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知識管理?

自從來了知乎,養成了知乎強迫症,每天不看完知乎閱讀睡不著覺..

看了半年有餘,積累學習的越來越多,有的是知識,有的是自己的思想,有的是應用,有的是方法,五花八門,我卻沒有辦法很好的管理他們,極其混亂,最好給他們弄個目錄,定一條主線,希望可以做到自己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很快的檢索到自己已經閱讀的知識,或者曾經的靈感。


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豆瓣) 讀書筆記上邊提高的幾個問題注釋:

你的學習方法模型:

四象限知識學習法:

搜索引擎:

知識保存工具:

保存聯繫人


肖威:牆外的世界(第3季:檢索技術)

系統的學習檢索技術在羅昭峰的文獻信息和信息檢索課程上,在以後學習了武漢大學黃如花(廢話多),東北師範大學謝亞南,中國科技大學繆園的文獻課程,我對於學術的文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但是這僅僅不夠,在現實的工作使用當中,我們需要的不是研究方法,而是可以落地執行的可實施技能,而這些技能的獲取,有的時候需要好老師,有的時候需要長時間的不斷試錯,在錯誤中積累經驗,在知乎上有個同志對於知識管理的概念我很贊同,如果你想獲得更一線的知識,你必須wall+ by google+reading in english=專家。

在現在工作和學習的過程中,我深切的發現了這一點,在線中國的MOOC教育的體系是嫉妒落後於國外的,不斷是在授課形式,還是教學方法,以及知識的承載量,都是嚴重不足,廢話相當多。我自己做了一個搜商指南針的課程,就基本上沒有廢話,學了就可以用,用了就可以提高,提高了就可以進步,近視這樣的簡單。在課程的製作過程中,我也不斷的反思,我應該交個我的學員什麼東西,是一杯水的知識,還是一缸水的方法,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傾向於教授一缸水的方法,而不是像現在的老師一樣,教授過時的方法。現在對於秋葉的PPT課程,我在查閱的時候,感覺也是支離破碎,沒有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PPT的核心知識點全部呈現出來,還讓我們的學生去自己發現知識點,這中教育模式是極端落後的,在現在我們的老師一定要快速的教會我們的孩子學習的方法,因為他們是中國外來科技戰爭的核心力量。

一、虛擬現實

我在這個地方,又一次的提到了虛擬現實技術,我們的國內的技術在發展和優化上落後日本太多,基於虛擬現實技術發展起來的軍事科技,已在不斷的更新,所以現在的中國,一定要做孩子的教育方面,第一時間告訴我們的孩子,我們中國很落後,我們的科技沒有別人強,你們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你們自己,你們的學習是為了中國在未來第三次科技戰爭中,不落後挨打必須要攻克的難關。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更多的時候,就連博士生都沒有明白學習的意義,為了一個任何意義的學位而打怪升級,這種思想是極端錯誤,我們只有快速的了解世界,使用世界的知識提升我們自己,我們才能在國家戰略上,在科技競爭上,活出自己的風采。賺錢真的是人生的第一要務嗎?當你明天就要死去,在多的金錢對於你來說,也沒有現實的意義,因為我們會死很久,所以當你很不情願的來到這個複雜的社會裡,你要快速找到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然後為自己的理想,為自己的情趣,修鍊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不斷的努力,而不是為了一個學位,參加考試獲取一個公務員的帽子而不斷的努力,人活著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有意義,而不是在一天又一日的單調的虛假的文字遊戲裡面死亡。

二、檢索知識

每當我看到我們的老師拿著過去的經驗在教導我們的孩子的時候,我在內心當中就是極大的憤慨,因為我們的老師又在拿過去幾十年的知識,來教育我們的孩子,而當信息高速發展的現在,不會使用英語,不會使用電腦的人,基本上就是二十二世紀的文盲,而文盲的存在,只能讓自己對於社會的不滿與日俱增,不利於現實社會的穩定。當人成為信息的主宰,科技的發展可以彌補人手的不足,社會的財富來源於人的成長,在人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激活每一個行業,如果社會沒有人的存在,那麼財富也就是泥沙中的一堆糞土。

三、使用檢索

第一步:breaking wall;當我在澳大利亞的時候,其實網路上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的存在在於信息的保護,其實也是一種閉關鎖國,在清朝時候的閉關鎖國,促使我們的科技和文化路後於世界,現在信息的閉關鎖國又一次的在科技和教育領域裡面落後於世界,當我們的教育落後於世界,當我們的科技落後於世界,當我們的孩子落後於世界,你以為就憑几個官二代就可以救中國,這個是現實的,我黨我什麼可以獲取中國的政權,第一依靠農民和工人,第二是黨的領導,第三是群眾路線。所以在未來的科技戰爭中,我深表 憂慮,當哦我么的國家在科技戰爭中落後,是不是證明我們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也就此終止。

第二步:searching by google;谷歌是世界最大的搜索引擎,我們要學會辯證的看待一件事物,任何事物都沒有好和壞之分,關鍵是人的使用,通過谷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科學和技術的變革,看到世界,我們的孩子才可以在未來的世界裡面,改變世界。

第三步:Reading in English;英語是世界通用語言,語文的回顧我個人覺得更多應該回顧的是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智慧,而這些智慧的獲取,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所以我們在學校裡面學會三種東西就可以應對世界,第一個是中文、第二個是英文,第三個是日文,因為日本在科技領域李米娜的確領先我們太多,我們只有放下虛假的仇日思想,學習別人優秀的長處,才能為我們自己的進步,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步:use Database in the future;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學會使用核心資料庫,通過中國知網我們可以找到很多的刊物,大量閱讀,通過wos資料庫我們也能提升自己,這是一種習慣,當你自己思維不夠開闊的思維,一定要藉助核心資料庫來提升自己,而真正世界的核心有全部是英語,你說你有神馬資格不好好學習英語。語言的學習不是去探究神馬語法,而是大量的閱讀,在閱讀中積累辭彙和語法,通過使用不斷的強壞我們的思維,只有這樣,英文才真正成為我們自己的一項工具。

學習要著眼於世界和未來,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意願和要去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確,你的路途才不會發生錯誤。當你的路途不發生錯誤,你的成長也就是水到渠成,什麼促使你自信!不是你的帽子,也不是你的財富,而是你對於自己的理解,對於自己的理解,對於社會的理解,對於世界的理解,通過理解自己,理解世界,通過虛擬社交,和世界連接在一起,改變自己,改變世界。


光靠腦子記和分析是不行的,可以將知識分類總結,然後利用知識管理軟體儲存自己的知識和總結,我使用的是易佳通數據管家,是一款很優秀的知識管理軟體,可以把所有的知識分類保存到這個軟體中,當需要查詢知識的時候,可以很容易的通過搜索查詢功能來獲取儲存的知識。


知識管理101教程來了。(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明確目的:合理高效的搜索、處理、歸檔信息。沉澱知識,以備未來檢索和個人創作所用。

驗收標準:信息在自己的終端上井井有條,夠簡單,夠清晰,能形成完整高效的信息工作流。

首先,首先,首先,你要有一個趁手的工具。Evernote,為知筆記都不錯。

其次,其次,其次,你要把這個工具玩的非常熟悉,和知識管理的邏輯完全融合起來。

就以為知筆記為例子好了。(不是廣告啊)。

第一步,你先下載個軟體,對界面進行相關設置。

第二部,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方向,工作需求等,設置自己的主題分類文件夾。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在每一個級別裡面,都要添加一個temp文件夾,對那些暫時無法分類的文件,先丟到temp裡面,日後處理,而不要散亂丟在整個文件夾下。

第三部,每次裁剪網頁,或編輯文稿後將文件進行歸檔的同時,設置必要的提醒標籤。

(下面是我自己的為知筆記界面,已經比較適合自己的需求了,我個人比較喜歡簡潔扁平風格。)

必須使用的、效率發動機級別的快捷鍵

  • opt + 1~~ 切換 閱讀編輯 狀態
  • opt + 3 ~~ 選擇標籤
  • opt + cmd +f ~~搜索
  • cmd + n ~~新建筆記

頁面顯示優化

  • 隱藏搜索欄
  • 隱藏信息欄
  • 筆記列表改為單行視圖
  • 總是在編輯切換視圖打開筆記(可以測,閱讀視圖需頻繁切換,效率下降,而用編輯視圖,可以隨時方便的用快捷鍵切刀閱讀視圖,顯示markdown格式。i)
  • 按創建日期,倒序排列
  • 選一個你喜歡的markdown模板(測試效果第一位比較好)

如何使用多級文件目錄和多級標籤,增強標籤和文件對信息儲存、處理、查找的效率

  • 核心邏輯,文件目錄用來分類存放文件,文件的分類存檔,必須要細緻,精確;
  • 標籤可以用來做快捷方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作為提醒關鍵詞。

完整的信息流,包括搜集(search)、暫存(temp)、{分類(sort)、整理(opera)}、輸出歸檔(archive)

處理過程:包括分類、處理兩部分。要確定主題,並最終輸出、存檔。存檔與整理過程中的主題應該是一致的。

問題來了:主題分類,應該直接從temp中移到整理中按主題存放?還是在仍舊放在temp中,而用標籤區分主題,進行篩選呢?

按文件夾分類,就要在對暫存文件進行界定,移動至特定的主題文件夾下。處理時,進入特定文件夾下編輯文檔,編輯完成之後移入archive中對應的文件夾。此種形式,只能按照主題類型進行篩選。

按標籤篩選,則要對每個文件在摘錄、暫存的同時,就添加特定的標籤(或後續補上)。處理時,在特定的標籤下編輯文檔,編輯完成之後移入archive中對應的文件夾。此種形式,可以添加主題進行篩選,所有文件都在temp文件夾下存放。處理完成之後移入歸檔。此外,還可以對目標文件,添加多重標籤,這樣的壞處是,歸檔時,可能會有重複。

未加主題的是否會缺失呢?

似乎兩種方式都可以在分類或標籤下以temp的形式解決,不同的是文件系統有區隔的效果,而標籤是針對筆記本身,在全局通用,因而,不能重名,若想區分不同的主題下的同名標籤,則要在筆記中添加兩個以上的個標籤,處理起來比較麻煩。

標籤功能應該如何用呢?

標籤功能很想mac 的智能文件夾。用的時候臨時創建的某種特殊特徵的文件,放在一個文件夾里處理。它的特點是靈活性更強,對於需要頻繁處理的文件,我可以用標籤當成一種快捷方式,便於以後迅速查找。那麼什麼時候我需要迅速定位、經常訪問一個文件呢?——最近可能經常用哪個,就給它加個標籤。恩,暫時只能想到這裡了。

由於最終歸檔時候是需要嚴謹系統的體系,而信息搜集、積累的過程,很可能是多種來源和形式,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信息還沒來的及整理就亂成一團,找不到了。經測,為了簡化文件夾每層的數量和結構,似乎還是結合標籤更好一些。用標籤標明信息特徵、助記詞。(Evernote與為知筆記都有抓網頁和抓微信的功能,且都分別放在一個專有的文件夾,這兩個文件夾就可以當成兩個標籤去理解。

有用請點贊哦~


我是這麼管理的,每天必須看兩個小時專業,以保證吃飯的武器不能丟,之後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或書,可以涉及多個方面,但是不會什麼都看,因為時間成本太高了,一個人不可能把所有一切都做好,把所有的書和文章讀完,所以要有側重點吧……


.......你就算懂了十萬個為什麼又有屁用? 頂多就是吃飯的時候吹個牛逼。

智識的作用依賴你的閱歷。lz說的智識是一個個散的點,而閱歷是將散點串起來的線,只有關聯智識點才能最終形成智識體系。

好比電腦里有1000個文件,你都把它們放在桌面上,那找起來太麻煩了,按文件夾放,就好找很多。而在你使用這些文件的過程中,你自然就會把他們歸類,整理。

懂了嗎,一個人蹲在出租屋裡面啃智識是沒用的!


作者:韓旭東

鏈接: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大多數都刷朋友圈,看看微信公眾號里的文章,瀏覽微博網頁····一天下來,看似我們讀了很多文章,了解很多東西,但是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其實自己能真正記得的東西能有哪些呢?

我們現在身處知識爆炸時代,每年人類的知識總量都會翻一翻。據統計,2016年,中國出版社出版書籍達到40萬冊。我們傾盡一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看完所有的書。但是在這個速變的時代,很多人都面臨知識的焦慮,渴望學習大量的知識。所以人們每天樂此不彼的刷著朋友圈,查看各種微信公眾號的文章。比較好的獲取知識的方式是看書,也有很多人快速閱讀,刷著閱讀量,以便獲得滿足感。時間長了我們會發現,我們看似讀了很多文章,看來很多的書,但真正能被自己吸收或者可以被自己學以致用的卻很少。

因此這裡就有大多數人出現的誤區,以為自己每天接受的都是有用的知識。其實從我們每天一睜眼開始,這個世界就向我們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注意,我這裡說的是信息,而不是知識),不管是你的所見所聞,還是看的各種文章,書籍。只有獲得的那些信息經過反思實踐後才可以變成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同時我們學到的知識也要用到實處,只有學以致用,才可以讓這些知識改變我們的生活。

所以,學習如何對知識進行管理就對我們尤為重要。知識管理能力的目的是幫助我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將信息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將這樣的能力遷移到新的情景解決問題。我們大家也都知道,我們樂於接受很多信息就是為了解決生活遇到和困擾我們的問題,即可以有不同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更好地生活。

知識管理當然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一篇文章中沒法系統的去陳述,但我先讓大家我知道一些關於知識的一些概念。我們學習各學科知識,最重要的就是獲得通用的能力,掌握這世界運行的最基本的規律,即擁有那種普世的智慧。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在他的作品《窮查理寶典》里說:「通用能力包括:人情,事理,思考方式。我們想要獲得通用的能力,擁有普世的智慧,可以學習心理學,生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統計學,經濟學裡面的最基本的概念。每個學科,我們只要掌握那些最基本的概念,就像8|2法則所敘述的那樣,可以獲得該學科大部分的知識。」

其實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不多,那些真正有用的道理和通用的能力也不多,只要我們掌握處人,處事,思考問題的最好方式,就不用每天刷著朋友圈,微博,看各種各樣的文章了。對知識有焦慮感,渴望獲得更多的知識的人也應該知道:知識不在於接受多少,只有把那些知識轉化為通用的能力,我們花在獲取知識上的時間才能不被浪費。即使我們每天只看一篇文章
,我們也要仔細考慮,這篇文章給我們傳到了什麼道理?它可以培養我們哪方面能力?對我的認知有什麼改變?我們可以在哪些情景里運用這些知識?只有這樣思考,我們才最大化的利用知識,而不是盲目的獲取更多的知識。

不要去做一些無用功,盲目的去刷文章看,因為你每天大多數接受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識。


企業知識管理,請參考知識管理 - 頂點信息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曾經我們認為可靠的東西已經不可靠了。如果不想被社會淘汰,我們需要持續的學習知識來武裝自己。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管願不願意,當你拿起手機、打開電腦的那一刻起,大量信息就會侵佔我們的眼球。雖然我們的大腦容量無限大,可以容納無數信息,但不得不承認,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其實我們能記住的東西是有限的。為了讓學到的知識不被輕易忘記,就需要想辦法管理我們的知識。《你的知識需要管理》一書,從知識的學習、保存、共享、創新等幾方面展開論述,下面談談書中筆者比較認同且印象比較深刻幾點。

首先學習知識要選對方向,讓你的知識具有獨特性。知識無窮無盡,而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沒辦法做到掌握所有知識。既然如此,就需要我們選擇性的學習知識,在一兩個領域做到專業即可。所以第一步就是確定自己的學習方向,選擇能提高自身競爭力的知識,尤其是對自己工作有幫助,可以創造價值的知識。如果你是一個數據工作者,業餘時間多學習excel、minitable,絕對會為你的工作加分;如果你是一名策劃師,平時多寫寫文章提升寫作水平就很重要。在對的方向下功夫,才能為自己提供正向的積累。重點是要把80%的時間花在一兩個領域裡,不要每個領域的知識都懂一點,否則很容易淺嘗輒止,最終流於膚淺。回到自己身上,發現過去讀過的書過於雜亂了,重點不甚突出,雖不鼓勵功利主義的讀書,但未實現財富自由之前還是功利些為好。

很多人都有同樣的感受,看完一本書,可能過段時間就忘記講的什麼內容了,也就是學到的知識很容易忘記。更可怕的是,看完一本書只是跟著作者的思路在走,沒有自己的體悟,可以說這本書就是白看了。為了避免這兩點,要不斷訓練自己對事情的總結能力。任正非曾告訴自己的下屬,自己為什麼水平比他們高,因為他做完事,總是會花點時間進行總結和體悟。同樣的,北京一位副市長在一次記者提問會上評價前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時說,李總理做完事情後的總結提煉能力及理論化能力非常強。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話,為什麼人和人工作十年差距會那麼大,因為有的人是十年的工作經驗,而有的人只是十年工作經歷一年工作經驗,就是因為後者不知道總結,所以永遠得不到提高。很多時候,在實際做事中學到的知識要比書本中學到的知識更實用也更有價值。鍛煉總結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寫作,寫文章的同時也是對事件的梳理,通常寫著寫著就能想到這件事有哪些可以改進完善的地方,使思考更深刻。有句話說的很好,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說出來,說明你對這件事情掌握的深度不夠。

最後談談知識的共享,所謂術業有專攻,既然我們做不到門門精,那我們起碼要知道誰對哪一行比較精通,也就是「知道誰知道」。大學時一個學長告訴我們,多交一些其他學院的朋友,比如法學院的,假如工作以後碰到官司問題,起碼有人可以幫忙。這位學長講的就是知識的共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你知道誰是這個領域的專家,知道找誰去請教。這就要求對」人的保存」,保存他的聯繫方式、微信,同時備註他的職業、特長等等。不定期簡單聯繫聯繫,做到「結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同時你也要讓別人知道你擅長的領域,你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和方法主動共享自己的知識,可以是微信/微博發表文章,轉發固定類別的內容等等,樹立個人品牌。

管理好自己的知識,成就更好人生!


這是一個好問題,但是我認為你和很多知友需要的不是知識管理,而是目標管理以及習慣的培養。

我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然後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太普遍太突出的問題,然後我做了樸素思考,並寫在了下面這篇文章中。

這個時代,最缺的是什麼?

https://zhuanlan.zhihu.com/p/24535325


我在看田志剛的你的知識需要管理 (豆瓣),剛開始看,具體暫不評價,可以看看豆瓣書評,應該會有點幫助吧。


推薦閱讀:

比較好的個人知識管理的書籍推薦有哪些?
有哪些個人知識管理產品值得推薦?推薦理由是什麼?
構建一個知識體系時,有哪些高效的技巧?
有沒有好的知識管理,資料管理APP軟體推薦?
知識管理軟體廠商有哪些?

TAG:閱讀 | 時間管理 | 知識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