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藥學生,應該怎麼正確地為身邊的親友提供正確的醫療保健建議?
如題,題主是藥學在讀大三的學生。平時身邊的人經常會有一些慢性疾病困擾,例如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帕金森病之類的需要長期用藥的病。題主作為一個學生,其實很想作為家庭醫生之類的角色,幫他們做點什麼、給點生活上的建議之類的。請問從本科生的角度來說,能為身邊的人在知識上最大限度提供的幫助可以在哪些方面實現?
從立志學醫至今、超過十五年時間。
前五個年頭,只要知道、就會去說。
中五個年頭,你們不問、我不去說。
後五個年頭,不論問否、盡量躲避。
未來的年頭,別來問我、要問挂號。
我很懶!懶得改變自己。我的錯!變成現在這樣。謝邀~
本科生階段,特別是沒上過臨床的,除非對方明顯作死到你看不下去了,比如吃了頭孢還非要酗酒,不然就不要提建議了。
為什麼呢?首先,學生階段的很多醫學認知都是來源於課本的,與臨床實際存在很大的脫節,你的建議很有可能與正規醫生的治療方案有一定出入,到時候親友聽你的還是聽醫生的?
再者,醫療是一個非常需要技巧和權威性的溝通過程,而這些一個在讀的學生是基本不具備的。「哦,你小子讓我少去抽煙喝酒大保健,讀了幾年書尾巴翹到天上去啦,我看著你長大的好伐?!」對方如果抱有這樣的心態,很難聽進去你的話,甚至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故意反其道而行之。
最後是一個責任問題,你連本科學位都沒拿到,更不用提執醫證,你怎麼保證自己的建議就一定是正確的呢?對方聽了你的意見,萬一出了問題,又該如何處理?
學醫真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經驗、技巧、科研、終生學習……與其掌握了一點皮毛就給人提供建議,還是先把基本功夯實吧。
1、多認識一些不同專業的同學和老師,成為一名醫托2、不斷學習,給你看看中國最老西醫院藥學部的同仁是怎麼做的:http://mp.weixin.qq.com/s/Lq73LJZZ2-K6l8B9KJrnvg
客觀、準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撿自己知道的說,不要瞎編,用合適的方法勸他們尊醫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分享權威和有根據的醫學常識。也可以多聊聊疾病原理之類的,醫院大夫不常講,但是患者知道會更有幫助的事情。如果萬一真的發現醫囑有奇怪的地方,就勸他們換一個大夫再看看。畢竟沒有資格證,無法為診斷負責,最好就是合理運用專業知識時時安慰。
除了至親,我從不管他們,愛怎樣就怎樣,說多了他還不樂意,我幹嘛攔他作死。至親我講毛線的道理,這個必須查,那個必須規律服用,禁止吃這個。不聽話?反省去!血糖不達標?哼!我不理你!不要和你玩!
千萬不要妄想你能救所有人,畢竟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被救,管的太多累。說的太多招人煩。
拉倒吧。我一個公衛營養的。連我外婆花錢買亂七八糟保健產品都拉不住
我身邊好多人每次有點小毛病都會問我,我問他們為什麼不去醫院問醫生,他們大多都會告訴我他們不想被騙被坑錢,而我真不知道該怎麼看病怎麼治我能力有限,而他們依然寧肯相信一個從來沒有臨床經驗的醫學生都不相信醫生,我只是個醫學生又不是醫生,我不能保證我說的就是完全正確的也不能對自己說的話負責,所以我只會告訴他們:你問的這個病我還沒學到那。
多引用發達地區三甲醫院傳染科帶教老師的話——梅毒很多,告誡同齡人,病原體是不會看你們是真愛就放過你的,並且口腔也會傳染很多麻煩的疾病,所以。。。
瀉藥,少提,如果不是至親的話平常情況最好別主動提
有些人就是這麼不識好歹,說那麼多幹嘛
給別人建議的時候最好還是給比較中肯的建議,中心思想:管太多不好,遭嫌既然是學葯的,就不要把自己當作醫學生。你只在用藥上有一小部分話語權,只是書本上的。真正用藥是否正確需結合臨床病情、詢問病史、病患癥狀、用藥歷史等。最好不要做不科學的建議給親友,因為你不是醫生,不要做非專業的事。切記良藥苦口!
提供一個角度哦,就是要考慮與你交流的對象的認知程度和他們的情緒。然後再是專業知識吧。我不是醫學生……只是一個學心理學的,加上家裡有個倔強的爺爺。爺爺就是那種典型老年病人,具備老年病人的各種心理。在爺爺的認知里,他活了幾十年,走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多。他不能認識到世界已經和他年輕時的不一樣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往往我們的建議他會不接受。爺爺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學過相關知識的專業人士可能就此聯想到這些生活習慣造成後果,細化到器官,細化到物質運輸。而沒有任何生理學基礎的爺爺,根本就不會理解,反而覺得祖祖輩輩都是這個生活習慣,能有什麼事?由於爺爺想像不到,所以會降低他對風險的防範。並且他認為我們晚輩的所學知識不過如此,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題主可能也會遇上類似問題吧。在你的認知里你已經學了豐富的醫學知識,能夠給他們建議。而在他們的認知里你可能還是高中時的樣子,他們可能無法把你和專業的醫生聯繫在一起。如果是這樣,你需要先樹立形象,不要一來就給建議,而是通過一些小事時不時的表現出你的專業性來。在情緒上,生病的老年人會很焦慮,尤其是在得知又有一個自己的朋友去世時。有時他們不信任醫生往往是因為他們太焦慮了。有一次,爺爺胃痛,去醫院檢查,輕微的胃潰瘍,並且是吃降糖葯(or降壓藥)引起的,具體是什麼我忘記了。醫生說他的問題不嚴重,並且引起胃潰瘍的葯可以先停停。爺爺一聽要停一種葯,並且醫生都沒給他開藥,就很著急。每天吃藥對於爺爺來說已經成為一種儀式,通過這種儀式可以消除一定情緒上的焦慮。這種時候想要爺爺配合醫生的治療,就要先幫助他消除焦慮情緒。人在焦慮情緒支配下往往會出現認知局限,意識狹窄的情況。只想起這麼多,希望能幫上你。
別讓你家小輩學醫……?算不算?
讓他們及時去看醫生並遵醫囑……
這是告誡醫學生們的:不要知無不言。即使是你親人
謝邀。
一些基礎性的保健常識可以提供,但建議不要讓自己代替了「醫生」這個角色。一位合格的醫生培養起來非常困難,不僅要有多年的知識積累,還得有數載臨床經驗,再天才的醫學生,也不是醫生,更無法承擔醫生的責任。如果親友身體不適,提出一些禁忌,然後建議他們迅速就醫,有條件也可陪同。
至於感冒發燒拉肚子之類,只要頻率不異常,倒是隨意。你的心是好的,但這種衝動也會給自己找麻煩。
醫不自治
本科階段的意見是不可能超過臨床醫生的,疾病還是看醫生吧。生活建議可以提啊,聊聊疾病原理,注意事項。
謝邀,多宣傳健康理念,糾正老人喜歡偏方和民科的習慣,身體不適時催促就醫和給出診療方向,永遠不要自己給服藥意見
可以中西醫兼顧。根據你親友的實際情況,選擇中西醫。然後目前你的狀況來說,可以了解中西醫最基本的包括用藥。比如高血壓常用那些葯,什麼是濕氣,什麼是上火。然後可以讓他們通過食療,穴位按摩艾灸,等家庭方便做法。主要是讓他們認識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建立起合理的健康的生活習慣。給予他們大方向的健康,包括文化,情緒等等都屬於在內
推薦閱讀:
※為什麼通常不主張抗生素局部應用?
※孤立腎是一種什麼體驗?
※一運動就出汗特別多是什麼原因?
※鼻炎如何解決眼睛癢的問題?
※臨床醫生需要認真學習醫學影像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