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和硬芯穿甲彈(APCR/HVAP)綜合講哪個更強力些?

能從不同方面分別對比更好,謝謝!


蟹妖。

穿甲彈叫AP(Armor Piercing),起源於一戰;

被帽穿甲彈叫APC(Armor Piercing Capped),在彈頭部加了一個軟金屬鈍頭帽,防止跳彈,二戰時期誕生;

空心穿甲彈APBC(Armor Piercing Ballistic Capped),作為穿甲彈的頭部,有個加裝的流線型風帽,主要用來改善彈道,二戰時期普遍應用;

空心被帽穿甲彈叫APCBC(Armor 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把APC和APBC結合製造,屬於上兩者的改良貨,也是二戰時期誕生的。

在此之後,所有的穿甲彈基本都往硬芯穿甲彈方向發展(APCR,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Rigid),有的稱為高速穿甲彈(HVAP,High Velocity Armour Piercing),但實際上純動能彈體本身的高速是有限的。形制結構簡單說就是高密度彈芯,包一層輕金屬外殼。

而所謂的軟芯穿甲彈,標準名稱叫複合非硬芯穿甲彈(APCNR,Armor Piercing Composite Non-Rigid),在當前世界範圍內研製使用的極少。因為只有錐膛炮能夠發射(或者說錐膛炮就是用來干這個的),製造難度高,穿甲性能低,使用成本昂貴。

(有看見鎢彈芯就說是APCNR的朋友請注意,要對比彈殼層。)

然後在APCR基礎上,發展出來了脫殼穿甲彈(APDS,Armor Piercing Discarding Sabot)和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Armor Piercing Fin Stabled Discarding Sabot)。

所以提問者應該對比這兩種穿甲彈,才算是對比,否則無法比較。

APDS是自旋穩定,而APFSDS是尾翼穩定,前者只能用線膛炮發射,後者線膛和滑膛炮均可發射。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發射強度問題上。

因為APFSDS用高比動能、大長徑比、高初速、高膛壓發射的技術使彈丸產生更大的過載加速度(穿甲彈都是動能彈,再強調一遍),但這些都影響尾翼和發射強度(相比穩定脫殼彈)。

彈體在膛內發射運動的時間只有幾到十幾個毫秒,加上火藥氣體壓力波的不均勻傳播和擾動,特別是馬鞍型彈托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結構是中間支承(彈頭和彈尾懸空),在膛內發射時引起的振動對彈丸形制的發射強度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補:

AP跳彈問題解決的歷史過程,先是針對風帽AP出了鈍頭AP和被帽AP,其實都是減速緩鈍處理。這樣減低了穿甲效果。

二戰後出現的硬芯AP(又叫桿式AP)開始出現次口徑AP,同樣存在跳彈問題,才發展出的脫殼技術。而脫殼技術中老式的旋穩脫殼AP,由於飛行穩定性問題,對大法向角的裝甲依舊存在跳彈問題,才發展出來的尾翼穩定。

初速2km/s的APFSDS因為存速能力強,桿體細長,著靶的比動能保存的更完好,算是初步解決了大傾角下跳彈的問題。

圖:

(評論中有觀點認為被帽是用來壓碎裝甲的,不知道出處。)


尾穩彈的對應是旋轉穩定穿甲彈。他們都是硬芯彈。尾穩好。因為彈長徑比高,輕鬆十幾二十,有尾翼可以穩定。旋穩一般是線膛炮,初速低,而且不能有尾翼,長徑比做到7.8也就差不多了。目前主流都是尾穩彈。旋穩只剩下了挑戰者,啊窮少數幾個。


推薦閱讀:

半個軍事小白求證某新聞客戶端所評論的中國軍事裝備的現狀,是確有其事還是捕風捉影?
下一代戰鬥機相比殲20和殲31可能會在哪些方面更先進?
為什麼我軍邊防部隊和野戰軍單兵裝備不一樣?
開個腦洞如果把殲10改進成雙發重型版,其性能在國際上是什麼水平,是否就不必再引進蘇27?
現代車載機槍的射速為何不用900-1200發?

TAG:軍事 | 軍事研究 | 軍事裝備 | 炮彈 | 軍事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