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階層的家庭之間有什麼差異?

題主認為,由於其經濟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職業地位的不同,不同階層的家庭之間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代際關係、夫妻關係和家庭策略上。

窮人家庭對生計的考慮較多,因此對物質性的需求較大,不論是夫妻關係、代際關係和家庭策略都會受到該因素的影響;而富裕階層則衣食無憂,影響夫妻關係、代際關係和家庭策略的因素會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我用某數據簡單地跑了一跑(單位內部的,因此具體情況就不介紹了),發現:

1.教育程度是影響婚姻自主性的主要因素,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其婚姻自主性越高,教育程度越低的家庭其越傾向於父母包辦婚姻。

2.在「父母是否定期資助」與個人年總收入」之間是相關的,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容易受到父母的資助。但是在情感方面,即「是否經常和父母聊天」是與「教育程度」相關的,與戶口是相關的。也就是說教育程度越低、戶口是農村的家庭,越傾向於更多的與父母情感交流。於此,我們似乎可以提出這樣的假設:階層較高的家庭更容易受到父母的資助,但情感交流相對較少;階層較低的家庭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更多,但經濟上更加獨立。

3.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家庭暴力的問題。「配偶是否打過您」與「配偶的職業地位」是相關的,「配偶是否打過您」與「是怎麼認識的」是相關的。其中,家庭暴力是與夫妻間的信任有關的,「配偶是否打過您」與「配偶對您結交異性朋友放心嗎」是相關的。這說明,階層越低的家庭發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越大,婚姻越是由父母包辦的家庭越容易發生家庭暴力。

但是呢,這些數據只是做了簡單的相關分析,而且是我個人的解讀,背後的因素還來不及討論。跪求各路知友、大神能夠寫一些自己感受或經歷到的家庭間的階層差異,一起分享討論。

PS:雖然本人是做相關研究的,但是希望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


一些個人經驗,樣本少僅供參考:

1)本人小學和中學兩度和前政治局委員的孩子(孫子孫女)做同班同學,這倆孩子都很有禮貌,學習也比較認真,但在生活方面明顯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覺;人際交往上一個和大家打成一片一個則相對不太愛理其他同學,可見在頂層家庭的孩子基本家教是絕對沒問題的(看官問李天一這熊孩子怎麼回事?他們家離上層家庭差十萬八千里好嗎,在官員里根本不入流),但這倆孩子個性上難免流露出優等感

2)從第一條也許你猜出我的小學和中學都是頂級公立學校(學校在北京,屬於全國頂級),我本人也是高級官員家庭,班級里官員孩子+企業家孩子佔一大半(沒辦法這還是十幾年前,班裡還有一些普通人家孩子,現在估計我的母校們徹底成為權貴學校了),總體來看這些孩子的成熟度很高,有強烈的小大人感覺,印象深刻的是初一時班裡就因為某個學生高消費問題開班會做自由辯論,回想起來十三四歲的小孩口齒清晰邏輯強大引經據典毫不怯場(辯論意見的雙方陣容基本由家境好的孩子對普通家庭的孩子)

3)家境好的孩子普遍來說生活絕對超前,無論是實際物質體驗還是精神想法,視野;小學高年級時班裡幾個活躍分子就顯示出社交天分,輪流邀請朋友們去家裡開生日趴體了,要知道那是90年代初而已,聽歐美流行音樂還得買打口CD呢

4)普通家庭的孩子印象里調皮搗蛋的居多,少數孩子稍顯孤僻和不自信,回想起來即使是今天大家都長大了經常組織和參與同學聚會的也是當年家境好的孩子居多

5)從少數幾次人比較齊的同學聚會來看,當年家境好的孩子普遍混的更好

6)後來同學聚會人越來越少還有一個原因,小學中學的同學2/3都在國外了。。。

7)其實在學習、日常學校生活上兩個群體差異並不明顯(可能也和學校教學質量和氛圍有關),但到大學和工作以後普遍來說家境好的孩子更自如、從容;家境普通的孩子體會精彩學校生活的機會少一些(心態、生活費、人脈等多方原因)

8)總體來看,在學生時代,除去實實在在的物質條件以外,家境好的孩子更多的優勢體現在豐富多元的生活體驗和相對新潮、開放的視野所帶來的心態、見識、氣質上的優勢;進入社會以後無疑會更從容,選擇更多

我還是更多的從孩子、學校時代來聊的,在工作以後我倒覺得家境好和家境普通帶來的實際差別很小,除非家境好的孩子從家庭得到非常實際、具體的幫助,比如直接給一個公司之類


謝邀 @Hidong Hsu,寫完了才發現其實題主描述里並沒有隻強調經濟因素,現在且就作為一個方面看吧。

畢竟中國社會大規模的階層分化才30來年,剛好才一個世代。貧富差異這一因素,對家庭關係的影響很難說會有很高。在我們看到貧富差異帶來巨大影響的今天,這種家庭間的差異的其他影響因素很可能被忽視。

家庭經濟寬裕對家庭成員,特別是對孩子的影響,在富一代孕育富二代的家庭過程中,無法做到決定性作用。富一代之所以是一代,是因為經歷過非富裕狀態,在並不寬裕的環境里成長,一代所能發展的人格高度,還與其他非富裕家庭出身的拉不開差距。或者說家庭經濟條件並不是較好家庭人際關係和成員社會化的必要條件。

從寬綽的環境成長起來富二代有更好社會化的比例,要明顯高於非富裕家庭。在記不清出處的一個研究發現,在美國社會裡,富二代所組成的家庭中更容易形成較為寬鬆的人際氛圍,富二代對富三代的要求和關注點,更可能集中在人格健全與人生價值實現方面;與此相反,非富裕家庭中的社會化可能更注重對生存技能與社會規則的強調。這可能正是題主想要的結果,即家庭經濟狀況的差異對家庭成員社會化,特別是親密人際關係具有較強的相關性

但回到中國社會的狀況,正如開頭所說,中國社會以經濟為標準的階層分化至多30年左右,正是一個世代時長,也正是富二代群體社會化基本結束,及群體特徵基本確定的時間點。與此同時,富三代卻還依舊在社會化過程,群體特點才初現端倪。也就是說,經濟因素對家庭生活模式產生的影響,要到富三代作為一個世代群體形成之後,才可能有比較明顯的相關性。

至於大家所提到的各種家庭間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20世紀後半夜主導中國階層差異的主要因素,職業身份,政治身份與教育程度。


由於題主已經有基本的結論,所以我僅就其中一點提一點我的看法,希望有所幫助。

關於教育程度及戶口與家庭情感交流的關係,我覺得其中的幾個要素可能還是粗略了一點。

比如教育程度,兩代之間的差距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變數,會影響教育程度與情感交流之前的關係。

比如戶口,實際居住地與戶口的關係也是一個方面。

總體而言,我認為教育程度、戶口與家庭情感交流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其中會有其他變數的干擾,因而甚至可能不是主要的因素。如要更精確的結論,可能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數量和種類。


題主的問題讓我想起了過去我在某統計局寫文章的日子。

首先,我想先確定一下題主用的統計方法是否是合適的?是量化之後做了回歸還是用的非參?統計上是否顯著,還是看了一下散點圖和柱狀圖,看起來有相關性呢?

問題一,如果教育程度和包辦婚姻在統計上顯著相關,那麼教育程度高低和包辦婚姻是相關的,但不能推導出教育程度高度和包辦婚姻有因果關係。說不定是包辦婚姻導致教育程度低呢~自由婚戀導致教育程度高呢。(「因為自有婚戀是市場淘汰機制,所以相關方面更優秀,更容易獲得高等教育。」這種邏輯看起來好像也有點對哦。)要解釋這種相關關係,並探討是否存在因果關係時,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教育程度高低和包辦婚姻的相關關係可能是由家長的婚戀觀念和孩子的婚戀觀念相互影響、甚至是相互抗爭下形成的結果。教育程度高低可能對婚戀觀念有一定的影響。一般來說,很有可能是教育程度影響個人交往面、經濟條件、結婚年齡、婚戀觀念等等因素,而這些因素是包辦婚姻是否產生的直接因素。

問題二,父母是否定期資助和個人年收入當然是相關的,因為資助是個人年收入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階層較高的家庭更容易受到父母的資助」這個假設給人感覺怪怪的。建議題主從收入比例和資助佔個人收入佔比這個角度來考慮。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父母窮,所以也給不起孩子錢。


不同階級的家庭教育與家庭相處帶來的是不同階級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是決定一個人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舉例來看,拿教授這個職業群體,不難發現這個群體最大的來源是中產階級,富有階級次之,最後是溫飽階級(至少大部分西方國家是這樣)。這就說明教授這個職業的價值觀和中產階級價值觀是最為符合的。

關於父母定期資助,溫飽階級資助少是因為經濟原因,而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真正中產階級的資助其實也是不高的。排除中西文化的差異,中產階級較少的經濟資助體現的是其獨立自由的價值觀,由於中國的中產階級群體形成還不成熟,這個特性可能從數據中體現的不明顯。而富有階級的資助比較高,這是由於富有階級的階級屬性決定的,富有階級下一代子女所從事的活動不可避免的比其他階級需要更多的資本作為基礎,所以也有更大的需求得到資助。

家庭暴力的發生理論上開始是更和受教育程度,而不是階級,因為暴力體現的是一個人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所以把這種無法解決問題的無力感體現在感性衝動上。而受教育程度越高,理性思考能力理論上來說更強大。


會有很大的差異。

初中高中都在本地上學,有家庭條件好的,感覺差異也不算明顯,溝通交流做好朋友一起胡扯,沒有太大隔閡。

大學之後,一個宿舍八個人,簡單歸類的話,就是四好三差一中等,沒多長時間就開始按照家庭的貧富差距自動抱團了。

具體差異如(個例舉例):

1、和父母溝通方面。家庭差一些的與父母溝通較少,一般家庭差娃也多,基本都有兩個小孩,所以和父母的關係比較一般,比較孝順但是深入的溝通比較少。

家境差很多事情都會為家庭和父母考慮,比如怎麼樣更省錢,自己省錢給爸媽買衣服之類的;對比家庭好的則對父母考慮較少,更多的是索取(媽在多給我打點錢買衣服之類的)。

但是另一方面家境一般的很少和父母進入深層次的溝通,比如大學談戀愛啊之類的,有男朋友也不敢和父母說,大部分父母觀點還是搞學習的時候不建議談戀愛;家境好的則父母對談戀愛比較支持和包容,有了對象會自覺和父母溝通,有大三父母就開始給娃看合適對象的。

2、生活習慣方面。家境差一些家庭的小孩更多為他人考慮,一起出門會自覺按照家境最差的同學的承受能力劃線;家境好的比較自我一些,不太願意因為別人而自己吃苦或者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比如一起出去一個地點玩,會直接說隨便你們坐什麼,反正我要坐飛機之類的)。

3、人際交往方面。家境差的小孩弱很多,一般膽怯內斂,自尊心強且敏感,容易出「老好人」;家境好的小孩氣場強大,很自在的展示和別人的親密關係,更受歡迎,領導能力更強。

4、兼職實習方面。家境差的小孩比較早開始實習,還有很多兼職,為了賺錢和攢經驗比較能吃苦,發傳單打電話也肯做;家境好的小孩比較隨性,實習也很少堅持到底,大部分打打醬油,不太在意這個。

5、前途發展方面。家境差的小孩比較多的選擇大學畢業就踏入社會工作,很早就開始準備招聘面試之類的,還有選擇支教支援邊疆等工作的(可以退還學費);家境好的小孩更多選擇繼續讀研,家裡一般會有工作安排所以並不著急,提升的更高對應家裡可以找到的工作更好,家庭也都很支持。


有巨大差異:

大學宿舍五個人,一差(拿國家貸款),二中等(分為中上,中下),一好(富裕省份)。至於我算作奇葩(比較不典型,充滿矛盾)不在分析之內。

1、和父母溝通方面:家境差的那個同學和父母聯繫比較消極,一般都是對方打電話來他再接。中上和中下和家裡聯繫較頻繁,家境好的那個與家裡聯繫一般。

2、生活習慣方面:差的那個在學習上呈放棄狀態,生活上以每天玩手機吃飯睡覺三件事為主,吃飯也吃不便宜的,一般看不出他是拿貸款來讀書的。中上比較我行我素,絲毫不考慮別人,喜歡折騰刷存在感愛慕虛榮。家境好的同學一般要吃好用好,聚會也喜歡去貴的地方,面對家境差的那個同學也一般直言不諱,不僅不照顧有時還想坑他。

3、人際交往方面:中下是做的最好的,朋友滿天下,我想這也跟性格有關。做的差的是中上,想成為「領導者」但又讀不懂空氣,喜歡當面哪壺不開提哪壺,所以得罪的人比較多。家境好的那個同學和其他家境不錯的志同道合的同學玩的很好。最糟糕的還是家境差的同學,自我封閉同時也毫不考慮他人,經常出現把其他人關在門外之類的舉動,但形式上又想和大家交流,但又不上心大家在談什麼胡亂插入,時間長了也被人厭惡。

4、兼職實習方面:中下熱衷於兼職活動,中上熱衷於社團活動。好的那個和家境差的那個無視一切兼職活動。

5、前途發展方面:家境差的同學基本是要勸退的節奏。中等的二人應該是在當地就職隨大流。家境好的同學應該是回老家謀職位或被父母安排。

總的來講,家境差的人比較可悲,容易陷入馬太效應和貧窮陷進無法自拔,陷入惡性循環。並且不同於媒體宣傳,他們經常不學無術,放棄上進的希望自甘墮落所以實際接觸上只能讓人同情並不容易讓人喜歡。家庭中等的人以隨大流為主,不排除通過個人奮鬥擺脫既定命運。家境好的人名副其實的輕鬆,只要他們願意,他們一般都能幹出點事情出來。


以我身邊的為例(A家庭優越,B和C中上,我中下):

生活上面:差異不大,A在生活上稍微捨得一點。其他都差不多。

學習上:的確是他們更願意深造,而我願意早點工作。

目前A出國深造,B回當地國有銀行,C留在省會國行,而我回家下面的縣域國行。

人際交往上:A比較懶,但處理的都很好。B能力很強,但有點啰嗦。C很懶,但比較大方,身邊的人都喜歡和他一起。

兼職:只有我兼職過,我賺錢的時候他們都在玩。

我覺得最大的差異真的就是選擇的權利,關於未來,他們真的是有退路的,有更多的選擇,有更選的規劃。

當我拿到一份很好的offer,但是要出去闖蕩的時候,我退卻了,因為我怕家裡有太大的壓力。

我只能追求安穩,所以在最開始我最積極的找工作,當我拿到多份offer的時候,他們著急但沒有過多的擔心。最後C留在省會城區國行,這已經是我們身邊工作最好的了。而A一直在準備出國,非常努力,現在也如願以償。

真的,家庭優越的,父母教育層次比較高的,自己的孩子也會很努力很優秀。

A老爹是國企老總,B老爹是副處級幹部,當年名牌大學畢業的,C家裡父母稍微普通點。


很贊同第2點。富裕家庭孩子與父母情感交流較少。

從小到大我知道的同班同學裡家產過億的就有7、8個,加上自己家裡也還可以。總結觀察下來,富裕家庭父母能夠給孩子更大的自由度和經濟、經驗上的支持,但感情交流上確實很多家庭存在不足,除了媽媽是全職太太的話情況會好很多。

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上大學的時候還一直稱呼我父親「您」,上研究生了才感覺有點不對,正常情況下好像不應該這麼叫……後來我驚奇的發現一個富二代同學竟然也稱呼自己母親「您」,每次打電話都畢恭畢敬,在外人看來非常搞笑。

其實想想原因很簡單,有的富裕家庭父母工作非常忙碌。我從4歲起就要時不時自己在家過夜,跟父親接觸最長的時間段是早上他開車送我上學那十幾分鐘。那個富二代同學從小就被父母放到學校住宿,16歲之後父母乾脆都移民了,把他一個人留在國內。如果連父母都不怎麼常見,感情不一定不深厚,但家長與孩子的交流會少很多。

還有一點,一部電影里的台詞:房子大了,人與人的距離就遠了


關於婚姻。

教育程度是影響婚姻自主性的主要因素,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其婚姻自主性越高,教育程度越低的家庭其越傾向於父母包辦婚姻。

未必。

  1. 伯伯家:教授+教授,高學歷,中收入。姐姐,博士在讀,至今未婚,堅持婚姻自主。

  2. 伯伯家:教授+高幹,高學歷,高收入。『小大哥』本科畢業。拒絕介紹,選擇大學女友,女方是工人小康家庭。當然代價就是婆媳關係很緊張,席間言語交鋒種種。

  3. 我 家 :軍人+主婦。低學歷,高收入。本人日本留學攻略中。老爸常在電話里說誰誰家姑娘175cm膚白貌美,要不要見一見。父母還是會尊重我的婚姻自主。

關於戶口。

情感方面,即「是否經常和父母聊天」是與「教育程度」相關的。教育程度越低、戶口是農村的家庭,越傾向於更多的與父母情感交流。

現在單純以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劃分不是很嚴謹啦,戶口應當做地域區分。我家農村戶口,落在城郊農村。但是在偏遠太行山裡有大片大片的山在名下,澗水穿山過。山上老屋三間,院中桃花樹,後山有青松。城市也有房產,小時候夏天就回去避暑。

和爸爸基本不怎麼交流。

我對爸爸說:我愛你。

爸爸的反應:

以上兩點,題主,你的樣本不夠啊。


差異很大,但是也不用把所有的不如意都歸納到這兒。

生於貧困家庭,靠自己生活的挺好,路過

再次,你的指標里只有,收入層次越低,家暴的概率越高,卻沒考慮過,收入層次越高,男性出軌的概率也就越高。

沒有什麼事兒是完美無缺的


英國有個很棒的紀錄片,每隔七年拍一次,記錄了英國各個階層一些人們從七歲開始的變化,今年是他(她)們56歲的記錄了,片名加《56UP》。我個人覺得今後中國也會是這樣的情況,階層固化嚴重。


我是看到「房子大了距離就遠了」那句話不請自來的。我家窮的時候住在不到80㎡的小公寓里,一家四口,房間不夠,只有睡客廳,但是我們的愛好是賴在父母床上聊天,然後晚上等著他們趕人,再回房間睡覺。後來富裕了一點點,房子有不到400㎡,樓上樓下,愛好依舊是賴在父母床上聊天(不過床大了,四個人也躺的開,之前確實有點擠,但擠也要躺在一起聊天)

家裡窮的時候一家四口喝稀飯,富裕的時候還是喝稀飯,為什麼,稀飯好喝嘛,反正我們四個人都不喜歡米飯。窮的時候用剩菜做麵條,富裕的時候還是用剩菜做麵條,說實話那樣的麵條真的很好吃,再說剩菜總是要吃的呀。窮的時候家裡就貸款,富裕的時候也是貸款,反正一直欠錢,也沒什麼感覺。

題主問眼光,窮的時候還喜歡讓我們去課外輔導班,富裕了反而認為自己努力學習才是王道,就不讓去了,最後去了一個985,他們滿意,我卻覺得只是還好。家裡最窮的時候父母就給我們講猶太人認為資本很重要,錢生錢才是生財之道。現在日子好過了,還是談股票,談基金,談銀行利率的影響。聊天內容不過就是政治,經濟,文化,可是全國範圍內,計程車司機也是聊這個啊,感覺並沒有什麼不同。

窮的時候就父母告訴我們做人開心最重要,富裕的時候還是會說,你幹嘛活的那麼累,怎麼都是一輩子,怎麼不能過,你看某某家的保姆阿姨還不是一天很開心。

怎麼說呢,不忘初心最重要。


我跟我大學同學聊天的時候,有的人說,「這輩子說什麼也要拼了命買套房子。」我才知道在有些我眼裡司空見慣的東西,有些人是要「奮鬥」才能有的。

有的人說「以後要是能去美國旅遊一趟,這輩子也值了」我才知道我唾手可得的東西,可能是有些人一輩子的夢想。

有的人滿懷著羨慕地說,XXX的父母是某某大學的教授,我才知道一個在大城市裡稀鬆平常的三本學校的教職還有人羨慕。

有的同學為醫學專業加了三年規培而異常氣憤,我不知道這有什麼可生氣的,他告訴我說他家裡還等著他往回賺錢。我才知道很多人工作了之後自己的工資都不能隨便花,要「補貼家用」。


首先得明白一個人類兩千多年才弄明白的問題:孩子是父母生的,不是父母的私產


你的見識、高度、擁有的財富、聞到的空氣都是由你的社會階層決定的。不是說爸媽好就是真的好,但家庭給人的投射是決定性的。

拿我個人來講,二線末中部省會城市,平均工資如今也只有四千每人,父母都是讀書人吧,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名校碩士,均為六十年代末生人。以前小時候家裡居住在筒子樓,就那種沒有獨立廁所和衛生間,一家三口擠在十幾平的房間里。身邊的家庭大多是社會的底層,殺豬的、賣菜的多。如今父親是一省內的廳級幹部,母親是一高校的主任,教授。年收入六七十萬,在本省也算上流社會了,辦一般事還是很容易的。我知道知乎里都是贏家,我還是窮鬼。但是曾經賣菜的殺豬的還在賣菜殺豬,而我家在我十歲那年就搬到了全省最好的小區,三百來平。朋友里也有一些幾十億的巨富家的公子,也有全國前十國企掌門人家的千金,省部級幹部家的少爺。但畢竟階層不對等,做朋友畢竟不那麼交心,他們無法設身處地的站在你的境遇下思考問題,就像我也無法和你一個小康水平以下的朋友有很多交集。隨後真正的最好的朋友還是一些階層相近,最好的幾個朋友都是一些厲害的醫生律師,和一些作家中層官員的子女。我現在在紐約學時尚攝影,學費生活費大概7W刀一年。感謝我的父母可以讓我過有選擇的生活,其實大多人的人生是沒有選擇的只能努力多掙錢,或提升社會階層。我可以信馬由韁的過自己的生活,但我也很難理解買個包花十幾萬的,每年在美帝豪擲百萬的主。畢竟,階級不對等!


念高中的時候,(我們班是每個鄉鎮前保送生合在一起的班,所以大家來自各個鄉鎮,之前了解的很少)一個女生沒考好在操場跑了10圈.她說那是她爸媽把雞和今年稻穀賣了之類的交的學費.....結果還沒有好好珍惜.聽了她的事情再想想我們平常上這個那個輔導班.父母交了錢我還怨聲載道........

念大學的時候,爸媽跟我說想出國就好好學英語,英語過了就出去.沒過不要想浪費家裡錢去語言班.畢竟家裡條件很一般....前男友聽說後覺得我父母挺逼我的.家裡不至於這點錢都沒有.....其實,像他家庭供其他親戚出國留學都沒問題的水平.當然覺得我父母是逼我一把而不是真的不寬裕.


最近一個表妹結婚,簡稱為A表妹吧,是我舅舅家的孩子,我剛參加完她的婚禮。很有感觸。這裡就把她和另外一個表妹B比較一下。

我姥姥生了六個孩子,表妹A是舅舅家的女兒,表妹B是小姨家的女兒,表妹B大一些。

舅舅和小姨都出生在農村,兩個人相差三歲。

舅舅年輕的時候當兵,後來考取了軍校,畢業後是軍官,留在省城工作,現在是公務員。舅媽是省城姑娘,原來是售貨員,現在在親戚家的店裡作主管。收入不算高,大概一年20萬。家裡兩套房,都是舅舅單位的新房,以經濟適用房價格買的,面積都在150米左右。舅舅舅媽就算是普通的城市居民吧。舅舅舅媽只有表妹A 一個孩子。

表妹A出生在省城,一直在省城上學,學習一般,高考上了一個大專,畢業後托舅舅戰友的關係去了某國有銀行,收入一個月5000多。家裡不需要妹妹的收入,但舅舅要求她上繳生活費。這次結婚,妹夫也是省城公務員,兩人家境相當,妹夫家買了婚房,給了15萬彩禮錢。舅舅把她上交的生活費全還給了表妹A,並陪送了10多萬的傢具。婚禮辦得比較豪華,當然和土豪沒法比,是城市居民的水平。

小姨高中畢業後,去縣裡農村當了民辦老師,姨夫也是民辦老師,兩個人生活在村子裡。先是生了兩個女兒,但農村不能沒有男孩,於是超生了一個男孩,為此被罰了很多款。小姨家生活一直比較困難,直到近幾年,小姨姨夫轉正成了公辦教師,國家又提高教師待遇,兩個人才總算富裕了一些。目前三個孩子都大學畢業,兩個人在縣城買了房子,和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

表妹B是小姨的大女兒,小學中學在縣城讀的,中學畢業後考上了中專,本來可以上高中的,但家裡覺得她學習一般,上了中專就讀吧,早點出來工作,減輕負擔。表妹讀了四年中專後,成績不錯,又繼續考上了一本,那時候小姨家裡稍微富裕些,就支持她讀完了大學,畢業後留在省城,自己找工作,進了一家私企。

表妹B在省城工作後,結婚了,妹夫是她的大學同學,也出生農村,家裡只有寡母和兩個妹妹。根本無力在省城買房。表妹是在租的房子里結婚的,傢具很簡陋。妹夫家給了幾萬的彩禮,但小姨也全部返還給了表妹。目前表妹和妹夫買了車,但依然住在出租的房子里。妹夫找小姨做擔保貸款了一些錢在做小生意,但是沒有太多資金和人脈,並不順利。

表妹A和表妹B只差四五歲,但是命運和性格都大不同。

表妹A性格開朗,像個小孩一樣,處理事情比較幼稚,在單位人緣很好,大家都喜歡她,愛開她的玩笑,她從來不介意。平常愛逛街吃飯,交往的朋友都是城市裡的同學。自己的工資自己花。第一次領工資跑我這裡讓我陪著買衣服,買了4000塊的衣服,很高興地回省城了。她曾經有個男朋友,是大學同學,那個小夥子家境一般,在省城買房需要貸款,自己是事業單位,掙錢不多。表妹原來沒嫌棄他,但希望他上進繼續考研究生,但他更希望找個出路掙大錢,對現實不滿,希望早點結婚讓表妹分擔他的負擔,對錶妹陪同學吃飯花錢很有意見,後來自然而然的分手了。

表妹B大學畢業時,舅媽曾給她介紹過城市小夥子,但她覺得自己配不上,也覺得家裡人是要拆散她和妹夫,根本不見。後來她忠於愛情,但現在夫妻之間也談不上多和睦。現在有了女兒,對女兒捨得花錢,對自己很摳。性格也比以前敏感,大家不敢就錢的事和她開玩笑。

這就是我的兩個表妹的故事。

至於我自己,算是介於兩者之間。縣城裡,父母都是事業單位的,父親算是縣城某個清水衙門的副頭吧,媽媽是普通辦事員。從小家裡不富裕,算縣城的一般家庭。父親是老三屆,恢復高考後考上過大學,但家裡弟弟剛生,沒法上,後來函授讀了個大專,當然,在那一輩就算很不錯了。父親從小鼓勵我要考出縣城,上大學。而媽媽雖然希望我讀書,但也老嘮叨家裡開支很緊張什麼的。我後來去了一所985,畢業後到了帝都的一個單位,是爸爸朋友的關係。我上學後第一年的工資都交給家裡,讓爸爸償還家裡蓋房子的錢,後來弟弟上大專的學費也是我負擔的,弟弟買房子也資助了。丈夫是研究生,出生家庭和我差不多,公婆都是縣城的小學老師。丈夫原來在國營單位,現在自己在做外貿方面的小生意,他外語很好。我們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在帝都買了房和車,孩子上了市重點中學。父母公婆靠自己的養老金生活,不需要我們補貼。我從來不在孩子面前念叨家裡經濟是否緊張的問題,我不買奢侈品,但每年帶孩子出去旅遊幾次,開闊他的眼界,打算明年去美國或歐洲,存了一些錢打算他以後出國深造用。

這就是兩個表妹和我的人生。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階層,但我知道我們的出生深刻影響了我們的人生。


消費觀差別很大吧,這是我真實感受。


只為mark


推薦閱讀:

如何面對父母的出軌?
如何看待「女子遭小三劃臉100多刀起訴丈夫,卻被親生兒女要求維護家庭完整」?
每次與父親溝通的時候總感覺他的前設就是完全不講理,就一句「我不會害你」,我該如何溝通?

TAG:家庭 | 社會學 | 階層 | 社會階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