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雜誌和書漲價不那麼厲害?


絕大部分人買書都只當成買紙,並不真的關心印在紙上的字值多少錢,更多只是看多少張紙;

對圖書的價值判斷與定價掛鉤而與內容很少聯繫導致出版商在定價時首先考慮的並不是圖書的內容價值而是受眾的接受能力;

有關部門還在要求圖書價格降低;

各大電商把圖書當成吸引流量的介質然後各種瞎打折造成【就這個定價還是在蒙人其實根本不值那個錢】的假象。

怎麼漲?


只要紙的價格沒什麼波動,雜誌和書一般都不變。三聯從8塊到10塊到12塊,基本上就是從60頁到100頁到160頁。當然,時尚雜誌9月刊,紙張和印刷的成本應該很高,可售價20塊,基本上是讀者所能接受的雜誌最高定價了。周末畫報賣5塊,其印刷成本也很高。


我覺得主要還是版權保護的問題。大部分要買的書都已經在網上,或即將被放到網上,這樣大家在買書的時候會在心裡盤算到底值不值得,而如果價格太高幹脆就轉而去網上下載了。

所以在中國出版商競爭的不是書的內容,而是讀者在購買時的感受。反之,在美國一本書隨隨便便就一百多美元,因為裡面的內容是必須的,也不能通過任何其他的途徑來獲得。

再回到苗同學的回復中,如果書的價格是隨紙價格變動,而不是因為書中內容的好壞和必要與否而變動,那我覺得中國的作者真是太可憐了,中國的出版業也真的是太可憐了。

以上是關於書的回答,關於雜誌的回答可以看看王博傑同學的,另外補充一個數據,對於雜誌來說,大約90%的利潤來自於廣告,只有10%來自於訂閱。


雜誌的話,盈利主要是通過廣告而非售價。雜誌定價過高會對銷量造成很大影響,廣告受眾會大幅度減少,從而導致廣告投放者效益降低,賴以生存的廣告收入也隨之減少了。售價一般是對印刷成本的分攤。

以時尚雜誌為例,20塊左右的售價對於其高昂的印刷成本來說,並不是其主要收入來源,而且個別雜誌甚至會頻繁贈送小禮品以增加銷量,其目的都只有一個——增加廣告收入。

另外,個別雜誌的售價可能會起到篩選受眾讀者的作用。

書的話不是很了解,只能說國內書的定價普遍偏低。

可能是大部分人寧可吃一頓100塊的牛肉火鍋也不買一本50塊的好書吧。


三個原因:

  • 就國際比較而言,中國的紙張和印刷很便宜。

  • 知識產權的話題,懶得說。

  • 市場和消費者不成熟也是重要因素。


圖書漲價不多,是因為中國圖書產業多年來形成的定價機制都走的是低成本路線。中國圖書價格在國際上來看都是低的。從圖書作者的稿費標準可以看出,很低。在圖書定價體系中,目前印刷成本佔了很重一部分,反而給作者的稿酬、宣傳推廣的費用等是比較低的。

雜誌和圖書是完全不一樣的,商業雜誌主要收入來源是廣告,跟印刷成本沒太大關係。比如所有的時尚雜誌,基本上從印刷成本(印刷、物流、上架等)來看就是賣一本賠一本。另外,雜誌的定價有一個心理區間,比如一般的時政財經雜誌,10元上下是一個坎兒,時尚雜誌20元是一個坎兒;超過這個價格的受眾不會買賬。


對於書和雜誌來說,最大的成本應該是人力,所以印的越多成本越低。再者隨著再生紙的大量利用,紙張的成本也基本固定。從利潤層面來說,成本可以轉嫁到廣告上,再者書和雜誌的的最大利潤來源於廣告,所以發行量決定了他的廣告價值,如果漲價,發行量就會下降,那廣告就會不值錢,就不划算了。


圖書來說,我覺得中國人沒有那種熱愛文學,普及文學,強烈渴望讀書的意願吧。而且對文學保護及尊崇也不是特別的重視吧。像美國就非常重視這方面,LS都說了。上次看《別跟我說你懂日本》了解到,日本人的讀書普及率很高啊,基本大家在搭乘地鐵的時候都會拿起那種小開本的圖書閱讀,相比中國,搭乘地鐵,估計很多人是聽音樂玩遊戲之類的吧。


推薦閱讀:

阿里霸王條款,土匪行為,不退還我的錢,怎麼辦?
廈門與南京哪個城市更發達,更適合人居,商業,人文又如何?
汽車之家的護城河是什麼?
什麼是商機?如何抓住商機?
貧富差距擴大會對富裕階層有影響嗎?

TAG:雜誌 | 書籍 | 商業 | 出版 |