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意義是什麼?

這裡的節日不特指傳統節日或西方節日。只是單純想知道,節日對於當今的人們到底有什麼意義。或許有許多人認為就是放假吧,這也算是一個方面,還有其他的么?


個人覺得,對於「生存」於天朝的大部分知友來說,「節日」是起到一個「鬧鐘」提醒的意義。

平日里為了生存、更好的生存、家人的生存忙忙碌碌、埋頭苦幹,有時連周日都忘了。(特別是像俺一樣節假日即使是春節,照常排班、查房、工作的人們)。節日可以提醒你::』該歇歇了『(5.1勞動節)、「好久沒有師傅的信息了,是不是該聯繫一下」(教師節)、」有點冷落女友了,是不是該送送禮物「(聖誕、七夕)、」好久沒看到媽』爸了,今天回去蹭一頓「(父親節、母親節)---------------------------------。

蔡康永說過:」我不喜歡節日。我不喜歡別人規定我哪一天應該開心,又規定我哪一天應該特別想念哪些人。「

在看過這句話後,俺就跳脫了」節日「,不再需要這個鬧鐘。即使再忙碌,也可以抽出時間打打電話給久違的老友,回家看看父母,時時表達對老婆大人的愛。

所以現在節日對於我的意義,就是日子。

望大家能把在節日里做的想做的事情,在平日里想做就做。


讓幸福的人更幸福 讓孤獨的人更孤獨


節日,有兩個使命。

一、應該是一個特定組織(通常是指國家、民族)的存續節奏。在固定的節奏點上,讓此組織的成員協調一致從事儀式化的流程,以加強組織內生性向心力。這是節日的根本使命。中國古代的社會基層組織是宗族,因此中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往往是以宗族為基礎、向上遞進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活動。比如標誌年度終結和開始的春節,祭祀祖先的清明。西方的儀式性節日,比如Christmas、Easter,多是宗教相關。中國宗族社會基礎已經瓦解,這種節日的儀式感也日漸褪色,西方隨著宗教式微,其儀式性節日怕是也會日漸失去應有的儀式感。

二、面向組織成員個體,給予特定主題、發起個體性質的群體活動,儀式感不太強。比如端午節、仲秋節、重陽節,西方的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什麼的。

中國傳統上,節日更傾向於立足於組織、立足於「公」。西方更傾向於立足於「私」。現代中國也是身逐西流不能自已,與全世界一起變著花樣給自己找樂子,西方的儀式性節日、個體性節日一概過成了打炮節。這不知當喜還是當憂。


節日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只有過出來才有意義,嘻嘻?(?????)?

每到節日的時候,心裡都超想收到禮物,不是為了禮物,而是希望有人在乎吧。

所以我想,其他人是不是也一樣咧,於是現在一到節日,就想著給班上的小天使買點什麼比較好呢(對的,沒有藍盆友,所以只想到班上童靴啦)

節日送禮物,不僅別人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也高興耶!也沒買過什麼貴重的禮物,就是很小的東西,烘托一下節日氣氛就好的啦~

快到六一兒童節啦,買超可愛的餅乾,五顏六色很符合節日氣氛啦,餅乾需要提前預定,節日前兩天送到啦,原本還小惶恐怕到不了^O^

國慶節回家,逛超大的集市,發現了超大隻的棗,買了6斤從家背到學校,路上乘坐火車、地鐵、公交,鬼知道我經歷了什麼(??ε??)

11.11,單身狗的日子,買寫有班上小天使名字的巧克力,?永遠的工商1402,看起來就炒雞甜,哎哎哎,不是單身狗怎麼也在領巧克力啊 ...(??ˇ?ˇ??) …

元旦,為每個寢室作了一副對聯,對聯含有寢室四人名字,元旦前夕送去,問我為什麼不除夕前貼,除夕前我們這群大學狗都回家了好不啦(。-ω-)?

端午節,買了20個高郵鹹鴨蛋,邊吃邊重溫汪曾祺的散文,真的會餓耶,那麼多好吃的~

其實不只同學啦,還有家人朋友,過節日也會買一些小東西,即使不買東西,也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節日嘛,形式是次要,內容才是主要,有心就好(づ ̄ 3 ̄)づ

發現自己的格局還是真是小家子氣,眼界僅僅局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守著自己的小小的幸福,待在舒適的地方久了,就以為全世界都是很美好的呢。

對下面這位大大的回答有感而發。。。


謝邀@once陌

啊~節日的意義。

當然是:

1.親人團聚

比如過年啊,一家人聚在一起多開心啊。

還得去各親戚家串門,感受在大家庭里的快樂。

還有紅包,小朋友只要聽話,對長輩笑呵呵,就可以拿到紅包了。

小時候一年一度的期待有木有~

2.聯絡感情

很多節日都流行發祝福簡訊,比如過年啊,中秋節啊,

這個時候,節日就成為了與朋友聯繫的契機了。

但是這個是有方法的。

以我為例,我每次節日給朋友們群發簡訊的時候(當然得群發了你當我傻啊!)絕對不會抄段子和排比句,太沒創意了,我一定要自己構思一段美好的話祝福我的朋友。不過如果是特別的朋友,我會額外地為他想一條最配得上他的祝福簡訊。

從初中開始,每年合適的節日,比如除夕,中秋,教師節,我都會給我的老師發祝福簡訊,而且不是群發,每個老師單獨撰一條。

現在讀大學了,我還會給我小學的班主任、初中的語數英、高中的語數英老師和大學教我的老師發簡訊,不熟的老師不會刻意去發,因為沒有真誠的心意。

這是我的原則之一。

畢竟,成長的道路艱辛,好老師才成就了現在的我。

3.好玩且開心

節日難道不好玩么?

詳情見詞一首。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美吧?更莫說吃月餅、吃元宵、猜燈謎、舞龍舟、放煙花了,哪一項不好玩呢?

&> &< 尤其放煙花是我小時候最開心的事了!

4.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這個真是,你看古人描寫節日出了多少名篇啊?

比如上面提到的《青玉案 元夕》

還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真是世間絕無僅有的情意......

等等等

看過一本很不錯的小說叫《千江有水千江月》,其中就花很大的筆墨描寫了中國傳統文化風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忘了是一個什麼節日,女主角和她的家人包湯圓吃,家人告訴她,包湯圓啊包好之後要用大拇指按一個小窩,因為要用那個小窩來盛織女的眼淚——你看,多美啊

5.表達敬意或愛意

還有一些節日,雖然不好玩,但是確實一種嚴肅且懷著敬意或愛意的存在。

比如建軍節啊,教師節啊,兒童節啊,婦女節啊,光棍節啊(哈哈,光棍乃們感受到這個世界對乃們的愛意了嘛!)...可不是人人都有資格成為節日的主題的喲~

以上。&> &< 差不多可以祝春節快樂了!

妹子給點贊的各位拜年鳥~


節日從產生本身來講,一定是為了紀念、慶祝或者表達某種情緒(例如尊敬或者感恩等等)。

所以節日最大的意義一定是提醒我們不能忘卻歷史上有紀念意義的人物、事件,並以此為契機表達情意,珍惜現在。


節日的主要發生方式是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裡面聚集起擁有共享價值和承諾的人群,其目的是通過儀式和慶典等符號行為去重鑄情感豐厚的社會紐帶與共同信念,以抵抗在瑣屑的日常生活中被鈍刀子割肉般消耗掉的意義與承諾。


節日是老天在時間線上打的結,也是在人生旅途上鋪設的減速帶,原理都是提醒我們:走慢點兒,讓你的魂兒,跟上


辭舊迎新。對我這樣老對自己不滿意的人來說,光棍節的第二天都有大年初一重頭再來的感覺。


長長的竹竿上就有很多「節」,長長的竹子有了「節」,分成段看上去就不是那麼長了,「節日」的「節」就是竹子上的那個」節「,把日子分成一段一段過,就不會那麼難熬了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人類還在為吃的忙活的時候,是沒有節日的,後來為什麼有了呢,因為人類慢慢的經過一年的辛勞之後,囤積夠了足夠的食物,然後躲在山洞裡面烤著火,看著山洞外面鵝毛大雪,心裡想著怎麼那麼那麼的無聊呢?於是節日應運而生,大家閑著,吃穿不愁又高興,圍著火堆開始跳舞,女巫跳出來說什麼要祭天祭地,來年還跟今年一樣大豐收,於是定個日子吧,以後特定日子好吃好玩,祭天祭地,大家開開心心,其樂融融。

於是這就是節日的意義,就是閑的~!!!話說現在節日越來越多了,自己的節也過,外國的節也過,自創的什麼單身節也過,就是大家太閑了~!!!


節日會放大我們的歡喜,然而節日也會放大我們的脆弱。


「如果歲月是一條長河,節日就是供旅人停泊的碼頭。」


先講結論:所謂的「節日」、「紀念日」,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群體意識陷阱」

接下來我會逐步分析這個「陷阱」的動因及機制。

1)紀念日一般用來紀念些什麼?

很顯然,幾乎所有的節日都是紀念日,「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誕生;「植樹節」是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感恩節」的由頭也是「五月花」號上的那102個清教徒…

所以紀念日幾乎都是為了紀念特定的某個人或是特定的一群人。

2)這群「被紀念的人」有什麼共性?

無一例外的,所有這些人的事迹都表現出了一種大無畏的精神,都是因抱著「寧教天下人負我,我亦不負天下人」的崇高心態而被後人所銘記的。

3)那「被人銘記」究竟有什麼好處?

對那位「被銘記的人」來說,似乎完全沒有呢。但是對於這個社會道德準則的建設,有天大的好處。因為紀念日不是用來紀念死者的,根本意義是在教化生者。

一個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低,取決於這個社會的「健忘程度」。

如果每個人的記憶都只有七秒,那麼這個社會將到處充斥著暴力和動亂。

畢竟即使你做了好事兒,也不會有人記得;幹了天大的壞事兒,也會在七秒之後被全世界原諒。

那麼人們有什麼理由不作惡?

而紀念日就是「群體」無意識間演化出來的工具,用來對抗健忘的社會。

杭州棲霞嶺南麓,一隊遊客被舉著旗子的導遊引到了岳飛墓前:

—「你們看,岳王爺一生精忠報國,死而後已,我們絕不會忘了他。」

(說罷轉過頭)

—「你們再看,秦檜生前惡事做盡,死後還在岳飛墓前跪了千年,受萬夫所指,應該不會有人願意跟他落得個同樣的下場吧?」

哈,多生動的一場道德教育,我們之所以需要各種各樣的「紀念日」,是為了讓活著的人心裡繃緊一根弦:

你可不是活完自己這一輩子就了事兒了,你的後人,也將會這樣看著你。要行善還是要做惡,要留美名還是只圖現世,自己掂量掂量。

這是一個「群體意識」的陷阱,目的就是要讓活著的人為了這個虛妄的「身後之名」而甘願犧牲自己現世的利益來造福身邊的人。受了實際好處的普羅大眾就識趣地給你安上一個美名,什麼「民族脊樑」、「時代之光」云云不一而足——反正也不用花錢嘛。

我從不相信「因果報應」,也不信「身後之名」,這些都是群體社會對每一個「單獨自然人」的恐嚇。如果你順應他們的意圖而做出一些有利於他們的事情,他們會賞你一根骨頭、摸摸你的頭,說句:「Good Boy!」,甚至還有些人更大方(或者…是更小氣?),贈你美名,稱你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我還是會努力做個善良的人。不求福報,也不求美名。

我只是覺得,在做好了充分的覺悟之後仍願意去行善,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1,很多節日背後有一些故事,文化,所以是一種對於文化的傳承,和對祖先的紀念。可以說,這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一種載體。哦,說到這,不禁想到棒子國要和我們爭傳統節日,申遺等等,粉飾自家文化。童鞋們要珍惜和弘揚我國的傳統節日以及優秀的歷史文化,咳咳,扯遠了。


2,人不止是需要物質上的滿足,還需要精神上的滿足。過節放假,滿足了親人團聚的需求,也使平日忙碌的生活得到緩解,出去旅遊啊,休閑啊,精神上的積極意義不容置疑。


3,節假日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每年放個小長假,就會刺激消費,新聞上說什麼什麼節花費又創新高,幾十億,消費者滿意而歸,電商,實體商賺得缽滿盈盆,稅務局的稅費也多了,各方都是有利的。


4,社交的頻繁的時期,一到過節,走親訪友的,禮尚往來,拉近距離,鞏固人脈,多好的機會啊。國家的領導人也下基層,親切與人民交流,傾聽民意,有沒有很感動?


5,「每到過節胖三斤」,吃貨的巨大福利。

嗯,應該好處還有很多,也有一些潛在的意義。暫時就想到這一些,其他知友繼續補充~ :-)


節日是伴隨曆法產生的,曆法最早用於指導農業生產~早期的節日大多都產生與人類對世界的某種認識,這些節日往往是祈福,祭祀等類似宗教的活動。


隨著生產力發展,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進一步提高,純祈福類的節日會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只有儀式的形式活動,隨著社會進步,活動的形式發生變化但幾乎保留了原有的意義,這應該包括了大多數傳統節日~


還有一些節日是為了紀念某個人或者某個事件而產生的,這類節日多數是統治階級的某種宣傳需要,其影響可以定期的強化社會凝聚力...這類節日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休假,可以潛移默化的降低個體的社會壓力等負面影響,從而保持社會的穩定~


最後說說現代社會,最簡單的,節日可以調節現代社會的節奏~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因此可以有效的幫助維持社會穩定~對個體來說,節日作為一種短期追求可以避免過重的壓力和負擔~


個人陳見...輕拍~


我覺得節日就像是一種神秘的儀式吧。

用美酒佳肴祭獻那些異鄉人困頓的胃,祭祀逝去的年華歲月。

讓過勞死的城市逆熵回歸有序,騰空街道、學校,把世界歸還給世界。

讓大地點起一簇一簇的小星星,留給宇宙星人一個未解之謎。


春秋時候、子貢看見年關到了各家各戶都殺豬宰羊、好不熱鬧、但覺得這樣耗時耗力、沒什麼用處、孔子聽了、點撥他說、小子啊、庄稼人忙活了一年、到頭兒來就是為了這一天的放鬆自在啊、大家載歌載舞、互說心事、在節日的氣氛中得到真正的慰藉、怎麼能說沒用嘛!


吾求學於帝都,兄長於省內,每逢佳節,互通電話,可知電話那頭家人齊聚,嬉笑吵鬧聲不覺入耳,而余孤身一人,不知該食米或是面,免不了獨自黯然神傷。故節日於我,便是與家人團聚,小飲幾杯,談笑風生。


今天和男朋友一起去植樹,他說明年再來看看這棵樹,這是我們愛的見證。(聽說有人說植樹節不能秀恩愛?)


推薦閱讀:

去日本旅遊,有哪些當地傳統節日慶典值得體驗?
聖誕老人是一種怎麼樣的存在?
9月3日在華的日本人怎麼過?
聖誕節想要什麼禮物。
六一兒童節真的是國際兒童節嗎?其它國家好像沒有這個節日的?

TAG:文化 | 節日 | X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