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玄學打臉第二期]mp3音質與無損音質你能分辨嗎?》的測試結果?

視頻播放地址:[玄學打臉第二期]【盲聽實驗】mp3音質與無損音質你能分辨嗎?


盲人摸象。


又一次可笑的實驗。


實驗過於不嚴謹,不同的人對不同的音樂熟悉程度不一樣。而且取樣較少,同時有些類型的音樂對音質的要求不一樣。打個比方,一首流行歌可能無損與MP3的表現效果相似,但是古典的可能差得很多。

另外的問題在於他們這些人的評判標準也不一樣,不是每個人對於高解析、唇齒音的喜好都是一樣的。對於某些聲音某些人可能十分反感,於是投了較低音質的票,但是可能正是因為這種聲音在高品質音樂的表現下才讓人那麼反感。

最後,個人認為,對音樂的喜好是一個很personal的東西,就象香水、文學之類的愛好一樣。且不論音樂品味的高下,單就音樂品質的表現上不同人的去向差別也十分明顯。這種實驗有些打自己的臉的感覺。


你找幾個中國人,然後給兩本希伯來文的書讓他們區分,他們也是區分不出來的——大多數人對無損和有損音樂之間的特徵差別的掌握水平是很低的,就像直男看不出妹子化妝,我分不清王珞丹和白百合一樣——但是你要是非得說誰都看不出來化妝,誰都分不清王珞丹白百何,那我無話可說。

這麼說,區分白百何王珞丹,也是玄學——反正我是區分不來。

當然,如果你給一個黑白屏幕,也別指望別人能看出色彩來——當然如果你本來就給一堆黑白照片,那給個彩色屏幕也是沒有用的。如果本來給的音源製作水平就不足夠,那也是白瞎的——假如給兩張RMVB畫質的白百何王珞丹,我估計高手分辨起來也有困難。記得當初看《功夫》RMVB畫質覺得黃聖依真是好美,可惜後來下了MKV。當然即使MKV,你拿上古神器魅族M6看(哦對,看不了MKV)估計也是白瞎的(屏幕只有320*240)。

你也可以說鏡頭是玄學,要是不懂,估計給你兩張不同鏡頭拍攝同一地點你看不出多少區別,但是老法師應該是能看出來拍片用的啥鏡頭的。

你也可以說化妝是玄學,要是不懂,估計給你兩個不同牌子化妝品按照同一樣式化妝出來的妹子照片你也看不出來,但是不排除有妹子能看出來用的是啥牌化妝品。

甚至蒙上眼,老司機坐副駕駛,聽發動機就知道啥車。

知乎上太多的人,拿著「小滑塊」的思想來分析問題了——要是現實世界如此光滑,那搞工程的早就可以睡大覺了,哪有這麼多破事。

可惜現實世界不是初中物理的歐姆定律——現在還有人拿初中的直流電歐姆定律來分析耳機——真是你咋不上天呢?那要我們學大物幹啥?還掛那麼多人?

把世界簡化成一階系統,扔掉二階以上的所有其他東西,過的還真是幸福——要是把一階也扔掉,那更開心——奧拓和奧迪都是車嘛,都一樣。當然確實有些人大腦處理不了這麼多信息,只能簡單的貼個標籤——「哦這是汽車」,然後至於奧拓奧迪?

「別整那些有用沒用的,我不知道,我知道是汽車就行了!」

當然,耳機系統的話,「出聲就行唄」。

這樣的日子確實也挺小確幸的,我也如此,一輛破愛麗舍都覺得開著挺開心——唯一的區別就是我不會說:

「你整奧迪幹啥啊,你看我愛麗舍還不是一樣開?你那是玄學!」


這個有點無厘頭了,雖然我也認為hifi里太多玄學不切實際,但mp3和無損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只是普通人聽不出來而已。這就好比好茶和破茶,你沒喝慣好茶的人是沒法區分好壞的,甚至有人一輩子喝茶他也區分不了。你只有喝慣好茶了,回頭突然喝破茶,馬上就無法忍受了。

你要找盲聽測試沒問題,找平時聽慣hifi無損的人,讓他們來辨別才對。

不能因為普通人欣賞水準達不到,就告訴普通人那些你「現在」聽不出來所以其實沒區別。那些茶葉你「現在」喝不出區別所以他就是沒區別,那些好車你「現在」開著上下班感覺跟普通車速度什麼沒區別所以他們就是沒區別,榴槤苦瓜味增湯冬陰功你第一次吃覺得好奇怪所以他們其實就是一個奇怪的東西不是美味。

測試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對於一個需要深入了解和體會的事物,不給人深入了解習慣的時間就下結論對比。


瑣碎地說點感想:

- 首先不要看貶MP3。 MP3這種音頻編碼是非常科學、嚴謹、根據心理聲學(Psychoacoustics)模型來設計的,其目的雖然是壓縮(即減小文件大小甚至10倍多),但其方法並不是破壞任何一般人聽得到的細微細節,而是通過頻譜分析+心理模型去扔掉人理論上聽不到的東西。 --- 因此,理論上MP3標準的願望就是能讓盡量多的人聽不出聲音被絲毫變動過 (也是為什麼這個編碼最成功最主流)。應該說極大部分人是聽不出區別的,因為他們(包括我)耳朵一般(注意,不是耳朵不好,而是耳朵是平均水平),聽音樂的設備又不是錄音棚那種又有Amplifier又有DAC又有好監聽音箱的。

- 然而這個實驗參與者里即使是音頻專業的人其實也不都是天天泡錄音棚的人啊,根據採訪好像極大部分人是用手機聽歌吧,手機那個音效卡和動力怎麼能和專業設備比,並且也就是說搭配的耳機也並不可能是監聽水平的吧。。那種設備+軟體條件下耳朵怎麼可能得到良好的訓練。。

- 從統計學角度我也覺得樣本數量還是太小了,人數少,並且歌也少才4個(儘管是不同風格)甚至還有五月天的歌?! 還有個小疑問,儘管我不是學統計的也許質疑得不專業,就是,如果MP3和WAV沒區別,播放順序也是隨機的,理論上應該是50%對50%的判斷比率,那為什麼會出現MP3的選中率能高出14%這種情況?


我認為作為一個搞音樂的前學霸,這個測試讓我非常欣慰。但結果肯定有誤。

在電子音樂製作領域充滿了所謂的「標準」,錄音必須u87,宿主pt音質佳,音效卡精度192,320k細節差。但其實同樣的一個製作人,用不同但符合標準的設備是完全可以做出聽不出區別的音樂的。而且從科學的角度,我並不認為人耳的靈敏度能有捕捉萬分之一動態差別的能力。

我做過這麼幾個測試:

1.讓一堆音樂人朋友還有音導專業學生聽辯同一個作品在cubase和pt里過一樣參數的匯流排母帶導出的不聽版本。兩者音質確實有細微差別,但結果c5導出版本得分完爆了pt的,奇怪吧?

2.我做了一張專輯,這張專輯本來沒想賣錢的所以十二首歌有十首在卧室里用410音效卡和blue小奶瓶錄的,兩首在高級錄音棚里u87.pt hd系統完成。後機緣巧合出了專輯後給一位年入千萬的hifi廠老闆試聽。他聽後提出了若干意見。

然後我讓他挑哪兩首是專業棚子錄的,他挑了八首都沒挑到。

後來我又找了dac數字音頻大賽的錄音混音組金獎。其也失敗了。

3.我自己專業還行,耳朵也自詡不錯。讓學生給我專門盲測過wav 和320k mp3.共十首,用windows media.player.最後失敗了。上面說能聽出區別的,請科學地做完實驗再信誓旦旦地回答。

最後說下個人看法:2000以上的音效卡做普通的adda人耳無法區分音質。320k與wav不能區分。128的肯定有區別。不同播放器,不同解碼器出來的音質相差就同不同耳機那樣大。


我是音樂學院畢業的,大學的時候,就和諸多學習錄音工程,音樂製作的人混在一起。其實早就想站在一個很客觀的角度談一下無損音質。

大家身邊可能經常有一些人,標榜自己是什麼音樂發燒友,對音樂音質要求非常高,非無損不聽。這些人一沒有一對好耳朵、二可能不懂樂理、三可能連樂器都沒學過。

先說第一個觀點,連樂器都沒摸過的人,談無損音質就是在放屁。組成音樂的核心是音色和情緒,任何音樂的創作都必須圍繞這兩點核心展開,接著通過各種音樂技巧和音樂結構組成音樂形式,這就是作曲。如果樂器都沒摸過,這些人如何分辨什麼才是好音色,什麼才是壞音色?我還真不信一個連音樂都沒學過的人,能分清楚一把500元的吉他和3000元的吉他到底哪把音質才是真正的好?於是他們就只能靠猜,你如果把500元的吉他和3000元的吉他彈給他聽,然後問他哪個好,你會發現他一定會說:「我感覺第X把好」,他都說了是他感覺,這本來就很外行,因為他連真正的好音色都分不清楚,何談無損?選一首陌生的歌,你下MP3版本和無損版本,先放無損給他聽,再發MP3給他聽,然後問他哪個好,你看看有幾個人能正確分辨出來?反正我測試過的不少人,好多還是學音樂的,測試結果都以打臉告終。

第二個觀點。我們都知道學音樂要學視唱練耳,練耳其實分很多階段,初級階段就是分辨單一樂器的音高、和弦、節奏型(常常看見音樂老師在鋼琴前給學生彈琴練耳,除了鋼琴以外,沒有別的樂器,這就是單一樂器);高級階段就更複雜了,不僅要分辨多種樂器的音高、和弦/和聲、節奏型,還要學會去體會音樂所傳遞的情緒(一首歌是快樂,還是悲傷,是憤怒還是壓抑),這就和個人音樂素養有關了。那麼,我們都知道一首歌是很多樂器和人聲同時進行的,當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匯合在一起,別說分辨不同樂器的音樂結構了,連聽清楚每個樂器單獨的部分都比較困難。因為很多細小的聲音會被主音蓋過去,比如架子鼓的聲音就能蓋掉許多樂器的聲音,首當其衝就是蓋過貝斯。你必須學會有意識地去屏蔽掉一些聲音,比如聽吉他不受人聲的影響,聽貝斯不受架子鼓的影響,聽鍵盤不受小打的影響。當成為一種能力以後,你再回頭去聽一些音樂,你會發現音樂的結構無比清晰,因為大部分人聽歌一般只能聽見四種聲音:人聲(歌詞)&>鼓&>鋼琴=吉他。比如我吧,聽一首歌能聽見吉他的聲音、指尖划過琴弦的聲音、架子鼓鑔片的開合音、Ride叮叮鑔的聲音、軍鼓和制音邊擊的聲音、軍鼓魔鬼音符的聲音、牛玲的聲音、邦戈鼓的聲音、小打的聲音、手鈴的聲音、鍵盤大旋律的聲音、貝斯的擊勾弦的聲音、鋼琴的聲音、若有若無的和聲的聲音。

第三個觀點。FLAC無損音質的確比MP3格式音質好,但是音樂製作人不是SB,任何一個音樂人做出來的音樂,該讓你聽清楚的,一定會讓你聽清楚,不可能音質變了他所出品的音樂在聽覺上的體驗就產生極大的下降。同一首音樂,我聽MP3格式,每個不同部分的聲音我都能聽見,換了無損音質,依然能聽見,只不過更加清晰了一些。音樂人的耳朵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靈的耳朵之一,他自己都沒聽出有什麼問題,你覺得一群不懂裝懂的門外漢比他還懂?作家出版了書以後,我們經常會發現個別錯字,於是作家可能會再版。但是你聽說過哪首歌發表以後,發現錯誤再修改的?幾乎沒有。所以這就已經能證明音樂在發表之前一定經過了各種耳朵的嚴謹檢驗。

第四、綜上所述,就上面三點,有幾個發燒友能行?哪怕我,聽音樂細到這種程度,有時候也無法每次都準確地分辨出無損和MP3的明顯區別,何況那些不懂裝懂的SB。當然,不排除裡面真有耳朵特別尖的個別人,但都是少數。除了要有好音質,還要有一幅好耳機,最重要的是有一對好耳朵。

(題外話:我曾經加過一個品牌耳機官方群,群里有800人左右,他們無非就是每天把無損掛在嘴裡,對各大品牌耳機的音質指點江山。其中有一個小姑娘在群里說:『我只聽無損,別的音質我聽不了,我還有一首400MB的《加州旅館》』。看完她裝完逼,我一句話都沒有說,默默退出了這個群。)


有一位答主(匿名)貼了個測試:

—————————————

不妨嘗試一下這裡的測試(可能需翻牆),給你六段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分別有128k MP3、320k MP3、WAV三種格式,試聽能否選出音質最高的一段。Audio Quality Quiz Results: You Did Slightly Better Than Guessing Randomly : The Record : NPR

—————————————

我去聽了下,我用iPad外放聽的。能聽出128和另兩種的區別,320k和無損聽不出來。舒緩音樂主要是聽裡面最細微的那些樂器是否被前面的樂器蓋過去,或者直接喪失了部分旋律。節奏強烈的主要聽樂器的區分感,128的幾乎所有樂器除了鼓都混在一起,烏漆麻黑的,就人聲嘹亮了。 家裡平時是一台老式電子管放大器加兩個全頻小音響,對人聲還原很好,但對節奏強烈的音樂還原就垃圾得一塌糊塗,極其不好聽。樂器全混在一起就剩嘈雜了。

非音樂專業,電視台工作,聽的聲音略多一點點而已。個人覺得是可以聽出來的,但是是某些人。還有提問測試我覺得不太科學。


首先此測試深刻說明了行業內混子有多多,如果是320k mp3還有情可原,128k mp3和無損要是作為調音師都聽不出來那真是無話可說了。直接聽low end 和hi end 應該很容易辨別,除非聽音環境極其惡劣或者器材本身的回放能力有限或有非常大的音染,有可能對受試者造成較大的誤導,否則幾乎沒有可能聽不出來。而看器材和聽音環境似乎沒有那麼離譜,所以說,業內人員整體素質確實不容樂觀……

居然把mp3和無損對比扯到玄學範疇,簡直就是有點胡鬧了,這個其實是客觀測試已經能夠解決問題的了沒必要進行主觀測試。要討論結果只能是說受試者本人對聲音音質的理解有謬誤而不能說明任何mp3和無損的區別。


我只能說有區別,但是並不影響音樂本身。很多燒友走向了一個誤區,我用越好的設備聽音樂,音樂就會越好聽。但實際上即使讓你用你熟悉的設備盲聽你也未必聽得出來。


沒看視頻,不過個人是可以分開無損和320k mp3 的。

無損相對而言都更加飽滿。


他們啥前端


不妨嘗試一下這裡的測試(可能需翻牆),給你六段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分別有128k MP3、320k MP3、WAV三種格式,試聽能否選出音質最高的一段。Audio Quality Quiz Results: You Did Slightly Better Than Guessing Randomly : The Record : NPR

我的成績5/6,另一位朋友同樣,不知能否說明什麼。


雖然不知道測試的情況,但是想說明的是mp3是有很多種碼率的,320k和無損區別確實不容易察覺,但是如果是128k的話,跟無損的差別就很大了。


作為一個科學實驗的介紹,至少需要試驗環境的說明,實驗對象材料的說明,試驗過程的說明和試驗結論的說明。

那麼,我想指出兩個問題:

1. 本視頻的介紹中,沒有試驗環境說明,比如,播放器,放大器,耳機。試驗環境的差別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2. 試驗對象材料存在問題,試驗用的原始音源是CD,然後導成128kbps的mp3和「無損音源」對不起是什麼無損音源?使用的原始CD是什麼?是什麼錄音格式?本身品質如何?要知道市售某些CD本身就是MP3灌的…………

結論,本實驗視頻不能說明任何問題,這種試驗本身才是打臉對象!


我雖然不是金耳朵,也不懂什麼玄學辭彙,但是mp3和無損用好耳機+好前端+解碼+耳放,也是能聽出差距的。

320和普通無損聽不出差距,但是320和HR是聽得出的。

用手機聽,320以下的明顯不如320好聽。

索尼,和歌德,和鐵三角、AKG之間的聲音還是差的挺多的,但鐵三角和AKG有時候我聽不出什麼差別。


不嚴謹,設備曲目都是聽音者熟悉的怎麼能直接比較?正確的方法是這樣:

聽音者自選曲目、設備和聽音環境,測試方處理出兩種音源並標記好類型給聽音者熟悉和準備,然後再進行盲測。

因為設備 環境 曲目差別很大我覺得這個測試沒有什麼意義。


找幾個用手機qq音樂聽歌的農逼來鑒別音頻?笑死老子了。另外選曲太別有用心,要鑒別音質必須聽自己熟悉的音樂。而且不是所有音樂都有資格討論音質的,何苦和五月天的音頻糾結音樂問題?


有時候(某些歌)刻意AB的確難以區分,然而大部分(熟悉的)歌老燒的確能一耳朵區分「無損」以及器材的區別。結象,空間,順態啥的差距的確在,而且很大。

至於初燒者,我想更多的是第一次聽到「hifi」時那種「卧槽!這歌是我聽的那首嗎?!」那種感覺。

同時,你聽多了,就會產生「聽覺疲勞?」,覺得也就這樣,但你一換耳機一換前端立刻又聽不下去了,正所謂由奢入儉難。

聆聽音樂的時候也不需要刻意AB,聽的是音樂,而不是耳機,當然這是對於我們這種一般聽眾而言。

最後就是一件產品的存在必有其道理,hifi小眾嗎?我看現在圈子也挺大了,君不見各國產手機使勁網上面擠嘛!至於hifi和聽感,到了一定解析後並沒有太大關係,現在hifi入門產品價格也不高,一二線城市更有各種體驗店,你要是好奇完全可以 耳朵收貨 ,別人說一千道一萬自己聽了才知道。您要是木耳,沒事,繼續鄙視hifi狗唄;可您要一耳朵落淚,恐怕得騙老母騙老婆一段時間咯!(壕請要毛爺爺砸死我)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wonderwall這首歌?
你們都是怎麼編輯網易雲音樂里歌單的內容和名字?
好聽的古典吉他曲子有哪些推薦?
有一個學鋼琴的女朋友是什麼體驗?
在崔健之前中國普遍的音樂形式是什麼?

TAG:音樂 | 音質 | 音樂播放器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