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了很多書,卻記不住,是不是白讀了呢?
讀了這些書,都是一個一個故事的,為什麼記不住,是白讀了嗎,應該如何正確閱讀,你們也和我一樣嗎,記不住嗎?
有些人愛炫耀自己讀書多,其實想炫耀讀書多是很難的一件事,哪怕你真的看了很多書.
因為看書的質量不在於看得早晚多少,而在於是否真的看懂了,只有看懂了才不是白讀,讀了很多書卻記不住,那多數就是因為沒看懂.
我們年輕的時候沒什麼閱歷,又心浮氣躁,看什麼都看不深,只能過個情節,就這樣還以為自己看過書了,其實心中什麼都沒留下,或者過個一年半載就忘光.
所以年輕時看了很多書卻依舊沒什麼長進反而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根本不值得炫耀,應該避而不談,因為一旦遇到真人,你就露相了,那時候會更尷尬,還不如謙虛點.
也應該知恥而後勇,把看過的書再多看幾遍,努力做到看每本書都能有超出情節感受之外的體會.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思想的進步必然是邊讀邊行的結果,有些東西只有親身經歷了,你才會去關注和思索,這時候才是閱讀和啟發的最佳時機.
而在這之前,你再怎麼讀,讀個多少遍也是不開竅的,因為你根本沒意識到作者的寫作意圖,沒有一星半點的共情基礎,怎麼去感受作者的內心世界?
人能讀到的,只能是他想讀到的,如果讀了一本書像是白讀了一樣,那很可能是因為這書里根本沒你想要的東西.
可以說,能在適當的年齡讀懂一本恰時的書,也是一種緣分了吧.
並且我相信如果能看透一本書,那絕對勝過去掃百本書,我就是這樣做的.
最後推薦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八面受敵 - 搜狗百科
追加:
讀書積累就是以一個長期思索的問題為主線,將一本本書串在一起的過程.
讀書從來不是主要目的,思索才是.內心帶著疑惑,萬物都在回應你,內心空白如紙,過珍寶而不自知.
所以雖然我讀書少(和一些知乎大V比差遠了),可你翻翻我的答案,你會發現,我懂的並不少,因為我無法停止對生活提問思索.
我寫的答案少,但我能做到對一個答案持續更新三年,他們會生長,像作者一樣成長.
有些問題,雖然我並沒有徹底解決,但他們在思索中不斷地清晰.我的解答像鍛劍一樣日趨鋒利.
20170610追加:
這是我在評論區里回復一個評論的內容:
(他說我想表達的就是要做到溫故知新,我反對這個概括)
不是這樣的,溫故而知新只是一個表面現象,以至於太表面了,大家都機械地理解成多讀幾遍就行,我說的東西並不止於多讀幾遍.
我說的東西,在這句話的背後:
1為什麼溫故會知新?
2以及所謂的知新,知的是什麼新?
第一個問題是在追加部分之前回答的,因為閱歷的增加我們關注的問題越來越多,所以才溫故會知新,年輕時閱歷太少,讀多少遍都沒差.
第二個問題是在追加部分回答的,也承接了第一個問題,其實所知的新,來自你自己對思索和關注之事物的重新理解,而非書本給了你什麼新東西,書本是給不了你新東西的,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尋找的結果,你才是主動者,你若不思考,讀與不讀書根本沒什麼差別.
讀書之所以會啟發某些人,前提是他們已經思索到了那個地步,而寫書的人,也是帶著這樣的問題在思索,並把自己的解答寫成了書.
於是,讀者和作者,兩個持續著同樣思索的靈魂,終於在紙面上碰撞在了一起,震撼了心靈,而其他人,卻了無痕迹地穿過了.
所以不能用溫故知新四個字帶過我想說的內容,多數人只會理解成多讀幾遍,而忘記了真正需要的是思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更需要的是解讀而不是名言.
解讀就像一位引渡者,能幫助我們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從而引導我們怎樣尋找與作者對接的途徑,應該思索什麼問題.好一點的解讀甚至能把思索的體會都帶給你,像經歷了一場難忘的閱讀之旅一樣.
知識,只有付諸行動才能發揮效果。
我有兩個同事今年同時備戰一注考試,其中一個過了5門,這還是因為身體不適,只參加了5場考試的緣故。另一個同事除了大設計考試沒去外,其餘的都參加了,結果卻一科沒過。
為什麼兩個人付出了同樣的時間和精力準備考試,結果卻這麼戲劇化?
最根本的原因就出在「讀書」上,無法掌握書中精髓,無法學以致用。
大多數人都認為,讀書嘛,除了娛樂外,應該就是應付考試了。可是有的人卻……
- 讀了關於閱讀的書,改變自己的讀書方法;
- 讀了關於演講的書,將自己的舉止用錄像機錄下來用於自我檢查;
- 讀了關於宣傳語的書,修改自己文章的標題;
- 讀了關於教學方法的書,活用在自己的培訓中;
- 讀了關於收取問卷調查的書,鑽研如何做問卷調查。
這個人就是日本Role Job的法人、研討會培訓指導大岩俊之先生。曾經供職於四家公司擔任銷售,並且個人銷售業績始終保持第一。在離職創業的道路上,他發現了「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觀點。從過去的「不讀書」變成了嘗試一年間閱讀300本以上的書。
大岩俊之通過對「閱讀書籍——獲取知識——付諸行動」的反覆實踐,創作了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在本書中,作者分享了4個使閱讀更高效的方法;用「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剖析了「善忘」的原理;關於如何製作思維導圖,列舉了5個實例;以及如何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實際行動中。
一,提高閱讀效率的4個方法
01,確定讀「這本書」的目的。
這是培養主動閱讀的最好方法。
看完《羞羞的鐵拳》準備寫篇影評,又不知道從哪下筆,那就可以按《如何寫影評》中提供的方法進行訓練。明確目的,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里得到什麼」。
在公司和同事發生衝突,那就可以直接跳讀《溝通的藝術》「處理人際衝突」章節。「集中火力」式的閱讀,找到自己想知道的信息。
02,別放過序言、目錄和後記。
雖說讀書沒有標準的方法,怎麼讀都沒問題。但是別放過作者「泄題」的部分——序言、目錄和後記。
序言,有時會告訴你閱讀本書的方法,但更多的是概述本書的主要內容,提煉作者主張的觀點。
目錄,全書的結構,便於你直接跳讀。
後記,作者的總結性發言,同時也幫助讀者再次回顧這本書的全貌。
通過序言、目錄和後記掌握全書概要,有時候還會有意外驚喜。
03,要有時間意識。
針對一本書制定具體的閱讀時間規劃。假定你計劃7天讀完一本書,那就用總頁數除以時間,得出平均到每天的閱讀計劃。
比起漫無目的、讀到哪兒算哪兒的閱讀方式,有時間意識的話,效率會迅速提高。
04,活用二八定律,掌握書中精髓。
大部分人對讀書有一個誤區,認為一本書必須從頭讀到尾,全部理解才行。
其實不然,在十九世紀末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了「二八定律」,即「世界上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
此定律也可以應用在閱讀中,就是「重要的內容只佔全書的20%」。假定是200頁的書,提煉的要點只佔40頁。提煉完要點再記憶,果斷捨棄書中非必要的部分,比起記憶整本書來說簡單得多。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讀書這一行為或多或少會帶有目的性,有時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通過考試;有時為了提升工作能力,解決現實的問題;有時想要從書中獲得靈感,等等。所以,提高閱讀效率是讀書永遠繞不開的一環。
二,為什麼看過的內容總是記不住?
這不是你的錯,因為「人類大腦的構造原本就善於忘記」。
這是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的一種現象。
想要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反覆閱讀。反覆看書中重點,反覆閱讀讀書筆記。
實際情況是,真的有人會將同一本書讀上個兩三遍。
三,讀書筆記的終極大法:思維導圖
關於記錄、製作讀書筆記,作者在《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列舉了多種方法,比如劃線、標記號、空白區域註明文字、貼便簽和雙重摺角等。但作者最最推崇的就是思維導圖,並介紹了3種思維導圖的繪製方式。
01,按讀書目的製作的思維導圖。
02,按總結書中章節、標題製作的思維導圖。
03,按整理書中自己感覺重要部分製作的思維導圖。
以下是作者對藤井孝一的《周末創業》製作的思維導圖。
大岩俊之從「如何才能創業」的角度,通讀了這本書,並對書中關於「怎樣才能不被公司發現」「怎樣處理稅金」選擇跳讀。
選擇「按讀書目的製作思維導圖」方式,給出答案和總結。
思維導圖應用廣泛,可用於演講、會議、項目管理等,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思維導圖上分枝或曲線上的字,越短越好,建議採用「關鍵詞」形式。
四,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
01,設定行動目標。
大岩俊之在讀完《周末創業》後,給自己設定的行動目標是:三個月之內不收取任何費用,以研討會講師的身份出道。
02,假定行動目標代表完成度100%,客觀分析現狀、所處位置的百分比,並思考與行動目標之間的差距。
03,為了填補差距的具體行動。
行動設定跨度不要過大,按5%或10%梯度增長。比如,「我現處在40%的狀態,為了達成50%的狀態,我能做些什麼?」
不管怎樣,儘可能多的想出一些具體的行動方案。
04,從行動方案中選出一條最想做的。
並思考「如果這麼做了,會有什麼結果?」目的在於預測行動後產生的結果,有助於提升過程順利度。
05,將行動細分成明天就能開始的小步驟。
現在正式進入行動模式,「為了能這麼做,這一周里我可以幹些什麼?」
06,確定需要實施的事情,並付諸行動。
人只有在困難時才會放大困難,也許一開始,自己要獨自完成這些步驟會有些不習慣,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慢慢就會越來越熟練,請放心。
END.
大學期間,圖書館借書很方便,所以四年看了很多書,人文、社科、歷史、小說,基本上是來者不拒。說實話,我現在一點也想不起來當時都讀了什麼,記住了什麼。於是,我就安慰自己,閱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改變我的氣質,改變我的性格,改變我為人處世的方式,甚至是改變我的世界觀。
大學可以說是重塑自我的階段,藉助閱讀拓展視野是不錯的選擇,也的確沒有那麼明確的目標,或者說功利性。工作之後,我是覺得,除非是純粹娛樂消遣性質的小言,工具書、管理類書的閱讀應該是帶著目的的,要有明確的收穫,不能再說什麼潛移默化的影響,否則還真得說是白讀了。
以我的切身體會,書讀了記不住,最大的原因是閱讀的過程中沒有記錄和總結,也沒有輸出,這樣就很難把讀到的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 ,更別說用起來,自然就覺得是白讀了。或者說,正在讀的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並不是你目前需要的,就像你工作中根本不需要用到編程,學會了也不會帶來明顯的改變,並且你的興趣也不是成為黑客,可你卻滿懷熱情去學編程語言,看一本又一本的書,這是不是就很難有效果。
如果是立馬要用到的知識,且必須從書中找到答案,這樣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效果會很明顯。比如,你馬上要給全公司做一場重要的培訓,趕緊去學PPT和演講,然後在培訓中用到了,培訓效果很好很成功,那就不是白讀。我有一次是要給一家公司做EXCEL的培訓,臨時抱佛腳買了本excel教材,整理出一場課的內容,雖然講完後有些我又忘記了,但還是覺得挺有用啊。
如果想要讓閱讀變得有效,首先要確定閱讀的目的,是消遣還是為了獲得知識,是因為需要還是因為愛好, 基於不同的目的,選擇不同的書,不同的書採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最近讀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蠻簡單的一個小冊子,結合筆記本的使用技巧,從如何選書、如何購書、如何讀書、如何活用四個維度詳細地介紹了如何更有效地閱讀一本書,並將書中內容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選書是一個信息收集的過程,之前我是藉助豆瓣的「想讀」清單進行記錄,但因為點「想讀"的時候常常忘記備註「為什麼要讀這本書「,」關於什麼「,」誰推薦的「之類的信息,這樣的結果就是,想讀清單很長,但對於買書完全沒有指導意義。關於選書,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是這樣說的: 「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與書有關的信息,記錄想讀和需要讀的書,這樣可以減少與內容乏味、自己不感興趣的書的接觸,提高選書的『命中率』」。最重要的是要在記錄同時不斷對信息進行篩選和整理,及時更新想讀清單,藉助想讀清單培養讀書的目的性。這也就要求我們的想讀清單有足夠豐富的信息,才能起到讓閱讀有的放矢的目的,不至於盲目地閱讀。
購書是對「想讀」清單的再次梳理,從而買到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書非借不能讀也」、「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大概是很多人常有的感嘆,書架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但買回來後就再也沒有翻開過,總想等有時間了再看,卻不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我的書架上確著實有很多甚至還沒拆封的書,比如那本厚厚的《藝術的故事》,因為某位朋友的推薦或者某一信息,有了想讀的慾望,於是匆忙從網上下單,可等書到手後已經沒了最初的衝動和興趣,於是就這樣閑置下來,等待未知的被翻開的一天。
我大概就是被這種衝動的購書邏輯毒害了吧,奧野宣之則恰恰相反,對於看到書名或主題頭腦一熱就想要買的書, 他幾乎不會在網上下單 ,他只會從網上購買已知內容的書。同時,他也喜歡實體店購書,因為實體店的現場體驗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對中內容的記憶。
在購書之前經過更慎重的思考,從想讀清單出發,參考之前記錄的信息,結合新了解到的信息,參考他人的評價,可以對書的價值有更準確的判斷,自然也就能更精準地買到真正需要的書。我想,以後我仍然會從網店下單,但在決定購買前,會增加一個緩衝的時間,不再著急地衝動地下單。書架上擺滿未讀完的書,無形中也會導致閱讀的壓力,或者對閱讀產生抵觸,或者選擇囫圇吞棗。
讀書是吸收信息的過程,特別是對非娛樂兩類的工具書,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需要的信息。@鼴鼠的土豆 曾分析過她的閱讀方法:一般是選擇晚上固定的時間閱讀,書中精彩的內容或者讀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便貼紙上粘到對應的頁,第二天早上將便貼紙上記錄的內容進行整理就是一篇書評。她的這種閱讀方法與《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奧野宣之更詳細地解釋了為什麼要做筆記,以及如何記筆記。筆記不是簡單的摘錄書中的句子,而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甚至要轉化成可以再講解給他人聽的內容,這才算是達到了通過記筆記完成信息轉換和思想輸出。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讀書筆記是將書中內容進行提煉的過程。記錄的同時,也是在結合自己的經歷進行思考,濃縮成書的精華,這就是所謂的「書越讀越薄「。信息不是知識,只有將書中的信息與自身閱歷、知識體系進行結合,最後成為自己知識體系中新的一部分,可以信手拈來去分享給他人,且這種分享的輸出並不是簡單的照本宣科、照貓畫虎,這時,才算是完成了從信息到知識的轉換。 這樣的閱讀才真正有意義,否則閱讀就只是一個形式,如風過無痕。
用是將書中的知識反覆輸出的過程,但大腦並不能把所有信息完整地存儲、看完一本書後的一個月,我們記憶猶新可以很清晰,但半年內後可能就只能知道關鍵詞了,整理筆記或書評的另一個目的也是為了幫助記憶 ,在下一次需要使用的時候 ,能迅速地通過筆記和書評檢索到完整的信息 。我們的知識體系不僅依賴大腦記憶,同時也依賴工具,比如印象筆記、思維導圖,豆瓣的書評區,只要設置好關鍵詞,這些都可以在以後幫助我們檢索信息。或者我們可以把這些統稱為我們的外腦,輔助我們大腦存儲信息的場所。當然,如果你有手繪或者速記的習慣,更青睞紙質的記事本 ,那完全可以參考作者提供的檢索方式,將一本書的內容梳理為脈絡清晰的知識結構,以便下一次的復用。
題主,你曬的好幾本書我都在知乎的「讀一本爛書是什麼體驗?」中看到過。
讀書記不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我們按照由外及內的方法分析:
第一:書的內容過於晦澀,結構過於凌亂,理解都成障礙,罔顧速記。高效率記憶的基礎環節都是先把理論或情節內化成自己所認同的知識。我在拿到一本自己專業領域之外的書時,首先會去找其中最核心的觀點,並基於這一觀點按圖索驥,在書中的其它部分找到支撐這一觀點的論據,最終整理出來就會像一個經典的樹狀圖結構。這樣不僅節省了讀書的時間,也更有利於記憶預期將會掌握的新知識。因為大多數書籍的作者對行文結構其實是沒有太深造詣的。也許他在某一個領域確實是登峰造極,足以出書著述,但不代表他真的能夠以最完美的行文方式表達出來。同理也可見很多大學教授雖然名揚學界,但是講課雲里霧裡,搞得學生昏昏欲睡。人的大腦都是偏好因果邏輯的,如果我們接收信息的思維路徑是按照這種邏輯偏好來遞進,就會更容易為我們所理解。對我們來說,複述一本小說的內容永遠要比複述《大學物理》簡單的多,因為小說的情節推動是遵循事物演進規律的,符合我們的感性認知方式。總之,書籍本身的內容決定了我們記憶層次的深淺。第二,更多時候,讀書之後頭腦一片空白的原因在於我們自身。我們一直到大學畢業,都始終沒有真正接受過「如何讀書」的教育。所以我們習慣性的忽視閱讀方法的重要性,常常用閱讀小說的方式瀏覽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亦或用搞學術的方式去與一本小說較真。知乎上很多人推薦莫提默·J. 艾德勒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其實就連這本書也犯下了多數社科類書籍的毛病(當然有時也是出版商故意為之),就是能用短短一段話闡述清楚的理論,硬是要啰嗦成一本書(同理可見《烏合之眾》、《長尾理論》、《黑天鵝》等)。整本書無非就是要告訴廣大閱讀愛好者,並不是所有書都需要你逐字逐句地讀完,正確的閱讀方式是有所取捨,大膽快進,並且不忘整理和內省。我是一個長期和書打交道的人,基本上保持著每周三到四本新書的進度。我的個人習慣是讀完之後用自己的理解為這本書寫一小段書評。當然,在閱讀中我覺得亮眼的字句,是一定會記錄下來的。如果樓主想要記住更多,你要明白自己想要記住的是什麼。我們看書不是要講作者的言論一字一句的背誦下來,而是發現他書中的精華點,並取來完善自己的價值構築。從這點來說,讀完一本書,哪怕你只記住了一句話,哪怕只有一個小細節打動了你,引發了你的思考,其實就夠了。謝謝 @老詹 的邀請!
關於讀書這件事,其實因人而異。
很多書比較晦澀,反覆讀很多遍可能都只是略懂了皮毛。
關於這類書,你不能說沒有記住就是白讀了,畢竟這些「皮毛」也可能給你的生活帶來更多新感悟。
最近在讀蕭紅的《生死場》,其實我以前是不大愛看這類書的。一是覺得小說故事類的比較連貫,我希望有一個集中一點的時間去讀它。斷斷續續的真的很影響閱讀體驗。因為人物的線一旦太多了之後,加上閱讀時間很零碎,就比較影響記住。
我更偏愛一些諸如《不必交談的時刻》那種風格的書,可以用零碎的時間來看,也不會對閱讀的進程有什麼大的影響。這類書也可以反覆讀,而且隨便翻到哪一頁都可以就近讀起,一點都沒關係。
關於題主的問題,這裡可以給個建議,擔心讀過的書都記不住,其實很簡單,看到喜歡的句子及時用小本子記錄下來,也可以隨手寫下自己的感悟。因為很多時候,突然閃現的想法不記錄下來,很快就不見了。
好書精讀,有一些書就泛讀就好了。強行逼迫自己去看一本書,自然是記不住的。
所以,選擇一本好書,用心去讀去記錄去寫讀書筆記,你再也不會覺得是白讀。
喜歡文字的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和煦的禾一
另外,要買杯子的小可愛也可以找我領優惠券。
看書的時候可以邊做點筆記,日後想翻閱的時候看看。記不住也沒太多關係,關鍵弄懂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去思考書中哪些觀點可以用。樓主拍攝的作品都是暢銷書,讀一些經典對個人成長會更有幫助些。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三毛也算是知名作家了吧,書也寫過不少,人家讀了也不記得,難道也白讀了啊- -!
不過從兄弟你曬的那些書看來,質量真不咋的~
我說句不好聽的,你要是一直讀這些書跟白讀沒啥區別!人生導師的倒掉敢不敢讀點正常點的書,你哪怕讀網路小說也比看這類書強啊,那些雖然也是騙錢的但是至少看的爽啊。
題主,你需要更換書單,這是必須的。然後,看書之後記不住內容很正常,也沒什麼啊。一本書如果言之無物,你肯定記不住內容,你現在看的這類書就是這樣。而且,我認為看書看的是作者所表達的述求、思想等等,而不僅僅是書的內容,就算是《小時代》也不僅僅是浮誇的文字就把人吸引住的吧。當然,你如果僅僅是為了記住書的內容然後好給人吹牛逼,當我沒說。我蓋了一棟摩天大樓,我不會記得每塊磚長什麼樣子。
有些書是讓你記住的,有些書是讓你記不住的,因為作者要把同樣的內容再賣給你一遍。
你瞅瞅你讀的是哪一類。
就是談了女朋友分手了和沒談女朋友的區別
看完你的書單我想對你說:乖,摸摸頭
一切不分類就談讀書的行為都是在耍流氓!
前面回答早就點破了,你看的書幾乎都是快餐式的「垃圾書」。
你說吃垃圾食品算是白吃了嗎?不算,你吃的時候肯定爽了一下,吃完之後你肚皮上的肥肉不是又長一圈了嘛。
所以題主如果想問「讀垃圾書對我能產生影響嗎?」答案是能。
一來,你讀的時候,腫脹的淚腺得到了按摩,流下了真誠的眼淚。焦慮的大腦得到了撫慰,會誤以為自己更有知識了而滿足虛榮。這跟去消費場爆米花電影一樣,看過就忘但爽了就好。
二來,這些書確實對你的見識產生了影響。或許你會相信自己人際差是種雖敗猶榮,或許你會吃著蛋糕薯片等著有人陪你顛沛流離,或許你會相信那些努力奮鬥比你幸福的人終將死於貪婪。
你在讀到某段文字時,心裡的那一擊,會直達你的記憶深處。你可能早就忘記它們,可是那些小故事,那些話語,讓你「相信世界是長這個樣子」。進而你的選擇,你的行動都會因為你眼中的世界而改變。
我們常說,讀一本書,就像認識一個人。最高階的境界,是瘋狂鑽一本書,結果自己開始和作者用同樣的思維思考問題。
如果一個人遇到的都是有智慧的作者,他們的書經過幾百年的篩選還存活下來,那麼這個人該是賺到了。
可是,如果一個人遇到的都是沖銷量的爆款書呢?他的腦子不就變成了垃圾場了嗎?
因此,其實題主最後有兩種選擇:
1、不再追求讀很多書,虛構類找最經典、文化大家推薦、改編量巨大的大IP,非虛構類找知名出版社、再版次數多、參考文獻詳細的書。
2、繼續讀很多書,好讓自己吃一塹長一智,自己領悟什麼樣的書是好書,什麼樣的書讀了不如不讀。
願每個人都能讀上忘不了的好書。
讀一百本書不如把一本好書讀一百遍
說句不大好聽的話,你曬的這些書,不能說看了沒有用,是幾乎沒有用。
有一位國外的朋友曾經對我說:你看過很多書,在書里經歷過各種各樣的人生,但哪一個才是你自己的人生?書中多樣的經歷可以使我理解不同階層群眾的生活,內心也就變得慈悲起來,不需要刻意去表現自己的舉止,平日的一言一行都是反映我教養的名片。
題主您好,您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問過,我曾問我的語文老師,感覺看了很多書,但是基本都記不住,您說我還有必要繼續看嗎?
現在想來,當時老師給我的回答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一生,她說:「知識的積累是一個過程,讀一本書,當時可能認為沒能記住多少,但是它會沉澱在你心裡,積攢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爆發出來。」
這個答案讓我一直保持讀書的習慣,並深受其利。
有的朋友說你看的書不夠好,我想,書籍的深度和廣度是相對的,與知識儲備、年齡與閱歷、職業與習慣、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都有很大關係。
祝你積沙成塔!
三毛曾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推薦閱讀:
※如果你喜歡讀書,又讀了那麼點書,可是思想開始發生混亂了,你怎麼辦?
※如何讓不喜歡甚至討厭看書的人知道讀書的好處?
※如何使自己的知識形成體系?
※一個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如何靜下心看書?
※分享一本書里你最喜歡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