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間的科技水平有多大差距?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前所謂大熱的美籍華人楊培東和張首晟,讓很多人有些興奮,但結果獲獎的是3個日本人,而且獲獎的工作基本是在日本完成的,日本已經拿了22個諾獎,雖然諾獎不代表所有,但醫學、化學、物理學這幾個獎公認還是靠譜的,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很想知道,在科技領域,中日差距究竟有多大?


多的我就不說了,這是我在德國一次講演前準備的圖。標題的德語可無視。

這種圖是比較1997年和2011年世界各國科研投入的(佔GDP的百分比)。其中藍色部分為1997年的指數,紅色部分為2011年的指數。

請找一下日本在什麼位置,中國在什麼位置。

另外這張圖的妙處是藍色列是由高到低排列的。紅色列是依據97年的排列而先後排列的。而紅線部分如果出現峰現象,則說明這個國家在這14年中有科研投入比例的大量進步。如果看中國的話,能發現這是一個很大的峰。這14年中0.645硬是拉到了1.836,但是離日本的差距還是太大太大了。

這個指數的好處告訴你的並不僅是說,誰投錢多。

這個指數中蘊含著至少以下幾層意思:

1.國家是否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收益未定的科研投入。

2.國家政治體制是否能夠通過這樣的高投入。

3.社會是否能夠容忍這樣的高投入。即社會創新文化是否足夠。

當然有人會說, 只說投入的話,可能會比較片面。中國從總量上也投了好多錢啊,怎麼不行呢。而且好多錢據說不是被腐敗了嗎?(抓小放大出巨蠹)(這個問題我們暫時不談,在中國從事過科研工作的人都應該知道,這樣的現象出現可能更大的關係是我們這個整盤的科研體制有著很大的關係。這裡不細說太多,一本書都說不完。)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還是要給中國科學家更多的時間,我們的底子太薄弱了。從鄧的科技復甦開始都沒超過35年。日本戰後已經是穩穩地科研發展到現在了。

臨時畫的圖,別嫌丑。

大粗線是日本,小細線是吾國。這張圖表中展示了中日兩國申請專利數量的統計。大家能夠看到吾國專利申請數量增長是很快的(質量么,你懂的,是要捏把水出來的)。而且專利這個東西,前期的積累是很重要的。大家可以看到吾國開始有這方面的數據已經是85年之後了。而日本在之前已經經歷了專利數量瘋漲的60-70年代,已經快要進入專利穩定增長期了。而專利申請的穩定增長,也能一定程度上說明該國的研究隊伍總量是相對穩定的,產出是有效率而且穩定的,且科研隊伍有傳承。同時說明這個國家的科研體制是相對來說比較適合該國科研隊伍穩定產出的。相對日本來說,中國還是「新貴」,要走的路還不少。

呵呵,最後來張最刺激人的差距吧!!

這張表叫每百萬人中科研人員數量,上面的大粗線是日本,下面的是中國。。。

上面是下面的多少倍。。。大家應該能算吧。。。。

中國真的還有很大很大的距離。最後我說幾句客觀之外的話吧:

1.中國對於科研經費不斷加大投入,不僅重要而且急迫,不要因為一些暴露出來的腐敗造成的社會批判就動搖中國向「科技創新型」國家發展的方向。

2.比經費投入更急迫的是,一定要將現代化的研究評判體系,獎勵體系和培養體系建立和完善起來。高校作為科研後力軍,改革勢在必行,特別是由行政化向服務化轉型,與世界接軌。理順科技界的各種關係,才能打開中國科技之扣。

3.要給中國科學家時間和耐心。

4.社會對創新發展要有足夠認識。無論是哪種zz體制的國家,都需要有創新文化,尊重科技的社會依託和支撐,國家作為一個行為主體才能支配科技投入。

5.世界科技競爭既有利於增進世界科技進步,但是同時科技競爭背後拖帶著的經濟效益等競爭(比如專利專有)又非常殘酷。中國趕不上現在經濟高速火車的列車,錯過了這趟車,一旦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開支增多,而且同時沒有建立起來一個創新文化傾向的社會的話,類似於「要福利」和「國家科技發展和我有半毛錢關係」的聲音會增多。屆時中國還想參與到世界科技競爭就更為艱難了。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大,一個科(學)技(術)水平,包含了太多領域很難一概而全的回答。而且科學跟技術是不一樣的,科學偏向於原理,而技術則是科學在工業等領域的應用。在科學方面,中日之間的差距集中體現在原理的原創方面,看看日本的諾獎數量,再看看我們的諾獎,文學獎不算,過於主觀。當然,這些原創出現的時候,中國還在糾結于姓資還是姓社諸如此類的「大問題」中,因此也沒有辦法彌補。改革開放之後,中日在科學原理方面的差距,在逐步縮小,感覺沒有那麼大。

可是在把科學原理進行技術轉換方面,中日差距應該是巨大的。當然這個技術也是分領域的,比如在互聯網IT這樣的新興領域,中日之間差距沒有很大,這些領域注重創新而又對技術積累要求偏小,這對於我們這樣的有錢而後後發的國家而言非常容易追趕,遠的不說,阿里巴巴至少說明這個領域我們不輸於日本的樂天等等。

但是,在材料等基礎行業,還有電氣機械光學等製造行業,在這些非常需要技術積累的傳統領域,我們的差距不是一點兩點,比如發動機,比如汽車的ECU,這些東西不是原理不懂,而是工藝技術不達標。不說這些大的,就說簡單的電容器,試問我們的工藝技術誰能高過村田製作所?!

中日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我講兩點大家體會一下。這次諾獎的中村修,他的獲獎論文是發表在日本國內雜誌JJAP上,相比較之下,國內期刊有多少能看?!還有,日本的CQ出版社經常出很多技術類書籍,比如晶體管原理與應用,磁芯原理應用等等,這些書不是什麼大牛寫的,而是那些在公司裡面研究這個方向一輩子的技術員寫的,書裡面內容之翔實,讓我想問問,國內有這麼好的第一手書籍材料嗎?!對自己的期刊沒有信心,又沒有這樣踏踏實實做一輩子的技術者,更沒有這些包含技術者一生心血的最好的用於技術傳承的書籍資料,只想通過不斷砸錢,是根本不可能實現技術積累的。

…………………………………………

本來想早點發的,無奈出差,等到家才發現,都已經這麼多答案了。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感悟的,畢竟自己日本博士畢業,又在日企研究所工作。這次諾獎不能說明日本科研很牛,其實日本科研感覺是在走下坡路,只是那一代日本人太強了,我教授的博士論文手寫正反面一千多頁,這種認真勁,才是我們最缺少的,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絕!!


日本能拍出《嫌疑人X的獻身》這樣的電影,而在中國,醫生教師公務員抱怨一下工資低,會被奚落說"工資低你怎麼不辭職啊?"

在整個社會強調激烈競爭的情況下,我一個學社保的,更關心競爭失敗者的命運,當大家都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時候,我想提醒一下風控的重要性。

我覺得,對待失敗者的寬容很重要,對失敗的寬容意味著對待嘗試的寬容。沒錯,諾貝爾獎獲得者只有一個,但我們不知道誰是未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以我們只能都招,都教,但又註定了大部分人會失敗。失敗的這些人,聰明的、幸運的、大城市裡家庭條件好的,也就成功轉行了;大多數人,則只能回到老家,或者在三本、專科謀求教職,或者去當中學老師,或者考一個不限專業的鄉鎮科員。當老師的那些人,再一邊忍受著熊孩子的折磨,一邊挑選曾經和他一樣的人,重新走一遍自己曾經走過的16年,然後放到城市面前被選擇,又註定了大部分人會被踹回農村,哭著回家考教師證,考公務員,考事業編製,如此循環……

至於風險控制的部分,我想稍微有點金融常識的人都明白,一個國家的精英過於集中在某些行業,是很危險的一件事。語言學、心理學、歷史學,數學生物基礎科學,總是要有人去學,去做的。現實中的商品並非無限分割,出成果是有臨界點的。現實的市場調節也不是瞬間完成的,當你需要某些人才的時候再去培養,很可能就錯過臨界點了。所以為了宏觀的風險控制,微觀上就有人需要承擔風險,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癥結所在,這個成本本應該是國家承擔的。選擇這些專業的孩子們,自從踏入校園的那一刻,就知道自己中的大部分人是要失敗的,他們又有幾個是風險愛好者呢?又有幾個為的是自己的專業哪天成為熱門?只不過是出於單純的愛罷了。他們只知道,每一個專業都需要足夠的人才基數,才能誕生金字塔頂端的那些人。

當然,你現在有權說:"活該!窮B選個JB冷門專業啊?山溝溝出來的還妄想拿諾貝爾獎?你知道什麼叫綜合素質不?土鱉!活該回鄉下當公務員,這就是盧瑟的下場!這個世界優勝劣汰、弱肉強食,趁早收了你的少年心吧"。

你可以這麼說,反正這就是主流聲音,也不差你一個。對於寬容的人我很不想說下面這些話,但對於狹隘的人,我還是要說:蛛網模型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一個行業和專業的頭上,如果你不希望未來的某一天,金融IT和房地產沒落的時候,一個醫學生指著你鼻子罵:"你怎麼不辭職啊?"。那麼就趁著自己還算強勢的時候,積點陰德吧,你們已經是現實的成功者了,何必再占口舌之快呢?

以上是原答案

++++分割線,以下內容寫的不好,各種知識的胡亂堆砌,大家贊的主要是上面的原答案++++++++

感謝大家的贊同,我在寫這篇答案的時候,一直努力讓自己寫的不那麼聖母,但是社會學這東西,從兩位馬克思開始到蒂特馬斯,都是一幅悲天憫人、哭窮乞憐的慫樣子,說著說著就歪了……看到大家的支持,我想還是把我要表達的另外一層意思展開說下,也就是開一下腦洞,說明一下原答案中黑體字背後的故事。

日本能拍出《嫌疑人X的獻身》這樣的電影——這背後意味著什麼?簡單說,就是一樓答案中的第三點——日本社會能夠容忍對科研的高投入,即社會創新文化足夠。

而且這種容忍,並不是行政命令式的,並不是計劃經濟、舉國體制、勒緊褲腰帶搞原子彈那種容忍,而是建立在大量的影視作品基礎之上,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同情的基礎上。各種各樣的電影電視、推理科幻、遊戲動漫鋪天蓋地的展示著各行各業的真實生活、酸甜苦辣。這些東西,增進了人們對社會上其他職業、其他專業的了解,進而產生同情心理,這種同情,並不是聖母心,而是一種「理解的同情」。這種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同情,我們都是看著《足球小將》和《棒球英豪》長大了,應該有所了解。

這些大量的影視作品,一則討論了一些職業的現狀,避免公眾的誤解(這裡的公眾,指的是其他行業的人,我們到了其他行業,也會成為公眾);二則增強了孩子們對各個行業的了解,既不盲目崇拜某些職業,也不妄自菲薄。反觀中國,我們發現身邊很多人,喜歡一個職業,是奔著這個事業的逼格去的,這種情況是要極力避免的。我們應該讓要讓孩子們知道,愛一個行業,愛的不應該是他的成品,而是過程。不能說喜歡吃肉,就去殺豬,而是要喜歡殺豬的那個過程。抽刀1萬次,最終練就庖丁解牛,額不,是解豬的那個過程,那才叫愛。另一方面,一些真正適合某行業的人,又因為信息閉塞而不夠了解,連去嘗試的機會都沒有。

當然,日本還有歐美這些影視作品裡也難免有些偏頗的東西,這就需要繼續討論,但至少讓人們關注了這些東西,有了討論的基礎。中國在這方面確實太缺乏了,你去看那些所謂的醫療劇,不過是披著醫療劇外衣的家庭倫理劇。大家能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這種隔膜,各個領域之間不是覺得對方是自己的補充,而是覺得對方是對手。小學擅長文化課的和擅長音體美的對立,中學擅長數理化和擅長史地生的對立。大學裡面,曾經坐在同一間教室,聽著同一門數學分析,為了同一道積分積不出而苦惱,為了解出來同一道微分方程而高興的兩個人。走出校園後,一個進了體制內,一個進了資本中,就開始互相嫌棄了。這樣巨大的隔膜,對社會發展是很不利的,但是對某些人卻有利——那就是各個領域的統治者。當一個人排斥其他領域的時候,客觀上增強了對自身領域的忠誠度。但是,這種建立在排他性的忠誠度是不能長久的,他遠沒有建立在對自身領域的熱愛之上的忠誠度要堅定。這就要說到日本那些職業劇的第三個作用——幫助大家尋找日常和職業中的快樂,幫助大家苦中作樂,不是給你灌雞湯,而是給你勺子。

我並不哈日,但是日本這方面不得不稱道。我們都是看著足球小將長大的,這種培養興趣的方式要遠比行政命令式的好多了,即使未來很少有人以此謀生,但是我們依舊理解支持那些以此謀生的人。就像那句經典台詞說的那樣——足球是朋友!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一大堆,棋魂裡面的棋局也都是真的。關鍵是這些東西不光停留在音體美等領域,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也都是,《神探伽利略》裡面哪個永遠洗不幹凈的咖啡杯就非常經典,出版界的內幕,科研界的苦惱,比比皆是,淋漓盡致。

而在中國,文藝圈的幕後到經常出現,其他領域就少多了。之前確實有新聞提到奧運冠軍去給人按摩的事,可後來也就沒下文了,缺乏深入、廣泛的討論。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但還停留在文字上,停留在小圈子裡。比如劉慈欣的《鄉村教師》,以及何夕的《傷心者》。你可能想不到,創立宇宙社會學,發明黑暗森林理論的大劉,他早期的《鄉村教師》也是相當煽情的一部作品啊,處處透著理想主義的氣息。但問題是,看了一圈就是覺得公眾愚昧,但是怎麼愚昧,為什麼愚昧,怎麼能不愚昧卻沒有討論,這也與作品停留在小圈子有關係,討論不夠廣泛自然不夠深刻,後來的三體就好多了,但依舊是在文字上。而香港已經將類似鄉村教師的主題搬到了大熒幕上,沒錯,就是麥兜噹噹伴我心。當然這跟內地國情也有關係,就像評論裡面說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確實決定了選擇曲線,如果資源配置足夠合理,就只能增強總體實力來改善了。不過現在中國的情況是,在給定的經濟基礎至上,存在結構性的不合理,不是總量不夠多,而是配置不夠好,上層建築有點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了。所以你可以看到,知乎以及更早出現的果殼、科學松鼠會,其實就在努力改變這一現狀。

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我覺得自己打出來的字挺多,又覺得沒有說到點子上。這篇答案寫的不好,特別是下邊的補充,我組織文章的功利不行,寫到最後發現還不如把想說的話,乾巴巴的一條條列出來呢,省得大家自己總結了。暫時這樣吧,有時間再改改,歡迎大家補充。

2014年10月10日

我努力讓自己不再修改答案了,因為難得有人看我的答案,我確實有點表達欲泛濫了,我保證這是最後一次修改。非常榮幸的是,我在知乎最高贊的答案都是關於科研的,擴大一點也就是關於「社會底層學歷最高的一群人」這一群體。我上一篇答案是反對民粹主義的為何中國學者搞科研,卻要寫成英文的論文發表?與之遙相輝映,本篇算是反對狹隘精英主義的。或者說上一篇答案,我是面對這一群體外部,去維護這一群體;而這篇答案,我是在維護這一群體內部的團結。當然,現實中我跟這一群體沒有瓜葛,我陰差陽錯的沒有完成學業,哪怕後來自考,也不過是一個混學歷的專業,即使往後可能有一點點聯繫,那也是考研以後的事了。所以我完全是一個旁觀者,或許有時候就是需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局外人」的位置,才能看得更清晰。正如約翰·J·麥休尼斯所說的:「人的社會邊緣性越強,他的社會學觀點運用的越好」(《社會學》第11版第7頁)。

其實我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通過下面的文字也可以看出來一點。就是年輕人要團結,不要被老傢伙們分而治之了,這個想法其實很自然(但又非常不現實)。本來大家都是同學嘛,都是同齡人,有著相同的苦惱。當年都是書生意氣,風華正茂,糞土各種萬戶侯,可一旦出了校門,一個進了外企,一個進了,一個進了老家的政府,就開始互相嫌棄,這樣真的好嗎?特別是那些轉行成功的,鄙視留在學校的人不能學以致用;然後這兩種人共同鄙視回到老家當孩子王或者考公務員的,這樣真的好嗎?你這樣做,高興的是那些老闆啊,當官的,你們年輕人互相掐,老頭子們坐收漁翁之利啊。沒錯,我就是在套近乎,我是在幫著你們的同學跟你套近乎,因為你們同學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不會說這些話,或者說了大家聽不到。他們不說我說啊,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所以大家應該團結起來,跟上頭這幫老頭子斗,努力改造這個社會。改善體制外勞動合同訂立和這會保險繳納的狀況,改善體制內工資收入制度,打擊灰色收入,提高拜收入,留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給下一代,至少不要讓下一代。當然我知道這很理想化,這很不現實,因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人心隔肚皮。但是,這年頭言論自由,我就是說出來痛快。包括下面扯那麼多淡,那都是寫給自己的,不為別的,只為一吐為快。

我其實是非常贊同精英主義的,但由於出身原因,我完全不能贊同精英主義的兩種觀點——一個是個人主義,一個是市場原教旨主義——我個人理解這屬於精英主義中的教條主義。

個人主義意思是說,個人選擇就是個人選擇,個人應該為其選擇負完全責任,而且有能力負完全的責,與社會無關。這在邏輯上很正確,但在現實中不成立,因為這個結論背後有很多隱藏假設,而這些假設是與現實不符的。不過我很理解持有這些觀點的人,我推測啊,我個人推測,第一個原因是他們沒有見識過社會的複雜和殘酷,他們可能都不知道科研單位就是事業單位,並不知道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違反計劃生育要被辭退,因此他們從邏輯上斷定「科研和老師啊公務員的工資有毛關係啊?」可現實中就是有關係。第二個原因,他們從小學到大學,這麼多年辛苦走過來,如果沒有個人主義的支撐,完全撐不下來的,大家都是從那個時候走過來的人,完全理解。用個人主義來激勵自己,這很好,非常棒,但是用它judge別人就不太好的。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那句話——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並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市場原教旨主義就不解釋了,我要說的是,這個東西和上面的個人主義加在一起,就誕生了一個觀點——任何職業待遇的不公,都能靠「辭職」來解決:「你如果覺得待遇不公,就辭職啊,大家都辭職,對方招不到人,自然漲工資啊,你看市場多牛逼。」這種觀點運用了個人主義的結論,以為所有人都和他一樣擁有優越條件,有能力為自己的選擇負完全的責任。另外,同樣也是基於太多不符合現實的隱藏條件。經濟學中不符合現實的假設太多了,一說一大堆,比如原答案裡面的——①商品不可以無限可分②市場調節並非瞬間完成,而外還有③市場只能滿足需求,無法滿足需要,像科研這種具有極強外部性的東西,市場就很難滿足。等等等,一大堆,我覺得社會學家簡直太討厭了,他們是不是生來就是噁心經濟學家用的?你想啊,你在搞物理,旁邊總有人說——物理結論是真空中的球形雞,射手假說,農場主假說,你噁心不噁心?搞數學的時候旁邊跟你叨叨「羅素悖論」,簡直瘋了!所以後來社會學家也學乖了,兩者達成了妥協,經濟學的實證分析階段,社會學家一概不摻和,但是當你要運用經濟學的結論的時候,你必須考慮這個結論所給予的假設是否符合現實。你不能直接拿一個真空中的球形雞就去用,你得給他加氮氣,加氧氣,然後慢慢把球形雞變成三角形雞、五星狀雞,努力趨近於現實中雞的形狀。。(而且,就算市場調節有效,大家都辭職了,我想結果也是讓本就慘淡的科研環境,本就腐敗的公務員隊伍,本就分配不平衡的教育和醫療資源,變得更加糟糕。)

好了,就是這樣。寫完之後我發現還是無法履行自己的諾言,我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沒談,我想早晚有人會提出來,就是過於寬容失敗者,是否會有損競爭機制呢?其實我的水平有限,這個問題自己也沒想太明白,所以你能感覺到,上文有點繞著這個問題走。我現在能說的只有,雖說那些回老家考教師證,考事業編製和公務員的人是大城市激烈競爭的失敗者,但是,公務員也是很難考的!我考過,考得很爛,沒有安排好答題時間(我們這邊沒畢業證也能考,因為複試的時候才驗畢業證)。雖然二本在知乎逼格很低,但是我所認識的二本生裡面,沒有考得上公務員的!所以其實公務員的行為,還有那些老師啊,他們的行為倒是挺符合「建設家鄉」的口號的,當然現實很殘酷,他們的家鄉可能並不看得上他們。這就是另外一個議題了,就是知乎上經常討論的,區域發展不均勻,城鄉發展不均勻,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不均勻。之前有很多人,現在也有很多人,其實是犧牲了自己的力量來彌補這種不平衡的,但這並非長久之計。而我想說的是,對於一個行業,不管是你辭職,還是留在這裡,都無法改變什麼。沒錯,剛才我還在說努力去改變,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矛盾,但很現實——個人對社會的影響概率為0,所有人加在一起對社會的影響概率是1,因為我們加在一起就是社會,你站的這片土地,就是中國!


博士生作為科研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看看兩國給博士生的待遇就知道了。

科研是腦力體力活,不是懷著一腔熱血使勁就能憋出來的,不給博士生們好點的待遇,怎麼專心給你科研?還要頂著社會上博士生怎麼會沒錢這樣的言論壓力。

而且,一腔熱血什麼的不提高待遇誰有激情有動力。我不否認有人就是懷著崇高的理想,但現狀就是博士生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不是超然物外的聖人。


對比看以下兩張網站截圖

第一張是今天2014年10月9日的網易科技頻道的新聞截圖:

第二張是今天2014年10月9日的日本雅虎科技新聞截圖:

網易科技里有蘋果、VC介紹、互聯網這類的IT新聞,還有經濟反壟斷調查、汽車製造的消息

日本雅虎科技里有醫藥、火山、天文、物理、諾貝爾獲獎消息、逃生知識等

順便說一下新浪科技的重要幾條新聞里除了發了一條諾貝爾物理獎的消息之後其他也是一些IT類新聞,而本人也算是IT人士,對於IT行業一年到頭長時間站在科技頭條位置的情況,我能推斷出我正在從事中國最浪口風尖的科技行業(希望謝耳朵不要氣死)

IT新聞長年累月的佔據頭條使得很多人以為科技就是以IT為主了,看知乎評論就知道,比如「中國最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是 華為」諸如此類,以此推斷那麼國外最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就是蘋果嘍,哪為啥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醫學咱從不頒給蘋果的員工呢?

這只是中國和日本科技水平差距的一個小縮影,另外還有諸如教育、研究投入等各種國情上的問題,科技的內容包羅萬象,我想在軍工的某些領域可能領先之外,其他民生領域就實在差得太遠了。

-----------------------------------------------------------

網友 楊辰 提出IBM出過諾貝爾獎,鏈接IBMer 介紹 - 諾貝爾獎得主

仔細看了一下IBM的諾獎獲得者,其研究領域都在物理範疇,實在對IBM了解太少了,抱歉回答有誤,現將「哪為啥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醫學咱從不頒給蘋果和IBM的員工」改為「哪為啥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醫學咱從不頒給蘋果的員工」。


這問題問得真大,科學技術學科門類展開來講不止幾十種,我覺得能答好這個問題的起碼也得是科技部一級的下屬調查單位。


諾貝爾偏理論的獎,是科學的獎,為什麼大家都往工科上面答。

我也不懂,只是希望題主修改方向,大夥答的時候注意了。


在超大型電商的製作運營方面阿里妥妥碾壓,人口數在那擺著。去掉了 BT 只留電商,你們滿意了吧?

越「新」的科技中日差距越小。材料科學是日本吊打中國,計算機科學差距就很小了。

———————————————————————————————————————————

評論有人要舉基礎科學,那就量子通信好了……


鋼鐵行業差距極大 新日鐵秒殺一切


感覺樓上大多非常悲觀,我說點正能量的。自己見識尚淺,只討論理工方面。

1、總體有差距是肯定的,但會逐漸縮小。

2、某些細分領域已經超過日本。

總體與日本是有差距的,工業基礎要想追趕日本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工業基礎的追趕,諸如機械製造、材料等方面,不是說有無法超越的屏障,只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在製造、機械設計、材料等基礎工業領域,需要更長時間的積累。隨著時間推移,差距會越來越小。

但是在某些細分領域國內已經超過日本,尤其在新的技術或不太依靠技術積累的領域。比較直觀的就是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國內與日本不存在多少年的差距,某些方面是領先的。本人所在某高端醫療器械行業,日本尚未有該類產品。

其實總體來看,形勢越來越樂觀。大國首先要有大國土、大人口,有了這些才有大需求和大動力。有了大的需求和動力,在長跑中會有先天的優勢。舉個例子,本人所在行業,日本尚未有該類產品,不是說日本無法做出,而是放眼於其國家,需求可能並不旺盛。在這方面,大國的先天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最後,非常同意上面一位知友所言:進步還是靠我們自己實幹,知恥近乎勇,做好當下。


大單晶的製備,中國課題組還是在被日本人牽著鼻子走。


對 @庄呈展論據的另一角度說明:

1。1997年和2011年世界各國科研投入(佔GDP的百分比)

從數據上說,1997年日本科研投入佔GDP的2.828%,中國為0.645%,中國與日本差距2.183個百分點。而同期美國為2.471%,與日本差距0.357個百分點。美國少,日本多。

從GDP總額上說,1997年美、日、中三者分別為:美國83043億美元,日本42618億美元,中國9525億美元。從科研投入總額上說,1997年美、日、中三者分別為:2052億美元,1205億美元,61億美元。美國科研投入總額是日本的1.7倍。

2。中日專利申請量對比

從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專利申請數量在2010年時與日本持平,之後超過日本。從增長速率上看,中國的陡峭程度要遠大於日本。而日本自2005年後,有衰退的趨勢。

3。中日研究人員數量比較

據圖中數據,2011年中國科研人員數量為963人/百萬,日本科研人員數量為5158人/百萬。再由兩國當年人口總數得出,2011年中國科研人員數量為125萬人,日本科研人員數量為65.7萬人。中國科研人員數量約為日本的兩倍。

4。中國科研的未來

超日趕美,這是確定的。10年內,有1977年後大陸大學畢業的科學家獲諾貝爾獎,這也是比較確定的。


作者:寧南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551484/answer/17191509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今天的中國和日本,綜合國力其實已經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了,我們可以和二戰時期來對比下,

德國的軍工技術水平和軍隊訓練水平都高於蘇聯,然而人口只有蘇聯的三分之一不到,所以最後被蘇聯反推到本土,這就是雙方國力差距的體現。

當時的日本的軍工技術和工業產值也高於中國,但是人口(包括台灣朝鮮)只有中國的4.5億人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也無法戰勝中國。

今天的中國和日本對比就更加懸殊了,日本不僅人口佔中國比例下降到十分之一,工業產值下降到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而且在工業總體技術實力上已經落後中國,領先的只有一部分民用科技。

我們從人均工業產值就可以看出來,2015年中國人均工業產值已經是日本40%了。

中日的技術實力可以這樣看,一個不恰當例子,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就好,

世界上有100項工業,中國基本上每一項都在得分80分以上,總分8000分,而日本總分是中國的四分之一,2000分左右,但是這2000分主要來自22項工業,每項得分90分左右。

所以單看這22項,日本是領先中國的,但是因為日本不是全產業鏈國家,而中國是,所以在其他工業項,日本要麼根本沒有涉及,要麼總體技術水平不如中國。

所以,要列出中國在哪些方面領先日本,就2017年而言,已經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了。

1:中國高質量基礎科學投入和產出高於日本

中國經濟2010年超過日本,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意味著什麼,我國國民紛紛都把注意力放在人均上,忽略了經濟總量超越的意義,經濟總量超越,意味著投入到科技等各項事業的資金會大幅超越,在科技上領先日本。

1) 中國2016年RD研發費用為1.54萬億元,佔全世界20%,僅次於美國,超過歐盟28國總和,日本排在美國,中國,歐盟之後列世界第四,總RD投入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2) 2006-2016十年時間段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佔全世界12.8%,排在世界第二,美國第一,中國第二,英國第三,德國第四,日本第五。

3) 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進入本學科前1‰的國際熱點論文,注意是世界前千分之一的頂尖科技成果。中國2014-2015年2年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本學科前1‰的國際熱點論文為495篇,佔世界總數的18%,世界排名首次闖入第三位,僅此於美國和英國。

4) 把全球各學科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拿出來,總共176個學科154種期刊,統計在這些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中國自從2010年開始在這些雜誌發表的論文數量就連續六年排在世界第2位,2015年中國在這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為8286篇,比2014年增加2781篇,佔世界的15.2%,增長速度高達50.5%

5) 英國《自然》雜誌做過類似的統計,他們把範圍縮小到統計68種頂尖科學期刊上的論文數量,按照不同學科,不同權重等演算法做了個自然指數,中國2015年也是第二,僅次於美國,排名前五位是美國,中國,德國,英國,日本。跟上面統計154種各學科影響因子最高期刊上的文章排名一致。

再說一個數據,2016年華為研發支出764億人民幣,超過11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全國(包括政府,團體和企業)2016年研發支出的9%

2:高速公路和地鐵

中國人均高速公路長度比日本長,沒錯是人均。

2016年12月26日,2017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在交通運輸部黨校召開。會議指出,2016年我國新增高速公路6000多公里,總里程突破13萬公里。2017年我國將新增高速公路5000公里,達到13.5萬公里。

也就是說,2016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大約13萬公里,對應13.8億人口。日本高速公路通車裡程2014年底為8100公里,對應1.27億人口. 2016年日本高速的通車裡程我沒有查到,就算9000公里好了。

人均高速公路長度中國是日本1.33倍,也就是說,人均高速公路中國比日本多30%。

而且這個問題也有答主回答了,日本高速公路很多是下面這樣的,非常窄,這樣也叫高速,在中國,這種水平的道路是沒有資格叫高速的。

實際上,中國,美國,歐洲面積差不多,但是中國的高速公路里程比歐洲,美國都長,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高速公路網路。

還有一個地鐵建設,據日本地下鐵協會數據,日本12個城市地鐵總長800公里(編者註:不包括城市內地面軌道交通),中國2015年一年建成的地鐵長度就有750公里左右,一年一個日本。

http://cn.nikkei.com/china/ceconomy/14474-20150610.html

2015年末中國全國建成地鐵長度為3750公里,規劃中的更超過7000公里,按照這個速度,中國人均地鐵長度也將超過日本。

3:中國軍事裝備工業比日本先進

中國兵器工業,中國兵器裝備,中船重工,中國航發等12大軍工集團依靠著中國世界第二的巨量軍費投入,已經是世界唯一能在所有領域能和美國較量的軍工體系。

打衛星的動能系列導彈,巨浪潛射導彈,最新一代採用世界領先無翼布局的P-15L空空導彈,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055新一代神盾大型驅逐艦,J-20 第四代戰鬥機,

10倍音速超級飛行器DF-ZF,空中加油機,運20大型運輸機,095和096新一代核潛艇。

我上面列的十種主戰武器,日本沒有一樣能自己造,全部要從美國買,以空中加油機為例,

2015年10月,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將購買美國3架KC-46空中加油機,每架的價格估計約為2080億日元(約合17.28億美元)。 三架合計超過50億美元。50億美元,比松下,索尼,日立三巨頭一年凈利潤加起來還多,不能自造,就是這麼悲哀,當美國人的肥羊。

總是有人說,日本不過是被美國限制了,沒有美國限制,日本分分鐘造出某某先進武器。我想說,這是完全的臆想,完全不了解先進武器需要的技術能力和高額投入。

就跟當年我國軍迷,幻想用現代級驅逐艦打美國航母艦隊群,幻想我國在某山洞裡面藏著能夠打敗美國的國之重器一樣。

我們以日本的第四代戰機心神為例子,日本從2000年開始研製,美國還幫忙提供發動機,2016年12月才首飛,到2019年才能決定要不要裝備部隊。

而中國的J-20今年已經服役了。

就技術水平而言,心神號稱是四代機,外形和中國J-20和美國F-22的流暢型隱身外表差很遠,心神是下面這個樣子,落後的外形折射出日本軍事工業的落後。總重量也不到10噸,是完全的輕型戰鬥機,四代機為了滿足隱身和戰鬥兩大需求,必須重型化。中美四代機都是重型戰鬥機。

和中美的四代機對比下外形就知道了,下圖是中國的殲20

下圖是美帝的F22

我們再從另外一個數據看,為什麼日本即使沒有美國限制,也不可能很快發展出先進軍事工業,下圖是2015年世界各國軍費對比,中國世界第二1458億美元,而日本只有410億美元,軍工研發是要大量投錢的,只有中國三分之一的軍費,怎麼可能軍工技術全面開花。

當然日本可以加大軍費投入,然而日本經濟實力總體只有中國的40%,且雙方差距還在不斷拉大,怎麼可能有實力和中國搞軍備競賽?

4: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

1)互聯網這個新興產業中國僅次於美國,這個各位應該沒有太大意見,我在知乎另外一篇文章裡面已經提到了,全世界排名前20的互聯網公司,美國12家,中國7家,日本1家,日本的這家還是雅虎日本。而且中國在20強以外還有網易和唯品會兩家,預計也會進入20強。

2)雲計算和大數據是全球正在高速發展的下一個超級產業,所有的公司,對也包括你的公司,只要有IT系統,遲早會雲化。根據IDC和德意志銀行的數據,全球雲計算市場三強格局已經在逐漸形成:亞馬遜,微軟Azure,阿里巴巴,形成3A格局。

阿里巴巴的雲計算業務增長有多快?

2015年6月—2016年6月阿里雲計算收入已經達到6億美元,

根據阿里巴巴2017年公布的最新財報,

2016年4月—2017年3月,阿里雲計算收入已經達到66億人民幣,接近10億美元,增長超過100%

除了三強之外雲計算業務美國還有IBM,谷歌等,中國還有網易,百度,騰訊,華為也在進軍雲計算,以後這個領域基本是中美爭霸局面。

日本在雲計算和大數據這個產業領域目前還沒有大型公司出現。

3)再說說人工智慧,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調查了AI研究領域有權威的3個國際會議。參加這些會議之前都有專家審查,獲得通過的還不到3成,只有水平高的成果能發表。以2010~2015年舉行的會議為對象,按照發表者、所屬機構和國籍等進行了分類。

從最具權威的美國人工智慧學會的國際會議來看,最近3年來,美國和中國的發表成果出現激增。2015年美國的大學和企業的發表達到326項(48.4%),比例最高,其次中國為138項(20.5%)。兩國佔整體的約7成。而日本排在第8位,僅為20項(3%)

可能很多人把人工智慧理解成機器人,

說日本明明在機器人技術上領先啊,這樣理解人工智慧是錯誤的。

人工智慧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是計算智能(機器人能計算和存儲)、

第二層是感知智能(機器的視覺、聽覺可以超過人工)

第三層認知智能(未來的核心)。

很明顯,第三層的認知智能是最高級的。

日本機器人技術領先,是硬體的運動能力和精度部分,人工智慧部分並不行。

計算能力,中國的超算在速度,能耗和總計算能力都領先日本;

超級計算機的冠軍一直在中國手裡,申威太湖之光速度世界最快,而且單位運算次數最節能。

感知智能,舉個例子百度和谷歌的圖片識別搜索,蘋果和科大訊飛的語音高精準識別輸入(Siri中文就是使用了訊飛的技術)。中國公安部2016年推出的網上身份證人臉識別,

阿里在杭州搞的城市大腦智能交通系統通過識別車牌和車流控制交通,騰訊的機器客服等都是人工智慧。在深圳,2016年大部分停車場都實現了車牌識別自動抬桿進站,出站自動識別車牌計算停車費,完全不需要停車卡了 。

2016年老羅的鎚子發布會上用的訊飛輸入法,實時把演講語音轉化為文字輸入,就是機器的智能語音識別。

2016年全球的語音合成大賽暴風雪競賽中,全世界頂尖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都會參加,5 分是播音員的水平,4 分是普通人的說話水平,中國科大訊飛是 4.2 分,第二名只有 3.9 分。全世界,讓計算機念小說風格、故事風格的語音合成,只有中國做的超過了普通人的水平。

舉個例子,中國聯通,電信,移動等,你打電話進去會聽到一個女聲,很多人可能以為那是人讀之後錄下來的,其實很多聲音是機器合成發出的,這背後就是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的結果。

再比如,在噪音下的語音識別,做的最好的也是中國,目前賓士寶馬的新一代汽車,在車速超過100公里,開著空調的情況下,只有使用中國技術才能實現最高的語音識別能力。

人工智慧第三層是認知智能,也就是機器能夠做出認知和判斷,這關係到神經網路的研究。

在中國,機器已經在2016年年上海的四六級考試,在江蘇、湖南等地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試中對學生的語文和英語作文判分,其準確度已經超過人工的平均水平。

再比如機器翻譯,在 國際口語翻譯大賽( IWSLT)中,以前的比賽漢英翻譯項目都是日本研究機構全球第一,英漢翻譯項目都是美國機構全球第一

從2014年 11 月的比賽開始,中國獲得了全球第一,終結了這個歷史:科大訊飛英漢和漢英都是全球第一名。

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組織的機器翻譯大賽,從2015 年 2 月開始中國也是全球第一

2016年12月,上海高級法院招待了來自 11 個國家的大法官和高層管理者。就把國內的翻譯轉寫平台用於這次會議,在上海高院如此高端的接待中做實時翻譯,得到了所有參會的國際友人的高度評價。

日本的機器人技術,如果是做機械動作,做的和人體形態相似,這個比中國強;但你讓它識別語音,讓它說話,讓它搞翻譯,讓它判定考試試卷,讓它識別圖片,讓它做複雜語言認知,和中國的差距就出來了。

例如2016年11 月 15 號,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組織的國際非常知名 KBP 認知大賽中,包括卡內基梅隆和 IBM 這些企業和研究機構都參加了,中國也獲得全世界第一名,以下是一道原題:

「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炮轟傑克·布希,說伊拉克戰爭就是你哥哥的錯。」

機器需要自動判斷出所有的地名、國家和人名,還要知道「你哥哥」其實指的就是前美國總統喬治·布希。這個 KBP 比賽是英語,漢語和西班牙語 3 個語種同時上,中國都是全世界第一名。所以這些在國際頂尖舞台上的認知成果,

再比如2016年國際非常知名的 Winogard 的認知智能的測試,這比賽是要用來替代圖靈測試的。

以下是一道原題,當然原文是英文:

 「父親舉不起兒子,是因為他太重。」

  這裡要求機器判斷到底是誰重?機器要知道這是因為兒子重。

  「父親舉不起兒子,是因為他太虛弱。」

  這裡機器要判斷出是因為父親虛弱。

在這樣的機器認知能力測試中,中國也領先日本。

中國的人工智慧,不僅在基礎研究論文數量和國際比賽中領先日本,並且隨著百度,科大訊飛,騰訊,阿里,華為等企業實現了落地,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隨便下個e代駕APP,現在都實現了對司機人臉識別和後台資料庫比對,

中國公安部已經在酒店試點人臉識別入住,2016年9月杭州G20期間杭城酒店就實行了人臉識別入住。

你打開支付寶APP, 點我的客服,和你對話的都是阿里機器人。

你打開蘋果手機siri,用的就是國產語音識別技術。

你下載訊飛輸入法,可以實現世界最高精度語音轉化為文字輸入。

打開百度,可以語音搜索,可以進行圖片搜索。

而日本由於沒有大量互聯網企業做應用,日本的人工智慧研究,基本還停留實驗室。中國無論在科研成果,還是產業化應用上都領先日本。

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都是超級新興產業,日本還在原地發獃。

而中國在雲計算領域已經形成了阿里,騰訊,華為等雲計算強力公司,

在人工智慧領域也出現了百度,科大訊飛這樣的領軍公司,

百度相關人工智慧技術連續2年上榜《MIT科技評論》年度十大技術榜單

科大訊飛2016年營收已經超過了4.5億美元,增長超過30%。

阿里,騰訊和華為也在進軍人工智慧領域。

例如阿里在杭州開發的城市大腦系統,IEEE院士、阿里雲機器視覺科學家華先勝說,

阿里城市大腦是全球唯一能夠對全城視頻進行實時分析的人工智慧系統,極大的提高杭州的交通通行效率和治安管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城市大腦還能通過接入新功能不斷進化升級。

例如下面這個,2017年5月18日,全球權威機器視覺演算法測評平台KITTI的世界紀錄再此被刷新。來自中國的科技公司阿里雲將其車輛檢測的準確率拉升至90.46%。車輛檢測被認為是實現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極具挑戰。

此次重大技術突破是由阿里巴巴iDST視覺計算研究員華先勝領導的團隊完成。他們提出了基於區域融合決策和上下文相關的多任務深度神經網路,用於複雜場景下的車輛檢測任務,重點解決其中多視角,多姿態以及車輛遮擋等問題

此項技術已經實現上傳城市大腦。

http://www.cctime.com/html/2017-5-19/1289378.htm由於在杭州的出色表現,蘇州2017年2月也和阿里簽約城市大腦項目

http://www.yangtse.com/m/news/jiangsu/suzhou/2017-02-26/397621.html另外在人工智慧領域比較低調的騰訊,其開發的國內最強的圍棋AI絕藝,在國內平台上也屢次戰勝包括柯潔在內的國內頂尖圍棋選手。

5:家電和電子工業品牌份額和利潤

人們主流使用的電子產品,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是不是主要就是這三種?

下圖是2016年Q3智能手機世界份額情況,中國三強華為,OPPO, VIVO三家佔了20.7%的份額,排在世界第三,第四和第五位,而排前兩位的蘋果和三星都在下滑,而中國的三家都在上漲。即使出了前五,你還是會看到一堆中國品牌,日本品牌份額已經非常小了,沒有一家進世界前十。

同樣的還是平板電腦,這個與智能手機一樣,世界份額前三名也是三星蘋果華為。我就貼一張圖,這是2016年11月日本市調機構MM總研的數據,2016年4—9月的半年,日本平板電腦市場華為份額為17.7%,僅次於蘋果,位居第二位。日本品牌即使在本土也敵不過中國品牌。

同樣的還是筆記本電腦,日本品牌在日本本土也敵不過中國聯想。

2012年時,聯想就已經在日本本土市場拿下了份額第一,到2016年10月市場佔有率已經高達26.3%,第二名為惠普,日本所有企業加起來份額不到日本市場四分之一。

也就是說,日本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三大件上不僅全球份額不敵中國,連本土市場也被中國品牌和美國品牌佔領。

我們再看看家電市場,一張圖就可以看清楚世界市場份額,2015年日系家電品牌的世界市場份額只有松下還在世界前十,還不如中國美的集團一家4.6%的份額高。

說完份額我們再說利潤,海爾,美的,格力2016年凈利潤都超過20億美元,

而日本,松下,索尼的主營業務都不是家電了,集團利潤也只有十幾億美元,日本事實上在不斷退出家電領域,市場留給中國,韓國,歐美。

6:海洋工程裝備

海洋工程裝備主要包括移動鑽井平台、移動生產平台和海洋工程船,

2016年全球共成交各類海洋工程裝備81艘/座、52.3億美元

從接單格局看,中國、韓國和新加坡接單額分別為24.8億美元、4.4億美元和1.4億美元,中國接單份額達到47%,幾乎佔據全球半壁江山。

http://www.cnss.com.cn/html/2017/hg_0110/253279.html在技術水平上,全世界最先進,作業水深最深,鑽井深度最深的鑽井平台是中國煙台中集來福士公司設計製造的藍鯨一號,作業水深超過3500米(3658米),鑽井深度超過15000米(15240米),超過了馬里亞納海溝的深度。

2017年5月18日,中國在世界首次實現可燃冰穩定試采成功,就是用的藍鯨一號鑽井平台

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就是在藍鯨一號上面宣布的這一重大消息和發表講話。

7: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研發進展,

光量子路線,2017年5月,中科大潘建偉宣布中國目前可以實現10個光量子糾纏,是世界上首台可以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運算速度的原型機;

超導路線,2016年底中國已經實現了10個量子比特,刷新了之前9個量子比特的世界記錄(已公開的,一般認為美國已有更高水平,但是未公開)。

量子存儲器,

2015年10月,李傳鋒研究組成功實現確定性單光子的多模式固態量子存儲,一次可以存儲100個量子比特,創造了世界最高水平

2016年5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採用冷原子系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百毫秒高效量子存儲器。該成果5月3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量子中繼可以解決光子信號在光纖內指數衰減的重大難題,是未來實現超遠距離量子通信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量子通信只能達到百公里量級,要實現千公里以上的長程量子通信則需要基於量子存儲的量子中繼技術。

2017年5月,清華大學量子信息中心段路明研究組首次實現具有225個存儲單元的原子量子存儲器,將原有量子存儲器存儲容量的國際記錄(12個)提高了一個數量級。該成果的研究論文《225個存儲單元的量子存儲器的實驗實現》於5月8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中國2016年量子通信衛星已經上天,

北京到上海的1000公里級別量子通信幹線已經開通,目前正在進行安全性測試。

8:手機處理器和基帶晶元設計

全世界手機處理器,三星,蘋果,華為海思自產,公開市場就是高通,聯發科,展訊三家,

中國六家有兩家,日本基本是空白,日本的索尼,松下手機等都是買高通的處理器。

基帶晶元,技術難度同樣很高,蘋果也不能自產,要買高通的基帶晶元。

世界也是六家,海思,展訊,三星,高通,聯發科,英特爾。

中國的海思和展訊同樣是世界主要基帶晶元設計公司之一。日本也是買美國基帶晶元。

9:晶元製造

這是典型的高科技產業,排名龍頭的台積電凈利潤超過100億美元,拿到日本可以排在所有製造業企業的第二位。

2016年全球十大集成電路製造公司,中芯國際29.2億美元營收排全球第四,佔全球6%,華虹半導體營收7.12億美元,佔全球大約1%,排在世界第8

http://www.elecfans.com/article/90/156/2017/0123478143.html

世界前十大集成電路製造企業佔了全球份額的99%,而其中沒有日本企業。

10:晶元封裝

晶元封裝領域台灣的日月光,美國的安靠,中國的長電科技分列世界前三位,日本最大的晶元封裝企業是J-device,排在世界第六位,但是這家公司在2016年初被美國安靠公司100%收購。

世界晶元封裝測試領域形成了以台灣日月光,美國安靠和中國長電科技為核心的三大陣營,這裡面台灣最強,中國佔有一席之地且發展速度最快,日本已經在競爭中敗退。

11:石油開採裝備

日本本土是沒有陸地油田的,直接造成了日本石油開採裝備產業的落後,基本是空白。

而中國由於本土有龐大的油氣資源,直接造就了強大的石油裝備產業,每年出口40億美元以上,中國設計製造的石油開採裝備,一半的銷售收入來自國外。

中國陝西寶石機械公司,2009-2015年連續三次中標阿聯酋國家石油公司高端鑽井合同,累計金額超過10億美元,是首次有歐美以外的公司獲得該公司高端鑽井合同。

目前寶石機械公司在北美高端市場和中東主產油氣市場,擁有新增石油鑽機30%市場份額的絕對實力。

同樣在陝西的陝西寶雞鋼管公司,擁有亞洲第一條、世界第三條連續油管生產線,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連續油管生產技術的國家。

  據寶雞鋼管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白功利介紹,沒有國產連續管之前,我們必須進口美國的連續管。但歷經三年艱苦的獨立研發之後,我國終於研發出來自己的連續油,目前寶雞鋼管的連續油管產品一根管子長達8000米。美國的管子交貨期2年,1噸鋼管1萬美元。我們生產之後,交貨期只需要3個月,價格6000美元每噸。

除了連續油管外,寶雞鋼管的X系列管也是我國對外出口的一張名片。從最早的X52,到X60、X70、X80到X90,目前寶雞鋼管的X100代表著全世界最先進的水平。2006年,寶雞鋼管中標印度東氣西送工程,供應60萬噸X70鋼管,訂單的外匯總額達5.37億美元,至今仍然是世界上鋼管合同第一名,無人打破。

全世界都要從中國和美國買連續油管。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6/29/c_127961373.htm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50612/152522419459.shtml

同樣的還有海洋石油開採的貪吃蛇油管技術,全世界只有中國和美國掌握,其他國家設計的油管只能直上直下,油層沒有油了,就必須移動鑽井平台到下一個油層,

要知道鑽井平台每天的租金平均高達50萬美元,像中國981這樣的高端鑽井平台日租金更是高達百萬美元。

而中海油公司2015年開發的貪吃蛇油管鑽井技術,油管可以實現自動轉向,無需移動鑽井平台,直接鑽取旁邊油層的石油。

在中海油公司開發這套系統之前,相關技術都在美國三大油服公司手中,他們對貪吃蛇鑽井系統只租不賣,每日租金高達上萬美元。

2017年5月,中海油的系統更是首次在南海完成了深水實驗。

12:世界最高效率,排放最低的燃煤發電機組

中國設計建造了世界上發電效率最高的燃煤火力發電站,

2015年在江蘇泰州部署的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發電效率47.92%;

每發一度電消耗煤炭僅為256.2克,比國外最好水平還低6克;

同時煙塵,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三項的排放也是世界最低。

同樣領先日本。

其他再舉幾個例子,

民用航空工業,我們的ARJ已經商用,日本的MRJ還在等2020年;

中國的大飛機已經首飛,日本還沒有開始研製,20年內不會有大飛機。

同樣和航空工業強相關的風洞技術,中國也遠遠領先日本,日本的飛機,都要到歐美去吹風洞驗證飛機外形流體力學設計,例如心神戰鬥機就是到法國去吹風洞。

飛機外形設計過程中,對風洞測試要求進行充分驗證,例如中國的C919大型民航客機,在機翼設計過程中就吹風15000多次。風洞技術的落後,直接限制了日本的航空設計水平,從心神戰機外形的不協調,就能看出和中美戰機的差距。

另外還有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上面的對地球觀測的主載荷儀器是我國自主研發,

美國的GOES-16,它上面裝載的主要儀器叫ABI,歐洲的MTG上面裝載的是FCI,而我們風雲四號上面的是輻射計,輻射計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給地球拍照的儀器。

日本的葵花氣象衛星的核心儀器是買美國的。

氣象衛星領域,中國,美國,歐洲三強鼎立。

http://www.sohu.com/a/136371043_265150

風雲四號上面的大氣垂直探測儀更是世界首發,這種利用傅立葉變換原理的探測儀,可以為大氣做「超級CT」———把大氣從地面開始「切片」,將100公里大氣切成上千層,測出每一層的溫度、濕度等數值,為災害性天氣監視和大氣化學成分探測服務。
  「比如青藏高原的冷空氣下沉,併流向東部,抬升那裡的熱空氣。這個變化過程原來主要是理論推測,沒有實際觀測到過。」風雲四號探測儀獲得的數據可能讓人類首次真切「看」到這個過程。
  早先,美國、歐洲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但到2006年,由於技術難度過大、所需經費太多,美國放棄了,歐洲也大幅調整了計劃。

目前中國的大氣垂直探測儀可以做到檢測1500層,當中國的探測儀開始提供全球獨家的數據時,歐洲的儀器還要等到2022年才能發射升空,而美國現在連科研隊伍都還沒有建立起來。「當別人放棄時,我們堅持;做成功了,就領先世界。」過去中國向國外衛星要數據,現在是國際氣象界迫切需要中國的衛星數據了。

http://www.liuti.cn/news/315325_1.html實際上,中國領先日本的產業和技術還有很多,

例如中國煤制油技術領先全世界,

中國還有世界傳輸速度最快的光纖,數據傳送量560T每秒,這項記錄一直在中國在自己刷新自己的記錄。

例如中國研發的世界最快超級計算機

例如中國在4g,5g通信技術領域也領先日本,實際上在日本的通信網路裡面就有大量中國的通信設備在工作,而反過來中國的通信網路裡面則沒有日本的通信設備,這就是技術的不對等造成的。

再比如大疆的民用無人機技術,國家電網的智能電網和特高壓技術,海康威視的視頻監控技術,萬華化學的MDI,還有托科馬克核聚變裝置等等。

說一個基本結論,

日本工業的產值和利潤,在和中國和韓國的競爭中在逐漸被迫向汽車行業集中。

舉個例子,2016年世界500強,日本製造業利潤最高的是豐田公司,凈利潤高達192億美元以上,從中可以看出豐田公司的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 製造業凈利潤第二名是日產汽車44億美元。

除開汽車工業外,凈利潤最高的是富士重工36億美元,第二是普利司通24億美元(也是汽車零部件公司),第三名是日本電裝公司20億美元。可以明顯看出日本工業已經呈現汽車行業遙遙領先的趨勢。

http://www.fortunechina.com/fortune500/c/2016-07/20/content_266955.htm世界在越來越呈現中美碾壓世界的局面,每年全球新增財富的60%到了中國和美國手中,其他國家必須要充分集中自己的力量才能和中美競爭,例如韓國三星走的路線。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日本這幾年能得十幾個諾貝爾獎,而中國除了屠呦呦,卻沒有獲獎的呢?

其實非常簡單,諾貝爾獎得獎都是二三十年前的成就,具有滯後性,日本2008年--2016年諾貝爾得獎人數增加,並非是因為最近幾年發生了科技爆炸,而恰恰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鼎盛時期他們GDP和研發投入衝到世界第二的結果。

作者:寧南山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120133/answer/12273741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關注娛樂數碼多一些,我也只能從這方面說了

車子顯然秒天秒地秒中華。日本的車子世界也是名列前茅,並且日系車在美國地區的關注度也是極高,想想僅僅只靠一個島國迸發出如此多的知名汽車品牌以及型號,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數碼產品,尤其是影像產品沒啥多說的了吧,單反、各種高端攝像機。別人都是掌握核心科技的節奏,無論是鏡頭,還是sensor,無一不是引領世界的節奏。這別說中國和日本的差距了,就是日本以外地區和日本的差距那也是很大的

然後是遊戲行業,這個和科技還是能沾上不少邊的。

遊戲行業日本雖說畫面技術上不及歐美那麼誇張,但是和中國比起來,會顯得中國絕大多數都跟小兒科一樣。

更不要提什麼中國各種自主知識產權的動畫了,實話實說,中國有不少說宣傳著世界級的動畫,日本可能幾十年前真的就實現了。宮崎駿的《風之谷》,1980s的動畫片,其水平依然比中國現在動畫水平高

其實中國,現在大部分民用行業,扮演的角色,一說起來,自主部分反而並不如其強大的財力給人的印象深刻

像聯想收購IBM子部門,收購摩托

吉利收購沃爾沃

凡此種種,中國現在在不少歐美非專業領域地區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錢多的花不完

給世界留下的印象就是中國根本不需要技術創新,直接把別人整個買下來就好了

所以真就我上述說的比如數碼影像產業或者遊戲產業,日本部分從業者壓根就連把中國作為一個對手的想法都沒有

=====

說起這個,再看看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數量,驚人的20+

中國如今其實在航母的問題上依然還不那麼踏實,但是看看日本幾十年前就已經如此規模了(當然大部分都是小航母,和如今大部分航母無法相提並論)

但是總體說來,日本這個國家,非常拚命,而且能拼出效果,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今年去了一次日本,覺得日本的IT,互聯網遠落後於中國。我在咖啡店和日本人聊天,打開手機給他們看國內的各種APP,他們驚得目瞪口呆,不停地說すごい(厲害,牛逼),日本為什麼沒有這麼好的東西。

中國很多人購物基本靠網購,不怎麼去實體店。日本人很少網購,看不見滿街的快遞員,也沒有618,雙十一這種全民瘋狂剁手節。

中國小攤點現在都收支付寶和微信,日本只能用現金和刷卡。

訂酒店,訂計程車,叫外賣,日本還是以打電話為主。

日本創業意識非常淡薄,大多數人只想去大公司混個坐辦公室的,沒有國內遍地的IT初創企業。我在成都,IT行業沒有北京,深圳,杭州那麼發達。但就算是在成都,光是南邊軟體園及其周邊,十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幾乎全是IT企業的樓,還有很多開在居民樓里的小公司。

日本最大的兩家互聯網公司,樂天和LINE,市值和營收還不如阿里騰訊的零頭。

打開幾個日本網頁,下幾個APP看看,那種設計製作水平,還不如國內學生業餘鼓搗出來的小兒科。前端倒不是什麼先進的東西,那麼說說後端:國內微信,淘寶,12306,阿里雲之類可以處理海量高並發數據的平台,日本是沒有的。

在大阪心齋橋逛了一下午,覺得除了葯妝,其他東西的質量和國內的差不多,有的甚至還不如。特別是電器,和國內相比毫無優勢。電器店門可羅雀,和火爆的葯妝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很多回答都無意活著故意的忽略了科研或者科技水平和絕對值有關,和人均以及百分比無關。科研成果不會因為一個窮國小國投入了百分百的力量就能突破,而是絕對值投入才能有產出。

回到中日話題上來。

日本的人口和經濟絕對值都不低,這是基礎,日本對中美來說是小國,如果搬到歐洲就是第一大國。日本在現代科學起步早,戰後恢復投入也快,雖然不如美蘇霸權,至少在兩極之外名列前茅,積累的人才和資金投入都不低,在平均水平上領先是理所當然的。美佔期間開始日本和英語國家的互動就很頻繁,很多日本名人都旅居海外,很多都可以英文交流,得到更多的諾貝爾獎也是理所應當。

中國人口具有碾壓優勢但是近期的整體經濟水平才接近日本,可以說趕超就是最近開始的。如果說中國整體科研水平超過日本,無法讓人相信,但是部分超越日本完全可能而且已經發生。說什麼日本人還是中國人更聰明更勤勞更有創造性,都是扯淡,在經濟水平不差距太大的情況下下,中國的人口和領土面積的碾壓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中國沒辦法讓科研工作者平均投入高於高收入國家,但是中國有能力在尖端科技領域投入海量資金,培養本土和吸引海外人才,這時候比較的事是綜合國力,而不是人均和百分比。

國家間的比較一定是綜合國力,實際上就是比人口,日本的未來就是現在的歐盟,開局即巔峰然後被更大的玩家調戲。

美國和加拿大當年的競爭中,加拿大佔據全方面碾壓優勢,從原材料到商業到金融到科技,得到法國和英國雙重支持,英國艦隊全是靠加拿大資源建出來的,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還是通過蒙特利爾銀行才能到歐洲融資。然而,加拿大人口少,最近一百多年逐漸被美國超越和拋離。

在中國眼裡,日本這種小國始終是小國。

人口不定義下限,但決定了國家的上限。

不過,日本用時間換了空間,現階段,平均科技水平應當還是日本更強,尖端科技領域,中國部分已經超越和拋離日本,剩下的趕上也只是時間問題。


1#說的太過寬泛,2#又吵成那樣……

這文藝其實很無聊,說實話,庄呈展能這麼回答已經很對得起題主了。

這個問題一般只會有一個答案:很大。

把問題直接引申到和發達國家的差距:

我來說點具體店的,沒有引例,想到就打。抱歉,無力去查找。

工業:

原材料方面中國其實已在世界前列甚至頂尖水準。看看寶鋼鞍鋼什麼的。

加工的話就差得遠了,典型的就是高精度數控機床。推薦google或者baidu一下「五軸聯動數控機床」。

「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是一種科技含量高、精密度高專門用於加工複雜曲面的機床,這種機床系統對一個國家的航空、航天、軍事、科研、精密器械、高精醫療設備等等行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目前,五軸聯動數控機床系統是解決葉輪、葉片、船用螺旋槳、重型發電機轉子、汽輪機轉子、大型柴油機曲軸等等加工的唯一手段。」——摘自百科。

這玩意中國根本沒有,有的也是完全不過關的。

工業是科技的基礎,裝備製造業更是工業的基石。

物理:

某些方面還是世界先進水準的。比如核聚變,比如量子物理。

但材料物理則基本不行,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差距太大。

其他的我也不太懂。

生物和化學:

呵呵呵呵……已經懶得說了

互聯網:

資料庫運算處理方面挺牛,看看雙十一的淘寶,沒崩潰啊。

但這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中國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互聯網更是奇葩。對於Facebook,Amazon等公司而言,他們並沒有面臨過淘寶這樣的問題,所以無法判斷這些國外大公司對於資料庫運算處理方面的能力。

在中國互聯網界,牛的就是BAT了,相對國外的就是twitter,facebook,Amazon,ebay,google等。你可以自己比較一下,看看雙方都是在幹什麼的。

……

我實在懶得回答了。就這樣吧。

你其實可以找個大學,看看他們都在幹什麼,LOL,QQ,TAOBAO……

國外的大學呢?兩者差距太大了。

如果這個問題能火,我就重新編輯下這個答案,認真得重寫一遍。

目測是不可能的


首先要定義什麼是科技。

科技這個詞是非常複雜的

中國之前所謂的科技投入,或者科技投入佔GDP比例,主要指的是工程/大基礎建設為導向的科技投入。換句話說都是實用科學,需要短期效益的。中國要建設公路,鐵路,高速鐵路,港口,橋樑,製造業等等都是需要實打實的engineering的。這部分RD與其說科學不如說工程技術。這些方面中國幾乎比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加起來還要強。

而現在中國投入更多到原創性的開發和基礎科學的研究。這種basic science投入多,時間長,風險高,只有富國大國才能做。而基礎科學層面上中國的高水平論文也已經超越日本。至於有些人每天nobel長nobel短的。呵呵。nobel本來就是基礎科學。日本2000年後拿到這麼多nobel恰好說明日本在最鼎盛的1970-1990年代對於基礎科學的投資有了回報。不信我們再過20年看看日本是否還有nobel

短期效益的工程技術導向的「科技」 vs 長期效益的基礎研究的「科技」,雖然有所聯繫,但基礎上還是兩個圈子,代表著國家不同的科技風貌和利益集團。而在一些文科生人的眼裡,比如 @庄呈展 ,是搞不清楚這兩者的區別的。

另外,每天喜歡說人均科研經費blabla的我都覺得搞笑,果然不是科學界的。對於很多科技領域,首先你要有,要做大,才會考慮人均。比如航天航空,比如互聯網;都是必須依賴健全工業體系,規模依賴的行業。一些小國人均科研經費再高,你沒有規模壓根不可能有這個科研產業,何來人均?就算基礎科學領域,我一個lab,甚至一個department,先聯合力量發出一片Nature,我才能申請到更多經費;很多基礎學科是需要跨學科合作的。你沒有這個平台,就算每個PI再有錢,能有科技產出嗎?

跟日本比科技,呵呵。兩個國家的定位都不同。


船用大型曲軸,日本是鑄造出來的,我們包括其他國家基本還是鍛造。

自己去百度這兩種材料的特性和價格吧。

LPG用的低溫鋼,寶鋼加了鎳,機械性能和日本單純靠軋制工藝做出來的鋼板基本一致。進口的比國產的還便宜。

不在製造業,不知道日本這個國家有多可怕。


人家二戰前就已經是發達國家了,科研就搞得很不錯了(想想航母),雖然戰後被打成狗一樣,但是畢竟人家已經知道路怎麼走,一旦條件具備,馬上又能成發達國家,我們還在摸索,慢慢來,不捉急。


推薦閱讀:

都有哪些應該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最終未償願的學者?他們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最水的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是誰?
為什麼 201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要頒給「發現拓撲相變理論及拓撲量子態」?這項發現對物理界意味著什麼?
如何通俗的理解 201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微子振蕩」的原理及其帶來的改變?
2015 年諾貝爾物理獎和 2002 年的主要區別是什麼?梶田隆章和小柴昌俊的工作有什麼區別?

TAG:日本 | 經濟 | 科技 | 諾貝爾獎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