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到底為了滿足些什麼?
朋友們總是定期出去玩,這很正常,但是,
為什麼每次出去玩都聚焦在當地的「飲食」上呢?各種各樣的飯菜照片,他們到底是出去吃還是幹嗎的?再不然就是為了照相?
旅行……旅行就是為了滿足自己嘛。
幹嘛要給旅行下個定義,必須滿足什麼 / 不許碰什麼;必須拍照 / 不拍照;必須住青年旅社 / 不住青年旅社……我覺得哪怕有人出去旅行只是為了宣稱 「嘿,我過得比你們好」 ,也並沒什麼大錯。
只要你想跟別人比,你就是在給自己挖坑,當然你覺得自己比哪些穿著高跟鞋走在麗江古城裡的旅行者高明多啦,你覺得自己是在旅行而他們只是「旅遊」 。但如果你和那些穿著當地麻布衣服一邊吸大麻一邊在平房裡和印度人一起敲鼓的太君比呢?難道你要自認不如他們深刻 / 懂得人生的意義 / 洞悉這個世界?難道你的旅行——那些興奮的出發前無眠之夜、路上快樂和驚險的瞬間、偶爾忘記工作的幾個小時以及旅途結束前的失落——就變得毫無價值了?就變成 「不是旅行」 了?難道你就不應該旅行了?
所以不管怎麼樣,別人玩別人的,你玩你的,旅行比不旅行好,其他的也許一樣好。
其實我出去玩兒也聚焦在當地的美食上,我可是個在印度都嘗過路邊攤的人!旅行最大的意義在於體驗,說白了就是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產生審美疲勞之後跳脫到一個新的環境中體驗一種全新的生活感受,包括乘坐新的交通工具、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感受新的文化氛圍,其中當然包括嘗試當地美食。
至於為什麼很多人會聚焦在當地美食上,我曾經在看《舌尖上的中國》的時候覺得有一句話很有道理,因為隨著城市化、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地方都在趨同,但是美食是僅剩的還保留地方特色的地標了。
當然不是說只有美食可以區分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很多細節也能有所體現,但是當你初來乍到一個地方,最鮮明,最直觀的真的就是美食了。而說到給美食拍照或是分享別的照片,不是說旅行就是為了拍照留念,而是當別人去旅行,你比較容易看到的是他分享的照片。
如果,一個人進行了一場旅行,他不拍照,不分享,你甚至可能不知道他去旅行了,或者知道,但是感受不太深,只有當你看到了別人鋪天蓋地的照片分享,才會深深意識到這個人去旅行了。所以這不是一個他人主動分享的問題,而是自己被動接受的問題。也可以說,照片是比較直觀的傳播方式,如果兩個人同樣去旅行了,一個人是拍了100張照片在各種社交平台分享和一個人寫了2000字的遊記感受在各種社交平台分享所導致的傳播力度是不一樣的,(也有可能我舉的例子中的數字不太恰當)。就好像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是外貌協會,終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外貌是我們最容易感知的,至於心靈美之類的需要時間和精力去體會,往往很難再快節奏的生活中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還有一定的原因在於拍照的技術門檻比較低,屬於人人都能掌握的技能,而寫文字、藝術創作、甚至寫個歌、地方劇改編、考古神馬神馬的門檻太高,很多人達不到,表達不了,或者就算有人真的這麼做了,可能被傳播者也不一定能夠體會和感知,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出去玩就是為了拍照的感覺。
而為何喜歡拍飯菜的原因,也還是門檻問題,真的要拍出絕美的自然風光,高樓大廈,亭台樓閣,花鳥魚蟲也不容易,但是一盤盤的菜擺在眼前還不容易,時間地點光線角度都變得容易掌控得多,自然有很多人會選擇拍美食。
而我認為的旅行的意義在於:世界是一本書,從不出門旅行的人只讀了它的第一頁。這裡避不開一個問題:社交炫耀與社交妒忌。現在大多數人出去旅行、拍美食、拍美景、剪刀手遊人照,打著追求人生享受人生品味人生的幌子,實質為炫耀給別人看:但不是【看,我過得多好】、而是【看,我過的比你好】。在路上的定義,應該是消化、沉澱心緒的過程,這種過程應該是隱私的,充滿了美食和遊客照並拿來發布的旅行者比較浮躁,其實他們沒有完全了解旅行。拍照留影其實沒多大問題,這也是熱愛生活的一種途徑。但重要的是請一個人欣賞。所以相機的作用,實為記錄,不該是分享,說白了,分享只是【希望他人看到並渴望他人欣賞妒忌】的代名詞。
對於我來說,旅行的意義:第一,離開了每天重複的生活和工作,跳出那個圈子,拋開一切,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種陌生的生活,這時候,我會情不自禁以一個外人的思維來審視我原來的生活,很多我原本覺得苦惱的問題,有時候會突然間想明白了。
第二,接觸一些陌生的人和事,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第三,見了更大的世界後,真的會看淡一些東西,眼界和思維都會變得開闊。第四,就是吃美食看美景放鬆心情曬照片炫耀啦!但我不太喜歡旅行過程中曬照片,過程中我一般盡量與外界隔斷,事後晒晒照片:1、和去過同樣地方的同事朋友有共同話題,2、讓愛你關心你的人知道你過得不錯生活很精彩,3、自己懷念和回味那段日子。「因為山在那裡!」——1924年,英國登山家George Mallory回答《紐約時報》「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時的一句話,隨後成為了一句名言,激勵著無數的登山者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George Mallory,也許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他於1924年在珠峰遇難後,屍體一直沒有被找到,直到1999年被美國登山家Conrad Anker發現,這個消息震撼了全球。由於冰雪的冷凍作用,75年後George Mallory的身體依然完好無損,保持著當時從高處跌落的姿勢。在一個環境裡面生活久了,都想出去看看,那現在的世界早就大同化了,記得《舌尖上的中國》中有句話,現在城市越來越像,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飲食了。所以到一個地方,品嘗下當地的特色美食,這也是一種新鮮的嘗試。
而且出來旅行本身就是為了放鬆,或者說放縱下自己的,去掉日常上班中的嚴肅和一絲不苟,吃點當地的特色,甚至醉上那麼一回,都是人自我釋放壓力的一種需求。
照相了,分享到sns了,其實都是為了引起朋友的關注,人是一個需要別人來認同的動物,如果沒有人認同你,會不會很寂寞呢?發一個新鮮的照片,讓朋友來點評互動一下。
人生在世,無非吃喝玩樂,何必那麼認真呢?放下追求意義的苛刻,加入傻游傻玩中來吧。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 — 《天堂電影院》
心裡陽光的人,走到哪裡都是春天。
旅行說到底是沒有意義的,你一味的強求旅行有什麼意義就是件最沒有意義的事兒。
至於旅行到底滿足為了滿足些什麼。我想我可以這麼回答你,在人的本性中就有那麼一條,不安於固定的現狀,有著好奇外面世界的本能。 於是我們想要逃離、想要不一樣的生活、想要新鮮的體驗——上路。對於很多旅行者而言,旅行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對自己生命掌控的自由。今天也許你在高樓大廈中穿梭,明天就在熱帶雨林中尋食。生命本就是多彩的,你一定要讓它變得只剩黑白,那也是你的選擇。
我問過一位資深的領隊(去過50多個國家,當了30多年的領隊)
問:旅行是什麼?答:旅行?不,我只是在工作,謀生而已。.......無話可問至於大家口中所說的假期去到某地度假、吃美食、玩各種項目、拍無數的照片等等之類的事情,我覺得是不能將其算作旅行的。
反倒與之完全相反的很多乞討者 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與城市的本性日夜為伍,它們和旅行更加搭邊一些。對於現在的自己,對於旅行總感覺有心無力。渴望得到很多,但又害怕得到之後才發現並不是自己最想要的東西,蹉跎了年畫,丟掉了說走就走的勇氣。
希望若干年後有人問起旅行我能平淡的回答他
在路上,走下去,一種生活 我覺得挺好。
也許哪天累了,就找個地方修養
等到某天——再出發!======================================================================估計木有人能看到了。ps 希望給自己留個念想,若干年後回過頭看到這個答案不會在心裡暗罵自己:「就只會說說,臭傻逼」。2014.2.26 給自己一個自由。旅行很好玩啊,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樣的人和事,看到美麗的景色,吃好吃的東西,買平時不捨得買的小玩意兒。
不過旅行挺燒錢的。我的主張是既然出來玩了,就要住得好吃得好玩得好,難得的假期就得好好享受。
有次和朋友出去玩,他們訂的是motel,來住的都是黑哥們卡車司機。離我們玩的地方要開車6小時來回,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車上。5個人(2男3女)擠一間標準房,你沒看錯,五個人擠一間!每天五個人輪流洗漱又要花掉四五個小時,真正玩的時間只不過三四個小時。這夥人還特別喜歡發facebook,各種標記「我在XX地」配上圖片。吃飯都點最便宜的,恨不得頓頓吃subway,然後拍我的飯發facebook (因為他們自己的太差)。
從此再也不和那伙人出去玩了,連平時的關係都冷淡了。感覺他們旅行的目的不是享受,而是達成」我去過某地「的任務。
我自己出去玩很少拍照。前幾年一個去西安,整整一個旅行都沒有一張自己的照片,回來以後我媽說:」那以後別人怎麼知道你去過西安?「 想想也是,好歹得讓別人幫我拍一張帶自己臉的照片簽到的。。。旅行的意義,說起來可以很多,比如在一個環境中時間長了需要尋求改變和釋放,比如是一種情結或願望需要實現,比如是品嘗一種美食,但不管怎麼樣,在開始旅行的時候,一定要知道自己出行的目的是什麼,到底為了什麼。沒有辦法限定一個答案,因為本身旅行是一個非常個人的事情,無法給出一個旅行就是為了滿足XXX的結論。我個人來說,每一次的旅行是一次體驗,是一種重新的適應,去看其他地方其他國家的人們在過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吃什麼口味的食物,他們的生活習慣,他們的社會風俗,他們的民風,去體驗這些你從來不知道的東西,去換位理解其他人的生活,也許更好的幫助你看待自己的生活。切忌用自己的邏輯去旅遊,每到一個地方總覺得風景不如自家的好,總覺得所有的餐都不如中餐好吃,總覺得別人的生活都極其無趣,而是應該多用心去體會別人。當然,風景,美食,留下的照片都可以是旅行的意義,但最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親身嘗試過的體驗。
獨自一人旅行,是讓身心放鬆的最好方式,回來後你會發現你可能會變成另一個人。
一個對於世界有了更博大認知的人。一個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理解的人。
和志同道合的愛人或靈魂伴侶一起去旅行,旅途中必然有趣的很。
從收拾行囊那一刻起,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是鮮活的。完全放鬆,完全開心的狀態。到現在都很嚮往這樣的旅行。1.放下現在生活的壓力,心理的負擔,找一個陌生的地方,讓自己輕鬆一下2.開闊自己的眼界,理論永遠沒有實踐更讓人領悟3.體驗一下外面的世界,多認識一些不同的事物4.給自己的記憶里留點回憶
5.當然,還有一種二B,從坐上車開始就不停的發自己每一刻的場景和心情,你吃麵包還是吃包子我不是很想了解;你今天塗了什麼顏色的指甲我一點興趣都沒有;你今天的頭髮長這樣還是那樣真的真的不想知道。。。旅遊一圈回來,你特么旅遊的景點呢,尼瑪怎麼朋友圈微博空間里全是你的大臉照
3個問題,一個個說吧。1,聚焦在當地的「飲食」上呢?可能確實是美食愛好者,從吃能最直接、簡單、快速反應一個地方的特色之一。還可能的原因是,相對探索人文歷史的深沉專註、探險奇趣的風險探索、領略祖國山河的辛苦歷程,聚焦美食,是相對比較容易達到的吧2,飯菜照片,其實我倒是挺喜歡看朋友出行回來後拍的一些美食照片呢,我自己也會拍些,雖然不一定都拿來分享,但平時看著也會覺得歡喜。問題是,現在有人很反感那些秀飯菜的圖,我覺得這和秀的那人和對此反感的那人有直接關係。。。有時,展示和炫耀是能夠分辨出來的,炫耀的,自然時間久了看客就覺得煩,比如,總在秀那些吃的啊沒別的花樣,這也挺無趣的;另,有時你討厭一個人,也會對他的圖片一併反感,即便人家只是展示而已。3,照相。照相其實也很好啊,我喜歡照相,喜歡拍人,但是不習慣拍陌生人,拍大景小景。無論是留作旅遊紀念,還是當時發自內心地創作,這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我也喜歡看別人出去玩時拍的東西,看看他們幹嘛了,有沒有我感興趣的東西,看看新鮮,過過眼癮。有人會覺得出去玩是為了照相,是因為這些看客只看到了照片,而沒看到照片背後的心情;而拍照的快感,無論是攝影的快感,還是在某地到此一游的紀念性質的心情,都是對此不屑的看客永遠也體會不到的。
1,出去漲姿勢,然後擴展領地和見聞。像狗遇到一棵樹就標記一下一樣,還能遇見更多母狗和骨頭;
2,逃離壓力,放鬆心情。
和 周末呆在家裡不想出去 差不多。一個是躲避,一個是逃離。新鮮感。
旅行帶給人的新鮮感讓我們快樂。
這個新鮮包括看見的風景,走過的路,吃過的東西等等,當然也包括朋友給予的不同的反饋。
重點還是自己。走不同的路,遇見不一樣的人,懂得不一樣的人生,旅行應該是一種關於生活生命的修行。
虛榮心
一直特別愛出去旅遊,存點錢就坐火車隨便到哪裡,住青旅坐公車,在陌生的城市裡一遍逛一遍吃。不喜歡拍照,也不喜歡結識陌生人,主要享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感覺。
一個人坐火車看窗外的景色飛逝;博物館裡幾千年的時光被我用幾個小時就走了一遍;走在長安街上想像無雙的故事;爬到深山處那悄無聲息的恐懼感讓我覺得踏實;青旅的文藝青年愛彈吉他,我也喜歡坐在那裡傻笑。
後來戀愛了,他不喜歡我出去旅遊,但還是尊重我的選擇。走到哪裡我都給他發圖片視頻,講我在路上遇到的好玩的事情。有次我在鄭州的公交車上,車子很破,周圍很吵,窗戶關上就是臭味,打開便是塵土飛揚。忍無可忍,重新再忍。我打開他發的語音,閉上眼睛,想像他在身邊。怎麼一切都變得,不那麼討厭,甚至有點美好…
他對我說,寶貝,真好,看你給我發的視頻圖片,好像我也去過了那裡似的。
分手之後,我更頻繁的旅遊,但是開始沒完沒了的在微博po照。我不是為了忘記什麼,或者炫耀什麼。我只是想,如果他想起來了,去我的微博看一看,看到我走過的那麼多地方,也會覺得自己去過了吧。
其實我沒什麼特別想看的風景了,只有特別想和他一起看的風景。我早晚會停止這一費錢費力的活動,那個時候,如果不是有他陪我看日出日落,那麼,我或許真的放下他了。
新鮮感和放鬆感。我們都會產生審美疲勞,對於美好的事物,如果天天接觸,就會疲倦。換個環境,新鮮感能夠讓我們產生一種愉悅感。本來,旅行應該是放鬆的,不過被很多旅行社異化了,變成了一種完成任務的逛景點。
拿我自己來說
大概是不旅行不看書、不旅行不思考、不旅行找不到自己的生活在何處
其實大多數旅行一樣做不到這些,所以滿足的是「哦哦雖然我什麼都沒做到但是我貌似追了一把實現不了的夢…」
這樣麻痹自己後又是什麼都不用想了推薦閱讀:
※在房車內吃飯、睡覺,甚至洗澡,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阿爾及利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第一次去這裡有什麼注意事項?
※如果出去旅遊,有沒有要帶的物品清單。?
※奈及利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第一次去這裡有什麼注意事項?
※上海有哪些人均150以下有特色環境好的餐廳?
TAG: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