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演阮玲玉的是梅艷芳,會如何?

阮玲玉原是為梅艷芳量身定做的角色,編劇和導演認為梅從相貌到身世都和阮有幾分相似。導演對《阮》的所以想法都從梅出發,想要把電影表達成:一個20世紀30年代的女演員與一個90年代女演員,她們在相同的成長背景下,不同發展的命運軌跡。想營造她們進行跨時空對話的感覺。原先的劇本里,描寫梅的生平比阮的還多。(——概括自某香港電影記錄書) 後來張曼玉、《阮玲玉》都受到了高評價。假如演阮玲玉的是梅艷芳,梅真的會比張演得好嗎?梅版《阮玲玉》會更優秀嗎?


看過焦媛的話劇版阮玲玉,其中插播了一點阮玲玉的真人鏡頭,給我的感覺是清晨迷霧中花瓣上的露珠,裊裊青煙一般的人,又極為嬌俏清麗,氣質很獨特。她既沒有僕婦之女的粗俗,也沒有大家小姐的驕矜,又不完全是書香女子的清淡,可風塵可端莊。捧臉一笑的時候很動人。

如果力求真實,梅姑和maggie都不完全匹配。梅姑可以演出幼年坎坷的滄桑感,尤其是身形消瘦這一點很像,但是那種天真嬌柔就不知道有沒有了。maggie可以演出嬌俏感,但本身典雅氣質過盛,加上臉型偏圓,沒有那種青煙一般的脆弱和朦朧感。簡而言之,梅姑的臉上去不盡的堅強,曼玉的臉上消不掉的典雅,似乎都阻止了她們跟阮玲玉的完全契合。

不過要我選,我更希望梅姑來演,從胭脂扣就可以看出她可以演出清幽哀怨的感覺。maggie身世相對平順,總覺得演不盡那種飄零感。

當然,如果不追求完全像阮玲玉本人,那就見仁見智了。


如果梅姐演的話、會和曼玉的表演有不同的風格和神韻,梅姐的民國造型太經典了,嫵媚風情嬌俏哀怨隱忍的都有,參看《何日君再來》《半生緣》《川島芳子》,演技真的太強大。當然,曼玉也演得很好,如果不是知道原本是為梅姐訂做的角色、曼玉演得我真不做第二人選。當然,都是關錦鵬導演作品下的阮玲玉,不需要還原真實的阮玲玉。

雖有遺憾,但在戲外也是一段佳話,梅姐和曼玉從來沒有因為這部戲有過任何矛盾,兩人私下仍是好姐妹、後來合作《東方三俠》《戰神傳說》都開開心心,梅姐一直說如果是自己演未必有曼玉演的好,曼玉二十多年後金馬影展再放映阮玲玉的時候會再說多謝阿梅,曼玉在魯豫有約上說最愛和梅合作因為兩個人都是完全沒有女演員嫉妒心的那種人,在梅十周年音樂紀念會上,曼玉那番對梅的思念也太真誠和催淚了。

兩個偉大的女演員,希望有生之年還能再看到曼玉復出拍電影。


首先說明我是後梅迷(無敬稱莫怪),然後簡單說一下我的看法。

如果梅艷芳能出演《阮玲玉》的話,估計能有哥哥《霸王別姬》的水平,影響力另說,我說的是演出質量和水平。

因為梅艷芳的演技非常的棒,雖然她是歌手出身,也沒參加過什麼培訓班,但是她能文能武,能王能後,能悲能喜,更是能高貴能風塵!這些演技在她一生參與的40多部電影中有目共睹! (不服你來打我呀╮(╯▽╰)╭)

二來,也因為是為其量身定做的電影,更能完整的發揮個人演技特長,人物角色本身也和梅艷芳自身各方面條件更加契合,有利於她將角色塑造的更加真實和完美。

再有就是,梅艷芳在悲劇角色的塑造上更有天賦(或和自身經歷有關),這個毋庸置疑,單一部《胭脂扣》就令梅艷芳獲得了金馬獎、金像獎、金龍獎、亞太影展四項影后桂冠!雖然她的喜劇天賦也非常優秀,但畢竟悲劇角色更考驗演員的演技和塑造角色的能力。

還有就是,88年出了《胭脂扣》,92年出了《阮玲玉》,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期,如果梅艷芳能出演的話,可以延續《胭脂扣》的影響力。而和張曼玉性格、樣貌,個人魅力等多方面的明顯差異,也很可能會讓梅艷芳塑造出一個很不同於張曼玉版的經典人物角色。

因為沒出演這部電影,很多人為梅艷芳惋惜,其實個人沒太大感覺,畢竟張曼玉演的也非常出彩。而像梅艷芳那樣性情的人來講,對電影投入大量感情是必然的,如果控制不好會影響到自身情緒,當然我是梅迷所以會這樣想。

最後要說的是,張曼玉的《阮玲玉》很成功,客觀來說,這可以彌補梅艷芳未出演的遺憾。(因為遺憾也沒用啊╮(╯▽╰)╭)


是否臉盲?


在梅艷芳面前,張曼玉永遠是個小女孩。


梅艷芳的臉和氣質更適合來演阮玲玉,如果發揮得好那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整個感覺阿梅就特別符合阮那種多愁善感的氣質.鰻魚絕對沒有演差,她憑那張和阮相似度很低的臉演成戛後已經是非常棒了.

張把阮演成了自己.

梅會把阮演得梅阮不分吧.前提是梅能發揮得好.


如果有另一條路走,我不知最後結果會如何。不過我只知道,人生沒有重新來過。

張曼玉的表演是讓那個角色成為她自己,這很厲害,我看過電影之後,總想起蘇麗珍。不知道梅艷芳來演的話,是不是演出阮玲玉。


絕對會更好,但maggie也很棒 !


梅的演技和吳倩蓮一個水平上下,只是好,稱不上優秀


其實我更想說,張曼玉和梅艷芳本人的區別,以下轉自新疆博客詩意的地理學

【侵刪】

張曼玉VS梅艷芳

——一往無前,還是轉身向後?

「阿梅很豪爽,在娛樂圈很少碰到像她這種沒有妒忌心的女人,而且懂得欣賞別人,很難得。」混跡香港演藝圈多年的張曼玉曾經如是評價過一代歌姬梅艷芳,而且,後者也是張曼玉在圈中最為欣賞的藝人之一,不僅如此,而且兩人無論是高挑、瘦削的身形,還是特立獨行、率性、自我的個性,都較為接近。

其實,小了梅艷芳一歲的張曼玉和梅艷芳的緣分卻由來已久,早在1984年,梅艷芳在《緣分》中飾演女二號Anita(Anita也是梅艷芳的英文名),甫一亮相,就一舉奪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而該片就是她與張曼玉二人聯袂出演的,而這正是張曼玉、梅艷芳各自主演的第二部電影,也是一部很容易被彼此和影迷們忽略不計的商業片,卻像是對二人人生和命運的一次蓋棺論定。

顯而易見,初次合作的梅艷芳,就已經在氣場、氣韻和靈氣上略勝張曼玉一籌了,但是,梅艷芳在其中扮演的豪爽、執著的Anita,卻在情場上輸給了張曼玉飾演的迷惘、游移的Monica,其實,梅艷芳在片中的角色,就像是她本人的形象寫照,而這一形象又在隨後的舞台上被一次又一次地強化、放大,以至於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女人」。

1985年,梅艷芳推出了唱片《似水流年》,其中帥氣的西裝造型,再加上她渾厚、低沉的嗓音,儼然已是一個十足的「男兒漢」了,豪邁、激越,有款有型,而當年的另一張唱片《壞女孩》更是將前衛、大膽的裝扮和表演引向極致,於是,便一如林奕華所言,梅艷芳成為某些渴望做女人的男同性戀者自我投射的「女王」,儘管她不斷打造華麗百變的形象,但是,梅依舊是梅,「就算(梅艷芳)甫士多麼的女性化,很多人還是不認為梅艷芳是『女人』。」梅艷芳又豈不自知?但已成定勢,夫復奈何?2002年,在「梅艷芳極夢幻演唱會」上,梅艷芳更是與男、女歌迷或舞者在台上纏綿、繾綣,像是自嘲一般,進一步坐實了「女王」的名號。

其實,梅艷芳是那一輩明星之中光芒和個性最為鮮明和突出的藝人,無論是在舞台上,還是在生活中,也無論是在形象上,還是在情感上,梅艷芳都做到了某種極致,她就像是一根時刻繃緊的弦,一往無前地剛直,又彷佛一株「凌寒獨自開」的梅花,人前孤傲,人後卻也落寞,如今,芳華絕代、俠骨仁心的「大姐大」,早已香消玉殞了,而這也像是另一種宿命,畢竟,過於剛烈則易於脆折。

當然,張曼玉也一樣 地率性、自我,比如從香港到巴黎的任性、決絕,甚至也喜歡西裝之類的中性打扮,但是,張曼玉與梅艷芳的個性、自我卻在兩個不同的維度、路徑和層次上分道揚鑣了,一個是奮不顧身地勇往直前,一個是毫不猶豫地轉身向後,而在這些執著與放下、張與弛、進與退之間,卻是一個「大女人」和一個「小女子」的根本分野:一個是洒脫、滄桑,一個是嫻雅、精緻。

眾所周知,是《阮玲玉》讓張曼玉在演藝事業上更上一層樓的,但是,阮玲玉——這一絕世名伶最初卻是屬意於梅艷芳的,該片的導演關錦鵬說,「按照最初的劇本,這其實是梅艷芳的戲,而不是阮玲玉的戲,只不過是梅艷芳碰巧去演一個叫阮玲玉的演員,從而引發許多她不知道的事。」雖不能說,是張曼玉掠人之美,但如今,這已是梅艷芳一生的遺憾,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兩個版本的差異,也可見梅艷芳的主導和強勢氣場之所在。

「哪一個男人能娶她?她是全球華人的梅艷芳,很難專屬於某一個男人。」梅艷芳的御用造型師連士良如是說,並且認為,梅艷芳之所以一生都待字閨中,是因為沒有一個男人能有真本事娶到她,但這也許並非梅艷芳樂於想見的,只是她不讓鬚眉的強大氣場,足以令一干男性追慕者望而卻步,而一旦情場蹇塞,人生留給梅艷芳的彷佛就唯有那一方舞台了,於是,我們看到一個處處要強的梅艷芳在另一個舞台上愈發地「一意孤行」。

罹患癌症、命在旦夕的梅艷芳依舊勞心勞力,不惜在生命的最後彌留之際,悲壯地披了一身從未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穿上的白色婚紗,在香港紅館的舞台上謝幕了,並把一個倔強、落寞的背影,永遠地定格在那些喜歡過她的世人眼前,「望著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望著天一片,只感到情懷亂。我的心又似小木船,遠景不見,但仍向著前。」

無論是紅顏薄命,還是天妒英才,但是,心力憔悴的梅艷芳永遠告別了她摯愛的舞台,與此同時,也已功成名就的張曼玉卻正從香港到巴黎,再從巴黎到北京,談談情、跳跳舞,搭搭地鐵、逛逛菜市,盡享那驀然轉身的美好,然後,生活在別處,留一個悠然自得的瀟洒背影,供那些留戀她的世人們浮想聯翩,其精彩程度又堪比另一部午夜場電影。

儘管張曼玉的情感世界裡也會有緣起緣滅、起起落落、分分合合,而她的婚姻也會有失敗,但這並不妨礙張曼玉再迅速地投入下一場姐弟戀之中,繼續徜徉於愛情和生活之間,自得其樂,收穫那一份坦然放下和轉身而去的美好,抑或重拾她年少時光的那些充滿溫馨回憶的理想,比如繪畫、設計、音樂。

作為一個明星,張曼玉無疑輸給了梅艷芳,不管是梅艷芳無與倫比的氣場、特立獨行的性情,還是她華麗百變的造型,張曼玉都毋庸置疑地稍遜一籌了,但是,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女人,張曼玉卻徹底贏過了梅艷芳,如今,張曼玉既不必學美人遲暮的林青霞毅然嫁入豪門的高牆之內,也不必像徐娘半老的關之琳始終周旋於富豪、商賈的聲色之間,而張曼玉盡可以小鳥依人,流連於一場又一場隨性隨心的戀愛之中,抑或光鮮、亮麗地做做慈善,重溫一下少年時的那些舊夢,抑或在電影之外發現另一個世界,「我喜歡旅遊,現在還有很多國家沒有去過;我還很想學畫畫,雖然我知道繪畫很難。平常有空我喜歡去看畫展,我特別有興趣琢磨畫中人物的眼神和作者當時作畫的心境。」

其實,已經漸次淡出了影壇的張曼玉,卻又在咫尺之間的大銀幕之外收穫了另外一種更加真實、可感的瀟洒和精彩,諸如時下粉絲和媒體們津津樂道的張曼玉率性、混搭的穿衣風格,她日臻化境的審美情趣和品味,這些讓她成為Fashion Icon的style,以及她為人稱頌的出入地鐵、廚房、菜市場的平易近人的「慢生活」,都是她在遠離銀幕之後的另一種更為醒目的標籤。

其實,又何止是藝人,那些職場、商場上的女強人,也亦復如是,懂得適時地停下來,歇一歇腳,再看一看沿途的那些風景,從而,還人生一份淡定與從容,而這無疑也是一種修鍊而來的智慧,甚至於八面玲瓏的王熙鳳也是未必能參得透的,一如秦可卿在彌留之際的語重心長,「你是個脂粉隊里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

。。。。。。。。。。。。。。。。。。。。。。。。。。


推薦閱讀:

為什麼在工作氛圍比較濃的場所讀書很認真,一回家就不想讀書?
演員演死人是什麼感覺?
有沒有哪個劇本拍了好幾部相同的,卻由不同演員扮演的電影?
如何評價《演員的誕生》中凌瀟肅和藍盈盈表演的《最愛》?
一個成功的角色塑造,功勞更應屬於演員還是導演?

TAG:電影 | 香港電影 | 表演 | 電影演員 | 柏林電影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