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尹建莉關於自閉症的觀點?
在世界自閉症日來臨之際,著名教育類暢銷書作家尹建莉在微博發了這篇文章,「自閉症」大爆發背後的真相http://weibo.com/p/23041854377c2a0102w40j
她的觀點有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對公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更新補充一些資料,讓更多人了解自閉症:所謂「自閉症大爆發」②|鄒小兵撰文回應尹建莉:我想就自閉症說幾句話http://weibo.com/p/1001603826847044495463
尹建莉文章的思路是,先說孤獨症診斷系統和治療系統不可靠,然後據此推斷孤獨症不是病而是教育問題,給出的建議是不要去做康復訓練,多陪孩子多教育孩子就好了。
文章很長,各種漏洞彼起彼伏,我沒時間陪她玩大家來找茬。我只說最關鍵的幾點。
第一,她在醫學方面的很多引用資料不實,醫學積累了大量病例能證實與遺傳和基因有關。她是搞教育的,在她的說法有證據之前,我當然選擇信任醫生的說法。
第二,孤獨症的診斷水平和康復訓練水平確實還不發達,所以,我們要做的恰恰是提高水準,而是不是說,大家都回家洗洗睡吧。她裡面引用「女博士暴力治療自閉兒童」的案例(她倒是挺會花心思整黑資料的),壓根就不是孤獨症診療領域認可的正規訓練方式。
第三,教育是肯定不能代替治療的,孤獨症孩子的問題出在不能捕捉、解讀社交信息,再優秀的教育放在孤獨症孩子面前也是白搭,這好比讓一個優秀的訓狗師去訓貓,貓會聽他的嗎?
文章的狡猾之處在於,明明是孤獨症診斷/康復中的面臨各種窘迫,卻被她說成方法不對;這是「移花接木」式的詭辯方式。你看尹建莉是如何引用這個案例的——
1986年出生的陳嶠,今年10月就滿28歲了。在陳嶠小的時候,他能流利地背出唐詩三百首,但6歲那年,他在北京某醫院被診斷為自閉症,現在已經難以表達一個完整的句子。
原文只是描述客觀事實,但在尹建莉的筆下,就給出了「就是因為早診斷早治療才導致陳嶠退步了」這個結論;可是原文從來就沒說過陳嶠6歲時會說話(「背唐詩三百首」這個叫「刻板性行為」不叫「說話」,外人很容易誤會,把這兩件事對等)、沒有說過陳嶠退步。順便說下,尹建莉作為職業作家,她的文風很狡猾,她這裡明明說的就是「因為早診斷早治療才導致陳嶠退步了」這個意思,但使用了「設想這個已28歲的成年人,如果他沒有被早診斷、早康復(PS醫學界從來沒有「早康復」的說法,此處疑指「早治療」,估計是尹建莉筆誤),情況會比現在更糟嗎?」這樣的設問句式,也是為將來賴賬做好了充分準備,反正我尹建莉在此處只是提出了一個設問,我沒有表態, 「早診斷早治療害死人」是你們讀者自己的意思哦。
……
如果跳開「自閉症」,但看尹建莉的文風,你會發現,非常熟悉——如何熟悉?——對了,你爸爸媽媽的養生朋友圈文章,都是這麼寫的:整一堆煽情的文字,摻雜幾個醫學名詞,迎合讀者「貪小便宜」心理,給出結論:來,別信醫生的,來吃我的養生大補丸。
大量自閉症家長心理上始終拒絕接受自己孩子患病的事實,或者無法承擔高昂的干預成本(費用成本和時間成本);那麼尹建莉迎合這些家長的需求,利用患者家庭的困境,販賣自己的毒雞湯。
尹建莉把孤獨症說成養育問題,把孤獨症患兒的發育障礙歸咎為父母不當,這其實也不是什麼新鮮觀點了,上世紀60年代曾經有個「冰箱理論」,影響甚廣,間接導致許多孤獨症患兒父母自殺。後來被美國心理學家倫姆蘭提出質疑,他的孩子從一出生被抱到手中就會尖叫抗拒,而當時他根本還沒開始任何養育工作,所以他認為自閉症兒童應是天生官能上的異常造成的。隨著科學發展,透過解剖技術和大腦活動監測分析技術,直到1980年,醫學界才認定自閉症屬於一種發展性的障礙,被稱之為「廣泛性的發展障礙」,是一種生理性疾病。
在我個人同意:如果父母養育方式不當,有可能造成孩子發育遲緩、出現和孤獨症患兒相似的癥狀。但我不同意:把所有發育遲緩情況都歸咎於後天原因。我也同意:提倡科學的育兒方式有益孩子——包括孤獨症患兒——發育。但我不同意:教育能替代干預訓練。尹建莉大概是沒在中學學過「充分必要條件」,又或者,是故意誤導讀者的。
為什麼說尹建莉有故意誤導讀者的嫌疑呢?因為她的工作性質是利益相關的。她是「2012第七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排名第21位,是家庭教育方面的作家。說白了她是靠賣教育書吃飯的,為了賣自己的書,鼓吹教育萬能也就算了,可是不該嘩眾取寵講什麼「沒有自閉症這回事、康復訓練越訓練越糟糕」,畢竟,前面提過了,歷史上「冰箱理論」就已經傷害過無數孤獨症患者家庭,一旦尹建莉的觀點被接納、成為社會主流,那麼切切實實可能會影響個別自閉症家長選擇走絕路。這是我沒法容忍尹建莉、堅持寫文章懟她的終極原因。
都說了她是暢銷書作家了,她要是專家呢我就印象還稍微好點。
就說幾個槽點吧:1.標題就挺聳人聽聞的 「自閉症」大爆發背後的真相 ,這是要一口氣搞個大新聞啊,既然是作家為了造勢我可以理解。2.拋開個體差異談方法,無外乎是干預過的小孩子後來更糟了,沒幹預過的幾乎後來都正常融入了,舉得例子基本都是這個論調沒有任何一個例外呢。所以干預是二次傷害,只有家庭教育才是良藥。幾乎全篇這類暗示。當然了,她是寫教育類文章的嘛。反例我就不舉了,實在是多,或者她沒有看過或者看到了不願意說。另外我也不認為她和這些她所舉的例子有任何長期的接觸,因為我幾乎看不見對這些孩子的任何細節描述,或許這些例子也僅僅只是她聽來的,然後就變成了她文章的論據。類似的例子不能說沒有,但是我從業多年親眼所見的一個也沒有。就像所謂的自閉症天才我也一個也沒有見過。3.對機構干預的方法瘋狂吐槽,其實某些槽點我們也知道,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是沒有缺點的,因為我們這個行業有各種缺點,所以就是結論就是因為傾家蕩產干預後得一個殘疾證。干預是具有一定周期的,哪怕是一個案例也應該是跟蹤觀察(三個月以上)最好還是高中低功能都看一圈才能有一個粗淺的了解,我稍微惡意揣測一下,可能這位作家就是去各個機構走馬觀花看了一圈才得出的印象和結論。就像評論區那位朋友說的一樣,一個沒有和自閉症孩子以及家庭有過長期接觸的人沒有資格來判定康復干預是有效還是有害。就像網易新聞似的,把某一方面的壞消息集中到一起一樣,比如醫生醫死人醫生收紅包醫生玩忽職守一樣,所以醫生--呵呵。4.沒有乾貨,舉個栗子。我截選了文章中的一段。如果家長在前面有養育方面的失誤,孩子表現出「自閉症」狀態,接下來該怎麼辦? 首先立即中止對孩子傷害性的康復,讓孩子的生活和整個家庭生活恢復正常;然後尋找自 己在育兒中的失誤,把健康美好的教育還給孩子;同時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耐心等待。
當然了,後面會對這一段話做解釋,但是一個家長看完後真的能明白自己該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嗎?
這就是市面上關於自閉症書籍最大的槽點,說的很好但是毫無意義。
怎麼判斷孩子在接受的是傷害性康復?
如何讓生活和整個家庭生活恢復正常?
如何尋找自己在育 兒中的失誤?
怎麼把健康美好的教育還給孩子?
如何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
所以我不認為他的文章如她所說一樣對家長有什麼幫助。
另外就是我不認為這作家是由於學科差異導致的認知錯誤,我認為她就是故意的。
我的評價就是:
這個文章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賣書。而且她也成功了,在世界自閉症日來臨之際成功戳到這個大眾的關注G點,這確實營銷上的成功。
對公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其實也沒有什麼影響,因為公眾對自閉症的概念基本都是混亂而錯誤的,負負反正也不會得正,因為基本都沒有親自接觸過特殊兒童。
對家長的話也沒有什麼影響,反正喜歡看雞湯的家長也不少,無非就是愛和自由才是良藥嘛,只能預祝他們都有作家例子中那麼良好的效果。有專業知識體系和理智的家長反正也能看出槽點所在,更無須擔心。(這其實也是我的吐槽)
所以還是要看個體差異,孩子是家長是公眾也是。
李老西的家庭干預指南
再更新:http://t.cn/RA5NpEY
廣州中山三院的鄒小兵教授也對尹聖母的言論,發表了自己觀點。鄒教授是國內自閉症診斷和干預領域的先驅,圈子裡的老師和家長應該說幾乎無人不知。篇幅太長,大家可以自行點擊鏈接閱讀。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大概是這樣的:我們專業人士認為這種言論不值得一駁,但是鑒於尹建莉的影響力,很多孩子家長會被誤導,甚至政府官員也會如此(引者註:本來政府作為就不多,這麼一來更是把自閉症家庭推向深淵)。
鄒教授也提到了美國「冰箱母親理論」的創立者在80歲高齡時自殺一事。
~~~~~~~~~~~~~~~~~
以下是博士級應用行為分析師的回應~~~~~~~~~~~~~~~~~昨天白天,老公參加應用行為分析課程的個人督導,跟他的導師提及了尹的事,導師表示很詫異,同時也建議老公撰文反駁之。老公坦言,在國內沒有頭銜權威,很難引發公眾關注。結果導師自己針對此寫了一篇文章。給我們的讀後感是,不愧是專家大拿,越往上的人,越是就事論事,語氣謙和。話語很通俗易懂,行文也很真摯,不知道尹聖母看了會做何感想。
全文轉發
《對於自閉症一點小小的想法》作者:林凡裕(BCBA-D, 國際註冊行為分析師-博士,現任教於美國羅伯特莫里斯大學)昨天督導的時候,從徐老師那裡得知現在一個很熱門的人物跟很熱門的話題,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大力抨擊自閉症的存在與教學方式。
很慚愧地說,我對於中國相關的教學資訊,或是自閉症環境的理解都是很落後的,我不敢說真的能夠完全掌握這位尹老師的思路,並且提出我的質疑,我只能說就我在網路上稍稍看到的部分,我有一點自己小小的想法。我想這也是我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所在。
我真的需要先承認,很多的狀況,很多她所提到的問題,的確都是我們學術界實務界需要好好檢討的問題: 是不是我們太熱切地想要找到答案,以至於我們忘記了自己的盲點? 我們是不是只看到自閉症,卻忘記了孩子才是我們優先的考量? 作為一個整體,我們犯了很多的錯誤,也有很多的迷思,可是在承認我們弱點的同時,也不要忘記了我們的初衷: 我們是教育人,不是神。在做教育工作之前,我們是不是給予孩子跟家長足夠的尊重? 而不是自以為是地以為掌握了所有學習的寶典?
先說說自閉症的診斷問題。誤診肯定是有的。因為診療耗時耗力。往往從踏進診療室那一刻起,到確定診斷,中間就託過了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半載,醫生可以等,家長孩子能等嗎? 欲速則不達,即就章的診斷,讓很多孩子平白無故被貼了標籤,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教學援助。為了讓學生們嘗試診斷的過程是如何繁瑣,我買了一套自閉症診斷評估ADI-R,這個以訪談為主的評估工具,可以用於診斷兩歲以上的孩子。是在診斷自閉症的流程中,非常常用的工具。我的學生們花了多久的時間完成這樣一套訪談呢? 一個半到兩個小時!! 這還只是一個小小的評估工具。而根據法規,特殊需要是不可以只用一個指標工具就確定診斷。這個過程還得要排除聽力障礙,生理疾病等等相關的狀況。
有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孩子其實是過敏,如果孩子還剛好就挑食,大凡他吃的東西,他都會產生過敏的反應,有嚴重過敏經驗的人,請回想一下你上回過敏的狀況--- 是不是渾身難過,對於某些感官刺激特別沒有辦法忍受,完全沒有專心,因為要排除生理的痛苦,會不由自主地呈現自我刺激的行為,不想跟人互動,一點點僅有的精力只能放在規律性的活動,一旦改變作息,就很容易暴怒。如果再加上你剛好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聽不明白對方的語言,那麼索性就關起門,完全不想跟外界有任何接觸… 有沒有覺得有一點點像是自閉症的狀況? 沒錯,完全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誤診。也難怪網路上會盛傳某種膳食治療的方式。比如不吃麵粉製品,不吃乳製品,不吃糖類產品,不吃色素,不吃加工品,這個本來有自閉症的孩子,就突然不藥而癒了。那麼我真的是要說,也許這個孩子本來就沒有自閉症。但是不因為有誤診,就可以質疑大部分的診斷都是誤診,甚至否定自閉症的存在。先天上,醫學界已經確認基因突變佔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問題卻是哪一個基因發生問題? 或是哪一組基因配對發生問題? 這點我們還不能明確地肯定。要說我們已經完全知道什麼是自閉症的原因,那是往自己臉上貼金。我們還有許多需要做的研究,可要說自閉症是完全沒有根據的,那就是矯情了。在先天的基礎上面,也有後天的原因存在。
可是對於尹老師說的」親子關係聯結不良」,我卻有很深的質疑。後天的原因包含的項目極多,從環境污染源,到食物中毒,從營養不良導致發育遲緩,到缺乏學習機會,這些都屬於後天的原因。現代的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接觸的世界,遠遠比以前人要複雜萬千倍。專家學者不敢定論到底是哪些後天因素是自閉症的成因,也是因為尊重個人的獨特性以及承認目前的狀況,我們對於自閉症還是有很多未知的領域。純粹把母愛當成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後天因素來討論,實在是以偏慨全。如果事實根本是反過來的呢? 母親(或是任何孩子的主要扶養人)非常努力地促成孩子正面的發展,可是卻因為先天的條件跟後天環境的互動,產生更多負面的力量,以至於再多的母愛都不能讓孩子正常發展呢? 難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媽媽的錯? 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假設沒有媽的孩子一定都會有缺陷? 所有有缺陷的孩子都有一個有缺陷的媽? 那這些有缺陷的媽自己,是不是也有一個有缺陷的媽呢?站在行為原則的角度來看親子之間的關係,那些僵硬的互動更可能不是原因,而是結果。試想,如果我每次都是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不管我怎麼樣努力,對方都不回應我,久而久之,我也不想要理會他了。因為我的行為從來沒有得到過強化。這是因為我沒有努力過嗎? 還是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跟這樣的孩子產生互動呢?
自閉症的發生率估計在美國已經超過每八十八個小朋友,就有一個自閉症的孩子。前幾年在南韓做的普查研究,超過百分之二的孩童有自閉症的狀況,震驚了整個自閉症相關學界。誠然,如果發病率超過某一個數值,這在特殊教育的定義上應該是不成立的。所謂特殊兒童,當然是指當這個孩子的表現跟其他所有的孩子相比,落在正常分配的鐘型曲線兩端。拿智力來比方,特殊兒童可以是極度地聰明,也可能是智力落在兩個標準差以下,被診斷為智能不足。如果我們純粹用智力來診斷智能不足(請注意,我只是打一個比方,我們絕對不可以只評一個測量工具,就隨便地把診斷安在孩子身上) 那麼應該會有百分之二點三左右的人口患有智能不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患有自閉症的小朋友,佔全人口的比重,並不算是很誇張。有些專家甚至覺得目前的比率還稍嫌低了。隨著教育的普及,社會大眾對於自閉症會更有意識,就會有更多需要的孩子被診斷並且接受治療。這難道是一件壞事嗎?
試想在以前資訊不流通的狀況,一個孩子呈現出自閉症的癥狀,卻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特殊需要,家境好的,也許把這個孩子當成是智能不足,努力地教他學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家境不好的,也許就讓這個孩子自生自滅了。以前沒有人在談自閉症,不表示沒有人有自閉症。那也許只是因為這些有自閉症的孩子都被社會忽視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孩子的身影,並不是因為他們是」憑空出現」的.反而我們需要問問自己,以前他們在哪裡? 為什麼我們選擇看不見他們?現在我們可以堂而皇之地把這個名詞拿到檯面上來討論,這何嘗不是一個可喜可賀的事情? 不敢保證我們真的會找到治療自閉症的方法,可是越多人的參與,越多資源的投入,我們對於自閉症的理解就會越深。兩個世紀前我們對於肺結核是完全束手無策的,據傳是浪漫唯美的吐血症,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痛苦。幾千年來的努力,我們終於可以成功地控制並且治療肺結核。
對於自閉症,我不知道我們能不能,什麼時候可以找到一個醫學上的解答,可是絕對不像是這位尹老師所說的「醫生有能力診斷,為什麼不負責治病? 」 醫生也可以診斷癌症或是狂犬病,為什麼不負責治療? 這話可不是問到所有醫護工作人員的心酸了嗎?跟隨這個問題而來的那一個疑問,就讓我這個特教工作人員感到啼笑皆非了。「治病為什麼要去自閉症康復機構? 」 也許我們應該退開一步,先問問看,自閉症是一種疾病,還是一種障礙? 這兩個名詞最大的不同就是,病也許可以治好也許不可以治好,可是我們看的層面是完全的生理因素。不管是細菌造成的,病毒造成的,還是外傷造成,這都是一種生理結構上的問題。可是障礙卻是一種功能上面的表現,我們看的層面是表現出來的癥狀,跟這樣的癥狀如何影響生活上的功能。比如嚴重外傷發炎會造成肢體細胞壞死。細菌感染髮炎是一種疾病,需要吃藥控制病情。可是如果病人截肢了,或是神經已經沒有辦法連結了,那麼就出現了障礙。我們總不會去跟醫生說:「 這個病人腿受傷了,你要給治!」 怎麼治? 當然是要去康復機構學習如何用現有的官能來適應環境。問這樣的問題,就同一個冷笑話說的一樣: 一個老太太因為眼盲去看醫生,經過治療,醫生終於宣布:「你從此以後就可以看到東西了?」 老太太問: 「醫生,那我也可以讀報紙嗎?」 醫生說:「當然可以啊! 妳想讀幾份報紙就可以讀幾分報紙!」 老太太很開心地說:「那真是太好了! 我從來都不識字,沒想到眼睛治好之後,我就可以讀報紙了!」 醫學只能回復感官肢體的功能,也就是預備個人學習的基礎。可是如果不學習,這個人如何可能聽說讀寫,勝任任何社會的要求?
自閉症康復機構不是為了要治病而存在的,乃是為了要教學而存在的。而康復機構的老師們面對的跟普通學校里的老師截然不同的挑戰: 這些孩子也許並沒有與生俱來,可以適應一般教學模式的學習能力。很多我們當成是理所當然,不用教也會的技能,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都需要直接而正規的教學,才能更學好。學習時間可能更漫長,學習方式可能更不同。這不是孩子或是任何人的錯。從教學的角度上來說,只能說每個孩子學習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些教學方法可以適用於大多數人,可是難道我們就把那一小部分不能適應普通教學的人自動放棄嗎?
說到康復機構,當然就不免說到應用行為分析課程。我知道,作為一個應用行為分析師,我特意要去捍衛這個學門,就顯得虛弱了。可是我需要大聲說的是: 如果你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你就不應該任意批評它。而尹老師的這些批評,很讓我可以結論她根本不理解應用行為分析的核心在哪裡。與其說ABA枉顧了雙向交流跟情緒認同的訓練,不如說我們只是認清楚學習的本質。學習一點都不有趣。相信我,學習絕對是痛苦的事情,除非你的程度已經到了某一個層級以上,學習才會蛻變成一個新奇好玩的探險.當我們還認不太得字的時候,如何能夠認同讀紅樓夢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在我讀紅樓十次,甚至可以隨口背出裡面章節內容,我幾乎就忘記了原來讀紅樓對很多人來說是一件不可理預的苦差事。熟能生巧,不熟悉的技能,本來就特別需要時間跟努力,才能達到目標。不管是學習生活技能也好,學習競技運動也好,學習表演技術也好,甚至學習社交能力情感交流也好,都是一樣的。一開始都會有種不得不學的痛苦,等到理解到學習的好處,才會真的去認同這樣的學習,學習也就變得有趣味了! 如果我們不能先認同學習的本質跟學習的基本原則,後續的討論都是沒有必要的。
我會努力去說服我身邊的人,應用行為分析是符合兒童發展跟學習理論的。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說服所有的人,但是我卻要指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枯燥的教學就是枯燥的教學,這跟應用行為分析沒有任何關係。你要說建構式教學好嗎? 那麼你大概是沒有看過教得很糟糕的建構式教學。我也看過教得很糟糕的應用行為分析,甚至我自己也犯過同樣的錯誤。這是我們做為行為分析工作人的挑戰,如何把教學做得活潑有趣,讓孩子喜歡--- 我說孩子喜歡,不是說家長喜歡。很多活動我們在課室裡面教自閉症孩子的操作項目,對於大人來說,其實是很無聊很枯燥的。這點值得意外嗎? 跟一個一兩歲大的孩子玩推球的遊戲,你推過來,我推過去,這孩子玩了半個小時也不厭煩,還樂得直笑,我做大人的恐怕早就煩死了,這麼無聊的動作,到底還要維持多久? 可是你知道這麼一個小小的動作裡面,有多少學習的大學問嗎? 大肌肉活動,小肌肉活動,目光注視,共同注意力,互動,情緒表達,甚至是同理心跟語言行為,這些全部都可以包括在這麼一個不斷反覆的枯燥活動裡面,你說這樣的活動沒有意義嗎? 當孩子無法同時關注很多不同的社交細節,適應很多不同的社會要求,我們還是堅持用教其他孩子的方式來教她們,這樣合適嗎? 我也給個比方,你給一個腸胃不適的孩子吃大魚大肉,只是因為大魚大肉營養好,這樣很合理嗎? 滿心滿意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一樣,別的孩子也可以吃大魚大肉,我的孩子也一定可以吃大魚大肉,這是不是給孩子的二次傷害呢?
我是一個極度內向的人,社交能力也非常差,當我在屬於我的講台上熱切地跟講授應用行為分析,學生們可能很難想像我是在市場買東西,遠遠看到一個我認識的人走過來,我是會馬上閃進小巷弄里發抖的人。每一次的演說,每一次的教學,每一次的人際互動,我都要深深吸一口氣,告訴我自己,我可以做得到,我可以做得到。努力讓自己保持微笑,儘管我心裡是完全沒有一個底.小時候我爸媽也沒少把我跟其他的孩子放在一處,像全世界的爸媽一樣期待我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跟別的孩子相處. 可惜他們沒發現這件事情對我這個孩子來說,並不是自然而然就發生了。相反的,因為沒有人逼迫我要學習社交技能,也沒有人會刻意教我社交技能,我在社交活動上面就這樣渾渾噩噩地混過了二十個年頭。直到我來到美國這個新的環境,發現社交能力跟情緒表達是在這個社會上存活下來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我突然間醒悟到我錯過了什麼。當然到了我這個年紀,再來學習社交與情緒控制,特別是一個完全不同文化語言的社交能力,要學到好,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是要學到別人看不出來我有社交障礙,到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是我需要時間,也需要方法。可是我從不以為自己有自閉症。因為我清楚地知道自閉症跟缺乏社交訓練不是同一個類別的事情。但是即便是像我這樣正常的孩子(應該是很正常吧?) 還是會覺得不能完全適應普通教學,還需要老師把社交能力跟自我了解這一塊畫出來一步一步地教學,為什麼我們不能夠接受自閉症的孩子需要不一樣的教學方式? 不一樣的教學設計? 那麼我們該不該回頭去討論也許是普通教學出了問題呢? 這裡說得遠了,不過我希望提到另外一件事情,這不是單向指令的問題,不是孩子不想學,我們硬要強迫他學。而是如果不學,他就不會有選擇。如果我沒有學過音樂,我就沒有選擇不做一個音樂家。如果我沒學過語文,我就沒有選擇不寫或是不讀這篇文章。如果我沒有學過社交技能,我就沒有選擇不去參加一個社交活動。只有當我能,我才能選擇去做或是不去做。不能,會讓我失去選擇的力量。
如果我可以為了自閉兒跟家人做一個小小的訴求,我很希望把目光放在教學上而不是診斷上。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每個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特殊的地方,都有他們特別需要老師家長關懷的地方。我們是不是能夠讓我們的教學跟輔助跟著孩子而變動,而不是死抱著」每個人都是這樣長大的」理念來面對自閉症? 診斷給了一個標籤,這個標籤與其說是指導了教育方式,不如說是給了我們資源,讓我們能夠團結起來為自閉兒跟他們家人們做點什麼。我們不是拿自閉症當作一個胡教亂搞的借口。剛巧相反,從自閉症的研究跟教學裡面,我們學習到因材施教的本質。
(全文完)順便說一句,當時美國冰箱理論的盛行也是有個兒童精神病專家貝特爾海姆在推崇,有一個說法來源是這個人最後晚年因為認識到自己的觀點之錯誤,自殺身亡了。不知道尹建莉若干年後有沒有這個覺悟。學過臨床醫學,現在從事特殊教育事業。在這裡想說, 不同學科通常有不同的看問題的視角,就像是來自不同文化的人,由於熟悉並認同某種方式,要走出自己的模式,辯證的看待其他的觀念並不容易。要改變這樣的狀況,是需要很多的跨學科交流和合作的。特別是在以解決有關於人的問題為目的的學科就更需要這種交流。大家其實都明白,人廣義的健康,不光是指身體,還有心理和社會因素。這三者有都能互相影響。回到問題本身來,看了這篇長微博還有樓上的答案, 兩者從其學科角度都有道理。在教育學中對醫學和康復的批評,我想並不是他們沒有長期接觸過特殊人群,而是他們的出發角度不同,因為他們常常覺得醫學還有康復把這類需要更多支持和幫助的人群當成了需要修復的"東西。 這其中其實是有他的道理的,在治療和康復關係中的互動常常被忽略,學過心理學的可能都知道,在互動關係中關係對互動以及效果的影響。而教育學,這裡指的也是廣義上的教育,就是基於那些在發展中的日常互動。當我們在教育中,以孩子的個體需求願望為本並且在不忽視自己態度和願望對孩子的影響條件下的互動是能達到更多的治療康復效果的。 在博文中提到的融合教育不僅是要打破標籤,也是要通過與同齡人的互動,並不以缺陷為關注點來幫助其發展。在此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都渴望社會認同的個體,不是因為特殊人群要被正常化,而是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有特殊的需求和願望。所以博主的某些觀點是值得被思考的,當然就像樓上說的光有籠統的愛和自由是不夠的。
我不想分析尹建莉的文章有多少錯誤漏洞,我只想站在一個幾乎圈外人的角度來分析她的文章會帶來一些什麼影響。
一,今後在路上遇見一個行為怪異的孩子,會想:「一定是家長教育失當害了孩子。」如果家長坦言她的孩子是自閉症,又會接著想:「看,好一個不檢討自己只知道給孩子貼標籤的媽。」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的成年人,不會給自閉症患兒足夠的理解和接納,他們教育出的孩子,自然也不會懂得去尊重那些行為異常的同齡人。一句話,大環境只會有更多的誤解和歧視,而不會寬容和接納。
二,因為堅信醫療機構是為牟利而生的,對醫生以及診斷結果的不信任將致使一部分自閉症患兒的家長放棄早期干預治療,而在家堅持用所謂的「愛」來挽救孩子,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讓一個原本可以通過康復訓練回歸社會的孩子成為終身的殘障。
三,一些專門為自閉症募捐的慈善機構有可能很難再募捐到善款。那些依賴慈善捐助才能進行康復治療的偏遠地區自閉症患兒將徹底失去訓練的機會。
四,本來這個領域的從業人員就極度缺乏,如此一來,原本就已經寥寥無幾的願意投身自閉症康復訓練專業的人員數量會進一步縮水。志願者和師資都將會有一定程度的減少。
五,(應@陳小七 要求,原本的最後一條改為)每個教育程度達標的孤獨症兒童父母都想朝她腦門當間狠劈一刀!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從學生家長那裡拿一條藍絲帶,系在我的包包上,打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然後這條藍絲帶至少要陪伴我半年以上的時間,直到洗包包的時候,拿下來,收好!(羞愧,包包這麼長時間不洗。?)
每到這個時候,我曾經崇拜的尹建莉專家就要發表一篇頗有爭議的文章,從三年前開始,年年如此。
我是養育了一個正常聰明孩子的母親,同時又是許許多多自閉症兒童的老師(註:我們單位學生讀書全免費還包午餐,所以我寫這篇文也不是為了賺錢)。
我在生兒子前,就閱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除了對《多動症》那篇文章有些不贊同以外,其他感覺不錯,所以一如既往地向其他人推薦了這本書。
但是我不得不說,在自閉症這件事情上,尹建莉老師,請允許我用老師這個尊稱,她做得不太厚道。
為什麼不厚道?
第一,她最開始是全盤否定自閉症的,後來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現在改口說承認有先天的了。但是她在承認的同時,還是很強調「假自閉症」的被誤診,被貼標籤。我想說的是,尹老師,您是公眾人物,您的每句話都會在社會有一定的影響,倘若您承認有先天和後天的,請您說出先天和後天的區別。不然,你這麼說,非常容易造成誤解,容易讓先天的父母以為是後天的而互相埋怨,容易讓後天的父母以為是先天的而給孩子貼標籤。
第二,她到現在都沒說出先天和後天有什麼區別,那她到底知道什麼是先天的,什麼又是後天的嗎?如果知道,完全可以說出來,如果不知道,她又憑什麼說有先天的有後天的?一個專家,可以在自己不了解的領域說得那麼「專業」,讓人信以為真嗎?
第三,尹老師只養育過一個女兒,而男孩,女孩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她分析很多帶孩子的理論,適合父母學習,但是到了自己孩子身上,也要變通,不能照搬照抄,我可以說我用過尹老師的方法教育過自閉症嗎?(那個孩子是先天的,是我學生)我是在康復訓練中使用的,做了不少改變,但是理念基本一致。
我也是一名教育學碩士。我不相信每個父母,能像我這樣去「研究」尹老師的這本書,經常有看了她的書根本還是不會用的,更加別提對自閉症孩子了。所以,尹老師,您要宣傳您的書,我不反對,能不能再寫一本書《尹建莉理論操作方法》,然後用來指導家長們怎麼用?特別是對於您說的「假自閉症」甚至是真自閉症,您都能說說呀,這樣既不影響你賺錢,還能讓自閉症孩子的父母學習您的理論實踐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怕就怕您也只在您女兒身上操作過,然後就要別人用你這個方法去套千千萬萬的孩子,別人可不會用啊!
第四,其實,作為一個母親,我最能理解母親的心理,我在懷孕的時候,就一直祈禱孩子聰明健康,孩子一出生,有個醫生說他下肢有點打不開,我想也沒想就問出:「不會是腦癱吧?」被醫生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
我表哥表嫂,初中文化水平,一次帶女兒去游泳,那裡的庸醫就忽悠他們說孩子彷彿是腦癱,要去做康復訓練,我表嫂急得三天三夜不睡覺,在百度查腦癱的癥狀,所幸那個女孩子聰明健康,不是腦癱。
其實,我想說的是,父母都是愛孩子的,而且聽到孩子有什麼病,都是天塌下來的感覺,怎麼可能會有父母為了推託自己教育不當,就強行給孩子貼有病的標籤呢?
我認識的好多自閉症兒童的父母都不肯去給孩子領殘疾人證,因為他們不覺得孩子有問題,有的甚至在孩子不舒服的情況下也不給吃藥,一定要用教育去完成,和尹老師說的那種「壞父母」截然相反啊!
連我初中文化的表哥表嫂都懂得上網去查,去學習相關的知識,難道其他父母會不懂?四月二日世界提高自閉症意識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都說話了,難道父母們不懂得去了解?
第五,每次尹老師在博客里發的一些父母的文,但是怪不當初,痛苦萬分,自己千錯萬錯,還好看了她的書,這才亡羊補牢……其實,沒有哪個父母一開始就是懂得帶孩子的,我是想說,肯學習的父母都是好父母。
有的尹粉,在自閉症事件發生後,去學習知識,然後客觀地面對這件事,不盲目崇拜,我覺得就是愛學習的好父母,他們這樣,也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去學習尹老師的教育理念中優良的部分,也會去學習其他人的教育理念。
但是一概不去了解什麼是自閉症,看到別人支持星兒父母就破口大罵,這樣的人我只能歸為不愛學習的人,其實他們除了吵架,未必真的像我這樣去學習過尹建莉的書,也未必實踐過,只不過是盲目崇拜而已。
嘮叨了這麼多,或許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萬一讓誰不開心了,先提前道歉!最後祝大家愉快,孩子都健健康康!!簡單說一下我的觀點:
1自閉症是和腦功能息息相關的疾病,確診是自閉症,就是腦功能障礙,和家長愛不愛孩子對孩子好不好沒半毛錢關係2 現代家長教養過程中的確存在大量問題,導致大量兒童出現類自閉症的癥狀
3 腦功能失調不是你想失調就能失調的,是一種相對罕見的疾病
4 最大問題是,如何進一步提升篩查自閉症的能力,避免那些類自閉症的孩子被誤診為自閉症
5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少談論自閉症---特么的我一個老師,有什麼資格去管醫生的事?
6 我工作中經常說:患多動症的兒童並不多,但是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卻是普遍現象。患自閉症的兒童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有不少兒童確實在社交方面存在問題。我沒能力做診斷,請找醫生。請找更多的醫生。確診為疾病,我無能為力。未確診為疾病,我可以幫你。就此問題回答。
兩個字:無!知!四個字:無知無畏!聲明:跟尹建莉和自閉症領域皆利益不相關,但敏感話題,不想也沒有時間介入沒有營養的爭吵。關於自閉症本身的研究,書籍和文章在國外太多了,與其一知半解的爭論不如埋頭好好理理資料;純粹是出於對這個話題的興趣插一手。非自閉症專家,對自閉症的理解有限,更無第一手經驗,這裡主要討論尹建莉的文章本身的邏輯,加歸納一下現在研究界對這方面主流的觀點。
尹建莉的核心觀點可以總結成這樣:- 類自閉症癥狀:
- 嬰幼兒缺少與父母的有質量的互動,會導致性格較為內向,各方面發展相較同齡人更為遲緩。最嚴重的被neglect的孩子,還可能直接表現出非常類似(真)自閉症的癥狀(比如重複動作)。(參見[1] [2] [3])
- 孩子的發展步伐本來就天生有快有慢,比如語言發展遲緩是一個正常現象,但語言發展緩慢可能會被誤判為自閉症癥狀之一。
- 在現如今對自閉症的宣傳、機構良莠不齊、父母的擔心焦慮、對「權威」的盲從等因素麵前,具有以上特徵的孩子容易被劃入自閉症的範疇。這種「過度診斷」別說在更可能急功近利的國內,即便是在制度相對完善的美國也受到抨擊(參見[4][5])
- 如果一個並無基因缺陷的孩子被誤診為自閉症,會受到多方面的壓力:父母的焦慮,家庭經濟壓力,被劃為特殊人群的孤獨隔離感,質量不高的ABA療法本身所帶來的二階問題。而以上這些對於孩子恢復正常的發展軌跡並無幫助反倒會加劇孩子的「問題」。
- 這就構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尹建莉的文章,其核心目的其實就是希望父母們警惕不要墜入這個惡性循環,這種聲音本身對於那些並無先天缺陷卻被誤診害了的孩子們是很有助益的,人是社會性生物,被貼上「社交障礙」這種准殘疾標籤(而且還是先天疾病,沒治)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文化中。
我認為,上述惡性循環在國內是存在的。
然而,我認為尹建莉的文章本身確實是沒寫好,從寫科普文章的角度來說是不過關的。當然,揣測她是為了賣書而嘩眾取寵的觀點我並不贊同,尹建莉的書我看過,博客也看過很多,看得出來是個真誠的人,而且在親子關係方面有很好的直覺,當然這不能代表寫文章的時候就一定嚴謹客觀,在我看來她的文章主要有這幾個問題:- 否認先天形成的自閉症的存在(認為只有萬分之幾,其餘全是誤診),(真)自閉症的先天成因這是已經被證實的,只是還沒證實具體是哪(些)個先天因素罷了。她的文章受到的攻擊一大部分來自於這個缺陷。
- 論斷太絕對。比如說自閉症的發病率絕對不會高於什麼等等,這種涉及到數字得嚴謹。
- 論據不夠充分和考究。比如關於關鍵期的實驗的誤述,不加出處的引用,以及把個例作為關鍵論據等。
- 沒有講false negative的風險:誤診是false positive,但是如果相信不存在自閉症,明明有自閉症,那麼就是false negative,這也是有一定代價的,因為真正的自閉症,越早介入,的確效果越好(當然還是那句話,前提是介入的方式得是對的,ABA療法在國外尚且有質疑,比如有的therapist可能態度比較warm,但是有的比較強制,我相信訓動物那種做法的機構肯定是不少的,這是中國嘛,電擊戒網癮和強制喂飯厭惡治療之類都能大行其道,還有什麼不可能呢),從建設性的角度幫助真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們避開無良機構和差勁機構才是好。
關於誤診
最後,尹建莉在文中提到了兩個可能導致類自閉症癥狀的條件:一是早期親子關係的嚴重deprivation,二是孩子天生髮展慢一拍。這裡哪個對誤診的貢獻更大是值得探討的,就我簡單查了一下主流的研究看,至少在美國,認為天生髮展慢一拍,以及注意力方面的差異性所導致的誤診是主體,並沒有把誤診主要歸因到父母早期關係缺失。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中美國情差異,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1][2][3]當中提到的能形成類自閉症癥狀的deprivation都是非常嚴重的(其研究的是著名的羅馬尼亞孤兒和完全在拋棄環境中成長的猿猴),至於一定程度(但不是絕對的)deprivation會不會也導致一定的自閉癥狀,以及國內在自閉症診斷方面的實際標準是不是比美國更放寬(以至於把因為母嬰關係中的不同程度的deprivation所致的問題也作為診斷的絕對依據)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誤診的主體是正常的發展遲緩,那麼父母並不需要譴責自己,正常做父母就可以了。但尹建莉文中並沒有加以分辨,似乎統一認為是父母教育出了問題,這個會給發展遲緩孩子的父母增加不必要的自責和焦慮。當然,誤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值得探討的問題[6],尤其是在中國國情下。光寫誤診,以及什麼情況下會誤診,怎麼避免誤診,哪些家庭環境更可能被誤診,都值得寫一堆的。
除了誤診之外,孩子在嬰幼期的親子、社會互動缺乏所帶來的發展問題也是很值得一說的,比如下面引用的PNAS的文章([2])就用猿猴的實驗證明了(因果關係哦,不是簡單的相關性)被忽視的猿猴跟被主養育者養育的猿猴多出數倍的「類」自閉症癥狀,當然,實驗的情況是相當極端的,如今絕大多數父母養育孩子不會那麼忽視,但從一些從事教育領域的工作者在公開領域透露出來的個例來看,如今受到不同程度忽視的兒童還是不少的(比如一些留守兒童)。
最後,就像很多所謂「心理疾病」問世之初一樣,一開始整個社會都壓力山大,美國當初自閉症剛浮出水面的時候給無數父母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是隨著研究的進展,不僅人們對什麼是「疾病」什麼是「差異」的認識在被刷新,而且新的療愈手段也總會出現,就自閉症而言,現在主流的聲音正在越來越理性和客觀,並關注到自閉症背後的發展差異性[7],而不是病態性。
[1] Rutter, Michael. Deprivation-specific Psychological Patterns: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Deprivation. Bosto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Print.[2] Conti, G., Hansman, C., Heckman, J. J., Novak, M. F., Ruggiero, A., Suomi, S. J. (2012). Primate evidence on the late health effects of early-life adversity.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3), 8866-8871.[3] Rutter, M., Andersen-Wood, L., Beckett, C., Bredenkamp, D., Castle, J., Groothues, C., ... O"Connor, T. G. (1999). Quasi-autistic patterns following severe early global privatio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40(04), 537-549.[4] Back to Normal: Why Ordinary Childhood Behavior Is Mistaken for ADHD, Bipolar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不想買這本書的可以看Solon上的章節摘錄,挺長的一段:That』s not autism: It』s simply a brainy, introverted boy。[5] Blumberg, S. J., Zablotsky, B., Avila, R. M., Colpe, L. J., Pringle, B. A., Kogan, M. D. (2015). Diagnosis los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ldren who had and who currently have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iagnosis. Autism, 1362361315607724.[6] Moynihan, R., Doust, J., Henry, D. (2012). Preventing overdiagnosis: how to stop harming the healthy. Bmj, 344, e3502.[7] Silberman, Steve. Neurotribes: The Legacy of Autism and the Future of Neurodiversity. New York: Avery, a Member of Penguin Group USA, 2015. Print.尹建莉和李雪觀點比較一致,重視愛的交流撫觸,輕視康復訓練,甚至排斥。而且都有將自閉症非病化的傾向,特彆強調自閉症(狀)與母嬰相處的因果關係。很容易讓大眾得出一個結論:根本就沒有什麼自閉症,就是當媽媽的太失職,不夠愛孩子,所以孩子把自己封閉起來!只好好好愛孩子,多陪孩子,根本不需要什麼康復訓練!——這跟目前主流學界對自閉症的研究嚴重衝突。基本上是過去冰箱媽媽理論的進化版。
但是我關注了很久,從這兩位的文章里,沒有發現她們的論點是建立在對自閉症兒童大量樣本的研究基礎上。也就是說,她們的論斷,很可能,大部分是臆斷。而且這兩位好像都不太願意和反對者好好說話,很武斷的樣子。
自閉症,與被誤診為自閉症,兩碼事。如果把對誤診兒童的心理分析當成自閉症的科學論斷,又缺乏臨床數據支持,我覺得太不負責、太誤導人了,要是耽誤了自閉兒童的最佳康復期,豈不是害了人家。看了令人心寒
看到這種"專家"和支持者的存在,我只能說民智未開,任重道遠, 我們離文明社會實在太遠了看完之後最想說,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無知還特別能說,還說的有理有據的。
我在看伊建莉的文章時,從頭到尾心裡都是特別憤怒,特別委屈的。她作為一個作家,應該知道自己說的話有多大分量,會帶來多大影響,正因為如此,她說話更要斟酌,更需要有理有據。看完她寫的文章,我就想問一句,她跟一個自閉症的孩子相處過嗎?我想問的不是見沒見過,是相處。由於手機碼字,我無法一一對應她所有文章中的錯誤來一一闡述,因為太多了,我根本說不過來。
就從她說你見過自閉症嗎?她說以這樣高的比例,大家都應該見過,是這樣的嗎?你們有沒有發現,雖然視障、聽障、肢殘等特殊人群的人數都佔一定的比例,但是你都見過嗎?這個總不會是誤診吧?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真的極少見到這些人?答案是中國的無障礙設施實在是太有限,太不完善,大家帶著異樣的眼光,你讓人家怎麼出來啊!我上定向行走的時候,蒙著眼睛,拿著盲杖,在大街上走路,多少盲道被佔用,盲道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有時還帶我撞牆,在地鐵里遭到地鐵安檢人員的不耐煩,我真的不知道,這樣誰願意出門,面向這樣不友善的公共設施。再來,關於病因。提到了是父母關愛缺失,教養問題。我真的是跪了,冰箱理論都是上世紀70年代的誤解了,現在拿出來說,不覺得好笑嗎?我看到這裡更加氣憤,看到伊建莉的這番話,這得讓多少父母心碎自責,這些父母本就受了超乎一般父母的苦難,操碎了心,而伊建莉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把責任推到了無辜父母的身上。還舉了狗蒙眼的例子,我想說那是貓好嗎?舉個例子能不能查查資料再說,再者,它要證明的並不是什麼幼兒時期愛的缺失,而是在個體某項能力發展的關鍵期的重要性!這兩個能是一回事嗎!我一邊寫,一邊生氣,一邊難過,一邊心碎,錯誤不是一點兩點,我根本無從下手,我就想說,不了解的人,千萬別看伊建莉,她口才好,看似有理有據地證明她自己的觀點,都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有時間一一闡述。我不是專業人士,不敢說什麼就是對的,什麼就是錯的,但是看了那篇文章後,我覺得心寒和膽戰心驚。雖然不同專業的人會從自己專業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但是完全否認別人,大肆鼓吹自己的解讀,這無疑是不負責的,尤其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還是做教育類書籍的,這樣不嚴謹的言論一出來不知會坑害多少家庭多少孩子多少父母。搞教育的人更應該實事求是,心懷天下,能客觀全面地看待事物,能從心底真的為人著想,不圖自己一時口舌之快,不為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不為一己私利,而說出不負責任的話。如果所有的專家都藉助自己專家稱號,傳播並不客觀並且有各種明顯錯誤的言論來誤導大眾,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作為專家,也需時時謙虛,這個世界那麼多,不是什麼你都懂,你都對。
贊同婁曉的解讀。但是正如不應拿著經典力學現象去解釋相對論的無理,如果只是局限於她自己的學識和視野去妄自下結論,挑戰她所不了解的領域並且指點江山,只能證明她的的確確是一個民科聖手而已。
作為一個看過科普文因而產生興趣,然後看了幾本專業書和紀錄片的門外漢,對尹老師此文簡直是槽多無口。首先,這真是病,有界定標準的,你可以指責國內某些醫生水平不高有誤診,但鼓吹只靠愛心和教育就能解決和庸醫誤診一樣,同樣誤人子弟其次,確實很多人不了解孤獨症,影視小說也有用此刷逼格的,所以專業人士的科普更是任重而道遠,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給人扣上因為商業利益所以啥啥的大帽子,就事論事是基本的科學精神再次,「星星的孩子」這個稱呼寄託著人們對這些孩子的關懷和友善,尹老師居然理解為「美化」此症?如果前面可以說是她資料文獻沒更新而顯得不專業,這裡簡直是惡意揣測了還有,不說了……
其實尹主要是表達這麼一部分孩子:後天從小與父母分離,關係淡化,種種不良的親子行為,導致的孩子在心理上的一種病態,或者障礙,從而出現的一些自閉癥狀。而在自閉症理論盛行的時代,在部分醫院僅僅做個行為量表,便被划到自閉譜系,要求做康復訓練。對這部分孩子來說,這種訓練只會帶來二次傷害,給父母帶來壓力,讓孩子也焦慮。所以需要改善家庭環境,母子關係。在自閉症檢測如此不完善的國內,一概性的劃分會給家庭帶來多大的傷害。而且不可否認的事實,國內的康復機構良莠不齊,而口口相傳好的機構卻收費昂貴,甚至預約大一到兩年之久,可對這樣的孩子來說,時間就是生命!希望網路上罵戰能少一些,利益紛爭能少一些,能同心協力,給這些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這人和崔永元是好基友吧。
瀉藥。文章太長,也沒仔細看,觀點不好評述。我在想,為什麼我專業論文看得下去,而這篇文章看不下去呢,也許是它本身言之無物,不知所云。
尹建莉文章里一些根本性的錯誤前面的幾位已經指出了很多,不過我覺得她有一個觀點可以作為家長們的提醒,就是不要過於盯住這些孩子的缺陷和短板。自閉症孩子,首先是個孩子,很多養育正常孩子的方法也是適用的。比如一個完全沒有語言的自閉症孩子,其他人都認為他是弱智,但是他媽媽堅信孩子是有潛質的,每天給他讀書,陪他遊戲,和他說話,教孩子用打字的方式表達自己,這個孩子後來還自己寫了一本自傳。當然,這些都不能代替專業的康復。
另外,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尹建莉的態度太武斷和傲慢了。到今天,我還在一直不斷學習,學習了解這個群體,學習什麼是好的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教育者本身首先要成為一個謙虛的學習者,才能配當一個教育者。
可以說評論的這些人根本就沒看懂別人的文章就在自以為是斷章取義的評論,請問人家否定了先天性自閉症的存在了嗎?
推薦閱讀:
※如果不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主要依靠父母教育、家庭教師、遊歷實踐式的生活教育培養孩子,有什麼優勢和弊端?
※辦幼兒園程序?
※怎麼帶小孩才不會扼殺小孩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你認為最好的育兒/早教書籍是哪幾本?
※為什麼不讓本科生當幼兒園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