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描寫的其戰國史是否有非常誇張的成分?
首先要說明一下,日本戰國時代沒有所謂的正史遺留(日本官修歷史的傳統沒有從平安時代延續下來,再加上戰亂等因素,目前存世的也只有《六國史》),只有較為分散的可信史料——諸如《信長公記》《上井覺兼日記》一類的家臣筆記回憶錄以及《甲陽軍鑒》《明智軍記》一類的家族軍記(當然還有幕末賴山陽續編的《日本外史》之類)。
就家臣筆記回憶錄來說,當然有誇張的成分(不知道「非常誇張」怎麼定義)——
首先,回憶錄筆記等是很私人的東西,沒有評判的準繩,自然也不要求客觀公正;其次,私人事後的回憶與事實很可能有出入,比如太田牛一在《信長公記》中對於一些歷史事件的回憶就出現了多次時間,地點,數量的謬誤;最後,作為家臣當然要誇讚主公的文功武德,誇大主公的功績,這也是為人臣子的常情。就軍記來說,因為是戰國大名及其族人為了弘揚家族尚武傳統與宣傳光輝事迹所創作的傳家寶,基本可以算作大名家史,但融入了大量民間傳說與坊間傳言,再加上祖先光環,誇張成分很多,可信度一般較低。目前除開一些有重大價值的,大多隻作為研究的參考,而不作為價值高的信史。
要說是否有「非常誇張」的記載,印象中到有一些具有「比較誇張」的記載:
比如《信長公記》首卷第四節關於迦納口之戰的記載——美濃國へ亂入し五千討死の事歴々五千ばかり討死なり(大約有五千將士戰死)
那個時候信秀還未統一尾張下四郡(直到桶狹間之戰,尾張全國可動員兵力才1.5萬左右),且在如此大敗之後,信秀又迅速採取了多次軍事行動(似乎並未損傷主力),所以後來也有人提出這個記載可能是筆誤。
至於一些怪力亂神之類的,鑒於日本戰國史料的兩個性質(筆記,軍記)與當時的認識水平,也是客觀存在的。比如《信長公記》中就把桶狹間義元的失敗歸於他的不仁義(殺害了山口教繼父子),頗有點因果報應的思想。
以上。由於讀過的史料實在有限,必有疏漏,請諸位指教不足之處。參考:戦國時代史料の一覧《信長公記》 首卷題主問「戰國史是否有非常誇張的成分」,個人認為誇張是有的,但從考古遺迹發現結合第一手史料來看,大事件沒有問題,可能在部分戰役有分歧,但誇張不在此處。
日本戰國時代是由德川建立幕府結束,開啟了二百多年的和平,二百多年吶,社會趨向穩定,經濟開始恢復,人文活動是不是要開始搞了?而民間最感興趣的無非就是些戰國故事,小說家、劇作家們在沒有正史的前提下,開始根據各類史料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進行迎合大眾的創作,以至於很多故事從一家之言變成普通大眾都接受的「史實」了。舉幾個小例子吧
『毛利三矢之訓』這個應該很耳熟吧,光榮的野望、太閣都把它當作事件觸發了,說是中國大名毛利元就臨死之前怕兒子們在他死後不團結,特地在病榻上招來三個兒子,讓他們折斷單只箭,結果年富力強的兒子們輕易就辦到了,元就再讓兒子們嘗試折斷三隻併攏的箭,兒子們卻做不到,元就乘勢「你們看啊,團結就是力量啊!」,於是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在毛利元就故去之後仍團結內部,並儘力輔佐侄兒毛利輝元,成就佳話。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我讀書的時候做文言文閱讀好像做到過一篇阿豹的版本,不知道是不是創作源頭),毛利元就只是在家書中寫過「三人若有隔閡,則必滅亡」,加之次子三子在之後的確儘力輔佐,大家誇讚下毛利元就的智謀和佩服下毛利家的團結自然無可厚非。『關原合戰的轉折』
關原合戰是后豐臣時期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奪權的正面武力衝突,在德川偏師德川秀忠被真田困於東山道時,雙方戰力相差無幾,而且根據關原古戰場遺迹和布陣圖等史料,西軍的戰術優勢比較明顯,應該更容易獲勝,但結果卻是東軍的勝利,轉折點就是屯兵松尾山的小早川秀秋的倒戈。好了,故事又來了,德川家康在開戰後明顯發現局勢不利,一直猶豫不決的小早川仍然按兵不動,德川一怒之下下令火槍隊朝秀秋布陣的松尾山開火,震懾小早川,逼迫其做決定,小早川立馬醒悟,哪兒還敢耽擱?趕緊下山殺三成去了,生力軍的倒戈對於膠著戰場的影響,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看看,德川多有魄力啊,軟的不行來硬的,嚇著你來玩倒戈。但是後人發掘關原古戰場,並實地考察之後發現,松尾山(海拔293米)小早川的布陣地居高臨下,德川的火槍隊再怎麼開火也影響不到山上的小早川隊,在幾萬人的混戰中,火槍聲此起彼伏,能分的清是誰開的槍就不錯了,哪兒還會被震懾?多數研究認同是德川提前策反,並有部下潛入小早川布陣地進行脅迫,且戰局也不是小早川一支部隊戰力影響的,而是小早川倒戈之後,引起了周圍其他諸支部隊的集體倒戈,這才分出了勝負。『桶狹間的故事』
剛剛統一尾張國的織田信長在1560年迎來了東海道第一弓今川義元的上洛,雙方兵力差距明顯,今川坐擁2萬5千大軍,而信長集全尾張也不過數千兵力。今川傲慢自得,與部下在窪地舉辦宴會,織田靠著大雨和奇襲,殲滅今川義元,自此開始聞名天下。首先,日本史學界基本否定了今川義元企圖「上洛」的說法,信長雖然統一了尾張,但仍有內亂,尾張國有諸城投敵,三河國也在今川的控制之下威脅著尾張,信長以此為契機,在戰線附近構築了五處堡壘作為防禦,並試圖解決內亂,今川是在此前提下出兵,大致只是想擺平織田,統一尾張而已,在齋藤坐擁美濃,近畿豪強皆在,且無兵農分離的前提下,今川是不會妄圖上洛的。其次,今川將部分分成幾個梯隊,分別攻打堡壘,名將岡部元信和松平元康分別帶軍開戰,今川本部也只有四、五千人的部隊,且今川作為東海道第一弓也並無大意,據《信長公記》記載,今川在丘陵休息,準備布陣攻擊織田方中島岩,甚至放出了先鋒隊防衛。日本軍事史研究家藤本正行甚至認為織田根本不知道今川所在,只想靠突擊和游擊的方式暫緩對方的進軍,造成打擊而已,並不是以「直討敵酋」為目標。
勝負的關鍵在於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今川方可能在面向風雨的方向,與背對風雨的織田奇襲隊展開交戰,今川將士根本掙不開眼,今川義元甚至沒有意識到奇襲,沒有第一時間指揮部隊防禦,一戰即潰。『「蝮蛇」齋藤道三』
道三的名聲很不好,僧侶身份,入贅賣油商人,靠巧舌取得美濃守護代長井氏的歡心,用盡陰謀詭計完成「下克上」,誅討主君,放逐美濃守護土岐氏,最終赤手空拳奪取美濃一國,結果惡有惡報,被非親生的兒子誅殺。小說家的作品又以司馬遼太郎《國盜物語》和山岡庄八《織田信長》為代表,闡述道三和信長的心心相惜,道三和光秀的師徒情,著重強調了道三的謀略發家之路和信念傳承。但在1964年岐阜出土的《六角承禎條書》中明確記載了齋藤道三與其父經營美濃許久,最終奪取領地的事迹。換言之,僧侶、入贅賣油商人、做到長井氏重臣的都是道三之父,道三在父親故去後繼承了長井家老,並最終完成逆襲,無獨有偶,《江濃記》也對道三之父新左衛門尉的類似記載,藝術加工把故事整合到了一起,使其更有傳奇性。齋藤義龍確實是道三親子,只是平時略顯愚魯,不受道三喜愛,道三除義龍外還有數子,為順利繼承美濃,義龍和其家臣策划了謀反,不用說,民間大眾就是愛看這些八卦,義龍得知自己是土岐氏之後,為替父親報仇手刃道三,聽上去就更有故事不是么。就講這些吧,講述的東西其中的史料我也並沒有一一考證過,也不一定就是真實歷史,不足之處,還請指正,前言僅僅為說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日本的藝術家們、文學家們是對這段歷史有非常多的的再創作,為歷史平添許多傳奇性的。
很贊同 @劉二鼎 兄的答案,雖然我也有引用《信長公記》,但這類的第一手史料確實會有宣揚勝利者姿態的成分在。另,真希望 @張誠陽 兄說服友人前來知乎,相信一定能解決題主問題。額,什麼是誇大呢?
在日本販賣的各種卡通戰國武將,頭都很大,算誇大否?什麼東西有標尺,什麼東西才能被誇大。日本有誇大戰國參戰人數如八百萬眾神嗎?似乎沒有。當然能吐槽人家也能把幾百人的行列說成浩蕩之眾,不過我們不能以我朝的人口觀扣到他們的人數上。至於精神、智慧層面。對於精神,他們抱有一貫的執著,既不是為了寫歷史而誇大。而智慧方面,比三國演義不值一提阿。
我覺得日本最愛誇張的,是喜歡起各種稱號。有陣子看《改造王》,裡面每個建築師都有一個牛鼻稱號,光與影的操控者、三度空間的魔法師之類的。這種稱號愛存在日本的方方面面,信長公這種大名人肯定要套上好幾頂了,且當作一種民族趣味吧。先看看日本人對於寫史的態度。
首先與中國人相比,孔子早就在倡導不言怪力亂神,但是日本歷史夾雜神鬼迷信的東西頗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最初的歷史,基本來源於宮廷對地方傳說的收集,這種寫史的態度一直延續到日本開始接納漢文化的時期,換言之飛鳥時代以後日本才有可考證的歷史,但是實際上這種寫史的態度卻仍然影響深遠,將歷史人物妖魔鬼神化的行為在史書中比比皆是。但是日本人寫史也有與中國極其相似的地方,比如維護正統,放到戰國史就是對明智光秀的叛亂採取絕對否定的態度。日本史的基本態度也如中國史一樣,處處體現三綱五常的價值觀念。若是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日本戰國史,也是如此,一方面刻意去否認違背了正統觀念的人物的歷史價值,另一方面也存在過度誇大和妖魔化某些日本人物的事情,比如說織田信長為第六天大魔王。其次,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歷史,往往並不是從史書中切實得到的,對普通大眾來說,歷史的來源往往是影視、遊戲、動漫、小說等文藝作品。像普通中國人,有幾個能說出周瑜的真正死因的?諸君可以去做個實驗問問身邊的人看看。試問從文藝作品中得到的歷史能保證幾分的歷史真實?舉個例子,比如說武田家的赤背軍,我手頭能查到的資料就是一種叫做木曾馬的馬。百度百科的原話是 日本本土馬在明治以前是極差的,只是在維新之後引進了馬種改良,才有了所謂東洋大馬。 有一種說法叫做,宋代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後喪失了養馬地,因此只能使用步兵作戰,相信關中的平原馴養能力還是遠高於日本的丘陵的,不管怎麼說,華夏族就是游牧起家的。大家可以比較下,再去判斷下木曾馬到底多厲害。但是實際上給人的印象呢?赤背在遊戲里成為制敵的法寶,在動漫里也成為不敗的利器。
所以我個人的觀點在於,日本人在正史的記載上通過怪力亂神往往對事件加以妖魔化和神華,又通過文藝作品,加以藝術化,實際上我們所感受到的歷史,已經遠遠誇大了其本來的面目。當然事實上這也無所謂錯對,島國通過文化侵略對我們這代人的洗腦確實帶來了實際的經濟利益和文化效益。
所以曾經在電驢某遊戲下載的評論里看到一句話,寫在這裡與諸君共勉:日本人能把幾個鄉長械鬥的歷史做成浩浩蕩蕩的戰國史,中國人能把浩浩蕩蕩的戰國史做成幾個鄉長械鬥的故事。不管怎麼說,在本土文化的利用上,中國已經弱後日本一大截了。題主覺得在哪些方面誇張呢?
1 史料中是否誇張,上述已經有專家提供材料,個人也覺得,跟別國歷史對比,記述上未必多麼誇張,而且因為是各家記各家,互相之間還有個對比,對於歷史研究人員來說,說不定還能得出更接近史實的結果。
2 電視劇、電影、文學作品中是否存在誇張?那必須存在,憑什麼不讓人家誇張演義一下?日本有娘武將、喵武將、超能力武將,我們有抗日神劇、抗日神劇和抗日神劇。我的一位酷愛研究歷史的朋友曾經參與寫過日本歷史誇張的相關文獻,不過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了,還好找到了,我邀請過他來知乎,不過他對這沒什麼興趣,
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總是被賦予了太多的光圈,誇張是免不了的。(所以還原歷史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像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吉,武田信玄等這些在戰國史名聲顯赫的歷史人物總被後世的人們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像江戶時代,盛傳著這麼一首詩歌,也可算是那些歷史人物的獨白吧,「不知我心者 盡可評論 吾不惜此身 不惜此命」。我就比較喜歡織田信長,雖然現在一般被冠以大魔王的身份。信長從小弔兒郎當,然而這只是表象,他是非常有心計的人(至少我是怎麼覺得的)。這一點相信他岳父道三跟他首次見面的時候肯定特別有感受。而他就像那種穿越劇一樣出現在那個亂世中,具有與整個戰國史其他大名截然不同的氣質,具有推翻那個時代權威和傳統的嚴重傾向,所以有書戲稱他為「外星人」也不足為怪。記得NHK有提到在他包圍本願寺之封鎖大阪灣的海戰時,對抗戰國最強善火攻的村上水師首次失敗後,改良方案,首次為木船貼了鐵皮,這就是傳說中的「巨型鐵船」,最後大獲全勝。像本能寺之變,也是眾所紛紜,各種新解,對於信長之死深表遺憾,對於他突然放下戒心感到奇怪,究其原因可以歸因於年紀過大。(個人看法,其實這原因很尋常,拿破崙也這樣)不過因為當時他們家臣之類的有很詳細記錄他們主公的習慣,而且難能可貴的是很多都還保存了下來,所以希望通過對照大名們留下來的歷史資料來更好地還原歷史,這也是我們人類的共同願望。
推薦閱讀: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陰陽師日服開服的?
※你在韓國經歷過哪些事情的體驗不如中國?
※日本的WORLD ORDER是怎樣的一個團體?
※如何評價石川佳純和吉村真晴世乒賽混雙奪冠?
※日本、比利時足球迅速崛起表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