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開設文化產業管理門學科?

我是學文管的,感覺文管這門學科涉獵面廣泛,但不夠深入,而且與文管有關的行業都有專門的學科,如:廣告有廣告學,新聞有新聞學......等等,這些學科所學的都比文管專業且深入。為什麼還要開設文管這門學科?為了趕時髦?還是誤人子弟?


謝邀。不是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所以不清楚這個專業到底學什麼。貌似這個專業很年輕吧?以前沒怎麼聽說過。我國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不同階段,催生出不同的中國特色專業,例如國土資源管理專業,這個大家都有聽說吧?這些專業之所以存在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學科發展,而是實踐需要。對於文化產業管理專業而言,我相信它與國土資源管理專業產生的背景本質差不多。所以你要想知道這個專業學來幹什麼、要怎麼學(至於為什麼有這個專業你還是少去想,你已經在這個專業里了,想它有意義嗎?),最好先了解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和現狀。

當前,文化產業正處於大力發展的上升階段,各地加快文化事業單位改制的步伐。也就是說,以前我國有一大批文化事業單位(且不論他們有沒有對文化事業有實質貢獻),現在國家一句話,要他們變成經營性企業(自負盈虧,財政原則上少撥款或不撥款)。這樣的轉變下,緊接著政府對文化事業的行政管制方式也會變化。以前是行政命令式管理,各地方政府管理文化事業單位的部門就是文化局。但是現在,既然文化事業單位都改製成為企業了,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文化局的功能就跟著轉型成為產業管理性的部門了呢?非也!

首先,從事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政府職能部門太多了,經貿委、發改委、國資委,輪不到文化局,而且長期的非盈利事業管理經驗,導致文化局的幹部在管經濟、管跟錢有關的事務上,總是不夠「老辣」,容易「犯錯誤」(引自一位地方主政官員的話,別問是誰!)。其次,大家別忘了,文化事業是共產黨宣傳戰線的重要陣地,你猜猜會不會為了發展文化產業就徹底放手丟掉這塊陣地呢?所以,文化局的功能還是文化事業管理。注意是事業管理,即文化領域中,除了掙錢的事以外,它都管,包括:傳播平台(電視台、廣播台、報紙)、表演資源(劇院、歌舞團)、人才。那麼,也就是說,從產業發展的角度,文化局又不是個管產業發展的職能部門,卻控制著這個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各種專門性資源!你猜猜這個行業的發展會呈現什麼樣的扭曲狀態?!(所以說,真正你要想學好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還真不是容易的事,一般人都搞不定~~~~)

目前,趁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東風,不少地方政府探索將轄區內的所有文化事業單位所屬的各類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品牌、人才、渠道媒介等)整合歸於某一個資產管理平台,進行「大國資」。結果這個事就更有意思了!有的地方就讓國資委來管文化國有資產,其結果之一是人才迅速流失(文人嘛,你只能讓文人去管,你叫個錢串子去管,先不說管不管得好,文人的第一反應是受到了侮辱,就閃了!);有的地方就比較聰明,國資委直接委託文化部門成立一個文化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真實名字不一定是這個啊),最終還是由文化局(現在也叫文廣新局)來管理這個產業的國有資產。

基於這樣的文化產業發展背景,以及目前政府對文化產業管理主體的現狀,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要管好文化產業,首先你得懂產業和資產管理,其次你得懂文化(是說具體的文化事業)。所以學這個專業的童鞋其實是在學雙專業!一個比較急功急利的建議:鑒於目前文化資產裡面新聞、廣播事業這塊最肥。你可以在文化事業這邊的理論和課程中側重於新聞、廣播、動漫、傳媒等高資產、高潛力的領域深入學習其理論體系,同時在產業經濟和投資管理兩個方向打牢自己的產業方向的專業知識基礎。


簡單複雜化叫學術,複雜簡單化叫智慧。文化產業其實說完了就兩句話:

1、研究文化如何產業化,把虛的東西如何做實,如何出經濟效益。

2、研究產業如何文化化,把實際的東西如何增加附加值。(為什麼東莞代工廠沒有了國際一線品牌的訂單之後,同樣的所謂原單產品,卻賣不到別人一半的價位?)

當然,如果從學術講,還有個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如何通過幫助統一意識形態的問題,習大大去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的當天正好我也在,所以對這點體會比較深。

其他的,很過故弄玄虛吧。


非常想回答這個問題:

不太清楚國內的文化產業管理,所以這裡就不發表看法。在國外文化產業管理(Cultural Management) 也是一個很大的專業,幾乎包括了旗下的很多管理附帶專業,音樂產業管理(Music Management), 藝人管理(Artist Management)等等都可以囊括到文化產業管理中。但是狹義地定義文化產業管理就是一門針對文化機構的管理學:圖書館、劇院、合唱團、展覽中心、博物館、植物園、以及其他的非盈利機構。

如果樓主說因為學的東西都不夠深而沒有開設的必要的話未免有些不妥。首先文化產業管理是一個很大的專業,如果你要花相同的時間去學其中的分支的話,比如:傳媒、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等等,你估計就得花上超過大學的時間了。其次讓我們來看看為何要有文化產業管理。

文化與藝術都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東西,就像你會很情願地花上幾百塊錢去看一場你非常喜歡的球賽,因為你是一個非常忠實的球迷,但是你肯定不會花上同樣的錢去到劇院里看一場歌劇,因為那太無聊了。當我們藝術家創造出的藝術不是屬於主流藝術或者佔總比重很小,這種藝術很容易被我們所忽視。忽視的結果是我們的文化變得非常單一。所以文化產業管理是有它的現實意義的,讓我們的文化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多元化發展。當然球賽也是屬於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問題是,因為我們的這些機構本身就是屬於少數,再加上管理不當,很多機構漸漸倒閉,我們的社會就失去了一個不同的文化載體。

那麼體育比賽和我們所說的文化管理雖然相似,但是有著本質的區別。是什麼造成了文化機構的發展如此艱難: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藝術家的效率越來越低,因為俗話說的好:我們的藝術家的作品都是靠我們催出來的,畫家不會因為我們而畫快一點,那個雕刻家也不會因為我們就雕快一點,那個鋼琴家更不會因為我們而彈快一點,這樣問題就來了,我們的機構的生產成本就漸漸變高了。因為當我們提高了生產率後,雖然對成本影響不是很大,但是我們會減小通貨膨脹的幾率。然而日復一日,我們的藝術家創造藝術的時間越漫長,(他們很可能去逛街,去酒吧,去外面到處旅遊找靈感等等)我們的創造藝術的成本就越高,最後我們無法承擔,最終機構就倒閉了。

第二個問題是基於第一個問題之上的,隨著創造藝術的成本逐漸升高,機構面臨的是越演越激烈的壓力,然而本質上,他們的去掉稅後的收入(a concrete real inflated earned income potential) 是很可能固定的, 設想一下劇院,它一個大廳里只有500個座位,或者一次演出只有500個座位可以提供的,不可能增加座位,還有一些其他的機構也是一樣,收入的容量局限於自身的消費者容量,這就造成了一個Gap。成本不斷增加,然而收入很可能不變,久而久之一個機構最終會走向終結。

(小雁子的手殘圖解大概就是這樣的,X軸是不變的收入,Y軸是日益增加的成本)

這種壓力會發生在任何一個非政府機構中,尤其是非盈利機構,所以學習文化產業管理也是為了這些問題重重的機構,幫助他們健康地運營,讓他們能夠收回成本,並通過營銷的手段進行市場宣傳,增加社會認知度,並收納機構成員,其中也包括:學生、志願者、老師們、觀眾、以及董事會成員,同時也能夠獲得其他組織的資助,有了這筆錢之後,用這筆錢去投給藝術,激勵藝術家有著更優質的藝術作品產出,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以解決文化產業中的本質性問題。

總之,從文化產業的整個面臨的問題來說明,文化產業管理是有存在的必要的,而且想學好這些東西靠的還不是理論基礎,更要靠課外的實踐,說起來讓這些機構健康的運營很簡單,實際上一個組織或者機構的運營還涉及到團隊合作,以及問題的解決能力,這個學科也就是要看你的綜合能力,以一種綜合的能力去解決一些普遍的問題。

樂意為你解答

我們不僅僅是一家留學機構,

詳情垂詢官方微信號:GregNance

Dyad 團隊


推薦閱讀:

朝貢制度的「薄來厚往」是否客觀上屬於文化殖民?
有哪些人們常用的「俗話說」是極為扯淡的?
為什麼說「宋亡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怎麼看?
有哪些看似平常的東西只有中國才有?
如何做文化產業?

TAG:文化 | 文化產業管理 | 文化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