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英語思維?

中國人能說英語的就有英語思維么?如果英語思維真的存在,作為一個掌握了英語思維的華人對生活有什麼影響,或者讓你顯得和周圍的人有那些不同?


既然被邀請了,就來摻和一下吧……以下答案是外行人的 貿然總結,以個人體會為主,沒有語言學上的根據。研究外語習得理論的專家請勿見笑。

先說結論:外語思維聽起來很神秘,但我覺得其本質上和條件反射沒有太大的不同。之所以我們認為存在一種獨特的「英語思維」(與」漢語思維「相對),是因為我們對說外語這一行為的本質存在一些誤解。

我們仔細想一想:說外語是一個思考過程嗎?有的同學可能要說,我用英語遣詞造句的時候思來想去都找不到正確的說法,實在是難受,這難道不是個思考過程?持這樣的觀點的同學,請再想想,當你使用英語進行一些簡單的自我介紹(像自己的名字啊、現在幾歲啊、在哪裡上學啊、等等……)的時候,這樣的問題還存在嗎?我想大部分人在學完初中英語後都能夠使用一些簡單的英語講上一段兩段話,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是完全不需要思考句式和辭彙的。這是因為初中英語裡面那些簡單的句子都已經被你內化了,要用它們來說上一兩段就是條件反射一般。等到你閱讀過更多的書、看過更多的新聞和電影之後,說英語就變成了純粹條件反射的無意識行為。

用外語進行輸出是一個把記憶中的素材進行提取和邏輯加工的過程。講得具體一點,你的外語能力基本上取決於你的語料庫。你的輸入越多,你的語料庫就會越大,而重複輸入越多,提取素材的速度也就越快,直至其成為純粹的條件反射為止。一個人只要有基本的邏輯能力,就可以運用語料庫里的素材進行論證。這整個過程並沒有涉及到某種特殊的」語言思維「,而是使用邏輯思維對語言素材進行了處理。

舉個例子來說明我的觀點。我在美國修了不少歷史課,其中古代經濟史的內容是我來美國之前極少有過接觸的。也就是說,我腦子裡關於古代經濟的知識全部來自於美國老師和英文資料的輸入,因此在和不了解相關背景的人(比如我爸媽)談論這一話題的時候,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想一想一些觀點應該怎樣用中文表達。反之,我在Quora上回答過一個關於羅馬經濟的問題,寫答案則是一氣呵成。當你的觀點有人清楚的闡釋過一遍的時候,直接引用和轉述是很容易的事。而與之相反,我剛來這裡讀書時跟美國同學討論一些數學問題,說話的流暢度就要下降很多,因為我的基礎數學知識是在國內所學,看到數學公式的時候第一反應總是中文而不是英文,所以溝通起來就往往需要額外的轉譯。

我不覺得我在討論歷史和討論數學的時候使用了兩種不同的「語言思維」。我也不認為問題的原因是我只能時而使用「英語思維」思考,時而喪失這一能力。這本質上就是語言素材輸入的量所決定的。因為專業的關係我每天都讀一些歷史論文,並且跟課上同學討論相關問題。我已經見識了大量的歷史觀點是怎樣具體地用英語作出的,所以讓我用英語談論一些歷史或其他人文學科的問題我可以滔滔不絕。但讓我討論一些我只在中文環境里接觸過的話題——比如生物、化學,我很難在不查資料的情況下用英文描述一些基本反應。因此,如果」英語思維「指的是一種特殊、抽象、可以獨立於其他」語言思維「建立起來的思考模式,我認為它並不存在,因為這樣一種假設剝離了語言輸入和輸出之間的聯繫,是有悖常識的。但加入」英語思維「指的是」不需要中文翻譯就能輸出英文「的能力的話,我認為只要能夠熟練說上兩句英語的人都具有這種思維,只是這種思維會隨著練習越來越成熟而已。


從翻譯的角度看,英語思維有兩個含義:

1 排除漢語的干擾

2 在表達實質內容時標準的英語造句

不過具體的英語思維肯定不能局限於那麼簡單的會話交流層面了。

以前寫過類似的論文如果有時間有必要再碼長篇,先放個容易理解概括很好的資料吧。

圖片來源:《On Thinking in English and its Cultivation》


大概是:

soga,新技能get,bling bling的感覺。

對於我來說英文就像是一門方言,我可以無縫切換,雖然偶爾會卡殼。

車來了和來車了在我大腦里會直接被鏈接到bus is coming而不會經歷兩個不同翻譯。

看長句子的時候開始斷句。

對單詞的敏感度提高,能夠一眼看到key word。

不會的單詞看著也能讀出來並大概猜到意思。

習慣使用被動語態。

撞到別人會下意識的說sorry。

能夠模仿印度,新加坡,日本口音並且覺得很好玩。

聽到女生說harder的時候覺得很帶感。

罵人的時候我會說QNMLGBD Mxtherfxxker。

會用英語做夢。

當我決定用英文說一個事情的時候就會自動的切換到全英文思考。

不過當我發現這個事情很複雜或者辭彙量遠超我掌握的時候我還是會切回中文。

我雖然是用英文思維可是不代表我說的是地道的英文。

I AM JUST THINKING IN ENGLISH.

不代表我像英國人一樣思考。

至於某些知友提到的反應不過來自己用哪種語言在思考,我還沒達到那個段位。如果我用英文思考,我說出來的肯定是英文,在新加坡這種多語言國家跟許多掌握多語言的人打過交道以後,我發現太多的語言思維混在一起不分主次的話,這個人通常來說沒有什麼思想深度。經常是中文70分,英文80分,閩南語60分這樣的組合,但是偶爾有那種語言天才讓人驚訝。


看來這是我在知乎上第一個比較有爭議的回答,不少人在評論區里提出不同意見,現在統一做一下回復。I know some facts are hard to swallow, because pride is hard to swallow. But if the mountain won"t come to Muhammad, Muhammad will go to the mountain.

首先,感謝@獨孤求雪的支持。我也不知道是誰點了反對,不過我想無非就是與他原來的觀點不匹配,這很正常。當然也有可能是售賣「英語思維」課程的培訓機構,這我也能理解,畢竟「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嘛。

其次,我想大部分知乎用戶,或者說大部分中國學英語的人,都是以漢語為母語,針對這種情況我的回答裡面寫的是:你的英語可以學的很好,但是你永遠都是用母語在思維,不會有什麼英語思維。大家對於這一點的爭議其實主要是「英語思維」的定義,所謂think in English我的定義是think in the English language,而不少人的理解是think like an English person,比如@阿玥的評論:

有時候看外國電影,發現:原來男主是這樣想的啊。一個完全全新的思路,這種想法不同感覺完全不能被替代,培養都沒用。這也是我對英語思維的理解。

這個我在回答裡面其實寫到,這種屬於跨文化交際的範疇,其實不需要懂英語也可以有這種「英語思維」,比如我媽了解外國人怎麼想(見回答),這種連英語都不需要學的「英語思維」肯定不是think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第三,另外還有一類評論涉及雙語環境,比如@郭一凡的評論:

我男朋友11歲移民美國,之後開始系統接觸英文習得英文,平時家裡用中文,和我在一起之後說的更多了,一直非常流利,現在國內流行語也自如掌握,只是一說起很嚴肅認真的話題,就還是脫口而出英文、也不知道他這是啥思維了。

再比如@使命召喚的評論:

我是出生在內蒙的蒙古族,我從小到大上的是漢人的學校。社會的大環境也是漢語。從小家裡父母,既說蒙族也說漢語。由於受環境的影響,我不管說蒙語還是漢語,都不需要思維上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

我在回答裡面列舉了「幾種異常情況」,請參考。簡單來說,你一定只有一門底層工作語言,一定是你的母語。比如:我媽媽也知道用ABCD來稱呼選項,不再說古代人說的甲乙丙丁,這是ABCD進入了漢語的辭彙,而不是她的底層工作語言變成了英語。而對於這樣雙語環境下長大的人來說,這種變化特別多特么明顯,那就是混合語思維(參考克里奧爾語Creole languag和洋涇浜語Pidgin)。對於@使命召喚來說,可能他以漢語思維,但是漢語裡面夾雜了很多蒙語辭彙,這時候他的「漢語」就與我們一般人的漢語不同,已經變化為一種混合語,這種情況是一個程度的差異,但是並不影響我的統一論斷:你只能以一門語言在思維,我稱之為primary language。

第四,還有人懷疑思維是否需要語言本身,這就超出了這個話題本身的討論範圍了。一般認為,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同時,語言也是文化的載體),沒有語言你是無法進行思維的,雖然你在思考的時候並不覺得自己在說話,當然也無法檢測這種思維的語言到底是什麼。另外,有人反問有沒有純數學語言思維,我想是沒有的,因為數學語言只是語言的一個子集,本身過於簡單,應該不足以支撐完全的思維體系(不過這個話題我沒有仔細看過材料)。

最後,其實是否有「英語思維」不影響你學好英語,你還可以追求英語好、英語地道,但是如果走向極端,拋下單詞不背,語法不學,聽說讀寫不做,空談什麼「英語思維」,我想大概是學不好英語的。不少同學看了這個回答來問我如何學英語,我能理解大家急迫的心情,請大家參考我另外兩個回答:

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英語學習方法? - Ernest 的回答

如何學好英語? - Ernest 的回答

以下為原回答:

你們都是被《中國合伙人》這個橋段騙來的吧?很可惜,根本就沒有什麼「英語思維」。不,我重新組織一下:如果你的母語不是英語,你根本就不可能有什麼英語思維。換而言之,大家都是用母語在思維。先回答幾個可能的反駁:

1)上面有幾個答案提到自己從英文不好變得英文好,然後從漢語思維轉換為英語思維,那我說:其實你還是用漢語在思維,只是你的英文夠好,語碼轉換夠快你自己都感覺不到而已。我的語言學老師曾經打過一個比方:翠鳥凌空飛翔,能夠敏捷地在河裡用喙抓魚,雖然它飛翔的動作符合空氣動力學,但並不代表翠鳥就懂空氣動力學。

同理,你以為你能快速地轉換英漢就不是在用漢語思維了嗎?我個人雅思、托福、GRE閱讀都能做到滿分,英文寫作能以假亂真,每年申請季就靠給人改PS、Reference掙點零錢花,雖然口語是我的弱項,但是好歹之前還是做口譯的,也會按你們說的用英文做夢,還有被人踩了一腳是說"我操"還是說「fuck」,我兩個都會說,但是我坦誠地說,我絕對是用漢語思維,只是我的英漢轉換夠快,而且也足夠了解一般的英美習俗,所以不會出錯。

其實這就是John Searle的Chinese room悖論的翻版,現在是English room而已。

2)還有一些答案拿什麼《中式英語之鑒》說事,扯到了解英語國家的民俗、文化上,那我說:你說的「英語思維」是指think like an English(或者精確地說think like a typical person from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而不是think in English。舉個例子,普通話里的「上學」用我的家鄉話說就是「下學」,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找一個北京人在我們村待兩天,他馬上就能注意到這種區別而根本不需要用我們家的方言思維。同理,如果讓我媽去西方住一段時間,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兩年,她雖然一句英文不會講,只要我給她翻譯,也能對當地的一些傳統習俗了解地七七八八。至於所謂Chinglish,只要不字字對應翻譯,往往就能避免,比如大象翻譯成elephant而不是big elephant,老虎翻譯成tiger而不是old tiger。所以許多培訓機構拿Chinglish說事,只是招生手段而已。

3)還有幾種異常情況:a&>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我母語是漢語,小時候就移民美國,慢慢地英語變得夠好,是不是英語思維?那我說:是的,但是你就喪失了漢語思維。在母語這個問題上,是一山不容二虎的形勢,由於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不可能有兩門母語。轉換了母語,也就轉換了思維的底層語言。b&>也可能有人會問:我生在香港,我們香港人英文都很好,而且很多英文辭彙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語言,這總該算英語思維了吧?那我說:你那就叫混合語思維(參考克里奧爾語Creole languag和洋涇浜語Pidgin),香港人會說「我和我的frien[d]」、「阿sir」不代表英文好,更不代表think in English。c&>還可能有人會問:如果我生在新加坡,很小的時候就學了漢語、英語、馬來語等好幾種語言,自由切換無障礙,那是不是有英語思維?那我說:你總會有一門primary language,你一定是用那門primary language在思維。

這裡區分幾個概念:一般而言,primary language = L1 = first language = native language = parent language = father tongue = mother tongue = arterial language,而secondary language = L2 = foreign language,一般人外語學的再好,也不可能達到母語的水平,更別談超越了,參考:怎麼才能將英語學的和母語一樣運用自如? - Ernest 的回答。但是對於發生了primary language轉換的人來說(比如一個學會了漢語的四歲小明放到美國養,慢慢學會英語忘了漢語),primary language就是他新適應的語言(對小明來說就是英語),而他原來母語反而成了secondary language(對於小明來說就是漢語)。

語言學裡面有一個分支叫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即二語習得,專門研究外語學習的問題,所謂外語思維早有定論。打個不太恰當比方,primary language就像女朋友,你只能有一個,輕易換不了;找了個新的,原來那個就自動不是你女朋友了;就算你腳踏兩條船,貌似同時有兩個,你也不可能同時用兩個;就算你們很開放玩多人,最多也只是不倫不類的洋涇浜。

培訓機構想招生拿think in English說事能理解,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糾結於什麼是英語思維呢?這麼多人問英語思維是怎樣的?閱讀英文句子、背單詞該如何用英語思維?大家想學好英文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其實你根本沒有必要追求什麼英語思維。所謂學好英語無非就幾條:

1)辭彙,這是一切的基礎,相當於蓋房子的磚,沒磚啥都不用談了。背單詞的方法有死背和活背,請參考:怎樣背英語單詞才高效? - Ernest 的回答

2)語法,這是語言的規則,相當於蓋房子的圖紙或者說蓋房子的技術。還拿翠鳥的比方:母語說英語的人不一定需要學語法,就像翠鳥不需要懂空氣動力學,但是外語學習者一定要學語法,就像你研究翠鳥的飛行規律研發戰鬥機一定要懂空氣動力學。請參考:怎樣學好英語語法? - Ernest 的回答

3)讀、寫,本質上就是辭彙+語法,只是閱讀的辭彙量更大,偏消極辭彙,而寫作的辭彙量較小,偏積極辭彙。另外就是抽象的閱讀理解能力,涉及到閱讀速度、邏輯思維能力;寫作則涉及到邏輯、思路以及十分抽象的文筆。寫作可以參考:如何提高雅思寫作成績? - Ernest 的回答以及托福寫作考到30分是什麼樣的體驗? - Ernest 的回答

4)聽、說,本質上還是辭彙+語法+發音,當然還要有抽象的聽力和發音能力。這方面我還沒寫什麼內容,但是好歹雅思、托福聽力都是滿分,之前還是做口譯的,有空再來寫回答。

總而言之,作為中國人學英語,可以追求英文好、英文地道,但是不必追求英語思維,而且語言學家的研究早就證明,你想追求也追求不到。


我覺得就是在大腦中有一張英語的思維網,用英語進行腦補的能力。

來到美國我發現一個現象,如果聽別人大聲講字正腔圓的英語,我基本可以聽懂,如果美國人能聽懂100%的話,我大概是90%。但是如果是聽到的英語有口音,或者很小聲,或者有點失真(比如電台或手機信號不好),或者有幾個生詞,我可能只能聽懂10%,而美國人還有85%。這個問題很要命,因為生活中大多數時間聽到的英語都是有部分缺失信息的。我想原因就是當輸入的信息有缺失的時候,美國人可以很快腦補缺失的那一部分,而我沒有這個能力。沒這個能力的原因是我沒有英語思維,腦中沒有一張英語的思維網。再深挖原因可能是我國的英語教育重書面閱讀,輸入的信息基本都是100%完整的,平時聽到的要不就是老師同學說的簡單(中式)英語,要不就是聽力考試中字正腔圓的聽力題,要不就是課文的朗誦。我們的英語教育培養不了英語腦補的能力。


背景:09-14在澳洲生活5年,上過高中,預科,大學,12年之前從來沒知覺自己有了英語思維,之前也沒有聽過相關理論。

很多人是很否定,很不相信英語思維的,覺得這個東西玄而又玄,就像仙豆一樣,吃一顆解決所有問題,怎麼可能有這麼便宜的事嘛。我打算用一些很直白的東西來反駁這種觀點,比如我在同一時間分別用中文和英語思維(所謂的)說的兩段話的錄音,可是我上傳到土豆,審核沒有過TvT,不知道為什麼,還有我用兩種思維(所謂的)寫同一個題目的英語作文。然後就是我在網上找到某個中文演講比賽的論述題,用所謂的兩種思維分別嘗試,或者是我寫過的中文作文,中文小說,換言之,轉換到中文這個角度二次驗證,就像一個科學的對比實驗一樣,當然這個實驗肯定是及其不科學的,因為我能找到的測試者只有我一個TvT.

然後比如我在構思其他「證據」的時候,甚至還想過找一個我的白人同學,把我和他聊天中的表情和身體語言也記錄下來,我堅信英語思維不只局限於語言,更像是在大腦的不同區域另行運作的另外一種腦部活動模式。我也相信語言和一個人所處的環境真的密不可分,所以在中文和英語思維之間切換某種意義上就是大腦意象的切換,對環境的認識的切換。而很多人覺得英語思維根本是胡說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這個切換環境的機會,切換環境的意思不是去英語國家旅遊,而是長時間的語言環境浸泡,純粹個人觀點,至少兩年。

我體會到英語思維和中文思維的差異,是通過很久以前的一次雅思考試。

11年春節(12年冬天)我因為要在澳洲不同的地方轉學,申請材料需要新的雅思成績,之前的過期了。所以我就只有回國再考一次,考試座位是在澳洲定的,離我到國內的和時間很近,大概只有一周多的時間,所以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給我準備。我上一次考雅思還是09年剛出國的時候,考試的模式,題型幾乎全都忘光了,我就記得聽力要一直不停地放,有選擇題和填空題,要一邊聽一邊寫,閱讀有三篇,寫作一個圖表題,一個議論題,THAT IS ALL。我以前背過那麼多寫作模板,聽力技巧,環球雅思的快速提高班,「寫作魔法」,全部都忘光了。

那次轉學對我很重要,雅思必須達到7分左右標準,我09年考得那一次得了7,5分,我很害怕,很焦慮,這麼長時間沒考,會不會比上次還差,轉不成怎麼辦。雪上加霜的是,那次我女朋友沒有和我回來,我倆在轉學造成的異地等等一系列問題上吵得不可開交。我女朋友在澳洲,我在北京,我幾乎是一下飛機就和她在電話里吵,我剛回來前幾天,幾乎一天要和她打4,5個小時電話吵架,這種情況下,我幾乎快崩潰了。 我記得那是我告訴自己,你閱讀和寫作就像你在澳洲上高中時候那樣寫就行,結果,我為這次考試做出的唯一準備就是讀了5,6頁我高中英語課剛剛讀過的一本英語小說,霍桑的《the scarlet letter》,Amore softly, a young wife, holding a child by the hand, "let her cover the mark as she will, the pang of it will be always in her heart."心裡默念著書里的話,然後我就去考試了。

我之所以這麼啰嗦,就是因為這次考試,準確的說是兩次考試的對比,很深刻的讓我體會到了中文和英語思維的差別,是那種很具體,彷彿可以抓住的區別。我還記得,我戴上耳機,聽到聽力的開場白的時候(我之前都沒有時間聽劍橋的習題),渾身打了一個激靈,我回想起了幾年前在國內聽雅思時的那種感覺,那種腦中的意象: 我想到北京家裡我房間的書桌,我拿著一杯雀巢的速溶咖啡著急地想,哎,剛才那句說的什麼,然後急忙寫下一個單詞就往下看。我真的沒有裝逼,這一切都是真的,過了這麼多年,我還記得當時襲擊我的那種感受,書桌明亮的顏色,速溶咖啡那種味道,歷歷在目。

我還記得聽力第一個section講的是一個女人要租車,我做的很慌亂,完全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但是第二個section,我聽到的內容是一個老師在和學生們說明,內容是他們要去參觀一個博物館,老師在說明注意事項和特別要注意的藏品。我的思維不由自主地就想到我上高中的時候,有一次要去參觀南澳的畫廊,那時候老師也是這樣,在木地板的教室里,站在白板前面,和我們說注意事項,這時候,改變就發生了,我腦中的意象就自動切換到澳洲的那個教室里,周圍都是白人和黑人的同學,我可以聞到教室里的槐樹花的味道,可以聽到我的同學們說著澳洲口音的英語。這時候我在回到聽力的現場,我突然覺得題目的語速放慢了好多,而且那女人的發音簡直正式的可笑。

之後的閱讀我的記憶沒那麼清晰,但是我也能記得差別很大。我記得剛剛開始做第一篇的時候,我想到了初中英語課我們做的」英語報「上面的文章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我用簽字筆在上面畫線。但是之後,我腦子裡的意象就發生了改變,彷彿我變成了一個白人學者,在辦公室里讀一篇關於xxx的文獻,總之是一種像科研一樣的證實態度,我記得自己對自己說,保持這個感覺,就一定能得高分。

之後當天下午的口語記得就更少,我只記得考官是年輕的白人美女,我只是正常說話而已,沒有做任何準備,就開口回答她的問題,僅此而已。

最後的結果大家肯定可以猜到,非常好, A類 總分8.0分 閱讀,聽力8.5 口語8.0 寫作7.5,在毫無準備,心煩意亂的情況下。

我一直相信,我以上所說的這些體驗,就是從中式思維變到英語思維的過程。

總之以上這些,在經過科學的實驗證實之前,真的和輪子宮,氣功的宣傳沒兩樣,都是不著邊際的一派胡言,大家萬萬不可輕信。


題主若是幸運的自然雙語人, 亦即, 除了普通話之外, 也能嫻熟操持另一種漢語, 從小在家裡,

在出生成長環境當中自然獲得至少另一種漢語(尤其跟普通話不相通或很難相通的漢語);

那麼, 只要反身自省, 腦中在那兩種語言當中轉換,

便能自行內觀直接感受得知。

否則, 即使用無數個字來企圖描述說明,

也往往會是夏蟲語冰了。


回應否定式問題時常令我的思維混亂起來。

你不想去嗎?是 (我不想去)。

Don』t you want to go? No (I don』t want to go).


就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群思考方式去思考和組織語言


二語習得中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很多人都有speak to yourself的體會,就是腦子裡自己會和自己說話,比如我在做飯的時候,腦中就會有個聲音默默告訴我自己,先燒水,然後切肉,加入料酒,等等。如果這個時候,你腦海中的聲音是英文,那你就是用英語思維了。


在完全英語的環境下工作了許多年(具體幾年就不說了暴露年齡)。從來沒有在中文環境下正式工作過。所以任何和工作以及專業有關的思考和溝通,都是英文的。以至於當我試圖用中文來解釋我專業或工作上相關的一些內容的時候變成了結巴,很多中文表達都要想一下才能說,而不是像母語一樣自然而然地就出來了。

譬如我會直接說/寫:We performed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 in order to obtain reasonable assurance of the balance. 這句話英文說完全無障礙,但要我用中文來說,我要怎麼說呢?「我們表演(?)了以下程序以取得餘額的合理保證「? The sales order is properly approved by the sales manager according to the approval matrix as evidenced by his signature. "根據批准矩陣(?),該訂貨單合理地被銷售經理批准了,證據是他的簽名"?——我都快被這英文思維的中文表達饒吐了。

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還會用中文記工作筆記,後來就漸漸全部演變成了英文,而不去費勁翻譯。遇到講中文的同事,大家閑聊時會講中文,但一說工作,就立馬換回英文,絕不是裝給別人看的,實在是講習慣了。

總結一下,所謂英語思維就是用英語思考,在接受、處理、以及反饋英語信息的時候沒有翻譯的過程。

要說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我覺得沒什麼不同。很多時候是環境使然。譬如我自認為只有在工作中才用英語思維,平時生活的時候根據周圍環境就自然進入相應的語境。跟爸媽、國內的朋友說話自然和他們一樣,和說英語的朋友一起就回到英語思維。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不同,可能具備這樣思維的人,英文表達會更地道一些吧;如果需要先想中文再翻譯一遍的話,會有chinglish的感覺。


1. 什麼是英語思維?

答:英語思維從字面上理解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用英語進行思維,一種是英語所蘊含的思維。後者即英語的思維方式、思維角度,也就是指蘊含在英語語法規則中的思維及其原理。所以要正確地使用英語進行思維的前提是我們必須首先要掌握英語語法中的思維及其原理。

2. 什麼是英語語感?

答:語感是對語言的感覺,是指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感性經驗。語感並不能等同於語言規律,只是對語言規律的一種朦朧的感性認知,所以很多時候你的語感並不靠譜。很多人想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來建立和強化語感,並寄希望於能最終獲得英語思維的方法是行不通的,或者說是事倍功半的。

3. 什麼是語法?

答:語法是語言的法則,是語言規律的高度凝練。語法和語言是共生共存關係,有了語言也就有了語法。

4. 為什麼母語不用學語法,而英語卻要學習語法?

答:之所以母語不用學習語法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母語環境中,每日耳濡目染,同時自出生時起伴隨著成長,父母逐字逐句地教,逐字逐句地糾正,從而在無數次的重複中不知不覺內生了母語的語法規則。而英語作為一門外語,我們僅僅在英語課堂上才能獲得一點有限的練習,幾十個學生面對一位老師,不能象學習母語一樣得到大量有效的練習和矯正,所以無法像母語一樣內生正確的英語語法規則。因為無法自然地內生,但是又需要這套語法規則來約束和保障我們正確地使用英語,那麼只有去學習語法規則。

5. 語法為什麼那麼難?

答: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傳統的英語教學並沒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法,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也沒有真正認識到英語語法規則所蘊含的思維本質,因此導致在英語教學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大量語法概念的理解混亂模糊、語法結構撕裂散亂、致使原本簡單系統的語法體系支離破碎,漏洞百出。

語法之所以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書店大部頭的語法書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動輒上千頁,厚厚一大本,更有甚者分成數冊,試想有幾人能耐心看完?無形中給讀者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形成了英語語法非常複雜難學的印象。

英語語法很簡單,初中以上基礎的學習者數十課就可以理解學透、系統掌握,而無需耗費數十年時間學習。

6. 學了多年英語,為什麼還是看不懂、寫不出、說不了?

答: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是因語法和單詞基礎不夠紮實造成的。英語文章由句子組成,句子由主、謂、賓、定、狀、補語組成,謂語是句子的核心,有各種時態和語態的變化,所以如果語法紮實,那麼謂語部分無論如何變化,都可以正確地寫出。謂語之外的其它部分由單詞、短語、從句進行相應的語態和時態變化作為上述句子的成分。語法和單詞不紮實就會直接導致聽說讀寫的障礙。

7. 英語學習有捷徑嗎?

答:俗語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做任何事情都有其捷徑,都要有一個科學的規劃和安排,而不可貿然開始。比如有的同學以單詞入手,手捧詞典從第一頁開始背起,沒有多久就放棄,然後再次開始,再次放棄,直到最後徹底放棄;有的同學以語法入手,面對眾多語法圖書茫然無措,隨機選擇一本厚的開始學起,看不到一半也放棄了;還有很多同學以大量的泛聽、泛看、泛讀、泛背入手,以為量變終能導致質變…結果苦不堪言,收效甚微。

英語學習是有捷徑的,這條捷徑就是借鑒和學習別人已有的經驗和積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不是盲目地重走前人已走過的漫長探索之路。英語學習可以是快樂的,正確高效的英語學習應該按照如下順序:

1.首先學透語法,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即建立起英語語法的全局視野。這時在你的頭腦中已經建立起一台強悍的英語語法處理器,英語閱讀和寫作的語法障礙已經消除,你就真正進入了英語學習的高速公路。那麼如何快速高效地學透語法,參見《英語思維:10節課建立完美的英語框架體系》視頻課程和同名圖書《英語思維:解密英語語法的原理》。

2.語法障礙消除後,剩下的就是聽說讀寫以及單詞的學習了,這時最佳的英語學習方法就是通過大量精看、精學每一集原聲影視劇來全面提升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

語法和思維可以很快建立,辭彙和聽說讀寫則需要終生學習。

8. 學英語沒有語言環境怎麼辦?

答:有了語言環境也不一定能夠說好,大量的海外華人不能夠流利地使用英語,有很多身在國外卻報名國內的在線視頻課程來補習英語,甚至有把小孩送出國的父母又把小孩領回國學習英語的例子。原因很簡單,因為英語基礎太弱,交流了幾次,自己聽不懂,老外也不明白,導致彼此都不願意再進行交流。有大量沒有出過國沒有英語環境的人英語卻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沒有英語環境並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英語環境確實非常重要,沒有英語環境,就好比學習游泳卻沒有游泳池。這時就需要我們自己創造英語環境了。那麼如何創造英語環境呢?答案就是看原聲影視劇。原聲影視劇擁有最原生態的英語環境,口語純正、發音標準、辭彙量巨大、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最實用的單詞、口語,拿來就用。而且可以快進,可以快退、有聲音、有畫面、有情節,不認識的單詞可以暫停查詞典。還有什麼樣的語言環境能夠比原聲影視劇更好呢?看一遍不夠,看兩遍、三遍、十遍、二十遍,直至看到你脫口而出。還有什麼對白會不理解,什麼單詞會不認識呢?

9. 學英語找外教好嗎?

答:在教大家開口說英語和練習一些簡單的對話方面,外教有其優勢,但是在教單詞和語法方面,外教和中教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如果讓外教來教語法,那麼僅僅就語法中的一些常見術語學生都難以理解,更不用說去全面理解系統的語法講述和解釋了。讓外教教我們英語語法就好比讓我們教老外中文語法,我們大多數人對中文語法都是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大多數的外教對英語語法也是如此,就是所謂的當局者迷,對自己在熟悉不過的母語語言的語法反而稀里糊塗。所以我們無需盲目的迷信外教,同時英美人也並沒有真正地理解英語語法的內在本質和彼此關聯,並沒有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英語語法體系,所以不要神化外國人對英語的理解,正是因為英美人混亂的語法認知才導致我們中國人學習英語如此艱難。

在看原聲影視劇學習口語和找外教學習口語之間,無疑看原聲影視劇的效果要好得多,性價比也更高。當然如果要口語實練,還是找外教練習最好。

10. 如何看原聲影視劇學習英語?

答:前面已經講過如何利用原聲影視劇給自己營造語言環境,那麼如何看原聲影視劇呢?

首先是原聲影視劇的選擇,對於基礎薄弱的同學可以選擇一些內容簡單,有雙語字幕的原聲影視劇,比如兒童題材的影片如《奇幻精靈》《小鬼當家》等,對白較少,情節較容易理解。也可以選擇一些經典影片如《羅馬假日》《阿甘正傳》等,多看幾遍可以提高對原聲影視劇的興趣。基礎較好的同學就可以選擇時間稍短、難度較大的原聲影視劇如《生活大爆炸》《人質》等,內容豐滿、情節有趣、對白量多,辭彙豐富。 20分鐘的原聲影視劇認真地精看往往需要60分鐘的時間,所以時長盡量選擇在30分鐘左右的,不然完整地看下來會比較疲倦。

第一遍泛看,以輕鬆的心情享受原聲影視劇,熟悉劇情,這樣才能寓學於樂。

第二遍精看,看懂每一句台詞,查閱每一個生詞,不放過每一句俚語。

第三遍精看,在第二遍的基礎上已經輕鬆了很多,繼續鞏固第二遍的成果,熟悉有用的口語和重要的生詞。

第四遍泛看…

......

第十遍泛看…基本可以脫離屏幕。

十遍看下來,劇中的生詞基本消滅了,劇中對白基本掌握了。當所看的劇集越多、遍數越多,遇到的生詞反而會越來越少,口語聽力卻會越來越好,每一集所需看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少。如能邊看影視劇,邊記筆記,反覆鞏固,則效果更好,效率更高。

口語訓練除了在看劇時同步練習,還可以在休息時、散步時,邊走路邊回憶、邊練習,效果更佳。

小說、文章、只有文字,沒有聲音、沒有畫面、看一遍都不易,很少有人能堅持看兩遍、三遍、十遍,但是看原聲影視劇可以。

最後,看原聲影視劇學習英語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已經消除了語法障礙,不然還是需要先學透語法。

歡迎添加訂閱號:生活大爆炸精學筆記 (thebigbang01)和老師一起精學每一集生活大爆炸。

11. 英語單詞需要死記硬背嗎?

答:英語單詞不需要死記硬背,死記硬背讓人痛苦,學習一樣東西,一旦讓人痛苦,那麼一定就有問題。英語單詞的學習和記憶只有像母語辭彙學習一樣,自然而然、循序漸進,才能真正掌握。凡是死記硬背、急功近利地學習,遲早都會忘記。說到這點很多人會想到有這樣的一些課程,一個月記住5000單詞,一個月記住10000單詞這樣的速成班,其都是急功近利,淺嘗輒止的表現,往往是蜻蜓點水,混個眼熟,應付考試,考試結束了,所學也就還掉了。記憶詞根詞綴的方法不可取,大量的詞根詞綴記憶和理解已不容易,更何談大量的單詞記憶,每個單詞都有眾多用法、意義、詞性、片語搭配,如何能在短短一月內記憶掌握。想想我們學漢字的時候有大量去記憶偏旁部首嗎?有對偏旁部首追根溯源,一探究竟嗎?當然如果喜歡並且時間充沛則另當別論。

單詞不用死記硬背,那麼怎麼學習呢?

如上所述,在影視劇中學習,在不斷的重複中記憶。不要放過每一個生詞,與每一個生詞親密接觸、全面了解,這好比進入一個新學校,面對新同學,只有彼此親密接觸一番、觀察一番,他們的音容笑貌、性格特點、姓甚名誰、在多次的相見中,便如春風化雨般逐漸印在心裡。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單詞,這才算真正的掌握單詞。

當然如果為了應付考試,想短期混個眼熟的也可以考慮速成班。

12. 我們學英語能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嗎?

答:我們可以無限接近,但是很難達到,想想老外能像我們一樣欣賞《紅樓》《三國》《唐詩》《宋詞》嗎?很難!我們學習英語也是一樣很難達到英語母語者的水平,單單從辭彙上我們就很難達到他們的水平。

上圖為英語母語者年齡辭彙量分布圖,由上圖我們就可以看出,英語母語者3-8歲已經擁有了10000左右的辭彙量,8-18歲擁有20000左右的辭彙量,18-38歲擁有了近30000的辭彙量,一些專家學者的辭彙量更是達到了50000-100000的數量。

而我們的5000辭彙量、10000辭彙量怎麼能和英語母語者的5000、10000辭彙量相提並論呢?

經常有人問能否聽懂原版影視劇這個問題,原版影視劇的聽力難度比英語新聞的聽力難度要高的多。英語新聞的播報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辭彙,發音清晰,語速一致,干擾較少;而原版影視劇就不同了,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音樂、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語速、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俚語,抑揚頓挫、大小高低……,想想我們看國產片,有時都需要看看字幕,何況是英語呢?

但是不要因為難以企及就放棄,至少我們可以交流,可以閱讀、可以欣賞,可以娛樂、可以工作、可以環遊世界。所以無需給自己太大壓力,無需制定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學習英語為我所用,為我所樂。

13. 英語學習遭遇瓶頸期,該如何自我提升呢?

答:英語學習遭遇瓶頸期的同學大多已經學習了多年英語,對英語的使用和理解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但是在繼續學習英語的道路上,卻發現無論自身如何努力,他們的英語能力都很難再提升了,他們找不出問題所在,彷彿遭遇了一堵透明的牆,無法逾越、無從下手。

具體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 辭彙:他們發現縱然自己記憶了大量單詞,也許5000左右、也許10000左右,但是使用時總發覺自己的辭彙量捉襟見肘,明明都認識使用時卻想不到或者不能夠靈活應用。

2. 語法:他們發現縱然自己諳熟了語法規則,但無論是口語還是聽力、閱讀還是寫作,使用時總覺得不能得心應手,表達和理解時總覺得意猶未盡、很多時候甚至猶豫不決。

通過以上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還是英語的單詞和語法沒有真正掌握所造成的。所謂的單詞量大其實是一種假象,大量的單詞僅僅限於認識的層面,其眾多詞性和詞義根本沒有掌握。所謂的諳熟語法其實也是一種假象,對眾多語法規則的理解不過是浮光掠影、淺嘗輒止,其實並沒有真正地理解其本質,因此在運用的時候就會僵硬機械,而不能靈活運用。 所以還是要從根本出發,打牢單詞和語法基礎,做到真正地掌握每一個所學單詞的詞性和詞義,真正地理解和吃透每一條語法規則的本質。當你真正掌握龐大的辭彙量、真正建立起英語語法的框架和體系之後,在配合大量原版影視的學習和訓練,最終量變導致質變,讓你的英語學習浴火重生。

14. 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才嗎?

答:兒童學習一門語言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父母師長無數次的重複和矯正才能慢慢掌握,其過程往往需要十數年之久。而成人因母語能力的建立以及已有大量事物的認知,通過採取科學的方法,卻可以快速的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成人的語言學習能力要遠勝過兒童。 可以用學習編程來類比學習語言,在你初次學習C++語言的時候,你會學習的較慢(好比兒童),而當你掌握了C++之後,再去學習Java時就會覺得非常的容易了(好比成人)。成人學習語言的時候往往被工作、生活等所干擾,也沒有兒童學習語言時的環境和父母師長無微不至的指導矯正,所以無法做到像兒童學習語言時的專註和自然,因此給大家造成了兒童是學習語言天才的假象。

15. 如何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答:英語不可當成學業和任務來學,而是因為喜歡或真的為己所用而學,這樣就有了學習英語的動力。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動力呢?喜歡週遊世界嗎?不懂英語似乎寸步難行;喜看英美大片嗎?能看懂原版字幕那豈不是很酷;喜歡國外遊戲嗎?不理解英文說明讓人抓狂;想做編程高手嗎?英文太差也會困難重重……,讓你想學習英語的理由還有很多很多……,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莫過於看原版影視更好,隨手可得的片源,廣泛的題材選擇(愛情、戰爭、警匪、傳記、記錄等等)、精彩的劇情、異域風光,在給你帶來歡樂的同時,潛移默化的提升了你學習英語的興趣。所以當你對學習英語的興趣還不是那麼濃情蜜意的時候,那麼就多看原版影視吧。


OK,看了一下大部分的答案,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吧!

英語思維這個東西是否存在,是否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如果以我的角度來說的話,英語思維這個東西是可以通過後天來培養的。

到底什麼是英語思維?其實很簡單?就是英美人士和以中文為母語人士的思維差異,因為只有思維上的差異才造成了表達方式的差異。

首先要明確一點,語言到底是為什麼來服務的。其實不管是英語還是中文,或者是其他的語言,語言的最終目的都是把思維邏輯動作化,思維指導行為。這才是語言的最重要任務。

那麼思維這種東西就很好理解了。其實說起來語言思維實際上是思維延伸出來的行為差異。也可以說是思維在長年累月中造成的行為和習慣上的不同,所以也就造成了中英思維在表達方式上的諸多不同。

比如,英美人士在表達的時候是一定要有主語的,但是在中文上就會常常省略主語的傾向。類似的差異還有很多。

所以如果要理解什麼是英語思維,從中英差異上入手才是最佳的捷徑。

以上答案均有本人實踐得出的結論,雖然不完善,但是醍醐灌頂之時也是由此開始,希望各位朋友在英語學習的路上大步向前 , ^^~


能用多種語言思考的人 通常不會刻意去區分目前在用何種語言 許多時候甚至無法記起剛才是在用何種語言思考或敘述


1.初一的時候我在家喝雪碧,我媽也在旁邊,她問我「雪碧用英語怎麼說?」,我猶豫了一會兒,看了一下包裝紙。哦~原來雪碧叫Sprite 。我興奮地跑到廚房打開冰箱,原來百事叫Pepsi ,七喜叫Seven Up,美汁源叫Minute Maid

2.初二家裡去蘇州旅遊,我媽問我「蘇州英語怎麼說」 ,我馬上百度搜索了一下 原來蘇州叫Soochow,後來我再搜索得到原來 烏魯木齊叫Urumqi, 澳門叫Macao

3.高一放假時陪我媽逛超市,我媽買了相宜本草的化妝品,問我「相宜本草英語怎麼說」,我看了一下原來叫Sinoway Herb。後來我知道海飛絲是Head shoulders。佳潔士叫Crest。

⒋大一上學期和女朋友深夜聊到兩性話題,她問我「杜蕾斯英語怎麼說?」 我回答「那很簡單啊 Durex!」 後來我查了一下 岡本叫OKAMOTO ,傑士邦叫jissbon

5.周六周末出去喝下午茶,會留意一下國內的英語翻譯,找笑點~

--------------------

在國內外,我想英語思維就是在非母語環境下發現英語的美,對英語有好奇心,願意發現翻譯之美。而不僅僅是會說英語而已~


02年,10歲,隨父母去英國,04年回國。小時候學習語言進步很快,基本上一年多點就能無障礙交流了。但是語言是需要環境的,如果當初不回國的話,估計現在也不可能流暢地使用中文了。

所謂的英文思維,沒有語言環境是很難刻意鍛鍊出來的。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在我04年回國之前的半年多時間裡,基本上在做夢的時候都是說英語。這說明當時英文已經成為我潛意識裡使用的語言。後來回國,夢裡逐漸又變成中文了。

所以,什麼時候能下意識地使用英語,什麼時候就掌握了英文思維。或許有一天,你發現自己發獃思考人生的時候,大腦里居然是用英文在表述。那時你就自然理解什麼叫英文思維了。


本人已經是英語思維。

聽英語和聽母語感覺類似,如果你和誰幾天前說了什麼話,你會想不起來當時是用英語還是中文講的。

英語思維包括很多方面,我還曾經做過簡單的視頻課講過。實質是英語解釋英語,腦中的英語元素之間是直接連接的,而非通過母語中轉。要做到這些,最重要的兩點:一是要建立新詞和老詞之間的聯繫。二是模糊化」小屋子「記憶。具體可以看我的公眾號」英語兔「尋找相關信息。


感謝題主!勾起了好多在英國讀書的回憶,還有6天就碩士畢業典禮了!

怒答以紀念我在英國的五年!

說一下背景:我小學2年級開始接觸劍橋少兒英語,6年級考完少兒三級,初一英語考試100分我拿99,高中英語我150拿149,高一聖誕節考試雅思5.5,高二再考雅思還是5.5,然後出國讀書,預科讀本科是學校直升沒有考過,本科讀研因為在英國讀了4年,系主任直接給我免了,現在在國內工作。

我的第一個感觸是,英語思維和【英語作為學科的好壞】壓根沒關係!

我才用拓詞背完了大學六級的高頻辭彙,好吧,我10個至少有5個不認識,我做語法題目,包括幫助同事訂正一些翻譯稿件,我沒有辦法給你解釋為了語法是這樣,而是感覺就是這樣的。

在國外讀書5年有餘,關於英語思維有三個感觸:

第一, 感覺自己有兩個大腦,對著中國人講中國,對著老外講英文,兩個大腦中有一條天然的鴻溝,像是寫論文中文寫好了再翻譯這種事情從來都是不會發生的,因為期末考試沒有時間,全部是要寫了8-10面A4紙的ESSAY題目,這麼學會掛科的。

第二,用詞用句不再有刻意的語法思考。這可能是書讀多了的緣故,我很少去思考to, doing, done,也不會遇到所謂主謂賓和時態的糾結,總之,恩,就是這樣,但是我無法給別人講語法題,做國內的語法題目也是連蒙帶猜。

第三,看中文教材說不出的彆扭,做中文的卷子有些力不從心,很多表達已經不怎麼會了,但是用英文就可以說得很順。

第四,感覺在國內學習的不是英文這門語言,而是一個工具

第五,不是每個出國的孩子單詞量都很大!!!!尤其是本科出國的孩子【這句必須高亮加粗!】雖然我讀的是商科,但是本科和研究生老師對語法和辭藻的華麗都沒有過多的要求,因此經過拓詞測試我感覺我的單詞水平還依舊停留在大學4級到6級之間的水平。國外的寫作,更多考察的是你的結構【也就是批判思維,邏輯思維】

希望各位看客在和四級、六級說再見後,能夠用一種enjoy的、沒什麼大不了的態度來享受英文,想獲得英文思維就要跳出拿高分的誤區,而是要把它當作一個享受,尤其是面對雅思,IBT這種考試,千萬不要想複雜了,裡面很多東西都是在國外生活很常見的場景。


舉個荔枝。動漫看多了,也會有類似的日文思維,具體體現為語速再快也不影響理解(儘管可能只懂一小部分),不需要把它翻成中文再理解一遍。有外語思維並不意味著語言水平高。也許某人只懂幾個詞,但是當豁然開朗時,心中冒出一個soga,也是屬於外語思維的體現。


想老媽時腦子裡直接閃現的句子是I miss my mum 而不是我想我媽了。


推薦閱讀:

多語言家庭的孩子,是否可能因為接觸語言過多而出現語言發育遲緩?
有哪些字是因某名人而被熟知的生僻字?
若是絕對地做出選擇,在學習語言過程中,到底是?會聽才會說?,還是?會說才會聽??
有哪些外語句子十分複雜,翻譯成中文言簡意賅的句子?
俄羅斯境內有沒有俄語方言?

TAG:語言 | 英語 | 語言文化 | 英語學習 | 語言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