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的建築物設計中,因地制宜的設計手法都有哪些?


蟹妖·······

······································································

話說,是不是真正做設計的,都應該把每個設計考慮因地制宜。建築不是雕塑,建築不能獨立存在,建築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建築,是一種因地制宜。

········································································

因地制宜的話,我個人暫且分為兩種:被動式和主動式。被動式更多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建造過程,特別在一些欠發達山區尤其可見。主動式設計更像是建築師的設計,這種建築的結果,是先通過對自然環境的解讀,量化規則,總結或轉變為某種設計上的手法,進而進行設計。因此,因地制宜絕對不是簡單地對自然的退讓、銜接、或模仿,而是一種對自然規則的凝練。

依然說一些我去過的吧。

彼得卒姆托在瑞士Vals做的溫泉,很知名了吧。

整個建築用大量矩形的石塊搭接而成,這種純幾何的形態是極少甚至不可能在自然界中發現的。然而在這個建築裡面遊走,卻真的有一種進入一座山的感覺。這種感覺不是從形態上感受到的,而是從氛圍上感受到的。

石塊取自於當地,大而重,本就是一種自然力量的體現。規則的形態,有一種大自然法則的簡約感——就像時間,簡單卻不可阻擋。石塊與石塊之間,總時不時地會有縫隙,光從縫裡滲進來,再充滿內部,彷彿雨匯成溪流,再聚成水潭。這個光與水在石塊之間凝聚的過程,讓我們的心情在裡面得到一種洗滌。

溫泉是室內外連通的,泡在水裡,慢慢游出去,當時外面下著雪,並且是傍晚,光的顏色在改變。我彷彿有一種進入世外桃源的感覺,我明明從外面的村子進來到這個建築,等我再從這個建築裡面出來,看到外面時,卻給了我完全不一樣的舒適感。

不禁想像再很久以前,是否就有人,或者動物,浸泡在山泉間,遊歷自然里。

不是模仿自然,是朗誦自然。然後我們去聽。

············································································

下班,有空再更。


舉一個案例, 倫敦蛇形畫廊。同樣的基地,每年都有不同的設計。

ikuku-&>標籤-&>蛇形畫廊

London 2015年蛇形畫廊/selgascano

項目/project

微博:轉發 0 評論 0

2015年剛剛亮相蛇形畫廊由西班牙設計工作室selgascano設計。它由半透明的彩色ETFE的面板製成,一個無組織的,……

倫敦蛇形畫廊/艾未未 赫爾佐格 德梅隆

項目/project

微博:轉發 16 評論 5

圖片及文字資料來自Serpentine Galleries 及其他網路媒體 坐落於倫敦……

英國,倫敦,蛇形畫廊/伊東豐雄(Toyo Ito)

項目/project

微博:轉發 17 評論 3

引:展館是一個17.5 m見方的方盒子,盒子的6面均由交錯的白色鋼板焊結成結構構架,嵌以單獨切割的玻璃以及白色鋁板。立面……

英國,倫敦,2013年蛇形畫廊/藤本壯介

項目/project

微博:轉發 6 評論 4

「我為2013年的蛇形畫廊設計了一個建築景觀:一個透明的平台,鼓勵人們與之互動,以不同的方式來探索這個場地。在田園般的k……

艾未未和赫爾佐格德梅隆聯手設計蛇形畫廊(倫敦)2012版

文章/article

微博:轉發 4 評論 0

蛇形畫廊館長 Julia Peyton-Jones 和聯合館長小漢斯聯合聲明:「蛇形畫廊很榮幸和赫爾佐格德梅隆以及艾未……

2014年倫敦蛇形畫廊/Smiljan Radic

方案/concept

微博:轉發 34 評論 6

繼藤本壯介、扎哈·哈迪德、赫爾佐格德梅隆、艾未未、彼得祖默托、讓·努維爾等建築師之後,鮮為人知的智利建築師Sm……

視頻:倫敦蛇形畫廊/艾未未 赫爾佐格 德梅隆

視頻/video

微博:轉發 49 評論 5

英文摘自 guardian.co.uk, 視頻摘自 daily telegraph 艾未未說: 作為一名藝術家,……


謝邀哦~~

以下內容來自作者書,轉載請聯繫作者本人

a. 同意樓上,流水別墅肯定算是因地制宜的傑出建築

流水別墅 (Falling Water)也被稱為考夫曼的住所( Kaufmann Residence),位於距離美國匹茲堡市69公里的熊溪河畔上,
由著名美國建築設計師F.L.懷特 ( Frank Lloyd Wright) 於1935年設計。建築師打破了之前考夫曼「在瀑布對面建設」的初衷,堅持讓別墅坐落於流水至上,時至今日仍然是建築界的經典之作。

b.考慮到因地制宜,再次搬上住吉的長屋

作者認為,真正的富裕並不是單純的便利、舒適,而是就算在有限的空間內也能創造豐富。在這樣的信念下,我提議把既有長屋的橫樑全部拆除,改為水泥制的箱房。長屋分割成三塊區域後,中央區域作為中庭,悠然徜徉於天空之下。以一般價值觀而言,一塊狹小的地皮讓中庭佔了三分之一,除了浪費之外沒有其他詞可以形容,而且因為中庭切斷了住宅內部的動線,導致下雨天必須撐傘走到廁所,實在相當不便。

但是這個庭院可以帶給狹窄的長屋超凡的想像、具有深度的小宇宙,會為這個住宅注入些許自然之氣,而自然,會帶給住宅超越功能性的感動與生活的真實感。我的委託人東夫婦,在時隔二十年的現在仍然沒有改建住吉的長屋,繼續住在那裡。

c.奧地利伯吉瑟爾滑雪台

伯吉瑟爾滑雪台(Bergisel Ski Jump)位於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州(Innsbruck)。該滑雪台在2003年美國著名的旅遊雜誌《旅遊者》(《CondéNastTraveler》)評選公布的現代建築「新七大奇觀」中榜上有名,這裡曾舉辦過兩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被譽為是外國遊客最理想的滑雪勝地。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眾多,每一件作品都是驚世駭俗之作,所以甄選的過程非常困難。但當你遠觀屹立在群山中的滑雪台時,你將很難想像它竟然是高達50米的混凝土建築。簡潔的曲線使它看起來更像是一件被阿爾卑斯山包圍的袖珍藝術品。

今天先寫這些,其餘我出差回家後補充

------------------

您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BADesign, 這裡有關於建築、設計、廣告的素材,隨加隨刪~~


謝邀 @謝竹君

其實一個建築設計成為經典,基本上也都是考慮了因地制宜,

  • 流水別墅

談到因地制宜不得不再次提到現代建築的傑作——F·L·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它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建築與溪水、山石、樹木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象是由地下生長出來似地。當時賴特在實地考察完之後就說,熊跑溪的基址給他留 下了難忘的印象,尤其是那條涓涓溪水。他要把別墅與流水的音樂感結合起來,並急切地索要一份標有每一塊大石頭和直徑6英寸以上樹木的地形圖。按照賴特的想法,「流水別墅」背靠陡崖,生長在小瀑布之上的巨石之間,水泥的大陽台疊摞在一起,它們寬窄厚薄長短各不相同,參差穿插著,好像從別墅中爭先恐後地躍出,懸浮在瀑布之上,溪水由平台下怡然流出。整個建築群與四周的山脈、峽谷相連。兩個主要平台上厚而圓的胸牆則強調了混凝土可塑的荷重感,在視覺上,這種荷重感被光線及平台外罩的杏黃色油漆削弱了。 展現了建築體形在景觀中的隱喻的角色。

在材料的使用上

流水別墅也是非常具有象徵性的,所有的支柱,都是粗獷的岩石。石的水平性與支柱的直性,產生一種明的對抗,所有混凝土的水平構件,看來有如貫穿空間,飛騰躍起賦予了建築最高的動感與張力,例外的是地坪使用使用的岩石,似乎出奇的沉重,尤以懸挑的陽台為最。然而當你站在人工石面陽台上,而為自然石面的壁支柱所包圍時對於內部空間或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與自然契合

在這裡,並不只是用圍合空間來限定建築形式,形成空間體驗,更重要的是這些空間介於建築與建築、建築與環境之間——走道、橋、平台以及台階。

別墅內景之二。 感覺把握光線、質感、材料以及被石頭和水乃至高處的樹林所限定的空間的通透感。

流動的溪水及瀑布是建築的一部分,永不停息。這是一個簡單而深刻的事實,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建築像流水別墅這樣完全且不可否認地依賴時間的歷程。

與環境交融

觸覺、嗅覺及聽覺總是成為一個感受建築及其布置的整體因素。

房間的對角則留有玻璃封閉的小窗,以免小溪的水聲及水氣滲入房間,通過它及懸掛的樓梯,使居住者從隱喻落到實際,以一種真正的運動感知方式經歷與流水別墅的建築的交流。

  •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貝聿銘

東館位於一塊3.64公頃的梯形地段上,東望國會大廈,南臨林蔭廣場,北面斜靠賓夕法尼亞大道,西隔 100餘米正對西館東翼。附近多是古典風格的重要公共建築。貝聿銘用一條對角線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西北部面積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邊朝西館,以這部分作展覽館。三個角上突起斷面為平行四邊形的四稜柱體。東南部是直角三角形,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機構用房。對角線上築實牆,兩部分只在第四層相通。這種劃分使兩大部分在體形上有明顯的區別,但整個建築又不失為一個整體。

總圖上,三角形的體塊正是和地形相結合了,西側與西館相連,北側斜插而過的道路,無論哪個方向看建築,都能看到建築的一整個沿街面,並且立面風格與周邊的古典風格的建築相融合

  • 盧浮宮擴建工程——貝聿銘

1981年,新上任的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要修復整個法國的文化結構。其中最重要的項目就是盧浮宮的翻修和改建。在遊歷了歐洲和美國後,密特朗總統把這項任務委託給了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這是有史以來首次有非法國籍的建築師從事盧浮宮博物館的設計工作。貝聿銘的翻新工作於1989結束。他對盧浮宮的主庭院拿破崙中庭進行了重新設計,以緩解每日數以千計的遊客所造成的擁堵。一個新的大廳入口成為獨立於展廳的中央大廳空間,方便遊客出入,成為遊歷博物館的循環路線中的視覺焦點。除了為盧浮宮增加了新入口,貝聿銘還設計了一系列地下空間,包括展廊、倉庫和修復實驗室,並將博物館的各個翼樓連接起來。在新增和重新布置了博物館的輔助空間後,盧浮宮可以增加自己的館藏,並展出更多的藝術品。

貝聿銘為盧浮宮設計的新增結構使是一座鋼玻結構的金字塔,周圍地面上環繞著三個較小的三角形,將自然光引入其下的拿破崙庭院。在貝聿銘看來,玻璃金字塔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入口,這個入口在歷史方面和形式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起到突出主入口的作用。

貝聿銘試圖利用這種"明亮的象徵性構造"來避免搶盡盧浮宮的風頭。他認為再也沒有其他擴建實體能夠優雅地與這座被時光褪去光芒的宮殿融合在一起。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盧浮宮蜜褐色的石塊,如同向這座建築崇高的地位致敬。金字塔是在最小的面積里表現最大的建築面積的幾何圖形,所以不會太搶眼。有意思的是,由高科技材料製成的金字塔,在形體上比盧浮宮更古老,同時也比它更新穎。

「從外型方面來說,它(金字塔)與盧浮宮相得益彰……,而且這種形式也是最穩定的結構形式之一。為了確保透明度,金字塔採用玻璃和鋼材來建造,這象徵著我們擺脫了過去建築傳統所帶來的束縛。它是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建築。」——貝聿銘

  • 國家大劇院——保羅·安德魯

中國國家大劇院高46.68米。

傳聞做成這個樣子完全是因為這個怪物體量又大,人流量又大,那個大面對著中南海,不允許在上面開窗,所以才搞成這樣

  • 廣州大劇院(圓潤雙礫)——扎哈·哈迪德的建築

還有一種是來硬的,其實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廣州歌劇院方案構思為「圓潤雙礫」,立意來自於海珠石的傳說,寓意一對被珠江水沖刷形成的「礫石」。從總體布局、功能組織、舞台設施和觀眾廳設計、外部形態等方面來具體說明本方案。通過類比的手法,將景觀元素滲透到建築形體和空間中,以動態的建築空間和形式、模糊邊界的手法形成功能交織,使建築和城市景觀融合共生。

最後附上中國古代匠人們的手藝

  • 長城

看圖片就知道這是如何利用山勢了

  • 都江堰

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 懸空寺

恆山懸空寺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出奇,虛實相生。寺內有銅、鐵、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壯觀」二字,是唐代詩仙李白的墨寶。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在陡崖上鑿洞插懸樑為基,樓閣間以棧道相通,背倚陡峭的絕壁,下臨深谷,寺不大,但巧奪天工,也頗為壯觀。

想想也是蠻拼的~


所在區域的歷史文化元素提煉


萬里長城


央視大褲衩怎麼因地制宜的呢?


扎哈,哈哈哈


瀉藥

跨越了二十多個王朝歷經數千年修建的防禦工事

長城

利用地理環境阻止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入侵

利用當地山石土砂築建防禦工事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推薦閱讀:

懂設計或軟體,哪個比較重要?
如何評價耿彥波在太原再次重建城牆的行動?
城市規劃就業前景怎麼樣?
北京水庫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因此並沒有發揮作用嗎?
城市規劃應該由建築學背景的人來做還是由地理學背景的人來做?

TAG:建築師 | 城市規劃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