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幕末公武合體成功,薩長倒幕失敗,日本是否會實現類似明治維新的政治生活的全盤西化?

本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幕府公武合體的具體構想。


簡單的說:

幕末的日本思潮簡單地說有以下幾點」尊王「、」倒幕「、」開國「、」攘夷「以及題目中所提到的」公武合體「這幾點。這幾種思潮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經歷了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一開始是」黑船叩關「後,幕府開始與西方簽訂不平等條約。按照以往的理解幕府代表的是落後的、保守的、不思變革的反面角色。其實不盡然,與西方接觸後的幕府從一開始就開始尋求變革之道。比如說櫻田門事變中的井伊直弼,就是因為積極與西方接觸而被攘夷志士刺殺,

日本在幕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後,被動」開國「,激起外藩及下層武士的反抗。這些人在」尊皇討奸「、」鎖國攘夷「的口號下開始了倒幕運動。而」公武合體「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上日程的,其目的也就是盡量避免內戰,實現政權的和平更迭,此外還有一層歷史原因就是此舉可以和平解決日本皇室與幕府之間千百年來的宿怨,這是一個看起來兩全其美的方法,在當時絕大多數日本有識之士都是」公武合體「思想的擁躉。

不過後來的」大政奉還「並沒有解決問題,最後還是爆發鳥羽伏見戰役,奪取了政權後的四藩及一批中下層武士在面對日本國的國情時,拋棄」鎖國「、」攘夷「思想,轉向」開國「,積極尋求變革。

總之,變革是當時日本的主流,不管是過去的幕府還是之後的明治政府,都是在積極尋求變革之道,關鍵是變革領導權的問題,整個明治維新看起來就是下層武士搶了幕府的領導權,自己當家做主了。至於」公武合體「作為一種想著皆大歡喜的政治構想永遠只能停留在構想中了……


日本當時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兩個:第一,倒幕還是護幕;第二,鎖國還是開國。根據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分成四派。公武合體,其根本目的是通過開放政權給朝廷與外樣雄藩來維護幕府統治(或者說現行體制),參與其中的人有主張攘夷鎖國的,如朝廷方的孝明天皇,也有主張開國的,如一干幕府官員。同樣倒幕派中,主力長州藩一開始持的是攘夷鎖國的觀點,直到下關戰爭被列強胖揍一通,激進派切腹,才轉變成開國派,並且和之前一直推動公武合體,且也被英國胖揍一通的薩摩藩結成薩長同盟,這樣尊攘派拋棄攘夷思想,變成倒幕開國,才有後面的戊辰戰爭和明治維新。回到樓主的問題,公武合體派內部對於是否開國並無統一的設想,所以如果是公武合體成功,是否還能明治維新,實在無法確定。當然繼續堅持攘夷會引發列強直接干涉,多半還是會開國。只是改革的內容和程度以及效果,考慮到國內形勢與戊辰戰爭之後並不相同,還是有很大想像空間的。


西化是肯定的,但絕做不到明治政府的水平,期望一個政權放棄自己的權利簡直和要它命一樣,幕府會選擇革自己的命?想想都知道不可能,西化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技術引進,我們洋務運動的反例就在那擺著呢,沒有資產階級的崛起,沒有制度、法律的跟進,在那個國際環境極不友好的19世紀就是場笑話,以日本那遠不及中國的國力,最後只會死的更慘。

倒幕派靠武力橫掃了國內一切反對聲音,但是爆發的衝突依舊一點少不了,這是從封建走向文明無法迴避的問題,日本沒有像西方那樣可以靠幾個世紀去緩和矛盾的時間,所以他們靠鐵和血來彈壓舊勢力的反撲,奇兵隊暴動、西南戰爭,哪個不是人頭滾滾?薩長的大佬們對待自己昔日的同僚下起手來都毫不客氣,這一切倒幕派做得到,幕府做的到嗎?它彈壓的住革新路上竄出來的牛鬼蛇神嗎?它有革自己命、手下藩國命的勇氣嗎?要知道幕府自己就是一個延續數百年的穩固舊體制,期望一個舊體制短時間自我進化就像期待蘇聯不要解體一樣,一個穩固的集體知道事不可為必須改變但真的改的了嗎?真的有那麼多人自願捨棄利益奉獻給國家嗎?我相信根據人類的共性,他們是做不到的。薩長的精英們保住了自己的利益但革了幾乎其他所有階級的命,死拖硬拽拉著日本走向了近代化。

我覺得幕府主導西化,任何激進的話題都不會擺上議程,諸如廢藩置縣、武士集體失業這種砸人飯碗的事不知道得拖多久才敢有人提,那日本的近代化究竟能做到哪一步就耐人尋味了,至少絕做不到明治政府這樣驚天動地。

幕府要是真採取激進的政策,我覺得又是一個戰國,就像辛亥革命後的中國,藩國割據,最後還是得有薩長那樣的強藩出來,豎起天皇的旗幟,把整箇舊日本砸個稀巴爛。


就算輸了,日本也會選擇改變,因為當時的日本。無論從地方強藩、天皇還是幕府,都選擇了學習西方,而且要注意,日本開始學習西方並不是明治維新以後,在倒幕戰爭以前就已經開始了對西方的學習,只不過明治政府更加在制度和法律上落實了。


推薦閱讀:

明朝在明末向幕府借兵是否可行?
文祿慶長之役日本從朝鮮掠奪了多少文物和人口?這些掠奪來的文物和人口對日本有什麼影響?
奧州合戰算不算是古代日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合戰?
世界歷史上有哪些「神回復」?
日本廢藩置縣後的新縣名是如何產生的?

TAG:日本歷史 | 明治維新 | 洋務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