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問對「社會工作」這個專業怎麼認識?


對一樓的答案有不同的意見.而且還蠻多的,因為曾經有辯論經歷所以看到覺得不讚同的總是忍不住想表達自己的意見.正在讀社會工作專業,發言權可能不如大部份知友這麼高,看到一樓童鞋@ 了我以前某個關於社工的回答,說說自己的淺見吧.

1. 關於搶飯碗的說法.其實這個說法根本不成立.街道跟社工機構是完全兩個概念,他們之間會有合作有聯繫,但社工是社工,居委是居委,街道是街道,不存在誰搶誰飯碗的問題.

2. 專業優勢.這個東西其實就是教育部和學校真的沒做到位,跟社工本身沒關係.如我曾經所說,因為知道中央大力發展社工專業,很多學校跟風開設專業,但根本沒有一些有經驗的老師.這樣教出來的學生才沒有專業知識和專業素養.反正在我眼裡,大陸能教出好的社工學生的就是我的學校,其次是中大也能算一個.(一直蹲在廣東這個小地方眼光狹小,不同意勿噴) 所以,街道大媽覺得她們能做的更好,民政只覺得社工能說會道,實際上是他們自己也不明白社工真正要做的是什麽,同時也是教育的失敗. 至於門檻,社工也是要考證的,不過那個考證據說也很水就是了.中國考證很多都很水,不是個別現象. 在國外其實社工的薪酬待遇不是說非常高,但他們的社會地位是很高的.

3. 當代蛇工做的都是"玩兒""做活動"這一點,說白了也還是教育的問題.那些學校可能根本沒有專業的老師能教學生怎麼做case work,他們可能不知道social work value,不知道social work skills,也不知道gourp的theory.不知道怎麼開治療性小組,就只能開興趣小組.

4. 地區差異大,這個是事實,但其實有根據.其實中央鼓勵社工發展實質就是爲了維穩.for example, 上海廣東這些地方經濟相對發達,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自然就會想到別的問題,覺得這個社會不好啊,覺得這個城市不好啊之類的.這就是爲什麽通常都是在較發達的地方社工發展的比較好. 而且你有錢才能搞這個,沒錢的話肯定先拿去搞經濟啊. 樓上說道的現象也是由於很多部門根本不知道社工機構的作用,一些爲了賺錢而創辦機構的人也不懂..這種審開設機構的批程序真的服了.

5. 教育的確存在問題.但社工不應該重點只在三本推廣. 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我之前所說,明明沒有足夠的師資卻硬要開一個專業,試想一下,由根本不知道社工是什麽的教授老師來培養社工學生,結果會是什麽? 我看到有評論講香港的社工,沒錯,香港社工有明確的文憑要求而且要求都不低.因為社工不僅僅是大家認為的只是"開開小組搞搞活動",他們要做的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既包括生活上更包括心理上,不能隨便對待.

究根結底,最大的問題在於人們對社工的認識度太低,不知道社工是做什麽的.第二就是社工教育的失敗. 在廣東社工已經發展起來,逐漸走向軌道,因為離香港澳門近,有很多有心的港澳的資深社工來幫忙,發展的很快.這也是爲什麽我學校 社工專業只招收廣東學生的原因. 有了那邊經驗的幫助我相信廣東社工會發展的很快.

不能同意"社工是技術性專業"的說法,社工需要掌握很多skills和很多技術上的東西,但本身它就是profession,換言之,就是專業性的專業而非技術性.

從textbook摘抄下來,NASW對social work的定義

Social work is the professional activity of helpint individuals, groups, or community to enhance or restore their capacity for social functioning and to create societal conditions favoralbe to their goals.

而關於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parctice consists of the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of social work value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to one of more of the following ends: helping people obtain tangible services; providing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for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groups; helping communities or groups provide or improve social and health services; and participanting in relevant legislative processes.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requires knowledge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s; and interaction of all these factors.

至於社工,social worker:

is generally appiled to graduates of educational pragrams in social work who are employed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elfare.

希望可以幫助理解.加粗的地方說明了它真的是個professional的專業啊啊啊. 而且 這裡可以知道,作為社工,要學的專業知識其實超級 超級 多!!

所以我還是不說了複習專業課去了,不然quiz就死翹翹了.


我自己報的這個專業,甚至我的各種職業性格測試多指向這個專業。但我一定會轉專業,至少不會靠在國內社工對口工作養家糊口。

但是除開前面一些人對宏觀局勢,各種現實性橫向縱向比較來說,這個專業確實讓我和我的同學都覺得受益——認知層面的。心理學社會學的各種技能又帶著神學教育學的淵源,上課內容總是讓人引發生活思考,同時又避免不了喚起年輕人內心的情懷。

太晚了,以後再補充吧。


不少人問過我社工到底是什麼,每次都是由於一些局限搞得解釋了半天還解釋得不清不楚,曾看過中國社工時報上的一篇文章,這是一個一線社工介紹社工的文章,不錯,圖文並茂。http://url.cn/MEa00G,它就社工的專業認識,社工與心理諮詢的異同等一系列問題做出了比較深刻明了的解釋和闡述~~~在這裡就個人理解而已,對於大家比較關心的社工的就業背景和前景等問題做一點小小的解釋:由於社會背景歷史局限和社工在內地人們認識不清自己一些制度上的不夠完善使得一些本應該屬於社工去從事的崗位被非社工性質的人員佔據著,比如民政和社區等,但是隨著內地經濟的崛起和發展,社工的需求和重要性逐漸顯露出來,專職專人是迫切和必須的,這也使得意識到社工缺乏的時候將出現一系列的社工缺口,比如08的汶川地震時,這是社工行業的一個契機,使得社工在內地的一個發展的良好開端,這也是為什麼就內地而言社工能在四川得到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但是社工在內地的待遇相對偏低,社工機構的不完善和大眾對社工認識的不夠清晰,使得社工對於社會的重要性沒被大多數人看到,且社工發展既受到政府的支持又受到政府的壓力的,社工應該是從屬於機構而非政府的,但是國內內地社工往往受到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的三方或者更多方面的壓力,使得社工的理念的傳遞的社工工作的執行力大大折扣。。。總的而言就是:社工的需求和缺口相對比較大,但是好的社工人才目前相對匱乏,社工的前景是必須且廣闊的,社工在國內目前面臨的道路是坎坷且艱辛的


對於一樓的觀點,以下簡單一一回應:

1.街道,居委,殘聯,婦聯等工作有編製,大部分屬於體制內;社工分機構社工和崗位社工,崗位社工如果是街道、殘聯、民政等聘請,大多數有編製,也屬體制內;但是工作的功能性質不同,不存在「搶」。預計以後社工的技巧和理念會慢慢滲透街道、居委的服務過程中。

2.專業優勢與社工素質以及服務質量有關,每個從事社工職業的社工都是呈現社工專業優勢的最好證明,如果社工show professional,專業優勢自然體現。一樓提及社工不是職業,可能存在(不知是否曲解你的意思)誤解。社工待遇低,事實。但是奧巴馬「做過」(只是「做過」),與社工職業沒太大關係,我認為是個人選擇(歡迎討論)。

3.再翻回看了一遍一樓答案,覺得第三點分析缺乏客觀。優勢視角泛濫---大!大!不!同!意!優勢視角只是一個理念或概念,實際事務中時刻能體現,比如開展腦癱小孩小組工作中,我們看到某小孩的手可以自己上下擺動時(strength)----這就是他的優勢,我們可以設計活動鼓勵他擺動手---比如引導且鼓勵他拍小鼓(音樂活動),這樣,或許能減緩他的肌肉或技能退化速度或者能稍微康復。

同意二樓Poon說法,活動(programme)只是社工的一種服務形式手法,真正能show professional的是case---社工拿手活(我之前和督導詳細討論過此話題)!但是,社工搞得programme和街道、居委搞得活動也有一定程度的區別。

區別在於:

居委的活動出發的點是:指標+社區和諧(大、虛)

社工活動的出發點是:指標+參與者的收益(benefit for clients or participants )

4.地區差異方面了解不多,但是認同Poon的說法,中央發展社工出發點基於social control方面。

5.一樓提及「社工專業是技能型專業,說不好聽的,應當在三本高校大力推」,您應該不大了解社工吧,如果了解的話,能說多點嗎?

社工教育不應考慮「在什麼等級的院校推廣」,而是怎麼利用現有的資源。將現有的資源利用起來是第一步:請經驗社工/教授當老師或督導;社工課程標準化,系統化;實習一定要----且要有督導+質量...


  • 先講一件小事情,高考完我被這個專業錄取,去我們那個小地方的民政局辦戶口的時候,那個看起來很有經驗的工作人員看了一眼通知書說「這是當官的專業啊」,以至於我入學的前的整個假期都在想我要選擇哪個部門的官做。後來畢業去做社工,一度覺得這個世界上只有三個階級,當官的,平民和社工,我特別想去找那個幫我辦事的公務員聊聊,你要知道我是靠著他那句話度過大學四年的,結果·····,他明明是在逗我。
  • 說回正題,我是個從事了三年還依舊在社工路上的公益「小」人。以下我結合我所經歷的雞毛蒜皮說說我對這個專業的理解。
  • 第一,社會工作到底能不能成其為一份職業?不要笑,頭做社工的兩年我一直在懷疑。我問我的前輩們,他們都說你不用懷疑,答案一定是,我說為什麼,他們說沒有為什麼。我覺得他們在耍流氓。所以我只能去查資料、看論文、找國外的書等等。終於,我覺得我解決了這個疑惑。我的答案跟前輩們一樣,社會工作就是一門職業。但我沒有耍流氓,你要是來跟我聊,我能跟你聊一個通宵說到底是為什麼。在這裡我簡單說明原因,第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標準是「社會工作符合職業的定義和特點」至於職業怎麼定義的你去查維基百科。第二一點,社會工作能解決社會分工賦予他的責任。第三,社會工作是以專業的方法去處理他領域內的問題的。(至於他到底專不專業下面專門解釋)
  • 第二,社會工作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講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明一個前提,就是社會工作的假設,這個假設不是假的,任何職業都有一個前提,正如教師的前提是人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社會工作也一樣有前提假設,他的假設是:即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極為便利的世界中,人仍然會遇到源於人際互動的個人、家庭、群體的問題,社工工作相信這些問題有辦法可以得到改善和解決,社會工作認為人是重要的。因此,基於此,社會工作要解決的問題分別是:(1)恢復受損的能力和關係。(2)預防功能失調。(3)提供和協調資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預防、治療、發展」這三大功能,其實這一點在入學時的《社會工作概論》已經講的非常清楚了。工作的這兩年我每次找不到立場了就回頭又看一次,每看一次都是不同的感受,那種感觸我覺得不亞於讀三遍《羅馬帝國衰亡史》。
  • 第三,幾個觀點。
  • 其一,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社會工作只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這一點告訴我們,做社工我們不自小,但也不自大,認清自己的位置,踏踏實實做事。
  • 其二,關於大家目前最關心的待遇問題。任何一個行業工資低的都是多數人,「二八」法則是這個世界中最基本的一條定律。當然,我也承認這個行業目前發展不足,但你不能說一個沒發育的少女不是女性。
  • 其三,關於到底專不專業的問題。這也是目前普遍持疑的一點,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跟上一個問題一樣,儘管目前不盡人意的點很多,你可能能講一個系列。但你不能要求一個小孩一降生就懂七情六慾。這中間經歷的漫長過程需要我們每一位公益「小人」去一點點夯實。同時,這也是目前這個行業的空間所在。

說的有些啰嗦,回看了一下,還是有很多沒說清楚,看來表達還是有無限的空間學習的。

以上。


只能說這是一個好專業而不是好職業

說是好專業,因為它教學生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價值觀也好、研究方法也好、談話技巧也好……課程中雖有很多冗餘(又有哪個專業不是如此?),但終究是促使著學生變得會思考、有情懷、有實踐精神、善於與人相處。

說它不是好職業,是因為社工這個職業的薪酬福利、社會尊重、工作環境都與其所需要的能力之間有著極大的不平衡。

社會工作在中國群眾中的信任度和普及度都不夠高。有很多人把把社會工作者與志願者、義工或是社區工作者,還有更多的人(特別是在非一線城市)根本不知道有社會工作這個專業。於此同時,社會工作者的薪資待遇相比起其它工作,對社工專業的畢業生沒有很大的吸引力,專業人才流失嚴重,這更造成了專業信任難以建立。

待遇與人才的問題,就像雞與蛋的問題,人才不聚集,職業待遇難以提高,而職業待遇不提高,人纔則很難聚集。從宏觀上講出多少大道理,一個職業的專業化發展,終究要考專業人才的支持。不得不承認的是,(個人看來)當今的社會工作的職業發展,好的選擇似乎只有進入高校任教。


情懷不能當飯吃。社工專業的學生也只是普通人,當一個職業的回報遠遠低於它對工作者素質的要求時,又有多少人會願意投身其中呢?我曾經在民辦的非盈利機構中實習,在那裡,有很多非社工專業的人們在做著本該由社工來做的事情,而他們的大半都受著經濟問題的困擾:有因為工作原因三十多歲還沒有對象的男性,也有帶著女兒住在一間同時當作廚房、客廳、卧室、衛生間的郊區屋子裡的單親媽媽……他們大多不清楚什麼是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支持他們的往往是宗教信仰(也許是個例,我接觸到的人畢竟不算很多)——這值得尊敬,但對於社工專業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 關於行業發展前景,個人覺得5年內不會好到哪裡去。

(1)阻力,原有街道、社區社區的人實在是太多了,人滿為患,社工過去是要搶人家飯碗的!

(2)劣勢,所謂的專業優勢並不明顯。社工的就業(不是」職業「)門檻實在是太低了。街道大媽說的對,你們說的「社工」,我們能做的更好嘛!貌似民政部門也覺得社工們除了能說會道之外,沒有相對的專業優勢;新近加入」社工「隊伍的人,基本不是所謂科班出身的人,做的也可以。社工待遇差,都快到人神共憤的程度了。國外社工待遇強差人意,想一想,奧巴馬做過社工,為啥只是「做過」?!

(3)悖論,供給-需求不對稱。當代職業社工主要是」玩兒「,」做活動「,優勢視角泛濫。現實是,中國大部分老百姓覺得自己「困難」、不快樂是因為缺錢,他們總是感覺包里的money不夠多、不夠用;因此,他們一是需要你「做慈善」,二是希望通過你改變自己在制度層面的不利處境,他們感覺你領著他們做活動是在「玩虛的」,既然如此,就一邊去。

(4)制度空間有限,且地域差別大。廣深滬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大,項目多,但已經出了女社工因社保不到位節前無辜病死的事件。雲南的「外資」項目較多。北京,忙著「維穩」。其他的地方,雷聲大,雨點小;如果某個市政府風風火火地推,也多採取拔苗助長的方式,半年整百十個機構,最後一地雞毛,小區道路衛生這種事情都要讓社工去管。部門的顧慮,一是擔心會培養出激進化的社會組織;二是覺得你不夠專業——既嫌你弱小,又擔心你強大。結果,真正做社工機構的,大部分是部門信任的人,也有街道的人直接創辦社工機構的,你應當明白,這到底意味著什麼。

(5)教育制度錯位,讀社工的本科生難有專業認同。社工專業是技能型專業,說不好聽的,應當在三本高校大力推,而不應當從北大開始招(各位幫忙查一查,哈佛耶魯牛津招社工本科專業不)。中國的現實是,中國開設社工專業的學校,貌似都是比較好的本科學校,學生大部分是調劑過來的,入學之前不知道這個專業,讀了半年,大呼坑爹——上大學時,分數差不多,憑什麼我們畢業後就那麼慘。社工課程的老師每天喊社工的春天來了,夏天就要到了,可都培養了十來屆學生了,也沒有太大的突破嘛——悲觀地說,社工教育已經退化為濫發文憑的專業(高校擴招,文憑也通貨膨脹了,而社工文憑不幸成為就業市場上的辛巴威元),到目前為止,社工教育擴張的最大收益人群是教社工、做培訓的各種老師們(印辛巴威元的人);MSW的就業還可以,但本科生基本上是炮灰、制度的小白鼠

  • 關於專業性質,從從業者個人的角度看,「技術」是關鍵。

王思斌都覺得大陸的「社工」定義有問題,見知乎「在中國做社工前景如何?」@信德維拉的回答。

對照維基英文,中文,日文(看漢字也能蒙個大概意思),就清楚多了。三個鏈接分別是:社會工作,Social work,社會福祉援助技術

日文的定義最實用,對「代表性技術」的總結、歸納也很到位。個人覺得,他們是把西方那些繞來繞去的東西吃透了。「技術」是關鍵,skills。社工要有像賣油翁一樣的手藝,唯手熟爾,無他(這是不是意味著,讀四年本科,不如做一年實務?)。

以下內容來自 維基百科:

社會福祉援助技術(しゃかいふくしえんじょぎじゅつ)は、社會福祉における要援助者(福祉サービス利用者?クライエント[client])に対してソーシャルワーカーの用いる技術の総稱であり、その體系。ソーシャルワークとも表記される。學問としては社會福祉學の一分野。

代表的な構成技術[編集]

直接援助技術[編集]

ケースワーク(個別援助技術)

カウンセリング(個別面談)

グループワーク(集団援助技術)

福祉レクリエーションなど(集団作業)

ケアワーク(直接介護)- 別體系として取り扱われることもある

間接援助技術[編集]

コミュニティワーク(地域援助技術)

コミュニティ?オーガニゼーション(地域組織化活動)

コミュニティ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地域資源開発援助活動)

コミュニティ?ケア(地域福祉活動)

ケアマネジメント(援助計畫)

ケアプラン(計畫作成?作成された計畫の指針)

アセスメント(計畫の評価修正)

社會福祉管理運営(福祉施設運営方法、アドミニストレーション)

社會政策(福祉制度?法律)

社會福祉調査法(社會総體の調査)

調査データ収集(調査方法)

調査データ分析(分析方法)

社會診斷(社會総體の現狀把握)

ニーズキャッチ(地域におけるサービス需要の把握)


作為一名跨專業考入社工專業的研究生,對它的感情變化很大。考研時,確切想抱社會保障,因為社會工作相對好考,曲線救國,報了跟社保有很大區別的社會工作。進學校的時候,也是一腔熱血,似乎看到了前方萬丈光明一般,然後發現課堂上學的東西很空洞,理論知識很虛,然後實習,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過程中發現,這個專業一旦本土化,理論知識就更顯牽強無用。其實我們專業的就業面還是相對寬泛的,但是內地對這個專業的認識不足導致一些自以為是的人錯誤理解為我們專業是進社區的,以往,我都會很不屑的不解釋。發現近來單位招聘時,政府黨校都招聘社工專業,北京已經開始計劃把社工納入公務員系統里,所以,不要急。以我導師的願望來說,她說我是多麼希望你們能看到這個專業的發展潛力堅持下來,當然不幹這行,只要對自身發展有好處,我都支持!同工,加油啦!


2017年5月3日,被錄用為項目主任,來更新回答,就當記錄自己的生活。

這是17年的第三份工作了,從社培到醫院,再到機構,兜兜轉轉,又回到最開始的地方。上午面試,應聘的是項目專員,被錄到主任,還是很開心。考研複試,也只面了我五分鐘,上午的面試,跟我聊了半小時。

這是濟南最早發展起來的機構,有著老機構的優缺點,對於我這樣的應屆生來說,或許是個好平台,下午就要去社區了,希望一切順利。

這裡覺得我放棄了非全很可惜,認為邊在這裡工作邊讀非全是最好的選擇,我甚至有點後悔放棄了入學資格,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了邊工作邊二戰。但是長久看來,還是讀全日制更保險吧,越往上走,對學歷要求越高。

接下來的日子會很難,希望我能堅持住。

————————————————————————

時隔一年多,又翻到這個答案,當時的迷茫似乎離現在的我特別遙遠。

經歷了實習不順利、考研失敗、房子限購這些問題,我似乎早已經不是一個社工,只是單純地變成了一名不知道何去何從的大四畢業生。

去年12月考完研,寒假我便找了一份實習,不是做一線,但也沒脫離社工,做了一個月便待不下去了,感覺始終無法融入那個環境。然後來到了現在的單位,做醫務社工。本來以為九月份可以去讀書,便選擇了現在的單位,但無奈沒書讀了,正好有個新開的機構邀請我去她那裡工作,準備下個月就過去。

在醫院工作,看了那麼多病號的不幸,自己心態也平和了一些。但總感覺現在安逸的環境讓我忘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忘了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工。

馬上面臨畢業,現在想的最多的就是生存問題,如果在這個行業里生存下來,如何在這裡城市生存下來。未來很難。

—————————————————————————

頭一次在知乎回答問題,搜索提問,寫下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想法。

女生,社會工作本科大三在讀。有過幾段實習經歷,對社會工作從極度熱愛到現在的想離開,或許並不會離開這個行業,但是不想再從事這種形式的社會工作。

以前一些零散的志願經歷不算數,真正開始實習是15年7月份,一直到現在,總共經歷了三家機構。

第一次實習是在北方一座省會城市資歷最老的一家機構,我所在的項目落地社區,主要服務於青少年及其家庭。一共實習了一個月,請假一周零一天,因為去參加了一個會做了一次志願者。

第二次實習在四川一個鎮上的高中,屬於機構,但是被分到學校做駐校社工,呆了四個月。

第三次實習跟隨第一次實習的督導到了一個新機構,服務對象主要也是青少年。

幾乎所有了解一點社工的人都說我適合這個行業,至於有人說我更適合銷售更適合老師,自動忽略。

在真正實習之前,我覺得自己喜歡這個行業,並且也適合,真正進入到這個行業中,我發現自己找不到歸屬感。

就拿繪本來說,每個人都會講,講得好又能怎麼樣呢,會真正改變一個孩子嗎。

社會工作講究助人自助,可是我發現,我幫助不了別人,也沒辦法使別人自己幫助自己,做了那麼多工作,到頭來,他還是他。

偶爾遇到一個個案,可是我不知道怎麼去處理,督導不到位,自己能力又有限。

大概是我的圈子太小,總覺得我所接觸到的社會工作都太膚淺,流於表面,不能深入發揮社會工作的作用。

另外一點就是,我現在做的工作沒有挑戰性,對於個人成長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

我仍舊不清楚社工到底是什麼,但是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而我又很難改變什麼。

未來或許我不會離開這個圈子,但不會再做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工作。


我來自深圳,高中學校在2013年的時候引入了三名社工。哦,高中學校是深圳某排不上名的私立學校。學習氛圍並不好,但是學校環境不錯,大多數老師都比較負責靠譜。那三名社工年齡並不大,他們剛來時和大家一起做遊戲,告訴大家他們從今以後要跟我們一起生活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社工。

後來學校里成立了志願隊,什麼運動會啊家長開放日啊的活動都會有志願者幫助大家,我也曾經是裡面的一員。如果有學生要求,社工們會帶著大家去福利院敬老院。後來我們政治老師跟我們具體說過社工這個專業,當時就覺得挺有趣的。

報志願的時候我最想學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人的夢想就是回深圳做個高中政治老師。不過如果按照人生理想來說的話,哲學專業是我的嚮往。但是,成績並不算好,家庭也不允許。第二個想讀的專業就是社工專業啦,因為覺得將來在學校當社工也不錯。

於是我就來到了某省級一本的社工專業,我們大學的大部分專業都是一本招生,社工專業只有一個班,百分之八十是調劑過來的。開學的專業介紹,老師們已經習慣了一遍遍的解釋這個專業幹啥的學啥的出路在哪裡。個人沒有那麼悲觀,畢竟覺得深圳的社工還是可以養活自己的。

社工專業是一個很神奇的專業,社會學心理學社工知識全都要學,我目前大一,大二還有心理諮詢課等等。我們老師上課時會講很多的案例,讓大家一起討論。

其實真正要說學到了多少的專業知識,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在這個專業的影響之下成長了許多。

學心理學讓我開始認識我自己,從生理到心理的認識。學社會學讓我更加嚴謹而全面地思考社會問題。學社會工作理論,其實就是在介紹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案例,我們都曾經遇到過的案例。

有專業老師跟我們說:「我從來不希望你們將來一畢業就當社工,我更加鼓勵你們學好社工知識,發現一些別的方面的能力,等到將來經濟條件允許了,覺得累了,再去當社工。」社會工作者的工資並不高,但是目前如果想當社工的話應該是有職位給你的。

我們專業的許多學長學姐都自己開設了社工機構,經營得還行。他們也曾經來學校宣傳過,其實我想他們不希望大家對社工專業失去信心吧。

作為一個職業,社工真不是賺錢的職業。但是作為大學裡開設的一門專業,社工專業真的很棒。每個學期我們都要小組合作幾次,做幾次授課。我們的作業很多都是閱讀專業書籍寫讀書報告,或者發放問卷之類的。

我的夢想還是成為一名高中政治老師,但是我不後悔選了這個專業。看到有答主說社工的情懷很重要,確實,這個專業很需要情懷,也培養情懷。情懷不能當飯吃,但是有情懷,還是挺好的。同時也很贊同我的專業課老師的話,既然讀了這個專業就更應該做好逼著自己努力的打算,畢業後不當社工,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但這並不表示,這個專業不好。

【不過也由此看出我國大學教育和社會發展的問題吶】


用生命影響生命。


我是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在讀大學生,當時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我是懷著一種好奇而又期待的心情報了這個專業,後來的結果也沒有讓我後悔,作為社會工作者,我們要做的是助人自助,要幫助他人,我們學習的東西幫助我們去與他人溝通,去傾聽他人、理解他人最終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他人。可能由於社工在國內的普及度不高導致大多數人對於社工有這樣一種誤解:社工也就像居委會大媽一樣。其實不是的,可能我們也會像居委會大媽一樣去做那些調解,但我們更多的是助人自助,幫助他人去幫助他們自己,用自己的生命去影響別人的生命。記得當時專業課老師談到這一點時,我的內心覺得嗯,這個專業可以讓我實現自己的價值,有人說做社工掙錢不多,養活不了自己,我想這同樣是一種偏見,社工也有層次之分,有好的社工,也有不那麼好的,他們的收入自然會有差別,可是無論他們做的好或壞,他們都在社會中實現著自己的價值啊。可能對於養家糊口來說,去做一個不那麼好的社工倒不如拿著學過的溝通技巧去買保險抑或去做其他事更好,但是就實現價值來看,自我認為做社工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忽悠的原理與技巧


教社工的老師很少有能做實務的,當然不是沒有,只是真的鳳毛菱角而已。大多數老師都是從什麼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出來的,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想想也知道培養出來的學生到底有多麼的靠譜,嗯。

雖然很多大陸社會工作從業者對於這個專業的前景,特別是專業發展的前景和錢景都非常的悲觀。但是作為一個學了6年社會工作,目前還算徘徊在這個行業邊緣的娃,我是非常感謝學習社工的這段經歷的。社工老講「助人自助」,所以仔細想想,第一個自助的就是學這個專業的自己。

不管這個專業到底能不能成為你日後謀生的手段,它真的可以給你一個正面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你擁有越來越高的包容心和耐心,越來越寬廣的思考角度和維度,還有不斷發現和感受這個世界敏銳度。當然以上前提是我真的沒有碰到那些不知社工所謂而亂教的老師,感謝在6年里所遇到的好老師們,還有過去和現在所遇到的所有案主們。


本漫畫由一起點撥」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一起點撥」及文章作者名,且必須附帶文末圖片。

http://weixin.qq.com/r/e0g-JyPEin71rWdE9x1p (二維碼自動識別)


社會工作並不是大多數人理解的僅限於直接為弱勢人群提供社會服務的職業。社會工作者還可能是項目開發管理者、政策推動者、機構管理諮詢者、社區發展專家等等。普及大家對社會工作的認識,還得從我做起。:p

Working with underrepresented people in India inspired me, while working with underrepresented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lost me. I know that here you want to ask: WHY?

It was the summer of 2007. I interned in a USAID-funded program – the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 (APAC) in Chennai, India. APAC was an umbrella agency under which there were hundreds of NGOs helping different target communities affected by HIV/AIDS in Tamil Nadu. I remember paying a field visit to a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working with injecting drug users (IDUs). The project coordinator, a former IDU himself, was saved by the good work done by this organization and now committed to saving others. I interviewed a couple of IDUs with his help translate. One interviewee lived in the slum with his wife and kid. He was HIV-positive from injecting drugs and his wife was subjected to high risk of contracting HIV. His positive attitude against his poverty and disease impressed me. I still have a photo of me, him, his wife and kid, with him smiling like sunshine and me frowning and confused. I was not sure whether this guy could get clean after all and I don』t know that now. But the hopelessness I felt about his situation and the change that this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 could make was like a revelation to me back then. (In 2007 I was a junior student studying in a top Chinese university where few students knew what domestic violence meant. Think about that and you』ll probably understand a little better why it was like a revelation to me.)

One year later, I found myself studying social work in the US. During the first year, I worked in a local public housing authority as a social worker. My clients consisted of elderly people, people with physical or mental disabilities, and single moms living in public housing. Compared to the Indian IDU living in the slum, these people had decent housing and enough food. As someone from China where too many people』s basic needs couldn』t be met, I considered these people well protected by the welfare system. Yet many of them still struggled to straighten up their lives. Sometimes what was meant to be temporary support to help people get back on their feet became a permanent state of life. It seemed to me that some people had no motivation to change for the better. Once a young man in his twenties who came to apply for public housing told me he』d never worked ever in his life because he had a learning disability. It came out so naturally for him but I could barely relate. I started to doubt whether I could help anyone in real terms by doing this work.

In my second year of social work study I chose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macro) track instead of clinical social work (micro) track. On a macro-level, if an employment project could bring down a decent percentage of the unemployment rate among people living below the poverty line in the community, it would be considered successful. From a micro-perspective, the employment counselors might experience burnout if they couldn』t deal with their clients who just wouldn』t take up the responsibilities. I found myself a rather perfect way out of my doubt at that time, by looking at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t a macro-level.

Until early last year I wrote a project proposal to study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Caribbean. The idea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mote more responsible and sustainable 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The project proposal was a nicely-structured shell for which I did lots of desktop research. But without first-hand experience from local people, I knew that the project would never make sense. At the proposal writing stage it was a far stretch to predict any findings without actually being in the community. It then dawned on me that both micro and macro perspectives were equally important. I couldn』t become really good at one without the other. If this project were to start, engagement with the community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in the community would be crucial to the success of this project.

Back in graduate school, I was so afraid of failing clinical work that I just severed it from my study. I didn』t confront my doubt until I had to. It』s clear to me now that a good social worker should incorporate both micro and macro techniques into his/her work. Hopefully, I』ll continue to remind myself to not be afraid of doubt and never stop exploring.

(本文版權為IDCC所有,轉載此文章須經IDCC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及本文鏈接:【ID分享】The kind of social worker I want to be)

更多國際發展獨家資訊,請關注IDCC公眾微信號"InterDev_Chinese"。在新浪微博上關注「國際發展IDCC」獲取更多和中國有關的國際發展最新資訊。


不廢話 結論就兩個字:沒用

報考這專業 要麼是無知 要麼是被調劑無奈 要麼是不想動腦子不願意學有用的東西 如工科 財經等


簡單說,對一般人而言,很在乎就業方面的問題的話,不是一個適合的專業。

但是同時,對一般人而言,學習社會工作的理論,是非常需要的。

這裡一直強調一般人,針對第一句,是因為總有一些不一般的人,或者能力特彆強,或者奉獻精神特別高,社工專業的一些不如意,在他們看來,或者是不用擔心,或者是不在乎。針對第二句,是因為,一般人在生活中,無論是人際關係,自我認知,自我情緒的處理等等,都是有很多問題的,而且往往還不知道有問題或者問題出在哪兒,社會工作理論,學來不助人,也能助己。

PS.很無奈,我就是那個一般人大軍中的一員。


覺得很有前途。


我和同學互相稱呼黑社工,什麼意思?黑社會工作


我也是社工專業的,畢業後考公務員社會工作專業還是要的但是也就是個別崗位。在我看來社會工作作為一門隨著社會發展的專業和目前的社會有很大的關聯,社會工作者做為一種職業更應該和其他職業做區分,主要是人們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和專業化產生誤區。社會工作是獨立的一門職業。目前中國的社工發展是專業化走在職業化的前面,很多機構缺社工,但是很多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缺從事和社工沒關係的行業,惡性循環,待遇一方面主要還是要國家出台相關的法律規範和支持。


北京做社工滿3年可以給北京市戶口。


社會工作的本質是助人自助,主要是幫助各種有需要的人解決問題,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並幫助其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恢復其的能力的過程。


推薦閱讀:

在中國做職業社工是怎樣一種體驗?
社會工作碩士以後就業咋樣?
考了社會工作者證,可以找什麼工作?
社工需要怎樣的素質,作為社工學生現在該如何努力?
為什麼社工專業的學生紛紛選擇從事非社工的工作,在職社工的人員流動性為何如此之大?

TAG:社會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