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書?讀什麼書?
我是一個剛畢業工作一年多點的小夥子,現在在一家市級國企,時間相對來說較寬裕,總感覺心智不成熟可又力不從心,高中時候挺愛讀書的,後來大學就天天玩了,現在想撿起課本,想讓自己多沉澱些東西,但又不知道讀哪些書,並且做到讀完之後儘可能多的從書獲得人生財富…請問該怎麼選擇書和怎樣讀好書?
一、怎樣讀書?
我讀書一般是出於以下三個目的,分階段式。
(1)了解他人與他人的人生
這是我讀書的第一個階段,大多數人在剛開始讀書時也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這一類別的書,市場上大多數書籍是此類。一本書或淋漓盡致地展現他人的性格,或濃縮著他人的一生。在了解他人時,我們了解自己;在看過他人走過的路後,我們更能看清自己腳下與前方的路。
(2)了解社會與社會的變遷。
在了解了他人與他人的人生後,你會思考是什麼影響著他人的性格以及他為何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過完一生。除了他人的幼年生活外,他人所處時代的時代環境與社會狀況是兩個重要原因,由此我想要去了解那個時代。
(3)了解社會、世界的運行規律。
我知道了這個時代的整體風貌,知道了它的階段性變遷史,我發現了很多歷史階段在時間長河中循環上演著,我對他們為何會循環上演有了興趣,於是我想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律。
二、讀什麼書?
我目前的閱讀領域仍舊處於第一階段,第二、第三階段也稍微涉獵了點,但不是太多,所以下文中推薦的書目中第一階段的書會多一點,推薦的書都是我讀過的書中我認為比較好的。
(1)了解他人及他人之人生推薦閱讀書目
首先避開這些書以及書名類似這樣的書,相信我:《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謝謝自己夠勇敢》《乖,摸摸頭》《這世界,缺你不可》《願無歲月可回頭》等等等等。
要了解苦難中的人與人生:
路遙《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
余華《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第七天》
莫言《豐乳肥臀》《生死疲勞》《檀香刑》《蛙》《紅高粱》
要了解清澈美好的人:
《詩經》、劉義慶《世說新語》、沈復《浮生六記》
韓少功《山南水北——八溪峒筆記》
汪曾祺《受戒》
沈從文《邊城》
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人》
東野圭吾《時生》《分身》
要了解古代的人世浮沉:
馮夢龍「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曹雪芹《紅樓夢》
要了解陰暗的人:
湊佳苗《告白》
東野圭吾《惡意》《殺人之門》《彷徨之刃》《白夜行》《幻夜》
威廉戈爾丁《蠅王》
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這本實在太太太重口啦!慎讀!)
乙一《GOTH斷掌事件》
要了解特殊歷史環境下的人:近代。魯迅《吶喊》《彷徨》《阿Q正傳》《狂人日記》、郁達夫《沉淪》《遲桂花》
文革。王小波《黃金時代》、劉慈欣《三體1》、古華《芙蓉鎮》、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
要了解別人的校園時代:
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江南《此間的少年》
伊坂幸太郎《沙漠》
王朔《動物兇猛》
要了解陷於情愛中的人: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川端康成《雪國》
東野圭吾:《秘密》《平行世界愛情故事》《聖女的救濟》《嫌疑人x的獻身》
去看一些看不懂的書:余華《世事如煙》《死亡敘述》《一九八六年》《現實一種》
殘雪《山上的小屋》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村上春樹《1Q84》《海邊的卡夫卡》
讀一些關於親情的書:
東野圭吾《流星之絆》《祈禱落幕時》《虛無的十字架》《時生》
周國平《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
王朔《我是你爸爸》
讀一些通俗小說:(可激發閱讀興趣,有助於前期培養閱讀習慣)
南派三叔《盜墓筆記》《大漠蒼狼》
滄月《七夜雪》《鏡》系列
東野圭吾《黑笑小說》《毒笑小說》《怪笑小說》
(2)了解社會及社會之變遷推薦閱讀書目
小說讀完,接下來就讀史書與社會學方面的書,了解整個大時代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在大時代下生活的人,也有助於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中國類:
《山海經》、袁珂《中國古代神話》:遠古神話對後世依舊有很大影響,了解一點,至少可以不被現在一些稍微含有一些神話元素的影視作品唬的一驚一乍的。
「春秋三傳」、司馬遷《史記》、司馬光《資治通鑒》、二十四史、清史稿:這一塊沒有一定文言功底的人閱讀起來可能有點困難,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朝代選擇性閱讀。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呂思勉《中國通史》:這一塊是通俗史學讀物,個人比較偏愛明朝,所以明朝那些事兒看了兩遍,第二遍讀完與第一遍讀完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新周刊》:這不是書,雜誌,是我了解當下中國社會的主要方式。該雜誌毫不放過中國社會發生的事件與湧現的文化現象,對一個事件與現象能夠提供數種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它是中國社會敏銳的觀察者。
外國及全球類:
《聖經》:讀完聖經,之後看西方的一些電影或文學作品,看不懂的地方會相應少很多。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想要了解我們所生活的時空,這本書是必須要看的一本。
露絲苯尼迪克特《菊與刀》:這個對手殘忍可怕而又值得尊敬。
(3)了解社會世界運行規律推薦書目
這一塊我自己閱讀不多,所以也不敢隨便滿嘴跑火車,只說一些我略微知道的。
卡爾馬克思《資本論》:有時看到一些鍵盤俠在網上冷嘲熱諷社會主義理論與馬克思也沒什麼了不起,真想把一本重達兩斤的《資本論》甩在他馬桶蓋寬的大臉上。
盧梭《社會契約論》
達爾文《物種起源》
霍金《時間簡史》——————————由於我的閱讀歷程當前正處於第一階段並將長期處於第一階段,所以後兩段寫的內容相比第一段的內容少一點,望見諒!不過,如果你在第一階段找到了你喜愛的閱讀方向,那麼你的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可能會與我走向完全不同的領域,所以,去吧!1.讀書不要想著從中獲得什麼,能達到認識自己,做自己就已經不錯;2.如果您愛好外國文學作品,我倒是推薦你從莎士比亞讀起,至於怎麼讀,可以參考布魯姆《怎樣讀,為什麼讀》;3.如果您對這類沒有興趣,也可以豆瓣搜書單。至此。
從幼兒園到大學,幾乎每個人都會閱讀上百本書,我們想當然的以為自己會閱讀了。但實際上,在閱讀這件事上,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現代社會,大量碎片化的諮詢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大部分人都更傾向於藉助互聯網來閱讀。
我們都知道,知識是理解的先決條件,而媒體的大量諮詢正阻礙著我們的理解, 捆綁著他們的觀點強行灌輸給現代人。大部分人的思想因此受到極大的限制。
閱讀本身有著自己的活力與藝術,這需要我們主動去學習他們。一般情況下,我們經常閱讀的往往是讀得懂的東西和必須要讀的東西。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我們來看看閱讀的兩種意義:
- 閱讀憑我們既有理解力就能讀的(此種的閱讀難以提升我們的理解力)
- 閱讀比我們理解力高水平的讀物(重點放在我們能理解更多東西而非記住知識)
其次,我們還得明確兩點:
主動的閱讀是為了增強了解,我們得有學習的慾望;
我們閱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諮詢還是求得理解?
讀者和作者一開始就有不相等的理解程度,
讀者通過一定手段將這種不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
要想形成自己的思想,我們得真正學會如何去閱讀,而不是被媒體的想法所左右。
那麼,何謂「真正的閱讀」呢?
真正的閱讀是一個知識和理解力從模糊——&>清晰的過程;人的大腦在此過程中開始形成從粗淺到深入的理解,我們得分析產生此活動的閱讀的運作技巧。
與學習比我們更優秀的人我們得了解他們是誰以及如何向他們學習的問題類似,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在吸收諮詢後知道了某件事的發生而想要被啟發,這就需要我們去理解,理解以前不了解的東西,問問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發生,相互關聯的同類的事有哪些,他們之間有何聯繫,明白作者為什麼會說那樣的話,分清楚對於一個讀者來說讀得多與讀得懂有何不同。
主動的閱讀,是一種自我發現的學習過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被指導。
相反,在這過程中指導是一種學習的輔助。
觀察與記憶,想像與分析,對自己的省思書本相當於一個老師,現實中的老師出席課堂時你可以不懂就問,但書本是一位永遠缺席的老師,你不懂的時候就得自己在書中尋找答案。
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閱讀的其他方面。
閱讀的層次讀者的閱讀常有著一定的目標,我們大致將它們分為兩類
作為讀者,我們應按目標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以節省自己時間的同時有所收穫。所謂閱讀,大致上有四種層次(境界)
四種層次層層呼應,每一級都建立在前面級別的基礎上,
以下我們做詳細展開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學習閱讀的階段(逐級)- 閱讀準備:包括身體、智力、語言、個人能力的準備
- 用基本的閱讀技巧閱讀簡單讀物(明白通用的符號及其意義)
- 建立個人字彙,會找出不熟悉的字詞並通過其他方式理解他們,對閱讀有一定的慾望。
- 精鍊與增進前三者及消化閱讀經驗,學會在觀念間轉換與比較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
此處分為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可視情況選擇與聯立)
- 系統性地略讀/粗讀(常用此方法判斷一本書是否適合做下一階段——分析閱讀的閱讀)
- 書名頁 序言、副標題、相關說明、宗旨、寫作角度等。 根據以上內容分類書本,方便查閱相關書籍。
- 目錄頁 也如看地圖先看它的基本架構一般,重點看分卷分章後的副標題和綱要。
- 索引 議題範圍,按書里書外查找書籍種類與作者、關鍵字和核心思想等。
- 出版者介紹
- 從目錄中挑選幾個與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重點看摘要說明)
- 隨機翻頁,閱讀其中幾段或幾頁,尋找論點訊號、留意主題脈絡、最後幾頁(後記)重點看。
好似一個偵探在尋找書中主題/思想的線索。
- 粗淺的閱讀
閱讀一本難度高的書需要找到正確的方向
從頭至尾不停地看一遍(跳過任何不懂/批註的地方),只需掌握書中一辦以上的內容即可,掌握的內容對自己的二次閱讀大有裨益,之後再試圖讀懂跳過的部分,如此不斷循環直到大體上完全消化。
此階段的其他問題
- 關於閱讀中速度的把握問題: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適當選擇不同的閱讀速度
- 閱讀時盡量避免逗留與倒退,可眼睛跟隨手指同步移動來閱讀以保持專註力
- 理解的問題常出現在速度上,思考回答書本內容的問題更複雜的東西
- 檢視閱讀的摘要:閱讀書中的內容,慢不應慢到不知道浪費時間,快不應快到有損滿足於理解
- 第一次閱讀略過某些詞句,第二次才算真正開始閱讀
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對一本書提出的四個問題
- 整體談些什麼? (主題及其展開,核心及從屬的關鍵議題的分卷)
- 細部說了什麼,是如何說的?(主要想法、聲明、論點、組合意圖——&>傳遞特殊訊息)
- 書的全部/局部有道理嗎?(認真完成1和2後再分析和判斷此問題)
- 這本書與我何干?
資訊意義,作者為何自覺很重要,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能啟發自己嗎?找出相關的、更深的含義/建議以獲得更多啟示。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自己?
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通常是他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所以,一本書要真正屬於自己,意味著你能用自己的言語向別人表達出來與書相關的東西。
作筆記的意義和方法意義:使自己保持非常清醒,將思考/感想用言語表達出來(寫/講)
方法:
- 劃線
- 符號(用星號標記重點時盡量少)
- 編號
- Cf xx (表示參照xx頁,連接同類的有關係的觀點)
- 圈出關鍵字
- 空白處筆記(問題/答案/簡化/全書發展順序)
- ......其他方法不限,重點是注重筆記的即時性
筆記分類:
結構筆記:檢視閱讀時記下的(大片空白{目錄頁})有關全書構架的筆記,有利於下一次的分析閱讀
概念筆記:同一個主題下的同類書的作者觀點、更深更廣的自己的觀點,書與書間的連接(Cf)
辯證筆記:單獨的筆記紙,就單一主題按順序列出相關的陳述和疑問
培養閱讀的習慣————所謂藝術與技巧,只屬於能養成習慣並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 人。
習慣的掌握程度常常取決於練習的次數,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如何去做。
在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這兒舉個栗子來說明:
滑雪運動員在學習滑雪時知道,只有忘掉身體某部分的單一動作才能表現出整體完美的動作,而忘掉之,必須先學好每一個動作。(即學號它,然後忘記它,讓他無形中成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當所有分開的動作不再分離而融為一體才能將注意力轉移到目標上,也將具備相關能力。
眾所周知,一個人只要學習過一種複雜技巧,就會知道要學習一項新技巧,剛開始的複雜和不適應是不足為懼的,無須擔心,精通個別才能完美演繹整體。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它分為三個階段。當然,也如前面所提到的,這裡的每個階段都不是獨立的,後面的階段總建立在前面的階段之上,每個階段都與其他階段聯繫著。
第一階段:這本書講了些什麼?
- 給書分類
這兒的分類遵循四個規則
- 儘早知道所讀的書是哪一類的(最好在讀前)
論說性的書(由觀點、理論、假設、推斷組成,意在傳達知識)
我們也要注意,這種書我們從書名中就可以學到一定的東西,了解到書的內容大概。
一本書按內容來分又常分為實用性與理論性(行動與理論)
從「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到「我們想做些什麼,怎麼利用它」,
說簡單些也就是「知」與「行」的區別和聯繫。
- 理論的書教你「這是什麼」,是一種不帶感情色彩的行為觀察,分析與討論知識的確定性和有效性,如歷史、科學、哲學類的書。(這兒我們得分清科學與哲學:科學更多的是定律/通則,常是一些超乎日常的例行和經驗,通常都很少人去考證;而哲學常闡述的是一般性的真理,可以對我們的日常行為思想等做出解釋)
- 實用的書教你「如何去做這件事」,該與不該做什麼,如何去做,做後的結果等的闡述。帶目的性地去教你知識,如一些技巧、手冊、規劃、倫理和經濟類書籍。
用盡量短的文字盡量完美地敘述一本書的內容
3.列舉篇章
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其如何按順序組成整體構架(好似用一堆磚頭堆起一座大廈)
知道書的整體架構之後將不同的情節放入正確位置,看原書整體架構,讀完之後進行自我重塑。書中的重點摘要不一定是最絕對唯一的詮釋。注意結構與規劃地敘述整本書的大意。
為一本書擬一份自己的大綱,與作者所擬的比較。
按秩序與關係去了解一本書的部分及部分里的內容和段落重點,將全書重要部分列出綱要並說明其如何印證、發展全書的主題。
這兒我們得談到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作者用藝術的手法將骨架隱藏起來。賦予一本書血肉以使其看起來不胖不瘦,而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出全書的整體精神,其間的綱要區隔、重點和秩序。
4.發現作者的意圖
找出作者在開始寫作前提出的問題以及全書里的答案(可能不止一個)
一些典型問題:
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此階段:第二階段: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此階段可回答問題:本書詳細內容是什麼,作者是如何論述的)
- 按書本種類和主題做分類
- 用短句說明整本書在談什麼
- 按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重要部分,擬全書及部分的綱要
- 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
5.找出共通的詞義(詮釋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找出重要單字和辭彙,分析詞義,透過他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具備詮釋能力的閱讀,單字代表不同詞義,同一詞義又可由不同單字來解釋這又包括:
找出關鍵字段落關鍵字(作者的特殊用法)
共通詞義,含總結性的
注意專門用詞/特殊辭彙
找出字義
同一個字是否有多重含義,是什麼?
變換意義後分析為什麼會變?以及自的意思,構成不同詞後的同一性,片語的表達
6.判斷作者的主旨(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並從中找出全書的主旨)
書中作者所用到的假設、前提及之後所要表達的東西,讀者應從中判斷真偽;
一些銜接詞及其背後所暗指的東西(如從原因——&>理由)
共識——&>主旨——&>論點 都有文法和邏輯的根據(找出他們)
掌握大綱與詮釋意圖的交集,發現某個論述由哪些主旨/詞義構成?
- 句子與段落的基本單位是文法/語言,找出關鍵句(作者的標註、首尾...等文眼、重點/概括句)
- 主旨與論述都建立在一定的邏輯/思想/知識之上,閱讀的部分本質即被困惑且知道自己被困惑。
嘗試著用自己的話二次論述一些複雜句(n個簡單句構成)
很多人忘了一點,那就是我們讀書實質上是在讀作者的思想,而非文字那麼簡單。
作者常用不同的說法來論述一個主旨,讀者應學會發現。
我們可以自測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程度(用例證聯繫經驗、虛構例子來說明)
7.找出論述(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找出/架構出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整理其先後順序的主旨,幾個論述可能相互架構。
架構出論述的前因後果以說明其主張。
所有論述都包含了聲明,根據理由找論述的結論,或顛倒過來。
這兒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論述的兩種結構:
1.歸納法(用一個以上的特殊事實來證明某種共通概念)
我們要做的是找出作者的假設、能證明的事和自明之理2.演繹法(以一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
8.找出解答(作者在書中想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及其解答)
確定作者已解決的問題和未解決的問題(作者做不到和其他人同樣做不到的)
第三階段:評論一本書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遵守書本里思維的禮節,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與一本書進行對話。
作為讀者,我們一定要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讀完一本書後提出自己的質疑/批評,此外,還得明白文法、邏輯和修辭三種藝術的協調與掌控。
學會區別真正的知識與個人意見(無理論基礎),真正的知識常存在於可辯護的意見中。贊同或反對作者
- 在確保自己已經了解之後再發表同意與否的言論或暫緩評論,毫無理解的盲目同意作者是愚蠢,還不清楚就不同意更是一種無禮。評論一本書之前需了解書寫了什麼及其立足的論點(包括作者的其他書里的)
- 避免爭強好辯——理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禮地辯駁或爭論無用的東西。人們的語言常被情緒遮蓋、喜好渲染、思想穿梭,教導別人的同時又讓自己受教,為達成共識將不同變同進而化解爭議。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作是可解決的問題,對「知識」的爭議大多可借共識或心智交流以消除與書中觀點不服。
透過書的詮釋理解與作者達成共識之後才可同意/不同意其觀點/立場
偏見與公正
情緒很激動時往往認為自己所說的很有理
推出前提與假設,知道自己的偏見(預先判斷)用同理心來與作者交流
反對作者當然得說出自己的理由,論述常包括:
- 對方知識不足——告訴他不知道的相關知識
- 對方知識有錯誤——指出對方可誤導結論的理念並說明事實
- 對方推論不合邏輯——指出其前後不一致/不連貫的地方
- 對方分析不夠完整——未解決所有問題,關係認知上的錯誤
- ......
由此可判斷對方說的是真實的嗎,有意義嗎...等問題。
輔助閱讀
閱讀書籍以外的東西加以輔助理解(儘可能避免)
來源分布:
- 相關經驗:一般經驗(大部分人都有的),常從小說、哲學類書籍中獲得;特殊經驗(少部分人才有的),常從一些科學作品中獲得。根據二者就書中自認為了解的某點舉出一個實例(經驗)
- 相關的書:也就是大部分人閱讀名著讀不下去的主要原因之一,讀者應按時間先後順序和作者本身或與他人的作品互相借鑒,增進理解。
- 運用導讀與摘要:導讀與摘要(包括閱讀手冊、閱讀手冊等第三方書籍)有助於應試,但卻會很大程度上限制自己對書的理解,所以此類書籍應看完原書後再看,否則會不知不覺間像看書評一樣將自己的思想交付給了別人。換句話說,別人做好的摘要與構架(本該由自己完成),利用它可喚醒自己的一些記憶,亦可通過它決定需不需要讀原著。
- 運用工具書:主要分為字典與百科全書,用前先明確自己想要知道些什麼,發現能找到答案的地方,知道工具書的組織及特殊功能,此時工具書的前言與序言就顯得尤為重要。
運用字典:看字詞解釋主要看其對現在有普遍實際意義的解釋
運用百科全書
呈現出一整套彼此相關的事實,按字母與主題編排,注意不同的百科全書在不同的時間上的不同解釋。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要求:
一個特定主題可牽涉到不同領域的很多書,但我們應找出總體上的書有哪些?
列出實驗性書目——來自專家建議,書中的書目或圖書館。
同一個主題下的閱讀,會滋生越來越多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選擇自己要讀的書,檢視閱讀作為基本手段,其可讓人明確主題概念和簡化書目。
主題閱讀步驟:
假設前提:
檢視閱讀了很多書,了解書中內容且明確主題。
- 找到相關章節: 主題&>書,將書整體檢視閱讀一遍,找出主題相關的章節細讀。此階段與前提不同,且不可同時進行(除非很熟練)。發現書對主題的幫助,做書的主人,設立一個對被檢視的作者不偏不倚的共識為前提。
- 帶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拒絕作者辭彙,自己創建的辭彙與作者相同只是巧合,將自己的或共通的辭彙,加之於作者的作品中,所有作者觀點都可以用這套中立的辭彙來解釋。
- 理清問題: 列出主題相關的問題並從中找到答案,問題必須是你提出的且單一作者不能完全回答。相關主題的概念和特質,不斷衍伸問題。
- 界定議題: 找出作者回答自己問題的方法會界定一個主次議題 。找出回答里不同意見間的關聯,接著分類作者觀點,解讀觀點,構建議題。 提出的問題,確保與不同作者觀點相反,有很多不同見解。理清爭議。整理相關議題後進入下一階段。
- 分析討論: 質疑真實性,並分析與自己(主題)的相關性,找出(什麼)特定順序來提問題,最後由我們自己去回答我們的問題。回答要從中立角度出發,結合不同作者的意見。 將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突顯主題。共通性議題在前且議題間界定務必清楚
客觀的必要性
- 主題閱讀追求辯證的客觀性,目的絕不是主張某個觀點而讀,而是對某一議題追求理想的解釋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回答形式。
- 因為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即考慮面面俱到,不預設立場。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狀態,因此應不斷回閱作者原文,引用他們的話來陳述自己的觀點,盡量用中立辭彙,盡量減少偏見。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下面我們舉個栗子來解釋:
主題閱讀的實例——進步論
次要議題: 某些作者的面向
- 列出一組與主題相關的章節(列出書目n本,對相關不同書籍、文章、著作做了檢視閱讀,再找其他並無「進步」一詞但與主題相關的書,確定選擇的分類——論說性。
- 發現不同作者對「進步」一詞的不同用法,分析理解詞的「輕重」甚至是「非改善」變化,找出主流觀點——進步的為使改善的情況。
- 問問題,歷史上真有進步這回事嗎?根據答案構成一般性爭議(承認假設並選邊站) 這件事會一直持續嗎? 討論議題,進步是必要的嗎,取決於什麼?是天性,而不是習慣。
主題閱讀,離不開主題工具書的輔助。
- 認識的進步,
- 技術的進步,
- 經濟的進步,
- 政治的進步,
- 道德的進步,
- 藝術的進步。
如何應用主題工具書
就某一個主題,認識傳統經典,認知相關的各種觀念,
找書目的結晶——主題工具書
如《西方世界的經典名著》
作用:啟動閱讀,建議閱讀,指導閱讀
先讀大量作者就主題陳述的短章節可幫助我們讀完之前先讀進去。此外,對一個主題的興趣會引發對其他主題的興趣,研究某位作者時探索他作品的上下文會使興趣加濃。
三個指導方向:
- 找出章節真正與主題相關的地方。
- 由同一本書或不同的書中挑出來比較閱讀的章節,可強化對各個章節的詮釋能力。
- 同一個章節被引述在不同主題下,這些章節豐富的意義又能指導我們閱讀。
構成主題閱讀的原則:
- (有時候不可能只是說明困難極大,並非做不到)
- 做兩本書的中間人,幫助它們談話圓桌主題。多讀多數教人如何閱讀與生活的書,將心智的反映與書合二為一(完全吸收掌握其中的精髓)
- 盡最大努力也讀不懂的好書,使人放下時仍心存疑惑(無問題閱讀後),重讀時會發現書與自己一起成長了(不是書中內容變少,那隻說明閱讀有問題)。看到了一些新的事物,某些東西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這種書不管讀多少遍,它都一直在提升自己,所以應努力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書。
根據不同的書類選擇不同的閱讀層次,一般來說,在能力範圍之內的書無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必須操縱超越自己能力的書,才能增長一個人的心智與思想。
一般講來,我們會感覺好書總走在我們前面,且時間上對我們有一定的要求(學會辨別)難度高常意味著書難寫,難度並非是因肚子大的不熟悉而難讀,因為熟悉的領域同樣有好書,所以我們應學會選擇(記住萬事無絕對化)。一本好書往往能給我們以正面積極的回饋,如增進我們的閱讀技巧,教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和自己。
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生命,變得更有智慧,不只是更有知識。我們總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問題,但問題不一定有個標準的答案,或者說是在一定的時間維度上人們難以解決,而偉大的著作會使我們對這種沒有答案的「問題」看得更清楚。這就是我們要讀它們的原因。
好書能使我們的生命與心智都得到極快的成長,如果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下面有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可能幫助到我們完成:
測驗——荒島求生,讓你挑十本書與你共度餘生,你會選擇哪十本?
最後,身體有限而心智無限——人類在三十歲後身體開始越發糟糕,但我們的思想和心智卻會無限地成長與發展。如果心智不常用就會萎縮,甚至可能令人死亡。
活到老,學到老。希望大家能永遠對閱讀充滿熱忱。
此文共計一萬餘字,花了七天時間完成,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祝大家周末愉快!!!
不如先把以前讀過的課外書、中學語文課本上的篇目重新讀一遍,會有不同的感受的。
有的書可以影響一代人,有的書讓你不明覺厲。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沒有人覺得多讀書有什麼不妥。如何讀書,如何選書,什麼時間讀書確實是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我恰巧在去年做了一個「與書對話」的專題分享,就拿來在和知友們分享下。(多圖,長,缺耐心勿入)左岸在百度百科上傳了一個完整版PPT與書對話――關於讀書的系統思考與效能提升。讀書是從童年開始的,所以,你童年開始的幾次接觸往往決定了你後面的道路。從最易懂的材料,最感興趣的材料入手是很好的切入點。當我們長大後,進入社會,需要生存技能。那麼,在功利主義看來,從工程技術類書籍切入社會穩定度和成功率會更高一些。就像《美國種族簡史》裡面猶太人的數據表面的那樣。但是,現實中,不是每個人讀書都是那麼有目的。可以說每個人動機不同。而且,不同動機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會發生變化和交織。法國的丹其格專門寫了一本《為什麼讀書?》不過太文藝范兒了。那麼為什麼要讀書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開發,交流,不斷改良的系統。接著,談一下什麼是好書?什麼是壞書?應該說,好壞的標準應該隨著閱讀對象的變化而變化。大體上分為理論派和實踐派,實踐多的就看理論,理論多的就看實踐。缺什麼補什麼。還有一種分類法,有的讓你內心安寧,有的讓你大腦安寧。也是需要缺什麼補什麼。我一個同學高三時讀了《紅樓夢》,吸收了其中的消極因素,一蹶不振,復讀一年。所以,我認為人在任何階段都應該讀積極的,易懂的,符合主流的書。這樣的書就是好書。還是那個案例,如果你30歲讀紅樓夢,能感受其中的各種積極因素,那麼紅樓夢就是好書。下一個話題,如何選,育,用,留這些無聲的書。我們借用了人力資源的管理理念。先說選,主要就是綁定一些渠道。例如名人、書單、話題、出版社、讀書會等等。電子閱讀的渠道現在也非常豐富,可惜我最愛的Google Reader已經黯然離去。新的閱讀戰場和移動互聯網緊密結合。例如微信,例如微博。不過都很碎片話。勵志類滿天飛。有一次和劉未鵬聊天,他認為應該在選書,選渠道方面花費足夠的時間,不然就是浪費精力。接著談如何培育書,我一般是收藏在噹噹的書架子裡面。有時候藏的時候還看不懂,隨著時間推移就懂了。有的時候藏得時候看得懂,隨著時間推移又不想看了。所以,變化的是自己,而不是書。可惜,很多實體書店,已經要關門了。國內,國外都有案例,看圖吧。如何讀書,就看一本書好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個層次就是識字,知意。就是別留空白。第二個層次,要能把書科學的解剖,找到結構和要點。第三階段就是找明白書的根源,探究書的來歷和各種細節。也就是看見能看見的,也要看見看不見的。最後一個層次,是搭建知識體系的。就是選定一個話題,儘可能多的把這個話題搞明白。借用麥肯錫的說法,防重,防漏。接著談一個簡化的閱讀法,例如看《批評官員的尺度》這本書,其實看看柴靜的讀後感就好了。文章地址有二維碼,可以掃。用書的最後一步就是終端了。目前的終端太多了。看圖。不僅能看書,還能聽書。看書的時候,應該結合個人的狀態,比如早上看一些難懂的,晚上看催眠的。比如公共場合看易懂的,私人場合看難懂的。提倡多線作戰,同時看很多書。在大的時間尺度上,要根據自己的理解力進化,逐步選擇相應的書。以看懂,不累,略有挑戰為原則。探討下紙質書如何和電子書呼應,同時好的文章應該用Evernote存好。讀書最好的感受就是知行合一。讀了就去用,去教別人,你就會覺得讀的書很有用,形成正激勵。讀書成本意識必不可少。理論和實踐永遠要結合
http://blog.jorywang.com/show-224-1.html (二維碼自動識別)
薛涌說,不僅要讀,還要寫。卡爾維諾說,要讀經典,只讀經典。而我認為讀書更高級的境界,就是讀生活。做些拓展吧,這是一本無字書。枕邊書,也許是娃娃的最愛,能睡覺,還能看。立體書也很個性http://www.guokr.com/blog/21940/ (二維碼自動識別)
果殼有個很好的各學科入門書籍清單。閱讀的黃昏認為,讀書離不開聲音,這阻礙了我們的快速閱讀。所以,每個人的讀書註定是私密的行為,是個慢功夫。終於貼完了,要講稿文字版的,可以私信。希望能解釋好這個問題。關於如何讀書,朱光潛有一篇文章叫《人文方面幾類應讀的書》,全文太長了,我整理了一下,記住,這是朱光潛對一般讀者的讀書建議。
一、儒家
中國中心思想無疑地是儒家,而儒家的淵源的淵源在《論語》《孟子》和「五經」。
《論語》都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身咀嚼,學用不盡的。
《孟子》比較是要偏鋒,露稜角,但是說理文之犀利痛快,明白曉暢,後來卻沒有人能趕得上。
五經」之中,流品不齊。
《書經》是最古的政治史料
《易經》是最古的解釋自然的企圖《詩經》為中國純文學之祖《春秋》為中國編年史之祖《禮記》較晚出,內容頗駁雜,但是儒家思想見於此經者反比他經為多其中如《檀弓》、《學記》、《樂記》、《儒行》、《禮運》、《大學》、《中庸》諸篇,妙文至理,是任何讀書人不應放過的。
二、諸子百家
諸子之中,老莊荀墨家最重要,次可略覽《韓非子》,《列子》,《淮南子》及《呂氏春秋》。
三、訓詁
讀先秦典籍不可不略通文字訓詁,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最便於初學,王引之的《經傳釋詞》頗有科學條理,亦可看。
四、佛典及宋元明理學
我只能說,在佛典中我很愛讀《六祖壇經》和《楞嚴經》,這也許是文人積習。在理學書籍中我覺得《近思錄》和《傳習錄》很簡便。
五、史學
治一切學問都不可不明白史的背景,但史籍最浩繁,一般人可選讀前四史,全讀《資治通鑒》,遇重大事件翻閱《通鑒紀事本末》,遇重大問題翻閱「三通」。
六、文藝
文藝方面除著《楚詞》及陶杜諸集外,一般人可從選本入手。梁以前作品具見於《昭明文選》,這是選學之祖,詩文兼收,為治辭章者所必讀。
文推姚姬傳的《古文辭類纂》;
詩推王漁洋的《古今詩選》,王壬秋的《八代詩選》,沈歸愚的《古詩源》和《唐宋詩醇》,曾國藩的《十八家詩鈔》;
詞推《花間
集》,張惠言《詞選》和朱彊邨的《宋詞三百首》。
曲讀《西廂記》、《琵琶記》、《桃花扇》及其他數種;
小說讀《水滸》、《紅樓夢》及其他數種,對於一般人
也就可知其梗概了。
七、國外
讀書人最低限度須通一個外國文,從翻譯中窺外人文物思想,總難免隔靴搔癢,尤其是在現在我們的譯品太少,而且大半不很可靠。
1、史學
想明白西方文化的輪廓,我們最好先讀幾部較好的歷史。韋爾斯的《世界史綱》(有中譯)也許不很完善,但對於一般人卻是一部好書。關於近代的,Fisher 的歐洲通史值得特別介紹。如果再求詳盡精確,讀者可參考Lavisse的通史(法文)和劍橋大學的中世紀和近代歐洲史。
2、歐洲文化
歐洲文化,大概地說,有三個重要來源:
一是希臘的,科學哲學的思想和文藝作品都是後來的模範;
A、 希臘文化,我們最好先從文藝入手。
(1)希臘人最擅長的是造型藝術,雕刻尤其精妙,圖畫建築和陶器次之。讀者最好擇一部希臘藝術史,仔細玩味原跡的照片或圖形。從這中間他可領略一些希臘人的生活風味。
(2) 再進一步他就應該讀荷馬史詩,希臘的社會人情風俗及人生理想可於此窺見一斑。
(3) 再加上幾部悲劇代表作,對於希臘人的印象就更明了了。
B、思想方面
讀柏拉圖也比讀任何其他哲學家強。因此,拉圖的《對話集》最好能全讀,至少也應讀《理想國》。從古到今,沒有一個哲學家能像柏拉圖那樣面面俱到,深入淺出,用極尋常而幽美的文字傳極深奧的道理。
亞里士多德比較乾枯,但是很謹嚴細密,能把他的《倫理學》看一遍也很好。
普魯塔克的《英雄傳》:這是拿羅馬偉人和希臘偉人對照的傳記,可以見出那時代人物的生活和風格。
一是希伯來的,宗教信仰大半是它的貢獻;
希伯來的經典流行的只有一部《聖經》。一般人對《聖經》不必全讀,《舊約》中讀《創世紀》、《出埃及記》、《約伯傳》、《頌詩》數篇,《新約》中讀任何一個《福音》也就夠了。
中世紀民眾藝術,如雕刻建築圖畫詩歌傳奇之類,是很光華燦爛的。
讀者可擇看一部較詳盡的藝術史(如Michet 所著的),讀一兩部傳奇(如《羅蘭之歌》,《亞瑟王傳》之類),再加上一兩部耶教大師的著作(如《聖奧古斯丁自傳》之類),對於中世紀人的豐富的內心生活便可知其梗概。
但丁是文藝復興的初期大師,他的《神曲》不可不讀。較軟性的讀物有薄伽丘的《十日談》和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
一是條頓的,繼承希臘精神而發揮為近代科學與工商業文化。
1、思想方面
在思想方面,盧梭的影響最大,他的《自傳》和《民約論》是了解近代歐洲的一個鑰匙。
正統派哲學家自然要推康德和他們的唯心派的繼續人,但是他們的作品大半難讀。
2、文藝
在文藝方面,各國都有特殊的造詣,一般讀者要想面面俱到,實不可能,只能就他們所懂的文字和興趣所偏重的去下工夫。
八、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
達爾文的《物種源始》
亞當斯密的《原富》
穆勒的《群己權界論》
里波,詹姆斯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學著作
馬克思的《資本論》
佛來柔的《金牛》(Frager: Golden Bough)怎樣讀書?- 知乎專欄
以下是小編從個人閱讀體驗,結合前人讀書方法提出的幾個讀書建議:
1、培養愛讀書的興趣,並形成閱讀習慣。
2、人有個性差異、需求差異,要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
3、瀏覽、了解。一是前言、目錄、序等等;二是結尾的後記等等;三是通過目錄最好能夠找到對於自己最重要的章節和自己有疑問的章節,自己心中有個數。
4、讀書筆記的真正做法。讀書筆記的實際用處在讀書的時候很多很多,需要你自己去慢慢體會,總之自己做讀書筆記絕對不會虧待你的!
①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有趣的、有疑問的、重要的等等地方就記錄下來,以備份查閱。
②做好讀書批註。要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讚美的,批評的,聯想到的以及那時產生的寫作衝動和靈感。作為一個讀者,我認為要有懷疑的精神。這是屬於讀者的話語權利,這也是培養自己創造精神的一種途徑。
③系統結構式,以知識框架的形式來做讀書筆記是個好習慣。這裡其實我覺得挺重要的:不僅對於這本書,乃至於你讀所有的書,甚至一切接收信息獲取經驗,都最好有一個自己的大的「知識樹」這樣你能以一個宏觀的角度,當你有新的知識時就把它加入到這個「樹」上,你也可以知道你缺哪方面的知識。這對於提高效率可不是一星半點的程度
④寫評論文章或者讀書隨筆。 這要求高於一般的讀後感。在習作里,你可以評價作者、分析作品,也可以引發聯想、提出觀點。
5、不同類型的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側重說明技巧方法類的書籍,我們可以有選擇的直接去看技巧和案例;文學類作品類的書籍,要把握作品的敘事技術與結構布局或者叫寫作模式。理解作家的語言風格,寫人畫物的各種技術。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6、快速閱讀能力。關於快速閱讀,很多人的讀書速度都不快,對快速閱讀也了解甚少。對於一個練習掌握速讀、運用速讀幾年的我來說,可以負責任的說:速讀不是簡單的閱讀速度快,它不等同於走馬觀花,跳讀、略讀。而是建立在視幅和大腦反應基礎上的,由一眼看一兩字經訓練達到一眼看五字十字、甚至更多的閱讀方式,是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提高速度。要掌握速讀,只有實際的練習才能提高,沒有捷徑。ps:(貼吧貼子)快速閱讀的練習方法7、明確閱讀時間。每天或者你自己設定的每個周期內(不要超過一周)都要有自己的固定的讀書時間,雷打不動,戒掉睡懶覺的習慣,每天早起一個小時,騰出半小時來讀今天的「大部頭」。
8、換腦式閱讀。在一定的閱讀時間段里,同時閱讀不同科學不同類別的書籍。當一本書讀不下來的時候,可以選擇換另一本書。
9、李開復的六個讀書建議:「三做三不做」。多讀不同意見的書、多讀歷史、要中西融會貫通;不要讀翻譯劣質的書、少讀純理論的書、少讀成功學的書。
當然,以上觀點更多的是代表我個人的閱讀體驗。在讀書的時候,根據自己的情況,結合以上介紹的這些方法,就能從一定程度上決定自己具體讀書時的思維方式和深淺度了,閱讀的效率和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不知合不合適,我就複製一篇我自己隨意寫的關於讀書的文章吧。
讀書,歷來被很多人稱之為一件雅的事,有首詩里甚至寫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雖然這樣的說法在如今看來有些偏激,可也一定程度上反應出讀書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要是翻閱古今中外的各種史書傳記,不難發現古今中外在各個領域的名家,權威,大師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那便是讀書。英國作家史美而斯說「書籍把我們引入最美好的社會,是我們認識各個時代的偉大的智者」。類似的言論笛卡爾也說過,他認為「讀傑出的書籍,有如和過去最傑出人物促膝交談」。這樣的體驗,普通的讀者也有,有那麼些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似乎就成了書中的人物,經歷著他所經歷的事,想他所想,愛他所愛。這像是精神世界的融合,那個時候我不再是我,穿越了歷史或者空間,隨著書中的描述而變化,經歷著未曾經歷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如此也就是體味到讀書的樂趣了,便不只是看著那一行行文字的旁觀者。
而且,當我們從之前那個「時空」中出來後,並不意味著結束,我們會陷入思考,開始反思。這就並不像主持人手拿或是已經背下講稿在台上講話那樣,那隻算得上一種完成應做的工作,對自己業務提升或許有幫助,但完了也就沒有了後續。讀書就不一樣,合上書只是文字的終結,而讀者的思緒並未終結,確乎算得上一件有趣的事。
如果問為什麼要讀書,想必有人振臂高喊出口號式的話,卻不免顯得華而不實。但讀書對於修養的提升,就不是一個誇大的事實。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說:「三日不讀,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用林語堂先生的話說,黃山谷的意思是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些才算是對讀書目的質樸的真實的解答。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有誇張的成分在裡面。
可書那麼多,所以人們也用浩瀚的海洋來形容,那我們該如何選擇呢?英語中有句話叫Follow your heart,翻譯過來就是追隨我心,那就比如愛情中所說的當我看到你的那一刻,我便知道愛上你了。從這聯想到初中階段所謂新課標閱讀的事,裡面羅列出作為一個初中生必讀的經典著作。一方面得承認,給閱歷尚淺的學生推薦書是一件好事,而另一方面用命令的形式規定學生讀書的做法,值得商榷。我們承認那些作品在文學史上是精品,可精品也不都合口味,中國有句老話就是鞋合不合腳自己才知道。以《水滸傳》為例子,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有誰敢說《水滸傳》寫的不好,可顯而易見,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讀,我就算一個對它毫無興趣的例子。每本書都有每本書的脾氣,讀這本書的人也有自己的脾氣。那種說非托爾斯泰的作品不讀,非泰戈爾的作品不讀,非魯迅的作品不讀的人,我敢說他的讀書是乏味的。去仰望權威並沒有錯,可義務似地讀書,斷然不會有太好的結果。
一個人發現自己喜愛的書,喜愛的作者,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在讀到那樣的書時,你會驚嘆於你的思想,你的情感和書中的是何其的相似。即使不在同一個地域,同一個時代,有那麼些時候,你會覺得那就是另一個自己。蘇東坡說,當他第一次讀莊子的文章,便覺得自己從幼年起似乎就想著同樣的事。
沒有哪一本書是每個人必須讀的,當讀者讀眼前書,若能有類似左宗棠所言「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便是發現了自己喜歡的書,相反,讀之一會便打瞌睡,便思想雲遊到四海之外,至少說明他現在並不喜歡這本書。
讀書,也須反覆地讀,僅讀一遍難以理解書中的精妙之處。而且,在一個人的不同階段讀,亦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一點上,張愛玲說:「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只看見一點熱鬧,以後每隔三四年讀一次,逐漸得到人物故事的輪廓,風格,筆觸,每次的印象各各不同,現在再看只看見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個人的欣賞能力有限,而《紅樓夢》永遠是『要一奉十』的。」大家都如此,對於普通的讀者來說就更有必要了。
不過,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個人也要有自己泛讀的書,這一類書呢,要求就低些,了解個大概也無關緊要的。只是切不可所有的書都草草地讀完,那樣便真成了「書桶」了。有些人說讀書非得有什麼特定的時間,竊以為大可不必,想讀書,何時都是讀書天,反之就成了那首打油詩寫道的: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蟲冬有雪,讀書還是待明年。
讀書應該是一種樂趣,是一件很單純的事。而不是引起讀者的反感,也不應該成為一件功利的事,所以古人說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我看來未免沾染了銅臭之氣,那紅袖添香之說,固然令不少男士嚮往,可認真想想,一個美女在旁,又有多少人能安心的讀書呢?
楊絳和錢鍾書是品出讀書樂趣的,學習之餘,兩人還開展讀書競賽,互相交流讀書過程中的想法,讓眾人煞是羨慕。只是如今錢老早已西去,而楊絳先生已過期頤之年,如今她一個人讀書,想必趣味和以前又有所不同了。
一個朋友給我的建議----------------------
讀一本書,首先讀的是什麼?
是書的價值。這本書是不是好書,到底值不值得讀。
如果是好書,繼續走;不是,扔掉。
然後讀的是書的作者。
作者的生平,學術觀點,主要論述,了解他的主要觀點和風格,對讀書有很大的幫助,幫助你讀這本書的時候更容易理解。
然後第三步,讀的是目錄。
目錄不僅可以了解書的大概內容,更能給你一種安心感和舒適感,也就是說你知道這一個章節什麼時候會讀完,這個小節什麼時候會結束,給你一種馬上就會讀完了的感覺,
第四步,開始讀書。
純粹按個人理解。
我不推薦一本書,第一次就細細細細的讀,除非它真的是好得不得了的不得了。
我覺得應該一口氣將這本書讀完,當然讀的時候會發現一些感覺寫的很好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觀點,猶豫個啥,摘抄出來(我說的是立即就摘抄出來,不然以後誰知道你會幹啥去,xxoo)。
讀完書以後,你會對它有個大概的印象。
然後最重要的一步,對別人,找不到人的話就對自己。(單身狗真TM悲哀,話說對象也要找一個愛學習的)
複述。複述。複述。
沒錯,自己嘗試著能不能把這本書複述出來。
當你真正能把它開始說出來的時候,這本書就開始不知不覺的滲入到你的知識體系之中。
複述完以後,發現許多地方都是模稜兩可,馬馬虎虎的。
而在你讀完了一遍以後,書中許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地方,自己喜不喜歡的地方,都會有些印象。
去吧,皮卡丘。
把那些感覺重點的,自己喜歡的地方再讀一次。
受益匪淺,恍然大悟,如雷貫耳(什麼鬼…)的感覺,有沒有。
就是這樣,喜歡的地方,自己覺得重要的地方,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理解的地方,畢竟即使是一本好書,裡面也有許多不好的東西。
當然,不排除一本書裡面全書的內容都好,雖然這種書很少見,但還是有的。
那怎麼辦?
真是RLGL,把全書仔仔細細的再讀一次吧。
然後是讀完就忘的問題。
這個…我也沒啥太大的辦法。
一本書按上面的方法讀完兩遍以後,放起來。
然後一周以後再拿出來,簡單的看一下目錄,繼續嘗試複述。
一些模稜兩可,記不起來的地方再看看。
The End。
嗯就這樣,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你沒記住,是你沒有主動調用的能力。
很多東西你記在了腦子裡面,但是你不能主動的調用出來,需要一些外部的刺激才可以。
比如讓你主動的說什麼什麼觀點,你可能一下子想不起來。
但是別人在聊這個的時候,如果你之前讀過的話,你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會記起與這個相關的好多的東西,就醬紫。(話說這算自我安慰嗎…)
至於其他的一些小細節。
比如讀書的時候寫一些旁註,我喜歡…
做讀書筆記,拉倒吧,你就是在TM抄書…關於這點,一個萬字章節的總結內容如果你超過了百字,你就是在抄書。想記下來,可以,只記那些重中之重的內容,需要有很強的歸納能力,任重而道遠。
知識大爆炸時代,很多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知識(簡稱垃圾知識), 上面排名第一的 哲曉 那個 高大上的PPT列出來的,在我看來,很多都是錯的! 抱歉,說話太直,望你見諒。
首先,要弄明白為什麼要看書,為了消遣,獲取知識,提升個人魅力,還是其他?先弄清楚自己目標。
其次,根據你目標,按照如下優先順序選擇:1.看靠譜的人寫的書。(大拿寫的原版書,博碩論文、期刊、英文原版)2.看靠譜的人推薦的書。看了幾本,你在該領域基本入門了,達成目標!而其他的書,都是浪費時間而已(時間寶貴,請不要浪費它)。不請自來,就不謝邀了。不要刻意追求讀書,尤其是閱讀量。慎選書。
現在的世界已經和過去的不一樣了。
首先,很多領域的知識不斷的在更新,只看已有的書,根本了解不到新的知識。比如軍事方面,如果不是專業人員,我覺得只要看看雜誌,電視節目,網路內容就足夠。如果想傾聽別人的看法,可以上知乎。
其次,現下的無門檻非專業書籍,有價值的並不多。那些所謂聯名推薦的暢銷書,內容並不一定正確。《貨幣戰爭》就是個典型的被害妄想症作品,而雞湯文也不斷被打臉。這些書我長大後基本就不看了。我一直覺著,看廢書不如干別的去。用錯誤的東西武裝自己的頭腦比一無所知更可怕。
最後一點,現在這種社會的節奏,根本就不允許你看完整的幾本書來。我們看一本書往往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效率太低,不如上網找自己真正需要的內容。不要迷信各國人均讀書量。我就懷疑,日本人工作累如狗,能有時間看那麼多書?
所以現在的方式應該有改變。
我認為在信息時代,人們應該適應抽取碎片時間搜集碎片化的信息,整理學習。
對此人們應該有以下素質:懷疑精神和求證能力。碎片化的信息質量不高,應該學會懷疑。在懷疑之後要有足夠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邏輯判斷力來確定它是否正確。
這跟看書比並不是落後,看書的本質也是獲取信息,只是在新時代應該有新時代的方式。畢竟我們不能要求向前進的世界適應我們,但是我們能適應發展的世界。
對於我自己來說,我現在只看個人專業書,文學書(包括經典文學作品和現代文學作品,文學書純粹消遣)和很少一部分歷史書。其它暢銷書,勵志書什麼的通通不看,這些書加入了作者私貨很難有準確性。想獲取知識就一次學習到準確的。最簡單,選自己感興趣的讀。想那麼多,還不如馬上拿起書架上你基本沒碰過的一本書讀起來。
我是怎樣讀一本書的?
從小就喜歡讀書,各種書都讀。當然小時候能讀的書不外是圖畫書,就是小人書。童話一類,但因為童年生活在農村,書籍其實很貧乏。實在沒得看了也會找出我媽的《家庭實用百科》看看怎麼養花,怎麼製作酒釀......
英國傑出的諮詢顧問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一書的第十二章增進閱讀速度(第205頁)中說閱讀主要有三個目的:消遣、信息、判斷。簡單說第一種目的是為了娛樂消遣,第二種是獲得信息,第三種是判斷,判斷一本書想要表達的想法和觀點或者意見,增進自己的理解力並形成自己的意見和結論。
年齡的關係我在童年以及中小學這個階段的讀書都主要是讀著玩,打發空閑時間,只知道書里有很多我的世界裡完全接觸不到的新奇。由此可知,我小時候的閱讀是第一種目的,只是消遣。只是因為那些文字組合在一起被賦予了一些在我那個年紀看來非常有趣的東西,比如那時特別喜歡看小人書,《楊家將》、《西遊記》、《孟浩森奇遇記》、《丁丁歷險記》,當時特別喜歡看圖,圖片下方的文字完全被忽視了。如《孟浩森奇遇記》這本小人書當時對我的吸引力就特別的大,一是因為當時小學剛好語文課上學了孟浩然的詩,小人書里的人叫孟浩森,一字之差,所以記得特別牢;二是既然是奇遇,當然是會比較離奇的,比如孟浩森在森林裡救了一頭受傷的鹿並用樹根把鹿身上的傷處捆紮起來,後來回到森林再遇到這頭鹿時竟然發現它的身上長出一一棵樹還結著味道鮮美的野果,孟浩森於是騎在鹿身上一邊在森林裡漫步一邊摘樹上的野果吃。那個年紀的我吃桔子經常把籽吞到肚子里了,大人們騙我說肚子里會長出桔子樹的,開始很害怕,後來看到孟浩森騎鹿身上摘果子吃我就不屑地跟捉弄我的大人們說:等桔子樹長起來我可以摘桔子吃;還有一個情節也特別好玩說孟浩森想吃烤野鴨於是弄了塊豬油拴了根繩去池塘里釣野鴨,因為豬油是滑的啊,所以第一隻野鴨剛吞到肚子里哧溜就從屁股滑出來了,接著第二隻野鴨吞下從屁股滑出來,第三隻、第四隻.....一下子就釣了一串的野鴨,歡天喜地的大吃一頓。年幼的我雖然愚鈍卻也發現這件事的荒謬之處:豬油都能從野鴨屁股滑出來的話繩子怎麼可以拴得住啊?但這種離奇的情節卻給我帶來十足的樂趣,甚至幻想我要是也能用一塊豬油釣幾隻鴨子多好!
回到閱讀的主題來,少年時期甚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讀的主要是小說,外國文學等,也是帶著消遣的目的,可能讀後即忘記憶都不會太深,能記住的一定是那些特別奇特能夠真正吸引自己的注意力的或者對自己比較有震撼力的一些內容。
後來步入社會,工作的原因需要學習一些實用的知識比如書信、郵件、邀請函、求職簡歷、報告、工作總結等等,於是急需要閱讀這一類的教我如何撰寫公文的書籍,然後才意識到,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最好是從目錄開始,從目錄能夠清晰明了的知道這本書每一部分的主題或者說核心,讓我們更能有針對性的找出最迫切需要立刻的章節,以提高學習的效率。比如我現在需要找工作要寫求職信,那麼翻開《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藝》的目錄,可以看到第15章求職那我就可以直接將書翻到第261頁,學習如何來分析自己需要一份什麼樣的工作;可以通過哪些渠道去搜尋哪些單位或公司能夠提供這樣的職位;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如何寫求職信;求職信又該用什麼方式送達對方單位或公司......因此可見,帶著明確的目的方便快捷地從目錄中搜索到我需要的資訊我就不必浪費時間把這本書從第一章讀起了。
我從前讀書不求甚解,所以最後那些書就如同眼前飄過的雲,過去之後不留半點痕迹,甚至偶爾還會張冠李戴把這本書的情節安放到那本書的主人公身上被人取笑自己也很是羞愧,以致後來乾脆閉上嘴不敢言了。隨著年長日漸成熟方才理解了讀書更深層的意義,一本書有封面、扉頁、目錄、序言、正文......這些部分共同組成一本完整的書。關於序,可能有些書上寫的是前言,另外也不是每本書都必須有序。一本書的序可以一篇也可以不止一篇,可以是作者自己寫的也可以是第三人所寫。一般說來序言可以讓讀者了解作者寫作這本書的意圖;想要在書里表達什麼;寫這本書的背景;甚至這本書重點講什麼,是以什麼樣的結構來描述的。如果是第三人寫的序言,序作者或許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並提出他的一些看法有助於讀者更好的理解一本書。可以說序就是指導我們如何閱讀這本書。另外比較有意思的是我有時候會先讀完正文最後讀序,說不定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
現在我們可以從網路、報刊、雜誌上非常方便地看到很多關於圖書的書評,這個也是非常有助於我們理解一本書的。在決定是否要讀一本書之前我們可以先讀下關於這本書的書評,從書評我們就能大致了解這本書寫些什麼?是怎麼寫的?這樣寫的好處壞處,我們便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決定要不要閱讀。這會幫助我們節省很多時間,高效快捷地獲取對我們有益的知識。還是《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藝》這本書,我是之前讀到鼴鼠的土豆老師寫的這本書的書評,一看之下發覺書里很多內容都是我目前急需學習完善的工作的各種技能技巧,所以就毫不猶豫地買了。
書評也是書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我們閱讀的一部分。通過閱讀《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藝》的書評,然後閱讀這本書,尤其是通過對第十二章增進閱讀速度和第十三章提高閱讀效率這兩章內容的仔細閱讀並加以實踐,我發現自己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果然有了一定的提升。這就是說我們能從一本書當中領悟一些知識甚至在工作、生活中加以應用從而讓我們更好面對工作和生活,這便進入閱讀的第三個目的了也就是判斷,增進自我理解力,應該說它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在這個階段的閱讀,讓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使我們從內心深處真正收穫到知識,增長心智,完善自我,形成我們更好的思想、信念。速度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你的讀書效率要比別人高。下面我來給你清算一下。
假設你一天看一本書,你一年下來能看到 365 本書,如果你能堅持 365 天每天做同一件事,你也不需要再看書了(你很牛逼)。
假設你平均 3 天看一本書,你一年大概可以看 120 本書,這其實相當難,哪有那麼規律,除了閱讀,你還有工作和生活。
假設你平均 4 天看一本書,你一年大概可以看 90 本書,如果你比較懂得閱讀技巧的話,一年是可以讀到 100 本書的。
假設你平均一個星期(7 天)看一本書,你一年大概可以看 50 本書,建議新手以這個為目標,因為要求確實不高,每周一本書,讀好它。並堅持寫下讀書心得,一年以後,你會有巨大的收穫。
我也讀過很多書,針對讀書,也有一些心得。
我曾經不斷的嘗試,比如一天一本書,後來發現太難堅持了,一味的追求數量,很沒有這個必要。我也嘗試著 3 天去讀一本書,但是你會發現,你想要的規律永遠都存在意外,總會被一些瑣碎的小事所打斷。
因為我有一個習慣,讀一本書必須寫讀書筆記和心得。光寫筆記和心得就要花不少時間去醞釀了,所以我現在基本堅持每周(7 天)讀一本書,並記錄下自己的感想。
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我的讀書心得,希望能幫助大家實現高效閱讀。
首先聲明一下,這不是教大家如何半小時讀一本書的速成心法。因為人的精力確實有限,我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提供更合理的建議,希望採納~
01 閱讀之前你需要明確的
首先,你需要徹底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1.我每天能不受干擾,專心看書的時間有多少?
2.讀書對我來說是排擠寂寞打發時間,還是對自己的一次重要投資?
3.我喜歡哪些領域哪些方面的知識?
4.我應該看什麼形式的書才好?
如果你真的太忙了,那我勸你無論如何都要抽點時間出來,讀會書。
如果你覺得讀書只是因為寂寞,那我覺得你還是再好好想想自己的未來。你一定要明確,讀書是為了吸取信息和知識,為了修身養性,為了工作和生活中找到靈感,而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更不是為了去朋友圈嘚瑟。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喜好,那別人也幫不了你什麼。
有的人喜歡紙質書,有的人喜歡電子書,這不是絕對的,喜歡紙質書是喜歡那種閱讀文字的感覺,而看電子書我覺得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碎片化的時間,圖個方便。
因為平時要上班,時間真的有限,一般在上班的路上,地鐵或公交,可以看 kindle 電子書,實在建議大家買個kindle,老看手機真的很傷眼睛。關於 kindle 如何購買、相關書籍的下載和購買技巧,後期我會重點寫一篇分享出來。
02 你需要一個合適的時間和環境
如果條件允許,還是希望大家選擇科學的時間和良好的環境。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選擇了對的時間和環境,是能大大提升閱讀的效率。當然,每個人閱讀的最佳時間是不一樣的。比如學校有晨讀,但是並不適合每個學生,有的人是夜貓子型,在夜裡格外專註。據科學分析,在早上 6:30 到 8 點和晚上 9 點到 10 點,這兩個時間段是記憶的黃金時間。
翔叔一般會在睡前讀一個小時的書,大概是11點鐘左右,每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去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段。
關於環境,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無干擾,安靜是第一位。其實在哪都可以,當然最好在自己家中的卧室,這也是我選擇深夜讀書的原因。同時需要保證正確的坐姿,千萬別躺著,你懂得。
有的人喜歡夜晚聽著音樂看書,實在不建議,因為你真的沒那麼牛逼,做到完全無干擾。
03 拿到書先別急著看
很多人一拿到書就開始讀。這麼急躁,你爸媽知道嗎?拿到書千萬別急,通過書名大概猜測一下這本書到底在圍繞什麼主題,接下來,帶著對這個主題的疑問去看目錄,目錄真的是個好東西,任何一本書看一下目錄,就能了解全書的結構、章節和大體主線、每一章分別講的是什麼。
做好以上準備,我建議大家先把整本書,從頭到尾很快速的過一遍。所謂泛讀,就是不求甚解,只求了解,停留在每一章節的時間不超過3分鐘,這個需要練習,強迫自己,刻意練習。
04 千萬別逐行逐字讀整本書
有很多朋友都有這個習慣,從書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連推薦語、前言到書的後記,都要花個時間看一遍,你精力真夠充足。要知道你不是在讀文章,而且一本書不全是有用的信息,要挑重點、反覆讀就對了,那些非核心、對你沒什麼幫助的內容,看情況一帶而過吧。總的來說,看似很認真的在讀書,其實很傻。
05 如何開始精讀一本書
通過了之前的泛讀,做到對整本書的結構和內容有個大體了解,接下來開始精讀,我建議花個4天的時間,每一章節都細細讀一讀,當然你覺得不怎麼重要的章節可以直接跳過。這個時候千萬別急著記筆記,邊讀書邊記筆記效率實在太低,一本書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讀完,我的建議是放在後面,等到每周差不多周六日的時候,你會有相對比較充足的時間,這個時候需要靜下心來記記筆記和心得。
06 一定要記筆記
關於筆記這個東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翔叔一般喜歡用思維導圖去整理,這裡推薦用一下工具 Xmind 或 Mindmanager,網上有很多破解版的軟體可以直接拿來用。希望大家在整理筆記的時候,再回過頭來看看全書,將重點內容再反覆讀幾遍,整理成筆記。
當然看個人習慣,不過建議大家一個章節一張思維導圖,這樣的形式比較好。
關於寫讀書心得,網上有很多套路。我覺得關鍵是先得選一個好的平台,如果你有個人博客,你可以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果沒有,這裡推薦大家「簡書」這個平台,可以全身心的記錄,非常乾淨的一個平台,你也可以用印象筆記之類的工具整理,當然全憑個人習慣。
關於讀書心得怎麼寫,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吧,也可參考網上其他的套路,模仿總會吧。
總的來說,一定要記筆記!一定要記筆記!一定要記筆記!它很重要。
07 可以同時讀多本書嗎?
當然可以,不用死磕一本書到底。如果你精力有限,你可以讀兩本,但不能更多了。
像翔叔,白天上班路上讀一下 kindle 電子書,晚上睡前讀一本紙質書。不同的書,讀起來帶來的靈感是不一樣的,這樣到周末就可以記錄兩份讀書心得,效率是很高的。
當然如果你還只是個新手,強烈建議你一本一本的讀,有時候乖一點,有好處。
08 總結
書籍有好有壞,無論怎麼說,每一本書總有值得看的價值,請你一定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去看高深難懂的書籍,沒那個必要,不是為了裝逼。
另外,希望大家讀書千萬不要局限在單一領域,多看看,眼睛會比較亮。
以上是我的一些小小的讀書建議,也是自己的心得體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啟發。
最後附上 500 本豆瓣高分書籍分享給大家,有需要的可以關注我的 V 信工棕號:不二翔叔(xksbrs),回復:「書單」,就可以看到了。如果你想提高寫作技巧的話,也歡迎關注我,我有專門的文章去講解。另外我還精心整理了 5000 份電子書,後台回復:「電子書」,也可以免費領取。
你們可以從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去好好看看吧。
以下回答主要針對非學術性書籍的閱讀。讀書有兩點注意:一是理解,二是鑒賞。 【理解】 文字的理解,最要緊的是捕捉大意或要旨。一篇文字,全體必有一個中心思想,每節每段也必有一個要旨。文字雖有幾千字或幾萬字,其中全文中心思想與每節每目的要旨,卻是可以用一句話或幾個字來包括的。1、識字辨義,切詞斷句。對切出來的詞語,要會讀,不但要知道它的解釋,還要懂得它的情味。2、辨析句子。讀句子,寫句子,要分清主要部份和附加部份,還要辨明附加部份跟主要部份是什麼關係。這句與上一句之間是什麼關係,又是怎樣連接的?(好的文章要多讀,讀到能背。一邊想一邊讀,有好處。)3、文章結構。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段與段之間是什麼關係呢?為什麼要這麼安排?這篇文章是如何開頭的?讀過一節停一停,迴轉去想一下這一節說的什麼,這是個好辦法。讀過兩節三節,又把兩節三節連起來回想一下。這個辦法可以使自己經常清楚,並且容易記住。理解一篇文章,有時還需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文化環境和作品的時代背景。 【鑒賞】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處所在,這是屬於鑒賞的事。鑒賞的第一條件,是把「我」放入所鑒賞的對象中去,兩相比較。一壁讀,一壁自問:「如果叫我來說,將怎樣?」對於文字全體的布局,這樣問;對於各句或句與句的關係,這樣問;對於每句的字,也這樣問。鑒賞的第二要件是冷靜。好的作品至少要讀二遍以上。最初讀對不妨以收得梗概、了解大意為主眼,再讀時就須留心鑒賞了。用了「玩」的心情,冷靜地去對付作品,不可再囫圇吞咽,要仔細咀嚼」。詩要反覆地吟,詞要低徊地誦,文要周回地默讀,小說要耐心地細看!尤其注意作者用的句式,詞語的節奏、韻律和字形的排列。 讀書在精,不在多。讀一本好書,第一遍看情節、第二遍看手法、第三遍琢磨用詞,如此下來,你的讀寫能力一定進步飛快。 本回答的內容根據自己參考書籍整理而來。
同感。反正我是先從自己看的下去的開始看,孟非的 隨遇而安 跟馮小剛的 我把青春獻給你 基本一次看完,相當於快餐。還有一些小說,撿著有名兒的先看,大學時候看張愛玲的 半生緣,錢鍾書的 圍城,陳忠實的 白鹿原,耐著性子也看了看梁曉聲的 中國現階段各階層分析(好像叫這名兒,挺現實的書),金庸什麼的看書比電視有意思。現在嘗試有看史鐵生,王朔,還有一本《書時光》挺好,不求甚解,每有會意的時候我就把它勾畫出來或者是存在手機便簽里,時間長了就翻出來看看。
專業的書更不必說,給自己報個專業相關的資格考試,自個就一遍又一遍的看了。
今天我坐車,看見一姑娘拿著一本在看,書名是遇見未知的自己,我看過,突然遇見知己的念頭一閃而過,呵呵。
特意搜了這個問題,用來自答 怎樣讀書?讀什麼書?為什麼讀書?我認為這三個問題擺在一起解決咯,才有真正的助益。而且解決問題的順序應從為什麼開始,之後是讀什麼,再是怎樣讀。有了目的地,再來找准方向,再來準備這個方向行程上所需的裝備,才會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啦…買書去! Q.為什麼讀書? A.讀書是做一件事,打遊戲是做一件事,上學也是做一件事。後兩者同是做事,為什麼社會,學校,輿論對其態度差別會這麼大呢?理由是打遊戲浪費時間,應該把時間用在學習上。 那為什麼學習就不是浪費時間呢?以采銅的思維方式:兩者同為做事,但其收益半衰期卻極不同,也就是分別獲得的滿足感不同,一個是短暫的,微弱的。一個是長久的,持續性長的。人都貪慾,愛選大的拿,多的拿,理智告訴我們這是最好的。按我自己的話講,其中之差別就是自慰與啪啪啪的差別,一個短暫,微弱,上癮.一個持續,強烈,洒脫(果然什麼知識只要污起來就性感形象的多) 讀書恰恰是一件收益半衰期長的事。讀了本好書,能跟其中人做一輩子的朋友。讀書讓男人性感。 Q.讀什麼書? A.書要分種,不分不行。不是濫讀派與精讀派的爭執,博覽和精讀都可以,前提要定位自己正在讀的是本什麼書,吸收到什麼種類的知識,能轉化成哪方面的技能,又打開了哪扇新世界的大門233。如此看完一本書,你才能有具體的充實感,而不是僅僅往腦子裡塞了幾十萬個漢字。 我把書分兩個方向,一個是專業性書,下包括政治,哲學,經濟,地理,生物,歷史……需要仔細閱讀,認真閱讀,反覆閱讀;再一個是快餐性書,能快速提供一種感情體驗,新鮮獵奇冷知識,以小說,漫畫等常見-------------當然紅樓夢絕非此類,紅樓夢是妖書。 Q.怎麼讀書? A.按步驟來,先斷定是什麼書,自己的讀書需求,然後決定是精讀還是泛讀。讀書一定要有做筆記的習慣,越難讀的書越要善於劃其中的重點,方便閱讀,當然不喜歡的也可以劃掉,撕掉,燒掉2333我常這麼干,提醒自己不去成為這本書的說書人,而是整合進自己的觀點。繞有趣味的句子,有價值的句子,能衝擊人生觀的句子,都抄下來,多背背,脫口成文,成為一個用知識裝扮自己的性感男人→_→
按興趣來。喜歡科學 百科類入門,喜歡文藝,韓寒入門,喜歡國外經典,簡愛入門,喜歡哲學,蘇菲的世界入門,喜歡心理學 ,心理學與生活類入門。
如果你向身邊的人尋推薦,可能很多人都會推薦一點兒他們喜歡的小說或散文集。
雖然小說或散文很能引發人的興趣,但我建議四十歲之前最好少讀些小說和散文,多讀些學術相關的書籍。
我的理由是:
1. 人的記憶力和反應力是會隨著衰老而退化的,對於那些學術類的書籍,最好是趁著理解和記憶力相對強的青年時代多讀一些,因為老了可能就看不動了。同樣難度的書,你二十歲時學習它可能用一個月,六十歲時學習它可能就要三個月了。
2. 小說和散文里有大量從作者的生活閱歷中提煉出來的道和理,這些對讀者而言,恰恰是閱歷越豐富,理解得越深刻。同一部文藝作品,你二十歲時看、二十五歲時看、三十歲時看……八十歲時看,理解都會不同。
所以,本著追求效率、節約生命的原則,我建議你在年輕時,少讀些小說和散文,多讀些專業的書,可以是你的專業,也可以是你感興趣的領域。《如何閱讀》
一,閱讀前的準備1、要解決「讀什麼」的問題。2、基本原則:系統性和漸進性3、書單的分級:1電子稿類 2紙質類 3固定時間閱讀類 4反覆讀類 5每年讀類4、選書方法第一種是思維導圖法,即先列出你的知識需求,而後分類分層展開。例如你想加強心理學知識,那麼你得分成 認知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 行為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學習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 。當然若不能全部看,則採用漸進原則,先微觀個體的心理學開始,而後在掃宏觀群體的心理學。這只是粗略的分類,具體到一本書,還得按上面的方法再細分。但大的格局不能割裂,否則讀書沒體系。第二種是作者索引法
即,先確定作者,再列出相關作品,同樣按漸進的原則:出名到不出名。另外有作者的傳記和生活的歷史大背景也要看看。例如梭羅。 愛默生寫的梭羅小傳+瓦爾登湖+遠足+雜錄+緬因森林+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以作者成熟年齡段的作品為主。5、讀書前的最後探路
看書目,了解書的結構看書評,有一個心理預期看別人畫的思維導圖,指導閱讀提高,閱讀效率二,怎麼讀
這是一個信息輸入的過程,主要解決信息輸入的問題。進行初步分類和整合,提高信息辨識度。1、具體做法畫重點需要看完一個章節再畫,不要不間斷的畫,保證信息重要程度的正確分類每讀完一個章節,進行內容上的總結,不需要參雜個人感想,但可以理出客觀聯繫
沒讀完一大章,使用七色便簽紙,區別信息的重要程度
三,信息輸出
主要解決信息輸出的問題。進行信息客觀聯繫整合與信息主觀聯繫整合。1、讀完整本之後,畫自己的思維導圖。角度多樣,方式多樣。盡量能以三種不同的導圖呈現書的內容及聯繫及分析。例如這個:作者的主題 論點 論據 你的評判及論據。這個在網上有很多,可以借鑒2、增加輸出渠道寫書評做比較,觀點與觀點的比較,書與書的比較,人與人的比較聊天探討,朋友之間分享 辯論片段出發聯繫實際寫感想成年後讀兩類書,一類是有用的書,和本工作相關,或是對自身技能有所提高的書,比如本專業的書,通用技能的書,如何公眾講話,如何溝通等等,二類是有趣的書,能讓自己身心愉悅的書。
有一類書,大家都說好,豆瓣分也很高,又是暢銷書或大家名著,如果覺得對自己沒什麼幫助,讀起來又費勁,果斷放棄。《時間的針腳》《茜拉的鑰匙》《天黑前的夏天》《烏合之眾》《平凡的世界》《人類簡史》《路法西效應》 《無聲告白》《憂傷的時候請到廚房去》《島上書店》
人是環境的動物,需要置身於一個特定環境里,環境自然會驅動你去讀書。比如最近我們搞了一個讀書筆記分享活動,很多人在規定的一個月里看完自己選的一本書,然後整理成ppt形式的讀書筆記,最後大家互相交換ppt。一方面也是對自己讀的書的總結,同時也是大家彼此交換思想,還能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因為別人都寫了讀書筆記,如果只有你不寫,你會覺得沒有面子)。加微信:可以諮詢他具體活動參加方式。下面是微信二維碼,掃一掃即可
推薦閱讀:
※我大部分書都只看不到1/3,少部分看了1/2,個別看完,這樣有問題嗎?需要改進嗎?
※書寫順序為什麼不是從左到右然後從右到左?
※覺得自己根本學習不下去怎麼辦?
※看書極快是什麼樣的體驗?
※有哪些書的序言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