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高陽的小說《胡雪岩》?

高陽的歷史小說極有影響。評論很多評價不一,我的本意不在評價其文學成就或藝術特色,而僅在胡雪岩這一系列小說。高陽小說特色明顯,一是善用白描,二是歷史軼事信手拈來,常常也就顯得啰嗦,旁逸斜出而偏題。第三個特點則是特擅人情世故。尤其是胡雪岩這套書,在第一部,平步青雲描述的極為細緻。哪些話的言外之意為何?在何時何地應該怎麼講話,該怎麼考慮問題,尤其是做人做事,幾乎可以做人情指南。那麼作為歷史背景的小說,胡雪岩這部書,主要是平步青雲這套,
我常常是抱著學做人的目的去翻 ,大家是怎麼看待的呢?

我特為貼了一段對話,是胡雪岩初見尤老五。關於「半吊子」那段,我第一次看到實在是心驚,原來還有這層道理,如果是我肯定就是「半吊子」啦。

一番酬勸,三巡酒過,話人正題,胡雪岩把向魏老頭說過的話,重新又講一遍,尤老五很友好地表示?「一切都好談,一切都好談!」

話是如此,卻並無肯定的答覆。

胡雪岩察言觀色,看他表面上照常應付談話,但神思不屬,知道他在盤算。做事總要為人設想,他便很誠懇他說:「五哥,既然是一家人,無話不可談,如果你那裡為難,何妨實說,大家商量。你們的難處就是我們的難處,不好只顧自己,不顧人家。」

尤老五心裡想,怪不得老頭子看重他,說話真箇「落門落檻」。於是他用感激的聲音答道:「爺叔!您老人家真是體諒!不過老頭子已經有話交代,爺叔您就不必操心了。今天頭一次見面,還有張老闆在這裡,先請寬飲一杯,明天我們遵吩咐照辦就是了。」

這就是魏老頭所說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胡雪岩在思量,因為自己的話「上路」,他才有這樣漂亮的答夏。如果以為事情成功了,那就只有這一次,這一次自然成功了,尤老五說過的話,一定算數。但自己這方面,既然已知道他有難處,而且說出了口,卻以有此漂亮答覆,便假作痴呆,不談下文,豈非成了「半吊子」?交情當然到此為止,沒有第二回了。

「話不是這麼說!不然於心不安。五哥!」胡雪岩很認真他說:「我再說一句,這件事一定要你們這方面能做才做,有些勉強,我們寧願另想別法。江湖上走走,不能做害好朋友的行當。」


高陽先生高山仰止,這一點自然是要首先承認的。並且以下評論絕不影響高陽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

《胡雪岩》我只看了一半,所有評論只能限定為前一半小說。為何我只看了一半,後面我再說。

自然小說寫得極好,語言文筆都是頂尖的。但是,我還是要說,高先生的小說,確實是舊小說,有著舊小說的很多特點。而這些特點,也略略地影響了高先生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的位置。

我讀到大約一半的時候,就有實在讀不下去的感覺。實際上,整個小說洋洋洒洒百萬言,就我讀到的地方,一直在一個循環裡面打轉:胡雪岩發現目標-此人有用-使出手段-搞定-下一個……

所有人物,只要是胡雪岩看得上且願意籠絡的,無一不是勢如破,紛紛竹繳械投降。每一個人物都是人精,每一個人物都是人情通達,每一個人物都那麼識趣,每一個人物都可以被胡雪岩拉攏和收服。每一個人物都好像一個模子裡面倒出來似得:工於心計、八面玲瓏、小算盤打得精準,而這一切,胡雪岩早就看透,三言兩語也好,重金厚禮也好,都一一搞定。

所有人物的設置,顯然也就是為了凸顯胡雪岩的智商情商而立。故此所有人都必須設定為「吃這套」,並且毫無道理的千篇一律。。故久而久之就略顯膩煩。

並且,作者並不是想說這些人都比胡雪岩差勁,而是反過來,還非常認同胡雪岩的價值觀,且頗為自豪地認為,不是你胡雪岩有多厲害,而是這個遊戲規則就得這麼玩,就得這麼做。大家都是明白人。

可以這麼說,胡雪岩幾乎遇不到任何困難,幾乎就是一面倒地勝利。贏得毫無懸念,也贏得毫無內涵可言。彷彿就是主人設定好的『大阿福』,讀者似乎好像也被假定一路只看喜氣洋洋。

當我一次一次看到這一模式不斷重複的時候,我竟不知何時是個盡頭。最終我放下書,長嘆一聲:高先生不是要寫胡雪岩,而是寫這個社會。

就我一個編劇的角度看來,這是一個特別大的忌諱:順拐。這個辭彙的意思就是,故事主線一面倒地發展,沒有任何阻礙,就沒有跌宕起伏的懸念了。雖然借王有齡之口,說了好幾次『怎麼覺得事事一帆風順,莫不會樂極生悲』,但每次都自我否定。

這還是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失去了人物。

小說一開場極其吸引我,從王有齡窮困潦倒入手,我看地津津有味,可是從王有齡遇到何桂清,拿到了海運局職務開始,整個故事就是一本流水賬了。我雖然還是有興趣讀下去,但說實話,我已經不再關心人物命運了。王有齡瞬間面目模糊起來,接下來的他,再也不是讀者我感同身受,移情共情的對象,反而離我越來越遠。

很簡單,他發達了,且一直發達下去,再無艱難險阻。(儘管我知道他後面要自盡,但那不是他的問題)

雖然作者很快就將主人公從王有齡轉移到了胡雪岩,但是很奇怪,胡雪岩的出生背景,人物性格的養成都一點不交代,立刻就跟開掛一樣,無往不利。我特別想問,倘若胡雪岩真有這麼厲害,何以遇到王有齡才能飛黃騰達呢?

我覺得,說到底,高先生並不在意人物的真正背景,或者說,高先生對官場的熟悉程度遠遠高於生意人的背景脈絡,胡雪岩的出身和少年性格養成,直接就忽略了。所以,一開始王有齡捐官開始,文筆風采極為到位,可是一到胡雪岩,就語焉不詳了。

其實從小說的種種跡象表明,胡雪岩雖然厲害,說到底還是靠了王有齡的關係,阜康錢莊拿到公款匯劃才真正風生水起;且胡雪岩籠絡人的種種用度,無一不是從王有齡公款裡面借支的。那麼胡雪岩到底本事在哪裡?我看應該是還是回到官場上來。高先生真正要寫的,還是官場;至於做生意的源流心得,還真就抵不過官場潛規則。

我雖然沒看後半部,也知道最後胡雪岩窮困潦倒,帝國崩塌,但那並不解決問題,因為那好像就是俗稱的『命』,外部強加的,而不是本身的抗爭。

在這種情況下,隨處可見的晚清世情百態和掌故傳說,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所以,我實在也就看不下去了。

對人物命運和性格缺陷,以及內在性格因素導致命運變化的刻意忽視和不在乎,是根深蒂固的。

從小說角度來說,所謂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人物和性格,是要有缺陷和絕望的;創痛與不斷面臨的黑暗時刻,都是抓住觀眾心臟的不二良藥;不能只是一味的男人都說好,女人都想愛這麼簡單。

這種方法,在評書和章回小說裡面屢見不鮮。說回來,裡面的情愛描寫我是讀不下去的,和梁羽生一樣,看的極為尷尬。

此一寫作方法的文脈,源流甚久。金庸早期作品有,梁羽生先生終其一生也在這個圈子打轉。中國大陸看似遠離港台,其實一直就有,前幾年接觸許多中國電視劇的老編劇,也深受此風影響,其表現形式有這麼三個特點:

1,人物塑造不講性格變化,一律以職業取代。什麼人物性格,都是用什麼職業代替的。

2,主人公塑造,一個模式:所有人都說你好,你就真的好。

3,極為注重社會環境和歷史細節的鋪陳,有時候到了病態的程度。

最後一點,是當時給我極深的印象的。有一次和一個老編劇商量一個清宮戲劇本,我一直聊人物命運和情節架構,說到底還是古希臘喜劇衝突的底子。他聽了極為不以為然,然後他跟我說:

你那些東西,我都知道,但是,你要曉得,我這個劇本裡面的東西,可都是貨真價實的。單論這皇帝聖旨的寫法和總督衙門裡面的吃穿用度,我都是有歷史考證的……我告訴你,當時一兩銀子能買……

說完老先生跟我一五一十地細細講晚清的一件皮袍子怎麼做,一個鼻煙壺買多少錢,琉璃廠裱一幅畫用多少工序……

我說:你說的這些東西再好,情節不吸引人,如何讓戲好看呢?

他瞪著眼睛看著我說:你,不懂!

這些老先生筆下的人物,其實和高陽先生筆下的人物幾乎一模一樣,全部都是八面玲瓏、生來就習慣且高度認同社會潛規則的……這樣的人物再豐富,也都是一個模子:社會人。

我一直隱隱覺得,作者在洋洋得意間,真的有意無意地想告訴你:

我寫的小說不是小說,是一本生存指南。

回過來,我想說的是,這些作者還是感嘆於『生存』之艱難吧。但是,他們和高先生比,還是雲泥之別的。

高先生的作品,我極為推崇,但是如果你說要是有什麼缺憾,我想還就這麼一點。

不過再怎麼說,我還是堅持看下去吧,看看後半部如何。


感觸最深的倒不是胡雪岩的經商故事本身,而是高陽先生能夠把當時清末時期的民俗,文化,政治,經濟,地理,軍事等當代人幾乎聞所未聞的來龍去脈娓娓道來,市井小人物的刻畫無不栩栩如生,生動如畫,真實感撲面而來,使人身臨其境。這種感受是看《寂寞空庭春欲晚》電視劇所替代不了的。略舉一二:

一,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南京路,留下.......這些名字的由來。

滙豐銀行並非純然英國銀行。它原名「香港上海銀行有限公司」,同治三年創設總行於香港,資本定為港幣五百萬元,由英國的怡和洋行、仁記洋行,美國的旗昌洋行,以及德國、中東的商人投資。麥加利銀行是英皇發布敕令,特許在印度、澳洲、上海設立分行的股份有限公司。總行設在倫敦,咸豐七年在上海開設分行,廣東人稱它為「喳打銀行」,喳打是英文「特許」一詞的音譯,可是上海人卻嫌喳打二字拗口,索性以它第一任總經理麥加利為名,叫它麥加利銀行。

英租界的地名很亂,二部局早就想把它統一起來,將界內的馬路,分為兩類,橫的一類從東到西,用中國主要的城市命名,縱的自南至北,以中國的省份命名,因此領事館路改名北京路,而第二個大城市是南京,便將外灘公園向西延伸的馬路,改名南京路。 廟街是南北向,改名山東路。

上海在戰國時,原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當時為了松江水患,要導流入海,春申君開了一條浦江,用他的姓,稱為黃浦江,或稱黃歇浦,此外春申浦、春申江、申江,種種上海的別稱,都由此而來。

杭州的「留下」是個地名,在杭州西面。據說當初宋高宗遷都杭州,相度地勢,起造宮殿,此處亦曾中意,囑咐「留下」備選,所以叫做留下。

這些冷知識雖然不一定經得起嚴格的歷史考證,但是因果通順,看上海道路名稱,陝西南路,四川路,閔行區還有一條春申路,欣欣然無不印證.......簡直是茶餘飯後的裝逼利器啊!

二,清末捐官的由來。

清朝中後期中央財政收不抵支,加上滿人統治為彰顯不同於明朝的恩德,承諾永不加賦,於是就有人想出了捐官的法子,以增加財政收入,富商可以為自己買一頂戴光耀門楣,提升地位,科舉不行的讀書人則可以以此走上仕途。這都是面上的好處,至於里子都爛到什麼程度,恐怕天都不知了。

三,紹興師爺也分多種。

縣官上任,要聘兩位師爺相幫,一位錢穀師爺,一位刑名師爺,顧名思義,一個管錢糧,一個管刑律法。如果縣官是個草包,或者對個中細節操作都不甚了解,無疑師爺就變成了日常政務實際的決策人了。師爺如此重要,也形成了團體,如果縣官找到的師爺,能夠與為知府甚至巡撫辦事的師爺有密切的關係,對決策對升遷都頗有益處,而師爺出門在外弄筆墨,免不了照顧提攜同鄉,於是長此以往,紹興師爺在師爺隊伍中的比例就越來越大了。

四,舊時的公務員群體中官吏分開,其中主要的「吏」是書辦。

大小衙門基層的公務,只有書辦才熟悉,這一點就是他們的「本錢」,其中的真實情況,以及關鍵、訣竅,秘不外宣,所以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幾乎都是父死子替,世代相傳。比如:

戶房書辦簡稱「戶書」,他之所以闊氣,是因為額徵錢糧地丁,戶部只問總數,不問細節,當地誰有多少田、多少地,坐落何方,等則如何,只有「戶書」才一清二楚。他們所憑藉的就是祖傳的一本秘冊,稱為「魚鱗冊」,沒有這本冊子,天大的本事,也征不起錢糧。有了這本冊子,不但公事可以順利,戶書本人也可以大發其財,多少年來錢糧地丁的徵收,是一盤混賬,納了錢糧的,未見得能收到「糧串」,不納糧的卻握有納糧的憑證,反正「上頭」只要征額夠成數,如何張冠李戴,是不必管也無法管的」

可以想見,幾千年封建統治,雖然朝代從李姓改為趙姓,從朱姓改為外姓,無不經過腥風血雨,但是龐大複雜的官僚機構能夠承接運作,都離不開這些人以及他們手中的帳冊。

五,官員之間互相拜訪,禮數頗多。要先一個拜帖,用於表明來意也方便讓對方做好準備,官場酬酢,公服相見是禮,便衣歡敘是情,他的隨從要帶著衣包,裡面裝著便裝,如果雙方談的投機,大家要換上便裝以示親切。男人們在交談的時候,主人家的妻子只會躲在簾後面偷聽,並不會出來相見,只有雙方關係極其密切,成通家之好後,內眷才能與之見面。繁文縟節如是,要是白丁一夜成大員,這些形式主義恐怕也有他受的。

六,官場上加官晉爵的訣竅歸納為八個字,「帝師王佐,鬼使神差」。

像李蘭蓀、翁叔平都是因為當皇上的師傅起家的,此謂之帝師。寶中堂是恭王的死黨,以前文中堂也是,這是王佐。鬼使顧名思義,是出使外國,跟洋鬼子打交道。神差就是當朝光緒帝的生父醇王的神機營的差使。說法頗為俏皮有趣,不過說到底,就是跟權力中心搭上路子唄。

七,富商們的交際應酬主要是在煙花之地。當然妻子不會跟去,不太恰當的比方,就像今天的會所ktv,在那種地方經常有一個相好,常固定在相好的地方招待客人。而北里冶遊,還有套不成文的法則,作主人必在相好的地方,吃了這家到那家,名為「翻台」。夜夜笙歌,燕窩魚翅,有錢人的精力真夠旺盛的。

八,為防止機密的往來書信被人窺探,想出了套格的法子。

所謂「套格」是挖出若干空格的一張厚紙。使用的方法是,通信雙方預先約定,用多大的紙、每頁幾行、每行幾字,其次是看用哪種套格,挖空的位置在何處。然後就要花心思了,猶如科場考試的「關節」那樣,把要說的一兩句話,嵌在一大篇不相干的廢話之中。收信的人,將套格在原信上一覆,空格中露出來的字,連綴成文,就是對方要說的話。

相當於給一篇文章,要用這篇文章的文字擴張成一篇新的毫不相關的長文,不得不感慨古人行文用筆之嫻熟。

有些朋友覺得高陽先生寫小說主線不明顯,過於絮叨,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正是這宕開一筆,才讓人長了許多見識,才讀起來趣味盎然,不蔓不枝的,反顯不出歷史底蘊來。


同@貓大叔 更愛慈禧全傳。

胡雪岩『述商人商道,慈禧全傳』述君臣官道,而兩部書同把人情世故做人做事寫的洋洋洒洒又細緻入微。慈禧全傳『結構恢宏,算是很有料的晚清史了;追劇《走向共和》的時候常有不謀而合的感覺,比如榮祿,也可算得上老成某國了,而非主旋律教科書上的那般狗腿子。

胡雪岩』比 慈禧全傳 主線明確,易讓人動情, 最後一部不忍卒讀,尤其到了「螺獅太太」被騙金剛鐲子一節。

題主把『胡雪岩『應該讀的很透了。我自己在這部書里最受教的是漂個娼原來這麼講究,花酒竟然可以喝的這麼博大精深。再者就是題主提到的為人做事,寫的這麼精到的文章還真不多見。

個人覺得胡雪岩』這方面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但也成不了勵志美文心靈雞湯。畢竟人所處的環境大不相同,機遇也是千差萬別。

另,亦官亦商見風起勢不是胡雪岩,笑看沉浮,光明磊落,才是「杭鐵頭」的真本色!


我讀過高陽所有的小說。

胡雪岩是最難看的一套,完全一本流水賬!

高陽完全不寫人物性格。

最好看的是慈禧全傳。

因為人物性格可以腦補。


有人說,一入擼壇深似海,哪裡是這樣子呢,純粹是說著好玩了。高陽的《胡》,比起LOL來說,卻也是精良製作,誠意感人。

讀著讀著,感覺穿不起優衣庫的我越來越富有了,雖然也還是去不起試衣間參觀一下,可,我特么就該是個富人,還是財神降臨的那種。

其實我哪裡是什麼富人,胡雪岩才是。

讀《胡》會讓人精神懷孕,此言不虛。然而這終究是一種樂事,黃瓜味,可以的。

面對人生,幾多風雨,本來無一物的屌絲,雖然到頭來可能還是屌絲,但高陽老司機卻給人披上一件厚厚的鎧甲,冬款的那種。密不透風。再冷的零下溫度,再血腥的屠刀,勞資也不怕。

高陽老司機真是可以的,讓脆弱者緩慢前行,讓前行者充滿希望。跟著老司機走,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億萬富翁。沒錯,高陽的《胡》就精湛到001的厚度。

說破天,道破地,都得去說《胡》確實是一本好看的書,不吹不哈。

說官場的那些事兒,你一定沒書中的商場說的精彩;說商場的事兒,你一定沒書中的江湖說的精彩;說江湖的事兒,你一定沒書中的兒女情長說的精彩。

其實,所有的精彩都沒有讀者想像出的精彩。

那畫面太美,我不敢看,委實說來,看了也學不會。最煩的是美劇每一集最後的一分鐘,實在是太裝逼,裝逼的次數多了,我們也能猜得粗結果。

哦,唬誰呢。

老司機的這部奇書,如此美式的狗血劇情,並沒有。

溫酒斬華雄式的快節奏勁爆歌曲也沒有收錄。

那麼,如果指不出來老司機究竟具體好在哪裡,那我范廚師的這句話用在這裡好不恰如其分「哎哎?訛人是不是?是不是訛人?」。

老司機一輩子見慣了大風大浪,賣書也掙不到啥錢,訛人這條路走不了的。不想著訛人,那就真的是情懷了,真的是作品了。

整個系列,七本書,哈利波特看完了學會了幾個拗口的名字,胡雪岩看完了之後覺得自己仍然圖森圖樣破。這把年紀了,除了能分得清男女。耳朵是啞的,嘴巴是聾的,聽不懂話,也說不好話。

人間除了有真愛,原來還真的有大神,從此更不敢裝逼了。

高陽也好,雪岩哥也罷,都是大神。翻開書本,感覺都是敬業福,滿紙的高情商。以前我是不大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的。

現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滿紙的高情商,滿紙的智慧,而不是今人的裝逼,也不是純粹的知識。《窮爸爸富爸爸》交配《胡雪岩》來看,效果更佳哦。高情商變成了語言,相信我,它是可以傳染的。做傳銷的還需要通過暴力來輔助洗腦,老司機不需要。

最後的最後,想說一句,如果雪岩哥你沒有敗,該多好啊。

「我是一雙空手起來的,到頭來仍舊一雙空手,不輸啥!不但不輸,吃過、用過、闊過,都是賺頭。只要我不死,你看我照樣一雙空手再翻起來」

穿越時空的裝逼,我服了。


高陽是我最喜歡也是最佩服的歷史小說家,但我也必須說一點先生的硬傷:人物塑造千人一面,至於枝蔓無節,我反倒不覺得是大問題。


高陽的小說讓我產生他寫的就是歷史的錯覺。


高陽的書有非常獨到的寫作筆法,是非常出色的歷史小說家,精彩之處太多了自不必說。

高陽的弱點在於1:他實在不會寫男女之情,愛情到了高陽筆底下總讓人有種作者好害羞好不善表達的感覺,2:任何事情都要和「勾心鬥角」掛上邊,這讓書裡面有些人本應該有的豪邁感或者溫馨感少了些。

所以要看高陽,首先要弄清楚高陽寫的是小說,不是歷史。一定要從小說的角度來評價,而不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審核真實性。

(從這點不得不佩服高陽的功底,我小時候一直以為他寫的就是歷史,甚至慈禧全傳都堅信不疑啊堅信不疑,直到我看了他的那本乾隆韻事。這本書實在是把雍正黑出墨了,黑的我開始認真研究了雍正朝的這一段信史,才真正接受高陽寫的是小說這個事實。)

所以要看這個小說,就一定要先確認,這是高陽寫的是小說,不是歷史,更不是信史。

然後說《胡雪岩》,這是一套好小說,展現了晚清末年的社會各階層的狀態,官、商、洋人、民眾等等各方角力,而且在細節處筆墨和心思極佳,有越嚼越香的感覺。

有人說主線,其實像這麼大格局的小說,高陽駕馭的已經很不錯了,從不同的角度推進事情的進展,前後承接有序,有伏筆有呼應,是好文章。

---------------------------------------------------------------

回答題主的問題:

」高陽的歷史小說極有影響。評論很多評價不一,我的本意不在評價其文學成就或藝術特色,而僅在胡雪岩這一系列小說。高陽小說特色明顯,一是善用白描,二是歷史軼事信手拈來,常常也就顯得啰嗦,旁逸斜出而偏題。第三個特點則是特擅人情世故。尤其是胡雪岩這套書,在第一部,平步青雲描述的極為細緻。哪些話的言外之意為何?在何時何地應該怎麼講話,該怎麼考慮問題,尤其是做人做事,幾乎可以做人情指南。那麼作為歷史背景的小說,胡雪岩這部書,主要是平步青雲這套, 我常常是抱著學做人的目的去翻 ,大家是怎麼看待的呢?「

我覺得從讀書的角度來說,任何書都是可以教讀者怎麼去做人的,這就是一定要看好書的根源。所以題主以這個目的去讀高陽無可厚非。

但是就像我前面說過,高陽書裡面的人心機太深,做事情總是考慮人情和政治更多,這一點是局限,高陽看多了,會不自覺的有這種傾向,所以我覺得題主如果看高陽夠多了,就放下高陽看別的名家之作吧。

如夢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很多小說類讀物你看了之後沒有一點印象,看過高陽的胡雪岩很多年後還記得兩句話,花花轎子人抬人和小姨子的半邊屁股在姐夫身上,這就夠了。


當初這部書的走紅,還是 由於下海經商者要當紅頂商人,學習如何在官場歡場與三教九流打交道。小時候覺得簡直難以忍受,節奏慢得要死,完全看不進去。現在看看,裡面真是有民族特性。


猶記慈禧全傳里最後一句:「旗人亦孤。「

真是雪泥鴻爪,無處話凄涼。


高陽的歷史小說很對我胃口啊。話說高陽的史學根基還是很紮實的,就算是不當小說讀,也可以了解到很多明清民國的風土人情和軼事掌故,適合歷史粉去讀。高陽的歷史考證認真,之前讀過一本洪業,裡面就不不止一次引用高陽的書作為旁證。


......原來這只是一本小說?

我小時候讀的時候,我一直以為裡面全部都是後人翔實記載......以為它是真的呀……

有誰告訴我那胡雪岩是不是真有一位螺螄太太?!


哈哈,不是我寫的。


正在讀《胡雪岩》,確實情節很吸引人,描寫很側重細節,不知道是不是杜撰出來的。


個人認為胡雪岩系列強於慈禧全傳,因為後者夾雜的野史逸聞(而作者本人對這些花邊故事深信不疑,多篇作品裡反覆「考證」,可笑之極)太多,胡雪岩絕大部分篇幅都只講官場、生意和江湖,胡扯的內容較少,比較實在。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秘密》這本書?
如何評價《滄浪之水》這本書?
看過《MacTalk·人生元編程》的小夥伴們,你們如何評價這本書?
如何評價靜官《獸血沸騰》這本書?
如何看待《大敗局》這本書?

TAG:小說 | 文學 | 書籍評價 | 胡雪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