多瓦克強迫上議院派使臣到皇帝西諾那邊去,告訴他說他們已經不要他們自己的皇帝了,有一個共同的皇帝統治帝國的兩部就夠了。因為奧多瓦卡很熟悉政治和軍事,所以他們已經選舉他出來保護他們的利益。他們懇求西諾賞他執政的稱號,而且命他管理義大利方面的政治、軍事事務。羅馬上議院所派的使臣,就將這種陳請書帶到君士坦丁堡去了。

「在這些日子裡,尼波斯也派了使臣來向西諾道賀[因為當時西諾已經將他的勁敵巴西里古斯推翻了],同時請求他來援助尼波斯,對他提供金錢、軍隊及其它必要物資,以恢復他的地位,因為尼波斯所受的困難和西諾一樣。尼波斯就派使臣前往,陳述此意。

「但是西諾回答羅馬上議院使臣的話是:他們從東部接去兩個皇帝,一個被逐,一個被殺。在這種情形下,他們應該知道有什麼辦法。只要那個皇帝還是存在[54],那麼,除了歡迎他回來,沒有別的辦法。

他對於奧多瓦卡所派來的代表說:奧多瓦卡要想取得執政的稱號,最好是向皇帝尼波斯去要求;不過假使尼波斯不願意給這個頭銜,那麼,他自己再來給他。他對他們將奧多瓦卡誇獎了一番,他說奧多瓦卡顯示了維持羅馬秩序的傾向,所以他希望奧多瓦卡能夠歡迎封他為執政的那個皇帝。他並且寫了一封信給奧多瓦卡,說明這番意思,而且尊稱他為執政。」

現在我們將上面所說的五世紀的大事總結一下。從當時流傳下來的稀少的史料研究一下,我們就可以知道普通人對於羅馬帝國西部分裂的種種觀念顯然沒有根據。

(1)狄奧多西大帝決不是羅馬唯一的皇帝。

(2)他並沒有將帝國分給他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荷諾里烏斯。

(3)歐洲史上從沒有「西羅馬帝國」這個東西,至少在查理曼以前。

(4)羅馬人和蠻族並沒有什麼種族感情上的界限,而且即是在上流社會裡面,也常有互通婚姻的事情。

(5)阿拉利克並不是一個蠻族的領袖,帶了大隊的蠻族來橫掃世界的首都,他實在是個很謹慎的政客,慣常從事於長期的談判。

(6)公元410年時,羅馬城雖然暫時被阿拉利克所佔領,但是並沒有受多大的損失。

(7)公元476年時,並沒有西羅馬滅亡那個事件,因為根本上就沒有可亡的西羅馬帝國,而且那一年也沒有大事發生。

(8)羅穆路斯·奧古斯都魯斯並不是一個正式的羅馬皇帝。

(9)奧多瓦卡並沒有將皇帝的徽章送到君士坦丁堡。


如果狄奧多西多活十年,說不定就在帝國西部也完成改革了呢,那樣的話就又進入從君士坦丁到狄奧多西的循環了。


拉丁羅馬還是會亡於Germanic, 即使是君士坦丁再活五百年估計也無法改變


不知道題主所指的不分裂是政治還是國土,自三世紀危機以來羅馬帝國便是四分五裂,軍閥混戰,直到戴克里先以四帝共治的形式暫時穩定下來,在他死活又是內戰,直到君士坦丁一世才再次統一併把首都遷往君士坦丁堡,從這種意義上說羅馬帝國已經衰亡了。

同時日耳曼人的遷入對羅馬帝國的影響越來越大,隨著大量日耳曼人加入羅馬軍團可以說兵權已經逐漸轉移到他們手中,西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羅慕路斯也是日耳曼人傭兵長的後代,換句話說就算羅馬帝國在當時不分裂沒過幾年也會分裂的。


羅馬帝國比較特別,更像英帝國那種殖民國家。

前期羅馬省是公民,徵兵但不收稅的。其他省是自由民,收稅,一般不徵兵。

而且羅馬沒有統一的行政中樞。行省長官是委任的親信,全權管理,但不能帶兵進義大利。

~~~~~~~~~~~~~~~~~~~~~~~~~~~~~~~~~~~~~~~~~~~

現在問題來了,北部日耳曼和東部的波斯同時打戰延綿數個行省,外加北非叛亂怎麼辦?

戴克里先:單單某行省長官表示壓力太大。皇帝又太遠,那就委任兼顧幾個行省的超級行省長官呀(就是奧古斯都,凱撒之類的)。

君士坦丁:我建立文官體系好了,順手遷都。(跑得太快扯蛋了)

狄奧多西:我都修改一半了,怎麼掉線了。

奧多瓦卡:你們太笨了,什麼奧古斯都或者凱撒給個我算了。

~~~~~~~~~~~~~~~~~~~~~~~~~~~~~~~~~~~~~~~~~~~~~

重點:直到15世紀,東部的那貨一直被其它國家的官方文件叫做羅馬帝國。


首先我覺得一樓扣字眼的做法雖然很敬業但和這個問題本身沒什麼關係,題主的意思顯然是指事實分裂 (無論如何還是受教了

其次回答題主的問題羅馬帝國會在396年分裂然後在477年滅亡

你若再問如果,那就再往後推一年

每件事的發生都遵循歷史規律,歷史規律是你一個簡單的如果能否定的么?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能自己主動放棄權力,又能得善終的人?
在殖民時期,為什麼英裔與美洲印第安人涇渭分明,而西班牙裔卻與當地人通婚?
為什麼在梭倫改革時期,其允許外邦人獲得雅典的公民權,而之後的伯利克里時期卻規定「父母都是雅典的人,兒子才可以成為雅典公民」來限制外邦人獲得公民權?這是否意味著雅典民主的倒退呢?
有哪些好看的歐洲題材的歷史劇?
東羅馬為何能在西羅馬滅亡後存在近一千年?

TAG:地緣政治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羅馬帝國 | 拜占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