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好產品卻賣不出去,難道缺少營銷就不行?

公司一直把精力投放在開發一款產品上,產品一出來。卻沒人買單。苦思好久,之前投放在營銷方面的資金的確比重較少。這個年頭很多人跟我說,與其產品做的好,不如營銷先打響,像羅永浩,雷軍不都這麼干都。有些人說:「產品為王」,做好產品和用戶體驗才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資源是有限的,一開始如何去低成本做品牌營銷?


樓主陷入了對於「營銷」的三個主要誤區。

誤區一:認為用心做的產品,市場就會認同。

扯淡!

本人是做一家教育公司,我們的產品是「課程」,幾年前也一直是這麼思考問題,總是想辦法做「我的眼裡」最好的課程。簡單來說我想做出九陽神功一樣的課程。

牛逼的人一看我們的課程也覺得好牛逼。一直以來,我為此驕傲。直到兩年前有一天,一些對手超過了我們後,我去研究了同行的課程。如果我們教的大學的內容的話,他們教的就是小學的內容。

我傻眼了,竟然很多用戶覺得這樣的課程也很精彩。由於同行只開發小學的內容,所以產品的開發速度遠遠超過了我們。

這個事件對我當頭一棒。

什麼是好的產品?並非你給人講牛逼的微積分,才是好的數學課。給小學生上課,關鍵是講得有趣。不在於你講得多深入。

產品不匹配用戶需求,再好也是自嗨的好。

如果你們花了很大功夫開發產品,到底是開發了自己認為的好產品,還是開發了用戶認為的好產品?

蘋果以前開發過一款產品,叫牛頓機,就有若干功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失敗了,因為在用戶眼裡,這東西實在太難用了。開發者把用戶都想像成跟他們一樣聰明的人。喬布斯開發的產品,就總是能夠讓老人小孩都覺得好用。

我見過很多技術出身的經營者,這個問題尤其嚴重。曾經一位做物流軟體的人找我,他的物流軟體難用得不得了。在工程師來看,他們從未站到消費者角度去思考,如何讓他們的軟體使用起來更簡單。

此外,還有一個極可能的情況,是用戶的知識缺位造成對於好產品的誤解。舉例,我一個朋友在淘寶做精油。他有一個很大的困惑,用戶總認為:精油應該是很油的。但其實真正好的精油並不油。用戶經常留言:你家的精油怎麼不油啊?

後來,他作出了調整:給精油增加一些元素,讓它變得有點油。

再比如說賣減肥產品的最有體會。消費者希望速成減肥,你說三個月沒人理你。最好說明天就瘦。傷害身體也無所謂。

這個讓那些產品極客們很頭疼。明明我用心為客戶造的產品,由於用戶知識缺位,並不被認同。怎麼辦?是隨波逐流?還是真正關心客戶?

誤區二:認為產品做得好,消費者就會認同

如果產品真的做到匹配了用戶需求,真的足夠好,是不是也可以做好業績呢?就如同一句古話「酒香不怕巷子深」。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幾乎沒有所謂的「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得做到,讓消費者用了你的產品,忍不住對外宣傳。大多數行業其實已經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和我們同行的差距很小,都是做著微弱的差異化,客戶即便體驗到這樣的差異化,也不至於幫助我們到處宣傳。

比如三隻松鼠,和良品鋪子的堅果,誰家更好?其實大多數產品普通人已經分辨不出來了。

所以下一步,我們要做好「說服邏輯」。

這個說服邏輯,是你以什麼樣的方式去給潛在客戶呈現你的產品的優勢。通過你的網頁文案,你的銷售人員,你的宣傳冊。

當然這個和前面的產品也是對應的,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你的產品很差,銷售時候吹得天花亂墜,最終客戶體驗下來根本不是這麼回事。那麼這種「說服」不是說服,而是忽悠。

通過以上的邏輯,我分析一下我自己的公司的經驗。讓大家更加通俗理解。

我自己的公司是做在線教育的。現在公司人數近100人,規模超過同行。而兩年前才是20人。這兩年發展迅速,就是我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獲得了突破,希望對大家有啟發。

通過改變課程設計方法,我們的課程開發得越來越完善。但是想使得潛在客戶他感受不到我們的產品啊。所以我們不斷去研究我們的目標客戶的喜好,分析哪些「說服邏輯」,是消費者最願意買單的?

我們就這樣不斷調整我們的「說服邏輯」,一開始我們是「我們的老師非常多+優秀」,後來變成「我們的課程非常全面」,再後來「我們的服務非常完善」……然而這些在市場上,我們的同行也在不斷跟隨,所以我們現在是以「$$$$$(商業機密,省略)」為核心說服邏輯。

即:你要不斷找到市場最認的那些願意為之買單的話。不是一句,是一些。從而提醒市場:我是你最值得購買的。

總結來說:把產品越做越好。同時也不斷開發說服邏輯。在我眼裡,開發說服邏輯,有時候比開發產品其實更加重要。說服邏輯可以成為產品開發的指南針。

比如客戶喜歡超大移動電源,那麼「大容量」這個說服邏輯的開發,就成為了產品開發的指南針。

可惜,大多數的企業做營銷,並不會重視「說服邏輯」。

就像90%的淘寶賣家,他們總是把自己產品的照片上傳上去。就以為能賣了。完全不去思考如何說服客戶心動。

有一個朋友做了一款牛逼的甲醛清理產品,但是因為成本較高,定價比較高。口碑很好,但這款產品一直沒有賣好過。什麼原因呢?經營者從來不去設計怎麼讓市場了解這個產品的特點(這個產品放兩天後,指標立馬降下來),所以比較起來,我何必買貴的,不買便宜的呢?

講一個經典的說服邏輯大家更加清晰了:「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這條廣告語值多少錢,不用我多說了。

誤區三:認為營銷就是推廣,推廣就是燒錢,所以營銷就是燒錢。

最後才輪到推廣,推廣也的確是最燒錢的部分。但是大家忽略了推廣更應該是最賺錢的部分。

首先明白,做好推廣是需要預算的,這個和前面講的產品定價就很有關係,你如果產品真的好,就有好的定價,那麼推廣預算也就比較高。你看加多寶,一瓶定價5元,有足夠多的利潤分配給渠道商。這個是做好推廣的前提。

你一款售價100塊的產品,只有10塊錢毛利,你怎麼花錢推廣?講一個案例,廣東有人出了一款1元感冒藥。結果呢?倒閉了。因為沒人幫他賣,賣了不賺錢啊。他也投不起廣告費。

大多數情況,我們需要一定的利潤來支撐我們的推廣渠道。

還有一種互聯網營銷方案,就是產品的確是低毛利,但是因為產品性價比太高了,所以讓消費者趨之若鶩。這樣推廣上也可以投入更多預算。注意:幾乎互聯網可以這麼玩,因為互聯網的渠道可以扁平。

小米的毛利率低,它的推廣主要是雷軍的1000萬粉絲帶動(如果這個粉絲是需要錢來獲得的話,小米這招還玩的起來么?)。但是在線下,他很多也是依賴他的代理商的銷售。而大家願意代理小米的原因,還不是因為「小米好賣」么?

為什麼(免費)粉絲量不低於雷軍的羅老師沒有賣好?並且你看看有多少人在幫羅老師賣?原因是什麼?因為現階段的鎚子不好賣。羅老師1000萬粉絲還遇到這樣大的困難呢,何況是你?

總結:

1.產品做得匹配用戶需求,是好營銷的前提。而不是自嗨型的好。

2.產品的說服邏輯也非常重要。不要迷信「酒香不怕巷子深」。

3.做好前兩點,就可以讓產品變得好賣。這個時候,再去藉助於推廣,才能夠賣好。推廣垃圾產品是燒錢,而推廣好產品+好的說服邏輯那是最賺錢。

這才是營銷的全流程。但是往往很多人認為第三步「推廣」才是「營銷」,他們是把營銷和推廣的概念搞錯了。

再說你觀念的一個誤區:品牌營銷。

小公司就不應該做品牌營銷,至少不為主。而通過「說服邏輯」告訴客戶使用你的產品有什麼獨特價值,才能夠賣出去,而不是給自己的產品套上「我是品牌」的口號。沒用的,除了自己看得爽。消費者不買賬。

品牌營銷什麼時候需要做?一般是這個行業競爭激烈的時候,你和你的同行,產品上說服邏輯上推廣上,都半斤八兩了。那麼這個時候增加「品牌」這個砝碼。當然,有的牛逼的企業在創業的時候就有品牌邏輯。這個這裡不表。

提問者還有一個誤解:認為自己之前沒有花太多錢在營銷上。其實在營銷上真正花錢的時候,是賺錢的時候。

前兩步其實沒花什麼錢啊,真正花錢的時候是在推廣的時候花錢。我自己的公司,也是從一開始每天投放100元廣告費開始,我們就在監測我們的回報率數據。確定投入的推廣費用是可以賺錢的時候,才開始逐漸加大推廣預算的,慢慢地現在每天投放一萬以上的廣告費用。

真正在推廣上花錢的時候,應該是開始賺錢的時候。否則一定是前兩步沒做好。


營銷這個詞,很多外行喜歡拿來代指「宣傳」,其實到了宣傳環節,最重要的營銷工作已經結束了。

戰略層面的營銷,指的就是產品的選擇。

良好的營銷規劃,應該從產品概念被提出時就已經開始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你就應該有一套完整的計劃,包括渠道、定價、宣傳、組織架構,包括產品原型的作用(給投資人看,還是測試團隊能力,還是為了小範圍試銷獲得用戶反饋),包括小範圍試銷時,試點選哪兒,獲得怎樣的反饋後如何處理(這包括:反饋指標的確定;指標低於XX改進產品;高於YY擴大試銷範圍、直到最後量產;低於zz砍掉項目),一切策劃工作都圍繞產品展開,並在此基礎上評估產品的價值和風險,而不是等產品出來後,再問「怎麼營銷」,對不起,沒戲了。


題主之所以問出這個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建立出科學正確的營銷思維。接下來我會就題主的提問進行一個全面分析並提出解決辦法,一共涵蓋了三個方面。

只要你的工作是和營銷沾邊的,不管是市場人員、文案策劃、職場進階加薪、創業的都可以看看,學習交流一下營銷思維,如果你是一個純技術工種,那就可以直接跳過了!

--------------------------------------------------------------------------------------------------------------------------------------------

粗體字是重點,請仔細觀看

--------------------------------------------------------------------------------------------------------------------------------------------

一.這個年頭很多人跟我說,與其產品做的好,不如營銷先打響,像羅永浩,雷軍不都這麼干。分析如下:

首先我要贊同的是羅永浩、雷軍的確是營銷策略做的非常棒,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題主所說的營銷先打響,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營銷不是僅僅存在於實際工作中的某一環,營銷實際上是一個閉環,循環往複的一直存在於實際工作中,貫穿全局!

那麼何為營銷呢?

簡單的說營銷思維的核心是有效流量,最終目的是轉化率。那麼獲得有效流量的具體步驟和思維方式包含了5個環節: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投放渠道、數據反饋、調整優化

有效流量:可以理解為會購買產品,持續使用產品,願意分享產品的這些用戶或者潛在用戶,同樣也包括了這些用戶所做的一些有效行為,比如分享產品或者分享所運營微博微信上的一些優質內容。只有有效流量才會為我們帶來付費轉化。而現如今大多數的工作者還停留在只關注閱讀數、評論數、轉發數等這些無意義的無效流量上,這也導致了很多隻看宣傳數字不看轉化、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刷數據行為。很多產品動不動就發紅包、小禮物來吸引用戶,但是這些用戶只是為紅包、禮物而來的過路觀光客,他們中大部分對產品根本不感興趣,他們也不會願意購買產品,更不用說分享產品了。

舉個比較極端的栗子:你的產品是別墅,微博A有100個目標用戶所構成的粉絲,微博B有100W個發紅包送禮物圈來的粉絲,今天你發送了一條別墅的產品信息和圖片,微博A有10個用戶來諮詢了,其中有2人購買了你的產品,而微博B有很多的轉發評論卻無人諮詢。看完它希望你能認識到有效流量的重要性!

說完有效流量,再來說說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投放渠道、數據反饋、調整優化這五個環節,它們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大多數人的問題是把精力都放在了內容製作上面,結果是每天都在製作內容,這些內容在製作之前沒有經過用戶調查,在製作之後也沒有數據反饋,才導致調整沒有依據,最終營銷效果不理想。

為什麼大家總是去學習各種營銷案例或者經典書籍呢,是因為沒有掌握營銷思維的人往往只能看到最終的作品,天真的認為一個營銷內容的成功完全歸功於創意的好壞,而營銷背後的邏輯是完全看不到的,非常有可能一個成功的營銷案例已經是經過無數次調整優化而來的23次版本,它是經過一系列系統的調查、測試、數據反饋、調優而最終定型的!

這五個環節應該怎麼配合呢,下面我用一個案例來分析,這樣大家感性體驗會更強些。案例取自於微博名稱:偉大的安妮於2014年底發布的一條當時很有名的微博《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有興趣的可以自行去查看)。我們來分析其背後所蘊含的營銷思維:

營銷環節第一步用戶調查

用戶調查,同時設定明確的目標(偉大的安妮把核心目標定為讓大家下載快看漫畫app,注意並不是微博轉發數、閱讀評論數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數字)

我們翻看偉大的安妮歷史的微博,你很容易就會發現類似情感類的漫畫很受歡迎,所以偉大的安妮是根據長久以來的內容反饋來作為內容製作的依據的,她是將調查反饋出來的結果來作為下一步內容製作的根據,而並非憑空猜想自嗨腦補出來的。

營銷環節第二步內容製作

剛剛說過了內容製作是建立在用戶調查基礎之上的。偉大的安妮的粉絲群體是哪一個年齡段的人,他們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社會壓力下,這些用戶的收入情況是什麼,這些用戶的普遍需求是什麼。這些用戶調查結果催生出了一個很雞湯的內容,打情感牌:追求夢想,只過1%的生活,她做了一個超長的個人情感故事自述漫畫貼。

內容製作一定不是自己覺得什麼內容好就草草的寫一個文案,而是建立在了解目標用戶普遍需求上,所謂撬動用戶需求,大白話就是把目標用戶感興趣的話說出來嘛。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群體特點,比如說針對銀行櫃員,你發內容說真實的銀行櫃員是如何苦逼的;針對做策劃ppt的,你發內容說甲方不滿意,怎麼怎麼改內容各種加班到深夜,向這樣針對目標用戶的群體特徵去寫文案就會引發共鳴。

那這一次偉大的安妮就是針對於剛剛步入社會懷揣夢想的年輕人,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做出了一個足夠質量引發共鳴的漫畫(注意內容並不是每天要更新幾個才好,貴精不貴多,只有優質的內容才能為你帶來有效流量即APP下載)

營銷環節第三步投放渠道

同樣投放渠道的選擇也要根據用戶調查的結果來作為依據。偉大的安妮之所以選擇微博作為渠道,其一她的目標用戶屬於上班族、年輕人,他們活躍於微博上,喜歡轉發評論,爆發力十足,能夠很好的帶來二次傳播,2014年數據顯示60%的人通過手機上微博,而漫畫在移動端更加適合觀看;其二她自身就是一個微博大號,粉絲群體就是她的目標用戶。

營銷環節第四步數據反饋

內容做好,渠道選好,那麼剩下就是發布了。注意這裡的重點是測試內容。誰也不是天才,即便做好用戶調查,選擇好投放渠道,也不能保證就一定能帶來好的效果。那這時候就到了數據反饋這個環節,那到底我花了多少錢完成了多少目標呢(這裡的目標並不是轉發、評論數字,已經說過了唯一的目標是快看漫畫app的下載量,只有這個才是有效流量)。

這裡你會發現一個細節就是當時眾多微博大號雖然轉發了偉大的安妮這條微博,但是並沒有在第一時間集中轉發,那是因為此時偉大的安妮是在進行數據的反饋測試以確定下載成本是否划算。你花1000塊錢掙回來10個下載,那麼下載成本是100一個,遠遠高於平均水平,達不到預期,那麼就必須對產品進行一系列的調整優化;而如果下載成本達到2塊一個低於平均水平,那就加大投入。

其實十有八九驗證內容失敗是常事,只不過讓你看到的都是經過N次測試以後的結果了,同樣的道理,每天都有互聯網創業公司融資成功的新聞,但是99%的創業公司都已經倒閉了。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該想一想背後的原因,功夫都用在了你看不到的地方,數據反饋就是你科學的依據!

營銷環節第五步調整優化

那麼有了數據的科學反饋,我們就來到調整優化這一環節。調整優化可以分為宣傳角度和產品角度。產品角度這邊呢你可以通過數據知道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和障礙,那產品因素和最終轉化率的高低非常相關,我們需要去優化。宣傳角度也會出現兩種結果,要麼測試效果很好,需要擴大宣傳;要麼測試效果不好,我們需要重複以上步驟(注意效果不好的原因可能是內容製作的不好,也可能是渠道選擇的不好,具體判斷要根據調查反饋的數據情況來實際分析,不可主觀判斷。這裡可以採用AB測試的方法固定內容,選擇不同渠道發布或者固定渠道選擇不同內容來發布,然後根據最終回饋結果來判斷)

回到案例,顯然這裡偉大的安妮測試的效果很好,所以馬上利用微博大號矩陣在同一時間集中進行轉發,造成了一種有爆發力的效果。她非常清楚微博的特性,任何內容在微博上有一周的活躍時間,而她就是要在這一周內儘可能多的完成app下載。

雖然微博上一周活躍時間過後,效果會慢慢的弱下去,但是我們還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二次傳播,因為我們已經驗證了內容是好的,那二次傳播失敗的幾率會小很多。

總結:再次看到這個案例的時候,你眼睛看到的不再是單純的轉發、評論、贊的這些數字,而是應該本能的思考背後所包含的具體營銷思維邏輯,這些思維才會對你的具體業務有所幫助!

---------------------------------------------

PS:本次分析只是針對於案例說明了一下建立一個科學營銷思維的重要性,如果有想知道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投放渠道、數據反饋、調整優化每個環節具體應用到實際工作中應該怎麼做的請移步此處:什麼是專業的營銷思維

--------------------------------------------------------------------------------------------------------------------------------------------

二.公司一直把精力投放在開發一款產品上,產品一出來,卻沒人買單。對於這句話的分析包括了兩個方面,如下:

分析1:產品一出來,卻沒人買單。結合題主的問題:用心做好產品卻賣不出去。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呢?真的是你的產品做的不夠好?還是你的產品做出來只是你自己覺得好,你們公司的開發人員覺得好?其實這個問題我也給不了你答案,想要知道這個答案你就必須做用戶調查!

還是舉個栗子來說明吧

可口可樂公司的一個研發團隊曾經開發出一種橙汁濃縮膏,消費者可以把它放到冰箱冷藏室,使用時像牙膏一樣擠出。也許這個研發團隊直觀上相信這樣的橙汁凝縮膏會解決消費者所感知到的對冰箱空間不夠的問題,但實際上此產品上市後就立馬宣布失敗了。因為消費者每當喝橙汁時必須把濃縮膏擠出來放到水裡才能喝,這不僅給消費者帶來了不便,而且濃縮膏的蓋子容易臟,影響橙汁的味道。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研發人員只是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腦補目標用戶的普遍需求,這屬於典型的自嗨行為,他們沒有在產品研發前做過針對目標用戶的調查。當然像可口可樂這樣的大公司,他們完全有實力研發出產品,在小範圍投入市場根據用戶的數據反饋來決定是擴大生產投入還是進行調整優化,這也是他們做的一個完整的營銷閉環。

但是作為初創公司或者實力小的公司,研發一款產品就幾乎要投入大量資源,我們沒有能力像可口可樂這樣折騰。所以我們更加應該注重用戶調查(其實這裡涉及到一個營銷五環節當中應該每個環節花費多少精力的問題,我稍後再說)。

關於用戶調查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思維,那就是:用戶調查一定是需要貫穿始終的!

你當然可以花費超級多的時間去製作一個功能完善的產品,但是實際上線後卻發現很多功能用戶根本不去使用,那麼你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資金成本都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其實科學的做法是根據用戶調查知道哪些功能是用戶迫切需要的,那麼就只針對這些功能做出一個完善的產品迅速上線佔領市場、獲取用戶,後續的次要功能也一定是根據用戶調查得來的結果不斷去更新迭代,不斷的去調整優化。

說了這麼多,那我們還是來聊一聊產品上線前具體應該怎樣做用戶調查吧

第一步:產品上線前,要明確調查關注點是什麼?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產品價格尤其需要測試,你向目標用戶提供一個價格,看其是否能夠接受,這裡你自己一定要有個自己的判斷。尤其是有競爭對手的時候,有相同產品作為替代的時候,目標用戶為什麼要接受你給出的價格。這些問題都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判斷。

第二步:產品上線前,用戶調查思維與行動重點

我一個在北京自主創業的朋友之前和我聊過一段關於創業的有趣的事情:他經常能夠在北京中關村或者一些創業咖啡館裡聽到旁邊的人在討論創業、討論產品、討論怎麼做產品、討論用戶的需求是什麼。或許關於創業的討論交流能夠給你帶來靈感,但問題是在產品上線前是否應該把時間精力都用在咖啡館裡去腦補用戶需求,然後去著手開發產品,一旦用戶不需要你的產品,那一切的努力都將付之一炬,白白浪費!這樣做的風險非常大。

那我們為何不換一個思維去思考這件事情,那麼效果會完全不一樣。如果你立即著手去做用戶調查,調查了50個用戶,有40個用戶都表示對產品感興趣,願意為產品付費,那麼結果已經非常明顯了,用戶需要這個產品,你失敗的幾率將會非常小。相反的,如果50個用戶有40個人都認為你的產品可有可無或者有相似產品替代,那麼你就應該仔細思考是否有必要去開發這個產品了。

現在結合第一步去仔細思考你的目標用戶是誰?用戶的核心需求是什麼?他們活躍在哪些渠道?(ps:這些問題不僅僅適用於這個場景,也同樣適用於文案製作、策劃設計、新媒體運營等等,如果你日常工作出現瓶頸,不妨好好利用營銷思維來思考一下。我這裡也推薦一個營銷思維繫統學習的網站吧:踏浪100http://www.talang100.com?invite=17396673)

調查思維說完,來說行動重點吧,我會用文字+圖片的方式來說明,這樣方便大家理解,而且我打了這麼多字也挺累的,不要介意。

&<1&>產品上線前的調查用來解決哪些問題?即產品上線前的調查關注點。

&<2&>具體的調查方法

①為什麼採用1V1的方式

因為這個階段我們需要的是開放式調查,我們不能明確的問題很多,如果採用調查問卷的話局限性太大,而且最好面聊或者在線、電話的方式,一定得是人工的方式。

②關於規則和時間和樣本

我們不必收集過多的目標樣本,只需要驗證產品可行性以及收集一些目標用戶的問題建議。最好是每天調查5個樣本(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讓這5個人提出一些關於產品的問題,這樣可以解決這5個目標用戶關於產品的一些疑問建議,然後自己修正產品的一些信息以及能夠為目標用戶提供的價值。這樣第二天調查的時候你會發現前面5個人的問題消失了,用戶又提出了新的問題,這樣利於你對產品上線前進行調整優化,規避風險。

③對潛在用戶進行分類

舉個栗子:如果你的產品只針對於大學生或者剛步入社會一兩年的職場新人,那麼你就不用分類。那如果你的產品針對於這兩類人,你拿不准誰會為產品付費,那麼你就需要進行分類。如果用戶太散,變數太多,你會失去判斷,所以最好不要超過2類用戶。

④設計調查話術

⑤記錄調查結果

注意最好不要暫用用戶太長時間,20-30分鐘比較適宜。

&<3&>總結下產品上線前的調查重點

①以速度、專註為目標,不要討論,以目標用戶調查為目標

②功能必須靠用戶催生,不能靠自我腦補堆積,用戶想要使用什麼,吵著鬧著要什麼那就給他什麼

③限制產品在建功能數量,產品第一個版本關注用戶核心需求即可,後續功能是產品版本更新時才考慮的

④創建一個可統計數據的報表,用戶調查了你不記錄下來那所有工作都是白搭

⑤最好用小成本畫出產品原型圖,能夠及時向用戶驗證產品的確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分析2:公司一直把精力投放在開發一款產品上。這裡其實就涉及到之前提到過的一個問題:每一個營銷環節,應該花什麼樣的時間與精力?

營銷包括五個環節,它們一定是這樣循環往複的: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投放渠道→數據反饋→調整優化→用戶調查......

那麼具體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麼分配呢?

這裡有兩個概念要明確一下:

&<1&>定性驗證:驗證產品是否可行,是否能獲得利潤

&<2&>定量驗證:驗證產品是否可以擴大生產,擴大至什麼規模才會最大盈利

我想有必要解釋一下為什麼用戶調查、數據反饋和內容製作所佔比重會這麼大,其實原因很簡單:

&<1&>用戶調查和數據反饋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能夠指導具體的內容製作、渠道投放、內容調優

&<2&>用戶調查貫穿全局,只有它是在任何時期都要持續不斷去做的事情

&<3&>只有產品內容做好了,全部環節才有存在的意義

那麼怎樣去理解這些環節的重要緊急程度呢

--------------------------------------------------------------------------------------------------------------------------------------------

三.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資源是有限的,一開始如何去低成本做品牌營銷?題主的這句話其實是前後矛盾的,正因為創業公司資源有限,所以我們才不能去做品牌營銷。

何為品牌營銷?

品牌營銷簡單來說包含兩個方面:口碑、大眾化,口碑是根本,大眾化是走向品牌必不可少的階段。在此我們先撇開口碑不說,就大眾化這一點直接就將創業公司一竿子全部打翻。想要做到大眾化,那必不可少的就是大眾廣告:地鐵、車身、電視、網路平台等等,哪一個不是燒錢的東西,所以想都別想了。

但是我們沒法做品牌營銷,卻可以做口碑啊。認真做好產品,做好用戶服務,做好用戶體驗,才能獲取用戶口碑,最終總會有機會走向品牌的,這也算是曲線救國的一種方式吧。

原諒我關於口碑、品牌只能說道這裡了,畢竟要說這兩個東西,一本書都不夠,況且我也沒那個實力。

-----------------------------------------------------------------分割線--------------------------------------------------------------

如果你覺得本篇回答對你還有幫助,那就幫忙點個贊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吧!

簡單總結下:主要說的都是營銷的思維模式,很多具體的操作方法比如:怎樣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怎樣對產品或者內容文案進行調整優化,怎樣製作文案內容、策劃內容等等限於篇幅的原因都沒有提及,如果對此有興趣的朋友或者對學習互聯網營銷知識有興趣的朋友,那麼我向你們推薦一個不忽悠的乾貨網站:踏浪100http://www.talang100.com?invite=17396673。

目前我也是在此網站進行學習,收益良多!


說一個老故事:一老漢隱居山林十餘載培養出最好的耕牛,等他出山時,發現滿地都是拖拉機。

老漢用心了嗎?很顯然,十年的心血啊。

是老漢不懂營銷嗎?不是。是因為他閉門造車。

諾基亞生產了質量最好的手機,卻被微軟收購。

柯達生產了最好的膠捲,曾經和愛迪生一起壟斷了所有電影的專利,最終卻破產了。

他們都是用心做產品,是因為他們不會營銷嗎?不是,是因為這個世界已經不再需要他們的產品了。

所以,不要把失敗的帽子扣在營銷上。

你應該是個程序員吧,我能感覺到你每天工作到很晚,熬夜開發你的產品,對每一個環節都精益求精。

但是你也應該把精力從技術關注點上解放出來,做一個產品技術不是全部。產品「好」並不是僅僅是技術好。「技術好」的產品只能討好程序員,會成為他們模仿的對象。而需求好的產品才能迎合市場。


「營銷」應該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很多情況下,卻變成了貶義詞。

正如,「用心做」應該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往往實際情況中,只能變成貶義。

我給你講一個故事。

我們以前的公司,中午的時候都喜歡訂豬雜湯飯(就是一碗豬雜湯加一碗飯)。

有段時間,湯飯的老闆換了。我敏銳地發現大家都不喜歡訂湯飯了。

然後我想想,不對啊。這家是加盟的,口味都一樣。為啥換了老闆就大家都不喜歡吃了呢?

後來我叫了幾次以後,發現問題了。

首先,原來的湯飯,湯只乘85%左右,所以拿過來湯不會撒,特別乾淨。現在老闆加大量了,乘到了大概有95%,結果過來,袋子濕漉漉的。會弄髒辦公桌,而且解袋子的時候,也比較臟。

其次。豬肉的分量不清楚,但是後面的老闆,豬肉比較大塊。吃湯飯都是一口肉,一口飯,一口湯。消費者感覺到的,其實是你有幾口肉(當然別太小),吃完飯,你還有肉,覺得還不錯。現在切大塊,飯沒吃完,肉已經沒有,最後體驗就會變得極差。

當這個推斷出來的時候,我內心是悲傷的。

很多時候,我們告訴別人,告訴自己。我們確實在非常用心地去做產品,為啥就是做不好呢。

我以前就職的一家公司,拿到了迪士尼的授權,做了一批迪士尼的嬰幼兒產品。效果一直很差。

有一段時間,我去巡視終端。跟促銷聊了很久。

促銷說,顧客說我們的聲音小。

我說,這是國際標準。嬰幼兒玩具最高只能到72分貝。

促銷說,但是顧客聽不見,說我們聲音小。

我說。。。。

促銷說,顧客說我們音樂少,別人有三十多首。

我試了一下別人的產品:誰在搖晃,月亮以上。。。。

我說,我們的音樂是國際經過測試,確定能平復嬰兒情緒的,有效助眠的。我們是花錢買了版權的。

促銷說,但是顧客說別人的有三十首,我們只有幾首,還賣的貴。。。

從此以後。我要是聽說誰在用心做產品,不管營銷。我會認為,你可能在閉門造車。

統一回復:

覺得是終端導購沒做好的同學,請經歷過終端再發言。

人的惰性,不容易被戰勝。特別是,玩具這種小品類根本開不出來多少工資。

小結一下:

很多時候,用心及不用心只是我們自己對做產品做事情過程中的一種表述。

然而市場考驗的,終究是結果。

產品其實也屬於營銷的一環。市場營銷解決的是需求的問題,而不是我們一廂情願就能做好的。

陳天橋的盛大盒子,概念上領先了時代多少年,最終也只能落幕。

在小米提出「產品為王」的時候,還有一個點,可能題主忽略了——「痛點」。


我見過很多人,大放厥詞地說自己產品多麼好,做實事不營銷,客戶傻逼居然不買他的,這類人基本上都喜歡吹牛,浮誇,自尊心極強,做出來的產品一般也是過時了很久的,甚至自己不做產品,只是個代賣的。

有一次有個小廠做鹹菜的,跑來找我訴苦,說自己優質產品沒人買,希望我幫忙給個營銷方案,然後吹噓自己的產品(拿老乾媽做對比,說自己的產品健康營養,而且比老乾媽好吃之類的),我看了一下他產品的配方,上網查了一下他的同類產品,他的產品價格看上去要便宜,實際上是因為使用容量較小,算單位價格其實比市麵價格要貴。而且他的產品所謂的精準用戶是自己拍腦袋想的(就是那種,自認為只要是年輕人都喜歡吃他的那種)……跟他簡單的說了一下要改進那些地方,具體的東西要幫忙找數據,分析數據出營銷方案的話要多少錢,然後他調侃了一句現在人都不會想著做實事,整天就想著錢。然後我就沒理他了。

再舉個例子,我爸他們單位採購,招標,我爸手機那幾天下軟體用我的蘋果帳號,於是他簡訊我這邊也收到了。一看,裡面有個人問為什麼沒用我們公司,用了哪家公司,我們參與報價應當有知曉權。我爸回復說了原因,也就是他們公司報價多1000塊錢。然後那個人酸溜溜地說「早知道我們就多寫幾篇,寫浮誇一些你們就會選我們了,可惜我們只會做實事。」

講真的,感覺和我小時候和同學在一起,考不好還酸溜溜地說自己明明做對了,是老師偏心故意給聽話的學生高分一樣。

要說自己產品好,拿出數據,拿出證據,吹牛逼誰都會。

就算營銷,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活,要買數據(沒錢買自己抓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客戶特點產品特點,找相關性,複雜點的光靠人來操作還操作不過來,得用大量軟體技術。連客戶特點和產品特點都不明晰的人,跑出來說自己產品好,一副酸溜溜地樣子說自己是做實事的,不是浮誇的營銷的人。怎麼說呢,有些人笨,有些人懶,有些人又笨又懶又好面子。


先別噴題主,這個問題應該是絕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而且甚至解決不了的,很多初創企業或者個人都死在這一步上。以前我遇到過這種情況,就感覺好像在翻圍牆,卻一直掛在半空翻不過去,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我最近在寫這個內容,發現把這件事情說清楚,應該可以出本書了。不過針對這個答案可以簡短點說。

問題是「有些人說:「產品為王」,做好產品和用戶體驗才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資源是有限的,一開始如何去低成本做品牌營銷?」

首先,我覺得做好的產品,和營銷並不矛盾,一個產品所呈現出來的價值或者給人的直觀感受,並不僅僅是你的產品本身,它給人的感受應該是綜合的。

說直白一點,比如泡麵,x壇酸菜面,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這個泡麵的產品是,麵餅、調料包、酸菜包、油包,包裝是外面映著酸菜牛肉的塑料袋。

一般人會覺得,我應該把泡麵的口味做好,做到極致,客戶才會喜歡,然後把包裝做好,吸引別人眼球,做好市場營銷。

這個套路是對的嗎,也許對,但並不系統!

我個人認為,這些包裝塑料袋,甚至裡面的叉子和泡麵本身,汪涵打的廣告都是你的產品,所有的東西綜合起來才是你的產品!

而這些東西綜合起來給人的感受和表達的意識,才是你的產品的最終形態。所以不要輕易把產品和與其相關的一切事物(營銷、包裝、銷售、環境、個人魅力等)生硬的分開。

就好像吳國平的外婆家,他的產品僅僅只是那些廉價美味的菜嗎?如果這些菜上桌以後,換了一個環境,比如說一個吹著風的路邊攤,菜是沒變,我想肯定你對這頓飯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其次,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怎麼辦?手機打字,

明天更,評論每條都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6-12回來填坑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與其面面俱到,不如攻其一點。

所謂攻其一點,就是找到你的核心客戶,或者必須使用你的產品的客戶,怎麼找怎麼定位可以參照我以前寫的答案。鏈接就不粘貼了,反正是我答案中最高票的一個,有興趣就去看看。

把你的所有資源都集中起來,投其所好用來服務或者營銷這部分核心客戶。

除了種子客戶以外的人,其他客戶都可以暫時先忽略,或者照顧少一點。

參照小米的發燒友策略,參照米課的外貿人群策略,他們創始人或者團隊都沒有一開始就要征服世界,而是一開始就征服那些他們最熟悉的一類人群(共同的職業、愛好、性格等),還有那些可能產生共鳴的人。

想盡辦法找到這波人,這類人一般都有一個共性,至於共性是什麼就自己慢慢摸索吧。怎麼引出這類客戶也自己慢慢摸索吧(各人有各人的方式,在這裡不好說)。

最重要是一定要保護好你的種子客戶,這些客戶未來不僅僅可以給你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並且還可以為你的產品做很多宣傳,互利互助啊!

我只寫方法和方向,具體怎麼干自己想辦法,你遇到的問題越多,解決的問題越多,進步就越快,而別人就越難以複製!

賺錢的邏輯是什麼?什麼規律或觀念使人與人賺的錢產生了巨大差別? - Mr y 的回答

如何一天內賺到1000塊錢? - Mr y 的回答


用最樸實的方法向你們設想的人群傳播產品的優點,看看有沒有第一波用戶。

(請記住用最樸實的方法)


產品定義 —— 產品賣點 —— 營銷點

雖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主要營銷點其實在產品定義階段就該想清楚了。

所以對創業公司來說,如何一開始低成本營銷,其實就是如何清晰定義產品。

產品定義越清楚,越能簡單明了地傳達給別人,越精鍊,突破傳播壁壘的可能性越大。


  • 某長在中南海香煙生產線考察工作時強調:

    「不是我打擊你們,你們的產品,都淡出鳥來了。」

  • 某長在辣條生產車間考察工作時強調:

    「不是我打擊你們,你們做的垃圾食品真是垃圾。」

  • 某長在小米總部考察工作時強調:

    「不是我打擊你們,你們的黑科技產品黑了科技。」

帶著這份被打擊的心情,想想你手邊、生產線上、庫房裡的產品,是否五行缺價值,多餘得就像冬天的蒲扇、以及心冷後的殷勤……

因為你的產品缺價值

產品有三種價值:使用價值、體驗價值、傳播價值。

  1. 所謂使用價值,產品要「有用」,讓顧客願意花錢買;

  2. 所謂體驗價值,產品要「有范」,讓顧客願意花更多錢買;

  3. 所謂傳播價值,產品要「有料」,讓顧客願意告訴周圍人來買。

以中藥為例,

  1. 使用價值:作為食材;

  2. 體驗價值:原料的神秘感、煎煮的儀式感,及入口的反胃感;

  3. 傳播價值:以訛傳訛的痊癒病例(多半是誤診、自愈、安慰劑效應……)。

以手機為例,

  1. 任正非是產品的使用價值,華為不去炒作互聯網精神;

  2. 喬布斯是產品的體驗價值,憑技術結合美學扭曲現實;

  3. 羅永浩是產品的傳播價值,用情懷騙你去用他的辣機。

以鳥類為例,

  1. 鶴鴕爪如匕首,天生帶使用價值。

  2. 孔雀屏如華蓋,天生帶體驗價值。

  3. 鯨頭歡逗逼臉,天生帶傳播價值。

對不起我不鳥扯了,回正題……

為什麼你的產品賣不出,傳不開?

產品價格取決於顧客感知:

  • 因為「符合期待」,顧客願意付均價;

    如果你的產品只有使用價值,只能收穫可憐的均價,談何盈利。

  • 因為「超出期待」,顧客願意付溢價。

    賦予產品體驗價值及傳播價值,讓顧客掏更多錢、或告訴更多人來買,收穫溢價。

哪怕你只有一個橙子,你都要滿嘴跑火車:

  • 使用價值:

    這是一個美國新奇士的真空包裝的顆粒飽滿的黃里透紅的橙子。

  • 體驗價值:

    這是一個支持分期付款的有美國加州原產地認證的不甜包換的市區免費送貨上門美國新奇士牌的真空包裝的顆粒飽滿的黃里透紅的橙子。

  • 傳播價值:

    這是一個只為您這樣頂級吃貨栽種的全球限量500個的央視美廚娘陳蓓認為極其好吃的褚時自愧不如不收包的支持分期付款的有美國加州原產地認證的不甜包換的市區免費送貨上門美國新奇士牌的真空包裝的顆粒飽滿的黃里透紅的冥王星橙子。

就像700bike,使用價值是人力代步工具;卻不是又一輛自行車——因為體驗價值是設計感、舒適性、安全性、易維護、適應性,傳播價值則是互聯網功能。

就像小牛電動車,使用價值是電動代步工具;卻不是又一輛電動車——因為體驗價值是工匠之心,傳播價值則是百公里續航。

總之,要想讓產品賣得出,傳得開,就得——

你得給產品三種價值:

  1. 讓產品有用——給產品使用價值

  2. 讓產品有范——給產品體驗價值

  3. 讓產品有料——給產品傳播價值

對不起我接著鳥扯……

產品第一種價值:使用價值

——讓產品有用

產品得像鶴鴕,尖牙利爪,天生帶使用價值——

什麼是使用價值?

得經得起NFABE法則拷問:

  1. 名稱(Name)你是誰?

  2. 特點(Feature)你哪不同?

  3. 優點(Advantage)你哪好?

  4. 利益(Benefit)對我哪好?

  5. 證明(Evidence)怎麼證明?

你得給產品使用價值——

以白加黑感冒片為例:

  1. 名稱:白加黑感冒片(說明治感冒用);

  2. 特點:白片黑片分服(不同於其他只有一種片劑的感冒藥);

  3. 優點: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

  4. 利益:工作睡眠兩不誤,就像沒感冒一樣;

  5. 證明:除治感冒的有效成分乙醯氨基酚、鹽酸偽麻黃鹼、無水氫溴酸右美沙芬外,黑片含助眠成分鹽酸苯海拉明。

以大象安全套為例:

  1. 名稱:大象安全套(埋了一個蠟筆小新的梗)

  2. 特點:原裝進口、舒爽潤滑、方格設計、氣味宜人、10W+次安全測試、單手打開、秒分正反、分經典超薄/高潮女生/堅持不懈/多重G點/自信活力/緊緻自然等多款、24小時急速私密發貨。

  3. 優點:單手打開、秒分正反炫酷、款式繁多選擇多、原裝與測試保障安全、快速發貨保障隱私。

  4. 利益:給顧客開包時耍酷的機會,及再約再試其他款的理由。

第二種價值:體驗價值

——讓產品有范

產品得像孔雀,屏如華蓋,天生帶體驗價值——

什麼是體驗價值?

極簡殘酷就好。

如何給產品體驗價值?

讓產品極簡殘酷。

1、

你得讓產品極簡,也就是直擊——

  • 直擊受眾,例如拉拉公園直擊啦啦,超級課程表直擊學生,大姨嗎直擊有大姨媽的女性;

  • 直擊非受眾,例如為盲人製作盲文瓶身的北冰洋汽水,讓視力正常的人也體驗人文關懷;

  • 直擊顧客,例如步步高點讀機廣告「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讓家長心甘情願掏錢;

  • 直擊定製,例如給火鍋痘、經期痘、暴晒痘、壓力痘專門的解決方案,突出品牌專業性;

  • 直擊情懷,例如火柴天堂直擊70、80後童年記憶,例如凡客直擊屌絲要廉價地顯逼格;

  • 直擊價格,例如90%國貨的名創優品,日式VI與國產價格,讓買不起無印良品的過把癮;

  • 直擊功能,例如安全營養早餐娃哈哈營養快線;例如困了累了喝紅牛;怕上火喝王老吉;

  • 直擊地域,例如雲南貓哆哩酸角糕,獐子島海鮮禮盒,金字牌金華火腿,大理洱寶話梅;

  • 直擊渠道,例如御泥坊×唯品會航天定製面膜;糖妝×美麗日誌×一號店寶島定製版禮盒;

  • 直擊時令,例如清明節送青團禮盒,萬聖節糖果禮盒,聖誕節蘋果禮盒,春節紅包禮盒;

  • 直擊感官,例如一顆草莓咬下去,先金湯力味,後烤肉醬味,最後草莓味,你願付多少?

  • 直擊懶惰,例如UBER一鍵叫車,男人襪襪子包年、定期配送,GET幫你搞定一切需求;

  • 直擊信念,例如蘋果以Think Different與1984廣告,喚醒了一代人的非同凡想。

  • 直擊痛點,例如小米電視「尋找遙控器」直擊翻箱倒櫃找遙控器的痛點;

  • 直擊癢點,例如Patoo怕痛紋身貼,撩撥紋身無痛、易洗的癢點;

  • 直擊槽點,例如NoPhone就是一塊5.5英寸的機模只能當磚用;

  • ……總之極簡到直擊一切需求與慾望。

2、

你得讓產品殘酷,就是黃金圓環——

先說why再說how最後what,讓顧客發自內心想要。

  • 先說Why:無一物無來歷

    賦每一個細節以來歷,

    哪怕像小米說奧氏體304不鏽鋼是「一塊鋼板藝術之旅」的開始(雖然鋼板藝術之旅的結束,有的成了小米4,有的成了你家的鍋);

  • 再說How:無一處無典故

    賦每一個細節以典故,

    就像我企劃劃的某護膚品牌與哆啦A夢的跨界合作版禮盒,包裝設計取自「謊話800」,放大燈卡片與殺手卡片取自哆啦A夢道具(背面有兩個哆啦A夢相關小遊戲),音樂盒取的是哆啦A夢的主題曲……

  • What:無一角不品牌

    每一個角落都要流露出品牌元素,就像能從碎了的可口可樂瓶認出是可口可樂,彎了的蘋果設備認出是蘋果。

    所以你得檢查:

    1、品牌名,是否像露華濃、通天巴士、可口可樂、大象安全套藏點小聯想,哪怕BYD都好過生造。

    2、Logo,是否像聯邦快遞,藏點小創意——

    3、Slogan,是否像怕上火喝王老吉,收禮只收腦白金,困了累了喝紅牛,讓人知道你做什麼的。

    4、包裝,是否像絕對伏特加,在商場與在家都搶眼——

    5、渠道,是否像麥當勞黃金拱門,可見距離半公里——

    6、CRM,是否像《讀者文摘》寄兩分錢: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有兩分錢,一分錢買麵包,另一分錢為了你的靈魂買風信子。訂閱一年12本1.98美元,先把2分錢找零給您。(信封外露2分錢)。

  • ……總之殘酷到不允許任何浪費。

因為「極簡」所以信徒廣;

因為「殘酷」所以洗腦深;

這就是蘋果教。

產品第三種價值:傳播價值

——讓產品有料

產品得像逗逼臉鯨頭鸛,天生帶傳播價值。

什麼是傳播價值?

你沒分享過貓哆哩笑話內袋,

沒分享過褚橙大V定製箱,

還能沒分享過可口可樂昵稱瓶?

如何給產品傳播價值?

你得給受眾、顧客、粉絲無法拒絕的理由——

1、

用產品,給受眾動情的理由
說說十四原欲——食、色、仇恨、好奇、娛樂、自我、家庭、民權、地位、榮譽、社交、聲望、權威。

1、食觸發情感,於是有了漢堡王的葷勁十足牛堡——

2、色觸發情感,於是有了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嗎——

3、仇恨觸發情感,於是有了PVP網遊——

讓你在殺與被殺間無意充更多錢。

4、好奇觸發情感,於是有了匿名社交平台無秘——

5、娛樂觸發情感,不得不提杜蕾斯的社媒成名戰雨夜鞋套——

5、自我觸發情感,於是有了迪奧真我香水——

6、家庭觸發情感,於是有了「孔府家酒,讓人想家」——

視頻封面王姬孔府家酒廣告視頻7、民權觸發情感,於是有了蘋果反1984的麥金塔——

視頻封面蘋果廣告《1984》視頻

8、地位觸發情感,於是有了人民大會堂宴會用油——魯花

9、榮譽觸發情感,於是有了額度200-1000萬的百夫長黑卡——

10、社交觸發情感,於是有了可口可樂昵稱瓶——

11、聲望觸發情感,於是有了勵志橙——

12、權威觸發情感,於是有了借快樂大本營從微博起家的WIS——

2、

用產品,給受眾獲利的理由

如隨包裹送卡片,分享就抽獎——

如包裝掃碼,免費玩H5遊戲——

3、用產品,給受眾吐槽的理由

如果LV天價避孕套不是為被吐槽存在,

這款G點滑鼠一定是:

再加一個1:1大小的燈泡棒棒糖?

當時為某護膚品牌整羅輯思維跨界合作版減肥皂,堪稱我節操最低的產品企劃——

  • 封面是欠抽的表情和「抽我」拉條……

  • 打開肥皂從正下方掉出,不得不撿……

  • 隨肥皂掉出來的還有這樣一張說明……

  • 以及一堆這樣的不幹膠貼……

    http://weixin.qq.com/r/nHXv4GnEDldxh3iDnyC4 (二維碼自動識別)

想不吐槽都難。

如果鎚子都敢自稱東半球最好的手機,

岳雲鵬為什麼不出五環之歌車載評書機?

那麼馬佳佳為什麼不出真人倒模版飛機杯?

當受眾微博、微信吐槽某你品牌的廣告、渠道、產品,為什麼不送抽獎機會一次呢……

4、

用產品,給顧客說圓的理由讓顧客主動向周圍人安利你——

  • 例如喝二鍋頭不才不是為價格低,因為喜歡北京;

  • 例如抽中南海不才不是為價格低,因為焦油量低;

  • 例如戴Apple Watch也不是因為買不起勞力士對不變?

  • 例如這大象安全套單手打開、秒分正反,想不想試試?

5、用產品,給粉絲參與的理由

  • 若你參與知乎內測,能不分享邀請碼讓周圍人一起玩?

  • 若你參與知乎吉祥物創作大賽,能不分享作品讓周圍人都來投?

  • 若你參與小米產品用戶開發,能不在新機上市讓周圍人都來買?

  • 就像Pay-As-You-Feel美食概念店讓你覺得多值就付多少,你能不讓周圍人都去佔便宜?

  • Big Texan Steak Ranch讓你成為門店一部分,當眾、限時、吃完72盎司大牛排免單;

    就算你不叫上朋友一起圍觀別人吃,能不叫上朋友一起圍觀你吃?

  • 凡客讓你成為渠道一部分,申請成為凡客達人,可獲最高10%銷售分成,你能不安利朋友用你的鏈接買凡客?

  • 褚橙讓你成為宣傳一部分,當你收到(號稱是)褚時健為你私人定製的包裝箱,你能不微博微信顯擺一下?

總之,你得給每一分成本營銷的理由——

  • 成本=使用價值,張瑞敏怒砸海爾冰箱。

  • 成本=體驗價值,雕爺牛腩500萬買斷食神配方。

  • 成本=傳播價值,褚橙的包裝箱,都能用來玩轉KOL。

鳥瞰結尾

什麼是用心做產品?

  • 你得給產品使用價值——無所不用其極(鶴鴕在看著你);

  • 你得給產品體驗價值——無一物無來歷(孔雀在看著你);

  • 你得給產品傳播價值——無一事不傳播(鯨頭鸛在看著你)。

如果你的產品五行缺三種價值,

還敢問沒看到你多努力嗎,

對不起我鳥眼沒看到。


你的產品好,到底有多好,有沒有達到市場上其他同類產品根本無法競爭的程度?

我這裡恰好有個例子。

美國人心中最偉大的遊戲系列是馬里奧,最偉大的遊戲製作人是宮本茂,關於馬里奧在美國的情況可以看這個答案

FC 上那麼多遊戲,為何只有超級馬里奧最火? - 孟德爾的回答

FC主機在全世界賣了6000萬台,而《超級馬里奧兄弟1》這個遊戲賣了3000萬份。除了一段時期外,這遊戲都是不捆綁的,非捆綁遊戲銷量能達到裝機量的50%,在整個遊戲史上空前絕後,也從側面證明了遊戲的水平之高。馬里奧和同期其他電子遊戲對比,相當於南宋時期,金和蒙古還在研究弓箭的性能問題呢,突然南宋換裝半自動步槍了。

但就是這樣絕對碾壓式的產品,在剛進入美國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由於美國幾年前剛經歷過雅達利崩潰,青少年認為電子遊戲就是騙錢的垃圾,誰玩誰傻逼。任天堂為了讓商店銷售FC(在美國叫NES),採用先賣貨後借款可以隨意退貨的低姿態。除了租用棒球聯賽的廣告時段打宣傳,還讓人開貨車到街頭舉辦流動試玩會,在反斗城等商場租用櫃檯展示超級馬里奧。可惜美國鬼子不識貨,第一期的銷量只有任天堂預計的一半,美國小兔崽子試玩後直言「這就是一坨狗屎」,要知道這坨狗屎在同期日本市場上可是頻繁賣到斷貨的,搞得大家鬱悶之極。

最後任天堂苦戰了一年,總算扭轉了市場的看法,FC從第二年開始爆發,超級馬里奧也成了電子遊戲的代名詞。但是第一年的困境給大家結結實實上了一課,荒川和林肯後來也回憶說當時壓力非常大。後來任天堂的遊戲大作無一例外都要靠巨額廣告投入護航,絕對不把賭注都壓在遊戲品質上。10年後,任天堂靠廣告砸出了另一個搖錢樹——口袋妖怪。


真的好?

比誰好?

好在那?

有多好?

賣給誰?

貴不貴?


營銷是一門科學,產品有多好,向來都不是單憑&<我覺得&>來主觀斷定的。

產品初期是盈利,成熟期你才可以試著分出點精力來做品牌營銷,不要沒學會走就想跑,摔跤是很痛的。

理所當然的認為營銷只要花了錢就能帶來收益,這種分分鐘可以讓自己完蛋的想法,還是沒有的好。

誰都不想犯錯,不管做什麼,在此之前,好好想一想到底目標是什麼,應該怎麼做,咱們要的是真實的效果,而不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我總結了幾個營銷工作中容易犯錯的點,我說下,咱盡量少犯

一,產品上線前,要想清楚

  • 用戶是誰:你需要的把心裡想的目標人群通過調查驗證

  • 核心需求:什麼年齡的人有什麼樣的核心需求,你的目標用戶哪裡最不爽,你的產品解決他什麼問題活躍在哪:怒表用戶活躍在哪,你就往哪找這些用戶,這關乎到你的推廣進度,

  • 產品價格:目標用戶願意為你提供的價格付費嗎?你制定一個價格告訴他們需要付多少錢,能得到什麼,來看看他們的反應

這些問題如果你不知道,意味著你在宣傳中不能清晰描述自己的產品,你不知道製作什麼樣的內容。你就寫不到用戶痛點,那麼試問,你要怎麼運營才能讓用戶買你的賬?

二,把事情做專精,太複雜不好

沒有通過用戶調研和數據反饋,使勁自嗨做內容,自己覺得做的很牛逼了,然後投放到市場上,毛線效果都沒有,最後就呵呵噠了,這就是例子,作參考:20w買來的互聯網營銷經驗:我們是如何把這個產品運作失敗的?。

那麼應該怎麼做呢?

當你想到一個內容,需要用1-2天時間就做一個簡單測試,如果用戶很喜歡,再投入精力時間金錢去做的更好。如果連水漂兒都沒有,說明用戶不感興趣,馬上進行別的測試。

三,產品上線後,不經過測試亂花錢

做營銷是得花錢,但你不要把一句話總掛在嘴邊,總說: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我會告訴你,關鍵問題並不在花錢上。

事實上產品初期,甚至不需要花錢,你只需要很少的流量,來幫助你做測試,看反饋,減少變數,就減少未知的維護成本

即使是花錢,也要看,帶來的人到底付款沒有,要調查這些付款人的身份特徵,再去花錢。

階段不同,針對做的營銷工作也不同,聽別人再多,不如自己動手去做,至於你說的品牌營銷還是等你產品成熟了再去做吧。

四,在產品初期不做數據分析

所有沒有數據反饋的廣告形式,。

數據能告訴你很多結果,用戶在你的哪個頁面停留了很久,在哪裡退出。

你花了500塊錢做宣傳,到底帶來多少人訪問你的網站,這些訪問的人到底有多少購買的你的產品,這些數據都會給你答案,然後你才可能找到那些不理想的數據,才可以去進行產品或營銷內容的調整優化。

舉一個有反饋的例子,微博粉絲通花了100塊錢,帶來50個訪問,轉化了5個註冊用戶,其中有一個購買,產品單價是3000塊錢,所以利潤是2900塊,划算,那就繼續投。

營銷工作是一個非常系統科學的學科,並不是每天去腦補什麼大創意。一個系統的營銷工作必經的5個環節:用戶調查、內容製作、推廣渠道、數據反饋、調整優化。根據產品的不同階段,確定營銷目標,所有的營銷工作都要圍繞營銷目標而努力,你也不想一個含糊、錯誤的決定,就讓所有的工作變成無用功吧

-------------------------------- ---------分割-----------------------------------------------

假如對你有用,請點個贊,讓更多人看到。


作為一個正常運營的公司,我不認為你們藏在巷子深處無人賞識,你們肯定做了很多的推廣,發出去各種邀約(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不管是讓人上門體驗還是免費貨給朋友體驗)。

退一萬步,你們的產品特別特別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搞錯了目標用戶,導致用了你們東西的人都不買單,買單了還退貨。

但我認為這種情況不太可能出現,東西足夠好,哪怕自己不用,也會告訴我心目中真正的目標人群。所以,我覺得你們可能是做了一個比較一般的產品。

如果你很不服氣,我們接著來。

假設你們做的是一個螺絲(鐵的那種)吧,這個東西的好和壞,不是分分鐘就能了解的。

哪怕你拿出一堆證明文件說我們用的是最好的料,客戶還是會問:「你如何保證樣品和賣給我的全是一樣的?」

你氣得吐血說:「有問題,可以退貨!」 ,客戶還是會說:「如果出了問題造成的損失你也包陪嗎?」

你吐血一升說:「我賠」,客戶還是會說:「你確信你賠得起么?哪怕你賠得起我的物質損失,你陪得起我的時間損失么? 」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產品,其實都包括兩方面:

作為產品的它;作為無形物的它。

作為無形物的它,包括的就廣泛了:

它可信嗎?

別人怎麼評價它?

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嗎?

什麼這貨是手工打造皇室特供!啊喲我牛逼了,我得跟人去說說去!

什麼這個廠是我愛的大明星的爸爸的弟弟的兒子的老婆的姐姐的侄子的女朋友的爸爸開的? 那我捧個場。

歸納一下就是一個東西:品牌。

所以,你們需要建立品牌。那你要了解品牌。(或者說廣義品牌)

曾經有國外的知名人士稱:中國沒有品牌。 (因為洋鬼子們認為,一個品牌的建立至少要20年,要有廣泛的社會認識度,那我把這個稱之為狹義品牌)

品牌有自己的性格,因為每個品牌一定是能區別於另一個品牌的。具體怎麼弄呢?

我們需要有知識,有理論,有參考,不能以為天天聽到別人說營銷,自己天天說品牌,就懂得怎麼做。舉個例——

作者:口述/勞拉·里斯

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僅僅在消費者心智中擁有一個辭彙已經不夠了,企業必須為品牌制定一個「視覺錘戰略」。

基於「形狀」打造視覺錘。比如:Coors啤酒,人們一想到這個啤酒,就會聯想到一個細細的銀色瓶子形象,如同子彈頭從雪山上射下來。這樣一個視覺形象把定位的語言釘子釘入消費者的心智,使Coors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品牌。

比如:Coors啤酒,人們一想到這個啤酒,就會聯想到一個細細的銀色瓶子形象,如同子彈頭從雪山上射下來。這樣一個視覺形象把定位的語言釘子釘入消費者的心智,使Coors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品牌。

用「顏色」打造有力的視覺錘。例如:你很難錯過一家麥當勞店鋪,即便你很快地駕車而過也不太容易「漏掉」它,這是因為麥當勞在顏色上下了真工夫。它的視覺錘只有一種顏色,只突出一個字母,非常簡單。

靠「產品」,產品本身可以成為視覺錘。比如:勞力士錶有獨特的錶帶,這已經成為勞力士品牌內涵的一部分。

Geox(健樂士)也是如此,很多企業宣傳自己的鞋是最舒服的,但Geox說我們的鞋子會呼吸,很明顯鞋上有一些孔,這些孔真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視覺錘。目前Geox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10億美元。

第四,通過「包裝」打造視覺錘。比如:伏特加看起來是無色無味的,但是把它放在一個特定的瓶子當中,視覺錘的效果就實現了。

第五,通過「行動」打造視覺錘,用行動來說話。比如:純果樂不斷把生產行為展現給消費者,告訴人們:這是真正從橘子里榨出來的果汁。消費者認可了這個視覺錘,所以純果樂成為市場上所有果汁飲料中最好賣的牌子。

第六,可以從最初的發明者、創始人身上尋找。公司是誰建立的?就算他已經不在人世,但人們會記住他的形象,這就是心智資源。比如:肯德基,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不需要翻譯,只要看到哈蘭·山德士上校的形象就知道這是肯德基店,這是肯德基的品牌視覺錘。

第七,通過「象徵符號」打造視覺錘。這方面最好的案例是耐克,耐克用一個「勾」做自己的視覺錘。就好像已經完成一項工作後,打上一個勾,這個勾就是一個能帶來強有力感受的視覺錘。

再如紅牛飲料,它本來有機會通過符號打造一個視覺錘,但它的LOGO太複雜了:兩頭牛加一個太陽,而且印在紅牛飲料很小的罐上,無法突出這個符號。好在它通過「小罐」成功塑造了視覺錘。很多學紅牛的企業失敗了,但另一個功能飲料品牌Monster(怪獸)獲得了成功,它做了一個16盎司的超大罐,這是非常強大的視覺錘,成功佔領消費者心智。現在Monster在功能飲料市場上的份額僅次於紅牛。

還有鳥巢,就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視覺錘,世界各地的人一看到它,就會想到北京奧運會。

後續略

至於你說到「雷軍和羅永浩不都這麼干」 ,這位大哥,請你有1000萬粉絲再來說這句話好么。

當然了,問題來了:「如何才能有1000萬粉絲」

對不起,兄弟,這個我也幫不了你了。


首先這個問題,就跟「只要我足夠優秀,就一定會有女朋友」的悖論一樣。(單身狗一說到女朋友都是淚~)

用戶都是懶惰的,在當今這麼大的市場下,誰有那麼多時間那麼多心思自己一個個去了解每種產品的優劣,用戶為什麼一定要用你的產品?誰忽視營銷,市場就忽視誰。

其次回答下: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資源是有限的,一開始如何去低成本做品牌營銷?這個問題。

資源成本越有限,每一步營銷活動就越不能瞎弄,一定要足夠精準,對於創業型公司,營銷也得跟著產品階段來進行,不建議在產品初期就做品牌營銷。特別產品初期還不賺錢的時候,就更不能去盲目學大公司的品牌營銷方法,那隻能是作死。產品的不同階段,要會做不同的重點事情,每一個階段的推廣,首先得有一個產品推廣目標。

故產品初期,低成本做營銷首先要考慮得是帶來「有效的流量」(有效流量指會購買你的產品、會持續使用你的產品和會分享你產品的人)。

獲取有效流量的核心原則:是要清楚的明白,你的產品是什麼?為誰?解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

如果這些問題你答不上來,意味著你在營銷宣傳中不能清晰的描述產品,你不知道製作什麼樣的營銷內容,你的營銷內容寫不到用戶痛點。

怎樣精準營銷獲得有效流量呢?請看獲取有效流量的5個營銷環節:

1、用戶調查

用戶調查,是90%的公司都不願意花精力去做的事情,但是這件事情在營銷工作中至關重要。如果不做用戶調查,而只是拍拍腦袋決定做什麼產品,做什麼內容,那麼最後用戶不買單也是正常的。找到你的目標用戶,一對一與他們溝通交流,找到他們最關心的問題什麼?想要什麼?想要獲得什麼好處?(這裡用戶調查不僅能指導營銷,對指導產品也是相當重要)

根據你的業務,想想你需要獲得什麼樣的反饋信息,然後去驗證,從產品上線到產品成熟期,即產品整個階段,用戶調查都需要貫徹始終,而不是自嗨,因為自己認為好的
e 用戶認為好的,根據用戶調查真實的反饋信息,去調整產品,去調整與製作營銷內容,讓用戶知道你的產品或內容能帶給他們好處,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通過用戶調查,一般需要了解到的業務信息,有目標受眾主要是誰?目標受眾屬性是什麼?目標受眾核心需求是什麼?他們活躍在哪?對產品價格的接受情況?他們從哪裡認識你?你的產品哪裡到吸引他們?你們產品核心賣點是什麼?他們有哪些新需求等等。根據產品的不同階段,制定不同的調查目標,根據反饋數據,繼而指導產品、市場和運營。

比如:一個付費產品剛剛投入市場上線,可以設置以下調查方向和調查問題。此為舉例,細節處暫且不表。

怎麼讓用戶願意配合調查呢?讓用戶願意配合調查,就一個原則:讓他覺得這是對他有好處的。百試不爽。

2、內容製作

通過用戶調查,根據業務類型和調查目標,得到我們需要的業務信息後,我們就可以這個統計結果指導產品和營銷內容製作了,關於營銷內容製作這方面,有很多人都會有這幾個誤區:死憋"big idea"總想著以小博大、一鳴驚人,把營銷內容等同於文案,自嗨等。

營銷內容製作上,需要根據用戶群體特性來設計,零用戶時和擁有各種用戶時,內容製作是有著不同的策略的,比如產品零用時,營銷內容製作,就應該著重一類人群,找到這類人群核心需求,根據這個核心需求製作核心賣點,再結合不同的內容形式,把賣點做成一根針,深深扎入這類人群的核心痛點上。

當擁有各種用戶時,則應該把營銷內容鋪成面,各種用戶的各種需要,都能被不同的廣告形式很好的對應起來。營銷內容製作上最高階段是內容產品化,能持續穩定的帶來有效流量。另外在製作內容開始前就應該設計好轉化流程。

好的營銷,絕對是持續的為用戶提供價值,營銷內容是產品的延伸,做穩定引流的內容,讓內容產品化,才能持續為產品帶來流量。

3、投放渠道

絕大部分營銷人對推廣投放渠道這塊,都存在這樣的誤區:

隨大流,哪個渠道熱門就炒哪個(事實上要考慮清楚應該是這個渠道能幫到你的業務嗎?這個渠道熱門就與你的業務有關係嗎?)

推廣渠道的選擇過程應是根據自己的業務,再反覆根據反饋數據確定在一個渠道進行推廣能獲得有效流量,再拓展更多的有效渠道。

不同產品階段,應該如何建設自己的推廣渠道?

產品萌芽期: 鋪面,快速測試多條渠道,根據數據反饋,找到快速見效的渠道,然後再細緻優化,目的是快速篩選出最容易獲得有效流量的渠道。

產品發展期:做專精,把少數的有效渠道做專精,為的是能持續帶來穩定的有效流量。把錢投入到最有效的渠道中。重點是要把效果好的渠道挖到底

產品成熟期:鋪面+專精,目標是使營銷效果最大化。需要持續作投放測試,並回收數據,再不斷來優化渠道投放效果。

4、數據分析

數據分析就像一顆種子要成長為一棵大樹一樣,不僅要知道哪時土壤好,哪裡陽光雨水好,還不能自己長歪掉。

數據分析始終要牢記兩個要點:

1&>什麼數據?有些人總喜歡去搜集什麼行業數據和行業報告等,用這些數據來給自己的業務做依據其實並沒有什麼卵用,和你具體業務相關的數據才有意義。也別迷信什麼轉發量閱讀數什麼的,當A內容轉發2000,帶來了20個流量,0轉化。B內容轉發20,帶來了200個流量,50個轉化。你認為是哪個更有效呢?推廣的目的是最後的效果,不是看起來好看。在選擇數據時,一定要選擇對業務有用的數據,而不是一些表面好看的一堆無用的數字。

2&>怎樣分析?數據分析在於如何分析,在於不同產品階段應該如何去分析,不同產品階段,數據分析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在產品萌芽期,應該關注點是轉化,要建立一個數據回收方式,還要設置轉化目標,在產品發展期時更應該去關注優化,根據回收到數據,去優化產品營銷流程。不要為數據分析而分析,但也需要知道的是數據也不是100%反映了事實,要綜合判斷。根據自己的業務,明確知道需要哪些反饋信息如轉化率,然後分析相關數據所反饋的情況去調整業務。

5、調整優化

結合收集到的相關數據,經過分析,從而找到調整與優化產品、營銷和運營的依據。產品發展一般優化的關注點一般有7個:產品複雜度、Landing page、產品功能、轉化路徑、營銷內容與渠道、付費流程、產品使用場景等。所有這一切的工作,都是為了獲得有效流量,都是為了有效營銷,我們要先讓產品活下來,而後才主要去解決怎麼活得好,我們得讓產品真正解決用戶真正的需求,更得讓用戶清晰的知道產品解決了他們什麼問題。

我腦海中經常會反覆問到自己:產品是什麼?為誰?解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的?

就醬,不足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東西賣不出去,是因為營銷的「關鍵障礙」沒有被克服!

就像泡妞一樣,女神最嫌棄你的點是沒錢,你不停的練肌肉或者對她萬般體貼都是沒用的。還不如多掙點錢或者裝裝富二代來得實在!

「關鍵限制要素」,就是木桶原理中最短的那塊板,如果最短的短板沒有得到提升,整個木桶的盛水量是無論如何也上不去的。

這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首先得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如果來的是一個腰椎間盤突出的病人,醫生不問病情,一上來就給他開一劑壯陽葯,不僅治不好病,還可能產生新的問題。

如何找到關鍵限制要素?

方法有三個:

1.「敏感度」測試:

2.數據分析

3.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 Interview

常見「關鍵限制要素」的解決方法:

1.降低認知門檻

認知門檻指的是受眾對於一個產品認知和理解的難易程度。比如食物,就是認知門檻很低的商品,因為食物從外形到用途再到消費方式,都是非常容易被理解的。而新興的科技產品,相對來說認知門檻就會高很多,不信你嘗試著對你父母解釋一下「VR」、「AR」概念,看看是不是一兩句話說得清楚的。

解決「認知門檻」的一個辦法是「相似性替代」,即用一個受眾熟知的認知門檻更低的概念,來替代實際的概念進行解釋。

比如前兩天跟我二舅聊天,他問我:最近在網上看新聞時,老看到
「直播秀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啊?

我本來想正兒八經的解釋一下:在電腦和手機上,會有很多視頻網站和視頻軟體,聚集一批性感漂亮的妹子給大家跳舞唱歌,跟大家聊天,要是有人想跟妹子進一步互動,可以送她網站指定的禮物。

但是實際上我只用了五個字就解釋清楚了——線上夜總會。

因為我二舅對於「夜總會」非常熟悉嘛,你告訴他「直播秀場」就是把夜總會搬到網上去,他就秒懂了。

同樣的道理,運用「相似性替代」的法則,還可以用「裝了電視屏幕的眼鏡」解釋「VR」,用「高級投影儀」解釋「AR」,用「遙控飛機」解釋「無人機」。所以當你推出了一個認知門檻較高的新概念或者新產品,要把它推向大眾,要面對無數像我這樣無知又愚蠢的消費者,運用「相似性原理」,用認知門檻更低的概念來解釋它,受眾的認知難度會下降很多。

2.提高「性價比」感知

消費者在看到一個產品及其價格時,本能的會對該產品的性價比有一個感性、不精確的直觀衡量。如果這個「性價比」的直觀感覺很低,那麼這將成為消費者實際購買的一個非常大的障礙。

因為是直觀認識,所以很容易被影響。比如對於同樣檔次商品,體積更大的商品「性價比」感知更高。

提升「性價比」感知有兩個方向可以考慮:一是提升感知價值,二是降低感知價格。只要能達到這兩個目的其中之一的措施,都能提高「性價比」感知。

下面簡單介紹其中一種提升「感知價值」的辦法——提高產品複雜度。就是通過增加產品組合的複雜度,提升感知價值。

比如讓你花500元在一個普通淘寶店買一個充氣娃娃,哪怕是志玲姐姐同款,你肯定也覺得很虧,這就是「性價比」感知比較低的正常反應。

但如果買充氣娃娃,還附送一個自動打氣裝置、兩套不同風格的給娃娃穿的女僕裝、三盒安全套、四瓶潤滑油,外加50元下次購物的代金券,你是不是瞬間感覺超值!而實際上,後面贈送的這些物品,並沒有使商品總成本增加多少,但卻通過提升產品組合的複雜程度,極大提升了「性價比」感知。

3.降低決策成本:

每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都會承擔相應的決策成本。

這裡的成本不僅已知的,比如去超市買肉,我們清楚的知道會花掉幾十元,一個小時的時間,損失一點體力和精力;也有未知因素可能產生的衍生成本,也可以叫做「風險」,比如在去超市的路上被車撞了,發生開車和其他車輛發生剮蹭了,跟超市的售貨員打起來了。

大家不要笑,只是因為上述事件發生的幾率太小,所以才被大家認為是個玩笑。

而當你在買保險、買房子時,面臨發生意外無法正常索賠,或者買了房子無法按期交房這類可能性比較大,損失也非常大的風險時,這個決策成本就大到成為你購買的最主要障礙了。

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方法很多,這裡講兩個,「公眾符號背書」和「風險逆轉」。

公眾符號背書就是用一個大眾熟知且認可的符號為你做擔保:比如」XX行業協會認證」、「入選XX商學院案例」、「XX明星代言」、「全國銷量領先」等,目的是讓受眾感覺:有XX幫著說話,被坑的風險會小一些。

風險逆轉,就是把消費者可能承擔的決策風險,全部或者部分轉嫁到商家頭上。比如天貓的「七天無理由退款」,比如很多培訓班的「包過班」,都是這個營銷思路,目的是讓消費者覺得:哪怕我做了錯誤的決定,這個損失也是能被挽回的。

4.利用「一致性」慣性:

比如大家都知道日本的電飯鍋好,煮出來的飯香。可是讓你花八千塊去買一個電飯鍋,即使你有這個購買能力,你可能也覺得沒必要,因為「家裡那個國產電飯鍋也一直用得好好的。」

「一致性」慣性,就是人都有維持現狀,保持一致性的行為慣性。當我們理性上知道某一樣產品,或是某一種行為,會在客觀上給我們帶來好處,但是我們在感性上仍然有保持慣性的心理狀態。

克服「一致性慣性」的方法是製造短期的感性衝動,比如「製造稀缺性」。

比如我們買東西猶豫不決的時候,導購員常常會說:您運氣實在太好了,現在這個東西正在做特價活動,活動時間就是到今天截至。明天來買的話,價格就高很多了。

這裡導購員就用了「限時」的稀缺性原理。這往往使人們產生「現在不買就會吃虧」的感性衝動,最終做出購買的決定。

在塞德希爾·穆來納森
和埃爾德·沙菲爾所著的暢銷書《稀缺》里,提高一個觀點:「稀缺」元素的出現,會極大分散掉人們的注意力,而忽略其他要素的影響。所以當你給你的產品增加了「限時」(有限搶購、限時打折)、限量(定製版、限量版)的元素,形成了「錯過悔終生」的直觀感受,「一致性」慣性就會被打破,因為注意力都被「稀缺性元素」分散掉了,因而最終形成購買決定。

原回答在此,有興趣可以詳細看一下:什麼叫做走心的文案,怎麼寫走心的文案? - 吳寒笛的回答

如果在公眾號「吳寒笛可愛多」(微信ID:whdkad),回復「乾貨」,即可查看超級實用的超級乾貨文章,保證讀完你的世界從此不一樣,絕不能錯過喔!


一直在研究【不花錢做營銷】這一難題,正好應了題主的問題,簡單說點,如果老何的回答給了你一點點啟發,請【點個贊】鼓勵一下,多謝!

營銷傳統理解為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可理解為推廣),營銷的第一個P就是產品。產品本身自帶推廣能力,自帶流量,自帶閉環,是推廣設計的高級境界。

其實題主問的應該是:對於創業公司來說資源是有限的,一開始如何去低成本做推廣?

推廣不花錢的邏輯很簡單:把花錢的內容砍掉就是了。然後聚焦於不用花錢的方法。

首先砍掉的就是購買媒體。

一家創業企業,啟動資金也就100萬,買什麼媒體呀?幾個微信大號就用掉你10%的種子資金。10萬塊,剛好夠你走進一家公關公司的大門,但還不夠你走到廣告公司門口的。

公關圈有個傳統的辦法,把媒體分為購買媒體、自營媒體和贏得媒體。不買,就運營自媒體,或者通過內容輸出贏得其他媒體的曝光。

什麼是運營自媒體?

老何現在寫的白頭雕觀察微信公眾號就是。或者開一個頭條號、一點號。

什麼是內容輸出贏得其他媒體曝光?

白頭雕觀察,開一個白名單,溝通幾家轉載就是。頭條號、一點號把你推出去就是。

這種方法有效嗎?

——老何要是簡單地回答「有效」,你信嗎?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是實戰。

怎麼持續看待實戰的解析?

老何計劃寫一系列不花錢做營銷的文章,一系列不用廣告建立品牌的文章。(老何在其他知友的提問中也摘取過一部分)

(上面的回答有介紹如何不花錢做實木傢具定製木工房的營銷)

你要了解這些實戰案例,只需要做一件事:關注白頭雕觀察這個公眾號。

推廣還能掙錢!

邏輯一:推廣本來就是掙錢的,不掙錢、賠錢的推廣活動誰干?

一種賠錢的方式,本來就應該被淘汰。

一打廣告,嘩嘩開始促銷,廣告才有意義。

一做事件,嘩嘩開始註冊、下載,事件才有意義。

這麼簡單的邏輯,為什麼有時候會被忘了呢?

——因為公關、廣告的話語權,長期被掌握在大型甲方和大型4A公司裡面。

由於甲方過於龐大,導致他們有很多人在花錢。

他們有很多錢可以浪費。

而一旦你說他們花了錢沒有效果,負責花錢的部分就會說:

決定銷售的因素很多呀!

是呀,決定銷售的因素的確很多。

影響銷售的VP也很多。

VP們各管一段,相互一掐,最終結果誰來負責?

邏輯二:你把推廣動作本身看作產品,推廣就可以賺錢。

什麼意思?

比如說老何寫白頭雕觀察,是推廣吧?

是。

這個賬號上個月賺了幾千塊、不到一萬塊打賞。(誠摯感謝打賞土豪們,感謝您的誠摯友誼~~)

買個包包雖然不夠,打個滴滴基本靠譜。

比如說周末老何去聽秋葉大叔講社群營銷。

在課堂上,聽得有勁立刻下單買秋葉的課程。

——秋葉是在推廣嗎?

是的。

他同時收取培訓費。

羅輯思維和Papi醬搞了個拍賣來推廣自己。看看他們掙了多少錢!

所以,營銷、推廣本身和掙錢不矛盾。

它們不僅能夠幫助企業賣貨掙錢。

它們本身就能掙錢。

既然營銷自己都能掙錢,為什麼就是有人做不到呢?

關鍵是思想。

思想要拐過來三個彎。

第一個,要讓營銷賺錢,首先是要認識到營銷可以賺錢。

第二個,是要把營銷動作本身作為產品來打造。

第三個,你要把這個產品自己運營好。

*******關注公眾號「白頭雕觀察」,回復「不花錢」三個字,給你看一篇老何寫自己的、探索不花錢做營銷的萬字實戰長文章。

*******如果老何的回答給了你一點點啟發,請【點個贊】鼓勵一下,多謝!

******想跟老何聊聊公關,也可以加老何微信(kuaidaohe)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老何會不斷回答創業及不花錢做營銷的經驗方法,歡迎【關注】老何賬號,或加老何微信kuaidaohe聊天。


題主的例子就舉錯了,雷軍的小米的手機從第一代開始質量都還不錯。現在的產品特別是加上MIUI已經不輸三星的產品體驗了,某些程度更好。鎚子手機大部分用過的人都是說好的。360早年的幾部代理手機,周鴻禕也沒少出來忽悠,有人買單嗎?這些老大出來站台目的只是用最低的成本去營銷,但前提是有人看。你要先問問的產品和你的人脈有這個能力嗎?

另外還要看你是做什麼產品的?

保健品。化妝品。請拚命營銷,雷軍和羅永浩絕對不是好的學習榜樣,請學習史玉柱。

如果是互聯網產品,應用產品。如果真砸的起錢,一個不怎麼樣的產品(當然也許定位挺精準),也許還能過的不錯,比如58同城之類。但這個也是有概率的,死在沙灘上的不計其數。

好的產品,營銷成本是比較低的。有人願意替你宣傳。

能做成好產品的,至少會在小範圍內形成美譽度。有了美譽度能否過第二個坎子找到引爆點就要看時運命了。但做成好產品這個坎子一定要先邁過去才有機會。(其實創業公司如果產品質量不差,有一定的用戶群,進入B輪的時候你的資金面還是好不少的)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騰訊作為一個中國營銷成本最低的互聯網企業,發個tips消息就有幾十萬用戶的產品,早年有「插個扁擔都能開花」的說法。但回頭看看。開了幾朵花?還是好的產品才能生存下來。


很討厭"用心做好"這個說法。

"好"的標準是什麼?

用心就會好嗎?

你覺得好就真好嗎?

有沒有可能更壞了?

這年頭是個人都知道用戶體驗,可能你的產品"用戶體驗"不錯,但是用戶覺得它有用嗎?偶爾有個把用戶說你真的好就是好,但是否更多的用戶討厭你討厭得要死呢。現在就算真導給你一堆用戶,能壓住流失率嗎?

這是一個最講營銷的時代,也是一個最不講營銷的時代,因為信息流轉快,口碑真的有用。

所以把力量集中在產品上是對的,但"做好"恐怕救不了你。你的目標是讓產品活下來,讓人願意用。


一個好女人從不時粉黛,她可以做一個好妻子。但一個包裝後的女人卻可以做明星做大眾情人。好產品和營銷不衝突,酒香也怕巷子深


推薦閱讀:

有哪些營銷高手的Blog值得收藏的?
為什麼張亮麻辣燙如此快的取代楊國福麻辣燙?
廣告史上有哪些優秀的廣告事例,廣告創意。能不能用廣告的3B原則來說明?
為什麼社會上那麼多人認為學市場營銷的出來只能做推銷等低技術含量職位?
什麼是消費升級?在中國這幾年為何消費升級發生了?

TAG:互聯網 | 創業 | 電子商務 | 市場營銷 | 商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