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一定無外交嗎?
先說結論,弱國如果無外交的話,世界早就統一了。歷史上弱國,戰敗國通過外交保護自己最大利益,保證自己最小損失的例子數不勝數,拿破崙戰敗後,法國外相塔列朗左右逢源,避免了法國被肢解的命運,保證了法國隨後的再崛起。中國春秋戰國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外交故事,「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令人遺憾的是,秦漢之後,中國大一統,中國人似乎喪失了這種外交上的才能。在對外關係上,中國長期保持對周邊小國的巨大優勢,自然沒有外交的必要,也助長了「強國無需外交」邏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雖無大錯,但「犯」的概念其實過於模糊,使者過境,沒有派國王來招待,都能成為懲罰的理由,可見這句話有時候只是一種「瞅你咋的」的流氓說辭。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無法適應自己由強國淪為弱國的現實意義,在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來,外交上也是這樣。甲午戰敗後,沒有找英法調停,反而去找同樣對東北懷有野心的沙俄,結果前門拒狼,後門進虎。一戰時,山東德軍數量不足,且援軍被隔絕,打下來應該是易如反掌,可北洋政府遲遲不願參戰,結果讓日本佔領了山東。最後等到德國敗像已露的時候中國才對德宣戰,想要撈一個戰勝國收回山東。日本作為一個強國,出兵流過血打敗德軍才佔領了山東,中國作為一個弱國,口頭宣戰就想把山東說回來,實在是有些痴人說夢。中國人發現自己作為一個戰勝國,一個「強國」,仍然無法耍流氓,這才憤然發出了「弱國無外交」的聲音。但如果是中國戰敗德國收回山東的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把山東割給日本吧。
試想如果不是日本人腦子抽風,把山東還給了袁世凱(一著臭棋,袁世凱隨後政治生命結束,密約無法實現,相當於白給),二戰站錯了隊(第二次臭棋,日本就算不加入同盟國,單單保持中立的話,你看委員長在珍珠港之後才敢對日宣戰,可見東北,華北也是收不回來的)。這隻能說吉人自有天相,或者傻人有傻福了。
反對以上所有反對「弱國無外交」的答主。
我覺得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得把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理清。我們一般提到這句話,都是在形容二戰勝利之前中國在國際上的處境。當時的處境是,比如在一戰後的分贓大會上,作為偽·戰勝國的中國要求收回被德國侵佔的領土,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完全被列強無視了。所以說弱國無外交。但是也有人說,弱國的外交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武力不如人的情況下唯一的求生手段,對應的例子比如清末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割地賠款來避免政權顛覆,從而避免最壞的結局。我認為,我們所談論的「弱國無外交」,指的是交涉中的兩國由於國力的巨大差距導致的外交中的不平等地位,從而導致在政治博弈中,弱國無法合理地捍衛自己的利益。人家想欺負你的時候就可以欺負你,並不是說人家一定要欺負你,人家今天心情好想表現得和藹一點,坐下來跟你談一談,也許明天不爽了就可以修理你。當弱國的核心利益與強國的核心利益碰撞時,弱國往往無計可施。
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強國的手裡,這種地位的極不對等,是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弱國無外交」。在這種情況下,咱無論怎麼玩都是虧,只不過是虧大虧小的問題,對於當時的中國,無論虧大虧小都是喪權辱國,從今天的標準來看,說弱國無外交非常正確。但這並不是說弱國就不需要外交了,外交可以在敗局大勢中尋找最優解,避免最壞情況的發生,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在發散一點看的話,其實大多數兩國之間的外交,背後的國力都是不平等的,兩國的實力差距每大一分,弱勢一方所能獲取的利益的期望便少一分,當差距大到弱國的基本尊嚴都無法保全,與殖民地無二的時候,我們就會說,「弱國無外交」。
當然,這與當今國際局勢還是有一些差距,如今還需要考慮國際政治等等一系列複雜因素,二戰之後聯合國成立,安理會的5個大國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的關係,政治不再是兩個國家的事。現在的國際政治,可比當年文明多了。
其他答案下有拿新加坡之類的小國舉例子的,我覺得不是特別準確,強國與弱國,終究是大國之間的對抗,與大國對抗可不是小國的生存之道,小國最應該做的,是與強國始終保持利益一致,依附於強國,盡量不樹敵。雖然聯合國成立後,小國也逐漸提升了國際上的地位,但整個國際局勢主要還是由大國主導的。
有答主說我的答案隱含著 國家之間的關係只有對抗 的意思。我聲明我並沒有這麼說過。其實很多時候對抗與合作是共存的。比如當下的中美,互為對方的巨大市場,和平發展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但是中國尋求突破島鏈,而美國不希望中國在太平洋的軍事存在增加,又隱隱含著一種對抗的氣氛,倘若將來中國要直接挑戰美元霸權,美國必然會全力阻止中國。新加坡之類的小國之所以繁榮,是因為既不會威脅到強國的核心利益,身上又沒有什麼肉可吃,所以才能遊刃有餘,若是某個小國敢違背幾大強國的意思搞核彈,強國們可是一點也不友善的。我不是說國家之間的關係都是惡意的,只是趨利避害而已。
恰恰相反,越是弱國,越需要和依賴於外交。需要通過外交打造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供發展,需要通過外交打造良好的貿易環境市場供發展。弱國的確外交實力不強,但是外交更是弱國的重要武器和壁壘。這麼說吧,越是弱小,越依賴於規則來保護自己。反而越強大,無所謂,不聽話來戰。像慈禧太后一怒之下向列強宣戰,恰恰是以及之短攻敵之強,大大的不明智。
"弱國無外交"翻譯成另一種表達就是:
工人可以選擇被這個資本家剝削,也可以選擇被那個資本家剝削,但是他終究要被整個資產階級剝削.弱國所謂的外交,就和工人選擇被哪個資本家僱傭一樣,你可以想辦法挑選抱哪個大腿,想辦法搞好和上級的關係,但你終究只是個工人,哪天真的老闆勾結國家政權無法無天了,玩死你又有多難.搭便車、傍大款、靠邊站、合縱連橫、夾縫求生這是小國的外交。
難以掌握國際關係主動權,容易成為大國鬥爭的犧牲品。
二戰前整個東亞只有三個國家沒有被殖民:日本太強,中國太大(實際被殖民的地區其實不大),還有就是泰國。泰國憑什麼沒有被殖民呢?----外交權衡,在大國夾縫找自己的生存空間。
弱國無外交這是典型的黑暗森林達爾文主義觀點。如果這個觀點成立的話。弱國早就消失了,強國人真會玩。
弱國無外交,我覺得這不是字面上的意思。
而是弱國無外交主動權。與虎謀皮可行么?虎只會褻玩之。比如巴黎和會,中國的利益就被瓜分了。這外交算有吧,然而。。。反面例子,強國的外交就是強勢的,擁有各種話語權。比如日元貶值燭之武退秦師
弱國無外交指的是外交難以爭取到有優勢的結果,而不是沒有外交━┳━ ━┳━樓上的回答也是醉了_(:_」∠)_
沒有足夠的籌碼,顯然是符合這句話的可以這麼說,從歷史到現在,中國根本就不懂外交。從戰國後,到現在,中國從來沒有在多個國家,複雜條件下生活過,經驗嚴重不足。就算到了49年後,都蠢招不斷。好好學習,少說些「弱國無外交」之類的廢話,才是正道。
前面打字快了,有地方要修改一下,應該是:從戰國後,到清末,中國從來沒有在多個國家,複雜條件下生活過,經驗嚴重不足。很多答主連這句話的意思沒明白,語文水平堪憂,這讓我對知乎用戶的智商水平感到堪憂。有些人還抖機靈。假如倒回去100年,美國的軍隊在中國邊境線砸場子,你敢去領事館面前抖機靈嗎?你有那個本事嗎?說正題,這句話反應的人類文明史中一直存在的現象:弱國是很難在外交層面上從強國手中爭取到相互衝突的核心利益。如果有例外,實質是弱國依附的強國之間的博弈。
典型如新加坡,地小人少,靠著一代強人老李獲得了遠超自身實力的國際地位。
請定義弱國菲律賓朝鮮是不是弱國?請定義外交
依附大國和左右逢源算不算外交?
只是非常小以聯合國為例,聯合國大會中每個國家擁有同樣的投票權,各國平等。然而這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除了新加入聯合國成員資格等少數事情之外,絕大多數聯大決議沒有法律效力,對成員國沒有強制力。也就是你愛怎麼表決怎麼表決,我該怎麼做怎麼做。而真正有實權能管事的是安理會,大部分制裁措施以及使用武力都需要由安理會通過。安理會由五個常任理事國以及十個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不變,理事國由選舉產生。雖說五大國能成常任理事國基本是因為拳頭大外加自己是二戰戰勝國,不過還有十個選舉產生的理事國,看上去也不算太不公平。安理會會議分為關鍵性問題的決議以及關鍵性問題的決議。關鍵性問題的決議,由多數同意通過,但是五大國有一票否決權。非關鍵性問題的決議,由多數通過,五大國沒有否決權。雖說關鍵性決議五大國有否決權,但是不是還有非關鍵性決議嗎,看上去也不是那麼不公平。但是,該問題是否為關鍵性問題,由投票決定,五大國有一票否決權!!!也就是說,如果十五個理事國中的十四個都投票認為該議題是非關鍵議題,但是五大國中有一個行使了否決權的,該議題就變成關鍵議題。之後,就又可以行使否決權了。簡而言之,五大國中有一個認為自己可以行使否決權就可以行使否決權,這就是公平的流程。一百多年前,剛剛進入明治維新的日本派代表團來到歐洲見到了俾斯麥,俾斯麥對日本代表團說,當今世界諸國表面上公平,然而實則是大國壓制小國,強國壓制弱國。一百多年後,世界亦如此。
無外交=消失?哪裡來的狗屁邏輯?腦補太多了吧
弱國沒有外交,但可以有外交家外交也是需要籌碼的,軍力,經濟,財富,共同的意識形態,盟友,國土面積,人民,國際關係都是籌碼,而且根據時期,情況不同而權重不同。弱國的籌碼先天要比其他國家少,這就是巨大劣勢。而且,不排除對方不管不顧,以力破巧。那就無奈了。何況,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弱國無外交是錯誤的,這是我們在缺乏外交經驗時期在遇到外交失敗時得出的錯誤結論。
弱國無外交的前一句是弱國無公義,其實就論當下,已經文明很多的時代,政治,乃至國際政治真的有多少公義可言嗎?更何況當時戰火紛飛的年代。現在回看在那種年代指望國際公義,豈不是幼稚之極?
弱國外交難是沒錯的,不過說弱國無外交就太過極端了。受到尊重的外交是外交,不受尊重的外交也是外交。
當然這是馬後炮之言,任何人都無法跳出歷史的框架,那個時期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把我們絕大多數丟到那個年代而沒有現代的知識的話,做得多半遠不如陸征祥先生好。
其實看海外史家的作品,他們大多會給中國近現代史的外交一個很低的評價,所謂兩個半外交家,半個是巴黎和會的顧維均,一個是李鴻章,一個是周總理。為什麼中國的外交水平會比較差呢?這主要由於中國長期的統一以及四夷臣服的宗主國地位。這個地位比如今美國的國際地位還要高很多,遠遠凌駕他國之上,甚至他國君王的廢立都需要中國的認可,偶爾在軍事實力不濟時,至少也是平起平坐的。如今美國雖強,也不過是站在眾人中的老大哥,和以前中國的爸爸級別還是差很遠的。當然同時期世界上還有不遜於中國的其他強國,但相互之間的交流極少,也就無外交可言。所以古代中國的長期外交政策是家長作風,以仁義服人,不服則加之以棍棒,簡單至極。甚至連類似外交部的政府部門都沒有,最多設一個四夷館。如此,在遇到一群自己完全打不過,不講仁義,又無法加之以棍棒的國家時,整個中國都懵逼了,以至於慈禧把列強看作一體,直接向多國宣戰這種事的發生。而弱國無公義,弱國無外交觀點的產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中國也不是沒有外交能力很強的時候,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外交鼎盛的時候。連橫合縱,各國分分合合,連秦始皇的老爸,都需要留在他國為質,以太子為質,這是戰國時期常用的一種外交手段,而到後來這顯然已經變成一種奇恥大辱,絕對不可以接受的了。沒有強悍的實力,就只能靠外交周旋了,所以強國的外交反而簡單。
我們講周總理外交的時候,往往提起回答外國記者提問「中國發行了多少人民幣」的故事,其實這對外交而言真的無關痛癢。周總理對於中國外交最偉大的貢獻之一是促成了1972年的尼克松訪華,聯美拒蘇。當時,中蘇反目,蘇聯百萬大軍已經在中國國境線集結,美國出於牽制蘇聯的目的多次暗暗向中國示好,然而由於早期政策,以及朝鮮戰爭以來對美國的長期敵視,起初我國是拒絕的。周總理排除種種阻力,最終與美國化敵為友,頓時除了在國際上少了一個強敵外,蘇聯迫在眉睫的軍事威脅也由於美國的干涉而化為烏有。這就是外交的力量了,這樣的成果如果要單純地靠軍事來達成的話,不知需要多強大的武裝力量。
如今的國際政治,不是一兩個國家的遊戲,而是一群國家之間的交際,正如政治教科書中所講,國與國之間既有合作又有競爭,那麼和誰合作,和誰競爭,合作到什麼程度,競爭到什麼程度,如何說服別人和我合作,這些問題就是外交家們需要考慮的了。弱國可以有外交,看哪個爹願意賞賜
弱國也可以有外交!典型例子:李加坡的發展
推薦閱讀:
※普京在08年為什麼放棄擔任俄羅斯總統?
※為什麼俄羅斯沒有加入亞投行?
※如何看待里約奧運會開幕式白岩松在菲律賓代表隊入場時的沉默?
※昂山素季稱「不論誰最終當選總統都由其主政」,「凌駕總統」執政是否是違憲?是民主的進步還是民主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