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超市本來你只想買10塊錢東西的,是什麼促使你最後買了遠遠不止10元東西的呢?
謝邀
原因很簡單。
要想別人按照你的意圖行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製造痛苦。
相對於利益,痛苦的驅動力更大。
就像我們玩神廟逃亡一樣,後面有隻打怪獸追著你,所以你一直在跑,路上的金幣,雖然有用,為了活命有時候也得放棄。
超市是個大雜燴,啥都有。
當我進去超市想買瓶酸奶,尼瑪,隔壁的牛奶打8折,今天是活動最後一天,剛好家裡牛奶喝的差不多了,錯過了,按照原價要多付10元一箱,剛好今天開車來的,反正遲早要買的,不如現在買吧。
這裡的痛苦,很簡單,就是多付10元的成本。
超市中,各種促銷或者滿就減,滿XX就可以抽獎活動,而且設置時間限制,就是為了製造這種痛苦,讓你機不可失。
除了金錢上的損失,還有欲求不滿的痛苦。
比如,本來只是進來買個口香糖,突然逛了零食區,唾液大量分泌,你的慾望被激活了,不買的話,嚴重欲求不滿,這也是痛苦,如果你支付的起這種美食享受,做出購買行動是很容易的。
雖然也有人是憋著內心的慾望之火,不為所動的,但是超市人流量巨大,總有人會行動。
超市的人,各種各樣,慾望也多種多樣,剛好超市也是一個滿足慾望的絕佳場所,因為商品類型多種多樣。
還有就是布局問題。
超市的布局,很多小東西,都放在收銀台附近,因為這些東西小,隨手一拿就是了,而且價格不貴,如果剛好想起自己套套剛好用完了,排隊的時候,看到馬上就想起了。
這其實也是痛苦,今晚XXOO沒有套套,大半夜出來買是很麻煩的事情,趕緊買了。
只是,這種痛苦,你不提醒,就不一定知道,因為東西小。
就是各種各樣的因素,讓你不明不白的花了更多的錢。因為你身上擁有超過10塊錢,僅此而已。
看啊,
今天下午我休息約好老婆早回去一起去沃爾瑪陪她買點檸檬通心粉葡萄味的芬達什麼的,但是前提說好了,一定不能超過50元,正好倆人一起互相監督省電錢來理財什麼的。可是檸檬啊,通心粉啊,芬達什麼的加起來也基本超過30了,其實給我倆的選擇也就不到20元。
於是最後我們就花了200多。我看了一眼,
可可粉,蜂蜜,黃油,乳酪,通心粉,芬達,大白菜,蒜黃,核桃,汽車防凍液,玻璃水,拖鞋,兩盒韓式辣醬,香油,麻油,麵筋,一提衛生紙,一包抽紙巾,趣多多大包裝,香巴拉兩袋,檸檬二十枚,白酒一瓶,火鍋底料,牛至葉,一個枕頭,一小袋薏米,兩個鴨梨,香蔥一把。回來一想,挺恐怖的。
明明去的時候想就買一些必須要用的就可以,後來發現買了一大堆。做菜做飯一些的食材要用,汽車用品肯定不能短缺,衛生用品也需要時常準備著,零食還是能討好老婆的法寶。可是為什麼我就不知不覺買了這麼多呀。想來許是能選擇的太多,
不看的時候不覺的某樣東西你會缺少,可是看到相關產品的時候就不自然的想到: 唉,缺包通心粉,枕頭也該換了,什麼時候吃拌飯還得買點辣醬,衛生紙快沒了總不能用手指和硬幣吧...一定程度上也有價格上的誘惑,
五枚檸檬特價4.99,買不買?芬達葡萄味2元一瓶,要不要多來幾瓶存一下?
玻璃水 + 防凍液 捆綁9.9,不先拿下?韓式辣醬買第二盒打6折,早晚也吃,要是下次來逛沒了呢?蜂蜜都是惠宜自己產的,便宜還算放心,哪裡都用的上,乾脆就...還有盲目逛街的心理,
如果去超市是帶有明確目標,時間緊迫,我想是沒人會悠哉悠哉逛上一個小時。可是你看,今天下午有大把的休息時間,答應陪老婆出來好好逛逛,
我想有些老人也有這種情況,我岳母成天在北京範圍內逛街,尋尋覓覓各種便宜但完全用不上的物件,按她老人家的原話來說;「逛街走走鍛煉身體,還能看看什麼好。」話說我岳母已經堅持4年每天晚上7點帶隊集合,先逛華聯後逛沃爾瑪了。
「夏天涼快冬天暖和。」最後是商品包裝陳列擺設的因素,
啊,我倆都屬於吃貨,要麼也不會想著說今天自己腌制泡菜,明天做通心粉,後天吃拌飯,大後天咱自己鹵一鍋麻辣燙來串串大聚會吧?能想到一擁進這種超市,滿眼間都是各種商品,各個試吃小姑娘眼淚汪汪看著你,這邊紅心柚剛掰開,那邊一鍋火鍋已經煮得,正給人分各種丸子,魚豆腐什麼的嗎。各種商品外包裝都一個賽一個有人,果肉大大地,重量多多地,然後滿眼就是轟炸,哦,門口廣告有說今天零食什麼的特價,上扶梯中間有放一堆零食特價,上二樓拐角轉彎又幾個大貨櫃直勾勾的沖你招手告訴你零食特價,然後老婆的一句話就擊潰了你:「親愛的,看看那邊的零食嗎?」綜上所述,沒事別逛超市,窮三代。
主要是超市購物沒有計價顯示,網上購物就很好控制了,商品多少錢很明顯的在購物籃里顯示著。另外我覺得10塊錢的東西在超市是比較好控制的,因為這是目的性很強的購物。但是超過10塊,也就是買兩樣以上的東西,因為價格制定的比較不容易湊單,so,越想湊單買的東西會越多,買到最後你自己都不知道購物車有多少錢的東西。
因為你的決策改變了。
在沒買東西之前,你已經有自己的決策和預算,覺得用不多於50塊的錢去購買某些自己想買的物品(心裡已經有了大概要買的商品和數量)是比較合意的,而50塊錢之外的錢可能有其他的他算。
而當你真正到了商店或超市的時候,由於商品都是陳列出來的,在「逛」的過程中,你可能會覺得有必要改變你的預算,你可能覺得應該再買點其他的商品或者改變一下要購買商品的數量,這時你會覺得把50元之外的錢拿來一部分用超過50元去購買一個選擇束是更合意的,更符合你的利益,於是你重新做出了決策。
可能用更接近經濟學的表訴會更簡單,由於信息不對稱和其他原因,在進入超市前後你的偏好是不同的,你的偏好改變之後,而你的收入和商品價格都不變,你的預算線不變。你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改變了你之前的選擇束。
因為拿了10塊錢的東西後覺得 來趟超市怎麼只能拿這麼點東西 覺得來的有點不值
即興消費(非理性消費)才有了今天的零售繁榮~ 這是正常的
賣場氣氛
因為想買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沒忍住。
推薦閱讀:
※有哪些日常經驗或者習慣,會在提供短期收益的同時,成為我們完成長期目標的阻礙?
※為什麼「軟廣」會流行起來?它被消費者討厭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當今中國沒有給小費的風氣?
※誰在購買合生元的奶粉?為什麼?
※過大的壓力,會使得人在「蔬菜」和「薯片」中更容易選擇後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