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屬調是什麼?


音樂中所謂的「屬」是指純五度關係,「下屬」則是逆運算,即往下純五度,如果轉位升到同一個八度內,等價四度。

為什麼主音和它的屬音/下屬音關係最近?為什麼不是二度音、三度音關係更近呢?甚至為什麼五度音被定義為「屬音」呢?

真是好問題!

———————————————分割線———————————————

回答要追根聲音的本質——震動的頻率。(理論恐懼症可以直接跳到下一分割線)

音樂中用到的音學名「樂音」,頻率穩定;相應,生活中那些頻率不穩定的聲音,或者是打擊樂中用到的頻率不穩定的聲響在樂理上學名「噪音」。「樂音」既然有人耳能夠分辨的穩定頻率,就可以簡單看成是一個波函數(不考慮泛音列)。

兩個波形,他們重合的部分越多,聽覺上也就越相似,或者樂理上說關係越近。樂理中的很多都可以在周期函數上找到數學模型。於是問題就變成什麼是「重合度」。

最常用最主流的十二平均律,其實並不能兌現這種數學中的美感。

因為,十二平均律是後人(大概巴赫時期)為了轉調方便人為設置的一種音律。作為一種權宜之計,它是保證轉調穩定且定音的最近似的解決方案。但它不夠自然,它的的數學形式中也並看不出純五度/四度的優勢。(2的十二次根號不會打,具體數據就不贅述了)

關於音律,這裡有一篇非常詳盡的問答:

純律、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是如何產生的? - 音樂

那麼要回答屬音問題,要追溯到更原始也更符合自然規律的律制:

古代人發現和定義音律用的「五度相生律」,或稱「三分損益律」

他們發現,一條弦,如果保持相同的張力,取一半長度震動,那麼聲音聽上去比全弦震動的音高許多但是感覺很相似。這兩個音的關係也就是八度,頻率差2倍。(學吉他的同學也可以觀察一下,12品一定在弦最中間)兩個頻率差兩倍為什麼聽上去很相似呢?可以這樣理解:第一個波震動的每一次,第二個波都在震動,且第二個波在第一個波兩次震動的中間,再多震動一次。也可以理解為,第二個波包含了第一個波的所有動作。樂理中,這一系列八度音關係最近,稱為完全和諧音。這種弦長減半或加倍的方式生八度音的方式,可以稱為「八度相生」。

同理,五度相生,用到的比例是弦長的2/3。在此以C為例,將其頻率乘上2/3的倒數3/2,得到一個新的音G,這個音聽起來和全弦震動的音相似度不如八度音,但是C波每震動2次,G波就震動3次,聽上去重合度也就很高。(大家可以觀察吉他,自己找找看1/3和2/3處分別是幾品什麼音)

通過一個基音,以五度和八度,也就是1/2和2/3兩個參數混合的方式一直迭代地生成下去,可以把同一八度內的12個音全都找到,完成律制。

數感好又細心的同學可以發現,1/2和2/3兩參數互質,2/3用乘除法如何組合也只能無限接近,不可能回到1/2。也就是說,如果用C三分損益出來的1.5倍頻率的G定調,G再衍生出來的C(G的四級音),此C非彼C,或者說走調了。這是古代人一直困擾的問題,稱為「黃鐘不能還原」。於是,中國古人和希臘古人都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兩邊後來都算出了2開十二次根號,用12平均率完美解決了這個轉調的問題,但十二平均率是其實是跑調的,因為十二平均律中的純五頻率比是無理數,並不和諧。

當然還有三大律制還有一個三參數的「純律」,大家可以自己找資料學習,我就不多佔篇幅了。

參考資料:

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純律

前文提到了泛音,與屬音也有些關係。真正純粹的單頻率穩定震動,聽起來應該是電腦蜂鳴器發出的那種感覺。可是生活中同一個音高,鋼琴、提琴、吉他、笛子的音色各不相同,不同琴聽起來也不同,同一把琴不同弦奏出同音高聽起來也不同,甚至同一根弦同一位置不同奏法也不同,這是為啥?因為實際樂器發出的聲音,並不是純粹的單一頻率,而同時存在一系列的泛音,再加上一部分噪音,它們根據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通過空氣傳到耳膜,這就是所謂的音色。也就是說,平時說的一個音,其實自己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和弦!

而這個泛音列,還用弦樂來說。一根弦震動,其實不是想當然的那樣,只發出一個固定頻率的波。它還同時以自己的1/2為節點,兩段弦分別做相位相反的震動,也就是駐波,這兩個震動頻率相同,組合起來發出的音稱為「第一泛音」,也就是基音的上八度音,不過音量比較小。依此類推,同時以兩個1/3處為節點分為三段,x形成頻率高三倍的駐波,不過音量更小,這就是第二泛音。(同理,第三泛音比基音頻率高四倍,也就是高兩個八度)可見,相比基音,第一泛音頻率是2倍,第二泛音頻率為3倍。依此類推。那麼如果基音是C的話,第二泛音3倍的頻率是G的八度音。

我們平時聽到的C音本身,就已經包含了音量很低的G這個泛音。當然其後還包含更微弱的E音。可見,G天生就是C你中有我的好基友。所以當你聽到C再聽到G的時候,會有那麼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而且這樣兩個音同時響,特別好聽一點也不打架。

因此,屬關係的本質就是2/3這個比例,當然說3/2也可以,翻譯成樂理行話叫做純五度。

「屬」關係搞明白了,「屬調」是什麼呢?望文生義即可,當然是主音為屬關係的調嘍,也就是向上純五度那個調。一般來說,屬調指的是和主調大小性質相同的調。而且談屬調也一定不能脫離主調。

值得補充的是,屬調和主調,主調和下屬調這些近關係調,為什麼關係這麼緊密呢?因為它們之間的組成只相差一個音。比如說C調的屬調G調,只要把C調中的第四度F升一下,作為G調的導音就可以了。反過來,C調的下屬調,只要把C調中的導音B,降一下,作為F調的四級音就好了,其他音還在原來的位置。根據上面提到的「重合度越高越相似」的原則,上下屬調都是近關係調嘍。

———————————————分割線———————————————

我已經用自己覺得最平實易懂的語言做了理論鋪墊,有些樂理或者數學基礎的同學,看上面的理論應該秒懂,如果有錯誤或者還有簡單易懂的說法,歡迎大家不吝賜教。

考慮到還有同學覺得上面生澀的數學模型太乾燥不便於理解,那我就多摻點水份舉個臊氣的栗子:

比如說一群尿急的人上廁所,大家尿急的程度各不相同。

C每小時(60分鐘)上一次廁所,C2每半小時(30分鐘)上一次廁所(且保持相位一致)。

那麼C每次上廁所都能遇到C2。同樣的,每15分鐘上一次廁所的C3和C和C2也是大寶天天見。他們就覺得彼此特別有緣,拜把子成了八度兄弟。

所有上廁所周期為2倍等比數列的人們,都這樣相聚在一起,成為一個個家族。

另一個哥們G,他尿頻一些,40分鐘上一次廁所。每120分鐘,他第3次上廁所,正好能遇到上第二次廁所的C。也就是說C每兩次就能遇到G一次;而G三次中,有兩次遇不到C,一次能遇到C。在C的廁所里,除了天天見面的家族成員,G出現的頻率第二高,50%,而且每次都和C的大哥,120分鐘尿一次的C0一起出現,C就覺得G了不起,雖然不是自家兄弟,但有事總能跟G商量。

同理,C八度家族的兄弟都覺得G八度家族的兄弟順眼,於是C家族給G家族一個親密的稱呼,「屬」家族!

F,45分鐘上一次廁所。F家族(45)和C家族(60)相遇的次數和C家族(30)與G家族(40)的關係也相似。因此,F家族也親密地稱呼相遇幾率50%的C家族「屬」家族。

但是反過來卻不是這樣。C是每兩次就能見到G一次,而G每三次才能見到C一次。對於G家族來說,D家族才是50%的那個「屬」。C家族33%的見面幾率位居第二,於是G家族稱之為「下屬」。同理,C家族稱呼F家族也是「下屬」。

可以看出,G家族的屬家族D,D上廁所的周期是160/3大概53分鐘一次。他雖然尿急程度和60分鐘一次的C差不多。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D每第9次尿急,才能遇到每第8次上廁所的C。他們的緣分就因為前列腺功能的小小差別而拉遠了。雖然尿急程度差不多,卻很難見到彼此。

對C來說,因為D是G的屬,也就是屬的屬。所以C家族稱呼D家族為「重屬」。反過來呢?D每9次才能見到C一次,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D根本想不起C來,所以C對於D差不多是陌生人,如果D家族主持什麼事情,也很少會跟C家族商量。

按尿急的程度排列,也就是音階。那麼順序是……C D E F G A B C2 D2……但這張列表只是醫生看的,並不代表這些尿急患者之間的實際關係。而如果按照哥們親密程度的關係來排列的話其實是這張圖:你會驚奇地發現,原來7/12(純五相當於7/12)這樣的循環法,竟然能完美無重複地覆蓋12個位置。(你可以試試在一隻表上無限加7小時就是這個循環。其中只有+1,+5,+7,+11,可以完全覆蓋12位置)

而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緣分」,所謂的「能尿到一壺」吧!


謝邀!廣義的和狹義的?屬調狹義上指的是調式的屬音為主音的同類型調,是主調的一級關係調,調號與主調差一個升降號,與主調有四個共同三和弦,是西方音樂中調發展最常用的發展方向。如G大調就是C大調的屬調。

廣義的屬調指的是屬方向的所有調,如G大調、e小調,甚至g小調都是C大調的屬方向調。

如春作品《偶然》中段轉到了屬調,調發展為音樂帶來新的空間,點擊收聽:http://site.douban.com/musicdoctor/?source=mobile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補充下,屬調和主調是近關係調的關係。一些音樂在轉調的時候,會向近關係調轉比較典型和普遍。


推薦閱讀:

如何確定調式?調式可以隨意轉換嗎?轉換後是什麼效果?
對於一個習慣絕對音高的人,如何訓練相對音高?
音高是怎麼表示的?
聽起來就覺得俗氣的歌曲有什麼特點?
轉位和弦?

TAG:樂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