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玄武門之變沒有毀掉李世民的形象?

玄武門之變是一個天大的污點,但是對李世民總體形象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除了李世民本身文治武功的確出色之外還有什麼其他原因?(因為中國歷史上也不乏因為一個污點完全掩蓋了功績的例子)


因為李世民是皇帝,不是道德模範。

好皇帝的標準是治理好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國力興旺發達,用好人才,樹立國威,抵禦好外敵,做到內聖外王。而這些,李世民做的相當不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中都是佼佼者。

至於私德,實在不足道了。一個皇帝的一個政策對錯,左右的就是千萬人的命運,能把這些做好,兄弟兩家的那點命運就不值一提了。


實際上歷史學界對於李世民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白壽彝《中國通史》里總結歷史學界的觀點已經說明過了這些。

--------------------------------------------------------------------------------------------------------------------------

有人說「史書說,玄武門之變的前兩天,世民去建成家裡喝酒,建成在酒里下毒……」。但是史書說的毒酒事件不是發生在玄武門之變前的兩天。在史書的記載里,毒酒事件與玄武門之變之間發生了很多事,毒酒事件與玄武門之變之間隔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毒酒事件之前李世民還沒發現與李建成的爭鬥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李建成這太子請李世民去喝酒,李世民當然敢去。某人說的「一不能信」純粹是他自己歪曲史書得出的錯誤幻想。

(看《舊唐書》列傳第十四,毒酒事件與玄武門之變之間發生了很多事,絕不可能只隔兩天,而是隔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或許有人會提《資治通鑒》的記載,但是,《資治通鑒》的記載里,毒酒事件與玄武門之變之間發生的事也很多,包括【李淵讓李世民「居洛陽,自陝以東皆王之」;李世民要去洛陽時李建成李元吉讓數人說李淵;李淵反悔又不讓李世民去洛陽;建成元吉日夜譖訴世民於上、李淵將罪世民、陳叔達諫李淵、李淵乃止;元吉密請殺秦王李世民、李淵不同意;建成元吉收買尉遲敬德、失敗;元吉使壯士夜刺敬德、失敗;元吉譖敬德於上,下詔獄訊治,將殺之,世民固請,得免;元吉譖程知節;元吉收買段志玄,失敗;建成元吉譖房玄齡、杜如晦於上,房玄齡、杜如晦被逐;長孫無忌、高士廉、君集及尉遲敬德等日夜勸世民誅建成、元吉,世民猶豫未決;李世民問於靈州大都督李靖,靖辭;問於行軍總管李世勣,世勣辭……】 這些發生在毒酒事件與玄武門之變之間的眾多事件,幾乎每一件都不是幾天之內能完成的,這些事件會佔用相當長的一段事件,也就是說,毒酒事件與玄武門之變之間隔著相當長的一度時間。)

某人以為古代毒藥真像小說裡面的樣見血封喉啊?史書里喝毒藥沒死的比比皆是。古代毒藥的藥性有沒有現代農藥高還要打個問號。遠的不說,離李世民最近的毒酒事件,王世充給楊侗喝毒酒,照樣沒毒死楊侗,最後還是讓士兵把楊侗絞死的。「飲葯,不能絕,以帛縊殺之」。「後食侗前,得嘔疾,疑見毒,遂不復朝。」

歷史上有不少被毒死的,但也有一些服毒不死的,「琪知其毒不得已,再拜飲之;歸,殺一婢,吮其向以解毒,吐黑汁數升,遂帥所部作亂,丁卯,焚掠坊市」;「尋為周利貞所逼,飲野葛汁數升,恕己常服黃金,餌毒發,憤悶,以手掘地,取土而食,爪甲殆盡,竟不死,乃擊殺之。」

李世民喝了毒酒之後,淮安王李神通送李世民回家的。要是只有李世民自己,那麼李建成是不是讓李世民回家可就不好說了。 前面早就說明過了,毒酒事件與玄武門之變之間隔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絕不是兩天那麼短的時間。

用毒酒可以更容易的推責任給他人啊,這可比某些人所謂的「一榔頭」「左右埋伏刀斧手、摔杯為號」容易推卸責任。

所以某人說的「二不能信」也不成立。

要說帶兵,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能動用的兵還真不一定比李建成李元吉能動用的兵多。而且之前李建成已經對李世民出了殺招,還已經開始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只是沒有成功。要是李建成繼位,李世民及其下屬里忠心的那些恐怕是一個也活不了。

李元吉在實戰中並不擅長射箭,而李世民在之前的征戰中的表現證明李世民實戰中是善於射箭的。所以,在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要射李世民但是「再三不彀」,而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這是因為雙方在實戰中射箭水平上有巨大差別。

某些人所謂的「疑點」其實是歪曲史料記載得出的,實際不是疑點。

--------------------------------------------------------------------------------------------------------------------------

至於黃永年的《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為了說「史書刪除了李建成打西河」而故意無視史書明確記載了李建成打西河,為了自己的結論而根本不顧史料證據、篡改史料證據。這還「最佳定論」?

唐太宗上位,松州之戰唐軍擊敗了吐蕃軍,吐蕃大撤退,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等,唐朝遏制了吐蕃,吐蕃松贊干布謝罪服軟、稱臣、派人帶厚禮請婚,唐太宗才同意和親。吐蕃松贊干布不僅稱臣於唐朝,還接受唐朝的冊封為西海郡王。

唐朝和親吐蕃,類似蒙古和親吐蕃、吐蕃和親小勃律,是處於優勢的一方嫁出公主。 某黑說的「自此開始被吐蕃遛著玩」純粹是胡扯。

(從《舊唐書地理志》、《新唐書地理志》、《唐會要》卷九十八、《舊唐書 西戎傳》、《新唐書西域傳》、《冊府元龜》卷九百九十五《外臣部·交侵》等眾多史料都能看出唐太宗時期吐蕃退出了党項白蘭羌吐谷渾。

後來唐高宗忙於東北以及中亞的征戰,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吞併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實力大增。吐蕃是在唐高宗時期吞併白蘭羌吐谷渾,吐蕃對党項的吞併一部分是在唐高宗時期、其餘是在安史之亂及以後。

唐高宗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吞併整合了白蘭羌吐谷渾,實力大增,之後唐高宗中期才出兵,但已經晚了,唐高宗沒能讓吐蕃把吞併整合了的白蘭羌吐谷渾吐出來。)

幾百年里,唐與吐蕃的交戰也是互有勝負。某黑說的「被吐蕃遛著玩,一玩就是幾百年」純粹是胡扯。

總的來說,唐與吐蕃時和時戰200多年:松州之戰唐軍擊敗吐蕃軍,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青海吐谷渾等,唐朝長期控制河西隴右,還逐步擴張佔據西域(安西北庭);高宗後期以及武則天時期唐朝內鬥,吐蕃欽陵贏了幾戰佔了青海西部,但是爭奪安西失敗,欽陵要求唐撤出安西,被拒絕也無可奈何;唐長期控制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王晙、張孝嵩張思禮、李禕、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多次大勝吐蕃軍,或者殺敵數萬,或者開拓疆土,在東邊將戰線推到青海湖以西,在西北將吐蕃趕出大小勃律,從東到西北壓制吐蕃;後來安史之亂朱泚之亂藩鎮之禍等等,唐數次內鬥削弱了自己,吐蕃趁機贏了一些,占隴右、河西,外敵占唐朝的長安只有一次,是吐蕃趁唐朝內訌長安缺乏防禦時短暫占長安10多天,聽說唐朝大軍來了,吐蕃立即撤離了長安。但是之後,唐朝郭子儀、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消滅大量吐蕃軍;九世紀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佔北庭(西域東部)、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不久之後,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數十年之後,唐朝才亡於內訌。

東突厥被滅和唐朝的關係很大。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分裂內戰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形勢非常惡劣。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鎻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鎻治崩潰、名存實亡。 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鎻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唐朝對突厥可汗威望的打擊、削弱,是東突厥汗國內訌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之後崛起了戰鬥力強大的薛延陀汗國,但是唐軍大破強盛時期的薛延陀軍,薛延陀軍損失慘重,後來唐朝又出兵攻滅了薛延陀汗國。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世民,李淵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唐太宗時期攻滅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西域諸國、薛延陀汗國,並且擴張、真正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等廣大疆域,打敗吐蕃、西突厥,吐蕃、西突厥稱臣。 西域拓土主要成於太宗朝。後來唐高宗攻滅西突厥汗國,將疆域擴張到蔥嶺以西的中亞。

--------------------------------------------------------------------------------------------------------------------------

對內,三省六部制是唐太宗真正完成的。三省六部制來源於魏晉時期的五省六部,隋朝楊堅開三省六部制,而唐朝李世民實際完成了三省六部制——即三省平行。李世民還有五花判事、死刑復奏等等制度設計。

唐太宗主持推出了古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水利法典――《水部式》,促進了唐代的水利事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繁榮,更對其後的朝代產生了重大、深刻的影響。

隋末大亂留下的爛攤子,基礎很差,但是唐太宗時期還興修了20多處水利工程,對外四面作戰勝利、擴張成功,並且把龐大疆域留給下一任唐朝皇帝。 同時還保證了國內的安定、發展。

(唐太宗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蜀人出錢為征高句麗造船,導致蜀人生活困難,唐太宗知道之後,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錢造船。

唐太宗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並不是百姓農民起義,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時期唐朝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

還有人信謠言說的「經濟上還是主要靠周隋積澱」? 能說出這話的,除了史盲,就是惡意大幅度歪曲歷史的某黑了。 可見某黑的回答是各種嚴重錯誤。

實際上,隋朝經濟確實靠北周積澱。但是之後,隋煬帝造成的隋末大亂的嚴重破壞,北周、隋文帝的積澱已經被隋煬帝毀了,隋朝留下的是破壞極其嚴重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唐朝經濟靠自己發展。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數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但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銳減到200餘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不收拾他造成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還有謠言說「隋之積糧到貞觀中葉還未消化完」,但是實際上隋之積糧的隋煬帝時期就已經消耗殆盡了,即使有少量剩餘(這剩餘里相當一部分是被唐朝的對手使用了,這對唐朝來說可不是好事),也在隋末大亂中很快消耗沒了,沒法成為唐朝經濟的依靠。

另外,唐太宗可從來沒說過西京倉糧仍未盡。 某黑為了黑而瞎編歷史的功夫真是,嘖嘖。某黑的可信度太低,其提那麼多史書,但是其說的內容里恐怕有很多根本不是史書的記載,而是某黑自己瞎編的內容。

馬周說西京府庫存的東西沒有用盡。但是,當時西京府庫存的是財物,不是糧食,某黑連當時存財物的府庫與存糧的倉都分不清了。 而且,馬周還搞錯了原因。西京府庫存的東西沒有用盡,其實並不是因為隋朝存的,而是因為李淵李世民不斷往裡存東西。而隋朝存的東西,早就被隋煬帝大量消耗了,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李淵打進長安時賞賜有功的臣子,西京府庫的東西已經不夠用了。

某黑竟然信謠言說的「經濟上還是主要靠周隋積澱(隋之積糧到貞觀中葉還未消化完)」。某黑要麼是史盲,要麼是極度的不顧歷史、反而用他的瞎編代替歷史。實際上,隋朝靠北周積澱,但是最後隋煬帝毀了北周積澱。隋煬帝造成的隋末大亂早就敗壞了周隋積澱,隋朝存的糧食與財物也幾乎都被隋煬帝消耗殆盡,剩餘的也幾乎被隋煬帝造成的大亂消耗殆盡。 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攻滅眾多內外強敵,才擴張統一、並且擴張佔據龐大外圍疆域,扭轉了隋末惡劣形勢。但是唐朝仍然面對破壞嚴重的隋末爛攤子,唐朝經濟仍然要靠唐朝自己發展。

--------------------------------------------------------------------------------------------------------------------------

北周、隋朝那大批糧食、財物,早就被隋煬帝大量消耗,在隋煬帝後期就已經沒剩下多少了,隋煬帝後期隋朝自己都「百姓疲勞,府藏空竭」「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了。

《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隋朝大業十二年,趙才入諫曰:「今百姓疲勞,府藏空竭……」

《舊唐書·食貨志》:及大業中年,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

戰亂、火災等等,能輕易毀掉巨額的糧食與財物。

隋朝的糧倉,儲存的再多,經歷隋煬帝消耗、以及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留給唐朝與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

馬周的一段話造成了誤解。有人提到「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有人藉此說「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 實際這是錯誤的。

其實,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想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物資。

《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四卷:

「淵傾府庫以賜勛人,國用不足,右光祿大夫劉世龍獻策,以為『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蘇貴而布帛賤;請伐六街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可得數十萬匹。』淵從之。」

何況,根據《隋書》列傳第三十也記載,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根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的戴胄的上言,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

實際上,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了物資。而馬周所說的西京府庫存的東西「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原因是李淵、李世民往西京府庫里存東西,才能使其「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並非是靠隋朝儲備。

而洛口倉、東都等地的物資,反而被唐朝的對手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這對唐朝來說並不是好事。

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體見余扶危、賀官保的《隋唐東都含嘉倉》。

而考古發掘出的含嘉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這些穀子是宋朝存進去的,並非隋朝存進去的。

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說隋朝的富裕與強盛,但是,用含嘉倉存糧去說「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就錯的嚴重了。何況,隋朝的富裕強盛,早就被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敗壞了,沒留給唐朝。

有個荒謬謠言說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接下來反駁這個謠言。

隋文帝時號稱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糧食,那麼多糧食是屬於大規模儲存糧食,其正常儲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現代遠比古代先進的科技條件下,大規模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才2到4年,見《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試行)》。隋朝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是短於現代的),粟存的大規模儲存時間稍長,有達到9年的,接下來說明,即使放寬條件認為隋朝大規模存糧能存5年或9年,也對唐朝沒有多大幫助,更不會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隋朝時期存下的糧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從隋煬帝開始消耗巨大的征討、工程時,就難以大規模存入糧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糧食。(而隋煬帝征討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隨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很快丟失了。)

所以,等到隋煬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糧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煬帝的征討消耗了,這也與《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糧食,部分被戰火毀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義軍、割據勢力消耗,即使還有剩餘,也很快就變質了。 各起義軍、割據勢力要靠亂世里百姓新收穫的糧食生存。李淵起兵後,一邊作戰擴張,另一面在關中等地這些擴張佔據的疆域上恢復農業生產、經濟生產,主要是靠自己治下的百姓生產的糧食。等到李世民的貞觀時期,吃的糧食基本是李淵武德時期生產的、以及李世民貞觀時期生產的。

某些人提出用「替換」「輪換」的方法使唐朝貞觀十幾年的時候仍然吃隋朝存糧、貞觀之治靠隋朝存糧。但是,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才有可能使這種方法成立。第一個條件:隋文帝時期存入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時期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消耗與破壞,還能剩下相當多的糧食。第二個條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間生產儲存的糧食能夠替換大量隋朝生產儲存的糧食。 這兩個條件都成立時,才有可能使「替換」「輪換」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個條件成立,就等於說,用不到隋朝鼎盛時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下 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與 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差不多,這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退一步說,如果這是成立的,那麼就等於說人口凋敝天下大亂時都能生產儲存與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差不多的糧食,那麼隋朝存糧就更沒有意義了。)

或許有人認為,既然大亂時期這些生產的糧食無法大量「替換」「輪換」隋朝存糧,那麼只「替換」「輪換」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這樣的話,能夠「替換」「輪換」的只是大亂時期生產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則變質,結果能「替換」「輪換」的數量只保持在大亂時期生產的那一小部分上,實際到了貞觀初期,吃的糧食就已經是唐朝武德年間生產的,而貞觀十幾年的時候,吃的糧食已經是貞觀初期生產的糧食了。 如果這也算吃隋朝存糧的話,那麼按這說法這樣輪換下去,往後,能輪換到宋、元、明、清,直到現在,往前,能輪換到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按這說法,宋、元、明、清直到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中任何一個王朝的存糧了,可見這說法是很荒謬的。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說吃隋朝存糧是很荒謬的。

而且第一個條件是否成立都有問題,隋文帝存糧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的各種征討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其中有隋末農民起義軍(如李密翟讓瓦崗軍等)、軍閥(如劉武周、梁師都、薛舉等)開倉賑濟百姓等等(這種情況的賑濟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導致百姓拿的糧食超過其力所能運回去的量 ,不得不將大部分糧食拋棄在路邊的荒郊野地)。經過這樣的消耗與破壞,隋文帝那龐大的存糧也沒有多少能留給唐朝了。

所以第一個條件也很難成立。而第二個條件根本不成立,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糧吃到貞觀年間,更無法使隋朝存糧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所以 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這說法是荒謬的謠言。

而且,實際正如前面列舉的史料所說的,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

--------------------------------------------------------------------------------------------------------------------------

唐太宗沒有看起居注。

唐太宗並沒有開先例改歷史。西漢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東漢直接讓皇后寫起居注。 光武帝劉秀的本紀是他的兒子漢明帝劉庄親自關懷下所寫的。劉庄的起居注是由他的皇后所寫的。前秦苻堅也曾改史。 現在史學家仍然有人認為唐太宗是否改史仍需研究,不一定改史;而認為唐太宗改史的,也是認為改的是太原起兵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功勞分配問題以及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擴大化的隨便說改其他的事。

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的內容有與《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料不符的地方,但是,並不能說這些不符的地方《大唐創業起居注》就是對的、其他史料記載就是錯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的是從太原起兵到攻入長安,完全可能因為當時起兵時的情況而美化李淵李建成(畢竟當時李建成是嫡長子,而當時李世民的功勞還沒像後來那樣遠超過李建成。)

唐太宗想看起居注(帝王的起居注,並不是《大唐創業起居注》),卻被阻止了,唐太宗沒有看起居注,更沒有改起居注等史料。唐太宗看的是國史,但是這證明不了唐太宗改史。唐朝不僅沒有大規模的文字獄,而且幾乎沒有文字獄。唐太宗看了國史,但沒看當時包括起居注在內的其他史料,更沒有改包括起居注在內的其他史料。

唐太宗無法知道哪些史書會留到後世、哪些史書會失傳。如果唐太宗改史,那麼必須要改起居注以及其他史料,否則唐太宗改的史就會被起居注以及其他史料的記載反駁,結果仍是沒法改史。而實際上唐太宗沒有看起居注,更沒有改包括起居注在內的其他史料。

另外可以看有人跟我說中國史書不可信,有大量假貨。我該如何反駁他? - 楚材的回答 - 知乎

--------------------------------------------------------------------------------------------------------------------------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極其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說明: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通典》所說後周靜帝末授隋禪有戶359.964萬戶,實際沒有算上北周吞併北齊的大量戶口,而加上北周吞併北齊的戶口,則有約690萬戶,而且,這個690萬戶還仍然未算上北周「留給」隋朝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 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與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這大部分是北周、陳「留下」的實際人口戶口。 隋煬帝大業五年達到890萬戶,之後隋煬帝造成大亂,破壞嚴重,隋朝留下的人口戶口只有200餘萬戶(《通典》記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

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

《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在隱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中國人口史》等相關書籍現代學者們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認為,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口。

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擊敗眾多強敵,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擴張佔據了龐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下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遠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唐朝的人口、經濟等方面也超過了隋朝。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數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但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銳減到200餘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不收拾他造成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李世民不僅在統一戰爭中做出重大貢獻,多次親自指揮、參與重要作戰,還登基之後四面擴張作戰勝利,擊敗多個外敵,並且擴張佔據漠南、漠北、西域等等龐大疆域。唐太宗時期沒有農民起義,隋末大量留下200餘萬戶人口,而經過唐太宗時期的發展,到了唐高宗第三年(永徽三年)已經增長到了380萬戶,這主要是貞觀年間那20餘年的增長,而且這在中國古代已經是人口增長較快的時期之一。

隋末大亂留下破壞嚴重的爛攤子,基礎極差,但是唐太宗不但對外四面作戰取勝、成功擴張佔據龐大疆域並且把擴張成果留給下一任皇帝,而且同時唐太宗還保證了國內的安定與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

軍事財稅上,府兵、均田二制是北朝留下的,隋朝也用府兵、均田二制,要說後遺症,即使怨北周、甚至怨隋朝,也怨不到唐朝。

(而唐太宗還改良府兵制,改革兵制,使唐朝軍力、戰鬥力達到一個頂峰。後來唐玄宗改革兵制讓唐朝軍力、戰鬥力再次上升,但是沒有超過唐太宗時期。)


如果幹掉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然後逼自己的親爹退位都不算污點的話,還有什麼算污點?

大夥都忘了《西遊記》的九九八十一難是如何挑起的了?

正是因為這是一個大大的污點,太宗才要篡改歷史記載。說他篡改歷史是因為,前後唐書以及資治通鑒這些史料記載矛盾重重,疑點多多。

史書說,玄武門之變的前兩天,世民去建成家裡喝酒,建成在酒里下毒,導致世民回家之後狂吐血,差點沒命。這倆哥們斗得你死我活,世民還敢去喝酒,還能與建成談笑風生,此為一不能信。

世民難不成是吃過莽牯朱蛤百毒不侵?抑或建成腦子被槍打過留下嚴重後遺症?

毒都下了,還能讓世民回家吐血,然後滿血復活,兩天後乾死自己?

這個太子也太不靠譜了吧。還有你下毒幹什麼,一榔頭暴擊達不到效果嗎?

歷史上最常見不都是左右埋伏刀斧手嗎?摔杯為號,亂刀砍成爛泥乾淨麻利快啊親~

此為二不能信。

李世民在史書上這麼寫的原因,無非就是想告訴他人,他是迫不得已才發動政變的。

他要是不這麼做就沒命了。

世民:人家是被逼的。

不鬧了好嗎?你帶兵無數,謀士成群,還因功勞甚巨被封天策上將軍,有自己的天策將軍府,儼然一個獨立小朝廷。建成一天不轉正,一天就提心弔膽,你手裡有槍啊弟弟!要(neng)死你一個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人得有多難。就是建成順利即位,也不可能分分鐘除掉世民,非得像雍正搞老八那樣,提前剪除羽翼,一步步來。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

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餘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糹圭,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

太宗不愧為常年帶兵的老江湖,李元吉先給了他三箭他都不意氣用事還手報仇,而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搭弓一箭要了建成的命——太宗大呼,俺是逼不得已,隨手一搭弓就是這個準頭呢!元吉拿弓勒世民的脖子,被尉遲恭幹掉。敬德帶著兵闖進御花園,逼宮老爹退位,「退位可保無虞」。而實際上走出這一步,這也算一個最好的解決方式了。此役尉遲敬德居功至偉,實際上能相信就這個點了,其它太多的疑點都讓人難以信服。

綜上:玄武門之變對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有著相當份量的殺傷,老百姓都覺得他比較完美,是因為看到了李世民想要給大家看到的樣子。而歷史學家們從來都是注重考據、實事求是:「我信了你的邪,俺們這些人都是防忽悠專家哦」。

然而這些污點在其縱橫一生的執政生涯亮點面前愈發顯得渺小了,由於太宗文治武功過於強悍,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政治軍事文化經濟大發展大繁榮的貞觀盛世。加上太宗實為古往今來排的上號的心機男,悄么聲的篡改歷史。一方面將不利於自己的改變的利於自己,另一方面將利於自己的發揮到極致,和那個魏徵一唱一和真是演的一出好雙簧。魏徵表示:自己是本色演出。

因而最終民眾理所當然的站在了帶有主角光環的這一邊。

不是太宗黑~


雖然我個人是李世民的粉絲~~

但是我不得不說, 玄武門之變之所以沒有成為李世民的污點,是因為——

李世民篡改了史書!

他是第一個強行要求看起居注的皇帝, 從此以後,就開了皇帝篡改歷史的惡劣開端。

所以史書上記載的, 李建成沒什麼能力,李元吉是個大壞蛋,李淵老年昏聵。 相比之下,李世民不僅戰功赫赫,而且是被逼起事~

所以雖然我很喜歡李世民,但是一想到他的高大形象,很有可能是經過篡改的,就還是很不舒服。

當然,貞觀之治的成就,還是客觀存在的。

茲當李二是個偶像吧~ 即使是被包裝出來的偶像~~


評價政治家的標準主要是看他的功業,而非個人私德。

《論語.憲問》里孔子評價管仲: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微太宗,渭水之盟恐將變為永嘉之亂,吾其被髮左衽為突厥奴矣。


一俊遮百丑,何況世民兄」百俊一丑「。


可是到明太宗這裡,以上諸君所說的標準肯定都會改變,如果我問一個問題,把唐太宗換為明太宗,那麼,篡奪,屠戮,會被一一舉出而沒有人說什麼君主要看作為,私德不重要之類的話。

所以,為什麼唐太宗評價比較高呢?郭德綱講話,同行襯托的。為什麼這麼說,請看,唐之前乃是南北朝大分裂,雖有如宋高祖、梁高祖等等諸位明君(梁祖還有侯景之累),那畢竟不是全天下的皇帝,之後呢?玄宗少年英武,開創盛世,但,安史打亂打得我中國幾百年抬不起頭來。宋呢?到現在也有宋算不算統一王朝的爭論,明?明諸帝之惡在我大清已隨古人經典流布天下流芳百世矣。

後人從大歷史看,太宗太牛了,漢武帝也可一比,但他有巫蠱之禍,死前海內虛耗,評價自然極低。

自身努力,本事過硬,祖師爺賞飯,同行襯托,才有牛掰的郭師傅,哦不,唐太宗

外加一點,自己的朝代本身長,子子孫孫捧著,最關鍵,後邊那個修前朝史的王朝與你得無仇無怨不動鬼心思,要碰上我大清和本朝基本國策一生黑,也完蛋,明太宗,你努力半天,有屌用,歷史是後人寫的,不,是後人里有話語權的人寫的


直接去看黃永年先生撰寫的《6~9世紀中國政治史》第四章「李唐創業和玄武門之變」。黃先生的論述基本上算是最佳定論了。嫌麻煩就去看他寫的《唐太宗李世民》,雖是普及讀物,但字字發人深省,昨天還看見辛德勇教授在微博上推這本書。

另,玄武門之變對唐太宗的地位影響一點也不小啊。後人吹太宗的明顯不如吹武帝之流的多啊,雖然倆都是那尿性。《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記》都對太宗的行跡有質疑。從呂思勉到陳寅恪到唐長孺再到黃永年,沒有一位拔高太宗的。

至於為什麼大多數人會有貞觀之治是盛世的看法?很簡單,宋以前文獻史料是比較匱乏的,所謂盛世多出自《政要》。而公眾對歷史的認知往往是臉譜化的,一部《政要》甚至是《說唐》足矣了。但《政要》本身就是一部過於吹捧與粉飾的作品,能否依此而論定貞觀盛世想必無需贅言。什麼三省六部啊,什麼天可汗啊,什麼虛心納諫啊,少年,你真正以為歷史就是這樣還是naive啊。。。

實際上李唐創業功於世民這個說法已經被打臉打到腫了,而玄武門之變時建成的東宮之位穩如狗。此後,太宗上位,對外你唐自此開始被吐蕃遛著玩,一玩就是幾百年;東突厥被滅和你唐關係並不大;西域拓土顯然成於高宗朝。對內,你唐三省六部制簡直是笑話;經濟上還是主要靠周隋積澱(隋之積糧到貞觀中葉還未消化完);軍事財稅上,府兵、均田二制後遺症一大堆。

但是,人們才不關心這些呢!聽聽故事多好啊,李世民自然就成了蓋世英主。

再另,反倒李隆基真是被污名化太過了。有興趣依然可以繼續看看黃先生對開元、天寶兩朝的論述。


唐太宗為何可以作為千古明君為後世追憶,我覺得《劍橋中國史》中的一段文字解答的很好:

「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國家由一個精力充沛但聰明而謹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控著他的帝國,同時又一貫謙虛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在武后統治的黑暗日子裡,當群臣間的良好而坦率的關係為惴惴不安和無窮的清洗及恐怖所取代的時候,就出現了要恢復太宗之治的理想。安祿山之亂以後,當大大地削弱了的中央政府被迫採用各種只求苟安的權宜之計時,當皇權傍落而由宦官或私人僕從玩弄權柄時,太宗之治就顯得無比的強盛和成功。」

我覺得,玄武門之變實際上大大影響了李世民的聲譽,以至於人們在提起唐太宗李世民時往往好奇於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往往質疑他的個人品德,反而忽略了貞觀之治究竟是如何實現的。

唐太宗作為一代英主的功績是毋庸置疑的,後世帝王將相對他的尊崇肯定離不開對他武功的崇拜。他在隋末大亂之時以相當快的速度幫助父親武力統一了全國,他奪取皇位後採取了一系列修生養息的政策使百姓得以安居,與此同時,唐帝國在對外戰爭中又幾乎是全勝,以致萬國來朝,尊其為天可汗。然而以個人功業和制度建設對後世的影響而言,唐太宗肯定不及秦皇,也不見得超越的了漢武,但在他身後留下的是一個走向全盛的帝國,後世百姓對這一時代有著無限的追思和嚮往,這多少是因為大唐貞觀至開元年間的輝煌盛世之於整個中國的歷史都是不可複製的。誠然宋明清亦有過百姓富足、國家強大的時候,然而很難說那時的中國能有盛唐的開放、自信和大氣,而且唐朝在文化方面的繁盛恐怕不是明清可以企及的,大興文字獄的時代恐怕很難重現唐詩的燦爛。

李世民究竟人品如何,他是否有抹煞父兄在建國時期的功績,他的謙虛納諫是否是違心的偽裝,他在玄武門之變的前後究竟採取了哪些不堪的手段,這些你都得穿越回初唐成為李世民的近身侍衛才能知道。實際上,歷史事件的真相幾乎是不可能被了解的,別說唐朝距今一千多年了,近代以來有著海量的一手資料被保留了下來,可近代的歷史事件又有幾件是真正清晰的,誰能說自己真的能搞明白西安事變的真相呢,便是距今五六十年的事件都有無數的爭議,更不必說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那時事件的真相根本不可能搞得清楚,就像前面一位知友寫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與新舊唐書、《資治通鑒》有不符之處,大家又如何知道《大唐創業起居注》所載便是真相呢?糾結事件真相沒意義的,更何況,假設一個皇帝裝了一輩子的虛心納諫、愛民如子,你能說他不是真的虛心納諫、愛民如子嗎?

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為後世所追捧卻是假不了的,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個人是一個完人,如《劍橋中國史》所表述,他體現了受儒家思想所影響的中國古代人對帝王的理想,他的時代體現了中國的帝制時代人們對政治的一種理想狀態,帝王是強大而又謹慎的,臣子是智慧而又忠誠的,君臣之間有著一種魚水之情,在他們仁政的治理下,國家富強、民族興旺、政治清明、文化興盛。貞觀之治,核心在於「治」,李世民為人或許陰險、暴戾,他的臣子們或許各懷鬼胎,但他的治國之道以及他的統治所締造的那個時代確實是一個政治神話了,誠如堯舜禹在三代以後讀書人的眼中是帝王神話一樣。


沒有惹毛儒生


我們來翻看一下玄武門事變的當天長安的報紙:

太子李建成今晨在玄武門附近遭射殺死亡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唐聯社長安電 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今早在玄武門附近遭到秦王李世民及其支持者伏擊,目前已被證實死亡。皇帝李淵已被秦王府控制,李世民宣布長安戒嚴,關中各衛戍部隊已進入一級戰備。

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在今早到太極宮參加對突厥軍事行動出征儀式的途中,被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的李世民及其支持者襲擊的,玄武門守將何進此前一度被認為是親東宮的將領,秦王府武裝提前進入宮禁顯然獲得了他的支持,在太子等人進入玄武門後,何進令士兵關閉了宮門,隱藏在臨湖殿附近樹林中的秦王府武裝迅速包圍了太子和齊王,有目擊者稱,李世民親手執弓殺死了他的大哥和四弟。

今天早些時候,秦王府資深幕僚房玄齡在會見記者時,對太子和齊王的死亡表達了遺憾,並表示秦王府接到的情報顯示:東宮武裝在今天的出征儀式上將對李世民不利,出於安全考量他們將府兵提前運進了太極宮,但該幕僚並沒有透露玄武門流血事件的細節。觀察者們普遍認為今晨發生在玄武門的流血事件是秦王和太子爭奪儲君的激烈後果,李世民顯然已獲得勝利。

據一位與太極宮關係密切的資深幕僚向唐聯社透露,年歲已高的皇帝李淵為「立長立賢」的問題長期困擾,皇帝此前已了解到老大與老二之間的爭鬥已十分激烈,為避免流血事件發生,甚至提出了「破國全家」的想法,讓秦王到洛陽建天子旌旗,統轄關中以東的地區,但該提議被李世民婉言謝絕。

由於皇帝已被秦王府控制,以及洛陽地區李世民的親信將領已率部開拔長安,東宮文武力量在得知太子死亡後,並未出現大規模的叛亂。據了解,東宮知名將領薛萬徹已連夜出走,曾向太子建議刺殺李世民的幕僚魏徵依然在長安。另據皇宮傳出的消息,秦王府武裝已佔領了東宮和齊王府,太子和齊王的後嗣或已悉數被處決。


問李世民你不如問朱棣,李世民頂多就幹掉了幾個兄弟,朱棣篡位成功死了多少人?可是這都不妨礙他們是古往今來的偉大帝王。因為人家就是有水平啊,上馬治軍,下馬治國,被弄死的那幾個恐怕很難做到這樣。在他們的統治下,國家安定,人民安居,這就是最大的優點了。就像你大概知道馬丁路德金是黑人運動領袖,你知道他私生活多亂嗎?


這麼說吧

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兄弒弟逼父退位,雖然事後他難免會給自己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雖然這並沒有卵用,後世的史學家們肯定會調查出來的),但是卻並沒有影響他在後世中的高大形象,甚至可以說並沒有影響他在大唐百姓心中的形象。

緣何於此?是因為李世民的政治工作實在到位,所謂大唐盛世自貞觀起。東瀛西域南夷北戎莫不以親近唐朝為豪,唐人之名自此始也。政治開明,百姓富足,國境安定,科技發展,不一而足。

拿魏徵太宗水船之論而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華之水在於百姓,能讓百姓安樂富足自然就得到支持,哪裡會因某事當政而影響形象呢。

同在唐朝的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武曌不僅僅充分作為心機婊拿到了皇位(參見 武則天傳奇)甚至還改了朝代(大周),但是她任用賢相,關心百姓,大力發展經濟,沿用貞觀舊事。大唐李隆基開元盛世必有其力。

和大唐貞觀之治足以相稱的大明永樂盛世有很多相似之處。一樣的來路不正的皇位,一樣的篡改史書,一樣的賢臣明君,一樣的拓土開疆,一樣的百姓富足。至於朱棣趕走了事實上並不怎麼樣的侄子朱允炆,誰會去管?

天下的百姓不會管哪個朝代,皇帝姓李還是姓張,朝代叫宋還是叫漢,他們只是希望少一些戰爭,少一些壓迫,多一些讓自己和家人生存下去的希望,這就足夠了。


首先,因為李世民後來做得的確不錯,而且正面事迹太多。而且名聲太大。因為一個污點蓋住所有光輝的一般都是不那麼有名的人。比如老毛,污點比李世民多,但是起碼在很多人眼裡,光輝還是沒被蓋住。

其次,李世民篡改歷史,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被記載要看自己起居錄的皇帝。雖然以前的皇帝可能也改了,但是李世民改歷史是證據確鑿的。他讓李建成他們背黑鍋就算了,還大大減少了他老爹李淵的戲份,搞得好像唐代能定鼎,全是他一人之功,他老爹擺設一個,最後還不讓他當太子,逼他動武。兩唐書和《大唐創業起居錄》相比,李淵的形象差異不是一般得大。

最後,李世民的污點在傳統時代還是很大的。現在人提到玄武門不過是一個成王敗寇。但是在古代弒兄屠弟,逼父讓位,是絕對人生污點,洗不掉的。無論在士大夫階層還是民間來看,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污點。


李世民雖然是弒殺兄弟、逼走父皇上台,還順便收了弟妹。

關鍵是,在他去世之後,唐朝還存在了258年。

玄武門之變對社會的破壞力,與朱棣的靖難之役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可以說一個上午就完事。

況且從皇帝的角度來說,李世民絕對是稱得上一流的。

那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李建成當皇帝還是李世民當皇帝,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哦,羅藝倒是反了。

假如李世民一上台,山東就開始叛亂,某勝某廣某羽某邦……各路大軍殺向長安,唐朝二世而亡,那李世民被黑的肯定比胡亥還慘。只是人家李二的手腕比胡亥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普通人你黑人家啥。

況且玄武門之變,李二也敢做敢當,從來也不否認,不象趙光義弄個不明不白的斧聲燭影。


歷史落在贏家之手。


這個某種意義上類似一個程序正義和事實正義的問題,中國老百姓比較重視事實正義。你李世民乾的好,對百姓有利,那麼你就是好皇帝,至於你上台問題就留給讀書人沒事扯扯吧。


我覺得一個人的形象並不僅僅是一起事件就能夠抹黑的,比如說現在明明都知道李世民是造反起家,但是世人給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為什麼?因為他做出了足夠的奉獻,不管他做的錯事有多少,但是人們會永遠記得那時候有一個最強大的國家叫大唐,最有權勢的男人被尊為天可汗,他執政的區間被稱為貞觀之治。瑕不掩瑜,所以它的負面評價較少。而另一個造反起家的皇帝明永樂,很明顯它的知名度和褒獎率就沒有前者高了,只是因為後者做得不夠多,不夠好。


看歷史,要從多個角度去看。

我們評價歷史上的功過,是從超脫的角度去看,是站在後來者的角度回答問題。

簡單的舉個例子,明朝鄭和下西洋後,兵部尚書劉大夏火燒巨艦圖紙,至此之後再也沒有造出強大的水軍。

在我們看來,這是愚不可及的,但是當時文人卻彈冠相慶。原因很簡單,下西洋這件事,不能選用外臣,不然外臣權勢過高,而太監無後代,沒野心。

這又導致了內庭權勢過大,為防止太監還有掌權的可能,劉大夏火燒圖紙,杜絕此害,在當時看來,這是莫大的功績。這就出現了巨大的矛盾。

哦哦,跑題了。評判李世民這個人,他玄武門之變殺了兄弟,我們以後來者的角度去看,這固然不對,在當時更會引起軒然大波,但我們是以超脫的角度去看,只看這件事情是否對後世有利。

看起來,李世民是乾的不錯的,這件小事自然就被忽略了。至於李世民改了史書,改不改其實無所謂的,漢武帝沒改史書吧,你照樣覺得他英明神武,但他晚年夷了自己三族,差點搞得皇室不穩。

其實歷史上有些事情是說不清楚的,一件事的功過利弊,也許到今天還沒完全展露。

爪機,不好排版。


刀拿的好,血擦的乾淨,嘴上還說著不要;當然,活確實還闊以


推薦閱讀:

唐朝為什麼要設立節度使的制度?
「儒將之雄」裴行儉有哪些故事?
唐宋變革論的內涵是什麼?
隋末天下大亂,關隴貴族中,為何是李淵舉旗?
為什麼在唐朝以後關中地區再也沒有成為政治中心?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