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App「足記」是怎樣誕生的?

使用感覺非常有趣,很好奇。


(本來是用「足記君」的賬號來寫的,寫著寫著收到管理員通知說,因用戶舉報,這名字不合規,卻又找不到改名的地方,只好新註冊賬號,文中還有「足記君」的自稱,不改了,就匿起來吧。)

借著樓主的問題,梳理一下足記的成長脈絡。

看到樓主的問題的時候是上周六,那時候我們還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新應用。這一個星期經歷了可怕的用戶激增(沒錯對於沒有任何準備的我們來說真的是可怕的),伺服器整整癱了4天。這幾天忙著做客服,回答了無數用戶的問題,除了問怎麼使用,除了抱怨各種閃退卡頓,最多的問題就是:

  • 既然大片模式是核心功能,為什麼入口那麼深?
  • 你們應用太重了,功能這麼多,新用戶完全搞不懂。
  • 大片模式很快就會審美疲勞的,接下來還有什麼可玩的?

  • 是拍照軟體,怎麼會分類到旅遊類?跟旅遊有什麼關係?

不要懷疑,上面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用戶真實問題,不否認其中有一些是業內人士或者其他。第一次看到樓主直接點名我們是「旅遊」APP的時候,還小小震驚了一下,然後才想起來我們在AppStore確實是旅遊分類下的,其實已經準備改了,如果不是上周三又被AppStore拒了,這周就應該已經在它應該在的地方——攝影與錄像分類下了。

也因為沒有改成功,所以我們本周居然竄到了旅遊分類榜的首位,徹底震驚了。(本文所有數據,截止至2015年3月14日。)

(截圖不為嘚瑟,只是想紀念一下,萬一哪天我們掛了,這輩子折騰出一款進入總榜前三的應用也算死而無憾了T T)

OK回到正題。回答用戶和樓主的問題,其實要從足記最初的創意開始說。

其實很多用戶也發現了,足記中除了可以拍大片,「發現」頻道中有許多電影取景地可以查看。沒錯,其實這才是足記最核心的價值和創意初衷。足記君本身是影迷,了解影迷和粉絲對於追尋電影取景地、在取景地留影的熱愛,這些年也看到許多執著的影迷走遍世界各地只為了重現電影場景,比如這位趙亞飛同學:你們有哪些可以「炫耀」的照片? - 趙亞飛的回答

就這樣誕生了足記這個應用。足記的名字當然是脫胎於「足跡」,因為AppStore不允許重名,所以改為足記,也挺好,有「記錄生活」的意思。

足記最初的設計思路,是想給大家的生活和旅遊中帶來一些樂趣,並且可以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對比照和穿越照。所以我們在應用里收錄了大量的電影取景地資源,都是我們編輯小團隊手動查找錄入的,照片除了有介紹,還有精確的經緯度。

所以足記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或者說是我們原本以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

查看當前所在位置的劇照 → 打開相機 → 在實際場景中拍攝合成照/對比照 → 發布。

去年4月,足記君用一個一塌糊塗的demo版,在澳門拍出了第一張合成照:

這是張國榮《胭脂扣》的劇照,只知道在澳門亞婆井前地附近拍攝,具體地方並不曉得,純粹用足記在現場一點點對比,才找到這個地點,是在澳門註明的古宅鄭家大屋靠外馬路的一面牆。用足記最大的好處是,輕易能得知當時的拍攝角度、機位、現場情況。劇中這是十二少目送如花外出上班的鏡頭,其實這個角度壓根看不到電影中的「擺花街」。

因為這次使用帶來的愉悅和滿足感,讓足記君對這個應用有了不少信心。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最初在考慮應用分類的時候,雖然我們有非常了不起的原創圖片處理演算法,也有社交和閱讀功能,卻最終決定將它分在「旅遊」中,就是因為在出行過程中才更有可能邂逅電影場景,而上一版,我們的名字還叫:足記 - 跟著電影去旅行。——當然並不是長途的才叫旅遊,周末的一次逛街也算是出行。除了電影場景外,我們也收錄了許多歷史照片、名人足記,比如孫中山在西湖的留影,比如慶豐包子鋪,你懂的。

以上,就是足記產生的背景,和足記原本想要做的事。所以足記中的許多功能都是根據這個設計的。比如:

  • 點擊拍照按鈕為什麼會有三個彈框?本來是想,也許有人會來詢問取景地情況,就可以直接發文字;也許有人知道具體取景地,可以來「爆料」,爆料的資源審核屬實後,就可以出現在「發現」頻道中。——嗯兩個功能很快就會取消了。
  • 「飛呀」這個頻道到底是幹嘛的?其實是希望大家有事沒事可以飛飛看,隨機帶你認識一個電影取景地。——都不好意思告訴大家這個功能最初是初次使用的第一頁,直接被同事嘲笑「帶你裝逼帶你飛」。
  • 為什麼應用那麼重?其實足記君不是很懂「重」這個字何解,是功能太多、還是內容太多呢?個人理解中,應該是指內容吧。沒錯發現頁中確實有很多內容,以後會越來越多。這一部分始終會是足記的核心。大片模式會審美疲勞的,不會永遠火下去,只有取景地故事才會永久地吸引和沉澱用戶(希望如此)。

甚至我們的公眾號也是以介紹地點故事為主。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是做取景地和對比照的應用,為什麼會有大片模式?說起來真的是無心插柳,源自我們團隊中以為愛電影愛拍照的文藝同事,有一天這樣處理了一張團隊日常照片,產品觸角敏感的PM頓時讓找到感覺,當機立斷決定把這個功能加入足記中。

(感謝出鏡的兩位同仁~)

這就是為什麼「大片模式」——原本它叫「寬屏模式」,現在iPhone上仍是這個名字——不是默認模式,而且在拍攝模式的最下面,因為它是新加的,足記君有時候甚至覺得只是個臨時功能;且我們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其實沒有什麼門檻的圖片處理方式會火爆成這樣,甚至引來美圖和360的抄襲。

如果說發現和探索取景地的門檻非常高,我們原本只是希望為小眾用戶提供交流平台的話,大片模式使我們在猝不及防間成為了一款熱門應用。

有一位推薦人(抱歉忘了名字剛找半天沒找著)的評價足記君非常喜歡:

「最喜歡的一個功能,只畫幅比例變一變,提供濾鏡字幕,台詞翻譯就四兩撥千斤,比層出不窮的花哨貼紙更貼人心。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藝的心,但是沒有人會拒絕輕而易舉獲得的文藝表達。」

也許這是大片模式火爆的原因。

不知道大片模式之熱能走多久,但是帶著一顆熱愛電影的心去生活、去探索,足記可以做的事情還有很多。至少,首先,把slogan改成了「像電影一樣去生活」,把分類改成攝影與錄像,正正經經做一款探索生活的創意圖片社交應用;其次,改變結構既然大家這麼愛大片,就從善如流簡化和優化拍攝流程。這個話題太大,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不邀自來。就是作為一個產品人對足記表達下祝賀,看到足記的發展,一句話特別觸動我: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抖個機靈,真的,弱需真的很難。

以下的回答是我和別人討論足記的時候的想法,當時還沒看到足記君本人的回答,去扒了足記所有的微博以及網上所有關於足記的新聞,甚至Mars上的路演,又加了些想法。放出來,也算交流下:

首先恭喜足記,16號晚上我在朋友圈發了一個足記,說了一句話,看看能火多久。不是嫉妒,是我也在想,我也在想我的產品能不能這樣。我也在看,我的產品是否需要這樣走。

研究了足記好幾天,但我覺得還是沒有研究清楚現在的足記,倒是對他的歷史還算想清楚了一點。寫下來分享下。

總體來說,從高門檻重商業到低門檻輕商業的轉變,思路變了,現在的足記和兩三個月前的足記不一樣。我更喜歡之前的。

我在看了從14年6月足記第一個版本上線到12月更新了第二個版本。在這半年間,我能感受到足記團隊的掙扎,可能原因只有一個詞:高成本。一個建立在弱用戶需求上的產品,邏輯規劃很長的產品,商業節點很多的產品。重么?重。不重么?不重。旅行本來應該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

我們研究足記的微博,第一個關注的是Instagram,確實,如若做圖片處理工具的話,Instagram一定要研究下的。在足記的第一個版本,叫做【足記 鏡頭】,聽名字像一款相機工具,可事實是沒那麼簡單,品類猜測在【攝影攝像】裡面。

這個是足記去年在6月36kr開放日的時候放的截圖。

從這張圖上,看出來這個產品想主打高質量圖片內容為基礎的旅遊服務,為旅遊導航,類似米其林。

1.因此採用了PGC為基礎的初期策略,但在想辦法引導UGC對平台內容進行補充,逐步降低內容成本。

2.默認的Feed首屏希望通過高質量的內容告知人們,這個App有意思的點在哪裡,這個app裡面的照

片全部都是在電影裡面出現過的,你要是去玩的話,可以打開我們的軟體看看它在哪。

3.但是到哪裡去搜集這麼多電影場景裡面的照片呢,甚至考慮到內容的新鮮度呢?最好的方式一定是UGC。那麼一定

要給大家一套拍攝的工具,讓大家可以拍出來這樣的照片。

4.你是不是不知道哪裡可以拍?我可以給你兩個選擇。LBS導航讓你看看身邊有哪些地方可以去拍攝;身邊沒有也沒有關係,我可以給你這些著名

地方的導航。

5.拍攝按鈕就這麼在中間放著,你來點我啊!

3:2,這個app這時的策略是希望展現內容,但是產品設計卻有些偏向了鼓勵UGC的工具層面。用戶一定會受到這樣的引導,但是打開相機(我猜當時是拼圖功能)又不知道拍什麼。

下次更新居然過了半年。

半年過去了,相信這半年足記一直在不停地在收集內容,不停地在考慮方向。但在Mars的時候,足記君的理念其實依然沒有變,用了很多的論據強化了最初的思維,相比36kr的時候,把這個市場解釋的更加明晰,也更加有潛力。

但是,我相信這個時候足記是鬱悶的,也許用戶的雪球依然還沒有滾起來,也許停留時間依然不足以支撐足記想傳達的理念,也許UGC的產能還是問題。

於是足記先覺得可以再強化下看的概念,還是產品理念沒有讓用戶認同,也許之間也看到了用戶使用時長這些數據,加點好玩的功能,讓用戶多留一會,可能就多一分認同「飛呀」出現了,3;2,UGC引導被弱化了,可以看出產品團隊對於UGC的失望。

直到:某個設計師和產品經理的那靈光一現。到底是產品經理說服了頭兒還是頭兒自己也覺得要換換方向。終於走到「正道兒」上了,弱需求變成了強自我價值展現需求,足記走向了臉萌們,逗拍們,美拍們的老路。

大片效果的加入按照知乎的話來講的話,就是「抖機靈」。放棄了一開始的定位,放棄了所規劃的商業想法,放棄了高質量內容引流的策略。 我更認為是病急亂投醫的感覺,因為:沒人用啊!情懷扛不住沒錢花? 現在,還有用戶會覺得「足記」是去找旅遊場景的么?」

專利可能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想到這。

最後還是恭喜足記君,創業不易。


硬廣了?


不是看了這個話題,我都不知道這個App的名字。

呵呵。


我這種女漢紙,太高大上的也玩不轉,蛋幕比較適合我的style,看看我做的這個蛋吧。。。

記錄生活的同時,是不是很搞笑呢?啊哈哈


足記這款App只能做做個人記錄而已,蛋幕實在是太強大了,可以拼成電影大片故事,能翻譯各種語種,除了英日韓等,還有粵語和文言文。最重要是還有好多表情配圖。好贊!有這個,只能對足記呵呵了。

舌尖上的辣條!哈哈哈,紀錄片的即視感,這種的才有意思嘛。。。回頭我再用蛋幕做個電影的。。哈哈哈,自己看了都想笑,一發到朋友圈,就把朋友們笑尿了


用了一次,覺得沒有好的台詞能配得上我牛逼的照片,遂棄之


剛出來的時候玩的,一下子就玩膩了。電影大片模式新穎,但依舊不是那麼的不可替代,話說處理出來畫質非常不好,電影質感的效果不如想像中那麼好。

說是旅行app,但是定位不夠清晰,感受不到旅遊的氣息,反倒是照片分享的又一個圈子!

UI設計不夠清新,像低欄設計已經被用過很多次了,都出現審美疲勞,頁面元素太多,產品思路太廣,缺乏清新格調。

它為什麼會火,我覺得是大家審美水平的提升吧,受夠了其他修圖軟體,換個模式繼續提升手機攝影效果。

我果然是個內心陰暗的人啊~


其實我就喜歡它的那個大片模式,給照片加上字幕那個。。。。


可以下載知途樂這款APP,免費提供全球酒店,美食,景點,裡面還有問路功能,wifi上網功能,每天都免費全球wifi上網30分鐘。


這廣告打的,好生硬。。


看到足記的爆發,在生活中人們對體驗的追求真的靠產品的不斷挖掘,一個需求引發不確定震動,打磨需要時間,祝願找到了風口。

了解了這款火爆現象級產品,看到網上軟文中下了一個定義:

「足記 - 款可以拍攝新舊場景合成或對比照片的創意攝影社交應用。」

讓我糾結了,新舊場景結合?對比照片?創意攝影!社交應用!後面兩個概念就算是再沒見識,還是可以了解一點的,但是前面兩個不太懂了。

有了吐槽的想法和動力...................................................................................................

很多時候,別人都會問一句話描述一下你的產品(可能會限制50個字),其實在製作最簡潔的傳播內容,簡單一句話普通人看的雲里霧裡,對產品下的定義肯定很多人看不懂,還怎麼傳播!

小方面說可能面對目標用戶比較迷茫,概念在一定圈子裡是有效果的,但是已擴大就得「中國的谷歌,中國的亞馬遜,中國Facebook」,用過用戶差不多也是這個認知水平吧!

慎重創造概念,概念是為了傳播、更高是為了傳達,目的大多數都很清楚,但是概念創造要慎重。

最近幾天,一款叫「足記」的社交應用APP刷爆了朋友圈,它的核心功能是用戶上傳照片後,通過「橫向寬屏」、「濾鏡優化效果」、「添加中英文字幕」等功能,呈現類似電影大片的效果。用戶把畫面感極強的圖片分享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引發了「病毒式」的傳播效應

這是另外一句描述,這是個有經驗者的,看了這個,下面的長文章差不多能猜到是什麼!不過又有點長了,失去了瞬間傳播的能力!

這裡面概念很少有不理解的,就算是「社交媒體、濾鏡、傳播效應」等概念會想一下,但是絕對沒有認知的阻礙,網民早已被轟炸的能意會不能言傳了。

再問一下足記是幹嘛的,普通用戶會貼一個拍大片感覺和字母照片的標籤,要在用戶已有的認知中發展新的認知;

這裡的概念認知,普通用戶可能了解不深,不太理解,但是絕對知道是什麼,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產品的靈魂真的難以撲捉,好的概念是一個品牌傳播中省很多事,不然就像腦白金一樣轟炸出一條大道。


一種訴求吧,生活中難以言說卻想找一個出口的事或者心情用隱晦地方式表達出來。好像只能說因為我們都在成長,偶爾需要回頭,又恰好都有些矯情。


求足記君聯繫方式


如果單從商業的角度來說,這種APP型的應用如果是非官方搭建的話,大多只需順應大部分普通人的心理趨勢即可,深度內涵什麼的不太需要,畢竟有大部分普通人的普通需求沒有那麼高的層次(沒有貶義)。但同時這種應用也容易很快過時,畢竟沒有植根於長期的需求。


話說很早就用了足記,一直覺得功能不從尤其是哪個地圖飛行。後面接下來就是但是了:太小眾了電影裡面的場景。。。。最後足記就留在手機的一個角落裡面,無聊蛋疼的時候飛一下亂看看。現在做成電影感的拍照分享要好很多但最好保持高端小資一點。最好能讓用戶篩選信息:比如獲得贊或者被分享的留下來,讓垃圾內容沉下去甚至刪除。

最後補充下:最近最喜歡的還是「火柴盒」(非廣告),如果火柴盒中劃一個欄目出來弄大片或許要比足記更成功。足記+火柴盒的味道很期待。


app本身很有意思,但可能要重新出發去思考側重點。

創作熱情過後,留下的是什麼。

我個人的想法是通過提供模擬的旅行去吸引人定製旅行計劃。


推薦閱讀:

怎麼看 APP 碎樂?
出國旅行有哪些實用好用的App?
你最想要的 iPhone 默認應用是什麼?
無印良品為什麼要做「MUJI TO SLEEP」?
怎麼評價SoloLearn這個APP?

TAG:旅行 | iOS應用 | Android應用 | 應用程序Application | 旅遊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