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已經進入通縮了?
雖然在我身邊我沒有感受到明顯的消費減弱 但是在網路上已經出現了大量各種門類的超低價商品 價格甚至不抵成本 這種購物的感覺與98年極為相似 當時的金價似乎也處在一個階段性最低水平 是否通縮已經逼近 或者已經來臨?
通貨膨脹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也就是說,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總的價格水平上升才叫通脹,總的價格水平下降才叫通縮。其中某一類消費品價格下跌,如果不足以導致整體消費價格下跌,就不叫通縮。我國的CPI囊括了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等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涵蓋了城鄉居民的全部消費內容。這就是我國衡量物價指數的指標。它的數值可以表示國內是處於通脹還是通縮。
時下,很多人都說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進入通縮狀態。持此論調者,有機構也有「財經巨子」,機構中有美國高盛、摩根斯丹利等大型投行,「財經巨子」諸如美國財長雅各布、金融大鱷索羅斯等則紛紛以「中國向全球輸出通縮」為論調來判斷中國出現「通縮」狀態。令人遺憾,不少國內經濟專家也紛紛拾人牙慧,人云亦云地說中國處於通縮。比如說:余永定、陸磊等人。
我來談談我的觀點,中國當下即使有「通縮」的表象,但是歸根結底還是要防止「滯漲」,因為「滯漲」才是中國當下最大的危機,如果搞不明白這一點,而盲目施策,最終只會產生政策混亂,國家蒙塵。「通縮」的論據
首先,我們來看看那些機構和「財經巨子」們持有「通縮」的論據是什麼呢?一是人口萎縮導致的國內需求下降產生的「通縮」。持有這個觀點的,就是摩根斯丹利。這些國際投行畫了一條曲線,叫做中國的人口增長曲線,就發現中國勞動力人口在2014年開始(16歲到59歲)出現至少20年以來的首次萎縮。聯合國預計該數據未來10年將繼續下滑。於是,這些美國大投行們運用他們的「西方經濟學」來得出這樣的結論:就在全球經濟下行、中國「騰籠換鳥」的當下,大中國的人口紅利在最不合適的時候結束了。所以,預測未來中國必然出現「通縮」(注意這裡用的是「預測」兩個字)。二是經濟增長放緩和總需求疲軟等因素導致的「通縮」。這個觀點是堂堂央行研究局局長陸磊提出來的,而目前網上流傳的陸局長的這個觀點,最權威的信源就是騰訊財經轉發某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而據說這篇文章是在陸局長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的發言稿。據我看到的稿子中,沒有像樣的分析,沒有靠譜的數據支撐。唯一的邏輯就是「經濟增長放緩導致通縮」。這篇據稱是陸局長的發言稿中,還預測了2016年中國的CPI和PPI,預計2016全年CPI漲幅在1.1%至1.5%之間,中值為1.3%;PPI漲幅在-5%至-3%之間,中值為-4%。大家也記住這個觀點,下面我將會全面批判這些論調。三是PPI的持續下跌表明中國處於「通縮」狀態。這個觀點是余永定提出來的,他在浦江創新論壇上表示,從PPI(生產價格指數)連續43個月下跌看,中國經濟處於內在通貨收縮的狀態。批判通縮
其次,我們來看看看看這些依據靠譜嗎?什麼叫通貨緊縮?就是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影響物價至下跌,造成通貨緊縮。那麼什麼叫「滯漲」呢?就是停滯性通貨膨脹,特指經濟停滯,失業及通貨膨脹同時持續高漲的經濟現象。那麼我們來看持有「中國處於通縮」觀點的精英們的觀點。第一,人口萎縮「將」導致需求下降的「通縮」?你見過14億中華兒女一夜之間銳減7億嗎?且不說現在人人的壽命長了,老年經濟需求蓬勃增長,再說新生嬰兒的需求都是在不斷擴大的,而且14億人口在那裡擺著呢。即使是因為「獨生子女」政策的一代成為社會中堅造成的社會需求萎縮,但是也是2026年之後的事情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消費潛力從來未挖掘完,還有巨大需求潛力的國家,談人口萎縮導致的需求下降,那簡直就是沒有技術含量的「大忽悠」。
第二,經濟增長放緩和總需求疲軟等因素導致的「通縮」?拜託,經濟放緩恰恰也是「滯漲」的重要表現。持這個觀點的人,簡直讓人懷疑其「經濟學」是「現代文學」講師教的。經濟學絕不是你學了幾個名詞,在這裡亂BB的「顯學」,相反這是一門嚴謹的科學。這兩個理由根本就不是實證的,就是一群傻子在那裡空想中國出現通縮了,居然有人就相信了。特別不應該的就是陸局長,堂堂官方經濟學家,發表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還主導了輿論,讓那麼多不懂得思考的人們信以為真,我表示真是醉了。那麼第三點,就是說PPI持續下跌就表明「通縮」。好吧,我們來理一理這個邏輯。PPI為什麼下跌?如果是總需求下降,那麼OK,我承認是通縮,因為根據定義嘛——貨幣減少了,也就是沒錢了,所以就不消費了,那麼就是通縮了。但是這一次的PPI下降,並不是總需求下降,而是「產能過剩」導致的。也就是說,目前社會上的房子、大型設備都生產太多了,我們的需求還在增長,但是我們生產得實在太多了。當前PPI下跌的表象與原因
好,為什麼會產能過剩呢?第一,是因為我們國家從來都是通過政策來配置資源的的慣性。目前的「產能過剩」正是政府通過行政來推動,堆積起來的。比如說「四萬億」。第二,人民幣的升值,導致我們的產能輸出存在障礙。第三,是美國的經濟回升,「製造業迴流」,還有那個臭名昭著的TPP。所以,不能把產能過剩就當成了「通縮」的表象。假如,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我們認定國家出現「通縮」了,那麼那些靠著經驗施政的經濟官員、經濟學者最喜歡採取的措施是什麼?也許他們睡著都能喃喃自語:「積極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於是繼續濫發貨幣和加大投資,於是我們的過剩產能進一步擴大,於是我們的通貨膨脹會更嚴重,然後就業率是暫時可能解決一下。又來個「四萬億」。簡直是誤國誤民誤自己!
我們再看看這些持有「通縮」論的人,都是什麼人?是American!他們的目的是什麼?他們當然怕我們不再生產落後產能咯!他們的目的就是要推動我們再出一個「四萬億」,再出一個「八萬億」,目的就是要阻止我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只要我們再搞「四萬億」,大投資,然後各種產能過剩繼續加大,美國再加加息,人民幣繼續貶值,於是,我們的財富在不知不覺中就被美國人收割了。有人會說我陰謀論,那麼我問你們,美國沒有國家大戰略嗎?肯定有,而且這種國家戰略遠比我們目前看到的險惡。當前經濟的最大危險是防「滯漲」經過這樣的分析,我來談談為什麼說我們處於「滯漲」呢?首先,我們看看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上都可以看到的數據,我們國內流通中的貨幣量是多少?答案是6.3216萬億元,M1是40萬億元人民幣,M2是139萬億元人民幣,也就是M1大概有6萬億美元,M2大概有21.17萬億美元。那麼,請問一下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印製的廣義美元大約是16萬億美元,這個包括美國國內的貨幣總量和全球各國的美元總量。也就是說,中國國內有著「天然的通貨膨脹衝動」。因為,我們國家每掙1美元外匯,就要相應地在國內投放6塊多的人民幣。儘管,央行有一些措施,可以回購這部分人民幣,但是,依然無法避免「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事實。「對內貶值」,其本質就是物價飛漲。事實上2015年12月,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比11月份漲幅增加0.1%。也就是說,中國從來都沒有出現過「通縮」,物價依然在上漲,不能因為漲得慢,而就否認了通脹的存在。而且,這種物價的上漲,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可能會讓我們大吃一驚。因此,我們的隱性通脹是十分恐怖的。再次,我們看看就業率。儘管官方的口徑告訴我們,中國的6點幾的增長速度的前提是較高的就業率,但是其實是片面的。中國的「實際就業率」是比較低的,而「影子失業率」是比較高的——影子失業人群包括城市擴張過程中獲得拆遷補償、又無一技之長的「新市民」,倒閉工廠企業的下崗農民工……這部分下崗農民工,其實很大一部分人也響應了「萬眾創新,大眾創業」號召,開起了滴滴專車、uber等。因此,打車軟體在某種程度上吸收了相當大一部分的失業者,所以我想不明白為什麼要打壓人家?這個是題外話最後,就是經濟增長速度。我們看到6.9%的增長率,跟過去黃金時代的10%以上的高增長率比,而且這6.9%的增長中,有多少又是依靠過去的那一套獲得的增長呢?如此這般,實際通脹高企,經濟增速放緩,我們的某些學者跟著美國人的屁後,大放厥詞,說什麼我們國家要「防通縮」,令人汗顏。實際上,我們黨中央,無比英明,因為我們是按照治理「滯漲」的方法來進行經濟治理的。
首先,亞投行的成立,建立屬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金融體系。我們在悄悄地買入黃金、石油、天然氣,背後是什麼較量呢?當然,是仿效美國,讓世界逐漸接受以人民幣結算,只要這些大宗能源以人民幣結算,過個一二十年,全世界都會養成這樣的習慣。把人民幣變成國際貨幣,最終也可以向外輸出國內的通貨膨脹。其次,「一帶一路」的目的是什麼,大家都很清楚了,就不多敘述了,就是輸出落後產能。看似輸出落後產能,實際是輸出「通脹」。再次,是「東盟自貿區」,中澳等貿易協定,目的也是為了打破美國TPP的封鎖。……以上做法,目的就是強化人民幣國際貨幣地位、輸出過剩產能,向全球輸出「通脹」而不是「通縮」。那麼,我們國內在做什麼呢?這屆政府的主要精力就是在解決我們的「潛在失業率」,無論是鼓勵「互聯網+」還是搞「工業2025」。第一,「互聯網+」解決了城市大量農民工返鄉的無業狀態,他們通過淘寶等平台進行農產品的網路售賣(這點多調研,目前在全國各地農村都建立了大量的淘寶村,京東村神馬的),還有滴滴等打車軟體平台,吸收了多少失業者?希望交通部的同志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大局出發好好調研;第二,「工業2025」當然是要消化城市中剩下的具有一定技能和知識的工人啦。所以,我說我們國家當前處於「滯漲」階段,而且黨和國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治理和預防更嚴重的「滯漲」。因為「滯漲」一旦開始了,就不是三五年就能解決的。而那麼多國外用心險惡的敵對勢力在鼓吹我們是全球通縮的製造者,其要麼就是真的蠢材,要麼就是其心可誅。看新聞:中國12月PPI同比創逾兩年新低,已連降34個月。美銀美林將當前情形與歷史相比較得出結論,刺激政策導致的產能過剩是當下通縮的罪魁禍首,通縮壓力或將持續。因產能過剩和槓桿過高,公司債違約突然爆發導致信貸緊縮的概率很高。
純學術討論,不喜勿噴。 首先是通縮的定義,deflation是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經歷大蕭條之後出現的,其原因至今還在討論中,伯南克更是把它作為經濟學的聖杯。 個人認為通縮和流動性陷阱是緊密結合的。在名義利率由央行規定的情況下,實際利率實際取決於預期通脹,這個是經濟自身產生的,央行很難干預,但它也很難觀察到。不過可以通過投資反過來看這個東西。過去的兩年時間裡,一個明顯的現象是不管央行放多少水,都很難看到企業的投資有抬頭的跡象。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確實有進入通縮的危險。更有一點,現在國際環境不好,有來自大宗商品的通縮衝擊。上面的答案實在不敢苟同,僅僅以短期的消費價格指數的變化就判斷未來是否可能產生通縮顯然是忽視了問題的本質。
推薦閱讀:
※這些經濟、管理方面的書從何學起?
※年收入 100 萬在目前中國屬於什麼水平?
※假如房價崩潰了,中國經濟也因此導致一連串的反應,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講,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財富?
※如何看待印度gdp增長回升至6.3?
※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有錢人以及富二代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