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鐵時怎麼滲碳?
提高剛性和硬度的具體工藝怎麼操作的?
謝邀~
這問題看著好象很平,其實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我喜歡。
首先說下問題里提到的滲碳和提高硬度這兩事。滲碳就是增加鋼鐵製品的碳含量,我們現在通常把含碳量0.3—0.6%左右的叫中碳鋼,之上到2%左右都是高碳鋼,再高就是生鐵,之下到0.1%是低碳鋼,再下去就熟鐵了。鋼的含碳量越高就越硬。古代通常都採取表面滲碳,以提高鋼鐵製品的堅硬度。
除滲碳外,淬火也是提高硬度的重要技術,一般在滲碳之後進行——插播扯個閑話。在實際操作中,尤其是做熱處理的老師傅,淬字一概讀zan,四聲。你要讀cui,他會來糾正你。我問過不少老師傅,都一樣的答案,就是據說是自來就是這麼讀的,不是錯別字。而且這種讀法只存在於鋼鐵和熱處理行業中。這事的具體緣由我沒考據過,也是個很有意思值得探究的小學問題。
回正題,我國古代怎麼滲碳呢?
我們從古代傳承下來以及從日本等地傳承的古法冶煉和鍛造的操作中,可以知道至少分兩大類。
一類是在冶煉時滲碳。如日本刀匠一直使用至今的古法冶煉,其實就是較原始的使用木炭燃料進行悶燒獲得海綿鐵的技術。由於木炭溫度最多只能達到1200度左右,因此這種冶煉通常要把木炭覆蓋在礦石上連續燒好幾天。而燃燒是會讓鋼鐵失碳的,但覆蓋木炭進行悶燒這種手段,使得一些未燃燒的一氧化碳經過反應,最終成了滲碳過程,部分地局部地補充了含碳量。但也由於這種冶煉方式的原因,得到的海綿鐵成品成分非常複雜,還有不少有害雜質,各部位含碳量當然更不一樣。所以鐵匠們會把成品海綿鐵砸開,然後憑經驗挑出含碳量接近的部分歸類,在分別用於不同的用途。這是最原始也最常見的冶煉滲碳技術之一。
有關這種冶煉法和日本刀的關係,我專門寫過一篇長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下:日本刀——低溫冶煉、鍛造和淬火技藝的顛峰之作 - 汗青論史 - 知乎專欄
還有一類是在冶煉得到成品鋼鐵後,在鍛造過程中進行滲碳。這個過程中的手段就多了,我說的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也出現在這個階段。
手段之一,是對製品進行固體滲碳。如日本刀製造時,在摺疊鍛打鋼鐵時,會在工件外包裹紙張和草木灰及泥漿等進行鍛打,這是一種滲碳手法。紙張草木灰都是滲入劑,泥漿則是分散劑,可防止碳滲入物黏結不勻、以及幫助析出炭黑。
我國明代《天工開物》里記載的制針方法,也是固體滲碳,但和日本刀製造過程中的滲碳技術比,這是屬於非常(gao)高(da)端(shang)的外熱式箱體滲碳技術,科技樹的高度不可同日而語。
這種技術,是把工件整好形,放入坩堝等容器中,然後蓋上木炭、豆豉、土末,在容器外加熱。木炭、豆豉自然都是滲碳用,土末依然是分散劑。這種滲碳技術的好處,是工件得到的滲碳非常均勻且穩定,且碳勢很高,效率和效果都相當好。其實這種技術到現代也還在用的,就是所謂的「燜鋼法」。
另外還有些和日本刀鍛造過程中的滲碳技術一樣的做法,但用的材料不一樣。如明代的《物理小識》里說,要用大醬和硝塗抹工件,然後進行熱處理——不要小看這點不同,就這一點點不一樣,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大醬和豆豉的材料是一樣的,但硝是含氮的,所以這種滲碳技術就是碳氮共滲技術,大醬和硝是共滲介質——神(hu)奇(you)吧,用木炭豆豉泥漿是一種技術,一換成大醬和硝就成另外一種原理都不同的技術了。
另外還有用油脂、動物角和毛髮指甲,以及自然灰也就是碳酸鈉(這是很好的是催滲劑)等等一起進行滲碳的。實際上這種技術到現在也還在大量應用,一般用機油和碳黑等材料製成的膏劑對工件進行塗抹,然後進行滲碳處理,叫膏體滲碳。
手段之一是固體滲碳,那麼之二自然就是液體滲碳了。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想知道古代那些神兵利器尤其是那些名劍都去哪裡了吧?這就要說了。
《吳越春秋》里有記載製造我國古代著名寶劍「幹將」的過程。從這個記載里,可以知道幹將因為「金鐵之精」不能「銷」,於是投入毛髮和指甲,然後再讓人投入大量木炭,最終「金鐵之精」溶化而成劍。這其實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液體滲碳技術。
在青銅器盛行的年代,出現了一把鋼鐵劍,當然是毫無疑問的寶劍了,削那個青銅如泥這絕不是傳說。但問題在於鋼鐵器太容易腐蝕了,一不小心就爛成渣。從幹將的記載看,我認為中國古代,尤其是春秋戰國到西漢的絕大多數名劍,都因為是鋼鐵器所以才稱雄一時,但也恰恰因為它們是鋼鐵器,又很快地被時間之河侵蝕因而徹底消亡——這就是為什麼幹將莫邪純鈞湛盧等等絕代名劍都不見後世的根本原因。
再就是著名的灌鋼法了。這種技術是把生鐵當滲碳劑使用,對熟鐵進行滲碳,得到合適含碳量的鋼。所以這種技術都是先製備好熟鐵,然後將生鐵溶化淋到熟鐵工件上進行滲碳。這種技術在我國文獻里記載相當詳細,如《天工開物》。
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刀匠綦毋懷文造宿鐵刀的技術也是一種滲碳技術。《北史》的記載是這樣的:「又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札。」從「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一句看,這依然是把生鐵當滲碳劑用,且很可能他最終造出來的是某種花紋鋼產品。
在滲碳技術之餘,是古人對催化介質的不斷認識和創新。
譬如幹將用毛髮指甲,以及明代文獻記載中大量使用牛羊角及其灰燼、油脂、自然灰,還有箬皮灰、青鹽、砂等等,都是這類。這些東西,動物毛髮之類都是含氮的,氮能降低鋼鐵的臨界溫度,加大淬透性,並提高滲碳速度和工件表面硬度,是非常重要的滲碳介質。這些演變,都是滲碳技術里的一個分支發展,就是碳氮共滲技術。
中國古代造刀劍一直都有投入動物毛髮指甲乃至骨骼的傳統,而傳說中以身殉爐的也不少,這些做法在本質上就是增氮滲碳法——其實古人跳爐子是真有科學道理的……
說完滲碳說淬火。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古代一般就三種。
單一介質淬火。這不用多說了吧,把燒到溫度的工件往水或油里一滋,完事。
第二是雙液淬火。也就是用不同的液體淬火。前面說的綦毋懷文在造宿鐵刀時,「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就是鹽淬、油淬的雙液淬火。這種淬火產品,硬度當然合格就不說了,關鍵是其耐磨和彈性也很好。
第三就是敷土燒刃了。這種技術本質上還是單一介質淬火,但問題在於它在工件外不需要淬火的部位加了含碳泥土進行包裹,需要淬火的部位一般有一層非常薄的膏劑,通常含有大量的碳氮成分,等膏劑干後,進行淬火。這種做法在唐時還有,之後失傳。日本則一直保持了下來,日本刀就是這麼淬火得到刃文的。
恩,完畢。親,滿意不,滿意給好評喲——最近網購來著,不小心被傳染了……
減碳和滲碳並不矛盾,因為根本不是同一步驟。以前的鐵分生鐵和熟鐵,生鐵含碳量高,經過減碳處理之後得到熟鐵。熟鐵軟,易於鍛打,成型後還需要熱處理。滲碳屬於熱處理中一步,是為了提高表面硬度,使刀劍器皿更鋒利耐用。
古代一般是用固體和膏體滲碳法。固體滲碳法簡單說就是把刀劍埋到碳里悶著,高級點用個坩堝之類的東西控制溫度。膏體滲碳類似現在的滲碳膏,成分是動物油脂和各種粉末,有點類似巫術。現在DIY也有自製滲碳膏的,碳粉加廢機油就可以。打鐵本身就是清除雜質,還有軋制的作用。以前的鐵並不軟,因為雜質多,生鐵味濃。需要的是減碳。
前有殉爐,
後有草木灰。
不請自來
說個沾邊的或許可以解答題主的疑問。
中央電視台曾經播出過一個節目是關於阿昌族戶撒人的鑄刀故事,節目內介紹一個有35年鑄刀經驗的老人項老賽如何沿用古法制刀。
推倒度娘使用關鍵詞「央視 戶撒刀」
【掘圖志】工匠這個視頻或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淬火,以前的工業生產上都是叫蘸火,後來叫淬火,所以兩種說法公用
古人可能沒有精鍊礦石的習慣吧,應該不用摻=_=
我是做真空淬(zan)火爐的,把古人的技術放在真空狀態下發揚光大。我們的淬火劑不是牲口或者你仇家的身子 :-), 而是氮氣、氨氣和乙炔,達到碳氮共滲目的的同時,還最大限度地避免了鋼的氧化。
我以為打鐵是除碳
「關於淬火,以前的工業生產上都是叫蘸火,後來叫淬火,所以兩種說法公用」補充:北方多用蘸火,南方多用淬火。@汗青 目測你寫的是百度來的內容,沒有機械加工經驗
看過一個,拿個像石蠟樣的東西,在表面擦
滲碳的技術已經有人說過了,我就不談了,來說說淬火吧。
鋼材的熱處理工藝實際上能夠大大提高鋼材的性能,比如淬火可以產生馬氏體從而提高鋼材的硬度和脆性,而日本覆土燒刃實際上是一種局部淬火的方法,提高想要部位的硬度,而保持其他部位的韌性和強度。但是相對於夾鋼和包鋼工藝打造的刀劍而言,本身就已經區分了不同部位的硬度和強韌性,整體淬火即可,沒有特別的需求要進行局部淬火。
當然還有回火、正火以及退火等工藝,但是這些熱處理工藝就和增加硬度無關了,而是減少材料應力以及提高韌性和柔軟度等等。我爸爸是鐵匠,應該邀請他來回答這個問題。摺疊吧。!
推薦閱讀:
※人類可以將劍術修鍊到什麼境界?
※長矛和長槍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日本戰國時期的鎧甲造型都很浮誇?
※鐧的實戰效果如何?
※如何評價關於微博「老蠻出品」認為feder歐劍是「鐵片」,hema劍術是「cosplay劍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