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化與日本古典文化究竟有哪些異同?
日本古代文化受蔭於中國古代文化,二者有很多相同點,如果要總結出來,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在哪裡呢?另外,日本古代文化又與我國古代文學有著一些區別,請問區別體現在哪些地方?
序言
「古典文化」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東西算「古典」?哪些時代的哪些文化算「古典文化」?
如果題主定義的「古典文化」等於西方classical antiquity的文化,或是採取池田亀鑑的定義,那麼中國歷史的這一時期指的是春秋戰國時代(至多加上西周或兩漢),而日本的這一時期則是從大化改新到鎌倉幕府成立。
以及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文化發展階段與中國是錯位的——當中國處在「古典」時期時,日本列島還沒有產生像樣的文明;日本開始系統學習中國文明時,中國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西方意義上的「中世紀」文明的巔峰;而日本「古典」文明成熟併產生了自己的特徵時,中國已經進入西方意義上的「中世紀」晚期乃至early modern、抑或是日本所說的「近世」。而日本的「中世」「近世」的文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則處於漫長的停滯(或緩慢發展)狀態。這決定了日本文明一方面對中國文明長期處於仰望的姿態,另一方面又在各個發展時期有著很高的起點與很快的節奏——這一點帶來的影響是正負雙面的。
世界の歴史?鳥瞰図|5,400年前から現在まで (中國、日本、世界對比年表)
所以, @LunarYuri 的答案,雖然我贊同「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差異很大」這一觀點,但是不得不說這位答主導出這一結論的論證與論據讓我很難贊同。論證上,正如前文所指出的時代問題所述,中國的古典文化早在異族的大規模入侵之前就完成了;而在論據上,答案中有不少事實錯誤,比如鑒真和東大寺的修建其實毫無關係、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也並未用日本建築舉例——但這裡不再做更多的展開。
其次,即使是遭受異族入侵以後,中國的古典文化也並未遭受「重大毀滅」——如果非要說毀滅了什麼,那就不過是中國漫長的「中世紀」的某一階段的一部分文化——正如不能說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化在蠻族入侵之後就徹底毀滅了。而且相比西方,中國在從東漢至晚清民初的漫長歷史進程中發生了數次可以稱為「文藝復興」的思潮。
而日本儘管沒有遭受異族入侵,但日本由於在每一個歷史階段的轉換過程中幾乎都發生了從社會結構、制度、意識形態到普通人生活的各個角落的根本轉變,所以日本的「古典文化」反而才是在中世紀迅速衰落,代之以武士階級、僧侶以至市民的文化,直到明治維新以後的再發掘。中江兆民在《一年有半》里說 「我日本古より今に至る迄哲學無し」「総ての病根此に在り」,雖說有些過火,但也算是對這一現象的自省。
(圖為中江兆民,來源:中江兆民 - Wikipedia)
在弄清楚這一歷史脈絡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從正面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中國古典文化與日本古典文化究竟有哪些異同?
首先,必須清楚:
- 日本的古典文化比中國的古典文化出現晚了數百乃至近千年;
- 由此,日本的古典文化在思想內核上比中國的古典文化更為原始,但又容易在一些領域出現特別顯著的成就;
- 也因此,日本古典文化的創造主體是掌握統治權力的貴族;而中國古典文化的創造主體涵蓋了從平民百姓到諸侯大夫的各個階層,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並非(完全是)統治階級的「諸子百家」人群。
所以,儘管日本文化從中國吸收了相當多的養分,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遠遠大於共同點的。
在這些前提下,我想從神話、宗教、哲學、社會生活、制度、藝術、美意識六個方面,來解答這一問題。
1.神話
對於任何一個文明來說,神話與宗教都能反映這一文明對世界最原始、最直接的認知。同時這也可以說是中日古典文化之間差異最大的部分。因而我決定首先從這一部分說起。
當然,在談神話之前,首先要對這個詞進行定義。
什麼是「神話」?絕大多數人會將諸如《聖經》《伊利亞特》《吉爾伽美什》《摩訶婆羅多》《埃達》《山海經》《古事記》里的故事稱為「神話」;而對於諸如但丁《神曲》、馬洛禮《亞瑟王之死》、吳承恩《西遊記》的故事能否稱為「神話」即已產生不少的爭議;而恐怕很少會有人把莎士比亞《暴風雨》、蒲松齡《聊齋志異》、上田秋成《雨月物語》一類的故事稱為「神話」。一般我們認為,能夠被稱為「神話」的故事需要具備以下五個特徵:
- 至少在某一歷史時期的某一文明群體中的,人們相信這些故事具有真實性(而且也很有可能確實基於某些歷史事實);
- 因此,神話故事成立的時代與創作者都沒有必要甚至被刻意忽略,從而造成神話來源的模糊性(為此可以看到我在前文列舉的故事中,凡是難以被稱為「神話」的作品都能明確地指出作者,反之則很難);
- 這些故事與故事中的人物會被作為崇拜的對象,具備神聖性;
- 這些故事常常暗含生存經驗或倫理道德方面的寓意,具備社會性;
- 這些故事所蘊含的信息或多或少地具有形而上性。
可以說這些特徵決定了「神話」與「民間傳說」之間有著根本區別。
(圖為山海經中的形天,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1%B1%E6%B5%B7%E7%BB%8F)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著眼於中日兩國古典時期的神話時,就不難發現兩國的神話具有如下差異:
- 來源經典:中國神話的資料主要來源於《山海經》《淮南子》一類的地理、雜家著作與《詩經》《楚辭》等民間文學作品,而更多的神話記載則甚至是成立於古典時代以後的魏晉南北朝(如最早記載盤古開天闢地的是三國時期東吳人徐整《三五歷記》,原書已佚,殘篇見於《太平御覽》等),少見社會上層知識分子的著作;而日本神話的資料則主要來源於官方編纂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與地誌《風土記》。
- 神話傳說的地緣性:中國神話具有強烈的邊緣性,無論是神話的記述者(如《山海經》一般認為是楚人所作)、神話中的人物(盤古、夸父、共工、形天……)還是神話故事發生的地方(如「海外」「又X百里」)都遠離中華文明的中心地帶;而日本神話則具有強烈的中央性,以天皇世系與日本神系的緊密聯繫為代表。
- 神話體系:中國神話幾乎沒有系統完整的體系,各個神話故事(甚至很多時候不成故事)孤立而斷片化地存在於不同的典籍之中;而日本神話則有著清晰完整的體系。
- 神話角色形象:中國神話中出現的角色大多並非人類,或是並未被人格化,甚至有不少極為抽象的形象,同時神話角色的經歷也大多只是隻言片語或一筆帶過;而日本神話中的神靈則被高度人格化,並擁有著豐富詳實的背景與經歷。
- 神話的使用:中國神話大多被用於譬喻以闡述哲學乃至政治思想,其中典型的代表即為莊子與屈原;而日本神話則直接催生出神道教。
- 對神話的真實性的態度:以司馬遷為代表的中國史家歷來對中國神話保持「借鑒而批判」的態度(《史記·大宛列傳》:「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而日本神話則長期被認為是確切無疑的歷史,這也直接聯繫到日本近代的皇國史觀。
參考:
《山海經》西山經,海外西經
《淮南子》天文訓
《楚辭》天問
《太平御覽》天部二
《莊子》逍遙遊,應帝王
《史記》五帝本紀,夏本紀,大宛列傳
『古事記』http://www.aozora.gr.jp/cards/001518/files/51731_50813.html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相較古典時代中國神話的邊緣、斷片、抽象,日本神話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更加完整的體系,並更加貼近現實。
而如果更進一步考察日本神話,可以發現其實日本神話相較中國神話確實反映了更多的史實——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國主讓國與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杵尊。以天照大神為代表的、大和王權所信仰的「天津神」從以大國主為代表的、以出雲地區為信仰中心的「國津神」手中奪取日本的統治權,反映的正是古代大和王權征服周邊政權並統一日本列島的經歷。
另一方面,日本神話的形成也受到了中國文化(但不是中國神話)不小的影響。日本神話中透露出的世界觀與宇宙觀,可以在《易經》和《尚書》中找到不少的影子。而在一些細節上也不難找到中國文化影響的蛛絲馬跡——例如上述的「天津神」「國津神」就被認為是受到中國「天神地祗」的影響,而伊奘諾尊的三個子女、天地起源時的三位或五位「別天津神」等數字也被認為是受到中國傳說中三皇五帝的影響。
(圖為大國主與因幡的白兔,為日本神話中的一個著名的故事。來源:因幡の白兎 - Wikipedia)
而在神話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套以信仰為根本,包含了(至少是簡單樸素的)哲學、道德準則、儀式與習俗的思想與行為體系,我們即可以將這一體系稱為宗教。換言之,一種社會思潮如果缺乏這三個要素中的任何一個,都難以被稱之為宗教——缺乏神話支撐則稱為顯學,缺乏信仰根基則會自行消亡而成為古典,而缺乏思想與行為體系則不過是迷信。
(未完待續)
——————————20170502——————————
鑒於這將是一個大工程,暫時在此告一段落。但儘管這個問題缺少關注度,我還是會在之後陸續地進行更新,並最終一定會完成這一答案,也算是一個簡單的自我總結。
這個話題很大,可以直接當成畢業論文的開題吧,甚至大陸的本科生都無法駕馭這個內容。簡單粗淺的說說自己的理解吧,說的可能很不專業,先抱歉一下:
日本古典文化主要是六朝、唐朝、宋朝、明朝時期傳播過去的,再經過他們自己消化吸收,變動還是很大的。 我個人認為,如果從漢民族的古典文化角度來講,中國在宋朝、明朝滅亡的時候,受到異族統治,文化遭受重大毀滅。這也是日本民族和中國最大分歧的開始。另外日本文化的根源其實要從他們的神道教文化上說起。
從文化的相似度來看,比如日本天皇的登基儀式是穿著中國春秋時期樣式的服裝,按照的禮儀來進行的,當然音樂歌舞也是唐代的,日本傳統歌舞多來自唐代,今天年輕人感到俗氣和缺乏美感的戲曲多為滿清時期出現的,日本能劇和神宮樂才是唐朝正統歌舞樂曲。
日本的國花櫻花,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在宮苑內栽培,至唐代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園,日本栽種櫻花才千餘年歷史,是從中國引進梅花時夾帶到日本的,後來被日本發揚光大。花道、香道在唐代時傳入日本。
日本經典的建築大都是真正的唐代建築風格,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寫《中國建築史》時,在中國當地找不到唐代的壹些標誌性建築,就用日本的建築來舉例子說明,日本的東大寺,就是鑒真的帶過去的工匠建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構建築。
日本人的明治維新的明治就是來自於《易經說卦篇》的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而在當時不懂《易經》是不能入日本內閣的。日本人明治維新喊的口號就是中國的朱舜水紀念壹位日本英雄寫的壹篇文章,被日本學者視為珍品的《湊川碑陰記》。
以上,其實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大同的內容。如果究根到底需要從文化的差異性來分析,希望你更加關注與神道教與佛教、儒家思想的不同這個層面來分析,以及結合日本歷史。話題太大,實在力不從心,抱歉了。
日本古代是分封社會,而中國古代是個帝國。
想起了兩本書,源氏物語和紅樓夢
中國古典文化有強烈的龍文化崇拜,史書上很多有關龍的記載,皇帝也多穿龍袍,關於龍的傳說和成語很多,是一種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動物(雖然存不存在有爭議),日本古典文化中則很少或幾乎沒有龍文化崇拜,或許龍這種動物遠古時期只出現在大陸,日本列島從大陸分離出去後就沒見過龍吧。
簡單來說可以理解成都是身與心的文化,區別在於中國講究以心來規範身的行為,所以我們有很多相關的成語,如問心無愧。日本文化相反,講究身來規範心,日本早起哲學觀點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制定嚴格的制度,才能控制人的心。我有個日本留學的朋友,她說日本人其實對於伴手禮不厭其煩,但禮節所致,必須送,要不然會被排斥在社交之外,那將是極其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到的整潔有禮的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種文化特質決定的。
推薦閱讀:
※現代中國人已經難以寫出像古代詩詞一樣美的詩詞算不算一種文化流失(或是不是一種遺憾)?
※古代有哪些比較小眾又意境很美的辭賦?
※古人是否有形容男性之美的文章或詩詞賦?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杜十娘除了香消玉殞,還有沒有別的選擇?結局非得如此嗎?
※「白鶴堤上白鶴啼」可以對哪些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